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琅琊台灣

鎖定
琅琊台灣,位於山東半島西南海岸,青島市黃島區西南部。因海灣東北口的琅琊台得名。灣口在胡家山前嘴與董家口嘴之間,寬9.9公里,面積26平方公里。東西有楊家窪灣和陳家貢灣。 [1] 
琅琊台灣,古為海防前線、航運港口、文化勝地、漁業基地,東西兩嘴及北部古代設有多個墩台,古代有琅琊港為秦代是重要的軍港,也是全國最早的港口之一。貢口港為近代商港。灣東岸有秦代名勝琅琊台。灣頂部為海產養殖區。
依託這些資源,國家在此設立青島西海岸新區-董家口經濟區,是國務院批准的第9個國家級新區,規劃有貢口生態城、董家口港區(含琅琊台灣作業區)。到2018年,已經初具規模。 [2] 
中文名
琅琊台灣
別    稱
琅琊灣
地理位置
山東半島西南海岸青島市黃島區西南部
所屬海域
(南)黃海
面    積
26平方公里

琅琊台灣位置境域

琅琊台灣,位於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琅琊台西,泊裏、琅琊鎮南。灣口在胡家山前嘴與董家口嘴之間,寬9.9公里,面積26平方公里,水深3~5米。西部岩礁底,距岸300米不宜行船。東北有大嘴凸出。嘴南為鴨島,上有燈樁。東西有楊家窪灣和陳家貢灣。 [3] 
楊家窪灣海域 楊家窪灣海域
楊家窪灣,屬琅琊台灣的東北部。灣口在大嘴與牛石嘴之間。寬2.1公里,東北~西南長3.5公里,面積2平方公里。東北部有攔海壩。灣口東南有鴨島溜,水深4~7米,海溜湍急,是漁船進出灣的主要通道。灣口西側為岩礁岸,生刺蔘、石花菜等。北部多灘岸。 [3] 
陳家貢灣 陳家貢灣
陳家貢灣,屬琅琊台灣的西北部分,灣口在大嘴與小圍嘴之間。寬3.3公里,向北延伸5.8公里,面積8平方公里。水深1.5~4.5米,沙底。北部有貢口攔海壩、貢口港。貢口港舊稱陳家口或陳家港。 [3] 

琅琊台灣海岸島礁

琅琊台灣海岸,主要分灘岸和巖岸。灘岸,由於河流衝擊,海水頂託,港灣沿岸多為泥沙底質的灘岸。泥質灘岸主要楊家窪灣沿岸、陳家貢灣北岸。巖岸主要分佈於海崖至董家口沿海一帶。此段除楊家窪、陳家貢4處港灣灘岸外,多屬巖、礁岸。地質屬中生代白堊紀岩漿岩、凝灰質砂岩、正常斑岩、花崗斑岩;新生代第三紀砂及砂礫層海積和第四紀沙土碎石沉積;太古代膠東巖羣岩漿岩等。
巖岸岸嘴主要有:
胡家山前嘴,位於琅琊鎮最南端琅琊台灣東側,系胡家山入海岸角。南北長300米,東西寬250米。岩石陡立。嘴前水深13~23米,有礁石,不能泊船。
小圍嘴,位於撒牛溝東南700米。南北長150米,寬180米。兩側可泊船。明清兩代曾在此築圍設防,圍址尚存。
董家口嘴,位於琅琊台灣西側,董家口東側,南北長300米,後部寬約750米。上有燈塔。嘴西南側有小型水泥碼頭一座,可泊小漁船。嘴東、南有礁石和淺水點,形勢險要。 [4] 
鴨島,又稱陳家島。位於琅琊台西南7.5公里海中。島長約0.14公里,寬約0.07公里,面積約0.01平方公里,海拔4.6米。狀如鴨,故名鴨島。島西南水中有巨礁,風大時浪花四濺,行船不宜靠近。島上地瘠多石,無淡水,生有野草等。有高5米燈標1座。1983年,琅琊鎮新建海珍品養殖場1處,盛產海蔘、鮑魚和石花菜。島上無居民。隸屬琅琊鎮。 [5] 

