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甘谷縣

鎖定
甘谷縣,隸屬於甘肅省天水市,位於甘肅省東南部,天水市西北部,渭河上游 [3]  。甘谷縣屬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總面積1572.6平方千米 [14]  。截至2021年末,甘谷縣常住人口為50.18萬人 [13] 
甘谷古稱“冀”,是秦人的重要發祥地,為中國縣治肇始之地,於公元前688年置縣,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有“華夏第一縣”之稱 [3]  。1958年,撤銷甘谷與漳縣,併入武山縣 [16]  。1962年,恢復原甘谷縣治 [16]  。截至2022年10月,甘谷縣下轄13鎮、2鄉 [9] 
甘谷縣內文物古蹟眾多,並先後榮獲“全國辣椒之鄉”“中國蘋果之鄉”“中國花椒之鄉”“全國武術之鄉”等稱號 [14] 
2020年,甘谷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9.31億元,年均增長5.94% [15] 
中文名
甘谷縣
外文名
Gangu Xian
別    名
冀縣,伏羌
行政區劃代碼
620523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甘肅省天水市
地理位置
甘肅省天水市西北部
面    積
1572.6 km²
下轄地區
13鎮、2鄉
政府駐地
甘谷縣冀城廣場北
電話區號
0938
郵政編碼
741200
氣候條件
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50.18 萬(2021年) [13] 
著名景點
大像山
姜維墓
古坡草原
尖山寺森林公園
火車站
甘谷站
車牌代碼
甘E
地區生產總值
79.31 億元(2020年) [15] 

甘谷縣歷史沿革

古屬雍州,為冀戎繁衍生活之地。
周莊王九年(前688年),秦置冀縣。赧王四十三年(前272年),置北地郡、隴西郡,冀縣屬隴西郡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冀縣仍屬之。
漢元鼎三年(前114年),分隴西郡設天水郡,冀縣改屬天水郡。永始三年(前14年),王莽改天水郡為填戎郡,改冀縣為冀治。建武十年(34年),廢冀治,復為冀縣,仍屬天水郡。永平十七年(74年),移天水郡治冀,並改天水郡為漢陽郡,為甘谷立郡之始。建寧元年(168年),冀改屬涼州
三國魏黃初元年(220年),涼州移治於姑臧(今武威),甘肅東南部改屬雍州,改漢陽郡為天水郡,仍治冀縣。蜀興建六年(228年),冀縣屬蜀。
晉武帝泰始元年(265年),分雍州隴西五郡(隴西、南安、天水、武都、略陽)及涼州金城,梁州陰平共七郡,始置秦州,冀縣復為秦州天水郡縣治所在地。太康三年(282年),廢秦州入雍州。太康七年(286年),復立,將秦州、天水郡移治上邽,冀縣仍屬秦州天水郡。永嘉元年(307年),廢冀縣。東晉十六國,冀城仍為軍事必爭要地。
北魏太平真君八年(447年),分置天水郡和漢陽郡,原冀縣地置當亭縣,屬天水郡。北周孝閔帝元年(557年),置秦州總管府,改當亭為冀城縣。
隋大業二年(606年),廢秦州總管府,置天水郡,廢黃瓜復冀城縣,屬天水郡。
武德三年(620年),改冀城縣為伏羌縣,是年,以伏羌及渭州永寧置伏州。武德八年(625年),廢伏州,仍屬秦州。武德九年(626年),析置鹽泉縣。貞觀元年(627年),設隴右道秦州天水郡中督都府,鹽泉縣更名夷賓、夷寅。貞觀三年(629年),又併入伏羌縣。寶應元年(762年),吐蕃乘安史之亂,盡取隴右地,伏羌同時被佔。大中三年(849年),收復,仍為伏羌縣,屬秦州天水郡中督都府。大中四年(850年),改秦州隸鳳翔軍,轄伏羌。
宋初,廢伏羌縣。建隆三年(962年),乃以舊城置伏羌寨。以廢縣以南地置大潭縣,屬秦州。熙寧三年(1070年),改伏羌寨為伏羌城,仍屬秦州。熙寧七年(1074年),屬岷州。崇寧三年(1104年),以廢伏羌以西地永寧寨,置永寧縣。紹興後,伏羌、甘谷兩城均陷於金。紹興二十六年(金正隆元年,1156年),甘谷城升為甘谷縣,屬秦鳳路秦州。
甘谷縣 甘谷縣
金,永寧縣仍廢為永寧寨,貞祐四年(1216年),甘谷縣隸西寧州
元廢,入通渭縣。至元十三年(1276年),以伏羌城復為伏羌縣,屬隴西行中書省興遠路鞏昌總帥府錄事司。
明,仍為伏羌縣,屬陝西省承宣佈政司鞏昌府。
清康熙三年(1664年),分陝西省為左右布政司,左布政司駐鞏昌府。康熙六年(1667年),又改陝西右布政司為鞏昌布政司。康熙七年(1668年),鞏昌布政司改甘肅布政司,移治蘭州。設鞏秦道轄鞏昌府,伏羌縣直屬鞏昌府
民國二年(1913年),廢秦州,改鞏秦階道隴南道。旋改渭川道轄伏羌等十四縣。民國十六年(1927年),改渭川道為渭川區行政公署,伏羌縣屬渭川區。民國十八年(1929年),改伏羌縣為甘谷縣。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改屬甘肅第四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50年,改屬天水專區。
1958年底,撤銷甘谷與漳縣,併入武山縣 [16] 
1962年,甘、武、漳分縣,恢復原甘谷縣治 [16] 
1969年,天水專區改為天水地區,改屬天水地區。
1985年7月8日,撤銷天水地區,改為地級市,實行市領導縣體制,轄2區及甘谷等5縣 [16] 

