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成(拼音:chéng)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2]  。成的本義一般認為是完成,也有人認為本義是城。由完成引申為成熟、成年。又引申為成就、成績,另有“成為”、“變成”之義。此外還進一步引申為成全、和解、大等義。
中文名
拼    音
chéng
部    首
[14] 
五    筆
DNNY(86-18030);DNV(98);DNXY(新世紀);DNNT(非官方86) [5] 
倉    頡
IHS [3] 
鄭    碼
HMY [3] 
筆    順
橫、撇、橫折鈎、斜鈎、撇、點
字    級
一級(編號:0401) [1] 
平水韻
下平八庚 [4] 
總筆畫
4+2
統一碼
基本區-6210 [3] 
異    體
𢦩
造字法
會意字或形聲字
結    構
半包圍-左上右包圍結構
注音字母
ㄔㄥˊ
四角碼
5320₀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2]
成始見於商代甲骨文,甲骨文(圖1)的“成”字,右部是一把寬口長柄大斧“”,左下有一直條長形物。春秋時期,下方寫作短豎的一筆,與“戌”上面的短橫相連,並在短豎的中部加點作裝飾。篆書更把“成”字訛變為“戊”裏藏“丁”。在這以訛傳訛的基礎上,至楷書將右上角與整體相連的一筆變為相對獨立的點,“丁”字形變為一橫折鈎,“成”字才最後定型。
關於“成”的來歷,許慎《説文解字》認為“成”是個形聲字,“戊”為形旁,“丁”為聲旁。也有一些資料認為“成”是個會意字,他們認為“戌”左下一豎是“”字(“十”字在甲骨文中是一縱豎),古人們很早便已有了以十進位的概念,數始於一而終於十。凡事到了“終”點,便有“成”意,“成”(完功、變為)意便由此而來。或以為“戌”左下的符號不是“十”字而是其他物品。從全字構形看來,彷彿有以人斧劈斬一木以表示“決心”“發誓”,表示“已畢其功”之意。文字學家康殷引用《左傳》説東周時代戰敗乞和叫“行成”“求成”,簽訂和約叫“成”,並説大抵都要斬物以作盟誓,這是古代的民俗,能解釋“成”字為什麼要以“戌”為基文。故“成”字因而有“就”“這”“乎”“定”等意。據形探義,也有一定的道理。 [2]  [6] 
“成”表示完成、實現。進一步引申可作“成功”講。如“功敗垂成”“大器晚成”。
完成或成功總要伴隨一定的結果,所以,“成”常用來表示成為、變成的意義。《禮記·學記》上講:“玉不琢,不成器”,是説:玉石不經雕琢是不能成為器物的。此外像百鍊成鋼、滴水成冰等成語中的“成”都是成為、變成的意思。“完成”之後就會使事情或者事物達到某種狀態或者以另外一種狀態存在,因此“成”由成功義引申為成果、成就,一般是名詞性的。如“守成”“坐享其成”中的“成”。這是動詞活用為名詞的例子。
字詞意義還可以因語境的不同而不同:假使字詞與語境有經常性的伴隨關係,則字詞可以獲得固定義項;假使字詞與語境只是臨時性的伴隨關係,則字詞不能獲得固定義項,只能獲得活用用法。“成”由“完成”這個意思還可以表示事物的成熟。《左傳·哀公五年》説齊國燕姬生的孩子“不成而死”,是説她的孩子未到及冠年齡就死了。“成”的這一義項是經常出現的,用於人表示成人、成年,用於植物表示成熟,如説“五穀不成”“萬物不成”等。“成熟”有“滿”“全”的含義在其中,引申可以表示“成全”,例如《論語·顏淵》中的一句話:“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成”即“成全”。
由於已經完成的東西往往會成為既成事實或成為固定不變的東西,所以“成”又可以表示已定的、定形的、現成的這樣一些意思,作形容詞。例如“成命”指已發佈的決定、命令,“成見”指對人對事所抱的固定看法,“成説”指現成而且通行的説法。 [17-18]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動詞
(事情按要求)做完;預期的目的實現(與“敗”相對)。
accomplish;
succeed
《詩經·大雅·靈台》:“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唐·韓愈《送許郢州序》:“凡天下事,成於自同,而敗於自異。”
完成;大功告成;水到渠成
變為。
become;
turn into
荀子·勸學》:“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紅樓夢》第五一回:“你問我?有趣,你倒成了才來的了。”
形成;弄假成真;百鍊成鋼
生物生長到定形、成熟的階段。
ripen
左傳·哀公五年》:“齊燕姬生子,不成而死。”杜預注:“不成,未冠也。”
成蟲;成人
用在量詞或時間詞前,表示達到一定的單位(強調數量多或時間長)。


成年;成日;成數;成百上千
幫助人達到目的。

論語·顏淵》:“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成全;成人之美
〈文言〉和解;媾和。

《詩經·大雅·緜》:“虞芮質厥成,文王蹶厥生。”

〈文言〉平定;估定。

《周禮·地官·質人》:“質人掌成市之貨賄、人民、牛馬、兵器、珍異。”

〈文言〉確定。
conclude
國語·吳語》:“夫一人善射,百夫決拾,勝未可成也。”

〈文言〉並列。

《儀禮·既夕禮》:“俎二以成,南上。”鄭玄注:“成,猶並也。”

表示同意,許可。
all right
魏巍《在風雪裏》:“我別的幹不了,我給你們燒點水,端個飯還不成嗎?”

