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梅州市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十四五”規劃

鎖定
《梅州市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十四五”規劃》是梅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於2021年12月1日頒發的文件。 [1] 
中文名
梅州市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十四五”規劃
頒佈時間
2021年12月1日

梅州市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十四五”規劃印發信息

梅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梅州市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十四五”規劃的通知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管委會),市府直屬和中央、省屬駐梅各單位:
《梅州市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十四五”規劃》已經市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執行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請徑向市交通運輸局反映。
梅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1年12月1日 [1] 

梅州市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十四五”規劃全文

梅州市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十四五”規劃(2021年12月)
目 錄
前 言
  一、發展基礎
(一)發展成就
(二)主要問題
二、發展形勢
(一)支撐雙循環新發展,要求加快完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二)響應交通強國戰略,要求梅州加快構建綜合立體交通體系
(三)區域發展新態勢,要求梅州打造銜接更高效的綜合運輸通道
(四)“區港”新平台“老區”新發展,要求梅州推進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
(五)新基建引領發展新趨勢,要求推動行業創新發展
三、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二)規劃原則
(三)發展目標
四、總體規劃佈局
(一)軌道交通網絡佈局
(二)市域公路網布局
五、主要任務
(一)建設出省出市、融灣融區、通江達海大通道
(二)構建外聯內暢大交通網絡
(三)打造山區特色交通網絡
(四)加強綜合樞紐建設
(五)建設高效物流貨運體系
(六)建設優質客運出行體系
(七)構建可持續發展交通支撐體系
(八)構建現代行業治理體系
六、重大工程
(一)投資匡算
(二)用地情況
 七、保障措施
(一)完善協調機制
(二)強化資金保障
(三)強化用地保障
(四)重視與“三區三線”協調
附圖1 梅州市綜合交通規劃佈局圖.pdf
附圖2 梅州市“十四五”鐵路規劃佈局圖.pdf
附圖3 梅州市“十四五”高速公路規劃佈局圖.pdf
附圖4 梅州市“1122”交通圈規劃示意圖.pdf
附圖5 梅州市域公路網規劃佈局圖.pdf
附圖6 梅州市國道現狀圖.pdf
附圖7 梅州市“十四五”國道規劃圖.pdf
附圖8 梅州市省道現狀圖.pdf
附圖9 梅州市“十四五”省道規劃圖.pdf
前 言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開啓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是我省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的重要開局期;也是梅州市奮力開創蘇區振興發展新局面、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徵程的關鍵起步期。同時,“十四五”時期是國家推進交通強國建設、我省完善綜合立體交通網絡、梅州市構建融灣出省出海大交通格局的黃金時期。交通運輸是梅州市夯實粵閩贛地區交通門户樞紐、建設生態發展區先行示範市的重要基礎、先導和支撐。
根據梅州市委市政府統一部署,梅州市交通運輸局負責編制《梅州市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十四五”規劃》,規劃涵蓋梅州市域公水鐵空等各種交通運輸方式,規劃期為2021至2025年。規劃是《廣東省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十四五”規劃》 《梅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綱要》在梅州市綜合交通運輸領域的細化和落實。規劃立足於貫徹落實《交通強國建設綱要》和《廣東省綜合立體交通網絡規劃》等上位規劃,提出了未來一段時期梅州市構建綜合運輸通道和立體交通網絡、提高貨運物流和客運出行服務水平、提升行業可持續發展和治理能力方面的主要任務,是今後五年安排重大項目和政府投資、指導交通發展的重要依據。
一、發展基礎
(一)發展成就。
“十三五”時期,在梅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和上級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全市交通運輸各級各部門深入貫徹國家和省、市的各項決策部署和工作要求,以改善區位、服務民生、促進發展為落腳點,全力推進綜合交通網絡建設,全面提升綜合交通運輸服務能力,較好地完成“十三五”時期的各項目標,初步形成了以鐵路、高速公路為主骨架,國省道、航道為幹線,農村公路為補充,機場、鐵路站場為樞紐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為全市經濟社會較快發展提供強力支撐和保障。