甘谷縣行政區劃

截至2022年,甘谷縣下轄13鎮、2鄉:大像山鎮新興鎮磐安鎮六峯鎮安遠鎮金山鎮大石鎮禮辛鎮武家河鎮大莊鎮古坡鎮八里灣鎮西坪鎮謝家灣鄉白家灣鄉 [9]  10個社區、405個村,2210個村民小組,108個居民小組,1553個自然村。 [1]  縣政府駐大像山鎮冀城廣場北面統辦大樓。

甘谷縣地理環境

甘谷縣位置境域

甘谷縣位於甘肅省東南部,天水市西北部,渭河上游。地處東經104°58′至105°31′,北緯34°31′至35°03′之間,東鄰天水市秦安縣、麥積區,南接天水市秦州區、隴南市禮縣,西與天水市武山縣接壤,北與定西市通渭縣相連。縣域南北長60千米,東西寬49千米,總面積1572.6平方千米 [14] 

甘谷縣地質

甘谷縣南部處於秦嶺褶皺帶西延部分,出露的古生代地層有泥盆系、石炭系。北部處於祁連山地槽中央地背斜之東端,出露的前寒武系地層震旦系,為變質岩及小量火成岩 [1] 

甘谷縣地形地貌

甘谷縣境內地表形態主要為山地、丘陵、河谷,渭河自西向東橫貫全境,中部為斷陷河谷,地勢平坦;南部為秦嶺山脈西延石質山區,海拔較高;北部為六盤山餘脈黃土梁峁溝壑區,山勢較低。全縣平均海拔1972米,最低1228米(六峯鎮覺皇寺村東),最高2716米(古坡鎮大條梁石鼓山),相對高差1488米 [14] 

甘谷縣氣候

甘谷縣屬温帶氣候,氣候類型為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偏少,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年平均氣温12.6℃,其中極端高温36.9℃,極端低温-14.9℃。全年降水量365.6毫米,但分佈不勻,1至3月雨量偏少,7至9月降水較多。全年日照2055.2小時,無霜期215天左右 [14] 

