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字)

鎖定
盛(拼音:shèng,chéng),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 [1]  。此字始見於西周金文 [2]  。此字本義是把東西放在器皿中,後分化出名詞義,特指盛裝在祭器中的穀物,由此還引申為整飭、端正,以上意義都讀chéng。由本義還引申出盛滿、豐盛、眾多,並由此引申為興旺、繁茂、美好,由盛滿義引申為極點、頂點,由此進一步引申為很、非常,以上讀shèng。
(基本信息欄來源: [3] 
中文名
拼    音
shèng,chéng
部    首
五    筆
dnnl(86);dnlf(98)
倉    頡
isbt
鄭    碼
hmyl
字    級
一級字 [1] 
注    音
ㄕㄥˋ,ㄔㄥˊ
異    體
晟,晠
平水韻部
去聲二十四敬,下平八庚 [4] 
總筆畫
11
四角號碼
53102
統一碼
基本區 U+76DB
結    構
上下結構
造字法
形聲字

字源演變

形聲字。從聲,形旁“皿”表示和容器有關。今見最早的“盛”字出自西周,聲符作“戊”,是“成”省聲(圖A),東周也有如此省聲的。春秋時代,也有把聲符省成“戈”的(圖2)。未省的聲符“成”是在“戊”形內加一短橫,或加一帶圓點或圓圈的豎筆,其圓點或圓圈是由豎筆中間的肥處演變而來。楚系文字聲符內部寫作“A”形,影響了《説文》小篆。秦系詛楚文、琅邪刻石字聲符承西周,是“戊”形內加短豎,但短豎上接橫線,隸變作“成”。又詛楚文訛從“血”,或是受楚系文字“皿”之變形影響,也或是偶然筆誤。本義是盛裝、容納。分化出名詞義,特指盛裝在祭器中的穀物,即《説文》所謂“黍稷在器中以祀者”。由本義還引申為整飭、端正。以上意義都讀chéng。由本義還引申出一些意義,都讀shèng,大致是:引申為盛滿、豐盛、眾多,由此引申為興旺、壯盛、強大、繁茂、繁榮、深厚、美好,由盛滿義引申為極點、頂點,由此進一步引申為很、非常。 [2]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shèng
形容詞
旺盛,興盛,茂盛。
Thrive
禮記·月令》:“(季春之月)生氣方盛,陽氣發泄。”
《論語·泰伯》:“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於斯為盛。’”
興盛
眾多,豐盛。
Sumptuous
逸周書·大匡》:“(王)問罷病之故,政事之失,刑罰之戾,哀樂之尤,賓客之盛,用度之費。”
後漢書·荀彧傳》:“紹甲兵甚盛,議者鹹懷惶懼。”
盛產,盛宴
大,盛大。
Grand
孟子·公孫丑上》:“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
史記·春申君列傳論》:“吾適楚,觀春申君故城,宮室盛矣哉!”
盛大,盛況
深重。
Deep
漢·蔡邕議郎胡公夫人哀贊》:“遣顥到官月餘,所疾暴盛……薨於京師。”
盛意
華美。
Colorful
荀子·子道》:“今女衣既盛,顏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諫女矣!”
盛裝
動詞
謂使豐足。
Make plenty
漢·班固白虎通·社稷》:“禮者,盛不足,節有餘,使豐年不奢,凶年不儉,貧富不相懸也。”

盛行。
Prevail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論説》:“何晏之徒,始盛玄論。”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九流緒論〉引》:“子書盛於秦漢,而治子書者錯出於六朝、唐、宋之間。”

撫育。
Foster
尚書大傳》卷四:“武王死,成王幼,周公盛養成王。”
盛養
稱讚。
Praise
楚辭·九章·懷沙》:“內厚質正兮,大人所盛。”
《文選·張衡〈東京賦〉》:“盛夏後之致美,爰敬恭於神明。”

副詞
極,甚。
Very
莊子·德充符》:“平者,水停之盛也。”
晉·陶潛《搜神後記》卷二:“將軍好馬甚愛惜,今死,盛懊惋。”
盛夏
名詞
(Shèng)姓。



chéng
動詞
以器裝物。
Hold
漢書·東方朔傳》:“壺者,所以盛也。”
前蜀·貫休山居詩》之十七:“且為小囤盛紅慄,別有珍禽勝白鷗。”
盛飯
容納,承受。
Sustain
呂氏春秋·君守》:“身以盛心,心以盛智。”
急就篇》卷四:“漢地廣大,無不容盛。”

〈方〉指居住。
Dwell
歐陽山高幹大》第二二章:“老百姓都覺得大禍將臨,這地方是再不能盛了。”

通“成”。完成;實現。

《易·説卦》:“終萬物,始萬物者,莫盛乎艮。”
《荀子·王霸》:“君者,論一相,陳一法,明一指以兼覆之,兼照之,以觀其盛者也。”

名詞
受物之器。

《左傳·哀公十三年》:“旨酒一盛兮,餘與褐之父睨之。”
唐·韓愈《祭董相公文》:“旨酒既盈,嘉餚在盛。”
盛器
祭祀時放在容器中的黍稷等祭品。

《周禮·地官·閭師》:“不耕者,祭無盛。”
公羊傳·文公十三年》:“魯祭周公,何以為盛?”

