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明成皇后

(朝鮮高宗李熙的王妃)

鎖定
明成皇后朝鮮語:명성황후,1851年—1895年),朝鮮近代史上的女政治家,本名閔茲映(민자영,一説閔紫英或閔貞鎬),本貫驪興閔氏。明成皇后生前並不是“皇后”,而是大清帝國屬國——朝鮮國的王妃藩屬國君主的正妻只能稱“妃”),其最高頭銜也是1895年1月所封的“王后”(當時高宗的稱號晉升為“大君主”,王妃也隨之升為“王后”) [1]  ,因此歷史上通稱為“閔妃”。她是朝鮮王朝高宗李熙王妃驪興閔氏外戚集團的核心人物,19世紀末朝鮮的實際統治者
閔妃是僉正閔致祿之女,1866年被冊封為朝鮮王妃。當時朝鮮高宗的生父興宣大院君李昰應攝政,一味採取閉關鎖國路線。而後閔妃鼓勵高宗採取開化政策並引入日本勢力,在朝野扶植親信,任用親族出任要職,排斥大院君勢力。閔妃在與大院君爭權的過程之中與親日的開化派勢力漸行漸遠,偏向親華,多次利用清朝勢力掃除政敵以求掌權。
甲午戰爭(韓國稱:清日戰爭)日本戰勝中國之後,遭親日開化派奪權而失勢的閔妃欲轉與俄羅斯合作對抗日本,因而引發1895年10月8日的“乙未事變”,日本公使三浦梧樓策劃日本浪人及亂軍入侵景福宮,於乾清宮殺害閔妃,焚燬其遺體,並脅迫高宗廢她為庶人。1897年,高宗改國號為“大韓帝國”,自稱皇帝,追諡閔妃為“明成皇后”,厚葬於漢城東郊清涼裏的洪陵(後遷往金谷洞)。由於明成皇后早期主張開放、後期力抗日本並身死殉難,故深受後世韓國人民的尊崇。
別    名
閔妃
明成皇后
所處時代
朝鮮王朝
民族族羣
朝鮮人
出生地
朝鮮京畿道驪州
出生日期
1851年11月17日(咸豐元年九月二十五日)
逝世日期
1895年10月8日(開國五百四年八月二十日)
主要成就
排斥大院君,掌握政權
實行開化政策
抵制日本侵略
本    名
閔茲映(一説閔紫英或閔貞鎬)
父    親
閔致祿
母    親
韓山李氏
丈    夫
朝鮮高宗李熙
子    女
朝鮮純宗李坧(唯一存活)

明成皇后人物生平

明成皇后入宮為妃

驪興閔氏世道表 驪興閔氏世道表 [75]
明成皇后(閔妃)是僉正贈領議政驪城府院君純簡公閔致祿的女兒,朝鮮哲宗二年九月廿五日(1851年11月17日)出生於朝鮮京畿道驪州郡近東面蟾樂裏,相傳出生的那個夜晚“紅光照耀,異香滿室”。 [2]  閔妃出身朝鮮王朝的名門望族——驪興閔氏朝鮮太宗元敬王后朝鮮肅宗仁顯王后都來自這一家族。但是到閔妃這一代時,家道已經中落。閔氏八歲時喪父,隨母親韓山李氏搬到首都漢城的感古堂居住,與她一起生活的還有過繼給閔致祿為養子的族兄閔升鎬。感古堂是驪興閔氏家族在漢城的故宅,仁顯王后被肅宗廢位時就居住在這裏。閔氏幼年時家境十分窘迫,但她自幼隨父閔致祿接觸詩書,為以後從政打下基礎。在她成長過程中得到了許多親戚的幫助,特別是與她住得很近的堂姐——興宣君夫人閔氏(閔升鎬親姐姐)更是十分關照她,時常帶閔氏到她家玩,閔氏就和那家的兒子李命福有了一面之緣。 [3]  而李命福就是後來閔氏的夫君——朝鮮高宗李熙。
高宗三年(1866),朝鮮為15歲的國王李熙(朝鮮高宗)選妃。當時興宣君李昰應作為國王生父已被封為興宣大院君,並代理國王執政;他的妻子閔氏也被封為驪興府大夫人。大權在握的大院君為了保證江山永固,內心暗自定下了兩個選妃原則:一、無外戚專橫之憂者;二、順從自己,不干預政權之人物。 [4]  這樣一來,作為與自家關係融洽的親戚、同時又是喪父孤女的閔氏成了絕佳人選。在閔氏養兄閔升鎬的撮合下,府大夫人向大院君推薦了閔氏,並説服了大院君。 [5]  據説在李熙登位之前,金炳學就曾對興宣君李昰應表示:假若能以他的女兒為新王妃,就支持李昰應的兒子李命福登上王位。李昰應為換取支持,便同意了金炳學的要求。 [6]  但已成為大院君的李昰應擔心金炳學的女兒很可能在做王妃以後利用家族背景干預朝政,進而威脅王權,於是不惜違背與金炳學的諾言,將閔氏內定為新任王妃。因此,閔氏的選妃過程非常順利。高宗三年丙寅(1866)三月六日,揀擇閔氏為王妃,三月二十一日,閔氏和高宗李熙行嘉禮雲峴宮(大院君府邸)。同年九月,宗主國清朝正式冊封閔氏為朝鮮國王妃,閔氏也因此被稱為“閔妃”。 [7] 

明成皇后韜光養晦

但是高宗當時沉湎女色,寵愛尚宮李氏(李順娥),從不搭理閔妃。而閔妃在宮中長期遭受冷落,就這樣持續了3年。高宗五年(1868)閏四月,李尚宮為高宗生下一子,也就是完和君李墡(追封完親王)。李墡不僅得到高宗的寵愛,也被大院君屬意為王世子的人選,閔妃對此非常不安。 [5] 
記載閔妃婚禮的《同治五年嘉禮都監儀軌》 記載閔妃婚禮的《同治五年嘉禮都監儀軌》
這段期間,閔妃一直在宮中獨自閲覽書籍。她熟讀中國儒家經典和文史著作,關於閔妃喜愛讀的中國古籍,高宗御製的《明成皇后行錄》中寫道:“(閔妃)喜閲書,歷代治亂得失,若視諸掌。國家典故及列聖朝嘉言、善行或史乘寶鑑所未載者,後能言之”,她在被冊封為王妃後“以《小學》、《孝經》、《女訓》等書至夜分不釋卷”。 [2]  樸殷植韓國痛史》記載閔妃“尤好左氏傳” [8]  ,深入研究朝鮮王室的日本人菊池謙讓也説,閔妃為排解宮中的寂寞,徹夜閲讀《春秋左氏傳》。 [9]  據《梅泉野錄》記載,閔妃平時也愛讀《唐宋八大家文鈔》,曾派人到中國北京求購善本。 [10]  周易》、《資治通鑑綱目》、《左傳》等閔妃平日愛讀之書在閔妃下葬時隨葬,也可印證這點。 [11]  此外,閔妃還非常殷勤地侍奉大王大妃趙氏(神貞王后),“後入宮,事我神貞聖母,至誠洞屬,志物克備。鉅細必稟,先意將順。聖母常曰:‘孝哉,坤殿也!’” [2]  ,同時又以温順、謹慎之泰然態度贏得了宮人的同情,就連大院君的妻子驪興府大夫人也被閔妃的處境喚起了惻隱之心,在府大夫人的影響下大院君同意提拔閔妃的一些親戚如閔升鎬等做官,以示對閔妃的慰藉。 [12]  閔妃甚至在李尚宮分娩時親自帶禮物去看望,表現出無微不至的關心,讓人覺得她毫無妒忌,也拉近了高宗和她的距離。 [13] 
從長遠來看,閔妃喜愛閲讀使她充滿智慧,熟稔政治權術,為以後的政治鬥爭打下了堅實的功底,而她侍奉趙大妃、善於博得同情的特點,則使她逐步積累起豐富的人脈,為其將來組織勢力對抗大院君、掌握政權創造了條件。史書説她“頗通書史,饒權略,善伺王意” [14]  ,所以後來高宗對李尚宮逐漸失去興趣,而為閔妃的智慧所吸引。閔妃被冷落三年後終於得寵。

