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乙(拼音:yǐ)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乙字字形不明,一説模擬魚腸,一説模擬燕子,等等。“乙”的常用義是天干的第二位,古時用以紀年月日。引申表示次序、等級,又用於指無須明説的或不確定的人或事物。“乙”在舊時也用作讀書時表示中止的地方或勾補錯漏的標記符號。 [13] 
中文名
拼    音
部    首
五    筆
NNLL [4] 
倉    頡
NU [4] 
鄭    碼
YDA [4] 
字    級
一級(編號:0002) [1] 
平水韻
入聲·四質 [3] 
異體字
鳦、乚
四角碼
1771₀
結    構
獨體結構
造字法
象形字(存疑)
注音字母
ㄧˇ
UniCode
基本區 U+4E59 [4] 
筆順編號
5
筆畫數
1

字源演變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2]
甲骨文“乙”字寫作圖1,這個字形究竟描摹的是什麼形象,學術界尚未得出一致結論。《説文解字》:“乙,象春草木冤曲而出,陰氣尚強,其出乙乙也。”意為:“像春天草木彎彎曲曲地長出來,這時的寒氣還比較強,生長出來十分艱難。”《爾雅·釋魚》説“魚腸謂之乙”,郭沫若同意。後世學者還有幾種解釋:乙像側面的燕子;一種鳥的最省略的形狀;刀形的省略,本義是刀。但各種説法都沒有充分的證據,只能存疑待考。
《説文解字》中有一個字與乙字形近音同,解為:“乁,流也。從反𠂆。讀若移。”李孝定在《甲骨文字集釋》乙字按語中説:“疑甲乙字與許書訓流之乁實為一字。”甲骨文甲乙的乙字是河、淮、洛、洹、湄、灑等字的形旁,用作名詞是水;用作動詞是流。乁字訓為“流”,音“移”,與乙同音,可知乙、乁都是移動的本字,獨體象事。不過這個乁僅見於字書,沒有實際用例,是否等同於“乙”還難以確證。 [13]  [14] 
早在商代甲骨文中,乙字就借用為天干第二位,到秦漢時已有一千多年,本義湮沒。戰國時代的人認為世界由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構成,名為五行。春天居四季之首,甲、乙居十天干的第一、第二位,因此東方木與甲乙相配,代表春天《禮記·月令》:“孟春之月……其日甲乙。”《淮南子·天文》:“東方木也……其日甲乙。”《史記·律書》:“甲者,言萬物剖符甲而出也;乙者,言萬物生軋軋也。”許慎是東漢人,用陰陽五行學説解釋乙字的形義,當然不是原始面貌了。 [13]  [15] 
由“天干的第二位”之義,進而引申出“第二,次一等”之義。乙科,乙榜,乙第等詞均有“第二”之義。現代化學用品的命名中常用乙來進行指稱,如乙醇,乙酸,乙醛等等,也跟“乙”的“第二”義有關。
“第二”的意義進一步虛化,作為代詞,用以代稱並列的第二人,不特定指稱。“乙”表示虛擬的人物,可與“甲”相對,也可以跟“某”組成“某乙”單獨使用,無須有相應的“某甲”,相當於“某人”。《韓非子·用人》:“罪生甲,禍歸乙,伏怨乃結。” [2]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形容詞
草木破土而出的樣子
winding
史記·律書》:“其於十母為甲乙。甲者,言萬物剖符甲而出也;乙者,言萬物生軋軋也。”

名詞
天干的第二位,與地支相配,用以紀年、月、日

《尚書·召誥》:“越六日乙末,王朝步自周。”
《漢書·律曆志上》:“奮軋於乙。”
唐·韓愈《李君墓誌銘》:“經一月,疽發背,六月乙酉卒。”
乙未年
序數第二的代稱
second
清·王晫《今世説·識鑑》:“同考以波瀾簡質,度其人已老,請置於乙。”
乙級;乙等;乙烯;乙型肝炎
魚腮骨。一説魚腸
gill bone
《禮記·內則》:“狼去腸……魚去乙。” 鄭玄注:“乙,魚體中害人者名也。今東海容魚有骨,名乙,在目旁,狀如篆乙,食之鯁不可出。”
前蜀·韋莊《又玄集序》:“豈慮其烹魚去乙,或致傷鱗。”
清·費錫璜《兒語》詩:“食魚去乙,食李去核。”

