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秋分

(二十四節氣之一)

鎖定
秋分,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六個節氣,秋季第四個節氣。鬥指酉;太陽達黃經180°;於每年的公曆9月22-24日交節。秋分這天太陽幾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 [15]  [21]  。秋分,“分”即為“平分”、“半”的意思,除了指晝夜平分外,還有一層意思是平分了秋季。秋分日後,太陽光直射位置南移,北半球晝短夜長,晝夜温差加大,氣温逐日下降 [12]  [16] 
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中秋節由“秋夕祭月”演變而來 [12]  。2018年6月2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關於同意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的批覆發佈,同意自2018年起,將每年秋分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 [13] 
中文名
秋分
外文名
Autumnal equinox
代表寓意
表示秋季中間,晝夜等長
公曆時間
公曆9月22日-9月24日交節
黃道位置
太陽到達黃經180度
氣候特點
晝夜温差逐漸加大,氣温逐日下降
物候現象
雷始收聲;蟄蟲坯户;水始涸
農事活動
秋收、秋耕、秋種
傳統習俗
祭月
起居養生
陰平陽秘、收斂閉藏

秋分歷史淵源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八月中……解見春分”。“分”示晝夜平分之意,同春分一樣,此日陽光直射地球赤道,晝夜相等。此後白天短於夜晚。 [11]  [18]  《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中説:“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秋分這天正好在秋季90天的中間,有着“平分秋色”的意思,所以叫“秋分” [3] 
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現在的中秋節則由傳統的秋分“祭月”而來。據考證,最初“祭月節”定於“秋分”這天,因秋分這天不一定都有圓月,後將“祭月節”由二十四節氣“秋分”調至農曆八月十五日。 [13]  [17] 
2018年6月2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發佈批覆,同意自2018年起,將每年秋分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這是國家層面專為農民設立的首個節日。節日活動主要有文藝匯演與農事競賽。 [1]  [13] 

秋分天文曆法

秋分這天太陽光直射點到達黃經180°(秋分點),幾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不考慮大氣對太陽光的折射與晨昏蒙影) [13]  。秋分過後,太陽直射點繼續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開始晝短夜長,即一天之內白晝開始短於黑夜;南半球相反。故秋分也稱降分。而在南北兩極,秋分這一天,太陽整日都在地平線上 [13] 
對於同一個節氣,每年都要比前一年滯後6小時或5小時,遇到閏年則要在此基礎上提前24小時。這樣,在日期上表現為,同一個節氣在平年與前一年保持不變或滯後1天;在閏年與前一年保持不變或提前1天。這樣一來,同一個節氣的起始點就有3個不同的公曆日期。以“秋分”為例,就有9月22日、9月23日和9月24日這三種情況 [2] 

秋分氣象變化

按農曆來講,“立秋”是秋季的開始,到“霜降”為秋季終止,“秋分”正好是從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從秋分這一天起,氣候主要呈現三大特點:太陽光直射的位置繼續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晝短夜長的現象將越來越明顯,直至冬至日達到黑夜最長,白天最短;晝夜温差逐漸加大。南半球的情況則正好相反 [3]  。秋分後,太陽光直射位置向南移,北半球漸趨晝短夜長,氣温降低,在全國具有普遍意義 [14] 
秋分時節,中國長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廣大地區,均先後進入了“候平均氣温”劃分的秋季,日平均氣温都降到了22℃以下。北方冷氣團開始具有一定的勢力,大部分地區雨季剛剛結束,涼風習習,碧空萬里,風和日麗,秋高氣爽。秋分後太陽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陽輻射越來越少,而地面散失的熱量卻較多,氣温降低的速度明顯加快。農諺説:“一場秋雨一場寒”,“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 [3] 

秋分農事活動

摘棉花 摘棉花
秋季降温快的特點,使得秋收、秋耕、秋種的“三秋節氣養生”大忙顯得格外緊張。秋分棉花吐絮,煙葉也由綠變黃,正是收穫的大好時機。華北地區已開始播種冬麥,長江流域及南部廣大地區正忙着晚稻的收割,搶晴耕翻土地,準備油菜播種。秋分時節的乾旱少雨或連綿陰雨是影響“三秋”正常進行的主要不利因素,特別是連陰雨會使即將收穫的作物倒伏、黴爛或發芽,造成嚴重損失。“三秋”大忙,貴在“早”字。及時搶收秋收作物可免受早霜凍和連陰雨的危害,適時早播冬作物可爭取充分利用冬前的熱量資源,培育壯苗安全越冬,為來年奠定下豐產的基礎 [3] 

