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温仲舒

鎖定
温仲舒(944年—1010年),字秉陽,北宋河南(今河南洛陽東)人。北宋大臣,與寇準並稱“温寇”。
太平興國二年(977年),考中了進士,位列探花。曾任樞密院副使,改任同知樞密院事,位列宰執,後外放秦州知州,驅逐渭南地區的少數民族,使之從邊地成為北宋的內地。回朝後擔任過參知政事。
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温仲舒被封為昭文館大學士,不久去世,享年67歲。追贈左僕射,諡號為恭肅
本    名
温仲舒
秉陽
所處時代
北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河南(今河南洛陽東)
出生日期
944年
逝世日期
1010年
主要成就
收復渭南
官    職
參知政事、同知樞密院事
追    贈
尚書左僕射
諡    號
恭肅

温仲舒人物生平

温仲舒平步青雲

太平興國二年(977年)正月,温仲舒考中了進士,位列探花。這是宋太宗趙光義登基之後的第一次科舉考試。這次科舉考試,展示了宋太宗的治國方針——興文抑武,標誌着一個文治時代的到來。這次錄取的進士達五百人,宋太宗親自接見所有進士,還每人賞賜二十萬錢,這些進士起授官職也比較高,而且提拔迅速。 [1-2] 
温仲舒先是擔任大理寺評事(正八品,負責審理案件),此後接連升任吉州(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區)通判、秘書丞、汾州(今山西省隰縣)知州,後來因犯錯被革職除名。但不久,又被朝廷重新起用,擔任右贊善大夫(掌傳令、諷諫、贊禮儀、教授諸郡王經籍)、睦州(今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通判。端拱元年(988年),升任右正言(掌對皇帝規諫諷諭)、直史館、判户部憑由司。 [3] 

温仲舒勸赦河北

端拱三年(990年),授任工部郎中、樞密院直學士,主持三院(宋朝的御史台分三院:台院、殿院、察院)事務。這年秋天,天上出現了彗星,因為在中國古代,彗星往往被認為是不祥之兆,宋太宗在別殿召見大臣討論此事,温仲舒認為“大宋自從平定太原以來,燕、代交界的地方,城牆等守衞工事一年年地毀壞,殺傷搶劫的事情,此起彼伏。黃河以北的地區,農業、桑業都荒廢了,人口一天天地減少。百姓在百業凋敝的情況下,仍然極力供應邊防。青壯年充任徭役,老年人、身體弱的人供應賦税。殘存下來的房屋牆壁坍塌了,百姓不是逃亡就是死亡了。奸邪的人為了討好皇上,還説是百姓樂意交納賦税。加上士兵服役,出征在外的人感到很艱辛,留在家裏的人也有很大的怨恨。希望朝廷能夠施以恩惠和寬恕,來平息百姓的怨恨。”宋太宗讚許並採納了他的意見,於是下詔大赦了黃河以北的地區。 [4] 

温仲舒收復渭南

淳化二年(991年),温仲舒升任右諫議大夫、樞密院副使,改任同知樞密院事。淳化四年(993年),罷去本職任秦州(今陝西省天水市東部和中部)知州。 [5] 
在温仲舒到任之前,漢人與羌人戎人在此地雜居。兩馬家、朵藏、梟波等少數民族部落,自唐朝末年以來,一直居住在渭河的南面,大洛、小洛門砦,出產很多良木,這些地方都被他們佔據。宋朝每年徵調士卒採伐林木供給京師,必定用錢向羌族人買道才能通行。即使如此,有時候仍不免被他們搶奪,甚至遭到殺掠,成為百姓的禍患。 [6] 
温仲舒到此任職後,在幾個少數民族地區部署了軍隊,發佈佈告,恩威並用,少數民族部落紛紛獻出領地。隨後,温仲舒把這些部落都遷徙到渭河的北面,並在渭河北岸建立堡寨來限制他們。百姓感激他的這一惠舉,為他畫像來祭祀。但朝廷之中,有人卻趁機攻擊温仲舒此舉是攪動邊患。宋太宗對自己身邊的近臣説:“温仲舒曾經統管樞密院事務,在朕的左右任職,應當知道治理地方的首要原則是綏撫。古代起,伊水洛水二水之間就有羌族、渾族與漢人雜居,況且這些羌族內屬朝廷,一向居住在渭河以南,居住已久,一旦擅意斥逐,可能導致騷動,又煩擾大宋在關右地區的百姓。”於是命令鳳翔知州薛惟吉與温仲舒對調任職。此後,温仲舒接連擔任興元府知府、江陵府知府,加任給事中頭銜。後來,皇宮內侍藍繼宗出使秦州回朝,述説得到渭南之地的好處。説了温仲舒許多好話。於是宋太宗又召見温仲舒,任命他為户部侍郎,不久又升任參知政事。後來大洛、小洛二寨成為內地,每年有采伐巨木的利益。 [7-8] 