甘谷縣水文

甘谷縣河流主要有渭河、散渡河、西小河及藉河四條主流,分支較多。 [1]  屬黃河支流渭河水系,河流總長131.1千米。 [3] 

甘谷縣土壤

甘谷縣土壤類型複雜,計有9類29種。其中綿土類最多,佔總面積的63%。紅土類佔16.4%,澱土類佔10.42%,黑土褐土和其他土類佔9.8% [1] 

甘谷縣植被

甘谷縣除針葉林、落葉闊葉林、針闊混交林、疏林、灌木林,境內其他各地均有零星落葉闊葉林、常綠闊葉林分佈,還有少量針葉林生長。植被分佈在北山黃土梁昴溝壑區、河谷川台區、南淺山樑昴溝壑區、南部深度切割石質中山區 [1] 

甘谷縣自然資源

甘谷縣水資源

地表水
甘谷縣地表水主要集中在渭河、散渡河、古坡河(藉河上游)、西小河等四條河流,主河道總長131.1公里,縣內集水面積1572.6平方千米,年平均徑流量8660.4萬立方米。除散渡河中含鹽量高,水質差,不宜灌溉外,其餘均符合灌溉標準。
地下水
甘谷縣地下水主要集中在河谷川地,由渭河衝擊而成的兩岸狹長地帶,分為河漫灘、一二級階地,均由鬆散岩層組成,由河水、降雨補給。儲量4790.89萬立方米,最大開儲量3355.31萬立方米。地下水質基本良好,但散渡河下游安遠鄉,藺家店子和大石鄉、貫寺以下,不能用於灌溉,可利用製鹽。在水質好的地區可鑽井汲取地下水利用。 [1] 

甘谷縣土地資源

甘谷縣耕地面積125.88萬畝,人均佔有量1.97畝,基本農田面積101.65萬畝,已建成梯田65.58萬畝,適宜區梯田化率90%。 [3] 

甘谷縣生物資源

甘谷縣天然林和主要常用造林樹種有32科、44屬、107種、81個品種,其中包括經濟果種7科、101屬、37種。有狼、豹、狐等野生動物共120多種 [1] 

甘谷縣礦產資源

甘谷縣礦產資源主要有石灰石、花崗岩、磷礦、赤鐵礦等二十多種。赤鐵礦,含鐵量30%左右,藏量144.05萬噸,品位低,屬貧鐵礦。黃鐵礦,藏量25.1萬噸。另有鉛鐵礦,辰砂礦、白鎢礦、白鉛礦,雲母礦,油頁岩和稀有元素礦等,這些礦點均系礦苗,尚未勘探。此外還有石膏、芒硝、鹼鹽等分佈較廣,均可開採利用。河牀中砂卵石為重要建築材料 [1] 

甘谷縣人口

2019年,甘谷縣人口64.2萬人,城鄉共16.64萬户。出生率6.44%,死亡率1.52%,人口自然增長率4.91%。常住人口57.68萬人,城鎮人口19.08萬人。城鎮化率33.08%。男性人口33.03萬人,女性31.17萬人,性別比為106:100,人口密度406人/平方千米。以漢族為主,居住有回族、滿族、藏族等少數民族成分25種,人口557人,佔總人口0.87%。 [1] 
根據2021年甘肅省人口變動抽樣調查結果,參考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甘肅省衞健委和甘肅省公安廳2021年人口年報數據,截至2021年12月31日,甘谷縣常住人口為50.18萬人,自然增長率1.79%,城鎮人口比重36.21%。 [13] 

