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武臣

(秦末起義軍將領,諸侯王)

鎖定
武臣(?-前209年),陳縣(今河南淮陽)人,秦末農民起義將領。史書稱武臣是陳勝“故所善陳人”,即他與陳勝以前就熟識。 [1]  陳勝稱王之後,張耳陳餘請兵攻趙,陳勝任武臣為將軍,張耳、陳餘為左右校尉,率兵三千人攻打趙國。由白馬津(今河南滑縣北)強渡黃河,連續攻下趙地十餘城,發展至幾萬人。隨即又招降三十餘城,進佔邯鄲(今河北邯鄲西南),自立為趙王。後來被部將李良所殺。 [9]  [13] 
全    名
武臣
封    號
武信君→趙王
所處時代
秦朝
民族族羣
華夏族
逝世日期
公元前 208年
主要成就
參與秦末農民起義;成為割據燕趙數十城的諸侯王

武臣人物生平

武臣北徇趙地

武臣是陳郡陳縣人,與陳勝早有交情。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陳勝、吳廣所率農民起義軍建立張楚政權之後,部將張耳陳餘向陳勝請兵攻奪趙地。陳勝應允,遂命昔日的老朋友武臣為將軍,邵騷為護軍,張耳、陳餘為左右校尉,率軍3000攻奪趙地。武臣率軍出發,由白馬津(今滑縣東北)渡過黃河北上,對當地豪傑宣傳道:“秦國數十年來以暴政酷刑禍害天下,北有長城之役,南有五嶺之戍,內外騷動,百姓疲敝,橫徵暴斂,以供軍費,財匱力盡,民不聊生。再加上各種苛法峻刑,使天下父子不相安。陳王奮臂高呼,為天下人首倡反秦,並在楚地稱王,方圓二千里,無不響應,家家憤怒,人人戰鬥,各自報仇雪恨,殺死本縣令、丞和本郡守、尉。如今他派吳廣、周文率百萬大軍西擊秦國。遇上這個時機卻不能成就封侯之業者,不能算是人中豪傑。諸君試着想想吧!天下人都被秦國折磨很久了,用天下之力而攻無道之君,報父兄之怨而成就裂土封侯之業,這是你們這些士人的一個大好時機啊!”豪傑們對他的宣傳深感共鳴,於是他的隊伍迅速擴大到數萬人,被推為“武信君”,攻下趙地的十座城池,但其他城池仍被秦朝官吏堅守。 [1-2]  武臣曾向范陽人蒯通詢問自己的吉凶禍福,蒯通趁機以范陽令徐公為突破口,勸武臣推行“傳檄而千里定”之策,遂又不戰而得燕、趙一帶三十餘城。 [7] 