明成皇后扳倒公公

當時朝鮮大院君攝政,大院君成為朝鮮王朝事實上的獨裁者。他攝政時,對內大力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驅逐了長期把持朝政的安東金氏家族,試圖挽回全州李氏王室的權威。為此,他傾盡全國之力重修規模宏大的宮殿——景福宮,以作為君主專制威權的象徵,這使得當時朝鮮民窮財盡,怨聲載道。對外,他厲行閉關鎖國政策,加強國防軍備,而且堅決拒絕通商,驅逐和屠殺外國傳教士,引起了法國入侵朝鮮的“丙寅洋擾”和美國入侵的“辛未洋擾”,但都被朝鮮軍民擊退。大院君的專制威權日益鞏固,他命令全國各地豎立“斥和碑”,上刻“洋夷侵犯,非戰則和,主和賣國,戒我萬年子孫”。
疑似明成皇后照片 疑似明成皇后照片 [15]
大院君的獨裁和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自然引起了一些儒林士大夫和地方門閥集團的不滿,他們的利益受到損害,在暗中形成了一股反大院君的力量。閔妃本來是大院君的妻族親戚,但是從完和君李墡出生開始,她和大院君就逐漸產生矛盾。閔妃雖得到高宗寵幸,但她的兒子不是流產就是夭折,她在高宗八年(1871)得到的第一個兒子僅存活五天,便因鎖肛症而死去了。 [16]  據説這是食用了大院君進獻的山參所致。 [17]  而大院君有意讓李墡世子,這對閔妃的利益更是直接的威脅,她對大院君的不滿和反感與日俱增。大院君也漸漸覺察到閔妃過於伶俐,對其有所忌憚,據説有一次閔妃寫信問安於大院君,大院君見其文辭流暢,很不高興地説:“此女博士也!” [18] 
但兩人對待矛盾的態度畢竟有所不同:大院君仍將閔妃視為自己的一顆棋子而不以為意,閔妃則將此矛盾視為不可調和的,聯絡各方反大院君勢力,團結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暗中形成了以閔氏外戚為核心的政治集團。首先她在宮中保持與國王高宗的琴瑟和鳴的關係,使高宗與自己同調;在宮外則讓自己家族的閔升鎬閔奎鎬等出面聯合安東金氏豐壤趙氏等被大院君趕下台的外戚世家,特別是由於她與趙大妃的良好關係而使不受大院君重用的趙寧夏等趙氏一黨與閔氏通力合作,就連大院君的兒子李載冕、哥哥李最應興寅君)等也投入閔妃麾下。到高宗十年(1873)時,大院君長達十年的獨裁政策已經使許多人不滿,一些地方爆發農民起義,北部邊民外逃中國;而他對外厲行的鎖國政策更是導致與鄰國日本關係緊張,“徵韓論”甚囂塵上,使朝鮮上下也備感威脅。表面鞏固的大院君政權實際上已經面臨內憂外患的窘境。擅長權術的閔妃敏鋭地看準並抓住了這個機會,決定利用這些反大院君勢力和有利條件,推翻大院君的統治,自己掌握政權。
高宗十年(1873)十月,儒臣崔益鉉上疏抨擊大院君的政策,但被大院君退回,閔妃得知後準確地預見了形勢,乃索要該上疏並讓高宗嘉獎崔益鉉,大院君對此十分不悦,指使心腹官僚上疏,要求嚴懲崔益鉉,但高宗反而將上疏之安驥泳等人罷官流放。十一月三日,崔益鉉再次上疏論大院君,痛斥其失政,明確要求“惟在親親之列者,只當尊其位、厚其祿,勿使干預國政”。 [19]  閔妃利用這次機會,鼓動高宗接受崔益鉉之上疏,宣佈“親政”,不許大院君參與政事。大院君聽説高宗“親政”的消息後,氣得五雷轟頂。他軟硬兼施,先發動成均館司諫院奎章閣的儒臣輪番上疏咒罵崔益鉉,向高宗施壓;後又親自入宮,企圖對高宗和閔妃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使其回心轉意。閔妃親自迎接她的公公,甚至為他烹調膳食,大院君吃了以後很高興,吃完後剛走出宮殿,便聽到站在殿上的閔妃大聲説道:“朝鮮其必以大院君亡乎!”大院君“聞而膽落”。 [14]  失望之極的大院君又指使領議政洪淳穆左議政姜㳣、右議政韓啓源以及六曹堂上官全部“出城”,企圖架空政府,讓高宗陷入騎虎難下的境地。不料閔妃早已安排好政府人選,藉機將這些大院君的親信全部罷官,並迅速將自己的人馬安插到朝廷各部,於是大院君無計可施,被迫離開漢城,其十年勢道在閔妃的操縱下竟然一夕之間垮塌。由於高宗生性懦弱,對閔妃言聽計從,閔妃不僅“百官奏章常自閲之” [10]  ,還廣泛將自己的族人登用要職,史載“明成溺於私家,姓閔則無疏近一視之,數年之間,延及遐鄉,凡閔姓者,揚揚凌厲,有齧人之勢” [20]  ,甚至連“效忠於仁顯王后者子孫,雖流落必窮搜而拔擢之”。 [20]  因此儘管名義上是高宗親政,實權落入閔妃外戚集團手中,朝鮮王朝的最高決策層不再是國王一人,而是“兩殿”,即大殿高宗和中殿(或坤殿)閔妃。閔妃遂成為之後二十多年中朝鮮的實際統治者

明成皇后鞏固勢力

閔妃執政以後,面臨有三件急迫的事來鞏固政權。首先是人事變動問題,興宣大院君及其黨羽被逐出中央朝廷以後,閔妃即任命李裕元領議政樸珪壽右議政,實權則掌握在閔升鎬閔奎鎬閔謙鎬等閔妃親戚手中。同時派出各道暗行御史,肅清大院君在地方上的黨羽。其次是世子冊封問題,在扳倒大院君不久後,即第二年二月,閔妃產下一子,就是後來的純宗李坧。這是高宗的第二個兒子。閔妃欲將李坧立為王世子,以確立自己的地位。第三則是放棄鎖國政策,與日本建交的問題。
明成皇后。據韓國學者考證該照片系偽造 明成皇后。據韓國學者考證該照片系偽造
這三大問題都是相互關聯的,對剛剛奪權的閔妃來説也非常棘手。大院君雖然倒台,但他的親信蠢蠢欲動,找機會報復閔妃,於是朝鮮政界展開了種種陰謀與殘殺。就在逼退大院君一個月後,景福宮慈慶殿發生火災,延燒紫薇堂、純熙堂等三百多間殿閣,王室被迫搬往昌德宮,這被認為是埋在閔妃寢殿的火藥引爆的,而且肇事者據稱是一名與雲峴宮來往密切的宮人;高宗十一年(1874)十一月,閔妃的哥哥、驪興閔氏的骨幹閔升鎬在家中被炸彈炸死,連同閔妃的母親韓山李氏也被炸身亡。這件事震驚朝鮮政壇,後查出這些事件系大院君親信申哲均所為,並在高宗十三年(1876)三月將其處死。閔妃集團亦同時展開對大院君心腹即所謂“雲邊人”的清洗,罷免了慶尚道監司金世鎬、東萊府使鄭顯德、倭學訓導安東晙等大院君一派,並將他們逮捕流放,而面對當時儒生敦請大院君回京的上疏運動,閔妃也毫不客氣地鎮壓,將為首的李匯林、柳道洙等儒生流放,趙忠植等4名儒生處斬(後改為流配絕島)。世子冊封也是一波三折,閔妃的兒子李坧出生不到1週歲,就被高宗封為王世子,然而此時又傳來宗主國清朝主張以長幼順序立儲的消息,令閔妃非常着急。她以自己孃家親戚閔奎鎬禮曹判書,負責對華外交;又命前領相李裕元作為奏請使出使中國,動用重金行賄李鴻章等清廷重臣,使他們同意冊封閔妃之子為世子,甚至還與釜山的日本人交涉,企圖透過日本駐華公使的力量,來推動清政府傾向閔妃一方。與此同時,與日本的交涉也在秘密進行,閔妃先後派樸定陽、樸齊寬等人赴東萊倭館與日本官員森山茂等人接洽,又命重臣趙寧夏等與日方通信,表示隨時準備與日本建交。 [21]  但是受到國內激烈的政治鬥爭的影響,閔妃與大院君一度達成妥協,允許大院君回京,大院君則上書堅決反對與日本的交涉,此事不了了之。但閔妃在解決這三大問題時並沒亂了陣腳,並達到了基本目的。尤其是閔妃集團大力構陷大院君心腹安東晙,最後於高宗十二年(1875)三月將他處以極刑梟首示眾,這可謂是一石三鳥之計。一是剪除了大院君的重要黨羽,二是確保了世子的冊封(安東晙生前反對閔妃透過日本推動世子冊封 [22]  ),三是安東晙作為大院君時代對日強硬政策的忠實執行者,將他殺死即是向日本發出友善的信號。安東晙之死説明閔妃在與大院君鬥爭的過程中主導優勢地位,而清朝拍板冊封李坧為世子,更是閔妃收穫的重要成果,使她在朝鮮的統治地位完全鞏固。
閔妃鞏固政權以後,對內廢除了大院君的大量措施,如大院君執政時期濫發貨幣,甚至大量引進清朝錢幣,閔妃集團都加以廢除,宣佈“清錢禁輸”;又安撫儒生,專門恢復了書院萬東廟。在外交政策方面,閔妃集團則傾向開放國門,閔妃集團把持的政府中,樸珪壽閔奎鎬等主張對外開放的官員都得到重用,並且在高宗十二年(1875)“雲揚號事件”後,頂住了全國的壓力,與日本締結了《江華條約》,終於打開了“隱士之國”朝鮮的門户。另外閔妃集團還派遣修信使團出使並考察日本,設立近代機構“統理機務衙門”,並在高宗十八年(1881)成立了朝鮮歷史上第一支近代新式軍隊——別技軍。這支軍隊由日本人擔任教官,並按日本軍制編練。後世韓國歷史學家李瑄根曾對閔妃集團的這些措施評價道:“新政權的這些內政外交措施並非為民族久遠的發展而樹立的根本政策而是以曲解攻駁大院君執政十年的政績為主要目標 [23]  ,其開放親日的做法也被認為是朝鮮淪為日本殖民地的開端,為以後日本吞併朝鮮鋪平道路。
世子冊封以後,高宗對閔妃的感情開始逐漸偏移。宮人張氏得寵,並在高宗十四年(1877)生下高宗第三子李堈,也就是後來被韓國人民尊稱為“麻衣太子”的義親王。據傳閔妃對張氏非常殘忍,命人割下她女陰的肉並逐出宮外。 [24]  而此後近20年的時間中,朝鮮宮廷沒有任何庶出王子或翁主出生的消息,這或許是由於高宗用情專一的緣故,也有閔妃嫉妒心使然的因素。