甘谷縣經濟

甘谷縣綜述

2019年,甘谷縣地區生產總值73.25億元,增長7.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9.70億元,增長5.6%。第二產業增加值11.86億元,增長2.7%。第三產業增加值41.67億元,增長10.2%。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2724元(按57.57萬平均常住人口計算)。第一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26.9%,較上年提升1.8%。第二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16.2%,較上年下降1.3%。第三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56.9%,較上年下降0.5% [1] 
人民生活
2019年,甘谷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47元,增長9.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170元,增長8% [1] 
固定資產投資
2019年,甘谷縣固定資產投資46.73億元,增長11.7%。其中:項目投資31.57億元,下降13.5%,房地產投資開發企業(按註冊地統計)房地產開發投資15.16億元,增長182.6%。按三次產業分,其中第一產業投資1.85億元,增長61.2%。第二產業投資6.33億元,增長26.2%。第三產業投資22.08億元,下降21.6% [1] 
財政
2019年,甘谷縣大口徑財政收入8.02億元,增長8.2%,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51億元,增長8.0%。財政總支出381435萬元,下降2.8%。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支出35.82億元,增長3.2%。財政八項支出26.45億元,增長14.2% [1] 

甘谷縣第一產業

2019年,甘谷縣農業總產值32.44億元,農業增加值19.85億元。農作物播種面積112.17萬畝,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74.75萬畝,經濟作物播種面積19.99萬畝,其他農作物播種面積17.43萬畝。糧食總產量19.07萬噸,其中夏糧產量7.33萬噸,秋糧產量11.74萬噸 [1] 

甘谷縣第二產業

工業
2019年,甘谷縣工業增加值3.38億元,增長5.9%。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3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47億元,增長12.3%。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0.40億元,增長10.9%。其中重工業產值7.71億元,增長21.7%。輕工業產值2.69億元,下降11.6%。規模以上工業銷售產值10.50億元,增長10.1%,產銷率101% [1] 
建築業
2019年,甘谷縣建築業增加值84824萬元,增長1.4%。
2019年,甘谷縣共有20家資質以上建築企業,資質以上建築業總產值11.31億元,增長9.8%。房屋建築施工面積414742萬平方米,增長2.9%。建築業活動從業人員0.8萬人,增長3.2% [1] 

甘谷縣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2019年,甘谷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2.58億元,增長8.1%。按銷售單位所在地統計,其中:城鎮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7.66億元,增長7.5%。鄉村消費品零售額14.91億元,增長8.8%。
按行業分,批發業商品銷售額14.33億元,增長8.7%。零售業商品銷售額49.75億元,增長10.1%。住宿業營業額4.56億元,增長8.8%。餐飲業營業額6.51億元,增長13.9% [1] 
旅遊業
2019年,甘谷縣共接待旅遊遊客309.2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15.5億元 [1] 
金融業
2019年,甘谷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140.63億元(其中:住户存款118.62億元,非金融企業存款10.20億元,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9.65億元)。各項貸款餘額62.38億元(其中:住户貸款45.19億元,非金融企業及企業機關團體貸款17.19億元) [1] 
郵政業
2019年,甘谷縣郵政業務總量3737萬元,增長29.5%。郵政包件49萬件。訂閲各種報刊累計數354萬件,報刊流轉額385萬元 [1] 
電信業
2019年,甘谷縣電信業務總量8174萬元,固定電話用户7.7萬户,寬帶用户8.6萬户 [1] 

甘谷縣交通運輸

甘谷縣鐵路

甘谷縣內隴海鐵路橫貫全境 [14] 

甘谷縣公路

甘谷縣有連霍高速公路、國道310線橫貫全境,通甘、涇甘、麥甘等縣際公路通達通暢,405個行政村全部通油路或水泥路,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3020公里 [14] 

甘谷縣政治

現任領導
縣委書記
縣長
縣政協主席
縣政協副主席
張菊蓮
截至2023年12月: [2]  [4]  [19] 