武臣自立為王

秦二世元年八月(前209年9月8日至10月6日期間),武臣佔有邯鄲之後,經張耳陳餘勸説,自立為趙王,以陳餘為大將軍,張耳為右丞相邵騷左丞相 [3]  [5]  自立為王之後,武臣不再受到陳勝節制。陳勝得知後大發雷霆,想要把武臣等人的家族殺盡,而發兵攻打武臣。房君蔡賜勸阻説:“秦國還沒有滅亡就誅殺武臣等人的家族,這等於又樹立了一個像秦國一樣強大的敵人。不如趁此機會向他祝賀,讓他火速帶領軍隊向西挺進,攻打秦國。”陳勝認為他説得對,聽從了他的計策,把武臣等人的家屬遷移到宮裏,軟禁起來,並派使者向武臣祝賀,讓他火速調兵西征關中。在張耳、陳餘的勸告下,武臣不向西發兵,而派韓廣奪取燕地,李良奪取常山郡張黶奪取上黨郡 [6] 
秦二世元年九月(前209年10月7日至11月5日期間),韓廣到了燕地,被燕人推戴為燕王。武臣得知後,與張耳、陳餘向北進攻燕國,期間被燕軍俘虜。燕將把他囚禁起來,要瓜分趙國一半土地,才歸還趙王。張耳、陳餘派十多個使者前去交涉,都被殺死。面對燕軍堅持索要土地,張耳、陳餘憂慮重重。有一個幹勤雜的士兵跑到燕軍的大營。燕軍的將領見到他,他卻問燕將説:“知道我來幹什麼?”燕將回答説:“你打算救出趙王。”他又問:“您知道張耳、陳餘是什麼樣的人嗎?”燕將説:“是賢明的人。”他繼續問:“您知道他們的意圖是什麼?”燕將回答説:“不過是要救他們的趙王罷了。”趙國的勤雜兵就笑着説:“您還不瞭解這兩個人的打算。武臣、張耳、陳餘手執馬鞭指揮軍隊攻克了趙國幾十座城池,他們各自也都想面南而稱王,難道甘心終身做別人的卿相嗎?做臣子和做國君難道可以相提並論嗎?只是顧慮到局勢初步穩定,還沒有敢三分國土各立為王,權且按年齡的大小為序,先立武臣為王,用以維繫趙國的民心。如今趙地已經穩定平服,這兩個人也要瓜分趙地自立稱王,只是時機還沒成熟罷了。如今,您囚禁了趙王,這兩個人表面上是為了救趙王,實際上是想讓燕軍殺死他,這兩個人好瓜分趙國自立為王。以原來一個趙國的力量就能輕而易舉地攻下燕國,何況兩位賢王相互支持,以殺害趙王的罪名來討伐,滅亡燕國是很容易的了。”燕國將領認為他説的有道理,就歸還武臣,勤雜兵就替武臣駕着車子,一同歸來。 [5]  [8] 

武臣死於兵變

秦二世二年十一月(前209年12月5日至前208年1月3日期間) [12]  ,李良平定常山以後,回來報告,武臣再派李良奪取太原。李良的部隊到了石邑,秦國的軍隊已經嚴密地封鎖了井陘,不能向前挺進。秦國的將領謊稱秦二世派人送給李良一封信,沒有封口,信中説:“李良曾經侍奉我得到顯貴寵幸。李良如果能棄趙反正歸秦,就饒恕李良的罪過。使李良顯貴。”李良接到這封信,很懷疑。於是帶兵返回邯鄲,請求增加兵力。還沒回到邯鄲,路上遇到武臣的姐姐外出赴宴而歸,跟着一百多隨從的人馬。李良遠遠望見如此氣魄,認為是武臣,便伏在地上通報姓名,武臣的姐姐喝醉了,也不知他是將軍,只是讓隨從的士兵答謝李良。李良一向顯貴,從地上站起來,當着隨從官員的面,感到很羞愧。隨行官中有一個人説:“天下人都背叛暴秦,有本領的人便先立為王,況且趙王的地位一向在將軍之下,而今,一個女人家竟不為將軍下車行禮,請讓我追上去殺了她。”李良已經收到秦二世的書信,本來就想反趙,尚未決斷,又遇上這件事,因而發怒,派人追趕武臣的姐姐,殺死在道路上,接着率領着他的軍隊襲擊邯鄲。邯鄲方面猝不及防,武臣、邵騷被殺,張耳、陳餘則因耳目眾多而提前逃脱。 [4-5] 

武臣史籍記載

司馬遷史記·卷四十八·陳涉世家第十八》
司馬遷《史記·卷八十九·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