明成皇后被逐出宮

必須指出的是,閔妃集團執政時期並沒有多少值得稱道的政績,階級矛盾反而在這段期間不斷加劇。閔妃集團任人唯親,從中央到地方都扶植親信、排斥異己,閔妃集團的主要人物閔謙鎬閔台鎬李最應興寅君,高宗的伯父,大院君胞弟)等人都是貪污腐化,賣官鬻爵地方官也巧取豪奪,壓榨民脂民膏以供奉閔氏家族,政治更加腐敗。據黃玹所著的《梅泉野錄》記載,當時的朝鮮宮廷“每夜曲宴淫戲,倡優、巫祝、工瞽歌吹媟嫚,殿庭燈燭如晝,達曙不休” [25]  ,對此閔妃本人也難辭其咎。由於閔妃早年連喪多子,只有一個兒子存活下來,因而她特別依賴巫堂、祈福之類的迷信活動,來安慰她的心靈,以致“大作香幣,日走名山,而巫祝方術出入禁掖,竊弄威福”。 [26]  朝鮮的財政連年赤字,因此當時的軍隊連續13個月沒拿到軍餉。而日本人則利用不平等的《江華條約》賦予的特權大肆從朝鮮廉價買進糧食,使朝鮮人民的生活雪上加霜,整個朝鮮社會瀰漫着不滿與怨恨的氣氛。
在這種狀況下,人民不斷起義反抗,如1875年蔚山農民起義,1878年韓山農民起義,1880年長連、鳥齡、安東的人民起義,1880年到1881年的仁川農民起義等。高宗十八年(1881),大院君親信安驥泳等人利用社會上對朝廷不滿的情緒,密謀廢除高宗,推翻閔妃集團、擁立大院君庶長子李載先為國王。八月二十九日,因人告密,朝鮮政府將安驥泳李載先和30多名政變骨幹逮捕並處死。但是閔妃集團並未因此而有所收斂,照舊貪污腐化、揮霍無度,一場更大的禍亂正在醖釀之中。
記載閔妃逃難狀況的《壬午六月日記》 記載閔妃逃難狀況的《壬午六月日記》
高宗十九年(1882)春季,朝鮮發生大旱,宮中又有鬧鬼傳聞,本來浮動不安的人心更加惶惶,傳言當年將有兵災。果然,連續13個月沒有領到軍餉的軍人由於反感新式軍隊別技軍以及不滿閔謙鎬等人剋扣軍餉的貪腐行為,加上大院君在暗中的煽動和密計,終於在當年六月九日(陽曆7月23日)譁變。數千名軍人揭竿而起,搗毀閔氏權貴的宅邸,攻打別技軍軍營和日本公使館,並進攻王宮昌德宮,矛頭直指閔妃。其間大量漢城市民自發參與,迅速轉化為一場大規模的民變,史稱“壬午兵變”。在壬午兵變中,十多名日本人被起義士兵和民眾殺死,李最應金輔鉉、閔昌植、閔謙鎬等大量閔妃集團的高官也被打死,由於起義的來勢兇猛以及大院君暗中指揮,一天之後起義士兵和民眾竟然衝進了宮廷,四處追殺閔妃。猝不及防的閔妃被迫化裝成宮女,在宮廷侍衞洪啓薰的拼死保護下逃出昌德宮,並幾經輾轉,死裏逃生,躲在自己的老家驪州。
壬午兵變迅速推翻閔妃集團政府,閔妃集團大部分人物被殺或逃亡,大院君順理成章地再次執政。高宗命大院君收拾亂局,大院君竟不顧眾臣反對,宣佈閔妃於“亂軍中升遐”,舉行國喪,其後又將閔妃的諡號定為“仁成”。 [27]  他的計策可謂一箭雙鵰:一方面讓在宮中搜尋閔妃的起義士兵和民眾沒有留在宮中的藉口,被迫放下武器解散,以恢復秩序;一方面防止政敵閔妃東山再起,因為舉辦葬禮以後,就算閔妃還活着,也不可能以死人身份回宮。閔妃被迫逃到更遠的忠州長湖院的閔應植私宅中避難。

明成皇后再次執政

壬午兵變引發了日本的武裝干涉,日本要求在朝鮮駐紮軍隊,自然遭到大院君拒絕,於是朝日關係再度緊張,戰爭一觸即發。南逃的閔妃利用各種途徑聯絡高宗,秘密告知她還活着的消息;而出使中國的閔妃集團官僚金允植等人則向清政府乞援,幫助自己恢復政權。清廷立刻派吳長慶丁汝昌率領3000名淮軍進入朝鮮,並搶先日軍入駐漢城。高宗十九年七月十三日(1882年8月26日),當大院君拜訪清軍大營,不料被清軍扣押被強制送往中國天津受審。不久羈押保定,大院君的第二次上台只持續了33天便在清朝的干預下垮台。
同年七月二十七日(9月8日),高宗派領議政洪淳穆和100名清兵前往忠州奉迎閔妃回宮。閔妃集團再次上台執政。此時的閔妃已經由親日轉向親清,成為了“事大黨”的首腦。朝鮮在壬午兵變後與日本簽訂了《濟物浦條約》,滿足其包括駐軍在內的一系列要求;與清朝簽訂《中朝商民水陸貿易章程》,使清朝大大強化了在朝鮮的宗主權。又先後與美國英國德國意大利、俄國、法國等歐美列強締結不平等條約,朝鮮的主權進一步喪失,民族危機更為深重。在這種背景下,以金玉均為首的開化黨登上歷史舞台,並在高宗二十一年(1884)十月聯合日本發動了旨在促使朝鮮獨立以及近代化的“甲申政變”,奪取了政權。在甲申政變中,閔妃集團又一次遭到沉重打擊,閔台鎬趙寧夏閔泳穆、尹泰駿等“事大黨”大臣被開化黨刺客暗殺,閔妃的侄兒閔泳翊也被砍成重傷。閔妃遂再次引來清軍,鎮壓開化黨。在政變過程中,閔妃的機智與高宗的懦弱形成鮮明對比。甲申政變發生時,金玉均樸泳孝等人入宮謊稱清軍作亂,要劫持王室出宮,高宗猶豫不決,閔妃卻質問:“此變出於清乎?出於日乎?”金玉均樸泳孝等一度啞口無言,後因其安排王宮爆炸才使高宗下定決心出宮,並按金玉均等人的要求請日軍保護,閔妃又説:“若請日兵護衞,則清兵將奈何?” [28]  雖然金玉均對閔妃的話陽奉陰違,但也反映出此時閔妃靈敏的政治嗅覺。當時開化黨人為了便於防守,將宮廷從昌德宮遷到較狹窄的景祐宮,不料閔妃卻一面透過沈相薰等佯裝開化黨支持者的守舊大臣向清軍求援,一面慫恿高宗又搬回昌德宮,從而為清軍攻擊開化黨創造了有利條件,結果開化黨政權只持續了不到3天,便被袁世凱率領的清軍鎮壓下去。高宗對閔妃在甲申政變中所起的作用高度評價道:“先是後(“後”指閔妃)洞諭孝賊(樸泳孝),折其陰謀。及其猖獗,諸賊自相疑沮,各自逃命,亂尋平。” [2]  在這次政變中,開化黨人或被殺死,或亡命日本,另有數十名日本人在這次政變中死亡,於是日本又強迫朝鮮簽訂《漢城條約》,向朝鮮索取了賠款、增兵等特權。
閔妃書法
閔妃在壬午兵變甲申政變中兩次利用清軍掃除政敵,鞏固了自己在朝鮮的權勢和地位。此時,閔妃又對清朝干預朝鮮內政感到不滿,加上當時清朝內部出現了廢朝鮮為郡縣的提議,以及甲申政變後中日的緊張關係,閔妃對清朝更是擔心,害怕朝鮮成為中日戰場,於是閔妃集團在表面推行事大政策的同時暗中引入俄國牽制清朝。閔妃先是籠絡了清朝政府派來監管朝鮮外交和税務的德國人穆麟德,讓他鼓吹“聯俄拒中”的論調;又揹着清朝私自同俄羅斯帝國締結修好通商條約,接着引發了兩次朝俄密約事件。這些活動最終為清朝發覺,於是清廷下令罷黜穆麟德,並在高宗二十二年(1885)八月放回大院君以牽制閔妃。不料閔妃將穆麟德聘為私人顧問,讓他在歐美各國間遊説;又嚴密監控大院君,甚至殺掉其家臣十多人,還將金允植魚允中金弘集此等親華派排擠出政府。此外閔妃還引進更多的歐美國家,並廢除了對基督教天主教的長達百年的禁令,使其傳播合法化。而且閔妃支持美國人在朝鮮開設醫院、學校,朝鮮第一家西洋醫院濟眾院和第一所女子學校梨花學堂(即今天的梨花女子大學)就是19世紀80年代期間在閔妃的支持下設立的,電燈照相等西方科技成果也於這一時期被引進朝鮮。閔妃還創設育英公院和練武公院,聘請美國人為教師和軍事教官,在推進漸進式的近代化改革的同時又抵制了清朝的影響。當時袁世凱曾謂:“開化謬習,自主妄念,王與妃實倡之” [29]  ,就反映了高宗和閔妃在清朝控制下艱難地主導開化和自主事業的事實。
閔妃雖然巧妙利用國際關係牽制清朝,但總的來説仍然採取的是親清政策,當時最受她重用的閔氏外戚閔泳駿就是堅定的親清分子。高宗三十一年(1894)二月,閔妃集團派刺客洪鐘宇在中國上海暗殺了開化黨領袖金玉均,朝鮮在清朝並沒有領事裁判權,理應歸清政府審判洪鐘宇。但清廷還是應閔妃集團的要求保護了洪鐘宇並將金玉均的屍體引渡給朝鮮,閔妃集團還追加金玉均的屍體凌遲之刑以泄憤。閔妃在清朝的幫助下又一次除掉了心腹大患。
閔妃曾在高宗二十四年(1887)罹患重病,長期卧牀不起,等疾病康復後,高宗親御景福宮勤政殿甲申政變后王室由昌德宮搬回景福宮),為她舉行盛大的“中宮殿患候平復稱慶”儀式,接受百官朝賀。 [30]  類似的慶祝活動還舉辦過好幾次,説明這一時期閔妃與高宗關係融洽,同時也可看出閔妃的權力和地位牢牢鞏固。