“十三五”時期完成交通投資661億元,較“十二五”時期的317億元翻了一番多,創歷史新高。2020年,全市公路通車總里程達20766公里,全省排名第二,較“十二五”增長3061公里,公路密度130.9公里/百平方公里,提高19.4%;全市鐵路通車總里程約318公里,較“十二五”增長約72公里。實現建制村通客車比例100%。“十三五”完成情況見專欄1。
圖1 廣東省各市公路里程和密度概況
廣東省各市公路里程和密度概況 廣東省各市公路里程和密度概況
1.邁入高鐵時代,現代化綜合交通初步成型。
高鐵建設實現“零”突破。“十三五”時期,全市鐵路建設實現歷史性突破,完成鐵路投資99億元,較“十二五”時期大幅增長。至2020年底,全市鐵路通車總里程318公里,其中高速鐵路71.8公里。梅汕高鐵建成通車,標誌着梅州邁入高鐵時代,梅州可通過梅汕高鐵便捷前往廣州、深圳等大灣區核心城市。梅州至龍川高鐵開工建設,將進一步拉近梅州與廣州、深圳的時空距離。瑞金至梅州鐵路、梅州至龍巖高鐵前期工作穩步推進。大埔至潮州港疏港鐵路、蕉嶺貨運鐵路專用線項目已列入省級規劃。
高速公路外暢內聯網絡日益成型。“十三五”時期高速公路完成投資約240億元,新增高速公路通車裏程226公里,至2020年底全市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達712公里,高速公路總里程全省排名第五,粵北地區與河源市基本持平排名第三。建成興(寧)汕(尾)高速公路興寧至五華段(含畲江支線)、梅州至平遠高速公路、梅州東環高速公路、興(寧)汕(尾)高速公路五華至陸河段、大埔至潮州港高速公路(含大埔至漳州支線),高速公路出市出省出海大通道進一步暢通。長深高速葵崗互通正式通車,實現了高速公路與高速鐵路的快速銜接。動工建設大豐華高速豐順至五華段,成功謀劃將大豐華高速大埔至豐順段、梅州至潮州、平遠至武平、平蕉大高速、梅縣到永定高速公路納入廣東省高速公路網規劃。
廣東省各市高速公路里程和密度概況 廣東省各市高速公路里程和密度概況
圖2 廣東省各市高速公路里程和密度概況
普通國省道網絡結構不斷優化。“十三五”時期,全市累計投入約123億元,完成普通國省道新改建和路面改造里程約1000公里,完成國、省道規劃調整,全市國省道總里程由1591公里增加至3084公里。全市普通國道二級以上公路的比重達到88.6%,普通省道二級以上公路的比重達到49.9%,幹線公路服務能力較大提升。完善國省幹線服務功能,先後建設國省幹線服務設施39個,促進地方旅遊和社會經濟發展。順利通過“十三五”迎國評驗收。梅州市公路網密度在粵北地區排名第一,國省道二級以上比重處於中上水平,省道三級以上公路佔比83.25%排名第二,具體指標詳見表2。
“四好農村路”建設成效顯著。“十三五”時期,順應涉農資金改革,轉變傳統管理模式,共爭取部、省補助約40億元用於“四好農村路”建設,累計完成通自然村道路硬底化2416公里、通鄉鎮和建制村“暢返不暢”路段整治1996公里、窄路基路面加寬改造900公里,通旅遊景區、產業園區公路118公里,生命安全生命防護工程9241公里,危橋改造86座。100人以上自然村基本實現通硬化路。實現砂土路清零目標,路面鋪裝率達85%以上。全市農村公路列養率達100%。梅縣區、興寧市、蕉嶺縣、五華縣、梅江區成功創建“四好農村路”省級示範縣,是全省示範縣最多的地市。
機場建設取得新進展。梅州梅縣機場遷建工程選址報告進行了評審。五華通用機場項目已開展軍民航報批工作,其中場址審核取得批覆。
2.優化運輸服務,保障能力顯著提升。
客貨運輸平穩發展,有力保障“十三五”時間各年春運、重大節假日,以及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的運輸任務。2020年梅州市公路水路客運量863.3萬人、旅客週轉量121742.9萬人公里,其中公路客運量及旅客週轉量分別為861萬人、121730萬人公里;公路貨運量及貨運週轉量分別為9304萬噸、891850萬噸公里。民航運輸快速發展,梅州梅縣機場航線網絡佈局不斷優化,服務品質不斷提高,2019年梅州梅縣機場年旅客吞吐量創歷史新高達到67.3萬人次,2016年到2019年旅客吞吐量年均實現30%以上的增長,2020年受疫情影響,旅客吞吐量有所下滑,為42.47萬人次。2020年梅州梅縣機場開通運營航線12條,通達全國18個熱點城市和地區。根據2019年全國民航機場吞吐量統計情況,梅州梅縣機場旅客吞吐量排名第125位,貨郵吞吐量排名第135位。
城鄉客運發展成績突出。大力實施公交惠民政策,出台特定羣體免費乘坐公交政策。加大公交投入力度,全市公交車數量達到2038輛,其中梅州城區公交車數量達到1406輛,萬人公交車擁有量達到20標台,粵東西北地區排名前列。優化公交網絡,梅州城區調整優化了7條公交線路,運營線路里程達3100多公里,覆蓋梅江區、梅縣區全域,服務人羣超過90萬,兩區可通車的村鎮實現100%公交一體化。公交出行佔機動化出行比例達到25.6%,居粵東西北地市第二名;公交出行滿意度達到7.31,居粵東西北地市第一名。各縣市區均建立了城鄉一體化公共交通系統,全市2044個行政村全部實現通硬化路及通客運班車的目標。開通高鐵接駁公交及西站至各縣接駁班車,基本實現無縫銜接。
貨運物流加快升級。制定並印發《梅州市推進運輸結構調整實施方案》。嚴厲打擊貨運車輛超限超載、貨運源頭企業放行超限超載車輛等違法違規經營行為,並聯合潮州開展了跨區域、聯合市交警開展了跨部門等聯合整治行動,加強了高速公路非現場執法精準打擊行動,有效推進整治了違法超限超載車輛。推進縣鎮村三級物流節點體系建設,與當地商務、郵政、農業農村等部門溝通協調,制訂交通共享共用郵政網點、物流園區、電商平台等節點的工作實施方案。到2020年底各縣(市、區)農村物流網絡節點體系建設基本建成,實現各地縣、鎮物流節點設施覆蓋率達到100%、村級物流網點覆蓋率達到80%。
郵政行業服務能力逐步提升。至“十三五”期末,全市從事郵政服務和快遞服務企業和分支機構共85個,涵蓋18個品牌,其中依法取得快遞業務經營許可證的企業共45個,依法設立並領取營業執照的分支機構31個。全市建成3個日處理能力達10萬件、4個日處理能力達5萬件的快件處理中心,共有備案快遞末端網點928個,104個鄉鎮快遞末端網點覆蓋率達100%。2020年全市郵政行業業務總量和業務收入分別累計完成15.24億元和12.27億元;包裹快遞業務量和業務收入分別累計完成4479.90萬件和6.46億元。“十三五”時期,郵政業業務總量、業務收入年平均增長率分別達到21%和14%;快遞業務量、業務收入年平均增長率達到25%和22%,支撐網絡零售額超過75億元,有力帶動梅州農特產品走出“山門”。
3.推進行業改革,治理體系日益完善。
