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蹠疣

鎖定
蹠疣,也稱為verrucaplantaris,是由人乳頭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一種皮膚良性增生病變,多發生在足後跟、足蹠前部或趾間受壓處。目前已知與蹠疣相關的HPV類型至少有HPV-1、2、4、27、57等5種。蹠疣的發病誘因主要包括足部外傷、摩擦或者多汗等,免疫力低下的人羣也更易感染。此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嬰幼兒較少見,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增高,以青壯年為主。
蹠疣的主要臨牀表現是足蹠部皮膚角質增生,剝除角質可見疏鬆的角質軟芯,周圍可見毛細血管出血所致的散在小黑點。大多數蹠疣患者在走路時會有痛感,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在傳播途徑上,蹠疣主要通過直接的皮膚接觸和共享受污染的涉水活動設施等途徑傳染,非患者的HPV無症狀攜帶者也是重要的傳播源。
蹠疣的治療主要採用藥物和物理療法,其中藥物包括外用藥物與口服藥物,物理療法主要包括冷凍療法、電灼帶療法、激光療法以及微波療法等。在治療過程中,可能需要多次重複治療才能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部分患者在治療後仍會出現病情復發。
蹠疣的預後特點是病程發展緩慢,多數患者可能在一段時間後自行消退,病情較輕的患者不需專門治療,但對於影響行走和工作生活的患者,需進行積極的治療。預防蹠疣主要是保持個人衞生,避免光腳在公共場所活動,特別是公共浴室和游泳池等涉水活動場所,也應避免直接接觸已知的患者。儘管蹠疣主要影響生活質量,不會導致嚴重的健康問題,但應注意病情監控和適時治療,避免潛在的併發症
中醫病名
蹠疣
外文名
verrucaplantaris
就診科室
皮膚科內分泌科
多發羣體
青壯年,外傷及免疫力低下者
常見發病部位
足後跟,足蹠前部,趾間受壓處
常見病因
人乳頭瘤病毒(HPV)感染,外傷,免疫力低下
常見症狀
足蹠部角質增生,走路時疼痛
傳染性
傳播途徑
足部皮膚直接接觸蹠疣患者的患處,用手觸摸患處,然後觸碰身體其他部位,與患者共用鞋、襪子
是否遺傳
相關藥物
水楊酸,維A酸類藥物,5%氟尿嘧啶軟膏,干擾素凝膠,5%咪喹莫特軟膏,斑蝥素,3%酞丁胺霜或3%酞丁胺二甲基亞碸溶液,硫酸鋅西咪替丁

蹠疣病因

蹠疣由人乳頭瘤病毒(HPV)感染引起,外傷和摩擦是發病的誘因,足部多汗與蹠疣的發生也有一定的關係。此外,免疫力低下的人易患此病。本病可通過直接接觸患者的皮膚而感染,也可能因為光腳在游泳池周圍或公共浴室走動而感染。

蹠疣發病原因

HPV有 100 多種,其中近 80 種與人類疾病相關,HPV-1、2、4、27、57型可引起蹠疣。當皮膚出現破損,HPV會通過破損處侵入,感染皮膚表皮細胞,導致其異常分化和增生,從而引起皮膚良性增生物的形成。

蹠疣誘發因素

以下因素可增加蹠疣的患病風險:
  • 足部長期受到摩擦或外傷、皮膚破損;
  • 免疫力低下,如艾滋病患者或接受過器官移植的人羣等易患本病;
  • 兒童和青少年更容易患本病;
  • 以前患過蹠疣;
  • 光腳在地面行走,如公共浴室、游泳池周圍等,易誘發蹠疣;
  • 足部出汗較多也可促進蹠疣的發生。

蹠疣症狀

每個人的免疫系統對HPV的反應不同,因此不是每個接觸過這種病毒的人都會有臨牀表現,有些患者只是病毒的攜帶者。主要表現為腳部受壓部位出現角化過度、粗糙的斑塊,部分患者有疼痛感。

蹠疣典型症狀

  • 好發部位
蹠疣可發生在足底的任何部位,特別是腳後跟、足底前部或腳趾間受壓處。
  • 皮損及症狀特點
  • 開始表現為細小、發亮的丘疹長在腳底,然後漸漸增至黃豆大小或更大,表面角化,因受壓而形成淡黃色或褐黃色粗糙的斑塊,邊界清楚,周圍繞有增厚的角質環。
  • 去除角質層後可見角質軟芯,周圍有毛細血管破裂出血形成的小黑點。
  • 有時數個蹠疣聚集在一起,形成多個角質軟芯,稱為鑲嵌疣。
  • 免疫缺陷患者可觀察到廣泛持久的蹠疣,患者在行走或站立時可感到疼痛,也可無任何症狀。

