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皮膚病

(病症名稱)

鎖定
皮膚病是指發生在皮膚、黏膜和其附屬器官的疾病,由多種原因引起,如理化因素、病原體感染、內分泌代謝因素、免疫原性及退行性變化等。皮膚病可以分為一般因素,如年齡、性別、種族等;外部因素,如機械性、物理性、植物性、化學性、微生物性、寄生蟲性等;和內部因素,如遺傳、胎傳、代謝障礙內分泌紊亂等。
皮膚病的常見症狀包括瘙癢、疼痛、麻木感和全身症狀,如畏寒、發熱、乏力、食慾缺乏和關節疼痛等。體徵則包括斑疹、丘疹、水皰、膿皰、結節、囊腫等不同類型的皮損。傳染性皮膚病種類繁多,除了直接接觸患者的身體液體外,也可以通過接觸污染的物品傳染。
治療皮膚病的方法主要包括系統藥物療法、外用藥物療法、物理療法、皮膚外科療法和中醫藥療法等。在治療過程中,應充分考慮病因和發病情況,進行個體化治療。患者在使用藥物時,需要注意個別差異,適當地在醫生的指導下選擇最合適的藥物。對於嚴重的皮膚病,手術可能是必要的。
中醫病名
皮膚病
就診科室
皮膚性病科
多發羣體
所有人羣
常見發病部位
皮膚
常見病因
各種理化因素、病原體感染、內分泌代謝因素、免疫原性及退行性改變等因素引起的疾病
常見症狀
瘙癢、疼痛、燒灼、麻木感
傳染性
部分皮膚病具有傳染性
傳播途徑
直接接觸患者的皮膚、血液、體液和分泌物;間接接觸患者污染過的用具
是否遺傳
部分皮膚病具有遺傳性
相關藥物
抗組胺藥物糖皮質激素、抗感染藥物等

皮膚病疾病類型

皮膚病種類繁多,分類和命名比較混亂,最常見的分類方法是根據病因、皮損類型、發病部位、病理變化等方面綜合而定。

皮膚病病因

皮膚病是指被覆於體表,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組織構成的皮膚,由各種理化因素、病原體感染、內分泌代謝因素、免疫原性及退行性改變等因素引起的疾病,使皮膚的屏障、吸收、感覺、分泌和排泄、體温調節物質代謝、免疫等多種功能出現障礙。
皮膚病的發生可分為一般因素、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三類。
  • 一般因素
  • 指年齡、性別、種族、職業、環境、個人衞生、社會因素及地理因素等。
如青春期易發生痤瘡,中老年人易發生皮膚瘙癢症皮膚腫瘤等,紅斑狼瘡黃褐斑好發於年輕孕齡女性,化工廠工人易發生接觸性皮炎,某些變態反應疾病與環境中接觸某些特異過敏物質有關,疥瘡、膿皰瘡與個人衞生有關等。
  • 外部因素
包括機械性(如雞眼胼胝等)、物理性(如日光、放射線、冷熱刺激等)、動物性(如蟲咬皮炎蜂蜇傷、動物毛皮引起的皮炎等)、植物性(如漆、花粉、蔬菜等)、化學性(如藥物、化學物品、化學制成品等)、微生物性(如細菌、真菌、病毒支原體衣原體等)、寄生蟲性(豬囊蟲病等)。
  • 內部因素
包括遺傳、胎傳代謝障礙內分泌紊亂、血液循環失調、神經系統功能受損、各種精神因素、消化系統功能紊亂等因素。

皮膚病症狀

皮膚病的表現分為自覺症狀和客觀症狀。
前者為患者主觀感受到的不適,主要是瘙癢、疼痛、燒灼及麻木感等局部症狀,部分人羣可伴有畏寒發熱、乏力、食慾缺乏和關節疼痛等全身症狀;後者是皮膚性病的基本損害即皮膚病的體徵,有時二者不能截然分開。

皮膚病典型症狀

瘙癢
瘙癢是皮膚病最常見的症狀,程度上可輕可重,時間上可為持續性、陣發性或間斷性,範圍上可為侷限性或泛發性。常見於蕁麻疹、慢性單純性苔蘚、濕疹、疥瘡等,一些系統性疾病如皮膚惡性腫瘤也可伴發瘙癢。
常見於帶狀皰疹、癤腫、結節性紅斑、淋病和生殖器皰疹等,疼痛性質可為刀割樣、針刺樣、燒灼樣等,多侷限於患處。
麻木感及感覺異常
主要見於神經受損疾病,如麻風病、帶狀皰疹等,感覺異常包括蟻走感、灼熱感等。
客觀皮損症狀
包括斑疹、丘疹、水皰、膿皰、結節、囊腫、風團等原發性皮損,以及鱗屑、痂、糜爛、潰瘍、浸漬、皸裂、瘢痕、萎縮、抓痕、苔蘚樣變等繼發性皮損症狀。