注重規劃引領作用。編制完成《梅州市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中長期規劃(2016—2030年)》《梅州國家公路運輸樞紐總體規劃(2012—2030年)》等,印發實施《梅州市推進交通設施五年大改善工作方案》,在全省率先出台《梅州鄉村振興農村公路發展規劃(2018—2022年)》《梅州市美麗公路建設設計指引》。積極做好國土空間規劃工作,完成《梅州市普通國道國土空間控制規劃》以及梅潮高速、平武高速等多條高速公路的國土空間控制規劃的編制。交通公路的行業發展思路、發展目標、發展步驟更加明確、更加具體,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更加完善、更加有力。
行業體制機制改革。制定了《梅州市普通公路“路長制”工作方案》,至2020年底市、縣行政體制改革全面完成,交通公路管理體制逐步健全完善。出台實施《出租汽車行業改革實施方案》《網約車經營服務管理實施細則》和《關於引導和規範互聯網租賃自行車發展的實施方案》等,為全市出租汽車行業改革和規範網約車、互聯網租賃自行車等新業態發展提供製度保障。
加強信息手段支撐。實現道路運輸經營許可事項“全程網辦”。大力推廣應用公交IC卡設施、GPS系統建設及升級,城區公交全部裝配全國一卡通刷卡終端,全部安裝車載實時視頻,梅江區各路公交車融入全省“一卡通”範圍。成功開發應用“易公交”“車來了”手機APP,可供羣眾查詢公交線路到站信息,及評價司機服務。建設了本市汽車維修電子健康檔案系統平台,全市一類、二類維修企業100%安裝終端,並實現省市平台聯通。“兩客一危”車輛視頻監控安裝完成100%,數據接入完成進度居全省前列。
注重綠色交通發展。全市已基本實現公交純電動化,純電動公交車佔比達到99.3%,其中城區已實現公交100%純電動化。“十三五”時期建成約860個充電樁,其中梅州城區擁有集停車、充電、光伏發電於一體的現代化公交站場七座。
提升安全發展水平。抓好道路運輸行業、公路養護、在建橋樑、水上運輸等領域安全生產保障。有序推進危險貨物運輸車輛清理掛靠經營工作。配合省交通運輸廳推進省危險貨物道路運輸安全監管系統建設,指導各縣(市、區)推廣使用危運電子運單,落實危險貨物道路運輸電子運單信息管理工作。在全省範圍內率先完成轄區普速鐵路安全隱患綜合治理。有力應對災後復產和重建,保障疫情期間客貨運輸有序,有力推動復工復產。
(二)主要問題。
1.粵閩贛交通樞紐地位需進一步強化。
融灣出省的高鐵大通道未真正打通。梅汕高鐵雖然已通車,但到達廣州、深圳等大灣區城市需要繞行潮汕地區,未能融入粵港澳大灣區2小時經濟圈。梅州至龍川段已開工建設,計劃要到2024年左右才能建成通車,梅州至龍巖高鐵建設時間尚未明確,發揮對外交通主通道作用尚需時日。 機場供給效能有待提高。現有梅州梅縣機場為4C級民用航空支線機場,而且處於市區內,淨空安全要求與城市規劃矛盾日益突出,機場本身受場地條件限制,已無發展空間,難以適應粵閩贛邊地區民航出行需求,亟待加快遷建。
2.綜合交通網絡不完善,路網結構仍需優化。
高速公路網局部不完善,部分路段擁堵現象嚴重。市域內部縣區之間未完全實現高速直連直達,平遠縣、蕉嶺縣、大埔縣及豐順縣之間未實現高速公路直接連通,高速公路呈射線分佈多,成環成網布局尚未形成,整體路網效應發揮不夠充分。路網覆蓋整體依然不足,豐順縣南部、梅縣區和興寧市北部仍是高速覆蓋盲區,高速公路路網密度為4.46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在全省21個地市中排位第十五,在粵北片區5個地市中排位第三,僅比周邊贛州的3.8公里/每百平方公里、龍巖的3.6公里/每百平方公里稍微領先。隨着梅州與汕潮揭地區的經濟聯繫日益緊密,汕梅高速交通量增長迅速目前已接近40000pcu/d,是粵東地區較繁忙的高速公路之一,由於汕梅高速早期建設,線型較差,加上五六類大貨車佔比大,經常發生路段擁堵,交通事故多發易發,同時也存在較大安全隱患。
公路網結構有待進一步優化。普通國省幹線總體等級偏低路況較差,新調整的省道有一半以上是原縣鄉公路,調整後的省道三四級公路比重高達50.1%,從全省排名來看排在第六位。同時由於路網規模總量大,相比其他地市,梅州市每減少1%低等級路都需要投入更多的資金。農村公路受山區地形制約,改造提升條件差、造價高,鎮至建制村通雙車道任務推進困難。
高速公路、幹線公路與城市道路銜接不夠順暢,中心城區進出城耗時較長,快進快出的環、射路網和高速出入口需加快建設和改造。連接樞紐站場、高速公路出入口、產業基地和旅遊景點的公路等級還不高,瓶頸路、擁堵路段和國省幹線穿城路段多,與相鄰省、市之間的標準和差別大。路域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景觀路、示範路、精品路數量少。
圖3 各地市普通省道二級以下公路佔比概況
軌道、水路交通發展滯後,也是梅州綜合交通的短板。輕軌、有軌電車、磁懸浮等軌道交通制式尚處於研究階段,轄區內廣梅汕鐵路、梅坎鐵路建成時間早、運行速度低,無法適應快速出行的交通需求。全市水泥、煤炭、能源等大宗貨物運輸需求大,但梅州內河航道等級低,還沒有三級以上高等級航道,航道電站多且船閘少、水深不夠、橋樑淨空(寬)限制多、運輸時間長,造成水運發展活力不足,未能充分發揮內河運量大、價格低的優勢,運輸結構不合理。
3.貨運物流基礎薄弱,配套設施和體系建設相對落後。
目前梅州貨運物流基礎仍較為薄弱,物流樞紐站場、物流園區、倉儲等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後,物流標準化和信息化水平低,導致物流成本重、效率低。貨運物流企業整體競爭力不強,大多數物流企業業務侷限於運輸環節,對倉儲、加工等其他物流環節專業化程度較低,大部分企業以“小、散、弱”存在。在郵政方面,縣、鄉鎮物流節點的處理場地和處理能力有限,場地設備有待進一步優化,處理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運輸裝備標準化、組織化和專業化總體不高。運輸方式調整緩慢,物流網絡不夠完善,貨運鐵路專用線少,公鐵聯運、公水聯運、鐵水聯運、空陸聯運等多式聯運方式和機制發展滯後。
4.項目建設受環境及資金等剛性約束增多。
土地、資金等是梅州交通項目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項目建設成本上漲,傳統建設領域投資收益下行,對社會資本尤其是民間資金吸引力不強,銀行貸款籌融資面臨較大困難。地方配套資金缺乏,農村公路建設、養護資金壓力較大。涉及生態敏感區、保護區等的建設項目推進困難,調規、報批等前期工作耗時長;涉及佔用基本農田的項目報批困難,土地指標、耕地水田指標問題難以解決。