明成皇后受制日本

甲申政變後,日本朝鮮的侵略步伐有所減緩,改以經濟侵略為主。日本資本家在朝鮮以日本國內價格的1/3大量收購朝鮮的大米大豆棉花農產品,運回日本銷售牟取暴利;又在朝鮮傾銷劣質紡織品,這些都使朝鮮城鄉手工業迅速破產,極大加劇了朝鮮人民的貧困,使朝鮮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而閔妃集團依然驕奢淫逸,鋪張浪費,賣官鬻爵,不思改革。當時清廷駐朝大臣袁世凱在致國內的報告中説:“韓君妃前以稱壽,集倡優數百,至今未散,賞齎無節。……城內盜熾,街巷夜斷人行,倘不撫輯,恐將變生肘腋。” [31]  果然爆發了一場朝鮮歷史上的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東學黨起義
高宗三十一年(1894)三月,東學道領袖全琫準全羅道起事,並接連擊潰官軍,在四月二十八日攻陷了全羅道的首府——全州,兵鋒直逼漢城。東學起義軍將矛頭直指執政的閔妃集團,其綱領之一就是要“驅兵入京,盡滅權貴”,其張貼的榜文更是明確指出“以國勢論之,執權大臣皆閔姓,終夜經營,只知肥己。其黨派布各邑,日以害民為事,民何以堪?” [32]  閔妃集團面對聲勢浩大的東學黨農民起義十分恐懼又無力鎮壓,再加上當時風傳大院君與東學黨相勾結,裏應外合推翻朝廷,閔妃集團更加惴惴不安,遂又一次向清廷求援,請求其鎮壓農民軍以維護自己的統治。誰知這致使了閔妃集團的第二次垮台。
明成皇后 明成皇后
日本已連續在壬午兵變甲申政變中吃了敗仗,丟盡了臉面,於是蓄謀已久,要與清朝在朝鮮決一死戰,以實現其稱霸世界的野心。這一次東學黨起義,正好給日本以可乘之機。日本不請自來,以保護僑民使館為藉口陸續派海陸軍隊一萬多人抵達朝鮮,形成與駐朝清軍對峙的緊張狀態。為了找到藉口,日本竟突然宣佈協助朝鮮改革內政,這自然遭到閔妃集團把持的朝鮮政府以及清朝政府的拒絕。於是日本決定掃除閔妃集團政府,高宗三十一年(1894)六月二十一日,日軍突然襲擊景福宮,挾持高宗,強迫其歸政於大院君。於是大院君在日本人的扶持下第三次上台攝政。閔妃集團再次倒台,閔泳駿閔應植、閔炯植、閔致憲、金世基、真靈君等閔妃集團成員被逐出朝廷,有的甚至被流放到遠方惡島。另一方面日本則指使大院君政權斷絕與清朝的關係,將朝鮮強行拉入日本陣營。於是兩天後,即7月25日,日本在豐島海面襲擊清軍運兵船,挑起了甲午中日戰爭。
這次事變是閔妃面臨的又一次重大危機,她本人甚至有被廢位的危險,大院君的孫子李埈鎔甚至已經擬好了廢妃教旨,但因日本公使館不同意而作罷。 [33]  閔妃不得不放棄權力,在大院君面前“垂淚認罪,表示一心改過,請求能作為國王的內助”,保住她的王妃寶座。 [33]  大院君又一次與閔妃達成妥協,沒有追究她,閔妃也在深宮安靜蟄居了一陣子。但是被迫失勢的閔妃心中非常不爽,感到無所適從,這從她給親戚的信函中便可得知,比如她在高宗三十一年(1894)八月三日給閔應植之子閔丙承的信中説:“我因火痰、喘氣、鬱火,無法忍受下去。”九月十九日又寫道:“我常因火氣引發的孤寂而煩悶,漢城的事態一成不變,煩悶得我無法忍受。” [34]  因此閔妃決定再次奮起,在“恢復君權”的名義下奪回政權。
當時朝鮮政界雖然表面上是由大院君為首的親日勢力主導,進行所謂“甲午更張”,但內部隱藏着很大矛盾,尤其是在甲午戰爭後,曾參與甲申政變開化黨樸泳孝歸國,更是加劇朝鮮政壇的爭鬥。此時的朝鮮政府大致分為三派:大院君派、金弘集派和樸泳孝派,其中日本最屬意樸泳孝而反感大院君。因為大院君與日本貌合神離,甚至秘密聯絡平壤清軍驅逐日軍,之後日本發現了大院君在平壤戰役中向清軍傳遞情報的信件,與大院君關係緊張。閔妃根據形勢,首先投石問路,讓國王高宗於高宗三十一年(1894)十一月一日不經議政府同意而單獨任命4名協辦,此舉令新任日本駐朝公使井上馨怒不可遏,進宮質問高宗是否為王妃干涉,並以撤回當時在鎮壓東學黨起義的日軍為威脅,朝鮮政府五大臣被迫代表國王向井上馨認錯。 [35]  閔妃也見識到日本的厲害,遂採取迂迴戰術,各個擊破。她暫時拋棄了甲申政變中與開化黨的仇隙,轉而支持樸泳孝對抗大院君,並同意任命樸泳孝為內部大臣,作為內閣的二把手,甚至她還同意發表《洪範十四條》,含有“後嬪宗戚不得干政”的內容。閔妃藉此換來了日本人的好感,導致大院君迅速被日本公使井上馨廢掉,就連他的孫子李埈鎔也在閔妃的暗中支持下於高宗三十二年(1895)三月被樸泳孝逮捕,差點被處死。排斥了大院君勢力後,閔妃又利用樸泳孝勢力去排擠金弘集一派,終於使內閣總理大臣金弘集於高宗三十二年(1895)五月下台。
親日派內部的傾軋過程中,閔妃本人則坐山觀虎鬥,不斷培植自己的勢力。由於當時閔氏家族不是被流放就是逃亡,因此閔妃開始注意歐美勢力。閔妃一直與俄國駐朝公使韋貝爾(Вебер)保持不錯的關係,韋貝爾夫人也是與閔妃一見如故,時常出入王宮,而韋貝爾的小姨子孫澤(Sontag A.,德國阿爾薩斯人)更是一朵交際花,與閔妃過從甚密,後來她在閔妃的支持下於1894年建立在漢城成立了貞洞俱樂部(後稱孫澤賓館),作為西方各國駐朝外交官的會所,同時也是閔妃展開秘密外交的基地,而閔妃的目的則是實現朝鮮的中立化。 [36]  閔妃本人也經常在宮中舉行西式宴會,以此來聯合歐美勢力,作為牽制日本的力量。閔妃以樸泳孝的名義在日本第一銀行漢城分行存了一大筆秘密資金,日本人推測就是用來在宮中開宴會的。 [37]  當時樸定陽李範晉李完用沈相薰安駉壽等親俄、親美的大臣亦時常出入貞洞俱樂部,他們逐漸凝聚在閔妃的羽翼下,被稱為“貞洞派”,成為閔妃從親日派手中奪回政權的力量。閔妃開始重新恢復勢力,但這也致使她遭遇殺身之禍。

