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嵇璜

鎖定
嵇璜(1711年7月21日-1794年8月12日),字尚佐,又字黻庭,晚號拙修,江南無錫縣(今江蘇省無錫市)人。清朝中期官員、水利專家。浙江總督嵇曾筠第三子。 [6]  [15] 
嵇璜為雍正八年(1730年)庚戌科進士,選庶吉士,授翰林編修。乾隆元年(1736年),入直南書房。後經屢次升遷,至都察院左僉都御史。曾隨其父習河工,幫辦河務。乾隆九年(1744年),奉命視察河北、河南、山東等地治水工程。乾隆十八年(1753年),黃淮水漲,上宣防八事,提出固堤與宣泄相結合。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授江南河道副總督,主張疏浚淮揚運河河水入海。次年擢工部、禮部尚書。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再度出任河東河道總督,治黃河,裁壩夫,植堤柳,除墊崖貼坡諸弊。 [7]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召授工部尚書,罷直南書房。因在河道總督任上未甄別佐雜,左遷左副都御史。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再升工部尚書,轉兵部尚書,翌年任《四庫全書》正總裁。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拜協辦大學士吏部尚書。乾隆四十四年(1770年),兼翰林院掌院學士。累官至文淵閣大學士兼國史館正總裁。晚年加太子太保,為上書房總師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嵇璜病逝,享年八十四歲。獲贈太子太師諡號“文恭”。 [4]  [16] 
嵇璜為官清正廉潔,不徇私情,時人稱其在軍機處時“相業人共稱之” [16]  。此外,他繼承父志,善於治河,是乾隆朝的治河名臣。 [14]  [16]  著有《治河年譜》《錫慶堂詩集》《河防奏疏》等,亦有書跡傳世。 [15] 
全    名
嵇璜
別    名
嵇文恭 [17] 
尚佐,又字黻庭
拙修
諡    號
文恭
所處時代
清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江南無錫縣(今江蘇省無錫市)
出生日期
1711年7月21日
逝世日期
1794年8月12日
逝世地
京師(今北京市)
主要成就
治理淮河、黃河
主要作品
《治河年譜》
《錫慶堂詩集》
最高官職
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兼國史館正總裁、上書房總師傅等→太子太師(贈)

嵇璜人物生平

嵇璜早期經歷

康熙五十年六月初六日(1711年7月21日) [15]  ,嵇璜生於京師 [18]  。他自小得到父親嵇曾筠的喜愛,也受到父親嚴格的教育。他舉止莊重,不苟言笑,“雖貴公子而動容周旋,造次必於儒者”。生活在父親身邊,耳濡目染,激發了他對河工的興趣。九歲讀《禹貢》,突然有所發現:“禹之治水皆由下而上,蓋下流宣通,則上水自順流而下。”這番議論令許多長者深為驚訝,也大為讚賞。
雍正七年(1729年),清廷為加恩在朝大臣,詔令其“子弟一體會試”,嵇璜因父貴而名列其中,賜舉人 [18] 
雍正八年(1730年),嵇璜以二甲六十六名登庚戌科進士,及第後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
雍正十一年(1731年),散館結束,嵇璜被授為翰林院編修 [18] 
雍正十二年(1734年),被擢升為右春坊右中允,次年(1735年)轉左春坊左諭德,充任乙卯科山西鄉試正考官。 [18] 
乾隆元年(1736年),充任丙辰恩科陝西鄉試正考官,奉命於“南書房行走”。 [18] 
乾隆三年(1738年),丁父憂離職,乾隆六年(1741年),服闋,七月擢左春坊左庶子,充任日講起居注官,不久後調任翰林院侍讀學士 [18] 
乾隆八年(1743年)三月,轉通政司副使。七月,遷都察院左僉都御史 [18] 