二、發展形勢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開啓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第一個五年,是我國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向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邁進的關鍵時期,交通運輸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性、先導性、戰略性產業和重要的服務性行業,承擔着持續加大事關民生福祉補短板力度的重任。“十四五”時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仍在加速演進,經濟發展也逐漸轉向更多依靠國內市場,梅州位於粵閩贛三省邊界,是廣東省及大灣區對內拓展的重要支點城市,擔當了暢通循環國內市場的重要功能。同時梅州市正處於原中央蘇區加快振興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因此在新形勢、新格局下,對梅州市“十四五”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支撐雙循環新發展,要求加快完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中央充分結合當前國內國際形勢發展提出的重要戰略部署。交通運輸作為重要基礎領域和先行領域,要繼續保持基礎設施和服務能力適度超前配置,為構建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提供堅強的保障。梅州市應保持交通基礎設施較快甚至適度超前的發展速度,充分發揮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對拉動國內需求,穩定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要打通“大動脈”、暢通“微循環”,拓展交通運輸網絡的覆蓋深度和廣度,建設現代物流體系,提高運輸保障能力,強化梅州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通道支撐。
(二)響應交通強國戰略,要求梅州加快構建綜合立體交通體系。
黨中央、國務院印發實施《交通強國建設綱要》,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強國。建設交通強國上升為國家戰略,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先行領域,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支撐。綜合立體交通是推進交通強國建設的重要載體,根據《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到2035年將基本建成便捷順暢、經濟高效、綠色集約、智能先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高質量國家綜合交通網,建成人民滿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強國。
綜合立體交通網是我國交通基礎設施最高層次的空間網絡,包括各種運輸方式的主要通道和節點,是佈局完善、規模合理、結構優化、資源集約、銜接高效、互聯互通的海陸空骨架網絡。梅州市要把握國家建設交通強國、構建綜合立體交通網絡的契機,謀劃一批重大戰略性項目,進一步完善公路、水路、鐵路和民航的綜合立體交通網絡,支撐梅州市“十四五”時期及以後的交通運輸發展。
(三)區域發展新態勢,要求梅州打造銜接更高效的綜合運輸通道。
梅州地處粵港澳大灣區和海西區、長三角三大經濟區的重要連接點上,也是汕潮揭平原與贛南閩西內陸腹地的重要聯接橋樑紐帶,是“通兩灣、鄰三省、接三區、聯陸海[ 通粵港澳、杭州灣兩大灣區,鄰粵閩贛三省,接珠三角、海西、長三角三個經濟區,聯閩西贛南內陸腹地與汕潮揭近海平原]”的重要節點。梅州要主動服務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從“區域間”和“市域內”兩方面來謀劃梅州內外綜合交通體系建設,融入周邊重要城市綜合交通運輸網絡,積極對接省“一核一帶一區”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梅州應繼續發揮交通運輸“先行官”作用,補齊交通基礎設施短板,重點打通出省出市、融灣融區、通江達海的大通道、快通道,推動形成與周邊地區更緊密的經濟聯繫,逐步把梅州建成珠三角、汕潮揭東進北拓內陸腹地的橋頭堡,粵閩贛交通樞紐。
(四)“區港”新平台“老區”新發展,要求梅州推進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
梅州綜合保税區是梅州首個國家級發展平台,為廣東省設立的第七個綜合保税區,也是粵北生態發展區首個綜合保税區,改變了粵東北地區沒有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的格局。梅州綜合保税區的設立,將增強梅州與周邊區域的經濟合作,成為梅州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關鍵節點。梅州國際無水港毗鄰梅州綜合保税區,將充分發揮鐵路運輸優勢,通過公鐵、鐵水聯運,實現“門到門”的運輸,打造成為梅州面向粵港澳大灣區、海西經濟區、溝通閩贛江浙以及與世界橋接的重要交通樞紐。梅州市是全國重點革命老區,也是廣東省唯一全域原中央蘇區範圍的地級市,在開啓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徵程中,肩負着振興發展的時代使命,因此,加快構建梅州市高質量的綜合立體交通網絡,進一步強化強梅州綜合保税區與國際無水港的“區港”聯動效應,提高循環效率,為梅州打造內陸開放型經濟新高地,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五)新基建引領發展新趨勢,要求推動行業創新發展。
當前新一代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為交通行業供、需兩側提供了發展新動能。需求方面,高端化、個性化、體驗性出行服務需求,及高準時性、低貨損、小批量等新興物流服務需求高速增長。供給方面,無人駕駛、智慧物流等新技術、“一站式”客運出行服務等新業態、新模式將在“十四五”時期落地應用。對此,國家交通強國建設綱要、國家立體交通網絡規劃、推動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意見、加快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及國土空間規劃等頂層規劃已刻畫了未來交通系統智能化、綠色化、無人化、共享化發展趨勢。梅州市交通運輸行業應加強交通科技創新,推進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雲計算、區塊鏈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等技術與交通運輸行業深度融合,打造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交通網絡,滿足出行即服務的需求。要利用新科技提升交通運輸安全發展水平,強化系統性風險防控,健全完善安全應急保障體系。要利用新技術加強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優化交通基礎設施佈局,提供綠色化綜合運輸服務。