蹠疣伴隨症狀

因為足底的病變向深部生長,行走時會因壓力導致疼痛。

蹠疣就醫

足底出現增生物及疼痛時要及時就醫,醫生將結合患者的病史、症狀特點及組織病理學檢查等進行判斷。

蹠疣就醫指徵

  • 增生物有出血現象或外觀、顏色發生變化;
  • 皮損處疼痛,妨礙正常行走及日常活動;
  • 嘗試過治療,但是皮損持續存在或反覆發作;
  • 疣狀增生物分佈廣泛;
  • 糖尿病患者足底出現增生物,並伴有足部感覺變差。

蹠疣診斷流程

足底出現疣狀增生物,妨礙正常走路時,應及時到皮膚科就診。
醫生可能詢問以下問題:
  • 皮損首次出現的時間;
  • 皮損的外觀和大小是否有變化;
  • 是否有疼痛等不適症狀;
  • 以前是否有過類似的症狀;
  • 家庭成員患病情況;
  • 是否患有糖尿病、艾滋病等;
  • 目前是否在服用一些藥物以及免疫力情況;
  • 發病前是否光腳行走在潮濕的公共場所;
  • 是否嘗試過治療,治療時間及效果。
接下來,醫生會觀察皮損分佈的範圍、大小、顏色等,一般可做出診斷。醫生還可能建議行皮膚鏡、組織病理學檢查等進一步明確診斷。

蹠疣就診科室

  • 足底出現疣狀增生物,首診科室為皮膚科
  • 有糖尿病者,還需到內分泌科進行相應的診治。

蹠疣相關檢查

  • 皮膚鏡檢查
皮損含有多個角質軟芯,皮膚鏡下可見皮損中央有褐色或黑褐色線狀或點狀出血徵。
  • 組織病理學檢查
醫生會切取蹠疣皮損的一小部分做病理切片,放到顯微鏡下觀察皮膚組織有無角化、肥厚、增生等情況,從而判斷病情。
  • HPV DNA檢測
必要時醫生會檢測皮膚組織中HPV DNA以進一步確診。

蹠疣鑑別診斷

  • 蹠疣、雞眼、胼胝的比較
蹠疣
雞眼
胼胝
病因
人乳頭瘤病毒感染
長期擠壓
長期壓迫、摩擦
好發部位
腳後跟、前腳掌或腳趾間受壓處
腳趾緣、足緣
足底前部、腳後跟
數目
較多,並可聚集
單個或散在多個
1~2 片
皮損特點
圓形淡黃色或褐黃色斑塊表面粗糙,外周有角質環易見出血點,邊界清楚
蠟黃色角質斑塊中央略厚邊緣薄皮紋清楚,邊界不清
疼痛與壓痛
擠壓時疼痛加重
加壓時疼痛明顯
通常無或僅有輕微的疼痛

蹠疣治療

部分蹠疣可自行消失。但是當疼痛比較明顯、皮損多發、大面積擴散時,則需要進行治療。
治療的主要原則為破壞疣體、調節局部皮膚生長、刺激局部或全身免疫反應,醫生會根據損害的大小、部位及疼痛程度等確定治療方案。
目前主要採用外用藥物治療和物理治療,口服藥物多用於皮損數目較多或久治不愈者。該病可能需要多次重複治療才能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且部分患者在治療後會出現復發。

蹠疣藥物治療

  • 外用藥物治療
不宜採用物理治療的患者,醫生會根據不同情況選擇外用藥物。
  • 水楊酸:通過促進表皮剝脱髮揮治療作用。醫生會讓患者將疣體浸泡在温水中幾分鐘,然後用浮石或金剛砂板輕輕去除軟化皮膚的表層,待皮膚乾燥後,使用水楊酸溶液或貼劑。此法需要持續治療、規律用藥才能達到療效。
  • 維A酸類藥物:0.05%~0.1%維A痠軟膏,每天 1次外用。
  • 5%氟尿嘧啶軟膏:可有色素沉着,且可能出現局部疼痛、皸裂、水腫、過敏、化膿等不良反應。
  • 干擾素凝膠:重組人干擾素具有抑制腫瘤細胞增殖、抗病毒及調節人體免疫等功能。干擾素凝膠聯合其他治療方法,治療單個難治性疣安全、有效,可降低複發率。
  • 5%咪喹莫特軟膏:對於蹠疣有一定的療效。
  • 斑蝥素:祛除疣體表面角質後,外用斑蝥素封包 24 小時,間隔1~3周治療1次,總療程約 2~3周。斑蝥素治療可使疣部表皮充血、發皰,形成水皰時會有輕微的疼痛,愈後不形成瘢痕,若治療過程中出現糜爛,可暫停幾日後再繼續治療。使用本藥物可能形成炸面圈狀疣,即疣原發部位的中心區域治癒而周邊未愈,對於難治性疣是一種輔助療法。
  • 其他:3%酞丁胺霜或3%酞丁胺二甲基亞碸溶液外用。
  • 皮損內注射
  • 平陽黴素:注射到疣體根部,適用於難治性蹠疣。
  • 博來黴素:注射疣體根部,見效快,效果好,且痛苦小。
  • 干擾素、聚肌胞注射液等:進行皮損內注射。
  • 口服藥治療
目前尚無確切有效的抗HPV藥物,可試用一些免疫調節劑,如硫酸鋅、西咪替丁、維A酸類藥物等。