嵇璜治理黃淮

今人繪嵇璜畫像 今人繪嵇璜畫像
嵇璜同他父親一樣,也有志於經世之務。對於黃、淮等河經常決堤、氾濫,造成的嚴重災害,他十分關注。黃河,自北宋改道、下游南遷、奪淮入海以來,豫東、皖北及江蘇徐、推、鹽、揚地區水災不斷髮生。至清初,因泥沙大量沉積,河牀越來越高,水患愈演愈烈。至清康熙、雍正兩朝,在靳輔、 陳潢等努力治理下,災情得到臨時減輕,乾隆初年,因水利工程年久失修,災禍又頻超,嚴重影響着運河的漕運。
乾隆九年(1744年), 嵇璜視察了河北、河南、山東等地的水情,在《河工疏築事宜》一書`中,提出開河引流、分泄漲水等治水方略;有鑑於直隸(今河北省)州縣工役,常被奸蠹包攬剋扣,致使工程不堅固,故請嚴禁扶頭包攬,建議直接招募無業貧民參加施工,按散工工價發給工錢。這兩份奏疏,均被採納施行。
乾隆十二年(1747年)正月,遷大理寺卿。乾隆十三年(1748年)四月,被授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六月,又提升為工部右侍郎。乾隆十四年(1749年)十二月,調户部右侍郎,尋轉左侍郎,充經筵講官。 [18] 
乾隆十八年(1753年)秋,黃河決口於陽武(今河南省原陽縣十三堡;九月,又決口於銅山(今江蘇省銅山縣)張家馬路。淮河也於同年七月氾濫於高郵,沖壞車邏壩和邵伯二闡。嵇璜急上《宣防八事》一疏。大意是:一、銅山以下、清口以上的黃河河身,淤積嚴重,應及早疏導;二、高堰(在今淮陰縣)等處石堤多泄漏,應趁冬春季節逐一修補,加固;三、歸仁(在今泗洪縣)一帶堤岸,隔斷睢湖諸水,舊設三闡,視水情相機啓閉,應及時修補,以資防禦;四、河流自山東入江蘇, 由廣而狹,用闡壩分流減水,但這些舊工程, 日久頹廢,宜儘量修復;五、清口以上河身很淺,宜採用明代劉天和之法,制平底方舟,並設200斤重的五齒鐵耙於船杪,沿流拖滹,使泥沙不能淤積;六、下游一向歸屬淮揚道(今淮、鹽、揚地區),難以兼顧,應設分巡道,專管河務;七、江蘇段黃河的險要處,在於上游五個廳,大汛到時,只有用秫杆、柳條同泥土亂合築成的堤壩方能抵禦,故應於冬季抓緊辦運、分貯這類材料;八、河工取土,不得近挖堤根,應取遠土,以固堤防。同時,治水之道,要宣泄與堤防相結合。這一奏疏上去,即被朝廷採納。正在這時候,欽差尚書舒赫德等奏請委派熟知河務的大員,負責督辦這些工程。於是,嵇璜受命和工部侍郎德爾敏前往督修。同年十月,嵇璜巡查高堰工程,見到堤壩磚、石混砌、新壩和舊壩混雜,很不牢固,便下令內修石提,外築磚土攔水壩。又因水深達一、二丈,修堤很不容易,決定採用堤身開槽修砌法,並及時添加木樁,以防石料過重而坍塌。砌築時,先用石築二道,再用磚砌一道。因磚與土不能固結,故於磚石之後再加築灰土3尺,以御沖刷。待新的工程完成過半數,再逐步拆除舊石。後來事實證明,他的這些辦法很有成效。
嵇璜 嵇璜
乾隆十九年(1754年)正月,嵇璜又與劉統勳(字延清,號爾鈍,山東諸城人)等聯合上奏,高堰、高澗(在今江蘇省洪澤縣)等處深塘兜灣,地處要衝,以前石築工程之外的草壩,都己廢棄,應趕快修復以資保固。三月,又同德爾敏等上奏,堰盱所需石料,運輸十分困難,應將所坍之舊石與新石搭用;同時,凡根底牢固而只是上部松坍的石堤,只需修砌上部。這樣,可以少用許多石料,節省大量費用。兩月之後,南河修堤工程全部竣工。乾隆帝對此大為稱讚。九月,嵇璜充任武會試正考官;十月,轉任吏部右侍郎