明成皇后慘遭殺害

甲午戰爭清朝失敗告終,清朝在高宗三十二年(1895)4月簽訂的《馬關條約》中被迫放棄了對朝鮮的宗主權,承認朝鮮獨立。接着,發生了俄國聯合法國德國迫使日本歸還遼東半島中國的“三國干涉還遼”事件。閔妃見俄羅斯在“三國干涉還遼”中壓制了日本,便倒向俄國一方,企圖將俄國勢力引入朝鮮與日本對抗。閔妃成功利用了貞洞俱樂部等組織擴大了俄國及其他西方國家在朝鮮的勢力,對日本進一步構成威脅。美國顧問李仙得(Legendre)更是向閔妃獻計四條,稱:一、王妃和閔氏是一家,閔氏和日本將來是勢不兩立的。二、日朝兩國雖稱為鄰邦,然其間隔大海,故不如朝俄兩國間接壤,是以由地形上觀之,俄國實比較日本可親。三、俄國是世界最強國,日本不足與較。此不必廣引力證,即就今春歸還遼東半島一事,便可確證其為事實。四、俄國決不妨害朝鮮的獨立,又不好干涉內政,故若依賴俄國而得其保護,則極安全而可專行君權如舊。 [38]  閔妃遂更加親俄排日,她常對左右説:“日本人和閔氏勢不兩立,就是丟失若干土地給其他國家,也要報日本這個仇。俄羅斯是世界的強國,日本不能相比,而且有保護君權的條件,可以依賴。” [38]  在閔妃與俄國迅速聯結的情況下,樸泳孝與閔妃的矛盾亦愈發凸顯,日本也終於察覺出了閔妃的野望。高宗三十二年(1895)閏五月,內部大臣樸泳孝謀殺閔妃,事泄後閔妃發動宮廷政變,解散了親日內閣,迫使樸泳孝亡命日本(一説此謀出於閔妃的誣陷)。至此,貞洞派正式上台,閔妃第三次掌握政權。
隨着閔妃趕走樸泳孝,日本眼看自甲午六月以來苦心扶植的親日政權垮塌,自然很不甘心,但起初日本並不想殺死閔妃。在樸泳孝亡命之前,日本駐朝公使井上馨回本國,接着便發生了樸泳孝謀逆事件,當時朝鮮盛傳井上馨將會帶3000大軍來韓,向閔妃質問樸泳孝事件,但井上馨歸國後並未氣勢洶洶,反而以懷柔政策對待閔妃。閔妃似乎也緩和了對日本的態度,在接見井上馨時一直回顧當年她主張同日本建交、簽訂《江華條約》過程中穿針引線的作用,並説道:“儘管歷史上大院君常常採取鎖國主義,但閔氏始終主張開國論,以保護日韓兩國的和睦,閔氏對日本實際是有恩有德。然而日本不顧這些歷史,仇視閔氏,反而援助鎖國主義的大院君,是違背情理的。每每夜裏思及此事便不禁要流淚,實在是無情無義啊。”井上馨聽了之後據説“感動得幾乎落下淚來”。 [39]  井上為了懷柔閔妃,同意刪除《洪範十四條》中禁止後宮干政的內容,甚至打算贈與300萬日元給朝鮮王室,作為政治獻金。但是閔妃嘴上這麼説,內心裏卻不買日本的賬,她將井上的懷柔視為軟弱,尤其是日本的所謂300萬元寄贈金計劃成了空頭支票,使閔妃在親俄排日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她一方面赦免被治罪的閔泳駿外戚,另一方面則變本加厲地排斥親日派,使朝鮮國內的親日派人人自危。在閔妃掌權、不斷親俄排日的背景下,軍人出身的三浦梧樓代替井上馨出任日本駐朝公使,對閔妃也就開始採取強硬政策。
乙未事變後《官報》上登載的廢后詔 乙未事變後《官報》上登載的廢后詔
三浦梧樓一到朝鮮,就與在朝鮮的日本人密謀殺死閔妃。當時,閔妃計劃解散由日本人訓練的朝鮮部隊——訓練隊,訓練隊向三浦梧樓求援,這成為日本殺害閔妃的導火線。日本人做好了殺害閔妃的準備,他們先收買了以親日分子禹範善等率領的的訓練隊,讓他們作為前鋒入宮,又挾持了大院君(一説是大院君主動合作),以造成大院君和訓練隊發動政變的假象。高宗三十二年(1895)八月二十日(10月8日)凌晨,在日本駐朝公使三浦梧樓的策劃下,日本陸軍中佐楠瀨幸彥、浪人岡本柳之助等率領數十名日本浪人、400多名日軍守備隊和800名朝鮮訓練隊衝進景福宮,遭遇閔妃親信洪啓薰和美國軍事教官戴伊指揮的朝鮮侍衞隊的頑強反抗。但侍衞隊只有200人,故很快被日軍擊敗,洪啓薰戰死。早些時候高宗和閔妃本來在一起,後來閔妃聽信了被日本收買的近臣鄭秉夏的話,以為宮中無事,便回她的寢殿坤寧閣就寢,臨別前告訴她的夫君説:“願毋忘宗祀之重。” [2]  誰知這竟成永別。
攻佔景福宮的日本人一路闖入高宗和閔妃的居所乾清宮,他們闖入長安堂,挾持高宗,逼迫他在事先擬好的《王后廢位詔敕》上簽字,被高宗拒絕;一路則攻進閔妃的住所坤寧閣,四處搜尋閔妃。日本人在搜尋閔妃的過程中殺死了不少宮女宦官,甚至殺死了前來勸阻的宮內府大臣李耕稙。閔妃倉促間化裝成宮女躲起來。很快,一名叫中村楯雄的日本浪人在坤寧閣的內室裏發現了躲藏的閔妃。他兇狠地扯着閔妃的頭髮,將她拖出來,順手就是一刀,閔妃試圖反抗,逃到院子裏,另一名浪人藤勝顯又一刀砍下去,閔妃倒在血泊之中,嘴裏喃喃喊着她兒子的名字。暴徒們將奄奄一息的閔妃放在木板上,讓宮女來確認。證實閔妃的身份後就將她亂刀砍死。歷史上將這次事件稱為“乙未事變”。根據日本作家角田房子所著《明成皇后——最後的黎明》記載:明成皇后被殺事件是史上少有的殘忍、野蠻事件,暴徒們高喊着“閔妃在哪裏”衝進宮中,在一羣被嚇呆的宮中女官中,他們選出兩名美貌者殘忍殺害,其中一人在太陽穴處留有出過天花的痕跡,他們認出就是閔妃。殺人者中的一人後來承認那是非常殘暴的行為,殺害明成皇后之後又對她的屍體施以了用言語無法形容的暴行。
為了銷燬罪證,日本人殺害了閔妃以後,還在當天清晨將她的屍體在景福宮東側鹿園松林中澆上汽油焚燒,並把骨灰丟進了池塘裏。所以現今閔妃的陵墓內沒有她的遺體,而是殘存的一點骨灰和生前所用的衣履而已。

明成皇后死後哀榮

殺害閔妃後,日本罷免了樸定陽李範晉等親西方大臣,扶植金弘集第三次組建親日內閣。接着,高宗在日本的脅迫下,於乙未事變兩天之後(八月二十二日)頒佈了《王后廢位詔敕》,聲稱閔妃解散了訓練隊,導致訓練隊譁變,閔妃“蹈襲壬午往事”而逃之夭夭,因此“不但不稱於後德,其罪惡貫盈,不可承先王宗廟”,於是宣佈將閔妃廢為庶人 [40]  詔敕中的內容完全是日本人精心編造的故事。
雖然日本人極力將乙未事變掩飾成朝鮮內部的政變,是大院君僱傭日本浪人殺害閔妃,與日本政府無關;誰料日軍行動的全過程被兩個西洋人目擊,一個是當時在宮中的美國軍事教官戴伊,另一個是俄羅斯技師士巴津。兩人向外通報了事件,在漢城的各國公使強烈抗議日本的行為。日本政府在面臨國際輿論譴責的情況下,不得不有所退讓,被迫指示親日政權將一直隱瞞的閔妃死訊公諸於眾,並在當年十月十日將閔妃復位,十五日公佈了閔妃已死的消息,追諡為“純敬王后”,同時審判幾個乙未事變的朝鮮人參與者 [41]  ,以緩和朝鮮國內外的輿論壓力;一面慌忙把包括三浦梧樓公使在內的56名兇手“逮捕”,但只是做了個形式上的審判,兇手們被判無罪。日本國民還把他們當成凱旋的將軍來迎接,日本人的殘忍和虛偽可見一斑。
明成皇后的葬禮 明成皇后的葬禮
乙未事變的真相被公佈以後,極大地傷害朝鮮人民的民族感情,縱使日本人和親日內閣做再多收買人心、緩和輿論的工作,也無濟於事了。接着,金弘集內閣又發佈了斷髮令,壓抑已久的朝鮮人終於掀起了反日的怒潮。他們高呼“為國母報仇”,紛紛起兵反抗,史稱“乙未義兵”(即第一次義兵運動)。建陽元年(1896)2月11日,高宗乘婦女的轎子,逃離被日本人控制的宮廷,來到俄國公使館避難,史稱“俄館播遷”。“俄館播遷”後,高宗下令誅殺親日內閣大臣,金弘集鄭秉夏魚允中先後被憤怒的民眾所殺,其餘親日分子逃跑,日本在朝鮮的擴張亦得到一定遏制,算是為閔妃報了一點血海深仇。
高宗下令將閔妃復位,廢除了親日內閣為閔妃取的諡號“純敬”,並於建陽二年(1897)1月定諡號為“文成王后”,3月又改為“明成王后”,取諡法中“照臨四方曰明”、“禮樂明具曰成”。 [42]  光武元年(1897)10月12日,高宗稱皇帝,建國號為“大韓帝國”。閔妃也被追封為皇后,史稱“明成皇后”,1921年加諡“孝慈元聖正化合天洪功誠德齊徽烈穆明成太皇后”。 [43]  高宗還在光武元年(1897)11月21日為她舉行了盛大的國葬,為其修建了規模宏大的洪陵以厚葬之。為此高宗曾專門派人到中國南京查看明孝陵,企圖以明太祖孝慈高皇后馬氏的陵寢規制來營建洪陵,史載洪陵“前後糜費巨億,為國朝山陵之冠”。 [44]  高宗非常思念明成皇后,“語及輒汪然淚落,見奩匜之屬,嘆嗟摩挲,不忍去手……每朔望,必親撰文以祭,人比之恭愍王之哭元公主。” [45]  此後十多年間,儘管有純獻皇貴妃受寵,然而高宗再也沒立過皇后。

明成皇后軼事典故

明成皇后閔妃屠村

壬午兵變期間,閔妃出宮南逃,將渡漢江時,梢工説:“京城已傳來斷江之令,而且你們形跡可疑,我不能幫你們擺渡。”閔妃從轎子裏扔出一枚金指環,梢工撿到後就幫閔妃一行渡江。閔妃一行在廣州某村歇腳時,有一羣村姑來圍觀,以為閔妃是避難的婦女,便互相説:“中殿淫亂釀成了這種禍變,害得這位娘子都逃到這兒來避難了!”一個月後閔妃還宮,下令屠滅該村,同行者又請治梢工之罪,但閔妃沒同意。 [46] 

明成皇后賣弄學識

甲午更張之際,朝鮮政府打算將變法之事告於宗廟鄭萬朝草擬了告廟文,內有“天佑宗祊”之句,尹致昊對高宗説現在國際上所説的“天佑”一般都是指上帝保佑,如果用這句的話可能會讓外國誤以為朝鮮成了天主教國家,閔妃聽到後大笑,然後羅列《詩經》中“天難諶斯”、《尚書》中“天明畏”、《周易》中“天行健”等古書中帶“天”的語句,質問尹致昊這些“天”是否指天主教的上帝,最後説:“你真無知啊!”尹致昊羞愧得不能回答。 [47] 

