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石仰山

鎖定
石仰山(1931.3.17—2015.12.27),名錫煜,男,漢族,生於上海,祖籍江蘇無錫,中共黨員。 [6] 
石氏傷科第四代傳人、國醫大師。
2015年12月27日14時33分,於上海市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東院因病逝世,享年82歲。 [5] 
中文名
石仰山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籍    貫
江蘇無錫
出生日期
1933年3月17日
逝世日期
2015年12月27日

石仰山人物經歷

其父為中醫。高中畢業後從父石筱山學習中醫傷科,針灸,外科,並師從黃文東醫師攻讀醫學經典著作。
1950—1954年師從黃文東醫師學習中醫理論基礎,並師從父親石筱山中醫師學習傷科。1955—1966年在黃浦區開設私人診所。1967—1980年在黃浦區嶗山地段醫院傷科任中醫師。1980—1990年在黃浦區中心醫院任副院長,其中1990年兼任黃浦區中醫醫院院長。2000年任黃浦區中心醫院名譽院長。 [6] 
1950年高中畢業,從父石筱山學習中醫傷科,針灸,外科,並師從黃文東醫師攻讀醫學經典著作,1955年開業行醫,1968年進上海市黃浦區嶗山地段醫院任傷科主治醫師,1980年調入黃浦區中心醫院,1987年任黃浦區中心醫院副院長,傷科主任醫師至今。同年被推薦為上海市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上海市傷科學會主任委員,聘為中國中醫研究院特約研究員,上海中醫藥大學首批兼職教授,上海中醫藥大學,上海中醫藥研究院專家委員會名譽委員。1990年9月任黃浦區中醫醫院首屆院長。1983年,1985年,1987年三次榮獲上海市勞動模範,1986年獲全國衞生文明工作者,1991年首批享受國務院津貼的高級知識分子,1992年為黃浦增輝十佳個人,1995年評為上海市名中醫。上海市繼承老中醫專家學術經驗研究班指導老師。 [2] 
1955年開業行醫,1968年進上海市黃浦區嶗山地段醫院任傷科主治醫師,1980年調入黃浦區中心醫院,1987年任黃浦區中心醫院副院長,傷科主任醫師至今。同年被推薦為上海市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上海市傷科學會主任委員,聘為中國中醫研究院特約研究員,上海中醫藥大學首批兼職教授,上海中醫藥大學,上海中醫藥研究院專家委員會名譽委員。1990年9月任黃浦區中醫醫院首屆院長。1983年,1985年,1987年三次榮獲上海市勞動模範,1986年獲全國衞生文明工作者,1991年首批享受國務院津貼的高級知識分子,1992年為黃浦增輝十佳個人,1995年評為上海市名中醫。上海市繼承老中醫專家學術經驗研究班指導老師。2014年10月30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衞生計生委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共同在京舉辦第二屆國醫大師表彰大會,授予石仰山“國醫大師”榮譽稱號。 [1] 

石仰山研究方向

畢生致力於石氏傷科的學術內涵的發展,豐富完善石氏傷科診療體系。
在長期的臨牀工作中,他先後主持完成“椎脈回春湯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臨牀研究”“骨密1號骨密2號(脾腎同補)治療原發性骨質疏鬆症的臨牀研究”“‘石氏傷膏’劑型改革及臨牀研究項目”“急性軟組織損傷早期反應與修復關係的臨牀與實驗研究” 等多項課題研究。其中石氏傷膏獲1999年衞生部三類新藥批文,二項課題獲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三項課題獲黃浦區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曾擔任上海市政協委員,積極參政議政,對促進中醫藥事業的建設作出傑出貢獻。其“促進中醫藥發展的若干建議”及“關於解決衞生系統職工住房困難”等提案獲得優秀提案獎。 [6] 

石仰山著作譯作

先後編撰出版《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牀家叢書·石筱山石仰山卷》《中華名中醫治病囊秘·石筱山石仰山卷》《石仰山談軟組織損傷》等多本專著,發表《傷科的辨證論治》《關於筋骨和肝腎關係的理論探討》《骨質增生》《骨折論治》《牛蒡子湯在傷科中的應用》《石氏理傷手法談屑》《石氏消散膏治療網球肘臨牀觀察》《論損傷血瘀》《傷科用藥舉要》《中醫傷科對骨質增生的認識和治療》等論文50餘篇。 [6] 