通“”。古邑名。

《公羊傳·隱公五年》:“秋,衞師入盛。”

參考資料: [5] 

古籍解釋

説文解字

黍稷在器中以祀者也。從皿成聲。氏徵切 [6] 

説文解字注

黍稷在器中㠯祀者也。
盛者,實於器中之名也。故亦𧦝器為盛。如左傳旨酒一盛、喪大記食粥於盛是也。引伸為凡豐滿之偁。今人分平去。古不分也。如左傳盛服將朝。盛音成。本亦作成。
從皿。成聲。
形聲包會意。小徐無聲字。會意兼形聲也。氏徵切。十二部。 [7] 

康熙字典

《唐韻》氏徵切。《集韻》《韻會》《正韻》時徵切,𠀤音成。《説文》:黍稷在器中,以祀者也。《書·泰誓》:犧牲粢盛。傳:稷曰粢,在器曰盛。《周禮·天官》:甸師掌帥其屬,耕耨王藉,以共齍盛。注:謂黍稷稻粱之屬,可盛簠簋者。
又器名。《左傳·哀十三年》:旨酒一盛。注:一器也。《禮·喪大記》:食粥於盛不盥。注:謂今時杯杅也。
又《廣韻》受也。《詩·召南》:於以盛之,維筐及筥。《古今注》:城者,盛也,所以盛受民物也。
又成也。《周禮·冬官考工記》:白盛。注:盛之言成也。以蜃灰堊牆,所以飾成宮室。
又盛服,嚴飾也。《左傳·宣二年》:宣子盛服將朝。注:盛,音成。本或作成。
又防堤也。《爾雅·釋山》:山如防者盛。疏:盛,讀如粢盛之盛,形嶞而高峻,若黍稷之在器也。
又山名。《前漢·郊祀志》:日主祠盛山。注:在東萊不夜縣。注:盛,音成。
又國名。《公羊傳·隱五年》:秋衞師入盛。注:盛,音成。《左傳》作郕。
又《唐韻》丞政切。《集韻》《韻會》《正韻》時正切,𠀤成去聲。《博雅》:多也。《廣韻》:長也。《增韻》:大也。茂也。《易·繫辭》:日新之謂盛德。《禮·月令》:生氣方盛,陽氣發泄。《中庸》:官盛任使。《史記·循吏傳》:世俗盛美。《呂氏春秋》:樹木盛則飛鳥歸之。
又極也。《莊子·德充符》:平者水停之盛也。
又猶嘉也。張衡東京賦》:盛夏後之致美,爰敬恭於神明。
又受物曰盛。《前漢·東方朔傳》:壷者,所以盛也。師古注:叶音去聲。
又地名。《前漢·武帝紀》:南巡狩至於盛唐。《魏書·神元帝紀》:魏始祖遷於定襄之盛樂。
又姓。《後漢·西羌傳》:北海太守盛苞,其先姓奭,避元帝諱,改姓盛。一曰周穆王時盛國之後。《穆天子傳》:姬姓也。盛柏之子也。天子賜之。上姬之長,是曰盛門。注:盛,國名,盛姬,王同姓也。 [8] 
《説文解字(孫刻本)》書影 《説文解字(孫刻本)》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書法字形

字形對比

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日本-韓國字形對比圖 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日本-韓國字形對比圖

書寫演示

盛字書寫筆順 盛字書寫筆順

書法欣賞

(書法來源: [9] 

音韻集匯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開口呼
全濁
是徵切/時正切
ʑjɛŋ
去聲

開口呼
全濁
承正切/音成
ʑjɛŋ
集韻

平聲

船/常
開口呼
全濁
時徵切
ʥiæŋ

去聲

船/常
開口呼
全濁
時正切
ʥiæŋ
韻略


平聲





時徵切



去聲





時正切

增韻


平聲





時徵切



去聲





時正切

中原音韻

陽平
庚青
穿



次清

ʈʂʼiəŋ

去聲
庚青



全清

ʂiəŋ
中州音韻


平聲
庚青





池繩切



去聲
庚青





禳正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全濁
時徵切
ʒiəŋ

去聲


全濁
時正切
ʒiəŋ
分韻撮要

陽平
第七英影應益







陽去
第七英影應益






(音韻資料來源: [10]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6-05]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440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8-11-24]
  • 4.    平水韻  .搜韻[引用日期2020-06-05]
  • 5.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七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1424
  • 6.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長沙:嶽麓書社,1997.07:673
  • 7.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0:844
  • 8.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751
  • 9.    盛-書法欣賞  .漢典書法[引用日期2020-06-08]
  • 10.    盛-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0-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