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復

(明朝名臣)

鎖定
王復(1416~1485),字初陽,順天府固安縣(今屬河北廊坊)人,正統七年(1442)進士,官至兵部尚書工部尚書太子少保,卒贈太子太保,諡莊簡。
本    名
王復
初陽
所處時代
明朝
出生地
順天府固安縣
出生日期
1416年
逝世日期
1485年
主要成就
官至兵部尚書、工部尚書、太子少保,贈太子太保
諡    號
莊簡

王復人物生平

王復出使也先

王復天性寬厚,沈靜寡言。三歲喪母,侍奉繼母亦十分孝順。王復少年時即博聞強記,得到知縣劉敬賞識,入縣學
正統六年(1441)舉人,正統七年(1442)進士。正統九年(1444),授刑科給事中。王復聲容宏偉,善敷奏。擢通政司參議
土木之變後,也先進犯京師,邀大臣出迎明英宗。眾人害怕前行,王復請往。乃遷右通政,假充禮部侍郎,與中書舍人趙榮同往。敵人露出刀刃夾立兩側,王復等人不為所懾。還,仍蒞通政事,歷任左通政。丁繼母憂,奪情起復逾年,升通政使

王復經略邊陲

天順年間,歷任兵部左、右侍郎,命清武職貼黃。
成化元年(1465),延綏總兵官房能上奏追襲河套部眾,有旨獎勞。王復以七百里趨戰非宜,且恐以僥倖啓釁,請敕戒諭,明憲宗認為這是正確的做法。進兵部尚書錦衣衞千户陳珏本是畫工,去世後,從子陳錫請襲百户。王復言:“承襲雖是先帝命,然非軍功,宜勿許。”遂止。
毛裏孩擾邊,命王復出視陝西邊備。自延綏抵甘肅,相度形勢,上言:“延綏東起黃河岸,西至定邊營,接寧夏花馬池,索紆二千餘里。險隘俱在內地,而境外乃無屏障,止憑墩堡以守。軍反居內,民顧居外。敵一入境,官軍未行,民遭掠已盡矣。又西南抵慶陽,相去五百餘里,烽火不接。寇至,民猶不知。其迤北墩堠,率皆曠遠,非御邊長策。請移府谷、響水等十九堡,置近邊要地。而自安邊營接慶陽,自定邊營接環州,每二十里築墩台一,計凡三十有四。隨形勢為溝牆,庶息響相聞,易於守禦。”
王復經略寧夏,則言:“中路靈州以南,本無亭燧。東西二路,營堡遼絕,聲聞不屬,致敵每深入。亦請建置墩台如延綏,計為台五十有八。”
王復經略甘肅,則言:“永昌西寧鎮番莊浪俱有險可守。惟涼州四際平曠,敵最易入。又水草便利,輒經年宿留。遠調援軍,兵疲鋭挫,急何能濟。請於甘州五衞內,各分一千户所,置涼州中衞,給之印信。其五所軍伍,則於五衞內餘丁選補。且耕且練,斯戰守有資,兵威自振。”又言:“洪武間建東勝衞,其西路直達寧夏,皆列烽堠。自永樂初,北寇遠遁,因移軍延綏,棄河不守。誠使兵強糧足,仍準祖制,據守黃河,萬全計也。今河套未靖,豈能遽復?然亦宜因時損益。延綏將校視他鎮為少,調遣不足,請增置參將二人,統軍九千,使駐要地,互相援接,實今日急務。”奏上,明憲宗皆從之。

王復任職工部

王覆在邊建置,多合機宜。及還朝,言官謂治兵非王復所長。特命白圭代之,王復改任工部尚書。謹守法度,聲名超過兵部。時中官請修皇城西北迴廊,王複議緩其役。給事中高斐亦言災害頻繁,不宜役萬人作無益之功。明憲宗皆不許。中官領騰驤四衞軍者,請給胖襖鞋褲。王復執不可,曰:“朝廷制此,本給徵行之士,使得刻日戒途,無勞縫紉。京軍則歲給冬衣布棉,此成憲也,奈何渝之?”大應法王札實巴死,中官請造寺建塔。王復言:“大慈法王但建塔,未嘗造寺。今不宜創此制。”乃止命建塔,猶發軍四千人供役雲。
成化十四年(1478),加太子少保
王復好古嗜學,守廉約,與人無城府,當官識大體,居工部十二年,遇上災異,言官言其衰老,乞休。不許。居二月,汪直諷刺言官更劾王復及鄒幹薛遠。乃傳旨,並令致仕歸。
成化二十一年(1485)六月,卒,年七十,贈太子太保,諡莊簡。 [1-3] 

王復親屬成員

父:王騏,官至裕州同知 [1] 

王復人物評價

明史》:天順、成化間,六部最稱得人。王翱等正直剛方,皆所謂名德老成人也。觀翱與李秉年富之任封疆,王竑之擊奸黨、活饑民,王復之籌邊備,姚夔之典秩宗,林聰葉盛之居言路,所表見,皆自卓卓。其聲實茂著,系朝野重望,有以哉。 [2] 
國朝獻徵錄》:復重厚寡言,雅志衝澹,遇人不設城府,臨事審處綽有條理,與人言未嘗有矜異色。一時公卿有大臣體者,惟復人不盡知也,且好古嗜學,廉約自守,不事矯亢,故能以德量保其祿位而終近。時大臣沒而得諡者,多出於同年當道。子居顯位,惟復以公道得之。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