琅琊台灣海域水文

琅琊台灣無大河流匯入,僅有沿岸山間小溪自周邊向灣內注入。
琅琊台灣海區潮汐,為正規半日潮,每個太陽日(24小時48分)有兩次高潮和兩次低潮。高潮出現在月亮中天后4小時50分,低潮出現在月亮中天后11小時02分,潮差為1.9~3.5米。大小潮差發生於朔或望(上弦或下弦)日後2~3天。膠州灣內比外海高低潮潮時遲10分鐘,兩潮差大10釐米左右。8月份潮位比1月份潮位一般高0.5米。颱風過境或東南大風產生增水,寒潮過境或西北大風產生減水,個別日期影響潮位達1米以上。1985年8月19日,受颱風影響,積米崖港潮位曾增高2米。 [6] 

琅琊台灣氣候特點

琅琊台灣海區,屬北温帶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温12℃,無霜期202天,降水量794毫米。氣候四季分明,春遲秋爽,夏無酷暑,冬少嚴寒。 [7] 
海區及沿岸地區多發生龍捲風。主要危害漁船,民房和農作物。1914~1987年間,共發生10級以上的龍捲風38次,其中海上13次。在陸地造成災害的有16次,其中重災7次。龍捲風發生頻率約2年一次,成災龍捲風4—5年一次。成災最重的是1976年8月12日,12級龍捲風襲擊琅琊、寨裏、王戈莊和隱珠等公社,刮壞房屋2500餘間,颳倒樹木1萬餘棵,刮掉蘋果3.5萬餘公斤,颳倒玉米1萬餘畝,有14人受傷。 [8] 

琅琊台灣資源分佈

琅琊台灣水產資源

琅琊台灣海區,水質肥沃,餌料豐富,海產魚蝦260餘種,其中分佈廣、資源量大的有帶魚、鮁魚、烏賊、章魚、黃鯽、鷹爪蝦、對蝦、海蜇、牙鮃、真鯛、梭子蟹等50餘種,潮間帶潮下帶生物203種,可開發利用的有雜色蛤、泥蚶、西施舌、竹蟶、刺蔘、皺紋盤鮑、貽貝、扇貝、石花菜、紫菜等40餘種。 [7] 
主要經濟效益大的海產有:刺蔘。基岩質海岸帶均有分佈,集中區為灣西北端的齋堂島海域,分佈1000畝,資源量14.47噸,年可採捕11噸。皺紋盤鮑。俗稱鮑魚,是名貴海珍品。膠南開發歷史悠久,早在漢代琅琊張步曾把鮑魚進獻朝廷。主要分佈在齋堂島周圍。 [9] 

琅琊台灣潮汐能

膠南海岸潮波運動能量主要來自太平洋的大洋潮波,沿岸潮汐能處處皆是。棋子灣、陳家貢灣和唐島灣潮差為2.6和2.82米,是山東沿海潮差最大的地區,有良好的納潮地形,能避免泥沙淤積,潮汐能利用潛力很大,有潮汐發電前景。 [6] 

琅琊台灣旅遊資源

琅琊台 琅琊台
琅琊台,為中國千古名勝。位於膠南縣城南偏西26公里,琅琊鎮境內,西北距琅琊鎮駐地夏河城6.8公里。琅琊台三面瀕海,一面接陸,海拔183.4米。台頂平敞,周長150餘米。南坡稍緩,北坡陡立。自山腳至台頂有一盤旋公路,汽車可直達台頂,為遊人探勝訪古,創造了便利條件。 [10] 
公主樓,琅琊台南入海處,一長約1000米的沙灘,名“潮灣”,相傳為徐福造船處。沿海岸線西南而行,一高約數十米的險峻山體兀立海邊,人稱“胡家山”。此山獨立於琅琊灣與潮灣之間,為半島盡頭。山上有石坑,可容10餘人,山下臨深潭,風景頗殊。傳説秦始皇之妹曾居住於此,故名公主樓。
琅琊古港,位於胡家山之西。為一面積數十平方公里的大海灣,外接黃海,內連古郡,港深灣闊。當年港口緊靠郡城,因淤塞而外移。灣東的陳家貢村,原為大港口,後淤塞而移於灣西側。海灣已被一石堤攔腰截斷,近陸處被闢為鹽田和蝦池。
亭子蘭炮台 亭子蘭炮台
亭子蘭炮台,位於琅琊台南2.5公里處,前臨黃海。炮台南北長7.45米,東西長5.5米,高5米,磚石結構。始建年代不詳,清雍正丙午年(1726年)曾重築,炮台陽面牆壁嵌有重修時的匾額。擬修復。 [11] 

