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十(拼音:shí)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原意是數目字,為九加一之和,引申指十倍、十來個。古人認為十是數字完備的標誌,所以“十”又表示完備、齊全、達到極點,如十分、十足。又通“什”,指繁雜,如古代的“什錦”也作“十錦”。
中文名
拼    音
shí
部    首
五    筆
FGH [2] 
倉    頡
J [2] 
鄭    碼
ED [2] 
筆    順
橫豎
字    級
一級(0004) [1] 
平水韻
入聲·十四緝 [3] 
總筆畫
2+0(部首+部首外)
造字法
指事字
結    構
獨體字,獨體結構
Unicode
CJK統一漢字 U+5341
注音字母
ㄕˊ
四角碼
4000₀

字源流變

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4]
指事字。甲骨文(圖1、2)的十,原是一縱豎,模擬豎放的算籌(豎置一籌表示數字十),也可能是針的象形初文。商周金文由於鐫刻和鑄造的關係,所以金文(圖4)的“十”字的豎筆,中間加肥,像個紡錘形;晚周金文(圖12-15)則把豎中加肥的部分改成一團圓點,以區別於一般的豎筆。春秋以後(圖5-8),又進一步把這一團圓點變為一橫,於是,在這基礎上,就發展成為漢隸(圖9-11)和楷書的“十”。傳説上古結繩記事,每到第十結時,便結一大疙瘩(繩結),圖12的“十”便是直繩之上打大疙瘩的形象,字的構形大概是由此而來,但這值得存疑。
還應注意的是:“”字的金文也寫作“十”。“”字的甲文和金文也與十相似;“十”字的小篆也寫作“十”,這很容易造成混亂。所以,古人便在“十”的上頭加“宀”,作為“甲”。又把“十”的豎腳彎曲作為“七”。這樣,便把“十”“七”“甲”三字區別開來了。 [5]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數詞
數目字,九加一之和。
ten
周易·繫辭上》:十有八變而成卦。
十室九空;十有八九;十指連心
表示完備甚至達到極點。
topmost;
many;
full;
complete
《詩經·豳風·東山》:親結其褵,九十其儀。
十分;十數;十相具足十全十美
〈文言〉特指十倍。
tenfold
《漢書·韓安國傳》:臣聞利不十者不易業,功不百者不變常。

〈文言〉表示約數。猶言十來個。

潘岳《西征賦》:辱十城之虛壽,奄咸陽以取雋。

〈文言〉指十分;十份。
tenth
商君書·去強》:國以難攻者,起一得十;國以易攻者,出十亡百。

〈文言〉序數的第十位。
tenth
漢·揚雄《甘泉賦》:惟漢十世,將郊上玄。
十月
形容詞
〈文言〉通“”。雜。
miscellaneous
元·白珽《西湖賦》:亭連棟為十錦,碑蝕苔以千言。
十錦
量詞
古代户籍單位,指十户。後作“什”。

管子·君臣下》:上稽之以數,下十伍以徵。尹知章注:“既得其定數,下其什伍名以徵之也。”

參考資料 [6-7]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三】【十部】是執切(shí)
數之具也。一為東西,丨為南北,則四方中央備矣。凡十之屬皆從十。
【註釋】具:完備。 [9] 

説文解字注

“數之具也”注:漢志。協於十。
“一為東西。丨為南北。則四方中央備矣”注:是執切。七部。凡十之屬皆從十。 [10] 

康熙字典

【子集下】【十部】 十
《唐韻》《韻會》:是執切。《集韻》:寔入切。《正韻》:寔執切,並音拾。
《説文》:十,數之具也。一為東西,丨為南北,則四方中央具矣。易,數生於一,成於十。《易·繫辭》:天九地十。《前漢·韓安國傳》:利不十者,不易業。
又通作什。《孟子》:或相什百。《前漢·谷永傳》:天所不饗,什倍於前。《枚乘傳》:此其與秦地相什,而功相百。
又《韻會》:令官文書借作拾。
又陸游《老學菴筆記》:轉平聲,可讀為諶。白樂天詩:綠浪東西南北路,紅欄三百九十橋。宋文安公宮詞:三十六所春宮館,一一香風送管絃。鼂以道詩:煩君一日殷勤意,示我十年感遇詩。 [11]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日本-韓國-舊字宋體對比 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日本-韓國-舊字宋體對比

