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邪,今作“琅玡”,讀láng yá,漢語詞語,有多重含義。
3.指秦琅琊刻石。
- 中文名
- 琅邪
- 外文名
- Lang Ya
- 拼 音
- láng yá
- 別 名
- 琅琊
琅邪引證詳解
編輯1.山東東南部的古地名,此地誕生了琅邪三大家族(琅琊諸葛氏、琅琊王氏、琅琊顏氏)。中國春秋時期的齊國有琅邪邑,在今山東省青島市琅邪台西北。有越王勾踐遷都至此之説。秦在此置琅邪縣,並以之為琅邪郡治所。郡境為山東半島東南部。西漢治東武(今山東諸城)。東漢琅邪國改治開陽(今山東省臨沂市北)。北魏治即丘縣(今山東臨沂東南)。隋唐有沂州琅邪郡。從魏晉琅邪國起,琅邪台及秦琅邪郡治均不屬琅邪郡(國)。
①《孟子·梁惠王下》:“吾欲觀於轉附朝儛,遵海而南,放於琅邪。”
琅邪詞語探源
編輯琅(láng)
1.清代陳昌治刻本《説文解字》:
【卷一】【玉部】
琅玕,似珠者。從玉良聲。魯當切
[1]
。
琅玕,逗(表示停頓,不讀),似珠者。
尚書:璆琳琅玕。鄭注曰:琅玕,珠也。王充論衡曰:璆琳琅玕,土地所生,真玉珠也。魚蚌之珠,與禹貢琅玕皆真珠也。本草經:青琅玕。陶貞白謂,即蜀都賦之青珠。而某氏注尚書,郭注爾雅、山海經皆曰:琅玕,石似珠。玉裁按,出於蚌者為珠,則出於地中者為似珠,似珠亦非人為之。故鄭、王謂之真珠也
[1]
。
邪(yá)
1.清代陳昌治刻本《説文解字》:
【卷六】【邑部】
2.清代段玉裁《説文解字注》:
琅邪郡也。謂琅邪郡之字如此作也。
前志曰:琅邪郡,秦置,屬徐州。後志曰:琅邪國,屬徐州刺史部。許從前漢之制,故曰郡。前志:郡領東武等五十一縣,今山東兗州府東境,沂州府及青州府南境,莒州,萊州府南境,膠州一帶皆是其地。今兗州府諸城縣縣東南百四十里有故琅邪城。古齊琅邪邑也。其地有琅邪山。管子、齊桓公將東遊,南至琅邪。孟子、齊景公欲遵(沿着)海而南,放於琅邪。蘇秦説齊宣王曰:齊南有泰山,東有琅邪。史記:秦始皇屢並海至琅邪。子虛賦曰:齊東陼巨海,南有琅邪,皆謂今諸城縣。山海經雲:琅邪台在渤海郡閒。非也。趙岐曰:琅邪,齊東南境上邑。越書:勾踐即滅吳,欲霸中國,徙都琅邪,立觀台于山上,周七里,以望東海。
始皇立琅邪郡,為三十六郡之一。而漢因之。尋周時琅邪之名未知何解。許君以其字從邑。傅合郡名為釋耳。九經字樣曰:郎邪,郡名。郎,良也。邪,道也。以地居鄒魯,人有善道,故為郡名。今經典玉旁作良者訛。未知其説所出。古書無作郎者,且琅邪齊地,非鄒魯地。
邪,古書用為衺正字。又用為辭助。如乾坤其易之門邪,乾坤其易之緼邪,是也。
從邑牙聲。以遮切。古音在五部。按漢碑琅邪字或加玉旁。俗字也。近人隸書從耳作耶。由牙耳相似。臧三牙或作臧三耳。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