乾隆二十年(1755年)二月,嵇璜因母年邁多病,懇請回籍終養,未準。十二月,母病加劇,乾隆帝才準他歸省。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江蘇淮安、徐州、揚州等府又因河決遭災,嵇璜在無錫奏請採購小麥運往災區,平價賣出,以濟災民。乾隆帝採納他的意見。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春,乾隆認為,“(嵇)璜母病癒”且“(嵇)璜侍父曾筠久任河工,見聞所及,諳練非難”,任命他為南河副河總,負責江北淮揚一帶河道的疏浚,並賜詩:“淮黃近多事,簡畀冀堪勝。習矣吾知夙,僉惟汝尚能。母儀近養便,父訓熟聞曾。佇俟成功奏,憂心日所憑。”還賜“奕世宣勤”額以鼓勵。從此,嵇璜便正式擔當起治河重任。
江北一帶,淮揚地勢偏低,周圍洪澤、高郵、射陽等湖因黃淮兩河泥沙淤積,無法起到蓄洪作用,以致河堤決口,洪水便長期滯留。對此,嵇璜採取“改紆為直,移遠為近,浚淺為深”的治理辦法,先修建高郵運河的東堤閘壩,使一部分瀦水排向長江,以減輕入海的壓力;然後開始疏導下河歸海的道路。這項工程一直繼續到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五月才完成,被乾隆稱讚為“經理下河,爾功不小”。除此之外,嵇璜還制定了“高郵運河諸壩開啓水位標準”、“各湖入江要區的芒稻閘永行開放”等規章,均得到乾隆的嘉許,“命勒石閘畔”。八月,秋汛大漲,湖河安然無恙,嵇璜因功被擢升為工部尚書。九月,調禮部尚書。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四月,嵇璜回錫探望母親,後又乞求在籍終養。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八月,嵇璜進京為乾隆祝壽。十月返錫,途經清江浦時,發現河水歸江之路上尚有一些工程需要進一步興辦。如運河東堤金灣滾壩口,門寬40丈,而而尾部仍舊歸入六閘,河勢宜於淤塞,必須於金灣壩下開挖引河,並將董家溝淤淺處疏通,以暢注江之道。又如廖家溝、石羊溝、董家溝三壩,應改低三尺,同芒稻西閘相平,這樣水流入江之勢更為順暢。為此,他又奏請朝廷籌辦。得旨交尹繼善等勘議。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十二月起,嵇璜丁憂在錫。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四月起復任禮部尚書,七月改授河東河道總督(駐山東濟寧)。此前,嵇璜曾主持江北淮揚河務,對東河並不熟悉,於是乘赴任之機,繞道河南,調查沿河實情。到任後,便發佈“裁壩夫、栽堤柳、革除墊崖貼坡諸弊”等命令,又修築楊橋大壩,制定保證運河通航的水量管理辦法。史載“璜每巡河,不避艱險,身先屬吏”,以至“積勞咯血”。一次,天未破曉,虞城工險,嵇璜不顧雨雹交下,道路泥濘,立即前往。當時,河水猛漲,激浪衝刷着堤岸,情況危急,隨行者“瑟縮面皆改色”,紛紛勸他躲避,嵇璜穩立堤上,厲聲斥責道:“埽去則我與俱去!”親督搶險,終於保住了堤岸。

