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焦慮情緒

鎖定
焦慮情緒是與處境不相稱的痛苦情緒體驗,典型形式為沒有確定的客觀對象和具體而固定的觀念內容的提心吊膽,文獻中常稱為漂浮焦慮,或無名焦慮。
中文名
焦慮情緒
外文名
dysphoricmood
別    名
漂浮焦慮、無名焦慮
所屬領域
心理學

焦慮情緒作用

德國精神病學家Gebsattel説:“沒有焦慮的生活和沒有恐懼的生活一樣,並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這就是説,一定程度的焦慮是有用的和可取的,甚至是必要的。
焦慮是對生活持冷漠態度的對抗劑,是自我滿足而停滯不前的預防針,它促進個人的社會化和對文化的認同,推動着人格的發展。其實,很多事情都是如此。吃飯是必要的,但吃得太多,就會肚子痛。
然而,強烈的焦慮也並不總是消極的。丹麥哲學家S.A.Kierkegaard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哲學家寫專著討論焦慮,他大概是第一人。年輕時的Kierkegaard火熱地愛着他的戀人,以至於跟她締結婚約。可是,經過痛苦的心理衝突,他終於又譭棄婚約,並且終身不娶。他關於焦慮的專著有好幾本,幾乎是他本人焦慮的哲學反思。可以説,他個人靈與肉的衝突被普遍化、深刻化而上升到了哲學的高度。這種嚴重的焦慮同時卻是創造性的,焦慮迸發出了耀眼的思想火花。Kierkegaard是一位富於宗教情感的人,人生態度極為嚴肅。他鄙棄廉價的妥協和表面的和諧,強調“非此即彼”,生於“恐懼與戰慄”之中,一生之中經歷過幾次精神上的“飛躍”。他説過,“人生最大的不幸是,將來還會是,一個人不知道自己的痛苦究竟是心靈的疾病還是罪惡。”這是多麼深刻的洞察。
弗洛伊德之強調本能和焦慮,從歷史源頭來説,跟Kierkegaard的關係是明顯的。

焦慮情緒調整

焦慮是人的一種本能情緒,每一個人都會存在着焦慮情緒,當我們處於心理壓力狀態,受到刺激時,我們都會出現焦慮情緒。正常的焦慮情緒能夠幫助我們面對突發的事件,但是長期的焦慮情緒卻會影響我們的心理健康,如果你長期的處於心理焦慮狀態,建議你用下面微心理整理的方法,來調整你的焦慮情緒!
1.增強安全感
存在焦慮情緒的朋友,都是因為安全感不夠,總是擔心着有什麼事情發生,從而導致焦慮。多增強安全感,可以讓自己的焦慮情緒消失。
2.增加自信心
沒有自信以後的人,對自己完成和應付事物的能力是懷疑的,誇大自己失敗的可能性,從而憂慮、緊張和恐懼。
3.轉移注意力
焦慮情緒是一種惡性循環,越焦慮就會越讓我們注意引發焦慮情緒的事件,從而導致我們胡思亂想,坐立不安,百思不得其解,痛苦異常。這個時候,就需要去轉移注意力,如找一本有趣的能吸引人的書讀,或從事緊張的體力勞動,忘卻痛苦的事情。
4.心理放鬆
不管是焦慮、恐懼、煩躁,還是其它的不良情緒,心理放鬆都能幫助我們更好的調整。心理放鬆有很多的方法,運動、看電影、聽音樂等等,都可以讓我們放鬆。

焦慮情緒焦慮研究的開端

1894年,弗洛伊德發表了一篇論文,主張從神經衰弱裏分出一種特殊的綜合徵:焦慮神經質,這標誌着近一個世紀以來大規模研究焦慮的開端。弗洛伊德將焦慮分為三類:
1、客體性焦慮(恐懼)。客體性焦慮又分為兩種:原發的客體性焦慮;繼發的客體性焦慮,這不是客體的出現或再現所引起,而是它出現的可能性引起的焦慮。
2、神經性焦慮。神經性焦慮是意識不到的焦慮,是阻抑於無意識裏的焦慮,造成焦慮的威脅來自本能衝動。
3、道德性焦慮。道德性焦慮的患者認為危險來自超我,被體驗為恥感和罪惡。