石仰山獲獎情況

1986年被衞生部授予“全國衞生文明先進工作者”,分別於1983年、1985年、1987年被上海市市政府授予“上海市勞動模範”。
1995年評為上海市名中醫。在他帶領下,石氏傷科多次獲各類科研課題獎項及市、區先進集體稱號,2006年被中華中醫藥學會授予“中醫藥傳承特別貢獻獎”,2007年成為上海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08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2012年被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授予“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薪傳獎”。
2014年10月30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受到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衞生計生委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部門的共同表彰,被授予“國醫大師”稱號,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為其授勳。
研製國家三類新藥“複方紫荊消傷膏(原名石氏傷膏)”,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6] 

石仰山社會任職

原黃浦區政協第七、八、九屆副主席。先後任上海市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上海市傷科學會主任委員,中國中醫藥研究院特約研究員,上海中醫藥大學首批兼職教授、研究生導師,上海中醫藥大學、上海中醫藥研究院專家委員會名譽委員,上海市名中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6] 

石仰山擅長領域

中醫傷科,針灸,外科。

石仰山科研成果

石仰山學術觀點

氣血兼顧,以氣為主,以血為先
石仰山 石仰山
《內經》論疾病發生之理,是基於陰陽而歸結到氣血。《素問·調經論》説:“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石氏認為:傷科疾病,不論在臟腑、經絡(脈),或在皮肉、筋骨,都離不開氣血。氣血之於形體,無處不到。《素問·調經論》説:“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説明了氣血的重要性。氣屬陽而血屬陰,故氣血是陰陽的物質基礎,氣血不和,即是陰陽不平而有偏勝;所以因損傷而致的疾病,亦關乎氣血陰陽之變。
對於因損傷而成的疾病,其辯證論治原則,雖然説內傷應注意經絡(脈),外傷當着重筋骨,但總不離乎氣血,故傷科的理論基礎,主要是建立在“氣血並重”之上,不能專主血或專主氣而有所偏。巢氏《諸病源侯論》説:“血之在身,隨氣而行,常無停積。“可知損傷而成之瘀血,是由於血行失度、不能隨氣而行之故。清沈金鰲《雜病源流犀燭》卷三十指出:“跌撲閃挫,卒然身受,由外及內,氣血俱傷病也。”清胡廷光在《傷科彙纂》中更明白指出:“若專從血論,乃一遍之説也。”