温仲舒罷相外放

鹹平元年(998年),即位不久的宋真宗罷去温仲舒參知政事的官職,授任禮部尚書官銜,出京擔任河陽府知府。鹹平二年(999年),改任京城開封府知府。温仲舒擔任開封知府期間。奸人劉曄、僧人澄雅控告執政大臣與許州百姓暗中勾結西夏準備叛亂,宋真宗命令温仲舒、謝泌進行審問,讓謝德權監督審案。後來查驗,所謂叛亂沒有根據。第二天,在便殿回覆皇上,謝泌卻説:“追逼審問執政大臣,案件才能弄清楚。”謝德權説:“謝泌想要陷害大臣嗎?如果讓大臣無罪而受侮辱,那麼國君怎麼驅使大臣,臣下怎麼侍奉國君?”温仲舒也説:“謝德權説的很對。”皇上這才同意了他們的調查結論。 [9-10] 
鹹平五年(1002年),温仲舒以京城重地公務繁重為藉口請求辭官,遂以本官兼御史中丞,不久改任刑部尚書、知天雄軍,又改任知河南。 [11] 
景德(1004年~1007年)中期,幷州知州一職出現空缺,宋真宗認為幷州是宋朝的北大門,這樣的軍事重鎮必須由大臣鎮守,非張齊賢、温仲舒不可,宋真宗令宰相傳旨,但二人皆不願往。不久,温仲舒恢復主持審官院。 [12] 

温仲舒晚年生活

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任户部尚書。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封温仲舒為昭文館大學士,任命不久温仲舒就去世了,享年67歲。朝廷追贈其左僕射,諡號為恭肅。 [13] 

温仲舒主要成就

温仲舒曾擔任同知樞密院事、參知政事,位列宰執,但他最大成就卻是在秦州擔任地方官時收復渭南地區。
北宋立國之初,仍沿五代後周疆界,西部只及渭州(今平涼和寧夏涇原)、秦州(今天水市東部和中部)、成州(今成縣)、階州(武都)一線,除此之外的隴右大部分地方仍由吐蕃部落佔據。秦州只中部和東南部歸屬於宋,原伏羌縣成紀隴城部分地方,即今甘谷通渭莊浪靜寧秦安東北部仍由吐蕃部落佔據。至宋初,秦州統成紀清水隴城(今天水市東部馬跑泉附近)、天水長道五縣,州治成紀(在今秦安葉堡川),轄域相當於今天水市和清水、秦安張家川禮縣西和等地。 [14] 
温仲舒擔任秦州知州之後,將渭河南吐蕃部落驅往渭河北岸,使渭南從少數民族雜居的邊地,變成了漢人控制的內地。而且使北宋每年都在採伐巨木方面獲取了巨大的利益。

温仲舒人物評價

《宋史·卷二百六十六·列傳第二十五》:①“仲舒敏於應務。”②“仲舒見舉於蒙正,而反攻其短;易簡不能周恤光逢,而置之死地,其不可與郭贄曹彬之誣、化基伸禹錫之枉同日而語也明矣。此純厚長者之稱,所以獨歸於二子歟。” [15] 
楊徽之:“温仲舒、寇準用搏擊取貴位,使後輩務習趨競,禮俗浸薄。” [16] 
嵇璜:“花宴瓊林,温仲舒由大魁秉政;堂開晝錦,王文獻以宰相養親。” [17] 

温仲舒軼事典故

温仲舒,自從任正言到樞密院副使,都與寇準同時進升,當時人稱之為“温寇”。
温仲舒年輕時與呂蒙正交情很厚,又一起考中進士。温仲舒曾被斥貶,呂蒙正當時在中書省任職,便極力推薦援引,温仲舒被任用後,卻在施政上反對呂蒙正,士大夫議論此事時都看不起他。 [18] 

温仲舒親屬成員

温仲舒的兒子名温嗣宗、温嗣良、温嗣先、温嗣立,温仲舒死後,宋真宗把他們都錄為官員,其中,温嗣良後來官至大理寺丞,娶楊大雅第三女為妻。 [19-20] 