明成皇后沉湎享樂

閔妃愛好奢侈品,她聽説平安道所產紫枿(貂皮腋毛)非常名貴後,命令送至宮中,然後張開觀賞,不料掉了個蠟燭,將這珍貴的紫枿燒為灰燼。朝鮮八道的奇珍土產都被送進宮廷,積累得如丘陵一般。每逢宮中酒宴,高宗和閔妃喝得正酣時就會倚柱而立,把摺扇、人蔘扔得滿地都是,表演歌舞的巫女或戲子在表演一夜後請休息時,都會揹着各種細苧、扇、刀等物件回去。有一次,閔妃聽歌聽到“來路去路逢情歡,死則死兮難捨旃”這種頗為“淫褻猥鄙”的歌詞時,竟然拍着腿和節拍説:“沒錯沒錯!” [48] 

明成皇后與袁世凱

民國鴛鴦蝴蝶派作家貢少芹所著《洪憲宮闈豔史演義》(又稱《洪憲宮闈秘史》)提到閔妃與袁世凱私通並且感情甚篤,甚至還送養妹碧蟬給袁世凱做小之逸聞,此説流傳頗廣。 [49]  但在歷史上袁世凱對閔妃評價極差,雙方關係緊張,袁世凱也多次企圖利用大院君推翻閔妃,可謂是欲除之而後快,直到他離開朝鮮前夕還説“韓政亂根於閔,不除(閔)妃,斷無從着手”。 [50]  因此,閔、袁相愛之説不過是小説家杜撰的無稽之談而已。復旦大學創始人、曾在壬午兵變後赴韓並覲見閔妃的馬相伯(馬建常)則回憶説“袁(世凱)曾經告訴我説,高麗的閔妃非常淫亂,有意和他私通”,但馬相伯本人表示不相信。 [51] 

明成皇后子女情況

閔妃先後懷孕6次,第一次是高宗七年(1870),但是中途流產;第二次是高宗八年(1871),但由於先天性鎖肛症而很快夭折;第三次是高宗九年(1872),並於次年生下一女,七個月後夭折,期間又懷孕,高宗十一年(1874)二月生下一子李坧;翌年四月又生一子,十餘日後夭折;最後一次是高宗十五年(1878),生下大君百餘日後夭折。所以閔妃的子女只存活了一個,就是純宗李坧。李坧在高宗十一年(1874)被冊封為王世子。但純宗沒有生育能力,所以光武元年(1897)出生的李垠純獻皇貴妃嚴氏之子)被封為皇太子,將來繼承純宗的皇位。

明成皇后歷史評價

明成皇后當時評價

明成皇后的陵墓——洪陵 明成皇后的陵墓——洪陵
在當時的朝鮮王朝,無論是以黃玹為代表的傳統文人,還是以尹致昊為代表的開化派知識分子,對閔妃的評價都很低。對於傳統文人而言,“牝雞司晨”的偏見無疑使他們對閔妃抱有先天性的反感,認為閔妃對朝鮮亡國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比如黃玹評論道:“後(指閔妃)機警饒權數,干政二十年,馴致亡國,遂遭千古所無之變。” [52]  在他的著作《梅泉野錄》中記載了許多關於閔妃的傳聞,而這些傳聞大部分都是負面的。代表新興勢力的開化黨對於閔妃的評價並非一向否定,而是有所變化的。由於閔妃早期主張對外開放,支持開化勢力,所以開化派對她的評價還不錯,尹致昊在1884年6月評價閔妃“天稟聰明,燭量甚快”,但在甲申政變以後,尤其是1894年開化黨領袖金玉均被閔妃集團所派刺客暗殺,使開化黨人對閔妃的評價變得非常惡劣。這點在尹致昊的身上也得到體現,他用英語在日記中寫道:“王妃和她的親戚對這個國家的恥辱負有直接責任。哦,一個邪惡的女人做的邪惡的事!”並稱閔妃是“聰明而自私的女人”。 [53]  其他開化黨人也是如此,俞吉濬在他給美國恩師摩斯寫的信中將閔妃與英國女王血腥瑪麗法國王后瑪麗·安託瓦內特相提並論,稱閔妃是“世界上最壞的女人” [54] 樸泳孝則在1895年對日本的三浦梧樓説“閔妃是朝鮮的大狐狸,萬事都是障礙”,被猜測為不久後三浦梧樓策劃乙未事變時將其行動的代號稱為“狐狩”的來源。 [55] 
閔妃死後十餘年,朝鮮半島就淪為日本殖民地。在朝鮮日治時期出版的日本人寫的著作中,對閔妃仍然持否定評價,他們從閔妃的反日立場出發,普遍認為閔妃干政阻礙了朝鮮的近代化,導致朝鮮的亡國。1935年由日本右翼組織黑龍會出版的《東亞先覺志士記傳》對閔妃的評價最有代表性,稱“閔妃是聰明多智、秀於術策,一面陰險、嫉妒、殘忍的性格兼有的妖婦型女性。”並將閔妃比作中國西太后 [56]  日本殖民時期,朝鮮史學家也對閔妃評價較低,如張道斌説:“閔後極其腐敗,實為朝鮮末期腐敗常態的代表者。其無信、奢侈、遊宴、墮落、紛雜、不正、迷信、淫祀、卜術、貪權、愛賂、賣官、私黨、殘酷、構禍等,足以使其為代表朝鮮近代滅亡慘狀的婦人……集中促使朝鮮滅亡的所有路線、社會的惡德於一身的婦人” [57]  ,以上對閔妃的認識和評價都被當代韓國視為儒教觀念或“殖民地史觀”產生的錯誤評價。

明成皇后後世評價

1945年光復以後,朝鮮半島開始重新審視對閔妃的評價。其中大韓民國對閔妃的評價較高,而且隨時間的推進,民族主義的盛行,加上文藝作品和大眾傳媒等因素,閔妃在韓國的評價也越來越高,韓國人也被普遍使用“明成皇后”這一尊稱來稱呼她。韓國建國後,實證主義史學佔主流地位,學術界對閔妃的評價也不是很高,比如有韓國學者指出:“她利用李朝混亂的政情,將高宗推至前台,自己在幕後謀劃各種計策,是一名妖女。” [58]  但韓國國內已經有肯定閔妃的傾向,曾任韓國副總統的李始榮評價閔妃:“明成後閔氏,聰明絕倫,多聞博識,經典百家無不通曉,且辭令捷利,應對如流,非巾幗中人。” [59]  大韓民國首任總統李承晚更是在閔妃被害地題寫“明成皇后遭難之地”的石碑。隨着民族主義史觀的逐漸確立和鞏固,以及不少歌頌閔妃的文藝作品(如1965年的《清日戰爭和女傑閔妃》等)的出現,閔妃在韓國的評價直線上升,以往對閔妃的評價被視為“殖民地史觀”而加以批判,而其他韓國學者則對過去對閔妃的認識進行推翻和顛覆,比如金幸子認為閔妃並非操縱高宗的妖后,而是與高宗的理性的政治結合的夫妻關係。 [60]  羅洪柱則高度評價閔妃,稱她為了帶頭守護王室和國家,以不屈的鬥志對抗日本的內政干涉,又在男尊女卑儒家思想盛行的情況下,在國家有事時挺身而出,敢於堂堂對抗既有的習慣,因此“明成皇后可以説是現代女性的嚆矢”。 [61]  曾任韓國教育科學技術部國史編纂委員會委員長的李泰鎮教授也説:“不知何時起流傳着王妃閔氏貪圖丈夫的君主權力的説法,這種印象至今還深深地刻在韓國國民心中,事實上這只是為了某種目的而被編造出來的。……其實,王妃不僅讀過很多書,還非常伶俐,國王遇到困難的時候幫了不少忙,能夠幫國王作出明智的判斷。……王妃是和國王站在一起主導開化政策的……王妃擅長國際關係形勢的判斷,因此幫了國王很多的忙。” [62]  而20世紀90年代之後以《明成皇后》為名的音樂劇電視劇等很受歡迎的文藝作品的不斷湧現,則在韓國民眾中將閔妃塑造為“開化的先覺者”、“聰明的外交家”、“為抗日捐軀的國母”等傑出形象。 [63]  針對閔妃評價的變化,韓國明知大學副教授洪順敏評論道:“歷史學界提到了對近代史研究的關注,對認識女性在歷史中作用的外部氛圍也產生了影響”“但也不可否認存在對歷史研究尚不充分的情況下,通過藝術作品過度美化的一面。” [64] 
然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對閔妃的評價與韓國主流相反,將她定性為“保守勢力的擁護者”、“兩班地主的代表者”、“依靠列強維持政權的事大主義者”而予以否定。1999年出版的《朝鮮百科大辭典》中對閔妃的評價是:“作為反動的保守派集團,代表封建兩班地主的利益,無條件鎮壓所有的進步的傾向,對人民進行苛酷的榨取。” [65]  儘管如此,朝鮮仍然強烈批判日本人殺害閔妃的“乙未事變”,對閔妃寄予同情,指出“乙未事變是侵害朝鮮自主權和民族尊嚴的日本國家恐怖犯罪”。 [66] 