嵇璜返京廿載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五月,濟寧等處漕運糧船過津,前後幫一二日至四五日不等。乾隆帝得知,頗為不滿。着嵇璜查明因,從實回奏。嵇璜承認官員辦事不周,催督不力所致。御批脱部察議,將嵇璜亦調離東河河道總督之任,改授工部尚書。他離開了治河一線。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正月,又有人奏報:嵇璜在東河交河道總督任內甄別下屬官員不力。御批降三級調用,補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五月, 同刑部會審案,因刑部錯定罪,而嵇璜未加詳察,簽字劃諾,又遭降一級留任的處分。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遷工部右侍郎。至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五月,又被提升為工部尚書;八月,調任兵部尚書,充經筵講官。次年,任《四庫全書》正總裁、、會試正考官。
乾隆四十年(1775年)四月,乾隆帝進駐香山行宮。嵇璜因未到行宮參見,又受到降三級的處分。十二月又調任工部尚書。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十二月,兼任翰林院掌院學士;後又調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乾隆四十五(1780),京察敍加一級,六月,教習庶吉士;九月,授文淵閣大學士兼國史館、三通館正總裁等。
嵇璜在京任職二十餘年,其業績為主持編寫文化典籍《河源紀略》、《四庫全書》、“清三通”等。

嵇璜老成謀國

嵇璜像(清吳省曾、董邦達繪,南京博物院) 嵇璜像(清吳省曾、董邦達繪,南京博物院) [3]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夏,黃河青龍崗段決口,其氾濫之水,由趙王河歸大清河(即今黃河下游河道)入海。嵇璜雖然久離河工,但仍心牽河務。經過考察後,他在熱河面奏乾隆帝,提出了令黃河北流,重返山東故道的建議。這一建議震動了朝廷。一般人認為黃河下游河道自北宋南遷以來,至今已歷數百年,未可輕議更改。乾隆帝“以為其事難行,是以遲迴久之”。然而青龍岡決口堵而複決,大學士阿桂及河督李奉翰等大臣束手無策。乾隆帝又將嵇璜之建議詢之阿桂等,令各就所見據實復奏。阿桂等揣合帝意,上書反對,都説山東地勢高於江南(指今江蘇北部),今青龍崗決口,所溢之水只有十分之二經趙王河、大清河北流人海,而十分之八則由南陽、邵陽諸湖匯流南下。因此,重返山東故道之議斷無道理。乾隆帝看了這些奏本,想到嵇璜是個通悉河務的老臣,不會冒然提出“使河北流”之議,其中必有所見;況且治河之策,本應集思廣益,不妨博採周長,以期得出確實可行的方法。於是下令大學士、九卿、科道等官員討論,寫出奏報。但是此議仍遭到大臣們的一致反對,不能施行。
嵇璜幼年隨父嵇曾筠實習河工,後又多年主持河務,確是‘素悉河務’之人。他在高宗召對時敢於面奏改河方案,一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高宗對他的建議也是心有所動的,但後來幾經猶豫反覆,還是沒有采納,歸根結底,仍是怕其妨礙漕運之故。自此以後,嵇璜再也沒有參與過河防事務。但事隔七十四年,即咸豐五年(1855)六月,發生了震驚全國的銅瓦廂(在今河南蘭考縣境內)大決口,黃河在席捲無數生命財產之後,自動北返山東故道。