燕子

宋·穆修《秋浦會遇》詩:“再見來巢乙,頻聞入市寅。”

虎兩肋和尾端之骨,形如乙字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毛篇》:“虎威如乙字,長一寸,在脅兩旁皮內,尾端亦有之,佩之臨官佳,無官人所媢嫉。”
宋·蘇軾《寄傲軒》詩:“得如虎挾乙,失若龜藏六。”

中國民族音樂音階上的一級,相當於簡譜的“7”

唐·張祜《五絃》詩:“徵調侵弦乙,商聲過指攏。”

姓氏用字



代詞
指稱佚名的人或文學作品中虛構的人名

《韓非子·用人》:“罪生甲,禍歸乙,伏怨乃結。”
三國魏·嵇康《聲無哀樂論》:“以甲賢而心愛,以乙愚而情憎。”
宋·謝翱《登西台慟哭記》:“與友人甲乙若丙約越宿而集。”

動詞
碾壓;壓抑
roll
《後漢書·公孫述傳》:“西太守,乙卯金。” 李賢注:“乙,軋也。 述言西方太守能軋絕卯金也。”
《明史·張居正傳》:“張孺子,將相器也,宜老其才,即見其名,姑乙之。”

舊時在書上畫“乙”字形符號,打鈎。表示中止處、着重處、段落處等

《史記·滑稽列傳》:“人主從上方讀之,止,輒乙其處。”
明《見只編》捲上:“兩人每讀一書,必乙其處以自程。”
黃人《〈清文匯〉序》:“句梳字櫛,書眉乙尾。”

校勘術語。表示刪減、增補等

唐·韓愈《讀鶡冠子》:“文字脱謬為之正三十有五字,乙者三,滅者二十有二,注十有二字雲。”
清·龔自珍《妙法蓮華經四十二問之三十七》:“佛言本簡,今又頗乙去佛贊,此經之文,佛言益簡。”
餘嘉錫《論學雜着·藏園羣書題記序》:“今所傳六朝·唐人寫本,固多能存古書之真,然其訛謬處,乃至不可勝乙。”
塗乙
(表格信息來源:《現代漢語詞典》 [5]  《漢語大字典》 [6] 

古籍訓釋

説文解字

【卷十四】【乙部】於筆切(yǐ)
(乙)象春艸木冤曲而出,陰氣尚彊,其出乙乙也。與丨同意。乙承甲,象人頸。凡乙之屬皆從乙。 [7] 

説文解字注

“象春艸木冤曲而出。侌氣尙彊。其出乙乙也”注:冤之言𩰪,曲之言詘也。乙乙,難出之皃。《史記》曰:“乙者,言萬物生軋軋也。”《漢書》曰:“奮軋於乙。”《文賦》曰:“思軋軋其若抽。”軋軋皆乙乙之叚借。軋從乙聲,故同音相叚。《月令》鄭注云:“乙之言軋也。時萬物皆抽軋而出。”物之出土艱屯,如車之輾地澁滯。
“與丨同意”注:謂與自下通上之丨同意也。乙自下出上礙於陰,其書之也宜倒行。於筆切,十二部。按李善:乙音軋。
“乙承甲,象人頸”注:以下皆冡“《大一經》曰”言之。 [8] 

廣韻

於筆切,入質影‖乙聲質2部(yǐ)
乙,辰名。《爾雅》雲:“太歳在乙曰旃蒙。”亦姓,前燕有護軍乙逸。又虜複姓,三氏。後魏獻帝命叔父之胤曰乙旃氏,後改為叔氏。《前燕録》有高麗王乙弗利。後魏有都督乙幹貴。又虜三字姓,有乙速孤氏。於筆切。三。 [11] 