三、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交通強國建設的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貫徹落實《交通強國建設綱要》《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和省委省政府關於推進交通強省建設的決策部署,搶抓國家和省支持革命老區和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有利機遇,圍繞加快建設粵閩贛區域性交通樞紐,打造成為對內聯通拓展的橋頭堡的發展定位,堅持精準謀劃、重點推動、示範帶動,以“兩高一場一航道”“四好農村路”、美麗旅遊公路、智慧交通等建設為重點,着力優化交通路網結構,調整交通運輸方式,提升交通運輸服務能力,加快推動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全力建設交通強市,進一步凸顯梅州作為省際邊界市在支撐拓展國內經濟縱深上的優勢,進一步促進粵閩贛邊界交通互聯互通,為梅州蘇區加快振興發展共同富裕提供強有力的交通運輸服務支撐。
(二)規劃原則。
1.強化服務支撐。圍繞國家和省的重大決策,落實梅州市委、市政府的發展戰略,適度超前規劃建設,服務“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重大戰略落地實施,建設人民滿意交通,更好發揮交通運輸的先行引領和支撐保障作用,服務梅州高質量發展。
2.突出融合發展。強化各種運輸方式間、城市間及城鄉間交通運輸綜合化、一體化發展。推進交通運輸與空間佈局、文化旅遊、商貿流通、國防軍事等融合發展。堅持開放發展,推進與周邊城市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體化發展。
3.注重提質增效。對標高質量發展要求,着力提高綜合交通網絡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注重做優增量、挖潛存量,推動交通運輸發展實現從高投入、高速度向高質量、高效益轉變。
4.堅持安全綠色。提升交通基礎設施網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高應對自然災害、突發事件保障能力。深入貫徹生態文明理念,節約集約利用資源,建設綠色循環低碳交通運輸體系,促進交通運輸發展與自然和諧共生。
5.注重實施可行。充分考慮梅州經濟社會發展及綜合交通體系現狀,充分考慮環境、土地、資金等影響因素,注重項目建設在規劃期內的可行性。充分考慮梅州市經濟社會發展及綜合交通體系現狀,考慮環境、土地以及資金等限制因素,提出立足於梅州市實際發展需要且操作性強的規劃方案,合理安排項目實施進度,以便順利推進各工程項目的實施。
(三)發展目標。
1.總體目標。
至2025年,梅州市以構建通往“粵港澳大灣區汕潮揭都市圈海西經濟區贛南地區”四大綜合運輸通道為主旨,進一步提升粵閩贛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的地位,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基本實現“1122”交通時空圈,與粵港澳大灣區互聯互通水平邁上新台階,“高速融灣、快速出省、便捷通海”呈現新格局,美麗公路先行示範市展現新氣象,四好農村路示範市塑造梅州新名片,為梅州建設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汕潮揭平原向內陸臨省聯通拓展的橋頭堡,提供更加堅實有力的保障。 
“1122”交通圈是指,梅州市域1小時交通圈;梅州市與汕潮揭城市羣1小時交通圈;梅州市2小時通達粵港澳大灣區主要城市,2小時通達海西經濟區主要城市。
圖4 梅州市1122交通圈示意圖
2.具體目標。
鐵路和軌道,至2025年,全市鐵路里程達464公里,其中高速鐵路里程達141公里。
公路,到2025年,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21500公里左右,其中高速公路里程力爭突破826公里,普通國道二級及以上比重提高到95%以上,普通省道三級及以上比重提高到90%以上,具備條件的建制村通雙車道公路比例達到100%,銜接高速公路的農村公路路段技術水平達到三級及以上,銜接普通國道和省道的農村公路四級及以上雙車道佔比分別達到55%和45%,公路主要指標保持在粵北地區前列。
民航運輸,到2025年,力爭梅州梅縣機場實現通航城市達18個,旅客吞吐量突破100萬人次。加快推進梅州梅縣機場遷建前期工作,力爭取得實質性進展。
公共交通,到2025年,梅州城區公共交通站點500米覆蓋率達到100%,城市公交車擁有率達到22標台/萬人,公共交通分擔率達到30%以上。
城鄉物流服務:到2025年,快遞進村(行政村)服務覆蓋率達到100%,實現村村通快遞。
“十四五”時期梅州市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各規劃指標詳見表4。
“十四五”時期梅州市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各規劃指標 “十四五”時期梅州市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各規劃指標
四、總體規劃佈局
(一)軌道交通網絡佈局。
規劃形成“米”字形的軌道交通網絡佈局,實現“五龍入梅江、縣縣通高鐵(動車)”。
高速鐵路:梅州至汕頭高鐵(已建);梅州至龍川高鐵(在建);梅州至龍巖高鐵(新建);梅州至汕尾鐵路(規劃);梅州經漳州至廈門高鐵(規劃)。
普通鐵路:廣梅汕鐵路(已建);梅坎鐵路(已建);瑞梅鐵路(新建);蕉嶺貨運鐵路專線(規劃);大埔至潮州疏港鐵路(規劃)。
軌道交通:梅州旅遊軌道交通(規劃)。
(二)市域公路網布局。
規劃形成“六環二十二射”的市域公路網總體佈局。