〈文言〉似;像。

唐·韓愈《過鴻溝》詩:“誰勸君王回馬首,真成一擲賭乾坤。”

形容詞
達到完備的階段的。

《國語·晉語七》:“其稟而不材,是谷不成也。”
《詩經·齊風·猗嗟》:“儀既成兮,終日射侯。”
成熟;成品
舊有的,既定的,現成的。
standing

成規;現成;成式成語成法
表示有能力。
able
老舍《駱駝祥子》十三:“喝!院子都掃完了?你真成!請請你!”

〈文言〉通“”。

《詩經·小雅·我行其野》:“成不以富,亦祗以異。”

名詞
工作或學習上的收穫;事業上取得的成果。

唐·李白《化城寺大鐘銘》:“﹝李公﹞少薀才略,壯而有成。”
成就;成績;守成;一事無成
〈文言〉計要,統計的文簿。

周禮·天官·司會》:“以參互考日成,以月要考月成,以歲會考歲成。”

古國名。東晉時十六國之一。國號成,後改號漢,史稱成漢



古邑名。也寫作“”。

禮記·檀弓下》:“聞子皋將為成宰。”陸德明釋文:“成,本或作郕,音承。”

(Chéng)姓氏用字。參看“成姓”。



量詞
〈文言〉重;層。

呂氏春秋·音初》:“為之九成之台。”高誘注:“成,猶重。”

十分之一叫一成。

老殘遊記》第三回:“冤枉一定是有的,自勿庸議;但不知有幾成不冤枉的?”

〈文言〉奏樂一曲為一成。

《尚書·益稷》:“簫韶九成,鳳凰來儀。”

古代井田區劃名。指方圓十里之地。

左傳·哀公元年》:“有田一成,有眾一旅。”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大詞典》 [7]  《現代漢語詞典》 [8]  《漢語大字典》 [9] 

古籍解釋

説文解字

【卷十四】【戊部】氏徵切(chéng)
就也。從戊丁聲
𢦩,古文成從午
【註釋】①從戊丁聲:徐鍇《説文解字系傳》:“戊中宮成於中也。”徐灝《説文段注箋》:“戊古讀日茂,茂盛者,物之成也;丁壯亦成也。”②從午:徐鍇《説文解字系傳》:“午,南方,亦物成之義。” [10] 

説文解字注

“就也。從戊。丁聲”注:氏徵切。十一部。 [11] 

廣韻

是徵切,平清常 ‖成聲耕部(chéng)
成,畢也。就也。平也。善也。亦州名。古西戎地,州南八十里有仇池山,晉改為仇池郡,後為南秦州,梁廢帝改為成州。又姓,出上谷、東郡二望。本自周文王子成伯之後。又漢複姓,十五氏。《莊子》有務成子、廣成子、顏成子游、伯成子髙。《韓子》有容成子。《列子》有考成子。《國語》晉郤犫食採苦成,後因以為氏。《世本》曰:“宋有大夫老成方。”盆成括仕於齊。晉有英成僖子。漢有廣漢太守古成雲,古音枯。髙祖功臣有陽成延。後漢有密縣上成公,白曰𦫵天。晉戊己校尉燉煌車成將,古成氏之後。《史記》有形成氏。是徵切。十。 [12] 

康熙字典

【卯集中】【戈字部】成;部外筆畫:3
古文:𢦩
《唐韻》是徵切。《集韻》《韻會》《正韻》時徵切,竝音城。《説文》:就也。《廣韻》:畢也。凡功卒業就謂之成。
又平也。《周禮·地官·調人》:凡過而殺傷人者,以民成之。疏:成,平也。非故心殺傷人,故共鄕裏和解之也。《詩·大雅》:虞芮質厥成。
又《左傳·隱六年》:鄭人來輸平。《公羊傳》:輸平猶墮成也。《文七年》:惠伯成之。
又終也。凡樂一終為一成。《書·益稷》:簫韶九成。《儀禮·燕禮》:笙入三成。注:三成謂三終也。
又善也。《禮·檀弓》:竹不成用。注:成,猶善也。
又《周禮·天官·大宰》:八灋(法)五曰官成。注官成,謂官府之成事品式也。
又《秋官·士師》:掌士之八成。注:八成者,行事有八篇,若今時決事比也。《釋文》:凡言成者,皆舊有成事品式。
又必也。《吳語》:勝未可成。注:猶必也。
又倂(並)也。《儀禮·既夕》:俎二以成。注:成,猶倂也。
又《禮·王制》:司會以歲之成質於天子。注:計要也。《周禮·天官·司會》:以參互考日成,以月要考月成,以歲會考歲成。
又《司馬法》:通十為成。《周禮·冬官考工記》:方十里為成。《左傳·哀元年》:有田一成。
又重也。《爾雅·釋地》:丘一成為敦丘。注:成,猶重也。周禮曰:為壇三成。疏:言丘上更有一丘,相重累者。
又《釋名》:成,盛也。
又《諡(諡)法》:安民立政曰成。
又州名。古西戎白馬氏國,西魏置成州,唐同谷郡。
又姓。周武王子成伯之後。
又盆成,陽成,皆複姓。
又《集韻》辰陵切,音承。本作郕。或省作成。地名。
又《韻補》:葉陳羊切,音常。范蠡曰:得時不成,反受其殃。
又《史記·龜筴傳》:螟螽歲生,五穀不成。葉上祥。 [13]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廣韻》書影 《廣韻》書影

