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石氏傷科

鎖定
石氏傷科,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享譽上海的一大中醫骨傷科流派,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專科 [1]  ,上海市醫學領先專業學科 [2] 
2008年,石氏傷科被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3-4]  ,2014年,上海石氏傷科療法再次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6] 
2007年被列入上海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5] 2024年1月,石氏傷科療法再次被列入第七批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14]  此外,石氏(傷科)三色敷藥療法於2020年12月被列為虹口區非物質文化遺產 [15] 
石氏倡導“十三科一理貫之”的整體觀念,立足傳統中醫基礎理論,牢牢把握骨傷疾患的病理機制,吸取中醫內外各科臨牀精華,融會貫通,廣收博蓄,形成了以石氏特色理論、石氏特色診治、石氏特色手法、石氏特色用藥等為一體的學術體系。
石氏傷科在骨折脱位、陳傷、勞損、退行性病變等疾病的治療上具有優勢,經一百多年的臨牀實踐總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診療方法。 [1] 
中文名
石氏傷科
外文名
Shis' Orthopedics and Traumatology
開創人
石蘭亭
診治研究
專病
特色門診
頸椎病骨質疏鬆症、腰腿痛等
特色用藥
三色敷藥、消散膏、麒麟散等
整體觀念
“十三科一理貫之”
類    型
中醫骨傷科流派
第二代嫡系傳人
石曉山
第三代嫡系傳人
石筱山石幼山
第四代嫡系傳人
石仰山石印玉石鑑玉
第五代嫡系傳人
石瑛、石琤 [7-8] 
入選情況
2008年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4年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7年列入上海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2024年列入第七批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等。
專科榮譽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專科;上海市醫學領先專業學科

石氏傷科發展歷程

石蘭亭、石筱山、石幼山照片 石蘭亭、石筱山、石幼山照片
石氏傷科在海內外享有着廣泛的影響。第一代石蘭亭融傳統武術整骨手法與中醫內治調理方法於一爐,1880年懸壺上海,開創石氏骨傷學派。第二代石曉山吸納前賢之説,總結實踐經驗,充實發展了石氏學術內涵,形成了頗具特色的骨傷診療方法,使石氏聲譽鵲起。第三代石筱山石幼山通過不斷的探索和積累,進一步豐富完善了石氏骨傷學術,收徒授業,桃李滿園。第四代石仰山石印玉石鑑玉等繼承家學、兼收幷蓄,力求創新,融石訓與新知於一體,把石氏傷科又推向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9] 
到了1940年代,上海灘的每個三輪車伕都知道石氏傷科診所在哪兒。診所幾乎每天都要接診三四百人,其中還有不少是特意從外地趕來,半夜就在門口排隊的。21世紀以來,第六代、第七代傳人正在成長,遍及江、、閩、、甘、疆、豫、等地及港澳台地區,就連大洋彼岸也有石氏傷科的弟子。據不完全統計,石氏傷科的傳人如今已達數千人。 [10] 
石氏傷科直系傳人家譜(左);石氏直系後代合影(右)

石氏傷科社會貢獻

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石氏傷科作為傳統中醫療法首次進入奧運醫療保障體系,受到了多國官員和運動員的歡迎,連日來還經常出現各國選手們在北京奧運村排長隊爭相體驗中醫療法的情景。 [11] 
對於在比賽中容易出現的軟組織損傷,醫護人員採用“石氏傷科”特色療法,在傷情早、中、晚期分別給患者外敷自制的“消瘀膏”、“三色膏”、“温經膏”,能起到活血化瘀止痛的良好作用。同時在不同的階段,配以不同的中藥治療,以促進機體的康復。 [12] 