嵇璜晚年榮寵

嵇璜蘇州石刻像 嵇璜蘇州石刻像 [1]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嵇璜被加授為太子太傅,命在上書房總師傅上行走。
乾隆五十年(1785年),朝廷舉辦隆重的千叟宴,嵇璜因德高望重被舉為漢大臣領班。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嵇璜因精力日衰而請求致仕,但未能獲准。乾隆詩以賜之:“願老何須以老悲,古稀猶此日孜孜。旰宵未倦依然,爾我同庚可不思。一去已憐一為甚,再隨應識再非宜。漢家災具三公免,君合臣綱我勿為。”不久,又被特准在紫禁城內騎馬,乘肩輿入值,但嵇璜“非體有不適與極大風雪,仍步行入朝如故”。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三月,上書房諸臣曠班達七日之久而嵇璜未及時糾正,觸犯了乾隆帝,下令嚴加懲處。嵇璜年老力衰,得以從寬處理,降三級留任。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月,嵇璜八十歲,正值他中進士六十週年,乾隆帝準其與新科進士一起同赴瓊林宴,被當時傳為佳話。 [8] 
嵇璜與乾隆帝同庚,曾數次隨從南巡,其祖父和父親又都受過朝廷的恩寵。因此,乾隆帝同他常有詩歌贈答唱和。就在嵇璜八十壽辰之際,乾隆帝御筆寫道:“誕日原當六月初,後移稱慶實謙虛。還鄉未可便從爾,戀闕依然尚憫予。賜馬賜輿堪贊閣,日來日史未懸車。同庚待我歸政後,南北應同林下居。”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嵇璜又請求致仕。他與刑部右侍郎、無錫老鄉秦瀛交好,事情始末在《書嵇文恭遺事》中,秦瀛有生動的記載:“乾隆壬子夏四月,公忽持奏稿過餘,曰:‘餘耄年伴食,不安於心,將乞骸骨,用以告子。’餘曰:‘公當面求允而後上之。’越日,見上,果求退。上曰:‘且緩,俟朕熱河旋蹕時,比駕回。’公具折陳請,上又曰:‘可俟來歲春融。’明年癸丑春二月,公再陳請。上召見軍機大臣,言‘嵇璜與朕同庚,擬留作老伴,朕歸政,亦令其歸。今伊必欲恝然而去,朕無如之何,如尚可暫留,令伊自商,朕弗強也。’時公已趨出外,朝房軍機大臣出,命餘傳上語告公。公排徊良久。餘曰:‘公自是不能復言歸矣。’公流涕曰:‘非惟不敢,且不忍。’遂以公言入奏而散。”

嵇璜高齡病逝

乾隆五十九年七月十七日(1794年8月12日) [15]  ,嵇璜在京病逝,享年八十四歲。乾隆派皇八子前往祭奠,追贈太子太師銜,賜祭葬,諡號“文恭”。 [9] 

嵇璜主要影響

嵇璜的重要成就和貢獻在水利事業上。
乾隆九年(1744年),嵇璜奉命視察河北、河南、山東等地治水工程。他針對河工修治中的弊端,多次向朝廷上奏,提出開浚引河、引流培修河岸、注意入海口等保持河道宣泄通暢的意見,還請嚴禁夫頭包攬,對以工代賑的貧民,務必按值發給工價。這些建議均得到乾隆的讚許,並很快得以落實。
乾隆十八年(1753年),黃淮並漲,堤決遭淹。嵇璜此時正以吏部侍郎隨駕熱河,聞訊後立刻草擬“宣防八事”奏疏。乾隆看重他的治河才能,派他與工部侍郎一道南下,實地查看河防,並督修堤岸諸工程。嵇璜對銅山(今徐州市)以下至清口間五百里河道,仿明代劉天和制平底方船,用鐵耙進行疏浚;整修高家堰改磚工為石工,修復江南境內減水閘壩等。 [10]  經過近半年努力,大功告成。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蘇北淮徐揚等地大水,當時嵇璜因母病在無錫,聞訊後立即上疏朝廷,請求採購小麥運至蘇北平糶賑災。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嵇璜任江南河道副總河,提出疏浚淮、揚運河,開啓芒稻河閘,使黃、淮兩大河流入運河與高寶湖的水就近宣泄入江以防水患而利灌溉的建議,得到乾隆帝的同意。於是他立即規劃興辦,是年秋水大漲,所建工程發揮了作用,湖、河安然無恙。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夏,黃河決口,部分河水北流進山東黃河故道。嵇璜立即前往實地考察,提出讓黃河北流重返山東故道以結束黃淮合流局面的建議。建議震動朝廷,多數官員反對而乾隆舉棋不定,事遂延擱。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在河南蘭考銅瓦廂大決口,自動迴歸山東故道,證實了嵇璜生前見解的正確,但幾十萬人民生命財產的慘重代價已付出。