皮膚病伴隨症狀

部分患者可伴有全身症狀,如畏寒、發熱、乏力、食慾缺乏關節疼痛等。

皮膚病就醫

當患者皮膚出現不明原因的瘙癢、疼痛、麻木感及感覺異常,可伴有畏寒、發熱、乏力、食慾缺乏及關節疼痛等全身症狀時,應及時就醫。醫生通過詳細瞭解患者病史,進行必要的體檢和輔助檢查,然後進行綜合分析,可做出正確診斷。

皮膚病就診科室

皮膚性病科

皮膚病診斷依據

通過對病史、體格檢查、典型症狀及皮損特徵等資料進行認真的分析、歸納,即可對大多疾病做出初步診斷,最終確診需要結合真菌、細胞學和組織病理學及相關實驗室檢查結果的證據支持。

皮膚病體格檢查

主要是對皮膚黏膜及其附屬器進行全面檢查,包括判斷皮損的性質、大小、數目、顏色、界限及邊緣、形狀,觀察皮損的表面、基底、內容物、部位及分佈等。此外,不少皮膚病與其他系統之間可能存在密切關係,因此必要時應做全身系統查體。

皮膚病相關檢查

詳細全面的病史採集和記錄是準確診斷皮膚病和有效治療的基礎,除現病史、過去史、個人史、家族史等主要資料外,還應包括年齡、性別、籍貫、種族、職業及婚姻等一般情況。
  • 病理學檢查
是皮膚病診療過程中常用的檢查手段之一,不僅對診斷和分型有重要價值,對了解疾病的發生、發展、轉歸以及對治療的選擇也有重要意義。取材時要求選擇成熟而未經治療的典型皮損,同時帶一部分周圍的正常皮膚,常用的取材方法有外科手術法、削切法、鑽孔法等。
  • 實驗室檢查
真菌學檢查
真菌檢查對診斷皮膚真菌病有重要意義,常用的有直接塗片、墨汁塗片和培養。對於一次直接鏡檢陰性者,應反覆檢查,以防漏診。真菌培養用於確定菌種和進行藥物敏感試驗。
免疫熒光檢查
用血清學方法結合顯微示蹤技術,進行病原微生物或自身免疫性抗原的快速檢測及血清中抗體的測定,以及免疫性皮膚病的檢查。
基因診斷技術
應用DNA重組技術對人體、生物體的遺傳物質DNA和(或)RNA進行直接分析,以確定某一特定的基因是否存在,有無基因突變等。用於遺傳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的診斷,對某些與遺傳相關的疾病可達到預測、預報的目的,或進行追蹤觀察,評價療效。
性病檢查
包括淋球菌檢查、衣原體檢查、梅毒螺旋體檢查、人乳頭瘤病毒檢查等,常用的辦法包括直接塗片、細菌培養、醋酸白試驗等。
  • 影像學檢查
包括X線、CT、磁共振成像(MRI)、彩色多普勒、超聲影像技術、三維超聲顯像技術、超聲介入性診斷技術、激光掃描共聚焦成像技術等,可用於皮膚腫瘤結締組織病川崎病,以及與顱腦損傷有關的一些皮膚病的診斷與鑑別診斷。
  • 特殊檢查
電生理學檢查
包括心電圖、腦電圖、腦地形圖、腦血流圖、肢體血流圖、甲皺微循環和肌電圖等。
Wood燈檢查
利用Wood濾過器(氧化鎳)將所有可見光濾過後獲得一種紫外線,是一種有助於診斷和治療的重要檢查方法。
皮膚鏡檢查
皮膚鏡是一種利用偏振光或浸潤原理進行透視觀察的技術,,能檢查從表皮到真皮細胞內外色素、血管內外的血液色素以及皮膚和毛髮的細微變化。主要用於黑素瘤、色素性皮膚病、毛髮疾病、銀屑病、扁平苔蘚、血管性疾病等的診斷。
劃痕試驗
用劃痕棒在皮膚上劃痕,若1~3分鐘劃痕處出現隆起風團樣線條,稱為皮膚劃痕反應陽性。適用於蕁麻疹、色素性蕁麻疹、皮膚劃痕症、過敏性皮炎等變應性皮膚病的診斷。
玻片壓診
選用透明有機玻璃製成的扁平薄片,輕壓丘疹、結節或紅斑至少10~20秒,觀察皮疹顏色改變情況,如壓迫尋常狼瘡和紫癜的皮疹可出現蘋果醬色或瘀點、貧血痣可消退等,用於與其他皮膚病的鑑別。
醋酸白試驗
人乳頭瘤病毒感染的上皮細胞與正常細胞產生的角蛋白不同,能被冰醋酸凝固變白。用5%醋酸溶液外搽或濕敷患處,2~5分鐘後,病灶局部變白且境界清楚者為陽性。
針刺試驗
用無菌針頭直接刺入皮內或在皮內注入少量生理鹽水,若在24~48小時內出現丘疹或小膿皰,則為針刺反應陽性。40%~70%白塞病患者針刺反應陽性。
皮內試驗
通過體內注射過敏原,經過一定時間後觀察皮膚的反應,根據皮膚反應的情況確定是否對這種過敏原過敏。
斑貼試驗
主要用於檢測接觸性過敏原。具體方法是將受試物貼在皮膚上觀察一段時間後,根據皮膚對接觸物的反應判斷是否對這種物質過敏。
感覺檢查
包括温覺、痛覺及觸覺檢查,用於判斷皮損部位有無感覺異常。多用於麻風病、皮神經炎、糖尿病末梢神經炎、帶狀皰疹和神經梅毒的檢查等。

