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琅琊台

鎖定
琅琊台,中國東部沿海歷史名勝。位於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琅琊鎮琅琊山上。“琅琊台”一名最早見於《山海經·海內東經》,“琅琊台在渤海間,琅琊之東”。 [16]  琅琊台三面瀕海,一面接陸,海拔183.4米。因山形如台,在琅琊,故名琅琊台。(古時原稱“琅邪”“琅邪台”“琅邪山”,今統一改為“琅琊”“琅琊台”“琅琊山”)
春秋時期,越滅吳,越王勾踐欲稱霸中國,遂於勾踐二十五年,徙都琅琊,立觀台以望東海。秦統一六國後,始皇南登琅琊,徙民三萬户琅琊台下,重作琅琊台。此後,琅琊台這一名稱便名垂青史。經過開發建設,已成為吸引中外遊客的風景名勝旅遊區。 [1] 
中文名
琅琊台
所屬地區
山東省青島市
地理位置
青島市黃島區西南26公里處
景區面積
規劃9.8平方公里
景區評級
AAAA景區
著名景點
徐福殿
觀龍閣
望越樓·御路等

琅琊台名稱由來

琅琊台為中國東部沿海名勝,歷史久遠。琅琊台一名最早見於《山海經·海內東經》,“琅琊台在渤海間,琅琊之東”。琅琊台非高山峻嶺,只有183米,因形狀如台,故被冠以“琅琊台”。另有傳説,琅琊台很久以前住着兩户人家,兩家人同一天添了喜,兒子起名叫琅哥,女兒起名叫琊姑。後來惡人要抓漂亮的琊姑,琅哥挺身而出。面對追兵,兩人跳入大海。跳海處冒出一座兩山緊緊連在一起的山峯,人們説這是琅哥和琊姑變的,後來這山就叫“琅琊台”。 [2]  [16]  《山海經校注·海經新釋》郭璞雲:“今琅琊在海邊,有山□□特起,狀如高台,此即琅琊台也。琅琊者,越王勾踐入霸中國之所都。”《越絕書·外傳地記》雲:‘勾踐徙琅琊,起觀台,台周七里,以望東海。’今詳此經,是地本有台,勾踐特更增築耳。故《史記》索隱雲:是山形如台也,斯言得之。”〔袁〕珂案:“《史記·秦始皇本紀》索隱引經文亦同今本。並雲:‘蓋海畔有山,形如台,在琅琊,故曰琅琊台。’” [3] 

琅琊台位置境域

琅琊台的位置示意圖 琅琊台的位置示意圖
琅琊台,位於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原屬膠南縣)城南偏西26公里,琅琊鎮境內,西北距琅琊鎮駐地夏河城6.8公里。琅琊台三面瀕海,一面接陸,海拔183.4米。台頂平敞,周長150餘米。南坡稍緩,北坡陡立。自山腳至台頂有一盤旋公路,汽車可直達台頂,為遊人探勝訪古,創造了便利條件。
琅琊台依山傍水,景色宜人。冠領琅琊羣峯,俯瞰茫茫大海。台之東南,齋堂島,相傳秦始皇的侍從曾齋戒於此;台之西南的沐官島,傳為秦始皇從官沐浴之所;台之東北有靈山島。 [1] 
琅琊台所在地地貌 琅琊台所在地地貌

琅琊台地形地貌

自齋堂島遠望琅琊台 自齋堂島遠望琅琊台
琅琊山岩體特點 琅琊山岩體特點
琅琊山地形及琅琊台建築羣 琅琊山地形及琅琊台建築羣
琅琊台東部側龍灣一帶地形 琅琊台東部側龍灣一帶地形

琅琊台丘陵

琅琊台在琅琊山上。琅琊山屬山東半島南部的珠山低山丘陵——大珠山南延伸至沿邊的部分。珠山低山丘陵分佈於膠州灣南部膠南沿海,北為小珠山,南為大珠山,山脊走向為北西向,山地地形地貌與嶗山山地相似,由於斷裂構造沒有嶗山區發育,溝谷不如嶗山深陡,但由於岩石性質及其風化作用相似,地貌形態亦是多姿多彩。大珠山屹立於青島市南海濱,花崗岩地貌發育,山勢險要。大珠山以南為變質岩構成的低丘陵,海拔高程均在200米以下,其中有幾個高丘,如渾山,牛蹄山,車輪山,黃道山等,琅琊山為其中一個。 [4] 

