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洪陵

鎖定
洪陵(朝鮮語:홍릉)是朝鮮王朝高宗李熙明成皇后閔氏的陵墓,位於韓國京畿道南楊州市金谷洞。洪陵是向的同封異岡陵,是朝鮮半島歷史上第一座皇陵,為大韓民國史蹟第207號。
中文名
洪陵
外文名
Hongneung
含    義
明成皇后閔氏的陵墓
地    點
為大韓民國史蹟第207號

洪陵歷史來源

1895年10月8日發生“乙未事變”,朝鮮王后閔氏(明成皇后)被日本人暗殺於景福宮中。
12月1日,朝鮮金弘集親日內閣宣佈了閔妃的死訊,並開始着手準備其國葬,定陵號為“肅陵”,位置被定在朝鮮顯宗崇陵(位於朝鮮王陵東九陵)附近,於12月29日山陵工程開始施工,建造了齋室、丁字閣及隧道閣等,又準備了石雕。根據朝鮮王室國葬的5個月安葬之法,葬禮將於1896年4月結束。
但是1896年2月11日“俄館播遷”,金弘集內閣倒台,為閔妃準備的“肅陵”工程也中止。重新掌握權力的朝鮮高宗開始重新準備閔妃的陵寢建造。在物色了數十處地方以後,在1897年1月,終於選定了漢城(今首爾東大門(興仁之門)外的清涼裏,並定陵號為“洪陵”。然而當時高宗並並未立刻安葬閔妃,而是在10個月之後才進行國葬。主要是因為高宗準備自稱皇帝,希望在稱帝以後以皇后之禮安葬閔妃。
1897年10月12日,高宗即皇帝位,改國號稱“大韓帝國”,追諡閔妃為“明成皇后”。
1個月後,即11月21日開始出殯,舉行國葬,次日晨8時正式下葬於洪陵。高宗皇帝、皇太子和各國公使來到洪陵,並在此留宿一夜,下葬後回到宮中。 [1] 
高宗當日在洪陵痛哭流涕,據相關史料記載:“上親詣皇堂,叩地慟絕,凍淚累累。羣臣以觸寒損攝迭諫,終不聽。” [2]  閔妃死後兩年多才被安葬,如此曠日持久的國葬確實是史無前例之事。

洪陵修建情況

高宗興建洪陵動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並加緊完工,修建洪陵一共用了65萬兩白銀,加上俄館播遷前“肅陵”的建設,一共耗資116萬兩。 [3] 
中國駐朝總領事唐紹儀向清政府報告稱朝鮮為修建洪陵,“初議十萬元以為葬費之用,嗣加十萬元,仍復不足。今王更以私存款項補添十萬元,其奢侈已可想見。” [4] 
寶頂 寶頂
甚至在這過程中還參考了中國明朝孝陵。時任日本駐韓公使的加藤增雄在1897年9月27日在致日本外相大隈重信的書函中説:“昨年11月中旬,5名朝鮮宮內官吏奉國王之命赴清國調查明代帝王之陵墓,並將其製成模型帶回朝鮮,其意在既已擺脱了清國的羈絆而欲上溯至明代之典章禮儀並仿效之以稱帝。” [5] 
黃玹的《梅泉野錄》也記載道:“初上欲壯後陵制,遣人至清國南京,畫大明高皇后孝陵以進。見其階墄欄楯皆文玉雕鏤,計我國庫一年經入之數,尚不及什一之費,遂已之,強從省約。然前後糜費巨億,為國朝山陵之冠。 [2]  可見當時的洪陵是相當豪華。
1899年,從洪陵到東大門的朝鮮半島歷史上最早的電車通車,以便高宗頻繁的謁陵。

洪陵遷葬移封

後來,洪陵的風水據稱出了問題,1900年6月21日,宮內府特進官李載純奏請將遷移洪陵。8月24日,南楊州妙寂山下的金谷洞被定為最終候補地後,山陵工程開始再度進行。不過在10月15日,尹容善等又提出新的候補地,工程因此而中斷,到了第二年3月,高宗還是決定移葬金谷。此時又逢慶運宮(德壽宮)等多個土木工程要施工,移葬因此拖延。
1903年10月26日,高宗決定遷葬移封,但由於財政問題及日俄戰爭爆發等因素而中斷。不過新洪陵的石物、材料等基本準備好,因此到1919年高宗去世時,很快在金谷建成了新洪陵,3月3日將高宗安葬於此,其後並將明成皇后移葬至新洪陵,與高宗合葬。而清涼裏的舊洪陵只剩下“洪陵裏”這一地名了,今址為洪陵樹木園。
洪陵 洪陵

洪陵洪裕陵

金谷洞洪陵更加符合皇陵規制,它是仿照明太祖朱元璋安葬在中國南京明孝陵而修建的,地面建築包括陵上閣、隧道閣、寢殿、欑宮、甕家、陵上石像生、寢殿前石像生、碑閣、安享廳、紅箭門等。朝鮮王陵傳統的丁字閣改成寢殿,外形由丁字形變成一字形,正面5間,側面4間,規模有所擴大。石像生被配在寢殿前,增加了大象麒麟駱駝等,文武翁仲的規模也增大了。後來高宗之子純宗李坧去世後,與其妻純明孝皇后合葬於洪陵附近的裕陵,因此合成“洪裕陵”。1970年5月26日被韓國政府指定為史蹟第207號。
參考資料
  • 1.    《明成皇后國葬都監儀軌》(奎13880)。
  • 2.    黃玹.《梅泉野錄》: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1955年:第220頁
  • 3.    《洪陵山陵都監儀軌》(奎13892-1-2)。
  • 4.    《清季中日韓關係史料》卷8,第5023頁。
  • 5.    《駐韓日本公使館記錄》卷12,機密第六一號,〈王妃葬式延期ノ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