皮膚病治療

皮膚病的治療方法較多,主要有系統藥物療法、外用藥物療法、物理療法、皮膚外科療法及中醫藥療法等。在治療方面,應從整體觀念出發,充分考慮病原體、病因及發病情況,給予患者合理的個體化治療。

皮膚病藥物治療

需要注意,由於個體差異大,用藥不存在絕對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處方藥外,應在醫生指導下充分結合個人情況選擇最合適的藥物,不得自行選用。
  • 外用藥物
外用藥是皮膚病治療的重要手段,因皮損局部藥物濃度高、系統吸收少,所以具有療效高和不良反應少的特點。應用時主要是注意以下:
正確選用外用藥物的種類
應根據皮膚病的病因與發病機制等進行選擇,如細菌性皮膚病應選抗菌藥物,真菌性皮膚病宜選抗真菌藥物,變態反應性疾病選擇糖皮質激素,瘙癢者選用止癢劑,角化不全者選用角質促成劑,角化過度者選用角質剝脱劑等。
正確選用外用藥物的劑型
急性皮炎僅有紅斑、丘疹而無滲液時可選用粉劑或洗劑,炎症較重,糜爛、滲出較多時宜用溶液濕敷,有糜爛但滲出不多時則用糊劑;亞急性皮炎滲出不多者宜用糊劑或油劑,如無摩爛宜用乳劑糊劑;慢性皮炎可選用乳劑、軟膏、硬膏、酊劑塗膜劑等;單純瘙癢無皮損者可選用乳劑酊劑等。
  • 全身系統用藥物
系統用藥是皮膚病的主要治療手段,通過口服或注射等方式進行,包括抗組胺藥物、糖皮質激素、抗細菌藥物、抗病毒藥物、抗真菌藥物、維A酸類藥物、免疫抑制劑、免疫調節劑、細胞因子激動劑及拮抗劑、維生素類藥物等。其中,抗組胺藥物、糖皮質激素及抗感染藥物是皮膚病應用最多的三種藥物。

皮膚病手術治療

皮膚外科手術可用於皮膚良惡性腫物切除、皮膚創傷清理、活體組織取材、改善或恢復皮膚異常功能及美容整形,常用手段如下:
  • 皮膚腫物切除
通常在局麻下開展,多采用梭形切除,多數良惡性皮膚腫物可以採取這種方法治療。
包括遊離皮片移植術、皮瓣移植術和表皮移植,適用於腫物切除後大面積缺損的修復。
通常是將枕部毛髮移植與額部或頂部,主要適應證是雄性激素型禿髮與頑固性斑禿或瘢痕性禿髮。
  • 腋臭手術療法
適用於較嚴重腋臭,主要有全切術、部分切除加剝離術、剝離術三種方式。
利用電動磨削器或微晶體磨削皮膚,達到消除皮膚凹凸性病變的目的,適用於痤瘡和其他炎症性皮膚病遺留的小瘢痕、雀斑、粉塵爆炸着色等。瘢痕體質者禁用。
  • Mohs外科切除術
可以在最大程度切淨腫瘤的前提下讓手術缺損最小化。以最常見的基底細胞癌為例,根治率可達98%以上。