琅琊台灣海區產業

琅琊台灣漁場漁汛

琅琊台灣區,較著名者為董家口漁場。漁民集居點董家口、貢口。1934年李士豪著《中國海洋漁業現狀及其建設》載:“董家口漁場,每年漁期4月中旬至5月下旬,各處漁船至該處捕魚者約千艘船上下,臨時魚行多至六七十家。產魚約值50萬元左右……”。建國初的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琅琊台灣及周邊海灣仍是魚蝦貝蟹豐富之漁場,烏賊魚、章魚、帶魚、鮁魚、海蔘、海蜇、真鯛等優質品種出產較多。1960年代中、末期開闢了渤海黃海北部、中南部等漁場。1970年代,沿海產量逐漸減少,漁場漸向近海推進。
漁汛魚蝦的集羣、洄游、繁殖與分佈有明顯的季節性。琅琊台灣餌料豐富,適宜多種魚蝦產卵索餌,春、秋兩季尤為明顯。但由於距暖潮較遠,冬季不適宜温帶魚族棲息。魚羣來去隨水温變化而變化。春暖自南向北,自外海向近海而來,秋涼則自北而南循大洋。近海魚蝦產卵、越冬、索餌期較為分散,洄游密度較大,從而形成春汛、秋汛兩個大的漁期。春汛一般在3一5月,漁民稱之為“小海市”(自驚蜇至穀雨),“大海市”(穀雨至夏至),秋汛一般在9~11月(寒露至小雪)。 [12] 

琅琊台灣水產養殖

1970年代初期,膠南縣先後投入數萬名民工,建起了貢口、楊家窪和黃島3處攔海壩,攔海造田,發展魚蝦養殖。
陳家貢灣海上養殖基地 陳家貢灣海上養殖基地
貢口攔海壩,位於琅琊灣北部,東起琅琊鎮陳家貢,西至泊裏鎮貢口。長1630米,頂寬6米,平均高6米。壩上有閘門1處,高2.5米,寬2米。有泄洪閘3處,東閘2孔,西閘5孔。另有納潮閘2孔。該壩由琅琊、泊裏聯合興建。1970年冬動工,投入民工8000餘人。1971年春合攏未成。6月,日投民工1.7萬人,苦幹13晝夜完成大壩合攏。整個攔海工程總投工71萬個,投入土石22萬立方,投入水泥、炸藥等材料費28萬元。貢口攔海壩建成後,消除了海潮災害,便利了兩岸交通。壩內種植、養殖業得到了較大發展。70年代共擴建改造稻田6000餘畝,建魚池1.5萬畝,擴建鹽田2100畝。1984年開始發展對蝦養殖,1985年高達4700畝。 [13] 
楊家窪攔海壩,位於楊家窪灣中部,東起西楊家窪,西至蒲灣東北,西南距鴨島3公里。壩長525米,頂寬6米,平均高6米。有壩閘1處,泄洪閘2處,納潮閘2處。該壩由琅琊公社興建。1970年10月動工,11月底完成。大壩建成初期,壩內開墾稻田3000畝,1984年後陸續建立養蝦池。 [14] 
1979年,在昌濰地區優秀科技成果授獎大會上,膠南縣的“貢口灣圍海造田工程”、“XZF—XZL繃楦機”等15項科技成果獲獎,是為膠南縣首次獲得科技成果獎。到1987年,膠南縣獲省科技成果獎16項,獲得市(地區級)科技成果獎37項,縣評定頒發科技成果獎76項。 [15] 

琅琊台灣船舶修造

解放前,沿海地區有部分漁船修造業。1958年,泊裏公社建貢口船廠,專業生產漁船。1976年後,膠南縣琅琊公社修船廠相繼建立。先後生產了木製機帆船、水泥船、方駁、1甲板駁船、躉船、機動漁輪等20餘種船舶。膠南縣漁輪修造廠1959年在琅琊楊家窪建廠,1963年與泊裏船廠合併遷至貢口。 [16] 

