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鄭思先

鎖定
鄭思先,字歐仲,生卒年不詳,鄭採次子,温州平陽招順鄉湖井人(今蒼南縣赤溪鎮信智湖井村),隨父鄭採移居江蘇常熟縣城。明洪武初年資善大夫,官福建承宣佈政使,學通經史於為政寬嚴適宜,務與民同其好惡,人皆安之。《蘇州府志》載“鄭思先,字歐仲,常熟人,洪武六年以儒士被徵,授國子助教、御史,官至福建布政使,所至奸壬斂跡。”《姑蘇志 : 卷五十七》“採子思先,字歐仲,洪武中以儒士徴授國子助教,遷監察御史,再遷福建佈政,上疏請罷爰木,進磨勘司令,卒”
本    名
鄭思先
所處時代
明洪武初年
出生地
温州平陽招順鄉湖井
主要作品
《鄭氏聯璧集》
字    號
歐仲
身    份
監察御史
父    親
鄭採
鄭思先這個名字,清代張廷玉主編的《明史》沒有一處有他的蹤跡。永樂年間編撰的《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中共有七處記載,分別記述了他於明初參加成書於洪武三年(1370年)的《大明志書》編撰,以及他由國子監學正轉任監察御史(洪武六年1373年正月)、再轉任四川按察司僉事(洪武六年四月任職,六月為屯田鹽茶一事奏言)、刑部郎中(洪武七年1374年正月入朝,五月任職)等職,並於洪武十年(1377年)從福建布政使降為刑部主事的經歷。他的好友“開國第一文臣”宋濂在《鑾坡續集》裏的《鄭氏聯璧集序》中説他還擔任過磨勘司令,但具體任職時間未知。
鄭思先還在國子監任過職,與國子司業宋濂有交情。他把父親和伯父的詩文合編為《鄭氏聯璧集》,請宋濂作序。《鄭氏聯璧集》共十四卷,其中鄭東的文章有一百篇,詩四百八十首,鄭採的文章有三十篇,詩一百首。鄭思先後來升任福建承宣佈政使,又請宋濂為鄭採寫墓誌銘。
鄭思先是作為眾多元末文人在明初入朝從政的。觀察《實錄》卷之五十九記載,明太祖朱元璋即位以後就“命儒士魏俊民、黃箎、劉儼、丁鳳、鄭思先、鄭權六人編類天下州郡地裏形勢、降附顛末為書”,洪武三年(1370)十二月初六日編撰完成了《大明志書》,使他通過了的考核試用期。這項工作在他的職業生涯中可圈可點,雖然《大明志書》後來失傳,但作為明朝開國第一部總志書的欽定編輯之一,足以證明他深厚的文化功底和高層信任度。在宋濂《芝園前集》中收錄為思先之父鄭採所作的《故贈奉議大夫磨勘司鄭公墓誌銘》中也提到,思先“由儒生起家,累官資善大夫福建等處承宣佈政使,以文學政事聞”。
他在志書完成的三年後當上正七品的監察御史,正式進入官場。任職中,他展示了文人從政的民生關注和治理能力。在今人研究貴州開發和西北貿易史時,對當時他剛剛擔任四川按察司僉事就提出的合理化建議仍然嘖嘖稱道。一是建立貴州的屯田制度解決糧食自給問題,二是將開、達、巴三州茶葉從漢中運至秦州,開放貿易政策,這兩條建議都得到了皇帝朱元璋的批准,直接推動了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後來他的官運也算亨通,幹了一年多就回到中樞,擔任正五品的刑部郎中。但在洪武十年五月,他從權傾一方正二品級別的資善大夫福建布政使,一下子在一次集體行政問責的降職處理事件中,被降為大約正七品的刑部主事。觀察《實錄》洪武十年五月前後之記載,“天下税課司局徵商不如額者一百七十八處”…“河南、四川等布政司所屬州縣户糧多不及數”,説明當時出現財政税收鋭減現象,這直接導致了一些省州縣的行政區劃調整,皇帝還對户部和地方布政使官員崗位調整和降職,估計他也可能與此事有關。