石氏理傷的基礎原則,亦是氣血兼顧而不偏廢的。然而形體之抗拒外力,百節的能以屈伸活動,氣之充也;血的化液濡筋,成髓養骨,也是依靠氣的作用;所以氣血兼顧而宜“以氣為主”。不過積瘀阻道,妨礙氣行,又當祛瘀,則應“以血為先”。今以新傷來説,一般的內傷,有時發作較緩,受傷後,當時或不覺得什麼,過後乃發作,對此類病情,治法多“以氣為主”而予以通氣、利氣。倘為嚴重一些的外傷,如骨折、傷筋、脱臼等,其病態立現,其治就需“以血為先”而予以祛瘀、化瘀。臨牀所見,症情變化多端,必須隨機應變。總之,“以氣為主”是常法,“以血為先”是變法。這是石氏理傷對內治所掌握的原則。
石仰山 石仰山
明劉宗厚説:損傷是“外受有形之物所傷,乃血肉筋骨受病”,“所以,損傷一證,專從血論”(《玉機微義·卷四十三·損傷門》)。其實,這一觀點並非劉氏首創。早在《內經》中就已指出:不可為期而致的“有所墜墮,惡血留內”等外傷,治從血論,通利瀉瘀。《千金方》所輯的治療傷損諸方也就是劉氏所提到的“須分其有瘀血停積,而(注:當為或)亡血過多之證”這兩種類型都是從血而論的診治方。劉氏則是把這一規律作出歸納,提出了綱領,遂對後世留下很深的影響。由此而始,其後傷科著作言及內治幾乎都説“損傷一證,專從血論”,有時會使人誤以為此為治傷的唯一法則。檢閲劉氏原文,尚有以下言論:“宜先逐瘀血,通經絡,和血止痛,然後調養氣血,補益胃氣,無不效也”,強調逐瘀後還要調養氣血,並着重在補益胃氣,這就不是“專從血論”了。他又説逐瘀的“大黃之藥惟與有瘀血者相宜,其與亡血過多,元氣胃氣虛弱之人,不可服也”,這也不是“專從血論”。他甚至提出忠告:“有服下藥過後,其脈愈見堅大,醫者不察,又以為瘀血未盡而後下之,因而夭折人命,可不慎歟!”所以,對劉氏所説的“損傷一證,專從血論”應予以全面理解。明薛己作《正體類要》,在“正體主治大法”中,他提出“瘀血在內也,用加味承氣湯下之”的同時,更強調要調益氣血,如“青腫不消,用補中益氣湯以補氣”,“胸脅作痛,飲食少思,肝脾氣傷也,用四君、芎、歸、柴、梔、丹皮、”等,多處指出傷重更須“預為調補脾氣”,“預補脾胃”。薛氏的依據是診治百餘例傷損患者,氣血不虛者唯一人耳。薛氏《正體類要》序中明確提出“肢體損於外,氣血傷於內”的觀點。石氏通過豐富的臨牀實踐,體會到薛氏之説誠為治傷之準繩。肢體者,即皮、肉、筋、骨所組成。每遇外傷,則皮肉筋骨首當其衝,肉眼易見,切(摸)之能辨。
石仰山 石仰山
氣血者,滋沛乎臟腑、器官、組織,如發生病變或生理功能失常即可出現“氣虛”、“氣滯”和“血虛”、“血瘀”及“血熱”的病理現象。這些病理現象在損傷性疾病中都能出現,尤其“氣滯”和“血瘀”更與傷科疾患直接有關。
“肢體損於外,氣血傷於內”含有兩種意義:一是説如果受到外傷,筋骨皮肉固然首當其衝,但氣血亦同時受到損害。任何外傷,除皮、肉、筋、骨有損外,必然會形成“血瘀”腫脹,從而阻滯筋脈引起疼痛。“通則不通,不通則通”其意是也。特別是脊柱受傷形成壓縮性骨折的患者,其出現的症狀更能説明此句話的含意。脊柱壓縮性骨折是肢體受到外傷所出現的症狀;疼痛劇烈,轉側起坐艱難,胸悶腹脹,便秘納呆,則是“氣血傷於內”的症象。“氣滯”和“血瘀”二者俱見。
氣運行於全身,應該疏通流暢,如人體某一部分或某一臟腑發生病變或受到外傷,都可使氣的流通發生障礙,出現“氣滯”的病理現象。疼痛、胸悶腹脹、便秘納呆均是氣滯的表現,尤其遇到內傷,如胸脅迸挫傷,腹部迸挫傷,更為多見“氣滯”症狀。“血瘀”是指全身血流不暢因血溢脈外局部有“離經”之血停滯,因而局部會出現腫脹、青紫、疼痛。從傷科門診中遇見的脊椎壓縮性骨折病人來看,都有疼痛,轉側起坐艱難,胸悶,腹脹,便秘,納呆的症狀。