焦慮情緒焦慮症

焦慮是最常見的一種情緒狀態,比如快考試了,如果你覺得自己沒複習好,就會緊張擔心,這就是焦慮。這時,通常會抓緊時間複習應考,積極去做能減輕焦慮的事情。這種焦慮是一種保護性反應,也稱為生理性焦慮。當焦慮的嚴重程度和客觀事件或處境明顯不符,或者持續時間過長時,就變成了病理性焦慮,稱為焦慮症狀,符合相關診斷標準的話,就會診斷為焦慮症
焦慮症很常見,國外報告一般人口中發病率為4%左右,佔精神科門診的6~27%。美國估計正常人羣中終身患病機率為5%,國內發病率較低,平均為7‰。戰時焦慮症佔戰時神經症的1%。常於青年期起病,男女之比為2:3。
焦慮是預感到未來威脅,與懼怕不同,後者則是對客觀存在的某種特殊威脅的反應。正常人的焦慮是人們預期到某種危險或痛苦境遇即將發生時的一種適應反應或為生物學的防禦現象,是一種複雜的綜合情緒。焦慮也可以是所有精神疾病的一種症狀。病理性焦慮是一種控制不住,沒有明確對象或內容的恐懼,其威脅與焦慮的程度很不相符。
一、病因與發病機理
病因未明,不同學派有不同解釋。
1、遺傳因素:在焦慮症的發生中起重要作用,其血緣親屬中同病率為15%,遠高於正常居民;雙卵雙生子的同病率為2.5%,而單卵雙生子為50%。有人認為焦慮症是環境因素通過易感素質共同作用的結果,易感素質是由遺傳決定的。
2、病前性格特徵:自卑、自信心不足,膽小怕事,謹小慎微,對輕微挫折或身體不適容易緊張,焦慮或情緒波動。
3、精神因素:輕微的挫折和不滿等精神因素可為誘發因素
4、生物學因素:焦慮反應的生理學基礎是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系統活動的普遍亢進,常有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的過度釋放。軀體變化的表現形式決定於患者的交感,副交感神經功能平衡的特徵。
關於發病機理也有不同説法,有的學者強調杏仁核下丘腦等“情緒中樞和焦慮症的聯繫,邊緣系統新皮質中苯二氮蘧受體的發現,提出焦慮症的”中樞説 “;也有人根據β-腎上腺素能阻斷劑能有效地改善軀體的症狀、緩解焦慮,支持焦慮症的“周圍説”。心理分析學派認為焦慮症是由於進度的內心衝突對自我威脅的結果。基於“學習理論”的學者認為焦慮是一種習慣性行為,由於致焦慮刺激和中性刺激間的條件性聯繫使條件刺激泛化,形成廣泛的焦慮。Lader提出:遺傳素質是本病的重要心理和生理基礎,一旦產生較強的焦慮反應,通過環境的強化或自我強化,形成焦慮症
二、臨牀表現
可起病於任何年齡,以40歲以前發病為多見。起病可急可緩,病前常有心理或軀體方面的誘因。
1、急性焦慮症,又稱驚恐發作(panicattack)。突然出現強烈恐懼,伴有植物神經功能障礙為主要表現。患者突然恐懼,猶如“大難臨頭”或 “死亡將至”、“失去自控能力”的體驗,而尖叫逃跑、躲藏或呼救。可伴有呼吸困難、心悸、胸痛或不適、眩暈、嘔吐,出汗,面色蒼白、顫動等。每次發作持續數小時,一月可數發,間歇期可無明顯症狀。
2、慢性焦慮症,又稱普遍性焦慮或廣泛性焦慮症(Generalizedanxiety)是一種自己不能控制的,沒有明確對象或內容的恐懼,覺到有某種實際不存在的威脅將至,而緊張不安、提心吊膽樣的痛苦體驗。還伴有顫動等運動性不安,胸部緊壓等局部不適感及心慌、呼吸加快、面色蒼白、出汗、尿頻、尿急植物神經功能亢進症狀。
在慢性焦慮症的基礎上可有驚恐發作
三、病程與預後
病程長短不一,部分患者病程持續時間較長。女性患者、病程短、病前性格良好、症狀變化不多者,預後較好;軀體症狀明顯者,預後較差。但經適當治療,大多預後良好

焦慮情緒工作

工作焦慮已經成為現今人普遍的現象。現在的生活中,我們現在工作的壓力不斷增大,從而誘發了工作焦慮情緒。
工作焦慮的常見表現及症狀: 
1、擔心自己如何出現在同事領導面前;
2、由於他人控制了局面而感到不舒服;
3、認為如果自己沒能控制住局面就是個弱者或失敗者;
4、經常有莫名的不安和害怕,但又説不出具體原因;
5、經常感到來自於追求成就(或成功)的持續的壓力;
6、遇事緊張、恐懼、多疑,畏首畏腳,依賴別人,顯得缺乏主見
7、內心總是不自覺的焦慮,總有患得患失的感覺,對別人的話敏感;
8、感到自己強烈地需要得到別人的認可,如果得不到認可會產生挫敗感或者怨恨;
9、難以專注工作,思維遲鈍,反應遲緩,丟三忘四,經常出錯,面對突如其來的問題不知所措;
10、有恐懼情緒,對工作上的失誤、批評、懲罰等出現驚恐反應。

焦慮情緒克服方法

工作中有焦慮情緒時,要找朋友傾訴、出去旅遊,如果還是得不到調整,需要正確分析評價自己,是不是處於職業枯竭期而需要再學習,還是缺乏寬容沒有處理好與領導、同事的關係,或者是壓力過大,超出了自己的能力。
對於處於職業困惑中的人來説,努力培養工作興趣是非常必要的,實在沒有興趣,則要考慮換個行當了。對於還沒參加工作的大學生,作一份職業規劃很重要,評估自己的性格類型職業定位、興趣、遠近期規劃等,明確自要幹什麼,才能快樂工作。
一、通過性格測試,準確把握自己的性格、真實的“本我”,發現自己的優勢和潛能,從而壯大內心的力量,準確地自我定位。
二、從事順應自己本性、適合自己性格的職業,避免從事經常需要壓抑自己、強迫自己做內心本能抗拒的事情的工作。
三、通過有效的心理療法,例如:精神分析治療法、認知行為治療法、“系統脱敏”和“放鬆訓練”治療法或通過學習有用的技巧(比如社交技術,直言技術),從而領悟內在心理衝突的根源,改變認知方式,降低焦慮程度及緊張水平,提高面對各種情境的信心。
四、自我調節,例如:轉移注意力,培養業餘愛好,聽音樂,幻想,按摩,保證充足的睡眠等方式積極地自我疏導和自我放鬆,保持樂觀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