武臣軼事典故

孔叢子》中記載了一段武臣與孔鮒的對話,其內容如下:
陳縣人有個叫武臣的,對孔鮒説:“聖人,確實是德才高尚之人的美稱。我認為聖人的智慧,必定在事情沒成形之前就能預見,功業也能在身死之後留傳,樹立的教化連兇殘的人也不敢違犯;他説的話即使能言善辯的人也不能攻破。你的祖先孔子可以説是很適合‘聖人’這個稱呼的。但是韓非子樹立法制,他和孔子不同的言論太多了,我不止一次探究他們言論的涵義,比較他們的區別,發現在經歷時代變化方面能長久流傳,在遏制奸邪規勸行善方面,韓非未必是錯誤的,而孔子也未必是全部正確的。我現在知道無論哪個時代都會有聖人,前聖後聖,法令制度本來就是不一樣的。像韓非那樣的人,也同樣是當代的聖人。你認為我的看法如何?”
孔鮒説:“你的這些説法只是自以為是罷了,從根本上説沒有擺脱世俗常情。如今的世人説到高的,一定要説達到天頂;説低深的,必然要説深淵;這些都是用來為自已的談話製造情勢的,而不能符合實際情況。那些多事而且喜歡穿鑿附會的人,必定從經書中尋章摘句為自已提供依據,援引聖人的話來顯示自己高明,他們想以此讓愚昧的民眾相信自已的話,從而使自已的學説有所依託。像諸子那樣的書,裏邊的內容都是這樣的。其中有關我祖先孔子本人的記載,請聽我簡略地説其中的一小部分,請君子仔細分析它可信不可信。”
武臣回答説:“好的。”
孔鮒説:“從前,趙韓魏三家一起吞併知氏,趙襄子舉行封賞,首先賞賜沒有功勞的具臣。然後才賞賜有功勞之臣。韓非的書裏記載説‘孔子認為趙襄子做得很對’,引孔子的話來為自己張本,然後批評孔子的説法。韓非書裏説的看起來和孔子的意思沒有不同啊,然而實際上確是虛詐之言。怎麼樣來證明韓非説的是假話呢?我的祖先孔子在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去世,到哀公二十七年荀瑤與韓趙魏三家討伐鄭國,遇到陳恆率齊國軍隊救鄭而返,那時孔子去世已經十一年了,而晉國四卿都還在世。再往後到魯悼公十四年,知氏才滅亡。這兩件事情前後時間相距很遠,而韓非在書裏公然將兩件事情合為一件事情來説,竟然沒有絲毫慚愧的意思。由此可見,世上這麼多好事之徒,都是韓非的罪過呀。因此,我對韓非這樣的小道沉默不言,對諸子的學説堵住耳朵不聽已經很長時間了。現在,你以尺表來度量天的高度,樹起寸長的手指來測量深淵的深度,昧於大道而不知醒悟,相信妄言之説而懷疑聖人,這不是我希望看到的呀。”
武臣叉手跪拜致歉,羞愧地俯身緩緩退出。於是,他對別人説:“我自以為我的學問很廣博,卻被孔鮒先生的話降服了,現在我才知道學問不在多少,關鍵在於精通啊。” [10] 
《孔叢子》此書記載的真偽多有爭議,其中事蹟應審慎辨別參考。 [11] 
參考資料
  • 1.    司馬遷·《史記·卷八十九·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陳餘乃復説陳王曰:“大王舉梁、楚而西,務在入關,未及收河北也。臣嘗遊趙,知其豪桀及地形,願請奇兵北略趙地。”於是陳王以故所善陳人武臣為將軍,邵騷為護軍,以張耳、陳餘為左右校尉,予卒三千人,北略趙地。
  • 2.    司馬遷·《史記·卷八十九·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武臣等從白馬渡河,至諸縣,説其豪桀曰:“秦為亂政虐刑以殘賊天下,數十年矣。北有長城之役,南有五嶺之戍,外內騷動,百姓罷敝,頭會箕斂,以供軍費,財匱力盡,民不聊生。重之以苛法峻刑,使天下父子不相安。陳王奮臂為天下倡始,王楚之地,方二千里,莫不響應,家自為怒,人自為鬬,各報其怨而攻其讎,縣殺其令丞,郡殺其守尉。今已張大楚,王陳,使吳廣、周文將卒百萬西擊秦。於此時而不成封侯之業者,非人豪也。諸君試相與計之!夫天下同心而苦秦久矣。因天下之力而攻無道之君,報父兄之怨而成割地有土之業,此士之一時也。”豪桀皆然其言。乃行收兵,得數萬人,號武臣為武信君。下趙十城,餘皆城守,莫肯下。