琅琊台灣鹽業生產

琅琊台灣沿岸,鹽業生產歷史悠久。史載,齊國官山煮海,以漁鹽致富。漢代實行鹽鐵官營,琅琊郡設鹽官。自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之後,因膠澳劃界,庚子賠款,民國鹽税變法等,多次增加鹽税,鹽民不堪負擔,鹽業急劇萎縮。1947年,膠南、藏馬兩縣沒收了漢奸、地主的鹽場,發放貸款,組織鹽業合作社。到1948年,兩縣共開發鹽灘47處,鹽田10618畝,有鹽户1000餘户,鹽民2000餘人。其中,藏馬縣琅琊、泊裏、旺山3個區鹽業合作社,社員1956人,開灘34處,鹽田7498畝。
建國初期,曬鹽均為分散經營。有自曬、租曬、分曬、僱曬、轉租曬5種方式,規模較小,多屬季節性生產。1951年,在琅琊、泊裏等地組織鹽業互助組,鹽田逐漸擴大,常年生產者增多。之後,相繼建起尹家山鹽業生產合作社。1984年後,實行鹽、蝦生產並舉,陸續擴建蝦當,實現對蝦育苗、養殖、冷凍加工一條龍。 [17] 
主要鹽場有:尹家山鹽場,位於琅琊台灣東北部沿岸。1936年建場。有“和記”、“月圓”、“福海”、“古歷”4場。年產原鹽200餘噸。1950年收歸吳家村和尹家山經營。1957年日照鹽管處收回,擴建為尹家山鹽業合作社。1987年,有職工102人,鹽田18000公畝,原鹽總產6000噸。蝦池336畝,產對蝦30噸。 [18] 

琅琊台灣港口運輸

琅琊台灣商港

貢口港,位於泊裏鎮東南,琅琊灣北端西側,北緯35°38′,東經119°49′。北距泊裏8公里,東與陳家貢隔水相對,水路去青島48海里,南至石臼所25海里。港灣水域面積86萬平方米,灣底泥質。港內現有小型碼頭3座。碼頭前沿水位,一般為1至2米,最高潮位4.66米,低潮時港內無水。港北側有貢口攔海大壩,港岸設有泊裏裝卸組及航運管理所,是膠南南部的商業港口。貢口港興於清代,光緒年間極為繁榮,為重要貿易港口。民國時期常有上海、寧波、青島等地的船舶雲集,岸邊設有船行、飯店等,頗為興隆。建國後,此港貿易船舶進出口仍很頻繁。1958年,貢口搬運合用社修建起549米貨場1處,建長10米,寬5米,高4米的石砌碼頭1座。1959年,縣商業局在此建起倉庫貨場3340平方米,年吞吐量達9.4萬噸。膠南西南部十幾處公社的水運物資皆賴此港。1967年,山東省交通廳投資2.54萬元,增建重力式與橋墩式混合碼頭1座。碼頭長40米,寬8米,高5.5米。1971年又將橋墩式改建為重力式,年吞吐量4.5萬噸。1983年,膠南縣輕工局投資修建1座長40米,寬10米,高5米的鹽務碼頭。後因公路運輸的迅猛發展,物資運輸多用汽車,此港則很少有物資出入。 [19] 
琅琊港,位於琅琊鎮南琅琊灣內,秦代是重要的軍港。其戰略地位聞名遐邇,是有文字記載以來膠南最早的港口,也是全國最早的港口之一。五代時期,琅琊港為貿易港口,繁榮一時。明代,倭寇侵擾,琅琊港為海防要地。清代,此港廢棄。
陳家港,位於琅琊鎮西南,琅琊灣北部東側。《文昌雜錄》載,北宋時,“起居郎楊景略,左司郎中錢勰奉使高麗”由此啓程。明代,倭寇入侵,港口冷落。清初,船舶出入極多,至清末而廢。 [19] 
董家口港 董家口港
董家口港40萬噸級礦石碼頭 董家口港40萬噸級礦石碼頭
董家口港,位於泊裏鎮南端,琅琊灣與黃家塘灣交界處,口灣寬約500米,略呈圓形,斜向黃家塘灣,口嘴設有燈塔。清代,董家口系貿易港口;民國時期,因其近海盛產帶魚而轉為漁港。 [19]  2009年6月,隨着青島港通過能力趨於飽和,董家口港項目逐步提上日程,正式開工建設。董家口港區規劃面積72平方公里,設計泊位112個、年通過能力3.7億噸。到2017年已建成泊位26個,投入運營泊位18個,2015年吞吐量過億噸。已建成國內最大的45萬噸級原油碼頭,設計年通過能力1800萬噸,是國家重要的能源儲運中心;建成沿黃流域最大的糧食接卸碼頭,累計靠泊糧船24艘,接卸大麥、豌豆、大豆、小麥、玉米等糧食75萬噸;建成國內最大的配套堆場,礦石堆場400萬平方米,一次性堆存能力達5500萬噸以上。建成世界上最大的40萬噸級礦石碼頭。截至2016年底,董家口港區共累計靠泊40萬噸級礦石船63艘,佔全國靠泊數(72艘)的72%,成為“國際巨輪”的主港灣。成為董家口經濟區的核心動力。2016年7月18日,董家口港口岸對外開放正式獲得國務院批覆。 [20]  是國家21世紀初批准建設的最大深水港。 [21] 