康熙字典

《唐韻》於筆切,《集韻》億姞切,《韻會》《正韻》益悉切,並音鳦。十干名。東方木行也。《爾雅·釋天》:太歲在乙曰旃蒙。月在乙曰橘。《前漢·律曆志》:奮軋於乙。《京房易傳》:乙,屈也。
又凡讀書,以筆志其止處曰乙。《史記·東方朔傳》:朔初上書,人主從上方讀之,止輒乙其處,讀三月乃盡。
又唐試士式,塗幾字,乙幾字。抹去訛字曰塗,字有遺脱,句其旁而增之曰乙。
又《太乙數》:有君基太乙,五福太乙諸名。
又《前漢·藝文志》:有天乙三篇。注:天乙謂湯,其言非殷時,皆假託也。
又姓。漢南郡大守乙世,前燕護軍乙逸,明乙瑄,乙山。
又《爾雅·釋魚》:魚腸謂之乙。《禮·內則》:魚去乙。注:魚餒必自腸始,形屈如乙字。一説魚腮骨,在目旁,如篆文乙,食之鯁不可出,去之乃食。
又《茅亭客話》:虎有威如乙字,長三寸許,在脅兩旁皮下,取得佩之,臨官而能威眾。無官佩之,無憎疾者。《蘇軾詩》:得如虎挾乙。 [9]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宋體) 字形對比(宋體) [4]

書寫提示

“乙”字書寫演示 “乙”字書寫演示
從左上格中部起筆,右行至豎中線右側折向左下,漸下漸彎,彎肚與起筆點大致對齊,再右行至右下格右側鈎出,彎度飽滿。 [12]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入聲
五質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於筆切
ʔjĕt
集韻
入聲
五質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億姞切
ʔiet
入聲
九迄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於乞切
ʔiət
禮部韻略


入聲





億姞切

增韻


入聲





億筆切



入聲





烏轄切

中原音韻

入聲作去聲
齊微

齊齒呼

全清

i
中州音韻


入聲作上聲
齊微





葉以

洪武正韻

入聲
二質


全清
益悉切
ʔiət
分韻撮要

陰入
第十三鴛婉怨乙






(參考資料:漢典 [10]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ʔ
i̯æt
先秦
王力系統
0
ǐet
先秦
董同龢系統
ʔ
jət
先秦
周法高系統
ʔ
iət
先秦
李方桂系統
·
jət


jiət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ʔ
i̯ĕt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0
ǐět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ʔ
jĕt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ʔ
iet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
jĕt
(參考資料:漢典 [10]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i
214
上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i
213
陰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i
21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i
213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i
21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iəʔ
4
入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ieʔ
4
入聲

晉語
太原
ieʔ
2
陰入

吳語
蘇州
iɪʔ
4
陰入

吳語
温州
iai
323
陰入

湘語
長沙
ie
24
入聲

湘語
雙峯
e
13
陽平
文讀
ia
13
陽平
白讀
贛語
南昌
it
5
陰入

客家話
梅縣
iat
1
陰入

粵語
廣州
jyt
33
下陰入

粵語
陽江
jit
21
下陰入

閩語(閩南片)
廈門
it
32
陰入

閩語(閩南片)
潮州
ik
21
陰入

閩語(閩東片)
福州
eiʔ
23
陰入

閩語(閩北片)
建甌
i
24
陰入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漢典 [10]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7-25]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271
  • 3.    入聲·四質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0-07-25]
  • 4.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0-07-25]
  • 5.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第1537頁
  • 6.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縮印本 上[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8.01:第1卷 第16字
  • 7.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譯.長沙:嶽麓書社,1997.07:第2117頁
  • 8.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02:第2958頁
  • 9.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第8頁 第13字
  • 10.    乙的音韻方言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0-07-26]
  • 11.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472
  • 12.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412-413
  • 13.    劉志基等編著.新漢字讀本[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4.06:425-426
  • 14.    袁忠歡.“乙”字音義考[J].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1,(第12期):41-44
  • 15.    何金松編著. 天地寫真[M]. 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4.03:425-42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