琅琊台海岸

琅琊台臨海,多為基岩海岸,除珠山花崗岩海岸地貌特點與嶗山海岸相似外,大部分岸段由變質岩構成,海岸地貌形態平緩單調,海蝕崖呈低緩的崖壁狀,其高度在5米以下,狹窄的沙礫質海灘與寬闊的沙質海灘分佈於不同岸段,琅琊台岩石岸,東部面臨開闊黃海水域,波浪侵蝕作用強烈,形成比較陡峭的高海蝕岸。 [4] 
大坡崖,位於琅琊台東北,系石林。漲潮時突出部分露出水面。礁石水深4米左右。退潮時岩礁礫石均可露出水面。岸邊至低潮線跨度約0.5公里,是建設人工礁漁場的良好區域。平潮時崖下水深4米,可泊船。該礁因突出部分較高,傾斜度較大,故名大坡崖。
東欄,居琅琊台東北3.5公里水中,東北西南向暗礁羣。主礁長約500米,寬約30米。有部分露出水面。 [5] 
董家口嘴,位於琅琊台灣西側,董家口東側,南北長300米,後部寬約750米。上有燈塔。嘴西南側有小型水泥碼頭一座,可泊小魚船,嘴東、南有礁石和淺水灘,形勢險要。 [6] 

琅琊台海灣

琅琊台臨海,北為龍灣,南為琅琊台灣
龍灣,位於琅琊台東北,大珠山西。灣口在大珠山嘴與齋堂島之間。口向南,寬12.2公里,面積66平方公里。兩側巖岸。北部灘岸,泥沙底,水深5~14米,有小口子港和古鎮口灣。
古鎮口灣,又稱曹家溜、龍潭口、崔家潞,位於龍灣北部。縮口圓形,面積19平方公里。
琅琊台灣,位於琅琊台西,泊裏、琅琊鎮南。灣口在胡家山前嘴與董家口嘴之間,寬9.9公里,面積26平方公里,水深3~5米。西部岩礁底。東北有大嘴凸出。嘴南為鴨島,東西有楊家窪灣和陳家灣。
楊家窪灣,琅琊台灣的東北部。灣口在大嘴與牛石嘴之間。寬2.1公里,東北—西南長3.5公里,面積2平方公里。東北部有攔海壩。灣口東南有鴨島溜,水深4~7米,海溜湍急是漁船進出灣的主要通道。灣口西側為岩礁岸,生刺蔘、石花菜等。北部多灘岸。
陳家貢灣,位於琅琊台灣的西北部分,灣口在大嘴與小圍嘴之間。寬3.3公里,向北延伸5.8公里,面積8平方公里。水深1.5~4.5米,沙底。北部有貢口攔海壩、貢口港。貢口港舊稱陳家口或陳家港。 [7] 

琅琊台建設沿革

春秋戰國時期,琅琊是齊國的重要城邑,齊桓公齊景公嘗遊此,數月不歸。有載,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滅吳後,北上稱霸,由會稽徙都琅琊,起觀台,以望東海。兩千多年前,越王勾踐遷都琅琊的具體地點至今還存在爭議,但遷都青島琅琊台的説法被許多研究者認同。據説,越王相中了這塊三面瀕海、一面接陸的風水寶地,在上面修造了一座觀海台。 [16]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於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三巡其地,遷民3萬户於琅琊台下;大興土木,修築琅琊台,以觀海望日;於台下修成“闊三四丈”的御路三條;刻石立碑,頌秦功業;祭祀“四時主”;在琅琊台兩度遣徐福等方士攜童男童女入海求仙。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秦二世登琅琊台,刻詔書於始皇所立石旁。據説秦始皇第一次見到大海,就是來琅琊台的路上。滿眼的潮起潮落,浩瀚無邊的茫茫之水,讓秦始皇感到無比震撼,感慨萬千,更堅定了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 [16] 
漢武帝亦曾多次涉履琅琊。後李白白居易李商隱熊曜蘇軾顏悦道王無競丁耀亢劉翼明高鳳翰李澄中等文人學士,皆曾登臨其地,留有《登琅琊台觀日賦》(熊曜)、《書琅琊篆後》(蘇軾)、《琅琊為秦碑佈告遊人詩》(劉翼明)、《太古園集》(王無竟)、《艮齋筆記》(李澄中)等。
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諸城知縣顏悦道重修琅琊台,在台上建海神廟、禮日亭,並立碑石,刻記他登琅琊台的奇遇。後之登遊者,陸續立龍頭碑72座。 [1] 
琅琊台自然風光秀麗,古台觀日、海市蜃樓為琅琊台勝景,唐開元進士熊曜、清諸城文人李澄中分別在其《登琅琊台觀日賦》、《艮齋筆記》中有記載,當地人亦有此説。 [2] 
到現代,琅琊台上的建築物雖已蕩然無存,但築台遺蹟尚依稀可辨,土層斷面每6釐米左右夯實一次,台頂秦磚漢瓦遍處可見。據考,台上還有春秋戰國時期的磚瓦碎片。出土的秦代“千秋萬歲”瓦當,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1] 