石仰山手法特色

石仰山 石仰山
石氏説:“手法是醫者用雙手診斷和治療損傷的一種方法。”手法首先是用於診斷的,比摸患處以瞭解傷情。摸法在歷代文獻中都曾提及,石氏則在運用摸法的過程中還注意比,與健側比與正常情況比。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更清楚地通過手法獲得診斷。以往,沒有條件用x射線檢查以輔助診斷,比摸是極為重要的。現在,x射線檢查十分普遍,而比摸手法仍不可忽視,還是傷科醫師應掌握的基本診斷方法。只有親手比摸,才能具體瞭解傷情,有時還可使某些早期在x射線檢查中難以明確的骨折得到臨牀診斷。
診斷後即要以“穩而有勁,柔而靈活”的手法施以治療。石氏“一般常以十二字為用,即:拔,伸,捺,正,拽,搦,端,提,按,揉,搖,抖(亦作“轉”)”。拔,伸,捺,正主要用於正骨。唐代的《仙授理傷續斷秘方》治療骨折就是用這四種手法。拽,搦,端,提則主要用於上骱。拽是向前拉,搦是握住,《世醫得效方》説“拽直”,“搦教歸窠”。端為端託,提乃上提。這四種手法應用時往往兩手並用,左右分工。如右手或端或提,相機而行,左手為輔,或拽或搦;或助手拽搦,醫者端提,互相配合。按,揉,搖,抖多用於理筋。《傷科大成》用治傷筋説:“輕輕揉捏”,“搖動伸舒”。抖是用手抖動,也有舒筋的作用。
石氏就是這些手法還指出過兩點:一是“這十二法在應用上並沒有嚴格的界限,無論正骨,理筋,上骱,隨着需要可以互相換用。”因此,不宜機械地劃分這是正骨手法,那是理筋手法。二是理筋手法不獨用於傷筋,“接骨前後亦須注意理筋,使之活動順和”,“骨折接續後期,亦應以理筋為輔助手法”。這一點,石氏在臨證時極為重視,目前仍有必要予以強調。
石氏還認為:“用手綁紮固定的方法,似亦可附列於手法之內”。這主要是説明其重要性決不亞於正骨復位。尤其是骨折整復後,石氏必親手綁紮,多在損傷部位外敷藥物及棉花墊襯妥後,用綁帶先綁三圈,並在以後的包紮中注意使該部稍緊而得固定確實,兩端則較松,能使氣血流通。要求綁紮固定後的外觀是勻貼的,複診時當不鬆動,不變樣。這樣既能使患處不致再移位,又無包紮不當帶來的肢體腫脹,筋脈拘攣之弊。

石仰山用藥要略

1.內服藥
根據損傷的不同部位,性質和傷後兼邪的各異,石氏將傷疾分為外傷(傷及皮肉筋骨),內傷(損傷及臟腑經絡氣血),傷科雜症(風寒濕諸邪的留滯等)而予以分類用藥。
2、外用藥:傷科外用藥的種類和劑型很多,大都是古今醫家的經效驗方,各具特色,一般常用敷藥,膏藥,摻藥,熨藥,搽擦藥,燻洗藥等,分別應用於損傷的不同階段和不同的症狀表現。 [3] 

石仰山診治經驗

傷筋的診治
傷筋的診治可以分為三類:
(1)不顯著的傷筋:常因勞倦過度而形成。《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説的“地之濕氣,感則害皮肉筋脈”的寒濕傷筋,外面雖無顯著現象,但《莊子·齊物論》“民濕寢則腰疾偏死”,唐成玄瑛疏“言人濕地卧寢,則病腰跨偏枯而死。”偏死的描寫,似是説患處局部初起暫時失去正常的活動能力,久而不愈,以致恢復困難。外象無青紫腫脹呈現,但覺痠痛麻木。治療:用敷料或膏藥外治及湯劑成藥內服,並輔以按摩的手法和針灸治療。
(2)不甚顯著的傷筋:往往在腕、肘、膝、踝等骱位,因蹩扭或支撐所致。外象無顯著的青腫,但患處旋轉失常。治療:主要用捺正筋位的手法,並輔以敷料或膏藥外治及湯藥成藥內服,更可參用燻洗法,但治療過程較慢,而且易成宿傷。
傷筋是傷科臨牀極為常見的損傷,筱山先生指出:“初受之際,當按揉筋絡,理其所紊”,施以必要的手法,另一方面,又“加以節制活動為要”,作必要的固定,藥物內服外治“則當以化瘀通絡”。手法與固定兩項,目前臨牀上仍未予充分的重視和認真的運用,僅以一紙藥膏為治的並不鮮見。能按石氏所述而做,才體現了中醫中藥治療傷筋的特長,療效當能提高。石氏又述傷筋後各種變化的治療原則及多種輔助治療方法,強調“是故筋之有關人身豈淺鮮哉,而傷筋之為病,其可忽乎,其治之嚴,可不謹耶”。足見石氏對傷筋這一常見損傷的治療是很重視的。俗語所謂“傷筋動骨,一百二十日”,也是把傷筋與傷骨等同看待。所以切不可以為傷筋而未及骨僅是損傷輕症。因而治療及調攝較為疏忽,致使其症日久不愈,或遺患於後。
石氏説的“若耽延時日,則筋膜幹而成萎縮者”,與《內經》中的類似提法有些不同。《素問·痿論》所謂:“肝氣熱,則膽泄口苦筋膜幹,筋膜幹則筋急而攣,發為筋痿。”其涉及範圍更廣泛一些,當然也包括損傷以後治療失時所致。在傷科範疇內,這一段經文所指的多數是積勞所致的慢性勞損,常見於腰背臀部的慢性勞損,而石氏所説的是損傷失治而局部功能失用,如膝部傷筋以後,治療及鍛鍊不當以致膝痠痛弱,筋絡卻牽掣強硬。至於“創傷較深,破筋絕者”,石氏早年用化瘀清熱內服,合祛腐生肌外用,如開放性骨折中提到的方藥,目前則多以現代醫學方法擴創縫合,但在有些情況下采用中藥治療仍有獨特的功效。 [4] 