甘谷縣社會事業

甘谷縣教育事業

甘谷縣是甘肅省教育大縣,已形成了涵蓋高中教育、義務教育、職業教育、幼兒教育、民辦教育、特殊教育的教育體系,全縣有各級各類學校389所,在校學生93111人,教職員工8103人,高考成績連續21年名列天水市第一;投資2.85億元實施教育項目72個,改善辦學條件,縣教育局獲得教育部義務教育質量檢測優秀組織獎。 [14] 

甘谷縣科學技術

截至2019年,甘谷縣共有縣級學會17個,鄉鎮協會15個,會員人數7650人。專業技術人員8630人,縣級高效農業示範區1個,農作物良種覆蓋面99.5%,農業先進實用技術覆蓋面93%。實施省、市、縣科技項目45項,其中:市級6項,縣級39項 [1] 

甘谷縣文化事業

甘谷有書法、美術、作家、戲劇、音樂、舞蹈、攝影、民間文藝等各類文化藝術團體8家,會員712人,其中國家級會員11人(詩詞2人、書法7人、作家1人、舞蹈家1人);有冀興秦劇團、恆藝演出公司等各類藝術表演團體6個,演職人員232人,創排了《像山情》《激流飛渡》《椒鄉里的麻辣事》等優秀劇目,建成鄉村舞台195個、文化廣場70個;劇院1所,電影放映公司2家;公共圖書館1個,博物館1個,文化館1個,藏書57839冊;文化行業從業人員2600餘人。特色民間藝術有皮影、嗩吶、道情、脊獸、剪紙、荷包、木雕等,其中脊獸、道情、木雕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4] 

甘谷縣體育事業

2019年,甘谷縣參加縣及縣以下運動會人次3.7萬人次,舉辦專項比賽7次,參加省、市比賽8次,獲得國家省、市級榮譽5項,向省、市輸送運動員24人 [1] 

甘谷縣醫療衞生

截至2020年,甘谷縣有鄉鎮衞生院以上醫療衞生機構20個,衞生技術人員1348人,病牀2149張,千人醫療衞生機構牀位數3.8張。縣域內所有定點醫療機構全部實現“一站式”即時結報,醫療保險覆蓋率達98%以上 [14] 

甘谷縣社會保障

甘谷縣多措並舉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發放就業擔保貸款8010萬元,落實獎補資金600萬元,全年輸轉城鄉勞動力11.18萬人,新增城鎮就業6020人,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城鄉低保、特困供養、孤兒保障、殘疾人“兩項補貼”等政策全面落實,發放各類社會救助金2.37億元 [15] 

甘谷縣歷史文化

甘谷縣文物古蹟

甘谷境內古蹟眾多,發現有灰地兒、渭水峪、毛家坪等新石器、先秦時期的古遺址11處,古墓葬18處,現館藏文物2000餘件(套)。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6件(套),人面鯢魚瓶、唐三彩鳳首壺圖案分別搬上郵票、煙標。 [14] 

甘谷縣地方民俗

  • 道情
甘谷道情是一種説唱音樂形式,藝人手持漁鼓、簡板、盤腿而坐,以唱為主,以説為輔,在保留自身特點的同時又借鑑了秦腔和地方小曲的唱腔,使其地方特色明顯的同時,彌補了道情本身某些唱腔的不足,成為具有原始唱腔和地方特色的獨有藝術 [14] 
  • 甘谷武術
甘谷武術自三國起開始興盛,有“武術之鄉”之美譽。 甘谷武術借鑑了南北流派風格,博採諸家之長,地方特色突出,除武術奇葩鞭杆外,還有拳術類、棍術類、刀術類、劍術類、槍術類、軟器械類和稀有器械等幾個大類近千種套數,形成了具有甘谷地方特色的武術文化 [14] 
  • 甘谷脊獸
甘谷脊獸為傳統民間工藝,始於清末,傳承至今,已有130餘年歷史,尤以新興鎮永安村最為馳名,主要有龍、鳳、獅、馬、狻猊、魚、瞅兒、虎、鶴、鷹、鴿等,蓮、梅等植物花卉,千姿百態,惟妙惟肖。現有從業人員1000餘人。2004年“甘谷脊獸”被列入“民族民俗文化保護工程項目”之一 [14] 
  • 甘谷宮燈
甘谷宮燈,歷史悠久,古老神奇,主要流傳於安遠一帶,燈的形狀為正方形,一燈四面,燈架能開能合,裝飾自如,全都採用經過漂白處理的高級絲紗為燈面,內容以古典章回小説為藍本,繪畫全部範自古今小説繡像圖本,一回為一畫面,維妙維肖,充分體現了人民大眾的聰明才智 [14] 