琅琊台社會文化

琅琊台軍事

明代,靈山衞(治所在琅琊台以北海岸)為海防重鎮,衞轄軍屯、兵寨、墩台。衞轄墩台12處。琅琊台墩屬南龍灣海口巡檢司;每墩置守弓兵6名。清雍正年間海防為千總分汛,琅琊台為汛地。同治十三年(1874年)裁。 [8] 

琅琊台詩賦

關於琅琊台的詩賦
名稱
作者
年代
李商隱
李白
海漫漫
白居易
東海
汪遵
觀海
獨孤及
望海樓
劉翔
登琅琊台觀日賦
熊曜
[9] 

琅琊台民間傳説

關於琅琊台的民間傳説有不少。大都圍繞琅琊台及周邊的風物展開,或表現人民羣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或表現景點景觀的來由。主要有:棒槌參、桃木人、白毫報恩、跺腳溝、齋堂島、火石糰子等。 [10] 

琅琊台歷史記載

春秋戰國時期,《晏子春秋·內篇》〔齊〕景公出遊,問於晏子曰:“吾欲觀於轉附、朝舞,遵海而南,至於琅琊,寡人何修,則夫先王之遊?”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齊景公問於晏子曰:“吾欲觀於轉附、朝舞,遵海而南,放於琅琊,吾何修,而可以比於先王觀也?”晏子對曰:“善哉問也!” [3] 
秦漢時期,琅琊台以旅遊勝地,而名噪天下。秦始皇曾三次登臨,二世亦嘗登過,漢武帝三次涉足。之後,歷代帝王、官吏、文人、學者,常以登遊琅琊台為樂事,並留下了許多珍貴史料。據《史記》記載,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東行郡縣,由之罘南登琅琊勝境,樂之忘歸,一住三個月,築起了這座雄偉壯觀的琅琊高台,並在台上刊石立碑,頌秦德,明得意,建“四時主祠”,行禮祭祀,於台下修御路三條。還遣方士徐福率童男童女數千人入海求仙藥。次年(前218年)始皇由之罘復過琅琊。公元前210年,始皇最後一次東巡,再登琅琊,在歸途中病死於沙丘平台。三世即位後,於公元前209年東行郡縣至琅琊。登台刻詔書於始皇所立刻石旁。
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南巡時,從海上北至琅琊。太始三年(公元前94年)春,武帝巡視東海,又“幸琅琊”。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再至琅琊,祠神人於交門宮。唐開元中第進士熊曜遊琅琊,感慨系之,遂寫《登琅琊台觀日賦》一篇。北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文學家、知密州軍州事蘇軾,登上琅琊台,留下了一篇《書琅琊篆後》。 [1] 

琅琊台文物勝蹟

琅琊台及景區所屬文物勝蹟分佈 琅琊台及景區所屬文物勝蹟分佈
徐福殿 徐福殿

琅琊台徐福殿

位於琅琊台西南側,佔地871平方米。1993年始建,翌年10月竣工。仿秦代建築,分前後兩殿。前殿內供奉齊方士徐福塑像,牆面有壁繪。後殿為徐福史蹟陳列館,東廂為琅琊台史蹟陳列館,展出琅琊台出土文物。該處曾是徐福主要活動地,公元前219年和公元前210年徐福曾先後兩次上書秦始皇入海求仙藥,據載其一行自琅琊北至榮成山而東渡扶桑
雲梯 雲梯