秋分傳統習俗

傳統習俗
內容
秋分吃秋菜
嶺南地區,客家人有吃秋菜的習俗。秋菜是一種野莧菜,鄉人稱之為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採摘秋菜。製作方法和春湯一樣,和魚片一起製成秋湯,秋分的順口溜也就變成了“秋湯灌髒,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 [5]  [19] 
粘雀子嘴
秋分這一天,客家農民都按習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湯圓,而且還要把不用包心的湯圓十多個或二三十個煮好,用細竹叉扦着置於室外田邊地坎,名日粘雀子嘴,免得雀子破壞莊稼 [5] 
放風箏
秋分期間還是客家孩子們放風箏的好時候。尤其是秋分當天,甚至大人們也參與。風箏類別有王字風箏、鰱魚風箏、眯蛾風箏、雷公蟲風箏、月兒光風箏,大者有兩米高,小的也有二三尺 [5] 
送秋牛
秋分時節,民間挨家挨户送秋牛圖。送秋牛其實就是把二開紅紙或黃紙印上全年農曆節氣,還要印上農夫耕田圖樣,名曰“秋牛圖”。送圖者都是些民間善言唱者,主要説些秋耕吉祥,不違農時的話,每到一家便是即景生情,見啥説啥,説得主人樂而給錢為止。言詞雖隨口而出,卻句句有韻動聽。俗稱“説秋”,説秋人便叫“秋官” [4] 
秋分祭月
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説。現在的中秋節則是由傳統的“祭月節”而來。據考證,最初“祭月節”是定在“秋分”這一天,不過由於這一天在農曆八月裏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圓月。而祭月無月則是大煞風景的。所以,後來就將“祭月節”由“秋分”調至中秋。
豎蛋
在每年的秋分那一天,世界各地都會有數以千萬計的人在做“豎蛋”試驗。這一被稱之為“中國習俗”的玩藝兒,何以成為“世界遊戲”,目前尚難考證。不過其玩法卻簡單易行且富有趣味:選擇一個光滑勻稱、剛生下四五天的新鮮雞蛋,輕手輕腳地在桌子上把它豎起來。雖然失敗者頗多,但成功者也不少。秋分成了豎蛋遊戲的最佳時光,故有“秋分到,蛋兒俏”的説法。豎立起來的蛋兒好不風光。
秋分到,蛋兒俏 秋分到,蛋兒俏
拜神
二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誕辰,每逢誕辰,信徒多茹素齊,前往各觀音寺廟祭拜。二月二十五日三山國王祭日:三山國王是指廣東省潮州府揭陽縣的獨山、明山、巾山三座山的山神,早年由潮州客家移民秋為守護神,因此信徒以客籍人士為主 [20] 

秋分文學創作

秋分農諺

秋分秋分,晝夜平分。
二、八月,晝夜平。
八月十五雨一場,正月十五雪花揚。
八月十五雲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
夏忙半個月,秋忙四十天。
秋忙秋忙,繡女也要出閨房。
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
秋分見麥苗,寒露麥針倒。
勿過急,勿過遲,秋分種麥正適宜。
秋分麥粒圓溜溜,寒露麥粒一道溝。
適時種麥年年收,種得晚了碰年頭。
早谷晚麥,十年九害。
麥子早下種,十年九收成。
早黍晚麥不歸家,種麥“早”字要狠抓。
麥種八月土,不種九月墒。
適時早播老經驗,適時晚播也增產,看種看地義看天,“適時”二字要把關。
肥少旱田,適早保險;肥足能灌,酌情播晚。
過早温高苗猛竄,病重蟲咬苗難全;過晚很難保穗足,管理再好難高產。
秋分前十天不早,秋分後十天不晚。
淤土秋分前十天不早,沙土秋分後十天不晚。
秋分種高山,寒露種平川,迎霜種的夾河灘。
淤種秋分,沙種寒。
淤地種好麥,明年甄更強。
秋分到寒露,種麥不延誤。
白露秋分菜,秋分寒露麥。
分前種高山,分後種平川。
陽坡麥子,陰坡穀子。
麻黃種麥,麥黃種麻。
種麥泥窩窩,來年吃白饃。
種麥泥流流,來年吃饅頭。
要吃麪,泥裏拌。要吃饃,泥裏拖。
種泥不種水,種水種不歸。
犁溝種不如貼茬耩,貼茬耩不如犁鏵響 [6] 