書寫提示

十字書寫演示 十字書寫演示 [2]
【筆順】①一(橫)②丨(豎)
【寫法】❶整字居中。❷首筆橫從橫中線起筆,略向右上斜行。❸第二筆豎沿豎中線下行,與橫相交,橫筆以上豎段短,以下豎段長。 [12] 

書法欣賞

參考資料 [13] 

近字辨析

十、什
二字本不同義,“十”是數詞,“什”是集合名詞,表示以十為單位的事物。只是有時表示“十分(之幾)”時,用“十”字。《淮南子·人間》:“近塞之人死者十九。”但表示數字時,決不能用“什”。 [8]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ȡ
i̯əp
王力系統
ʑ
ǐəp
董同龢系統
ʑ
jəp
周法高系統
d
jiəp
李方桂系統
d
jəp


jəp


jəp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jəp
北魏後期北齊

jəp
齊梁陳北周隋

jəp
隋唐
高本漢系統

ʑ
i̯əp
王力系統

ʑ
ǐěp
董同龢系統

ʑ
jep
周法高系統

iɪp
李方桂系統

ź
jəp
參考資料:漢典 [14] 

韻書集成

韻書
字形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韻部
韻系
聲母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入聲
二十六緝
侵A
開口呼
三等
全濁
是執切
ʑjep
集韻
入聲
二十六緝
船/常
開口呼
三等
全濁
寔入切
ʥiep
禮部韻略


入聲





寔入切

增韻


入聲





寔執切

中原音韻

入聲作平聲
齊微

齊齒呼

全清

ʂi
中州音韻


入聲作平聲
齊微





繩知切

洪武正韻

入聲
八緝


全濁
寔執切
ʒiəp
分韻撮要

陽入
第十七金錦禁急





(音韻參考資料:漢典 [14]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ʂʅ
35
陽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ʂʅ
42
陽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ʂʅ
24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sɿ
213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sɿ
21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ʂəʔ
4
入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səʔ
4
入聲

晉語
太原
səʔ
54
陽入

吳語
蘇州
zɤʔ
23
陽入

吳語
温州
zai
212
陽入

湘語
長沙
sɿ
24
入聲

湘語
雙峯
ʂʅ
35
陰去

贛語
南昌
sət
21
陽入

客家話
梅縣
səp
5
陽入

粵語
廣州
ʃɐp
2
陽入

粵語
陽江
ʃɐp
54
上陽入

閩語(閩南語)
廈門
sip
5
陽入
文讀
閩語(閩南語)
廈門
tsap
5
陽入
白讀
閩語(閩南語)
潮州
tsap
4
陽入

閩語(閩東語)
福州
seiʔ
4
陽入

閩語(閩北語)
建甌
si
54
平聲
未註明異讀原因
閩語(閩北語)
建甌
si
44
陽去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5]  、漢典 [14]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8-08-02]
  • 2.      .漢典[引用日期2015-06-21]
  • 3.    十四緝 十  .搜韻[引用日期2018-08-01]
  • 4.    李學勤編.字源.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07:165
  • 5.    陳政 著.字源談趣 800個常用漢字之由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07:209
  • 6.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商務印書館,2012:1174
  • 7.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 ;崇文書局,2010.04:67
  • 8.    張雙棣 編著.古漢語小字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06:353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313
  • 10.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0:352
  • 1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85
  • 12.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11:312
  • 13.    書法  .漢典[引用日期2020-02-23]
  • 14.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19-06-27]
  • 15.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67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