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涼燥

鎖定
涼燥,中醫名詞。又名寒燥,屬燥淫證候。涼燥之邪侵襲,犯表傷肺,以惡寒重,發熱輕,頭痛無汗,口、鼻、咽乾燥,咳嗽痰少,舌苔薄白而幹,脈浮緊等為常見症的證候。
外文名
coolin
別    名
寒燥
就診科室
呼吸內科,中醫科
常見病因
涼燥之邪侵襲,犯表傷肺
常見症狀
發熱輕惡寒較重;頭痛無汗;鼻咽乾燥

涼燥病因

深秋時節,感受當令之氣,燥與寒邪合而為患。

涼燥臨牀表現

主症:發熱輕惡寒較重;頭痛無汗;鼻咽乾燥;咳嗽痰少。次症:唇燥不渴,皮膚乾燥。舌脈:舌質淡紅,舌苔薄白少津;脈浮。
涼燥外束肌表,衞陽被遏,經氣不舒,則可見發熱惡寒;若腠理閉塞則無汗;燥邪上犯清竅,則發頭痛;燥氣內應於肺,肺氣失宣,肅降失司,則生咳嗽;“燥勝則幹”,津氣內傷,則有鼻燥咽乾、唇燥、皮膚乾燥之症。燥而寒,則口乾不渴;邪在衞表故苔白脈浮。

涼燥鑑別診斷

涼燥屬外感燥證,亦稱燥涼。與温燥相對而言。《重訂通俗傷寒論•秋燥傷寒》:“秋深初涼,感之者多病風燥,此屬燥涼,較嚴冬風寒為輕。”

涼燥施治要點

1.病因治療
《素問•至真要大論》有“燥者濡之”的説法。這是治療燥證的基本原則。治燥不同治火,治火可用苦寒,燥證則宜柔潤;火鬱可以發之,燥證則宜濡之;治火可以直折,治燥只且滋潤。藥物可用沙蔘、麥冬、梨皮、天花粉、蘆根、川貝、知母等。又根據燥邪屬寒、屬熱的不同性質,而應用偏温、偏涼的透邪潤燥方藥。
2.治療禁忌
秋燥在治療時還須注意一定的禁忌,據實踐經驗而言,大體有三:
(1)解表忌過於辛散。即使涼燥初起邪襲肺衞,透表亦只宜辛開温潤,以免過汗傷津。
(2)潤燥忌於滋膩,宜於清養,以免留戀病邪。
(3)清泄燥熱忌用苦寒,宜於甘寒,以免苦燥傷陰。
3.治療法則
辛開温潤。

涼燥辨證施治

1.內治法
(1)燥邪犯肺偏涼燥 證候:初起多見頭痛身熱,惡寒無汗,鼻塞流涕,狀類風寒,然又見唇燥咽乾,乾咳連聲,舌苔薄白而幹,脈浮弦緊。治則:宜辛開温潤。主方:杏蘇散、葱豉湯加減。方藥:杏仁、紫蘇葉、陳皮、生薑、枳殼、桔梗、前胡、茯苓、大棗、紫菀、款冬花、百部、甘草(杏蘇散);連須、葱白、淡豆豉、生薑、黃酒(葱豉湯),若惡寒甚,無汗,杏蘇散配荊芥、防風。
(2)寒熱已解,肺燥移於大腸 證候:胸滿腹脹便秘,咳嗽不爽而多痰。治則:肅肺化痰,潤腸通便。主方:五仁橘皮湯。方藥:杏仁霜、松子仁、郁李仁、原桃仁、柏子仁、炙陳皮。
2.外治法
當鼻燥衄血,甚則衄血不止,可將大蒜搗成泥狀,敷大蒜泥於雙側足底湧泉穴,一般敷藥1小時,流血即止。

涼燥飲食療法

1.麥冬粥:麥冬30克,煎湯取汁。用粳米100克煮半熟再加麥冬汁及冰糖適量,同煮為粥。每天早晚服用。
2.百合杏仁粥:鮮百合50克、杏仁10克(去皮尖、打碎)、粳米50克,共煮稀粥,加白糖適量温服。
3.杏梨飲:苦杏仁10克,去皮尖,打碎,大鴨梨1個去核切塊加水適量,與杏仁同煮。梨熱加冰糖少許,不拘時飲用。
4.雪梨膏:鴨梨20個去核,榨取汁,兑煉蜜收膏,每服20毫升,每天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