  • 3.    司馬遷·《史記·卷八十九·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至邯鄲,張耳、陳餘聞周章軍入關,至戲卻;又聞諸將為陳王徇地,多以讒毀得罪誅,怨陳王不其筴不以為將而以為校尉。乃説武臣曰:“陳王起蘄,至陳而王,非必立六國後。將軍今以三千人下趙數十城,獨介居河北,不王無以填之。且陳王聽讒,還報,恐不脱於禍。又不如立其兄弟;不,即立趙後。將軍毋失時,時閒不容息。”武臣乃聽之,遂立為趙王。以陳餘為大將軍,張耳為右丞相,邵騷為左丞相。
  • 4.    司馬遷·《史記·卷八十九·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李良已定常山,還報,趙王復使良略太原。至石邑,秦兵塞井陘,未能前。秦將詐稱二世使人遺李良書,不封,曰:“良嘗事我得顯幸。良誠能反趙為秦,赦良罪,貴良。”良得書,疑不信。乃還之邯鄲,益請兵。未至,道逢趙王姊出飲,從百餘騎。李良望見,以為王,伏謁道旁。王姊醉,不知其將,使騎謝李良。李良素貴,起,慚其從官。從官有一人曰:“天下畔秦,能者先立。且趙王素出將軍下,今女兒乃不為將軍下車,請追殺之。”李良已得秦書,固欲反趙,未決,因此怒,遣人追殺王姊道中,乃遂將其兵襲邯鄲。邯鄲不知,竟殺武臣、邵騷。
  • 5.    《史記 卷十六 秦楚之際月表》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8-19]
  • 6.    《史記 卷八十九 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使人報陳王,陳王大怒,欲盡族武臣等家,而發兵擊趙。陳王相國房君諫曰:“秦未亡而誅武臣等家,此又生一秦也。不如因而賀之,使急引兵西擊秦。”陳王然之,從其計,徙系武臣等家宮中,封張耳子敖為成都君。 陳王使使者賀趙,令趣發兵西入關。張耳、陳餘説武臣曰:“王王趙,非楚意,特以計賀王。楚已滅秦,必加兵於趙。願王毋西兵,北徇燕、代,南收河內以自廣。趙南據大河,北有燕、代,楚雖勝秦,必不敢制趙。”趙王以為然,因不西兵,而使韓廣略燕,李良略常山,張黶略上黨。
  • 7.    《漢書 卷四十五 蒯伍江息夫傳第十五》:楚漢初起,武臣略定趙地,號武信君。通説范陽令徐公曰:“臣,范陽百姓蒯通也,竊閔公之將死,故吊之。雖然,賀公得通而生也。”徐公再拜曰:“何以吊之?”通曰:“足下為令十餘年矣,殺人之父,孤人之子,斷人之足,黥人之首,甚眾。慈父孝子所以不敢事刃於公之腹者,畏秦法也。今天下大亂,秦政不施,然則慈父孝子將爭接刃於公之腹,以復其怨而成其名。此通之所以吊者也。”曰:“何以賀得子而生也?”曰:“趙武信君不知通不肖,使人候問其死生,通且見武信君而説之,曰:‘必將戰勝而後略地,攻得而後下城,臣竊以為殆矣。用臣之計,毋戰而略地,不攻而下城,傳檄而千里定,可乎?’彼將曰:‘何謂也?’臣因對曰:‘范陽令宜整頓其士卒以守戰者也,怯而畏死,貪而好富貴,故欲以其城先下君。先下君而君不利之,則邊地之城皆將相告曰‘范陽令先降而身死’,必將嬰城固守,皆為金城湯池,不可攻也。為君計者,莫若以黃屋朱輪迎范陽令,使馳騖於燕、趙之郊,則邊城皆將相告曰‘范陽令先下而身富貴’,必相率而降,猶如阪上走丸也。此臣所謂傳檄而千里定者也。”徐公再拜,具車馬遣通。通遂以此説武臣。武臣以車百乘、騎二百、侯印迎徐公。燕、趙聞之,降者三十餘城。如通策焉。