甘谷縣風景名勝

甘谷文化旅遊資源較為豐富,有大像山、姜維墓、天門山、尖山寺、蔡家寺、古坡草原等30多處景區景點,大像山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姜維墓、古坡草原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開發了辣椒、麻鞋、花椒、脊獸、木雕、剪紙等特色旅遊商品。規劃建設了大像山文化園,配套實施遊客服務中心、大小沙溝明洞渡槽等一批基礎建設工程,打造了集遊購娛為一體的綜合性文化產業園 [14] 

甘谷縣地方特產

甘谷辣椒
甘谷辣椒 甘谷辣椒
甘谷辣椒,為甘谷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甘谷縣盛產羊角辣椒,是聞名中國的“辣椒之鄉”,以其椒身長,皮質厚,色澤好,辣味濃,油分多而享有盛譽。辣椒營養豐富,含有辣椒鹼、辣椒紅素、蛋白質、胡蘿蔔素、脂肪油、龍葵甙、大量的維生素C,微量的揮發油。2011年7月6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甘谷辣椒”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5] 
甘谷大葱
甘谷大葱 甘谷大葱
甘谷大葱,為甘谷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甘谷縣位於甘肅省東南部,典型的大陸性季風氣候,空氣較乾燥,土壤主要為黃綿土,壚土和澱土,適宜大葱的生長髮育。甘谷大葱植株高大,外形粗壯挺拔,葱葉色鮮綠,質地脆嫩,甘甜多汁。2013年12月30日,原農業部批准對“甘谷大葱”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保護。

甘谷縣著名人物

宋之琛
宋之琛,民國十八年(1929年)生,1952年畢業於復旦大學生物學系。曾任南京古生物研究所實習研究員、地質部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等。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1] 
馬西林
馬西林,民國五年(1916年)生,甘肅甘谷人。民國29年(1940年)參加民族解放先鋒隊,民國31年(1942年)秋於武漢大學與進步同學秘密發起組織馬克思主義小組。曾任新華日報副刊編輯,哈爾濱工業大學黨委常委、總務長,東北重型機械學院黨委常委、副院長、黨委副書記、革委會副主任等職 [12] 
魏承毓
魏承毓,流行病學家。民國十七年(1928年)生,甘肅甘谷人。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院醫療系,1954年畢業留校,隨來華蘇聯專家攻讀流行病學。曾任流行病學學會主任委員、《中華流行病學雜誌》總編輯、衞生部霍亂專題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政協北京市第五、六、七屆委員等。曾獲衞生部科技進步二等獎、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10] 
魏曉妹
魏曉妹,女,甘肅甘谷人,教授,博士生導師。1982年畢業於原陝西機械學院水利系,任教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原西北農業大學)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院,兼任陝西省政協常委 [11] 

甘谷縣榮譽稱號

1996年12月,甘谷縣被國家體委命名為“全國武術之鄉” [14] 
2020年6月,甘谷縣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 [7] 
2020年7月,甘谷縣入選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 [8] 
2020年12月,甘谷縣入選甘肅省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實施試點縣 [6] 
2022年,獲評甘肅省級食品安全示範城市。 [17] 
2023年2月22日,甘谷縣被正式批准為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示範區。 [18]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