字形書寫

字形對比

字形演變流程圖 字形演變流程圖 [3]

書寫提示

成的筆順 成的筆順
【筆順】①一(橫)②ノ(撇)③㇆(橫折鈎)④㇂(斜鈎)⑤ノ(撇)⑥丶(點)
【寫法】❶全字上窄下寬。❷首筆橫在橫中線上方,㇆(橫折鈎)在左下格,豎鈎段左斜。❸㇂(斜鈎)從豎中線左側起筆;撇從橫中線上側起筆,穿過斜鈎撇向㇆(橫折鈎)下側;末筆點與下撇的起筆點垂直對齊。 [14] 

書法欣賞

(以上參考資料: [15]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ȡ
i̯ĕŋ
先秦
王力系統
ʑ
ǐeŋ
先秦
董同龢系統
ʑ
jeŋ
先秦
周法高系統
d
jieŋ
先秦
李方桂系統
d
jing
西漢


東漢




jieng


jie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庚耕清青

jieŋ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庚耕清青

jieŋ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庚耕清青

jieŋ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ʑ
i̯ɛŋ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ʑ
ǐɛŋ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ʑ
jɛŋ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iæŋ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ź
jäng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ʑ
ǐɛŋ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6] 

韻書集成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下平十四清

開口呼
三等
全濁
是徵切
ʑjɛŋ
集韻
平聲
下平十四清
船/常

開口呼
三等
全濁
時徵切
ʥiæŋ
平聲
下平十六蒸
船/常

開口呼
三等
全濁
辰陵切
dʑieŋ
中原音韻

陽平
庚青
穿

齊齒呼

次清

ʈʂʼiəŋ
中州音韻


平聲
庚青





池繩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十八庚


全濁
時徵切
ʒiəŋ
分韻撮要

陽平
第七英影應益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6]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ʂʰəŋ
35
陽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ʂʰəŋ
42
陽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ʂʰəŋ
24
陽平
文讀
ʂəŋ
24
陽平
白讀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sʰən
213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sʰən
21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tʂʰən
55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tʂʰən
42
陽平

晉語
太原
tsʰəŋ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zən
412
陰去

吳語
温州
zeŋ
31
陽平

湘語
長沙
tsən
13
陽平

湘語
雙峯
diɛn
13
陽平
文讀
ɣiɒŋ
13
陽平
白讀
贛語
南昌
tsʰən
24
陽平
文讀
tsʰɑŋ
24
陽平
白讀
客家話
梅縣
sən
11
陽平
文讀
saŋ
11
陽平
白讀
粵語
廣州
ʃɪŋ
21
陽平
文讀
ʃɛŋ
21
陽平
白讀
粵語
陽江
ʃɪŋ
43
陽平

閩語(閩南語)
廈門
sɪŋ
24
陽平
文讀
tsĩã
24
陽平
白讀
tsʰĩã
24
陽平
白讀
sĩã
24
陽平
白讀
閩語(閩南語)
潮州
seŋ
55
陽平
文讀
tsĩã
55
陽平
白讀
閩語(閩東語)
福州
siŋ
52
陽平
文讀
siaŋ
52
陽平
白讀
閩語(閩北語)
建甌
tsʰeiŋ
21
上聲
文讀
seiŋ
21
上聲
白讀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9]  、漢典 [16]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6-30]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273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4-02-27]
  • 4.    平水韻 八庚  .搜韻[引用日期2019-06-27]
  • 5.    五筆查詢  .王碼[引用日期2020-06-17]
  • 6.    陳政 著.字源談趣 800個常用漢字之由來[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07:501-502
  • 7.    羅竹風 主編.漢語大詞典 第5卷 [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191-192
  •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64-165
  • 9.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3[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1501-1502
  • 10.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2121
  • 11.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0:2961
  • 12.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191
  • 13.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357-358
  • 14.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41
  • 15.    各體書法  .漢典[引用日期2019-06-30]
  • 16.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19-06-30]
  • 17.    鄭春蘭編著.精彩漢字[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8.06:50-51
  • 18.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漢字演變 文化源流 上[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245-248
  • 19.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34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