琅琊台灣漁港

膠南縣海岸線曲折,漁灣眾多。較大的漁業港灣有積米崖、董家口、西楊家窪、前小口子、紅石崖等5處。季節性漁船停泊點有城口子、兩河、海崖、高峪、邵家嵐、石崖、貢口、蒲灣、胡家山、齋堂島、山東頭、大灣、張戈莊、五河頭等14處。 [22] 
董家口漁港,位於棋子灣東南部。西有沐官島為屏障,港內水流平緩,水面寬敞。低潮時,近岸200米處水深5米,可泊漁船千餘艘。是膠南較大的自然漁業港灣。建國前為境內沿海最大的水產品集散地,有“日出千杆旗,日落萬盞燈”、“日進斗金”之譽。30年代,是魯東南沿海著名的漁港,每年四五月間,集結漁船千餘艘,岸上漁行多達六七十家,卧棚連片,熱鬧非凡。出產以帶魚、真鯛最多,50年代日產帶魚最高達80餘萬斤。泊裏鎮漁船大多停泊此港。 [23] 
西楊家窪漁港 西楊家窪漁港
西楊家窪漁港,位於楊家窪灣東南部。西南有鴨島為屏障,港灣有東西兩口,東口寬1.08公里,水深4—7米,海流湍急,稱鴨島流,為漁船進出口。港灣潮汐為正規半日型,避北、東及東南風。可泊漁船120艘,是膠南南部沿海的天然避風錨地。建國前,捕撈帶魚的圓網船多集結於此。1956年設水產供銷站。1985年,琅琊鎮在此建造船廠。出產以鷹爪蝦為多,1985年水產品總產750噸,其中鷹爪蝦75噸,琅琊鎮400餘艘漁船均以此港為停泊基地。 [24] 

琅琊台灣航運

客運。民國以前,膠南地區海上客運無專營,只有少量貨船兼載。民國初年,始有“小火輪”專營客運。民國6年(1917)到抗日戰爭爆發期間,海上客運較盛。有福興公司的“福興”號船航行陳家貢。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海上客運停止。建國後,膠南至青島的航線設有青島至貢口經,小客輪1艘,當日往返,1953年停航。 [25] 
貨運。清光緒年間,貨運日趨發達,每年都有大批商船停泊貢口港裝卸貨物,其中,以上海、海州、寧波等地為多。貢口港出口以核桃、瓜子為大宗,豆餅、秫酒等次之,主要運往上海、吳淞、劉河一帶,年出口數百萬斤;進口以棉花為主,年千餘包。抗日戰爭時期,海運蕭條。建國後,海運日漸恢復。海運物資集中地仍為貢口。1983年後,運輸轉陸路,水運漸減。1987年,水運物資極少。 [26] 

