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皿(拼音:mǐn)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碗、盆之類的容器。本義即容器、器皿,可泛指碗盤杯碟等盛器。 [2] 
皿是漢字部首之一,序號:108。 [3]  用“皿”作意符的的字多為器皿名。如:盤、、盆、盒;有的表示與器物有關的動作、狀態,如: [4] 
(基本信息主要來源:《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 [5]  、漢典網 [6] 
中文名
拼    音
mǐn
部    首
五    筆
LHNG
倉    頡
BT
鄭    碼
LKA
字    級
一級(編號:0259) [1] 
平水韻
上聲·二十三梗 [7] 
總筆畫
5+0
統一碼
76BF
注音字母
ㄇㄧㄣˇ
四角碼
7710₂
造字法
象形字
字形結構
獨體字,獨體結構
異體字
𠀜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 字形演變流程圖 [2]
象形字。“皿”的甲骨文字形(圖1、2)就像帶底座的碗、碟、盤、盆等之類的飲食器具的形狀。上面是盛食物的碗口,有些字形兩邊有耳環(圖2),也像口沿外翻的樣子;中間兩條斜線是支撐碗的柱體,下面一橫是底座。入周後,表示器身的弧線多數不再向上伸展,而變作趨於低平的淺弧。西周晚期起,表示器座的兩條豎線間,或填加一二橫畫為飾,這在東周習見。戰國時代,已經低平的淺弧線兩端又反其勢向下彎轉,這就完全失落了器身特點,經秦漢漸變,兩端下折線與底部橫線終於碰接,為漢後楷書繼承。而《説文解字》(徐鉉本)小篆的寫法是戰國後的另一種變化形式,器身形弧線下的兩條短畫脱離弧線,後代隸楷沒有這種形式。隸書作圖13、14。楷書作皿,兩側的提耳下垂,和底器相連。“皿”字獨體用例不多,主要出現在合體字中。從甲骨文字形來看,“皿”最初之義就是指碗、碟、盤、盆等之類的飲食器具。在古代皿是指代盤碟之類的飲食器具,後來詞義的擴大,就泛指日常生活中盛裝東西的器具。 [2]  [8]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mǐn(舊讀mǐng)
名詞
器皿,日常使用的盛東西的器具,如碗、盤、杯、碟等。
vessel
《左傳‧昭公元年》:“於文,皿蟲為蠱。”杜預注:“皿,器也。”
唐·韓愈《錢重物輕狀》:“禁人無得以銅為器皿。”
器皿;皿金皿卷;培養皿
地名。

《殷虛文字乙編·七二八八》:“勿令□田於皿。”

宮室名。

《甲骨綴合編·一八三》:“邑商皿宮,衣絲……亡禍寧。”

動詞
以器皿盛受。

《國語‧晉語八》:“是不昭谷明而皿蠱也。”

名詞
通“幎”。覆蓋物。

《孟子·滕文公下》:“牲殺、器皿、衣服不備,不敢以祭。”趙岐注:“皿,所以覆器者也。”按:清段玉裁《説文解字注·皿部》:“皿,趙注‘皿所以覆器者’,此謂皿急幎之假借,似非孟意。”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大詞典》 [9]  《甲骨文字典》 [10]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五】【皿部】武永切(mǐng,今讀mǐn)
飯(飲)食之用器也。象形。與豆同意。凡皿之屬皆從皿。讀若猛。 [11] 

説文解字注

飯食之用器也。飯,汲古閣作“飲”,誤。《孟子》:“牲殺器皿。”趙注:“皿,所以覆器者。”此謂皿為幎之假借,似非孟意。
象形。與豆同意。上象其能容,中象其體,下象其底也。與豆略同而少異。
凡皿之屬皆從皿。讀若猛。按,古孟、猛皆讀如芒。皿在十部,今音武永切。 [12] 

廣韻

武永切,上梗明 ‖ 皿聲陽部(mǐng,今讀mǐn)
皿,器皿。武永切。三。 [13] 

康熙字典

【午集中】【皿部】皿;康熙筆畫:5;部外筆畫:0
《唐韻》武永切。《集韻》《韻會》《正韻》眉永切,並明上聲。《説文》飯食之器也。《增韻》:盤、盂之屬。《左傳·昭元年》:於文,皿蟲為蠱。注:皿,器也。《孟子》:牲殺器皿。注:皿,所以覆器者。
又《集韻》母梗切,音猛。義同。
《説文》象形。與豆同意。讀若猛。《佩𧥏集》:《説文》但音猛。今更立一音者,非。 [14]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圖 字形對比圖 [6]

書寫演示

皿書寫演示 皿書寫演示
字形扁寬,居田字格中心部位。㇕(橫折)的橫段在橫中線上方,豎段左斜;框中兩豎分列豎中線兩側,末筆長橫形成寬底。 [5]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m
i̯ăŋ
王力系統
m
iaŋ
董同龢系統
m
juăŋ
周法高系統
m
iwaŋ
李方桂系統
m
jiangx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m
i̯wɐŋ
擬音/王力系統

m
ǐɐŋ
擬音/董同龢系統

m
jɐŋ
擬音/周法高系統

m
iaŋ
擬音/李方桂系統

m
jɐng
擬音/陳新雄系統

m
ǐaŋ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上聲
三十八梗

開口呼
三等
次濁
武永切
mjɐŋ
集韻
上聲
三十八梗

開口呼
二等
次濁
母梗切
maŋ
上聲
三十八梗

開口呼
三等
次濁
眉永切
miaŋ
禮部韻略


上聲





眉永切

增韻


上聲





眉永切

中原音韻

上聲
庚青



次濁

miəŋ
中州音韻


上聲
庚青





葉名上聲

洪武正韻

上聲
十八梗


次濁
眉永切
miəŋ
分韻撮要

陽上
第七英影應益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5-16]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11-12]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2:439
  • 3.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 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6.09:總目第14頁
  • 4.    曹先擢,蘇培成主編;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新華多功能字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2:499
  • 5.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236
  • 6.      .漢典[引用日期2020-09-26]
  • 7.    平水韻 二十三梗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0-11-12]
  • 8.    徐建中著.漢字國學 漢字裏的國學常識[M].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2016.11:136
  • 9.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7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1414
  • 10.    徐中舒著.甲骨文字典[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4.01.:533
  • 11.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672.
  • 12.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2卷[M].北京:中國書店,2010.12:745
  • 13.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316.
  • 14.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749
  • 15.    皿的音韻方言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0-11-12]
  • 16.    上古音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0-11-1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