乾隆十九年(1755年)的《福州府志》根據明代何喬遠編撰的《閩書》記載,記錄了他在福建擔任布政使的經歷,並把他列入《名宦》章節。傳記中沒有他的生卒和任職時間,只是説他:“學通經史,為政寬猛適中,同民好惡,後以事降主事”,表彰了他的文化和行政能力。但看到他“同民好惡”這個評語,使我想到了宋濂所述鄭採那段為水災賑濟帶頭越級上訪的往事。“縣被水災,有司循故事督賦甚急,民不堪命,公惻然憐之,率父老四三人往江浙行中書泣白……辭甚切直不少,貶得蠲賦一萬五千”。看來,性格還是有遺傳的。
清代朱彝尊選入3400多名明代詩人的《明詩綜》卷十七,有他一首七言古詩<周尊師禱雨歌>,描寫元末明初著名神霄派道士周玄真祝禱求雨情形,詩云“道人綠髮雙青瞳,自言前身河上公。歘騎黃鶴辭帝宮,歸來塵世發羣蒙。海虞福地秀所鍾,七星老檜摩蒼穹。道人重來御冷風,屠維作噩歲式逢。季夏旱熯何爞爞,縣令延師師説從。飛書上奏徹九重,鐵券怒起神淵龍。左驅飛廉右豐隆,天地俄頃驚晦曚。甘霖注地疾若春,千村萬落沾渥同。頓回枯槁蘇疲癃,旋乾造化非常功。道人拂袖喜滿容,笑指霽日扶桑東。”題款卻是“永嘉鄭思先”,(有人考證温州的祈雨民俗時引用過此事,海虞乃常熟舊稱,此詩是描述常熟祈雨,與温州並無關聯),詩風跟他父親有些相似。明初與劉基、宋濂齊名的金華文人張丁註解南宋謝翱紀念文天祥的散文名篇《晞髮集·西台慟哭記注》裏,收錄了鄭思先的一篇評論作跋,落款也是“永嘉鄭思先”,寫的比較深刻。這些留存文字,既給我們展現了他身處元末時堅守的漢文化傳承脈絡,另一方面也充分表明,一半常熟血統並在當地學習成長的鄭思先,慎終追遠,始終恪守千里之外的湖井村那份家族郡望的情愫。
陸廣《秋亭遠岫圖》 陸廣《秋亭遠岫圖》
還有一個意外的收穫,就是搜到了鄭思先的書法真跡。那是1975年出版的《日本現在中國名畫目錄》第100頁,有一副元代蘇州畫家陸廣的畫,名叫《秋亭遠岫圖》,立軸水墨紙本,寬30.5釐米,長56.5釐米,該畫作由北京翰海拍賣公司在2006年秋季拍賣會上以19.8萬人民幣拍出。畫上有鄭思先的題識:“第宅當時接窅◇,九龍山色坐中青,十年烽火遲◇◇,早晚誅茅重結亭”。落款是“昆陽鄭思先”,端莊小楷,清秀挺拔。 《西台慟哭記注》跋
予嘗聞之,禮經曰:朋友之墓,有宿草,而不哭焉。今觀謝臯羽之哭文信公於西台也,殆不可以斯律求矣。臯羽始叅文信公軍事,其志將以有為也。未幾國亡,而公竟以節死,故臯羽之哭,哭宋祚之不救也,哭公與已志之不得伸也。夫哭宋祚之不救,哭公與己志之不得伸,則雖終臯羽之身,不能無哭矣。又惡訃其墓之有宿草與否耶?若曰臯羽徒慟公之死而哭之,豈知臯羽者哉?浦陽張君孟兼,出西台慟哭記示予,故書臯羽哭之之心以歸之。----永嘉鄭思先
《送徐大年先生》 明 鄭思先 (徐尊生,字大年號贅民,淳安厚屏人)
六月將車向遠途,歸心應不禪馳驅。高風已見追种放,直筆還聞似黃孤。
石塢松深留夜鶴,瓦盆蒪滑薦秋鱸。知君賸有山中樂,底用逍遙賦白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