蹠疣手術治療

外科手術切除易引起瘢痕,術後易復發,因此不是常規治療方法。除非其他方法治療失敗,才可手術切除。

蹠疣中醫治療

中醫中藥在治療蹠疣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蹠疣物理治療

  • 物理療法
適用於治療較小的蹠疣。
是目前治療蹠疣最常用的方法,通常採用液氮冷凍。醫生會將液氮直接噴在患處或用棉籤將液氮塗在皮損處,使疣體壞死、脱落。
此法雖方便,但療程較長,通常需4~6周,每次治療後會經歷紅腫、起皰、乾燥、結痂、脱落等過程。如果痂脱落後疣體沒有脱落,則需要進行第2次或多次治療。
對於多發性損害,冷凍後水皰往往會融合成很大的水皰,給患者帶來不便。冷凍後皮損中心消退,環狀復發的炸面圈狀疣可使得治療變複雜。
通過電極放出電火花,從而灼毀疣體。
採用脈衝染料激光,通過高温燒灼皮損的小血管,使組織壞死、脱落。這種方法需要每3~4周重複一次治療。該療法可能會導致疼痛和瘢痕。
通過微波治療探頭插入或緊貼疣體組織,在疣體局部產生一個高頻磁場,將微波轉化為熱能,導致組織變性、壞死,從而達到治癒的目的。
局部熱療
用射頻傳遞能量至疣的局部,或將疣體浸泡在熱水中進行治療,有報道表明該方法有效。
  • 光動力療法
在皮損處使用光敏劑如氨基酮戊酸(ALA)後進行光照,可引起局部炎症並使皮損處感染的細胞死亡。在治療期間,可產生明顯的疼痛。

蹠疣其他治療

膠帶封包療法
用相對不通透的膠帶,單純封包或聯合其他療法去除疣可嘗試用於治療。

蹠疣前沿治療

局部和皮損內藥物注射的免疫治療,已經進入治療疣的主流。通常使用的藥物是外用二硝基氯苯(DNCB)、斯誇酸二丁酯和二苯沙莫酮,病損內注射的藥物是念珠菌屬或流行性腮腺炎抗原。
外用DNCB應從較低濃度開始(0.2%~0.5%),接受治療的疣應在塗藥後覆蓋24小時,若出現疣體觸痛表明需要降低治療濃度。治療1~2周疣體開始消退,平均療程2~3個月或更長。治療的不良反應包括局部瘙癢、疼痛和輕度濕疹樣皮炎。
皮損內注射念珠菌屬或流行性腮腺炎抗原,每3~4周重複治療一次,不良反應類似干擾素,如腫脹、發熱、寒戰和流感樣症狀。

蹠疣預後

蹠疣病程發展緩慢,可自行消退,一般認為兒童比成人容易消退,腳部多汗或蹠骨異常者不易消退。部分患者在治療後可復發。
併發症
蹠疣囊腫
在足蹠出現直徑為1.5~2 cm大小的上皮為囊壁的囊腫,傾向於發生在承重的部位,這是HPV感染的表皮被埋入真皮而形成囊腫。在蹠疣囊腫附近常可看見脊狀疣。
參考來源: [1-14] 
參考資料
  • 1.    張學軍,鄭捷.皮膚性病學.第9版[M].北京:人民衞生出版社,2014:63、70-72.
  • 2.    張建中,高興華.皮膚性病學.第3版[M].北京:人民衞生出版社,2015:65、72-73.
  • 3.    方洪元,邢衞斌,張秉新,徐海環.實用皮膚性病手冊[M].北京:人民衞生出版社,2016:44-45.
  • 4.    趙辨,中國臨牀皮膚病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15.
  • 5.    Plantar warts  .Mayo Clinic[引用日期2024-03-27]
  • 6.    Common warts  .Mayo Clinic[引用日期2024-03-27]
  • 7.    雷翠雲,辛玲芳.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護理常規[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0-32.
  • 8.    Plantar warts  .Mayo Clinic[引用日期2024-03-27]
  • 9.    劉改榮,曹毅,吳苗.物理療法在蹠疣治療中的應用進展[J].中醫外治雜誌,2012,21(1):52-53.
  • 10.    朱學駿,王寶璽,孫建芳,項蕾紅. 皮膚病學[M]. 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1,1463-1481.
  • 11.    徐世正,徐文嚴.安德魯斯臨牀皮膚病學.科學出版社,2015,397-405.
  • 12.    潘小峯.伊可爾皮膚消毒液治療蹠疣33例臨牀觀察.皮膚病與性病,2017,39(4):後插3-4.
  • 13.    張建中主譯. 皮膚病治療學--最新循證治療策略[M].人民衞生出版社,2011,901-907.
  • 14.    申琳,皮紅英.皮膚疣治療研究進展[J].臨牀誤診誤治,2016,29(5):113-11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