皮膚病中醫治療

中醫認為皮膚病多和氣血失調、血虛風燥、肝腎不足等有關,可採取辨證療法給予中藥療法。另外,中醫的局部用藥、針灸、火罐、放血等外治法,也可幫助縮短療程,加速治療。需要注意,務必到專業的中醫院就醫,合理地選擇有針對性的藥物、劑型和方法,才能取得滿意的療效,禁止亂用偏方。

皮膚病物理治療

  • 電療法
包括電解術電乾燥術電凝固術電烙術等。其中,電解術是用電解針對較小的皮損進行治療,如毛細血管擴張治療及電解脱毛;電乾燥術選用較高電壓、較小電流強度的高頻電源燒灼病理組織,用於治療較小尋常疣、化膿性肉芽腫等;電凝固術可使較大而深的病理組織凝固壞死,適用於治療稍大的良性腫瘤或增生物;電烙術用電熱絲燒灼皮損的方法,常用於各種疣和較小的良性腫瘤
  • 冷凍療法
將低温作用在人體組織,引起細胞的炎症、變性和壞死,以此達到治療目的。主要適用於各種皮膚癌瘤、痣、尋常疣、尖鋭濕疣、扁平疣、蹠疣、傳染性軟疣、結節性癢疹、肥厚性扁平苔蘚以及汗孔角化症等。
  • 激光療法
激光的特點是單色性好、方向性強和功率高。
在皮膚性病科,各類激光器可用於激光手術、激光理療、醫美和光動力學等療法,如可用二氧化碳激光器發生高功率激光破壞皮膚組織,治療尋常疣尖鋭濕疣蹠疣、雞眼、化膿性肉芽腫及良性腫瘤等。
  • 水療
水療利用水的温度和清潔性能,加入藥物作用達到治療皮膚病的目的。常用的水療方法有澱粉浴、温泉浴、人工海水浴、高錳酸鉀浴、中藥浴等。水療適用於治療銀屑病、慢性濕疹、瘙癢症、紅皮病等。
  • 高頻電刀療法
原理是電流通過震盪電路,在靶組織瞬間產生電熱火花,使病變組織出現電幹、電凝,從而可起到切割、乾燥、凝結、氣化、炭化以及封閉小血管淋巴管等效果。
適用於治療雀斑、肉芽腫、疣類表皮贅生物、皮脂腺痣粟丘疹皮角、瘢痕增生、皮下囊腫汗管瘤和單純性血管瘤、腋臭、瞼黃疣以及蹠疣等,尚可穿耳孔和永久性拔毛。
利用長波紫外線或中波紫外線進行治療。
是一種內服或外塗光敏藥物結合長波紫外線照射來治療疾病的方法,適用於治療銀屑病、蕈樣肉芽腫、異位性皮炎、白癜風、毛髮紅糠疹、斑禿、多形日光疹以及色素性蕁麻疹等。
紅外線療法能夠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增強新陳代謝,促進炎症消散,加快細胞的再生及修復,並能解痙和止痛,主要適用於癤、毛囊炎、化膿性汗腺炎、慢性潰瘍、凍瘡及靜脈炎等。
微波電流使得組織中電解質偶極子和離子隨微波的頻率變化而發生趨向運動,在高速振動及轉動中互相摩擦產生熱效應和非熱效應。
主要適用於治療各種、皮贅、血管瘤淋巴管瘤汗管瘤等,治療時一般需進行局部麻醉。

皮膚病預後

皮膚病的預後和疾病類型、性質、病變程度及個體素質等因素有密切聯繫,但大多數患者經過規範、合理的治療後,症狀可得到有效緩解或治癒,少部分皮膚病會導致患者嚴重臟器損傷,甚至危及生命。

皮膚病治癒性

大部分皮膚病可治癒,也有不少皮膚疾病需要慢病管理。

皮膚病嚴重性

皮膚病一般不嚴重,但若未及時治療,多可留色素沉着色素脱失萎縮性瘢痕等。

皮膚病復發

若治療不及時、不規範、不徹底等,容易導致皮膚病復發,尤其過敏性皮膚病再次接觸過敏原後可反覆發作,且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癢,嚴重影響患者正常生活和工作。

皮膚病轉移

皮膚癌患者可出現淋巴結轉移及肺、腦、腎等遠處轉移。
參考來源: [1-5] 
參考資料
  • 1.    王寶璽,中華醫學百科全書臨牀醫學皮膚病學[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17:59-60.
  • 2.    樸永君.皮膚性病學高級醫師進階[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16:1-160.
  • 3.    張學軍,鄭捷.皮膚性病學第9版[M].北京:人民衞生出版社,2018:1-86.
  • 4.    王宏才.皮膚病中醫特色診療[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7:7-11.
  • 5.    黃英麗.實用護理操作技能與應用下[M].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9:567-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