琅琊台雲梯

位於琅琊台西南側,長152米,寬2.8米,共336級,中設4個平台,為當年秦始皇登台的三條御路之一,1993年底基本修復完成。
秦始皇當年登琅琊台的御道 秦始皇當年登琅琊台的御道

琅琊台御路

位於琅琊台北側,長135米,寬6.8米,共386階級梯,中設平台4個,中軸線用方磚砌成,御路兩側為級梯,級梯外為石雕護欄,是秦始皇登台的三條御路之一,1993年根據歷史記載和遺存修復而成。
琅琊刻石 琅琊刻石
刻石 刻石

琅琊台琅琊刻石

位於琅琊台頂西部,秦琅琊刻石的複製品。刻石通高4.8米,上寬0.76米,下寬2米,東、南、西三面環刻,分秦始皇《頌詩》和二世《詔書》兩部分,共計447字。1993年底始複製,翌年9月立。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築就琅琊台後,在台頂立石刻,頌秦功業。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巡至琅琊台,在始皇所立刻石旁刻其詔書和大臣從者名。歷經風雨剝蝕,至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蘇軾作《書琅琊篆後》,記其登琅琊台所見:“今頌詩亡矣,其從臣姓名僅有存者,而二世詔書具在。”清順治年間(1644~1661年),諸城知縣程善於琅琊刻石南面刻“長天一色”四字,著名而隱其姓。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諸城知縣宮懋讓見刻石裂,熔鐵束之。清道光年間,鐵束散,刻石碎。後諸城知縣毛澄築亭覆之。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4月間,一次大雷雨過後,碑石散失。1921~1922年,諸城視學王培祜先後兩次登琅琊台搜尋,將散碎碑石湊合。後殘石被移置諸城縣署,解放後移置山東省博物館,1959年移置中國歷史博物館。殘石高129釐米,寬67.5釐米,厚37釐米;現存碑文13行,86字,李斯書,是秦刻石存字最多者,中國現存最古刻石之一,堪稱國寶。 [2]  [11] 
琅琊台刻石亭 琅琊台刻石亭
琅琊刻石亭,位於琅琊台南坡偏東,亭有四柱支撐,上覆琉璃瓦,為仿明清式建築,內有琅琊刻石殘碑複製品,1992年建。
琅琊文化陳列館 琅琊文化陳列館
琅琊台帝王宮 琅琊台帝王宮
羣雕 羣雕

琅琊台羣雕

位於琅琊台頂東北隅,共有花崗岩雕像14尊,像高2.85~3.4米不等,1993年始制,翌年落成。羣雕中秦始皇遙指東海,身後文武從臣各具姿態,兩侍女分立左右,對面徐福跪拜上書,羣雕栩栩如生。
望越樓 望越樓
望越樓上越王勾踐遙望故鄉的塑像 望越樓上越王勾踐遙望故鄉的塑像

琅琊台望越樓

位於琅琊台東坡。為亭閣式仿古建築,樓有二層,下層四周封閉,上層亭內立越王勾踐半身銅像。1993年始建,翌年竣工。
琅琊神泉 琅琊神泉

琅琊台琅琊神泉

位於琅琊台東側山腳處。清光緒《山東通志·山川志》等古志有載,“神泉,在琅琊山下”,“污之則竭,齋戒則通”。此泉口粗若碗,噴湧如柱,清涼甘甜。
龍灣 龍灣

琅琊台龍灣

位於琅琊台北側,與琅琊台相連。灣畔沙岸廣闊,綿延5公里,呈弧狀,猶若一鈎彎月,又稱月亮灣。海水潔淨,沙灘細軟,宜開發為日光浴、海水浴場。
齋堂島 齋堂島

琅琊台齋堂島

位於琅琊台東南方海面。因島上古有齋堂,故名“齋堂島”,齋堂“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毀。傳説此島是秦始皇當年齋戒求仙藥之處,又説是秦始皇下屬官員齋戒處。島上舊有娘娘廟,相傳為始皇之母齋戒居住之所,早已傾圮,唯餘旗杆坑穴數個。島上有甘泉,位於海邊絕壁間,傳説為太后洗臉盆。此外還有黑石門等景點。