明成皇后外國評價

這裏所謂的“外國的評價”是指接觸過閔妃的朝鮮以外國家人士的評價。這些評價一方面傾向於閔妃的外形和氣質,另一方面也比當時朝鮮本國的評價要高些。英國著名旅行作家伊莎貝拉·伯德·畢曉普曾於1895年覲見閔妃,她對閔妃的評價是:“年過四十的王后陛下是一位非常美麗柔弱的女人,頭髮烏黑,皮膚白皙,在珍珠粉的化妝下顯得更加蒼白。雙眸是冰冷敏鋭的,充滿敏鋭的才氣和智慧。含着微笑的蒼白的臉上似乎凝聚着一絲哀愁。……當她開始談話時,尤其是她感興趣的談話,她明亮起來的臉顯得更加美麗。” [67]  在韓國從事傳教和教育事業的美國人安德伍德夫人不僅描述了閔妃的美貌,還評價她:“王妃熱愛國家,心胸寬廣,是一個進步主義者。她不僅精通中國古典,對世界先進國家也頗具見識。按西方標準看,她確實是一位完美的貴夫人。” [68]  長期擔任美國駐朝外交官的安連(霍勒斯·艾倫)則盛讚閔妃是“亞洲的偉人之一”。就連策劃乙未事變日本公使三浦梧樓在第一次謁見閔妃時,對她的印象是:“這位王妃作為一名女性,實在是罕見的有才能的豪傑了。” [69] 
當時的中國清朝作為朝鮮的宗主國,也有一些關於閔妃評價的記錄。駐紮朝鮮12年的袁世凱評價閔妃“怙惡不悛,剛愎自用”,並説“王妃昏妄,親西人而薄中國”。 [70]  他曾詳細描述閔妃亂政情形説:“閔妃荒辭如故,剛愎尤甚,信任巫女號真靈君者及世子乳母吳氏作偽干政,又崇尚禱祀,甚至瞽蒙亦得拜官,月費數萬,率以賣官償其資,道路以目,莫敢誰何。朝臣稍有氣骨者輒放斥之,諸閔中無老幼賢愚並置顯要。” [76]  相比而言,馬相伯更注重描述閔妃的外貌,稱“她實在是我有生以來所看見的第一個美人”,描述閔妃“身材適中,臉兒作鴨蛋形,鼻兒高高的,皮膚非常潔白勻潤,烏黑的頭髮,態度也非常嫺雅莊靜”。 [51] 
乙未事變尤其是日韓合併以後,中國人普遍表現出對閔妃的同情和歌頌,湧現了《英雄淚》、《高麗閔妃》(新鏡花緣)等大量歌頌閔妃的小説話劇,也有包括錢鍾書在內的許多文人賦詩詠歎閔妃的命運,這些歌詠並不僅僅針對閔妃本人,更是由於朝鮮被日本吞併而產生的唇亡齒寒之感所致。但對閔妃的批判仍然存在,如梁啓超認為:“閔妃擅政,豔妻煽處,舉國中知有君之妃而不知有君者殆二十年,則晉惠帝之受制於賈后也;坐是與大院君構釁,使小人乘之,則唐肅宗之惑於張良娣也。” [71]  王芸生則評論道:“閔妃美而有才,擅權樹敵,迭起政潮,而卒不得其死,哲婦之鑑也。” [72] 
縱觀明成皇后的一生,她善於宮廷鬥爭,終生與她的公公興宣大院君爭權奪勢,卻在內政的改革和治理上乏善可陳;她善於利用國際矛盾,為朝鮮爭取生存空間,卻簽訂了多個不平等條約,出賣了大量權利。但明成皇后始終堅持朝鮮獨立,特別是1894年日本控制朝鮮以後,她更是巧妙利用日俄矛盾,引進俄國勢力,延緩了朝鮮被日本吞併的進程,自己也因此遇害。也正是由於這一點,明成皇后才在後世的韓國得到尊敬,但也應注意到她對於朝鮮王朝亡國也負有很大責任。

明成皇后人物爭議

明成皇后名字爭議

關於明成皇后的本名有多種説法,韓國作家鄭飛石於1981年出版的歷史小説《閔妃》中將她的漢字名寫作“紫英”,韓國曆史學家韓永愚在他的著作《明成皇后和大韓帝國》中則記為“茲映”(“紫英”和“茲映”在朝鮮語中讀音相同),而《乙未倭變》編纂委員會在1998年刊行的關於閔妃的記錄中則寫為“貞鎬”,不過以上説法都沒有十分確切的證據。也有記載説閔妃的名字中有一個“梅”字。 [73] 

明成皇后照片爭議

明成皇后的照片問題是一個未解之謎。迄今為止,據稱是明成皇后的照片已有10多張,不過沒有一張被確認為明成皇后的真實照片。關於這個問題,史學界有兩種解釋:一種説法是明成皇后酷愛照相,但明成皇后在“乙未事變”中被日本浪人殺死以後,他們將明成皇后的所有照片付之一炬;另一種説法則是明成皇后生前從未留下任何照片或畫像,因為“壬午兵變”期間明成皇后被起義軍民四處追殺,此後雖然照相技術傳入朝鮮,但明成皇后擔心她的真實面貌一旦流傳出去,很難保證萬一再次發生禍變時能夠脱身,因此拒絕照相。
明成皇后的照片曾公開在1910年李承晚美國刊行的著作《獨立精神》之中,但照片刊出後立刻有人質疑稱“皇后不可能穿着百姓衣服拍照”。儘管如此,出現了以此為藍本的許多類似照片,就連閔姓戚臣閔泳瓚(閔泳煥之弟,閔謙鎬之子)的回憶錄中也使用了類似照片。這張照片也一直在引發爭議,當時的朝鮮雜誌《三千里》1933年9月號上曾有“沒有人見過明成皇后的面容”的敍述。這個版本的照片在1960年代中期以前都是明成皇后的唯一公開的流傳照片。
不同版本的明成皇后照片
流傳最廣的照片最早在1969年傳入韓國,被收錄在元裕漢編著的《韓國史大系》中。這張照片披露就引起轟動,關於它的真實性亦是眾説紛紜。但主流認為這是明成皇后的真實照片,韓國政府最終一錘定音,將其收錄在1990年版的歷史教科書中,另外,北朝鮮也將其作為閔妃照片。但真相後來被揭開,最早刊登這張照片的美國雜誌《德莫雷斯特家庭雜誌》(1894年11月號)上卻解釋是閔妃的首席尚宮("The Queen Of Korea’s Chief Lady In Waiting")。稍晚的,胡默·赫爾伯特在1906年發行的《韓國見聞記》中也收錄這一照片,但同樣説她是一名宮女(赫爾伯特與朝鮮王室的關係非同一般,曾受高宗之託傳遞國書)。類似的照片還出現在意大利駐韓總領事羅傑蒂的《韓國和韓國人》(1904年出版)中,但這張照片被韓國學者考證出來是一張合成的偽造物。因此,2004年,這張著名的照片被確認是宮女照片而從韓國教科書中刪除。
還有張德國人收藏的照片也很著名,這個德國人在1894年—1895年曾訪問朝鮮,他的相冊中包括大院君、高宗和他的兒子純宗的照片,而一張白衣女子的照片下則寫着“被害的王妃”(Die Ermodete Konigin),許多人認為此人的氣質和明成皇后很相似。但是也有人認為這是一張貴族婦女的照片,並不是明成皇后,因為此女拍照的背景與一張身着清朝官服的興宣大院君的照片的背景完全一致,所以不大可能是明成皇后,而可能是與雲峴宮有關的女人。
除了這三張主流的照片以外,陸續還發現了不同版本的照片或生前畫像。比如2005年,韓國史學家李泰鎮公開了他在日本購買的一幅插圖,插圖描述的是1894年12月8日日本公使井上馨偕同看似翻譯的人覲見朝鮮高宗和明成皇后的場面。該插圖刊登在1895年1月25日開始發行的日本雜誌《風俗畫報》第84期上,系當時日本著名畫家石冢空翠所作。2010年8月15日,韓國全南大學文化研究團公開了俄羅斯聖彼得堡《新時報》1895年10月21日刊登的明成皇后細密畫,但這一細密畫因為面貌似歐洲人、身着旗袍而被認為與真實的明成皇后相去甚遠。 [74]  現存的全身黃色禮服畫像是韓國當代畫家權五昌先生所繪的。