琅琊台灣陸路

青島濱海大道陳家貢灣跨海大橋 青島濱海大道陳家貢灣跨海大橋
通向琅琊台灣的主要公路有:塔(山)貢(口)路,起自塔山鄉大溝,經後官莊,在朱家河與204國道重合後,過泊裏、魏家村達貢口。泊裏至貢口段1959年修;朱家河至塔山段1978年修。1987年定名。2006年建成青島濱海大道,有大橋橫跨陳家貢灣。2018年青島地鐵13號線通車,在灣區設琅琊站、貢口站、董家口站、泊裏站。 [27-29] 

琅琊台灣軍事戰事

明代,靈山衞為海防重鎮,衞轄軍屯、兵寨、墩台。琅琊台灣東北岸設南龍灣海口巡檢司,建有琅琊台墩、胡家墩、陳家墩;每墩置守弓兵6名。清乾隆七年(1742年),裁南龍灣巡檢。清初有百總、千總、守備諸員,仍循守禦所舊制,後全部裁革,僅設把總2名,一分防本地汛,一分防沿海汛。分防沿海汛者屬安東營,署設董家口,校場在署前,轄馬兵4名,步兵30名。琅琊台灣東北岸墩台有二,一在亭子蘭,守步兵14名,馬兵2名;一在董家口。置沿海墩堡,大者為墩,小者為堡。墩軍5名,堡軍6名。各有汛地,分防於營弁巡司。雍正年間海防為千總分汛,琅琊台灣汛地有夏河所、董家口、琅琊台等。同治十三年(1874年)裁。 [30] 
1949年,濱北軍分區海防營膠南指揮部兩個連分別駐靈山衞和靈山島,藏馬指揮部3個連分別駐琅琊台、貢口,守備海防。1949年,各區區中隊上調縣指揮部。1950年,縣指揮部大部分編為主力部隊,餘者與駐高密、膠縣部隊合編為濱北軍分區海防營,分駐於貢口等地。是年9月,海防營被編入濱北軍分區主力部隊。
1950年5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師第二九九團第三營在參加殲滅台灣國民黨派遣特務郭立茂、江振鈺部之後,駐守貢口。1951年調防。 [31] 
泊裏外圍戰。1945年9月,山東軍區第一師之一、二、三團揮師泊裏鎮。9月18日晨,二團挺進途中首遇偽李賢齋部主力3000餘人,在程山崖一帶激戰至下午,將其全部擊潰並跟蹤推進。21日,佔領泊裏鎮西南旺山據點,同時擒獲猖獗於子良山附近的偽特務隊20餘人。懾於人民軍隊威力,子良山偽軍160餘人及偽諸膠日莒海防警備軍第四團一營800餘人先後繳械投降。一團則將泊裏鎮東北交通要道崔家莊、大石嶺及東南海防前哨夏河城等偽據點先後收復,並擊潰300餘偽軍反撲,奪取東北嶺制高點。9月26日,三團向泊裏鎮通海咽喉貢口猛攻,敵勢不支企圖登船逃竄,雙方展開水戰。泊於海口的日軍艦開炮掩護偽軍登船,二團輕、重機槍齊射,士兵在海水中往來衝殺,偽軍死傷殘重。至此,泊裏鎮周圍要隘盡易我手,敵處四面包圍之中。此戰計克敵偽強固據點6處,斃傷偽連長以下千餘,俘偽營長以下千餘,繳獲輕機槍15挺,手炮19門,步槍千餘支。 [32] 