石仰山獨特之處

石氏理傷基本原則是按照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概念,
在論治時注重內調氣血,外理筋骨,損其有餘,補其不足,顧及損傷兼邪。在掌握辨證論治的前提下,採用內治與外治結合方法進行具體施治。
一、氣血兼顧而以血為主、以氣為先。
氣血兼顧是治傷的總則,但應分清氣與血的病變。故一般損傷,多屬氣滯、血瘀兼而為病,治療則宜活血化瘀為主,而佐以理氣,其治更當“以血為主。”一般的內傷,其治多“以氣為先”,而予順氣行氣,佐以活血通絡。總之“以血為主”是氣血兼顧之常法,“以氣為先”是氣血兼顧之變法,間若出現臟腑功能失和者,則相應而調之。
二、審虛實,施補瀉。
這是理傷內治所掌握的原則,其要是在流通氣血,一般説來,損傷之初,何論內傷外傷,多數屬氣滯血瘀的實證。秉賦素弱而損傷者,屬邪實正虛,虛中挾實之證。治療當先調補虛怯之體,然後祛瘀,或攻補兼施,視具體情況而定,一般而言,往往祛瘀在先,爾後調補肝腎以壯筋骨,扶助脾胃以資化源而養氣血。“脱力勞傷”。在治療上,注意先天與後天相互資益關係。
三、重視損傷客邪的兼治。
凡臨牀出現損傷兼及風寒、痰濕等邪氣合而為病的一系列症狀時,先生謂之“兼邪”。其症每每反覆發作,善用麻桂温經湯以祛邪宣絡,活血止痛,痛甚者亦可酌加草烏及蟲類搜剔藥用之。
損傷後所致的氣滯血瘀,進而亦可耗傷氣血,而使營衞不固,故筋骨損傷失於氣血濡養,每易使風寒濕重者乘虛侵襲,乃為邪實正虛之疾。常運用黃芪五物湯或當歸四逆湯等酌加黨蔘、白朮、薑黃、川芎、紅花、雞血藤等扶正達邪、活血通絡。
痰濕入絡,是一類常見“兼邪”,對這類“兼邪”常以牛蒡子合白蠶同用,發展至仰山先生輩成為牛蒡子湯,加減變化而廣泛應用於臨牀。其主治病證也很廣泛,但總不外乎“風”、“痰”、“濕”三字。

石仰山手法述略

石氏理傷手法以“十二字”為用,即謂“拔伸捺正、拽捏端提、按揉搖轉”。一般説來,拔伸捺正用於骨折整復,拽捏端提用於關節復位,按揉搖轉多用於傷筋,具體應用時尚須隨遇而變,諸法互參,複合用之。
一、傷筋------筋出窠的治療手法
筋當安其位,肢節平陷而顯露之筋脈處,因損傷而見突起之筋脈,我們稱之為“筋出窠”。因為一般認為此症均有牽拉所傷,但光牽拉不足為患,其中必有旋轉之力加之,乃致為患,故必牽、旋始能復其位。
二、正骨-------骨折復位手法特點
仰山先生正骨以拔伸捺正為總則。拔、伸不一味用以猛力,而以剛柔相濟,功使用力恰到斷損之處,其力度因人與部位而異,大多骨折均能瞬間完成。在拔伸時結合推按、旋轉,然後依骨折移位狀況加以捺正。施術者與助手心印默契順應逆受傷之力方向而復位這一原則,復位後予外敷固定包紮。
三、脱臼------上骱手法舉要
對於各種脱位都有體位和復位手法,其中對顳頜關節脱位運用捺口外復位法,髖關節後脱位運用俯卧位推按法,俱頗有特色。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