嵇璜歷史評價

愛新覺羅·弘曆:“璜侍父曾筠久任河工,見聞所及,諳練非難。” [4] 
袁枚:“枚伏念,文恭公碩德清望,年登大耋,名聞四裔,古大臣中惟召康公、文潞國(文彥博)差堪比肩。” [15] 
梁同書:“螭坳舊齒符天壽;雁塔新題冠佛名。” [5] 
趙慎畛:“嵇文恭善風鑑,百不失一。” [13] 
愛新覺羅·昭槤:“公貌清癯,遇事端謹,頗有識見。” [17] 
  • 嵇文恭公善相。……文恭翊贊高宗,明良一德,經綸黼黻,建樹偉然。其餘藝流傳,殆亦得之天授,非拘拘於麻衣柳莊成法也。 [15] 
  • 嵇文恭公精相士。 [15] 
  • 嵇文恭公當國,其相業人共稱之,其清操容有不甚知者。 [15] 
趙爾巽等:“璜侍曾筠行河,習工事。” [4] 

嵇璜軼事典故

嵇璜善於相士

嵇璜善於鑑別人才,前人書籍多有記載。例如,吳縣人石韞玉諸生身份拜謁嵇璜時,嵇璜就預言道:“子當以第一人及第。”但之後石韞玉“六試不遇”,但嵇璜不斷堅定自己的看法。到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石韞玉果然高中狀元。喜宴舉辦之日,嵇璜掀髯對石韞玉説:“殿撰公,我豈妄哉!”眾人都為之大笑。他還勉勵孫玉庭道:“子來年必放道,他日封疆南服,勉作好官!”孫玉庭後來官至兩江總督 [15] 

嵇璜巧拒和珅

嵇璜晚年畫像 嵇璜晚年畫像 [2]
嵇璜精於書法,曾參與三希堂法帖的編纂,善於小楷,“能於胡麻上作書”,向他求字的人很多,其中包括權臣和珅。當時,嵇璜雖受到乾隆的責備,但仍不肯阿諛和珅,於是略施小計。一日,邀幾位翰林在府宴飲,席間,家童出堂稟告:墨已研好,請為和相作書。書寫剛半,家童失手,墨汁灑到紙上,嵇璜大聲責罵,眾人紛紛解勸。次日,嵇璜對和珅説,“徒敗公佳紙。”那幾位翰林多是和珅門下士,亦言親眼所見,最終不了了之。這段鮮為人知的軼事,清李元度《國朝先正事略》有記載。
而為官清正的工部尚書周元理,嵇璜與之志趣相投,周元理告老還鄉時,嵇璜特書“賜福堂”三字製成匾額相贈。書載:嵇璜“議事畫稿無鉅細必沉思審定求一是處,雖位及人臣而依然儒素”。由此可見,他雖身為高官,但仍保持着讀書人的品行操守;其日常生活也很儉樸,“常膳至不能具兼味”。次子承豫赴滇西任時,嵇璜囑咐兒子:“有守惟從儉,無才更戒盈。勉思為善吏,莫負此家聲。”嵇璜去世不到一年,京師懶眠衚衕第宅“即屬他姓”,他的女婿有詩“老屋區區留不得,而今始識相公貧”。以至有人慨嘆“父子相繼為相,而清風夙著,身後遺產不抵中人”。