石氏傷科歷史故事

蓋叫天 蓋叫天
1934年5月,46歲的南派武生蓋叫天上海大舞台演《獅子樓》中的武松,從離地兩丈多高的樓窗跳出去西門慶時突發情況而在空中一閃身,落地時只聽右腿咔嚓一聲。蓋叫天硬撐到這一幕完全落下時,便一頭栽倒在地。可戲還要繼續,於是打電話請來石筱山救急。經手法觸摸(當時尚無手提式X光機),石筱山即判斷是“脛骨骨折”,僅在短短几分鐘裏便完成了緊急處理:一是將斷骨整復,二是順勢將筋脈理順,消減腫脹,三是以小夾板暫時固定。蓋叫天隨即回到舞台繼續表演。事後,這驚心動魄的內幕不脛而走,蓋叫天的藝德和石筱山的醫術令人肅然起敬。 [10] 

石氏傷科診治研究

石氏傷科以專病診治研究為重點,深入挖掘中醫傷科精華,不斷拓展石氏傷科的學術內涵,先後開設了頸椎病骨質疏鬆症腰腿痛骨折遲緩連接、老年性骨關節病等,六個專病專科特色門診。通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特別是在新中國成立後,石氏傷科得到長足發展,譽滿海內外,成為我國傳統醫學耀眼的代表,江南傷科的一大流派。黃浦區成立了石氏傷科研究室,並以其為科研基地,建立了多個科研小組,不斷地對石氏傷科歷史淵源、學術理論、診治特色、系列藥品等進行了研究與開發,從而被確立為首批上海市領先特色專科,取得了累累碩果。 [9] 

石氏傷科醫術體系

石氏傷科特色理論

在理論上,石氏傷科倡導“十三科一理貫之”的整體觀念,強調氣血兼顧,內外結合,創立了“三十二字治病思想”:以氣為主,以血為先;筋骨並重內合肝腎;調治兼邪,獨重痰濕:勘審虛實,施以補瀉 [9] 

石氏傷科特色診治

在診治上,石氏傷科在診治上強調:筋骨損傷,三期治療;內傷症治,須辨臟腑氣血;陳傷勞損,審因度勢,在治療立法上注重隨證施治,形成了治療各種骨傷疾病的治療原則。 [9] 

石氏傷科特色手法

石氏傷科: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石氏傷科: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3張)
在手法上,石氏理傷注重內外兼顧,整體調治。善於以損傷為主結合體質、兼邪,辨證施以內服藥,也擅長用巧勁正骨上骱,強調“穩而有勁、柔而靈活、細而正確”的準則,總結十二字為用,即“拔伸捺正、拽搦端提、按揉搖抖”。 [9] 

石氏傷科特色用藥

在用藥上,在方藥運用上重視方隨證變、藥隨病異並通過長期的實踐積累總結出了三色敷藥、消散膏、麒麟散新傷續斷湯牛蒡子湯、調中保元湯、石氏傷膏、骨密靈、逐痰通絡湯等一系列名方驗方。 [9] 

石氏傷科三色膏的再研製工作

石氏傷科三色敷藥,沿傳百年石氏外用秘方,具有活血散瘀,消腫止痛的治傷功效,但敷藥系用飴糖調製,容易烊化,污染衣衫,同時,由於藥物刺激,少數病員會發生皮膚過敏,且攜帶不便、不宜久藏,有礙推廣使用,時任區中醫院院長石仰山黃浦區衞生局副局長石鑑玉經與上海中藥三廠共同研究,改變劑型,採用“巴布氏劑”加工工藝製成“石氏傷膏”,經過多年的臨牀試驗和技術改進,除治療功能外,尚有潔淨脱敏,方便攜帶的特點,深受病員歡迎。該藥獲1994~1995年度黃浦區科技進步一等獎,1996年定為國家衞生部試字號新藥,1999年1月正式命名為“複方紫荊消傷膏”獲准公開發行,同年末石氏其他驗方劑型改良後,有外用、內服、外洗等14種,形成石氏驗方系列,獲良好的臨牀效果,“石氏傷科”被立為上海市醫學領先專業學科。 [1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