梅州市域公路網布局 梅州市域公路網布局
五、主要任務
(一)建設出省出市、融灣融區、通江達海大通道。
1.加快融灣出省高快速鐵路建設。
落實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六軸七廊八通道”及廣東省綜合立體交通網“三橫六縱”通道總體佈局,加快推進梅州至粵港澳大灣區、梅州至長三角高快速通道建設,強化梅州與周邊省區的交通聯動,充分發揮梅州對內拓展“橋頭堡”的功能,暢通國內大循環和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更好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
圖5 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主軸佈局示意圖
加快實現“五龍入梅江、縣縣通動車”的發展格局。全力構建梅州—廣州、梅州—深圳的“2小時交通圈”,確保在“十四五”期間建成梅州至龍川高鐵,以時間換髮展空間,進一步縮短梅州市與大灣區核心城市廣州、深圳之間的時空距離。
加強與海西地區、長三角地區等內陸地區的快速聯通,力爭梅州至龍巖高鐵“十四五”中期動工,積極爭取梅州經漳州至廈門鐵路項目,促進梅州地區快速融入廈漳泉都市圈。
加快培育梅州北上拓展通道,全力建設瑞金至梅州鐵路,通過瑞梅鐵路、贛龍鐵路等構建廣東北上新通道,通過在贛州、鷹潭等進行中歐班列集運,實現與歐亞大陸國家的互聯互通,打通粵東地區的國際鐵路貨運通道,提高暢通國際國內循環的支撐能力。
謀劃新的高鐵項目,研究梅州至汕尾鐵路,密切關注河源至揭陽高鐵、杭州至廣州(深圳)超高速軌道交通等項目動態,爭取路線途經梅州或規劃高鐵之間聯絡線經梅州。
2.打造梅州內陸通江達海新通道。
以振興“黃金水道”為目標。加快航道設施擴能升級,推進韓江三河壩至潮州港航道1000噸級擴能升級工程建設,提升韓江主航道技術等級,推動通江達海大通道高質量發展,促進梅州、閩西和潮汕地區的經濟交流,打造對內拓展、聯通海港的“黃金水道”。
以推進大宗貨物“公轉鐵”為核心,以多式聯運為重點,大力推進貨運鐵路建設,建設便捷高效的鐵路貨運通道,爭取動工蕉嶺貨運鐵路專線、大埔至潮州疏港鐵路等項目,實現鐵路幹線運輸與潮州港、大型企業、工業園區、物流園等的高效聯通和無縫銜接。
梅州市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十四五”規劃內容 梅州市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十四五”規劃內容
3.建設高品質省際廊道。
立足梅州地處粵閩贛三省交界的特殊區位,以“安全、美麗、便捷、綠色”推進省際國省道公路建設,提升梅州市與江西省、福建省相鄰省份的公路品質,爭創建設美麗省際廊道的新名片,爭取國省道的出省通道全部達二級及以上。
打造具有梅州山區特色的出省高速通道,提升與鄰省的通達及服務水平。積極推動平遠至武平高速、梅縣至永定高速公路建設,在規劃設計階段融入旅遊功能,包括策劃沿線景觀、具有梅州客家特色的高速服務區、配套設施等,打造“一路皆景”的省際旅遊廊道。
(二)構建外聯內暢大交通網絡。
1.建設高效互聯高速公路網。
推動“兩環十二射”的高速公路網絡佈局加速成型。
加快建設市域高速環線和加密線,加強市縣高速互聯互通,確保大豐華高速大埔至豐順段建成通車,爭取平蕉大高速早日動工,推進汕昆高速北延線高速前期研究。
完善對外射線通道,加快推動汕梅高速程江至豐順段改擴建工程,爭取早日動工建設梅州至潮州高速,進一步強化與汕潮揭地區的聯動發展;加強市市高速銜接通道建設,聯合周邊地市策劃梅(州)河(源)惠(州)、梅(州)河(源)韶(關)高速、五華至紫金高速、豐順至揭西高速等項目納入省級規劃。
完善高速互通及連接線,科學合理增加高速公路出入口,串聯高速公路沿線鄉鎮及產業園區,發揮高速公路對沿線經濟的帶動作用,推動大潮高速大埔至高陂連接線、豐華高速聯嶺互通平南圩鎮連接線、郭田互通圩鎮連接線改擴建工程、梅汕畲江北出口跨江大橋連接線新建工程早日建成,力爭完成蕉嶺文福塔牌互通建設,開展濟廣高速平遠縣城出入口遷改研究,爭取梅縣水車互通、梅縣白渡互通、大埔銀江互通等項目納入省建設計劃。
至“十四五”規劃期末,力爭建成大豐華高速公路全線,全市高速公路總里程達到826公里,密度達5.47公里/百平方公里;力爭通過高速公路與地方公路的銜接,實現95%的鎮(街)30分鐘左右上高速公路。
梅州市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十四五”規劃內容 梅州市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十四五”規劃內容
2.建設銜接順暢普通幹線網絡。
結合國土空間規劃,圍繞普通國省道難點、堵點、瓶頸路段、低等級路段等薄弱環節,穩步推進國省幹線提質改造,打造覆蓋廣泛、銜接順暢、行駛安全、服務優質的普通國省幹線網絡,增強國省幹線運輸保障功能。
積極推進普通國省道低等級路升級改造,重點對現狀尚未達到二級公路標準的路段實施提級改造,全面提高國省幹線通行水平。
實施穿城過境路段、擁堵瓶頸路段改造工程;實施重要節點聯通改造工程,加強對連接高鐵樞紐、高速公路出入口、縣城、重點旅遊景區、重要產業園區等重要節點的國省幹線路段進行改造,重點推進高鐵站場之間快速通道、廣梅產業園區、綜合保税區連接通道建設,增強重要節點對外聯繫便捷性,提高區域輻射帶動水平。
實施暢通區域連接項目改造工程,加快推進出省通道建設和縣際、市際通道建設,暢通區域連接,促進相鄰省份、市縣間的經濟社會往來,提高區域間合作水平。“十四五”時期計劃實施國省道升級改造約1400公里;實現市區、縣城30分鐘到高鐵站,縣到鎮1小時到達;基本建成全面覆蓋、佈局合理、干支協調、安全暢通的普通公路網絡。
梅州市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十四五”規劃內容 梅州市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十四五”規劃內容
3.建設便捷暢通城區骨架網。
加強公路與城市道路銜接,從“骨架完善”“高快銜接”“內外轉換”角度,統籌城市骨架快速路、主幹路與高速公路、幹線公路規劃建設,打通城市道路微循環,優化快速路、主次幹路、支路級配,解決瓶頸路段和交通擁堵點,提高城市道路網絡系統運行效率和可達性。
提高城區重點區域公路通行能力,完善中心城區快進快出網絡,分批次對環線和進出城道路進行快速化提升和改造,形成“三環七射”快速進出城道路體系。重點實施G205線、G206線梅州城區改線段、梅縣憲梓中學至梅畲快線段等項目建設,提升道路運行效率和羣眾出行體驗。
4.建設高效完善的綜保區銜接網絡。