琅琊台灣社會經濟

琅琊台灣建置沿革

琅琊台灣地屬青島市黃島區(原膠南地區)泊裏鎮、琅琊鎮。早在新石器時代即有部落定居,歷史悠久。然而建置興廢無常,或分而他屬,或合而自立,幾經變遷。春秋戰國時期,先後有齊邑、越都之置;秦代設琅琊郡、縣之治;漢承秦制,並增琅琊國、櫃縣和祝茲侯國治於境內;晉省琅琊,境域分屬今諸城、膠州舊置;隋復置琅琊縣;唐再裁之,境地仍歸膠州、諸城。廢置千餘年。1943年,建立抗日民主政府諸膠邊辦事處,次年析置藏馬、諸膠邊兩縣,屬濱海行署;1946年改建膠南縣,屬濱北專區;1956年裁藏馬縣入膠南,隸屬昌濰專區;1958年膠南縣劃入青島市;1961年復歸昌濰專區;1979年再度劃入青島市至今。 [7] 
1990年12月撤縣設市。2012年12月,撤銷黃島區、縣級膠南市,設立新的黃島區。 [21] 
泊裏鎮,位於琅琊灣畔,總面積82平方公里。鎮政府駐泊裏。1956年前為藏馬縣政府駐地。地勢北高南低。北部丘陵,中、西部屬平原,南部為入海半島,有橫河過境。農工並茂,經濟發達。耕地70195畝,林地4561畝,果園5587畝。特產以泊裏紅席著名,歷史悠久,有“紅席故鄉”之稱。
琅琊鎮,總面積82平方公里。鎮政府駐地夏河城,東北距縣城23.5公里。地勢北高南低,北部多丘陵,中部為平原,南部為半島,海岸線長46公里。漁農並舉。有耕地46373畝,林地13220畝,果園2618畝。漁業十分發達,1987年水產品總量7350噸,居全縣之首,海產以海蔘、鮑魚、加級魚著名。鎮東南臨海有千古名勝琅琊台。台北有東皂户商代文化遺址,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3] 