嵇璜宦海浮沉

宦海生涯五十餘年,嵇璜也曾起起落落。據《清史列傳》記載:(乾隆)三十九年六月,安南(今越南)發生內訌,朝廷下令“嚴防夷兵竄入”。而此時竟有“廣西廣明縣民潛伏安南滋事”,時任明江同知的嵇璜之弟嵇璇因“失察”“開參”。這時,江左道秦廷基忽赴粵東謁見兩廣總督李侍堯,“希欲通融”,被李侍堯奏參。乾隆命廣東巡撫熊學鵬查明此事。熊學鵬審訊後,“擬以斬候”,秦廷基聞訊自縊。乾隆接到奏報十分生氣,斥責“熊學鵬即將秦廷基擬以斬候,仍任其在省安居並不即行收禁,致該犯得以在寓投繯,其事實由熊學鵬釀成。況秦廷基袒護改供一案熊學鵬近在粵東並未查出奏參,難保無徇之處。”將熊學鵬革職,發往川省辦理軍需。此前,熊學鵬奏報“秦廷基袒庇嵇璇,實因畏懼尚書嵇璜”。經查“此案審無嵇璜囑託情弊”,但是乾隆仍下諭申飭:“嵇璜不過一尚書,且非朕深為倚任之人”,“設有其事,必將嵇璜重治其罪,斷不曲為寬貸”,“若就嵇璜辦事而論,較之王際華實有過之無不及,而小心謹慎之處,則遠不如。朕所以於嵇璜不肯委以重任且時加訓飭提撕俾知儆覺”,“嵇璜嗣後惟當改悔思愆深自斂抑,毋負朕教戒成全之意”。晚年又因“上書房師傅曠班”受申飭。如此等等,使得嵇璜身居官場,愈加小心謹慎。
但是,乾隆朝前後六十年,整飭官場,痛懲貪官,不少權重一時的高官如於敏中、李侍堯曾先後落馬,甚者皇親貪污也殺頭。而嵇璜和他的兄弟、子侄,卻從無因貪污革職查辦的。晚年入閣為大學士,正值和珅專寵擅權,嵇璜“以讒數被斥責”,雖不得已“隱忍不言”,“然遇大事頗不苟”,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台灣爆發林爽文起義。清廷鎮壓起義後,追究有關官員的責任,台灣道永福“以貪酷故”下獄受訊。勾決日,在朝大臣競相為之開脱,乾隆亦猶豫不決。而嵇璜卻説“永福為守土大員,不可輕縱”,乾隆帝這才下決心“勾決”。 [15] 

嵇璜七獲賜詩

乾隆帝曾七次賜御製詩給嵇璜。
第一次是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帝南巡,任嵇璜為南河副總河,賜詩説:“淮黃近多事,簡畀冀堪勝。習矣吾知夙,僉惟汝尚能。母儀迎養便,父訓熟聞曾。佇俟成功奏,憂心日所平。”
第二次是在乾隆四十七年(1772年)十一月,乾隆帝賜詩説:“遣暇石渠舊跡披,西清賡和綣然思。率登鬼錄嗟前後,只剩嵇山不動移。四句六如真弗舛,電光石火訝於斯。得輿碩果喻君子,較彼韋平似勝之。”
第三次是在乾隆五十一年(1776年)正月,嵇璜因精力衰退,請求致仕,乾隆帝賜詩説:“願老何須以老悲,古稀猶此日孜孜。旰宵未倦依然直,爾我同庚可不思。一去已憐一為甚,再隨應識再非宜。漢家災異三公免,君合臣綱我勿為。”
第四次是在乾隆五十二年(1777年)十月,嵇璜患病,乾隆帝派御醫診視,不久後嵇璜病癒,乾隆帝賜詩説:“邇日籌瀛發率宣,重臣掄俊統軍先。採薪喜愈談前席,碩果權休稱避賢。同閣四中今獨在,懸車一去慢頻連。欲雲慶八旬乞返,首肯同卿待戌年。”
第五次是在乾隆五十四年(1779年)正月,乾隆帝賜詩説:“素心含內外,有志亦須陳。書史以修己,股肱用治民。尊聞則何有,作古已看頻。孰不高年願,高年鮮舊鄰。”
第六次是在乾隆五十五年(1780年)四月,嵇璜重赴庚戌科恩榮宴,乾隆帝賜詩説:“木天希遇兩恩榮,戌茂前庚逮後庚。祖節昔同唐真杲(顏真卿顏杲卿),身階今似漢韋平。可知襲慶緣修德,所喜力行不務名。黃閣重逢錫褒什,絲綸盛事紀皇清。”
第七次是在乾隆五十五年(1780年)八月,嵇璜年屆八十,乾隆帝最後一次賜詩説:“誕日原當六月初,後移稱慶實謙虛。還鄉未可便從爾,戀闕依然尚憫予。賜馬賜輿堪贊閣,日來日史未懸車。同庚待我歸政後,南北應同林下居。” [15] 