以打通外部大循環、拓展內部腹地的全局性定位,構建層次清晰、立體綜合、高效便捷、銜接順暢的綜合立體交通網絡,系統提升梅州綜合保税區和周邊地區的通暢便捷水平,實現“人優其行、貨暢其流”的美好願景。
加強綜保區主卡口與園區道路、國際無水港的銜接。加快綜保北路建設,實現與國道G206、中心大道和畲江至國道G355連接線的快速銜接。完善梅州綜保區內部與鐵路卡口的道路網絡,優化交通運輸組織,實現與國際無水港的無縫銜接。
加強綜保區與周邊區縣、交通樞紐、產業園區的銜接。構建“三縱四橫五聯絡”幹線公路網絡與周邊高速互通、畲江高鐵站及興寧南站進行快速銜接。通過加快建設畲江北互通至國道G355連接線等項目,提升中心大道和國道G206等綜保區周邊路網的通行效率,實現10分鐘通達畲江高鐵站,15分鐘通達周邊高速互通。
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等周邊區域的快速連通。以高速公路、鐵路為抓手,加快構建西聯粵港澳大灣區、東接海峽西岸、北拓贛閩地區、南融汕潮揭都市圈的綜合立體交通大通道。加快梅州至龍川、梅州至龍巖高速鐵路建設,實現綜保區與大灣區、海西區快速銜接;加快汕梅高速改擴建,暢通梅州與汕潮揭都市圈的聯動發展。
加強與國內、國際節點的銜接。充分發揮梅州國際無水港的功能優勢,加強鐵水聯運,加快推進廣梅汕鐵路梅坎鐵路擴能升級改造工程,實現與深圳鹽田港、廣州黃埔港、汕頭廣澳港、廈門海滄港等重要沿海港口的直接聯繫。加快瑞梅鐵路建設,構建粵東北上出省運輸大通道,對接贛州國際港站,實現與歐亞大陸國家的互聯互通,打通國際貨運通道。
5.建設新型快捷軌道交通網。
謀劃佈局城市軌道交通,積極探索適合梅州市情的市域(郊)鐵路、旅遊軌道交通等制式,推動交通出行多樣化發展。啓動城市軌道交通線網規劃和前期工作,研究在興寧市五華縣、梅州主城區三個百萬人口的城市組團之間謀劃建設軌道交通系統,促進梅興華豐產業集聚帶建設和全域旅遊發展。
(三)打造山區特色交通網絡。
1.創建國家“四好農村路”示範市。
強化“四好農村路”示範引領作用,平遠縣、大埔縣、豐順縣創建省級示範縣,省級示範縣比例達到100%。梅縣區、蕉嶺縣爭創國家示範縣,梅州市積極爭創國家“四好農村路”示範市。
提升農村公路品質,大力實施聯結工程。着力改造縣道、優化鄉道、提升村道、建設品質路,形成“等級更適當、標準更合理、結構更優化、干支更匹配”的農村公路網絡,消除制約農村發展的交通瓶頸,助推鄉村振興發展。實施普通國省道聯結工程,充分發揮國省道的幹線功能,提高銜接路段的等級水平,實現銜接普通國道和省道的農村公路雙車道四級及以上佔比分別達到50%和35%。實施縣道網升級聯結工程,結合縣道網調整方案和規模,合理安排建設時序,大力推進新升縣道改造,實現縣城與所轄鎮之間、重點鎮之間、重要經濟節點與幹線公路之間的暢通銜接,計劃實施新升縣道改造1800公里,進一步提升縣道三級公路比例,三級以上公路“鎮鎮通”。實施景區產業聯結工程,進一步提高景區、產業園區的公路銜接水平,實現3A以上景區通三級及以上公路。實施對接鄰省聯結工程,加強與福建省、江西省兩個相鄰省農村公路的銜接,實現與相鄰省同標準對接。
實施鄉鎮通建制村公路提檔改造工程。對符合改造條件、人口較多、交通量大的建制村,優先開展四級雙車道或三級路改造,改善建制村出行條件,提高農村公路四級公路雙車道比重。全市具備條件建制村通四級雙車道以上公路比重達到100%,實現雙車道公路“村村通”。
實施農村公路危橋改造工程,通過改造現有危橋(重點整治的三類橋及四、五類橋),實現危橋改造率100%,確保農村公路危橋總數和比例逐年下降,消除安全隱患。
2.打造美麗公路梅州樣板。
實施美麗農村公路建設工程。把美麗公路建設作為“兩美行動”的主要內容,與美麗農村、鄉村振興一體推進。按照“融山諧水、遮醜亮美”的原則,以“潔、齊、平、綠”為目標,樹立十條標杆路、打造百條示範路、提升千條農村路,提升改造美麗公路800公里,實現每個鎮至少有一條“美麗農村路”,探索實施“四好農村路+產業”“四好農村公路+文化”等融合發展模式,營造農村公路與環境、生態、自然景觀相統一發展格局,以一條條資源路、旅遊路、產業路,將農村和灣區大市場緊密聯繫在一起。讓美麗公路成為提升梅州城市品位的“金名片”,為全省推動農村公路高質量發展打造梅州樣板。
推進“一環四線”旅遊公路規劃。圍繞打造文化旅遊黃金廊道的思路建設旅遊公路,推進“一環四線”旅遊公路規劃項目,增設中部環線,強化相鄰縣(市、區)、主要景區之間的互聯互通。推動傳統公路旅遊優化升級,優選梅江、韓江、陰那山等具有IP特徵的地理景觀打造梅州旅遊公路特色品牌。注重跨區域銜接與溝通,主動對接省南嶺生態旅遊公路規劃,加快構建成環成網的旅遊大通道。
規劃文旅專題公路。充分挖掘梅州市旅遊地域特色,加強“文化+旅遊+公路”融合發展,結合梅州人文、客家文化等資源分佈特點,借鑑各地發展特色旅遊公路經驗,探索建設以梅州人文、客家遷徙等為主題的旅遊公路,形成“客家之路、紅色之路、文化(大師)之路”等文旅公路,加快推進大埔縣汀江——韓江紅色生態旅遊公路建設,爭創打造為省內文旅生態旅遊公路樣板。
完善公路旅遊配套設施。加快旅遊公路配套設施建設,逐步完善自駕車房車營地、充電樁、自行車道、綠道、停車區、服務區、公路驛站、觀光平台等旅遊公路沿線配套服務設施。打造舒適、便捷、特色的慢遊公路網絡。
優化提升高速公路服務區。積極推動高速服務區向交通、生態、旅遊、消費等複合功能型服務區轉型升級,探索“服務區+地方特色”“服務區+旅遊”等經營模式,打造具有地域特色服務區。結合梅州文化特色,以商旅綜合體為理念謀劃打造國道與高速公路共用的雙開放式服務區,提高服務區服務能力、經濟效益和綜合競爭力。
3.打造山區特色航道。
強化“旅遊+水路”有機結合,結合地方碧道建設、文旅項目、生態休閒、紅色旅遊等建設佈局規劃,重點推進梅江西陽、丙村、鬆口古鎮旅遊特色航道,汀江茶陽至青溪旅遊特色航道建設。完善水上旅遊配套交通設施,規劃建設一批功能齊全、能力充分,並能兼顧觀光、出行於一體的綜合性客運碼頭。
(四)加強綜合樞紐建設。
1.加強鐵路綜合樞紐建設。
夯實梅州市作為粵閩贛區域性交通樞紐地位,加快完善梅州鐵路樞紐規劃,構建“兩主九輔”[ “兩主”為梅州西站梅州站,“九輔”包括興寧南站五華站蕉嶺站雁洋西站、大埔北站、平遠站畲江北站建橋站豐順東站。]鐵路樞紐體系。重點推進梅州站升級改造、梅州西綜合客運樞紐的建設,以高標準加快推進興寧南站、五華站、雁洋西站等新建高鐵站的建設。推進鐵路樞紐聯通發展,適時開展將梅州西高鐵動車組引入梅州站,梅州站的普通鐵路引入梅州西站,實現高鐵、普鐵的互聯互通、融合發展。
提升鐵路客運樞紐功能。推廣樞紐立體綜合開發理念,充分發揮高鐵車站的輻射帶動作用,以樞紐為平台匯聚人流、物流,打造站城一體融合的臨站經濟。做好樞紐發展空間預留、用地功能管控及開發時序。樞紐充分預留自行車停車場、公交站場、出租車、共享汽車停靠站等交通接駁設施,推動連接公路、公交系統等與樞紐緊密銜接,實現綜合客運樞紐的“零距離換乘”。優化進出站客流組織,減少重複安檢,實現一體服務。規劃在各樞紐高鐵站建立旅遊集散中心,提高樞紐旅遊交通中轉能力。