温仲舒史書記載

宋史·卷二百六十六·列傳第二十五》 [15] 
參考資料
  • 1.    宋太宗治國方針的轉向:興文抑武 擴大科舉取士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5-06-11]
  • 2.    《宋史·卷二百六十六·列傳第二十五》太平興國二年,舉進士。
  • 3.    《宋史·卷二百六十六·列傳第二十五》為大理評事,通判吉州。再遷秘書丞、知汾州,坐事除名。未幾,復起為右贊善大夫,通判睦州。端拱初,拜右正言、直史館、判户部憑由司。
  • 4.    《宋史·卷二百六十六·列傳第二十五》三年,拜工部郎中、樞密直學士,知三班院。秋,彗星見,召對別殿,仲舒以為"國家平太原以來,燕、代之交,城守年深,殺傷剽掠,彼此迭見。大河以北,農桑廢業,户口減耗。凋弊之餘,極力奉邊。丁壯備徭,老弱供賦。遺廬壞堵,不亡即死。邪人媚上,猶雲樂輸。加以兵卒踐更,行者辛苦,居者怨曠。願推恩宥,以綏民庶。"太宗嘉納之,遂赦河北。
  • 5.    《宋史·卷二百六十六·列傳第二十五》淳化二年,拜右諫議大夫、樞密副使,改同知樞密院事。四年,罷知秦州。
  • 6.    《宋史·卷二百六十六·列傳第二十五》先是,俗雜羌、戎,有兩馬家、朵藏、梟波等部,唐末以來,居於渭河之南,大洛、小洛門砦,多產良木,為其所據。歲調卒採伐給京師,必以貲假道於羌户。然不免攘奪,甚至殺掠,為平民患。
  • 7.    温仲舒  .中華炎黃文化研究館[引用日期2015-06-11]
  • 8.    《宋史·卷二百六十六·列傳第二十五》仲舒至,部兵歷按諸砦,諭其酋以威信,諸部獻地內屬。既而悉徙其部落於渭北,立堡砦以限之。民感其惠,為畫像祠之。會有言仲舒生事者,上謂近臣曰:"仲舒嘗總機密之職,在吾左右,當以綏懷為務。古伊、洛之間,尚有羌、渾雜居,況此羌部內屬,素居渭南,土著已久,一旦擅意斥逐,或至騷動,又煩吾關右之民。"乃命知鳳翔薛惟吉與仲舒對易其任。連知興元、江陵二府,加給事中。會內侍藍繼宗使秦州還,言得地甚利。乃召仲舒,拜户部侍郎,尋參知政事。二砦後為內地,歲獲巨木之利。
  • 9.    《宋史·卷二百六十六·列傳第二十五》鹹平初,拜禮部尚書,罷政,出知河陽。逾年,知開封府。
  • 10.    《宋史·卷三百九·列傳第六十八》會有兇人劉曄、僧澄雅訟執政與許州民陰構西夏為叛者,詔温仲舒、謝泌鞫問,令德權監之。既而按驗無狀,翌日,對便殿,具奏其妄。泌獨曰:"追攝大臣,獄狀乃具。"德權曰:"泌欲陷大臣耶!若使大臣無罪受辱,則人君何以使臣,臣下何以事君?"仲舒曰:"德權所奏甚善。"上乃可之。
  • 11.    《宋史·卷二百六十六·列傳第二十五》五年,以京府務劇求罷,遂以本官兼御史中丞,尋遷刑部尚書、知天雄軍,徙河南。
  • 12.    《宋史·卷二百六十六·列傳第二十五》景德中,幷州缺守,上以北門重鎮須大臣鎮撫,非張齊賢、温仲舒不可,令宰相諭旨,皆不願往。未幾,復知審官院。
  • 13.    《宋史·卷二百六十六·列傳第二十五》大中祥符中,進秩户部尚書。三年,判昭文館大學士,命下,卒,年六十七。贈左僕射,諡恭肅。
  • 14.    天水歷代戰事記:北宋收復隴右之戰  .天水在線[引用日期2015-06-11]
  • 15.    《宋史·卷二百六十六·列傳第二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11-06]
  • 16.    宋史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6-11]
  • 17.    楹聯叢話 佳話  .楹聯叢話[引用日期2015-06-11]
  • 18.    《宋史·卷二百六十六·列傳第二十五》少與呂蒙正契厚,又同登第。仲舒黜廢累年,蒙正居中書,極力援引,及被任用,反攻蒙正,士論薄之。自為正言至貳樞密,皆與寇準同進,時人謂之"温寇"。
  • 19.    《宋史·卷二百六十六·列傳第二十五》子嗣宗、嗣良、嗣先、嗣立。仲舒既卒,帝憫其孤弱,並祿以官。
  • 20.    歐陽修文集  .唐宋八大家在線[引用日期2015-06-1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