秋分三候

中國古代一些著作將秋分分為三候:
一候雷始收聲
古人認為雷是因為陽氣盛而發聲,秋分後陰氣開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因此,雷聲不但是暑氣的終結,也是秋寒的開始。
二候蟄蟲坯户
由於天氣變冷,蟄居的小蟲開始藏入穴中,並且用細土將洞口封起來以防寒氣侵入。
三候水始涸
由於天氣乾燥,水汽蒸發快,所以湖泊與河流中的水量變少,一些沼澤及水窪處便處於乾涸之中 [3] 

秋分詩詞歌賦

詩文
作者及年代
原文
《農事歌》
——
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
適時種麥年年收,過早過遲有閃失,
先種淤地後種沙,七天出苗正合適。
晚秋作物繼續管,隨熟隨收不能遲。
棉花進入中噴花,四至六天一次拾,
中噴棉花質量好,單存留種正適時。
菠菜小葱要種上,白菜澆水把肥施,
冬暖大棚膜罩好,種植黃瓜西紅柿。
青貯秸稈繼續搞,牲畜配種機莫失。
養魚餌料不能減,蓮藕採收推上市 [5] 
《秋夜詩》
(南北朝)沈約
月落宵向分,紫煙鬱氛氲。
曀曀螢入霧,離離鴈出雲。
巴童暗理瑟,漢女夜縫裙。
新知樂如是,久要詎相聞 [9] 
《晚晴》
(唐)杜甫
返照斜初徹,浮雲薄未歸。
江虹明遠飲,峽雨落餘飛。
鳧雁終高去,熊羆覺自肥。
秋分客尚在,竹露夕微微 [7] 
《夜喜賀蘭三見訪》
(唐)賈島
漏鍾仍夜淺,時節慾秋分。
泉聒棲松鶴,風除翳月雲。
踏苔行引興,枕石卧論文。
即此尋常靜,來多隻是君 [7] 
《依韻奉和司徒侍中庚戌秋分》
(宋)強至
金氣才分向此朝,天清林葉擬辭條。
三秋半去吟蛩逼,百感中來醖蟻消。
候早初逢旬甫浹,月圓前距望非遙。
如今晝夜均長短,佔錄無勞史姓譙。
《秋分後頓淒冷有感》
(宋)陸游
今年秋氣早,木落不待黃。
蟋蟀當在宇,遽已近我牀。
況我老當逝,且復小彷徉。
豈無一樽酒,亦有書在傍。
飲酒讀古書,慨然想黃唐。
耄矣狂未除,誰能藥膏肓 [8] 
(清)紫靜儀
遇節思吾子,吟詩對夕曛。
燕將明日去,秋向此時分。
逆旅空彈鋏,生涯只賣文。
歸帆宜早掛,莫待雪紛紛 [10] 
《道中秋分》
(清)黃景仁
萬態深秋去不窮,客程常背伯勞東。
殘星水冷魚龍夜,獨雁天高閶闔風。
瘦馬羸童行得得,高原古木聽空空。
欲知道路看人意,五度清霜壓斷蓬 [10] 

秋分起居養生

秋季氣候乾燥,燥邪為主要外邪。在秋分之前,受暑熱餘氣影響,温燥現象較為普遍;而秋分之後,秋風漸起,氣温逐漸下降,寒涼氣息加重,涼燥現象逐漸增多。為預防涼燥,就得堅持鍛鍊身體,增強體質,提升抗病能力。秋季鍛鍊,重在益肺潤燥,如練吐納功、叩齒咽津潤燥功。飲食調養方面,應多喝水,吃清潤、温潤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梨等,以起到滋陰潤肺、養陰生津的作用。 [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