琅琊台沐官島

位於琅琊海濱的小島,面積約0.4平方公里。相傳因秦始皇求仙,其從官沐浴於島上,故名“沐官島”。島上曾有甘泉,地處海濱,潮來則隱於水下,潮退即可取用,據説水脈連接日照絲山,故又名“絲山泉”。泉今已湮滅。島上有秦始皇沐浴的古蹟。
島前灣內,傳説舊為什河縣城,後沉入水中,當地流傳“淹了什河縣,建了日照城”的説法。據説天晴浪靜之時,可望見海底村莊,漁民常從海中撈出陶罐、鐵鍋等器物。據史書載,沉海城邑與西漢大地震有關。

琅琊台哭墳

位於齋堂島與琅琊台之間的齋堂島水道一側,有一海灣名“老灣子”,灣前為一片礁石,潮來波隱,退潮出現,形如墳丘,當地稱為“哭墳”。傳説當年徐福出海,在台前海灣造船,第一艘船下水試航時,觸礁沉沒,眾人大哭,故名“哭墳”。“老灣子”之名,源於徐福船隊一去不返,懷念家鄉,就將啓航的海灣稱為“老灣子”,意即“老家的海灣”。人們曾在哭墳礁石下發現過造船用的銅釘。
徐福東渡啓航處 徐福東渡啓航處

琅琊台徐福東渡啓航處

位於古老灣子。有考此為徐福率童男童女數千東渡日本的啓航處。1993年,膠南琅琊暨徐福研究會在此立“徐福東渡啓航處”碑。

琅琊台公主樓

琅琊台南入海處,一長約1000米的沙灘,名“潮灣”,相傳為徐福造船處。沿海岸線西南而行,一高約數十米的險峻山體兀立海邊,人稱“胡家山”。此山獨立於琅琊灣與潮灣之間,為半島盡頭。山上有石坑,可容10餘人,山下臨深潭,風景頗殊。傳説秦始皇之妹曾居住於此,故名公主樓。
琅琊古港 琅琊古港

琅琊台琅琊古港

位於胡家山之西。為一面積數十平方公里的大海灣,外接黃海,內連古郡,港深灣闊。當年港口緊靠郡城,因淤塞而外移。灣東的陳家貢村,原為大港口,後淤塞而移於灣西側。現海灣已被一石堤攔腰截斷,近陸處被闢為鹽田和蝦池。
亭子蘭炮台 亭子蘭炮台

琅琊台亭子蘭炮台

位於琅琊台南2.5公里處,前臨黃海。炮台南北長7.45米,東西長5.5米,高5米,磚石結構。始建年代不詳,清雍正丙午年(1726年)曾重築,炮台陽面牆壁嵌有重修時的匾額。擬修復。 [2] 
位於半山腰的觀龍閣 位於半山腰的觀龍閣

琅琊台觀龍閣

觀龍閣造型別致,氣勢恢弘,是典型的仿框木架古建築,建築面積400平方米,共有5個亭閣和東西側廊組成。在這裏可以欣賞精美的碑刻書法藝術和神奇壯麗的龍景奇觀。
古琅琊台遺址 古琅琊台遺址
琅琊台夯土牆 琅琊台夯土牆

琅琊台琅琊台夯土層保護亭

站在廊廳內,透過半壁亭上的玻璃,可清晰地看到裏面古代夯實的土層。夯土每層厚約6~8釐米,夯築紋理十分清楚。它證明琅琊台確是緣山夯土築成的。在琅琊台的東坡、北坡和南坡,從台下到台頂,無論在何處挖開一點坡面,都能看出是夯土層,這證明琅琊台是依琅琊山築起的一座比琅琊山還高的人造山。 [12] 
龍王殿 龍王殿