嵇璜人際關係

嵇璜親屬

關係
姓名及生卒年
簡介
祖父
嵇永仁(1637-1676)
初字匡侯,字留山,號抱犢山農。曾為福建總督範承謨幕僚。耿精忠反清時,與範承謨先後被害。
祖母
楊氏(1649-1732)
封太夫人。
父親
嵇曾筠(1670-1739)
字松友,號禮齋,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進士,官至文華殿大學士,贈少保,諡文敏。
母親
何氏
封太夫人。
兒子
嵇承謙(1732-1784)
字受之,號晴軒,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辛巳科進士,積官至翰林侍講學士。
嵇承豫

嵇承閒

嵇承羣

注:嵇璜有子八人,本表取其較著名者展示。
表格參考資料 [4]  [15]  [16] 

嵇璜師友

學生:戴聯奎(1751-1822)

嵇璜主要作品

嵇璜多次隨從乾隆帝南巡,乾隆帝常有詩歌贈答唱和。八十壽辰時,乾隆帝特製詩聯相贈。他參與編撰《欽定續文獻通考》《續通典》《清朝通典》《續通志》《清朝通志》。又“精小楷,能於胡麻上作書”。
其著作有《治河年譜》《錫慶堂詩集》,亦有“河防奏疏”和書跡傳世。
嵇璜作品
嵇璜書跡部分參考資料 [11-12] 

嵇璜史料索引

小倉山房文集》卷32《太子太師文淵閣大學士錫山嵇文恭公墓誌銘》 [9] 
清史列傳》卷21
清史稿》卷310 [4] 
參考資料
  • 1.    嵇璜蘇州石刻像刻於1827(清道光七年),清孔繼堯繪,石藴玉正書贊,譚松坡鐫,為《滄浪亭五百名賢像》之一。
  • 2.    嵇璜半身像取自清代顧沅輯,道光九年刻本《吳郡名賢圖傳贊》,清孔繼堯繪。
  • 3.    故宮博物院 編;朱誠如 主編;劉潞,任萬平,郭玉海 副主編;李湜 本卷主編.清史圖典 清朝通史圖錄 第7冊 乾隆朝 下:紫禁城出版社,2002-01:291
  • 4.    《清史稿·卷三百十·列傳九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3-30]
  • 5.    梁章鉅等 編著;白化文,李鼎霞 點校.楹聯叢話全編彙編:北京出版社,1996-09:108
  • 6.    馬子木 著.清代大學士傳稿 1636-1795:山東教育出版社,2013-01:382-383
  • 7.    夏徵農.辭海 中國古代史分冊: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09:520
  • 8.    《北江詩話》卷3:至乾隆庚戌一甲三人,亦皆江南吳縣石韞玉、青陽王宗城與亮吉是也。(下科始分江蘇、安徽為二。)是科特旨,命無錫嵇文恭璜赴禮部恩榮宴,會後同年與同鄉後進三人,接坐禮部堂上,則又戊戌、己亥所不能及。信乎壽考作人之化所致也。
  • 9.    袁枚 著;王英志 校點.袁枚全集 第2集 小倉山房文集 小倉山房外集(本詞條所引內容取自《太子太師文淵閣大學士錫山嵇文恭公墓誌銘》):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09:578-581
  • 10.    黃河水利委員會黃河志總編輯室 編.黃河志 卷11 黃河人文志:河南人民出版社,2017-01:121
  • 11.    劉廷鑾,鍾永誠,魯文生 編.清代書法選:山東美術出版社,2007-06:96
  • 12.    羅世平,如常 主編.世界佛教美術圖説大典 書法·篆刻:湖南美術出版社,2017-04:58
  • 13.    《榆巢雜識·上卷》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5-13]
  • 14.    清史編委會 編.清代人物傳稿·上編·第九卷(“嵇璜”條目作者為郭松義):遼寧人民出版社,1984:101-106
  • 15.    嵇儲申 編.無錫嵇氏傳芳集: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06:333-340
  • 16.    崔來廷 著.明清甲科世家研究:知識產權出版社,2013-07:401
  • 17.    《嘯亭雜錄·卷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0-05]
  • 18.    嵇儲申 編.無錫嵇氏傳芳集: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06:340-34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