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江海平原

鎖定
江海平原,又名南通平原或如皋平原,位於江蘇省東部,西起靖江孤山。與長江中下游平原相接,東至啓東圓陀角,北至如東洋口鎮“古長江口”。與裏下河平原相接,南面長江。因長江黃海衝擊與南通地區諸沙連接而成。故稱江海平原。 [1] 
江海平原主要包括靖江東部(現歸泰州地區)與南通地區大部(下轄之如皋市如東縣啓東市海門區通州區崇川區),海安(與淮安鹽城裏下河平原)除外。 [1] 
中文名
江海平原
外文名
Jiang-Hai(Yangtze River-Yellow Sea) Plain
別    名
南通平原
包    括
靖江東部,南通地區等
類    型
沖積平原
位    置
江蘇省東南部

江海平原形成歷史

江海平原,又名南通平原或如皋平原, [1]  如皋平原最早成陸的地方位於揚泰古沙嘴最東端的海安、如皋一帶。青墩新石器遺址的發現及隨後的研究證實,距今6000年前,如皋周邊今南通西北部已經成陸,並有人類活動。春秋時期魯哀公十二年(前483年),吳侯會衞侯於鄖(今立發橋),建發繇亭以示紀念。1978年,發掘的青墩村青墩遺址,經考古界專家學者實地論證,青墩遺址代表了新石器時代江淮東部先進水平。由此證明,早在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海安沙崗青墩一帶已有人類居住,是南通地區成陸最早的地方之一。如皋平原是長江上游泥沙衝擊與黃海海水頂衝共同作用,與南通地區諸沙洲連接而成。 [3] 
南通大地的基土——胡逗洲。胡逗洲的位置即包括今南通市中心,東至金沙鎮,西沿長江邊一帶,北至平潮鎮劉橋鎮,東北至石港鎮騎岸鎮等鄉鎮。南通市是江蘇省一座地級市,下轄如皋、通州、海門、啓東4個縣級市和海安、如東兩縣。一兩千年前,南通除西北部的如皋、海安外,其他區域還都是蒼茫的大海。滾滾長江一路奔騰咆哮,流經寬闊的江口。江水與海水相遇,動力減弱和出現化學絮凝作用,江水攜帶的大量泥沙陡然沉積下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終於形成了一塊塊露出水面的沙洲(島)。斗轉星移,江岔被沉積作用淤塞,沙洲漸次與大陸相連,並慢慢向外拓展、延仲,終於形成一片廣袤、肥沃的南通平原。該平原從西北向東南星舌形伸展,夾持在長江和黃海之間。
漢代時,在今如東一帶有一塊叫扶海洲的沙洲島。到了南北朝時,扶海洲與揚州東部沙咀並接,使揚泰砂咀(舊稱蓼角嘴)向東延伸了50多千米,可達今如東縣長沙鄉以東。
南北朝時,又出現了胡逗洲,又稱壺豆洲。最早《梁書.侯景傳》有“自滬讀入海至壺逗洲”記載。據《太平寰宇記》的記載“胡豆洲在縣東南海中,東西八十里,南北三十五里,上多流人,煮鹽為業。梁太清六年,侯景敗走,將北赴此洲,為王僧辯軍人所獲。”“流人”不是流放的罪犯,而是迫於生計,自行遷徒的底層民眾,他們是這塊土地上最早的拓荒者。
從梁承聖元年至唐武德元年間,中原戰亂,天災橫行,百姓苛捐雜税沉重,大批農民被迫離開家園,到處流蕩,尋找謀生之所和衣食之源。胡逗洲濱江臨海,人煙稀少,既無兵荒馬亂,又無官吏苛税,更無地主盤剝,因此成了“天高皇帝遠”的世外桃源。為避戰亂,為求生存,流人攜兒帶女來到胡逗洲上,安家落户。
資治通鑑》記載,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浙西狼山鎮遏使王郢等69人有戰功,節度使趙隱賞以職名而不給衣糧。郢等論訴不獲,遂劫庫兵作亂,行收黨眾近萬人,攻陷蘇常,乘舟往來,泛江入海,轉掠兩浙,南及福建,大為人患”。狼山鎮就在胡逗洲上,今仍然叫狼山鎮,當時一度歸江南常州管轄,隸屬浙江,固稱浙西狼山。
古通州地區成陸歷史 古通州地區成陸歷史
日本真人元開所著《唐大和尚東征傳》記載,鑑真和尚於天寶七年(748年)起程東渡日本,途經狼山,也稱“常州界狼山”。
流人們在胡逗洲上燒鹽捕魚的同時,還以種植水稻為生。飲食以米為主,以面為輔,還製作各種糕、圓子等,民間以魚蚌螺蝦為上品,並遺存生食滷嗆的習慣,醃製鹹魚鹹肉。出現的地方方言,一直影響到現在的南通話,形成與周圍不同的“方言島”。
胡逗洲後來和附近的南布洲等小沙洲連成了一體。它的北面是一條橫江,同當時屬揚州海陵縣的如皋隔水相望,這條橫江大致西起石莊以東,經白蒲、劉橋閘,再東經掘港、石港間入海。由於長江泥沙的繼續沉積,這條橫江日漸淤塞。唐代末年,胡逗洲和如皋漲接起來,連成一片了。隨着外來人口的增加,生產的發展,朝廷在此設置“鹽亭場”建制。
江海平原 江海平原
唐初到五代,長江口有東沙、西沙、東洲、布洲等沙洲,西沙又稱顧俊沙。東洲與布洲是五代初長江口的兩個較大的沙洲,隨後兩稱合併,稱東布洲,東布洲與顧俊沙及一些小沙洲合稱海門島。海岸沙咀擴展到現在的啓東市的東部帶,現在南通市的東部範圍大體形成。
元末至清初,通州東部江岸發生大規模坍塌。17世紀末到18世紀初,從今通州區餘西鎮到海門區餘東鎮一線以南的長江中,一個個沙洲又紛紛出水。18世紀中期建立海門直隸廳,此後,海門廳及其以東、以南的沙洲,逐步與通州大陸連接,這是南通成陸史上的第四次大並接。19世紀末20世紀初,現代南通的境域形成了。 [2] 

江海平原主要水系

江海平原的水系主要為長江水系
今日南通 今日南通

江海平原自然資源

南通州港口 南通州港口
江海平原集“黃金海岸”與“黃金水道”優勢於一身,擁有長江岸線200多千米,其中可建萬噸級深水泊位的岸線30多千米;擁有海岸線200千米左右,其中可建5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的岸線40多千米。
海岸帶面積1萬多平方千米,沿海灘塗21萬公頃,是中國沿海地區土地資源最豐富的平原之一。已探明的礦產資源主要有鐵礦石油天然氣、煤、大理石等。
通州江南園林
通州江南園林(7張)
耕地總面積數百萬畝,土壤肥沃,適種範圍廣,盛產水稻蠶繭棉花油料等作物。
水產資源豐富,是全國文蛤紫菜沙蠶對蝦的出口創匯基地。其中呂四漁場是全國四大漁場、世界九大漁場之一。
參考資料
  • 1.    張成國編著. 品讀南通[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4:272.
  • 2.    徐家聲,劉錫清編著. 海洋世界之窗[M]. 北京:海洋出版社出版,2012:210-213.
  • 3.    如皋史話(上)  .江蘇地情網[引用日期2021-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