  • 8.    《史記 卷八十九 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韓廣至燕,燕人因立廣為燕王。趙王乃與張耳、陳餘北略地燕界。趙王閒出,為燕軍所得。燕將囚之,欲與分趙地半,乃歸王。使者往,燕輒殺之以求地。張耳、陳餘患之。有廝養卒謝其舍中曰:“吾為公説燕,與趙王載歸。”舍中皆笑曰:“使者往十餘輩,輒死,若何以能得王?”乃走燕壁。燕將見之,問燕將曰:“知臣何欲?”燕將曰:“若欲得趙王耳。”曰:“君知張耳、陳餘何如人也?”燕將曰:“賢人也。”曰:“知其志何欲?”曰:“欲得其王耳。”趙養卒乃笑曰:“君未知此兩人所欲也。夫武臣、張耳、陳餘杖馬箠下趙數十城,此亦各欲南面而王,豈欲為卿相終己邪?夫臣與主豈可同日而道哉,顧其勢初定,未敢參分而王,且以少長先立武臣為王,以持趙心。今趙地已服,此兩人亦欲分趙而王,時未可耳。今君乃囚趙王。此兩人名為求趙王,實欲燕殺之,此兩人分趙自立。夫以一趙尚易燕,況以兩賢王左提右挈,而責殺王之罪,滅燕易矣。”燕將以為然,乃歸趙王,養卒為御而歸。
  • 9.    武臣——《中國歷史人物辭典》  .知網閲讀[引用日期2024-04-20]
  • 10.    《孔叢子·卷六·答問》:陳人有武臣,謂子鮒曰:“夫聖人者,誠高材美稱也。吾謂聖人之智,必見未形之前,功垂於身歿之後,立教而戾夫弗犯,吐言而辯士不破也。子之先君,可謂當之矣。然韓子立法,其所以異夫子之論者,紛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歷遠,遏奸勸善,韓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吾今而後乃知聖人無世不有爾。前聖後聖,法制固不一也。若韓非者,亦當世之聖人也。子以為奚若?”子鮒曰:“子信之為然,是固未免凡俗也。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極天為稱,言下者必以深淵為名,是資勢之談,而無其實者也。好事而穿鑿者,必言經以自輔,援聖以自賢,欲以取信於羣愚而度其説也。若諸子之書,其義皆然。吾先君之所自志也。請略説一隅,而君子審其信否焉。”武臣曰:“諾。”子鮒曰:“乃者,趙、韓共並知氏,趙襄子之行賞,先加具臣而後有功。韓非書雲‘夫子善之’,引以張本,然後難之。豈有不似哉?然實詐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瑤與韓、趙、魏伐鄭,遇陳恆而還,是時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晉四卿皆在也。後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後甚遠,而韓非公稱之,曾無怍意。是則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於小道、塞耳於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直寸指以測淵,矇大道而不悟,信誣説以疑聖,殆非所望也。”武臣叉手跪謝,施施而退,遂告人曰:“吾自以為學之博矣,而屈於孔氏,方知學不在多,要在精之也。”
  • 11.    李新民.東漢孔氏家學及《孔叢子》偽書公案[D].曲阜師範大學
  • 12.    萬年曆 - 實用附錄 - 通識  .漢典[引用日期2023-07-02]
  • 13.    武臣——《中國軍事人物辭典》  .知網閲讀[引用日期2024-04-2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