琅琊台龍王殿

琅琊台三面環海,周邊村民世代耕海牧漁,靠海生存,對海龍王的崇拜、祭祀自古就有。每年正月十三,周邊漁村都會自發的組織祭祀龍王的祭海活動,祈求一年的風調雨順,漁業豐收,人口平安,這應該是早期祭海活動在民間的延續。2014年,景區根據史料記載和廣泛考證,重新恢復了龍王殿。東側廂房供奉的是福神和財神,西側廂房是工藝品店,主要經營的是開光的金銀手鐲和項鍊等。龍王殿坐北向南居於正中,海龍王端坐於寶座上,莊重威嚴,氣宇不凡。兩側各有站班像兩尊,左為風伯雨師;右為雷公電母,造型生動,栩栩如生。龍王殿香火鼎盛,是人們祈福的好地方。
跺腳溝 跺腳溝

琅琊台跺腳溝

相傳秦始皇築琅琊台以便他能無遮無礙地眺望徐福求仙船隊的歸來,但隨着琅琊台越築越高,與它相鄰的西側山峯也隨之增高,秦始皇見狀大怒,在西山上狠跺三腳,喝道:“我再讓你爭高。”那西山才停止了長高。他跺腳的地方成了一條山溝,人們叫它“跺腳溝”,那座西山被稱為“爭高山”。 [13] 
琅琊台北門秦闕 琅琊台北門秦闕

琅琊台秦闕

是從北路登琅琊台的門。闕由四柱撐一橫匾,以簡潔樸素的造型體現着秦代建築的凝重大氣。匾額“琅琊台”三字由著名畫家劉海粟題寫。 [14] 

琅琊台保護開發

1982年,青島市人民政府公佈琅琊台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國務院將琅琊台景區納入青島嶗山風景名勝區範疇,公佈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2年6月山東省人民政府公佈其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青島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青島琅琊颱風景名勝旅遊區。是年前後,當地政府投巨資修建和修復了徐福殿、雲梯、御路、琅琊刻石、始皇羣雕、望越樓、琅琊石亭等名勝古蹟和旅遊景觀。 [2]  [1] 
2013年,琅琊台被認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國家旅遊局評定琅琊台為AAAA級景區。 [15] 
2023年12月,為加強旅遊景區質量管理,提升旅遊景區品質,淨化旅遊消費環境,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旅遊景區質量等級的劃分與評定》和《山東省旅遊景區質量等級管理辦法》,根據4A級旅遊景區年度複核結果,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決定,給予青島琅琊颱風景區責令整改處理,限期6個月。 [17] 
琅琊文化陳列館 琅琊文化陳列館
參考資料
  • 1.    膠南縣誌 第二十三篇 琅琊台  第一章 概 略
  • 2.    青島市志 旅遊志 第一篇 旅遊資源  第三章 市郊資源   第五節 膠南市
  • 3.    膠南縣誌 第二十三篇 琅琊台  第三章 輯 錄
  • 4.    青島市志 海洋志 第一篇 海洋地質地貌  第三章 海洋地貌   第一節 海岸地貌
  • 5.    膠南縣誌 第二篇 自然環境  第五章 海 域   第一節 海 岸
  • 6.    青島市志 自然地理志 第二篇 地 貌  第四章 海岸帶與海島   第一節 海 岸    岬 角
  • 7.    青島市志 自然地理志 第二篇 地 貌  第四章 海岸帶與海島   第三節 海 灣    膠南海灣
  • 8.    膠南縣誌 第二十一篇 軍 事  第五章 防 御   第一節 防禦設施
  • 9.    膠南縣誌 第二十三篇 琅琊台  第四章 藝 文   第一節 詩 賦
  • 10.    膠南縣誌 第二十三篇 琅琊台  第五章 民間傳説
  • 11.    膠南縣誌 第二十二篇 文 化  第七章 文 物   第六節 刻 石
  • 12.    夯土層保護亭  . 青島琅琊颱風景名勝區[引用日期2019-10-02]
  • 13.    跺腳溝  .青島琅琊颱風景名勝區[引用日期2019-10-02]
  • 14.    博大精深的琅琊文化  .維普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1999-02[引用日期2019-08-14]
  • 15.    琅琊颱風景名勝區獲“山東省服務名牌”稱號  .青島日報/青報網[引用日期2019-10-11]
  • 16.    千古大觀琅琊台(行天下)  .人民網[引用日期2023-01-14]
  • 17.    山亭漢諾莊園景區4A級資質被取消  .海報新聞.2023-12-04[引用日期2023-12-0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