琅琊台灣經濟發展

西海岸新區董家口經濟區位置示意圖 西海岸新區董家口經濟區位置示意圖
青島董家口經濟區規劃圖 青島董家口經濟區規劃圖
2018年,設立青島西海岸新區,是國務院批准的第9個國家級新區,處於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和環渤海經濟圈內,處於京津冀和長江三角兩大都市圈之間的核心地帶,與日本、韓國相望。陸域面積2128平方公里,海域面積5000平方公里,海岸線282公里。其中琅琊台灣位於西海岸新區南部的董家口經濟區中部核心位置,規劃有貢口生態城、董家口港區(含琅琊台灣作業區)。 [2] 
青島董家口經濟區,近期規劃總面積284平方公里,包括黃島區泊裏鎮、琅琊鎮、琅琊台省級旅遊度假區,自然岸線長90公里,近海海域面積約2000平方公里。遠期規劃總面積616平方公里。圍繞打造國家級循環經濟示範區,建設第四代物流交易港和現代化藍色新港城,規劃了“一港、一城、三灣、四區”的空間佈局(“一港”即董家口港,“一城”即董家口新城區,“三灣”即龍灣、琅琊台灣、棋子灣,“四區”即新港區、臨港產業區、新城區、旅遊度假區),全力打造國家大宗幹散貨集散中心、國家重要的能源儲運中心、區域性物流中心、國際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等“四大中心”,以及國家級精品鋼鐵基地、新材料基地、冷鏈物流基地、高端裝備製造基地等“四大基地”。
其中,新港區規劃面積72平方公里,設計泊位112個,設計年通過能力3.7億噸,實際運營能力將超過6億噸,預計到2020年可基本實現再造一個升級版的青島港目標,打造第四代物流交易港;臨港產業區規劃面積74平方公里,採用“三園、一區”空間佈局(“三園”指鋼鐵冶金、裝備製造、新材料三個產業園,“一區”指臨港物流區),加快創建國家級循環經濟示範區;新城區規劃面積92平方公里,打造低碳、生態、智能CBD和國際一流的新城區;旅遊度假區規劃面積29平方公里,依託琅琊台旅遊度假區,拓展開發藏馬山國際旅遊度假區,打造國際一流的濱海旅遊度假目的地和綜合性旅遊度假區。
到2018年,全經濟區已累計開發面積約50平方公里,累計完成投資570億元,2013年完成貨物裝卸量7030萬噸,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0億元,全口徑工商税收5億元。董家口區域簽約投資億元以上的重點項目113個,協議投資總額1520億元。其中,產業類項目60個,投資總額約1000億元;投資額過百億元的重大項目4個,投資主體中世界500強企業9家。在港口規劃的112個泊位中,已建成泊位21個,其中運營泊位11個(包括目前世界上最大的40萬噸級礦石泊位1個、中國最大的45萬噸級原油泊位1個),貨物吞吐量將突破1億噸,跨入億噸大港行列。
經濟區基本形成了以港口物流、鋼鐵冶金、裝備製造、新材料為主導的現代產業體系。經濟區重點產業項目建設加速推進,其中,總投資164億元的青鋼精品鋼基地、總投資105.6億元的中石化山東LNG接收站一期、總投資39億元的海晶化工一期等項目年內將試投產;總投資101.7億元的中國北方國際水產品交易中心和冷鏈物流基地、總投資54億元的陽煤新材料、總投資45億元的雙星綠色輪胎、總投資21億元的潤億清潔能源等項目已開工建設;總投資90億元的神霧集團釩鈦資源綜合利用等項目前期工作正加快推進。 [21]  [34] 
參考資料
  • 1.    琅琊台灣  .山東省情網[引用日期2012-11-19]
  • 2.    歷史沿革 .  .青島西海岸新區工委[引用日期2019-11-04]
  • 3.    膠南縣誌 第二篇 自然環境  第五章 海 域   第三節 海 灣
  • 4.    膠南縣誌 第二篇 自然環境  第五章 海 域   第一節 海 岸
  • 5.    膠南縣誌 第二篇 自然環境  第五章 海 域   第二節 島 嶼
  • 6.    膠南縣誌 第二篇 自然環境  第五章 海 域   第四節 潮 汐
  • 7.    膠南縣誌 概述 (一)
  • 8.    膠南縣誌 第二篇 自然環境  第七章 氣 候   第八節 災害性天氣
  • 9.    膠南縣誌 第二篇 自然環境  第八章 自然資源   第五節 水產資源
  • 10.    膠南縣誌 第二十三篇 琅琊台  第一章 概 略
  • 11.    旅遊志 第一篇 旅遊資源  第三章 市郊資源   第五節 膠南市
  • 12.    膠南縣誌 第六篇 水產業  第一章 海洋捕撈   第一節 漁場 漁汛
  • 13.    膠南縣誌 第八篇 水 利  第四章 攔海壩   第一節 貢口攔海壩
  • 14.    膠南縣誌 第八篇 水 利  第四章 攔海壩   第二節 楊家窪攔海壩
  • 15.    膠南縣誌 第二十五篇 科學技術  第四章 科技成果   第一節 科研成果項目
  • 16.    膠南縣誌 第九篇 工 業  第四章 汽車、船舶工業   第二節 船舶修造業
  • 17.    膠南縣誌 第九篇 工 業  第八章 鹽 業   第一節 鹽業生產
  • 18.    膠南縣誌 第九篇 工 業  第八章 鹽 業   第二節 鹽 場
  • 19.    膠南縣誌 第十篇 交通郵電  第二章 水路交通   第一節 港口碼頭
  • 20.    董家口經濟區:綠色新港城 建現代化經濟體系  .半島網-半島都市報[引用日期2019-11-04]
  • 21.    青島董家口經濟區  .山東招商網[引用日期2019-11-04]
  • 22.    膠南縣誌 第六篇 水產業  第四章 漁 港
  • 23.    膠南縣誌 第六篇 水產業  第四章 漁 港   董家口漁港
  • 24.    膠南縣誌 第六篇 水產業  第四章 漁 港   西楊家窪漁港
  • 25.    膠南縣誌 第十篇 交通郵電  第二章 水路交通   第三節 客貨運輸    客 運
  • 26.    膠南縣誌 第十篇 交通郵電  第二章 水路交通   第三節 客貨運輸    貨 運
  • 27.    膠南縣誌 第十篇 交通郵電  第一章 陸路交通   第一節 公 路    縣 道
  • 28.    青島地鐵13號線站點公佈  .青島日報[引用日期2019-11-04]
  • 29.    青島地鐵13號線開通滿月 客運量突破百萬人次  .半島網-半島都市報[引用日期2019-11-04]
  • 30.    膠南縣誌 第二十一篇 軍 事  第五章 防 御   第一節 防禦設施
  • 31.    膠南縣誌 第二十一篇 軍 事  第三章 駐 軍   第三節 人民軍隊
  • 32.    膠南縣誌 第二十一篇 軍 事  第六章 戰 事   泊裏外圍戰
  • 33.    膠南縣誌 第一篇 建 置  第五章 鄉 鎮
  • 34.    青島董家口經濟區  .青島西海岸新區區委組織部[引用日期2019-11-0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