明成皇后影視形象

類型
名稱
年代
飾演者
電影
大院君與閔妃
1959年
1959年
怨恨的日月刀
1962年
黃貞順
清日戰爭與女傑閔妃
1964年
1969年
都琴峯
閔妃和魔劍
1970年
1971年
1973年
都琴峯
2006年
2009年
2015年
電視劇
閔妃
1974年
大韓國人
1979年
黃正雅
義親王
1980年
金姈愛
李容翊
1982年
風雲
1982年
金姈愛
風雲碑
1989年
1990年
燦爛的黎明
1995年
2001年
2010年
2014年
河智恩
2015年
2019年
金智賢
2020年
參考資料
  • 1.    《高宗實錄》卷32,三十一年十二月十七日條:“主上殿下稱大君主陛下,依允;王大妃殿下稱王太后陛下,敬依;王妃殿下稱王后陛下,王世子邸下稱王太子殿下,王世子嬪邸下稱王太子妃殿下,箋稱表,並依允。”
  • 2.    《高宗實錄》卷36,光武元年11月22日條。
  • 3.    角田房子.《閔妃暗殺:朝鮮王朝末期的國母》:新潮社,1988年:第56頁
  • 4.    李瑄根著,林秋山譯.《韓國近代史》: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67年:第2頁
  • 5.    菊池謙讓.《大院君傳(附王妃的一生)》:日韓書房,1912年:第300—301頁
  • 6.    黃玹《梅泉野錄》,第2頁:“炳學約興宣君,以其女揀長秋之選,則戚里固自如也。上既立,興宣君尊為大院君,即背炳學,定國婚於閔致祿之孤女,即明成皇后也。炳學之女,後適趙臣熙。”
  • 7.    《大清穆宗毅皇帝實錄》卷180,同治五年九月庚申條:“以冊封朝鮮國王妃,派理藩院右侍郎魁齡為正使,委散秩大臣希元為副使往封。”
  • 8.    樸殷植《韓國痛史》第二編,第15頁。
  • 9.    菊池謙讓.《大院君傳(附王妃的一生)》:日韓書房,1912年:第296頁
  • 10.    黃玹.《梅泉野錄》: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1955年:第95頁
  • 11.    明成皇后國葬都監儀軌(卷二)  .奎章閣韓國學研究院
  • 12.    李瑄根著,林秋山譯.《韓國近代史》: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67年:第3頁
  • 13.    角田房子.《閔妃暗殺:朝鮮王朝末期的國母》:新潮社,1988年:第70頁
  • 14.    金澤榮《韓史綮》卷五,第17頁。
  • 15.    《近代朝鮮人物畫報》,《別乾坤》附錄,1932年第1期。
  • 16.    《高宗實錄》卷8,八年十一月初八日條:“教曰:‘今日亥時,元子以大便不通之症不幸,產室廳撤罷。’”
  • 17.    李覺鍾.《純宗實記》:新民社,1927年:第91頁
  • 18.    樸齊絅撰、裴琠評.《近世朝鮮政鑑》上卷:中央堂,1886年:第45頁
  • 19.    《高宗實錄》卷10,十年十一月初三日條。
  • 20.    黃玹.《梅泉野錄》: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1955年:第45、46頁
  • 21.    《日本外交文書》卷7,第404—414頁。
  • 22.    尹孝定《風雲韓末秘史》,第49—51頁。
  • 23.    李瑄根著,林秋山譯.《韓國近代史》: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67年:第8頁
  • 24.    黃玹.《梅泉野錄》: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1955年:第112頁
  • 25.    黃玹.《梅泉野錄》: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1955年:第40頁
  • 26.    《梧下記聞》,第10頁。
  • 27.    《高宗實錄》卷19,十九年六月十七日條。
  • 28.    金玉均《甲申日錄》。
  • 29.    〈袁世凱駐節朝鮮期間函電選輯(下)〉,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歷史檔案》1992年第4期,第66頁。
  • 30.    《高宗實錄》卷24,二十四年十月初六日、十七日條。
  • 31.    《養壽園電稿》三,寄李中堂,光緒十八年十月十五日,第50—51頁。
  • 32.    《中東戰紀本末》初編卷之四,朝警記一,第288頁。
  • 33.    杉村濬《明治廿七八年在韓苦心錄》,第57—59頁。
  • 34.    〈閔妃親筆諺文密書〉,《文學思想》1974年10月號。
  • 35.    《日本外交文書》卷27,第2冊,第129—137頁。
  • 36.    文一平.《韓美五十年史》 :朝光社,1945年:第198頁
  • 37.    伊藤博文編《秘書類纂·朝鮮交涉資料》下卷,第658頁。
  • 38.    杉村濬《明治廿七八年在韓苦心錄》,第168—169頁。
  • 39.    杉村濬《明治廿七八年在韓苦心錄》,第155頁。參照《日本外交文書》卷28,第1冊,第369—373頁。
  • 40.    《高宗實錄》卷33,三十二年八月二十二日條。一日後,又下詔曰:“顧念王世子誠孝與情理,庶人閔氏,特賜嬪號。”也就是説閔妃被廢為庶人的時間只有1天。
  • 41.    《高宗實錄》卷33,三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條。樸銑、李週會、尹錫禹被認為是弒後主謀而被處以絞刑。
  • 42.    《高宗實錄》卷35,建陽二年1月6日、3月2日條。
  • 43.    《純宗實錄(附錄)》卷12,十四年3月9日條:“攝上徽號冊寶於景孝殿。玉冊文曰:……洪惟孝慈元聖正化合天洪功誠德明成皇后,配體聖人,母儀宗國。……躋祔之縟禮載舉,七世可觀;中壼之懿範難忘,四字追闡。若乃‘太’號之從上,即是歷代之美規。‘齊’敬為載德之基,維‘烈’無競;‘徽’柔是承乾之象,於‘穆’以臨。謹遣使臣奉冊寶,追上徽號曰‘齊徽烈穆’,後號曰‘太皇后’。”
  • 44.    黃玹.《梅泉野錄》: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1955年:第220頁
  • 45.    黃玹.《梅泉野錄》: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1955年:第207頁
  • 46.    黃玹:《梅泉野錄》,第60頁:中宮將渡江,梢工難之,曰:“京師有令斷江,又此行色可疑,不可渡。”中宮脱金指環,擲轎外,乃克濟。過廣州憩道傍,有村媪來看,認之為避亂婦女,相嘖嘖曰:“中殿淫亂,釀此亂離,使娘子輩奔竄至此。”中宮默識之,還宮後滅此一村。從行者欲治梢工罪,則不許。
  • 47.    黃玹:《梅泉野錄》,第153頁:變法初,將告由太廟,上令宮內府撰文。鄭萬朝以參書官撰進,首句有曰“天佑宗祊”云云。尹致昊言於上曰:“我國以不宗天主教聞天下,今天佑之天,歐西人摘指之曰:‘朝鮮亦天主教’,則如之何?”中宮大笑,屈指計之曰:“詩曰‘天難諶斯’,豈天主乎?書曰‘天明畏’,豈天主乎?易曰‘天行健’,豈天主乎?”因歷舉古書者不一而曰:“汝真無識矣!”致昊赧然不能對,中宮之以聰達自命也如此。餘聞之萬朝。
  • 48.    黃玹:《梅泉野錄》,第111頁:貂皮之產西北者,俗稱㹠皮,其腋下豐毛稱紫枿,奇温珍貴,價逾品緞數倍。自內嘗命毛廛猝進紫枿毛帳十副,京師之有㹠皮裘帽者獲十倍之利。及制進,明成命張之,玩賞之際,燭燼飛墜,頃刻燒盡。八道土產之珍,無一不入卜定者,積如丘陵,每宮中曲宴興酣,兩殿倚柱而立,摺扇、曲參隨地如雨下,巫覡優伶解唱曲、按鼓節者,經一夜,請暇,細苧、扇刀之屬必重負而歸。李承旨最承,月沙(李廷龜)之後也,久以假注書直闕中,為餘言,嘗夜闌聞有歌管,隨掖隸尋聲而往,至一處殿閣,晃朗如晝,見兩殿便服散坐,階下帕首袒臂,歌而鼓者數十輩,有唱雜調者曰:“來路去路逢情歡,死則死兮難捨旃!”淫䙝猥鄙,聞者掩面,而明成後搏髀稱善曰:“然哉然哉!”
  • 49.    《洪憲宮闈豔史演義》第二節,“高麗姨太太與小白菜爭長之趣聞”。
  • 50.    《袁世凱全集》卷3,第379頁。
  • 51.    馬相伯口述,王瑞霖筆記.《一日一談》:復興書局,1936年:第97頁
  • 52.    黃玹.《梅泉野錄》: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1955年:第184頁
  • 53.    《尹致昊日記》卷1,1884年五月十六日;卷4,1894年7月31日;卷8,1920年2月11日。
  • 54.    鄭容和.《文明的政治思想:俞吉濬與近代韓國》:文學與知性社,2004年:第93頁
  • 55.    史料顯示明成皇后曾拒絕日本的賄賂  .朝鮮日報中文網.2005-10-05
  • 56.    葛生能久《東亞先覺志士記傳》上,第519頁。
  • 57.    張道斌.《大院君與明成皇后》:德興書林,1927年:第104頁
  • 58.    李鍾恆.《韓國政治史》:博英社,1963年:第31頁
  • 59.    李始榮《感時漫語》,第55頁。
  • 60.    金幸子《閔妃執權期韓廷對外關係的國際政治的考察》,梨花女子大學1966年碩士論文。
  • 61.    羅洪柱〈明成皇后再評價〉,《東北亞》1995年創刊號,第323—324頁。
  • 62.    李泰鎮著,金京子譯.《明治日本侵韓史略》: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52頁
  • 63.    朝鮮近代史中苦鬥的女性們——明成王后閔氏(日文)  .朝鮮新報.2003-01-27
  • 64.    “歷史有生命力·東亞150年”第3章,日俄戰爭與朝鮮的殖民地化  .朝日新聞
  • 65.    明成皇后在北朝鮮是“保守勢力的擁護者”(日文)  .中央日報日文網.2001-10-22
  • 66.    乙未事變是侵害朝鮮自主權和民族尊嚴的日本國家恐怖犯罪(朝鮮文)  .勞動新聞.2010-10-07
  • 67.    Isabella Bird Bishop.Korea and Her Neighbors:Fleming H. Revell Company,1897:pp.252∼253
  • 68.    Lillias Horton Underwood.Fifteen years among the top-knots:American tract society,1908:pp.25∼26
  • 69.    三浦梧樓.《觀樹將軍回顧錄》:政教社,1925年:第324頁
  • 70.    《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卷9,第四零七件附件二,第四四九件。
  • 71.    梁啓超.《梁啓超全集》: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2193頁
  • 72.    王芸生編著.《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第三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0年:第133頁
  • 73.    樸周大《羅巖隨錄》,第298頁:“梅山者,有應於中宮殿小字。”同書第303頁:“中宮殿小字,有梅字。”
  • 74.    朝鮮明成皇后真容之謎百年未解  .中國國家博物館.2010-08-19
  • 75.    田保橋潔.《近代日鮮關係之研究》:朝鮮總督府中樞院,1940年:第27頁
  • 76.    郭廷以主編.《清季中日韓關係史料》:“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72年:第2565—2566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