建設鐵路綜合貨運樞紐。打造以鐵路物流基地為中心的綜合貨運樞紐,按照“無縫化”銜接要求,優化調整鐵路技術作業,完善集疏運體系、多式聯運、高效換裝轉運等一站式設施功能,提升鐵路貨運場站設施現代物流服務功能。加快廣梅汕鐵路松棚鐵路站的升級改造,推進梅州國際無水港的建設,優化無水港與梅州綜合保税區卡口通關流程,實現無水港與綜保區的快速、高效聯動。
2.推動公路樞紐轉型升級。
優化公路客運樞紐佈局。圍繞梅州市國家公路運輸樞紐的地位,順應公路客運發展趨勢,結合當前高鐵發展、公路客運形勢和羣眾出行習慣變化,優化整合公路客運站場,研究搬遷、停運騰退或降級個別城區內現有客運站場,實現公路客運集約化發展。完善縣級站場佈局,對仍有較大公路客運需求的縣、區,結合地區城市及用地發展,推進公路客運站的遷建升級改造,加快五華縣汽車客運站、興寧市新城客運站、大埔縣汽車客運站等縣級站場的遷建進程。對確有需要建設的鎮級客運站,增設簡易站場,或採用定製班線滿足羣眾出行需求。
推動公路樞紐綜合開發。轉變傳統開發建設模式,探索推進“站運分離”,形成“站場+綜合車場+商業綜合體”的場站綜合開發模式,延伸客運服務產業鏈。支持公路客運站場轉型發展,加設快遞服務、社會停車、旅遊擴展等增值功能。
推進公路貨運樞紐轉型升級。積極推進公路物流園區建設,強化運輸倉儲、中轉聯運、區域分撥、城市配送、冷鏈物流、貨運代理等基本物流功能。實施既有貨運物流站場多式聯運、甩掛運輸功能改造提升工程,提升一體化作業能力。
3.推動機場建設取得突破。
推動梅州機場遷建取得實質性進展,加快推進機場遷建,深化梅州機場遷建場址研究,爭取完成機場遷建選址報批前期工作。
積極拓展航線網絡。與國內外大型航空公司開展合作,拓展航空市場,重點加密國內航線航班。加強與揭陽潮汕國際機場的分工協作,努力構建梅州與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京津冀等國內主要城市之間便捷的空中通道,爭取到2025年實現通航城市達到18個,旅客吞吐量達100萬人次。拓展航空旅遊合作,創新航線運營模式,推動航空與旅遊產業的融合發展,開闢精品客家僑胞航線,發展國內精品快線和旅遊熱線。
完善通用航空佈局。把握國家、省促進通用航空業發展政策的歷史契機,全力推進五華通用機場建設,力爭“十四五”時期滿足建設條件。配套建設固定基地運營商、飛行服務站和航油供應等設施。擴大通用航空運輸服務範圍,發展工業巡線、低空旅遊、應急救援、短途運輸等運輸服務。適時開展梅縣區、大埔縣、平遠縣通用機場的前期研究工作。
4.加強內河港口樞紐建設。
進一步提升梅州水運功能和航道貨物集散中轉能力。加強港口工程建設,提升港區對外通航能力。激活梅州港內河港口功能,加快老舊碼頭清理整頓,推動港口實現規模化、專業化、集約化發展。加大水運港口配套設施的規劃建設,提高港口貨運碼頭的靠泊能力和接卸效率,根據水運物流企業的需要,大力發展高效專業化的集裝箱碼頭、專業散貨碼頭。支持沿江物流產業發展,謀劃建設沿江港口物流園區。
(五)建設高效物流貨運體系。
1.完善物流基礎佈局。
加強規劃引領,統籌謀劃全市物流發展。開展梅州市貨運物流樞紐規劃,重點支持具備多式聯運、干支銜接等功能的貨運樞紐(物流園區)建設,強化重要樞紐節點與幹線鐵路、高等級公路和城市主幹道等間的連接。鼓勵依託公路貨運站場拓展現代物流服務功能,推動公路貨運樞紐與物流園區的融合發展,支持公路貨運站場新建和改建甩掛運輸、城市配送功能區。大力引導支持公路貨運站場向綜合型貨運物流樞紐轉型升級。
推動物流園區建設,發揮“區港”引導作用。穩步推動物流樞紐建設,構建梅州樞紐性物流園區、區域性物流園區和普遍功能性物流園三個層次物流園區,多式聯運為核心的現代物流體系,形成覆蓋全市、規模齊全、能力充分的物流園區體系。以打造閩粵贛省際交界地區經濟合作區為契機,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海西經濟區的物流合作。加快梅州國際無水港梅州綜合保税區的“區港”聯動、協同發展,充分發揮梅州綜合保税區的口岸作業、保税物流功能。
2.降本增效加快運輸結構調整。
強化運輸結構調整的基礎條件建設。加快推進鐵路貨運樞紐站場、鐵路專線等項目建設,重點推進蕉嶺貨運鐵路專線、大埔至潮州疏港鐵路等項目,實現鐵路幹線運輸與潮州港、大型企業、工業園區、物流園等的高效聯通和無縫銜接,為大宗貨物及中長距離貨物運輸向鐵路、水陸運輸轉移提供基礎條件。
建設鐵路物流樞紐,實現集聚規模效應。推動梅州市域鐵路集裝箱中心站建設,積極探索物流配送、工業園區、農業產業園緊密銜接的發展模式,提升集疏運能力和運行效率。重點依託梅州國際無水港,建設地區性鐵路物流樞紐,構建“一樞紐七中心多節點”的三級貨運樞紐體系,發揮集聚規模效應,降低物流成本。
提升多式聯運能力,降低過程成本。通過對口幫扶地市協助建設梅州多式聯運體系,將國家和省級多式聯運示範工程經驗引入,探索粵北山區多式聯運模式,有序建設多式聯運樞紐和站場設施體系,爭取將梅州市建設成為汕潮揭都市圈聯動區多式聯運中心。引進順豐、京東等無人機物流領域領先企業,促進多式聯運專用載運設備、快速轉運設備應用,加快數字化終端設備的普及應用,實現物流運輸信息採集標準化、處理電子化、交互自動化,推動多式聯運“一單制”全程運輸服務。
3.完善城鄉物流配送。
構建高效郵政快遞網,將梅州打造為地區性郵政快遞樞紐,發揮省內樞紐的集散功能。打造連通國際國內、區域城際一體、普惠城鎮鄉村、銜接高效的郵政快遞網絡,初步建成覆蓋粵閩贛、聯通全球主要經濟體的國際寄遞網絡。建設樞紐型的快遞物流園區和農產品冷鏈快遞物流集散中心。推動建成1個運營規範並具有一定經濟效益的快遞物流園區,促成主要品牌快遞企業進駐。建成2至3個農產品快遞物流倉儲中轉中心。鼓勵交郵合作,充分利用高鐵、普鐵的空餘能力載運郵件。積極爭取國家郵政局、海關總署、中國郵政集團等部門支持,推動建成梅州國際郵件交換站。推動在每個縣(市、區)建設1個縣級郵件快件集散中心,全市共建成8個縣級郵件快件集散中心。
完善三級農村物流體系,全力推動和完善縣、鎮、村三級物流體系建設,打通農村網絡購銷運輸配送渠道,實現農村物流各類物資“最後一公里”和“最初一公里”的有序集散和高效配送。加強農村郵政基礎設施和服務網絡建設與共享,支持郵政、快遞、物流、商貿等企業共建共享基礎設施和配送渠道。積極實施“快遞進村”工程,推動實現全市建制村快遞服務全覆蓋。探索“農村客運+快遞”的模式,支持郵政、快遞企業依託農村客運站、貨運站等交通基礎設施建立倉儲分撥中心,暢通農產品流通關鍵環節。探索發展山區鄉村的無人機貨運。
實現城市貨運綠色配送。統籌優化城市末端共同配送網絡節點建設,探索建設“集約、高效、綠色、智能”的城市貨運配送服務體系。鼓勵郵政快遞企業、城市配送企業開展統一配送、集中配送、共同配送、夜間配送等集約化運輸組織模式。改進城市配送車輛通行管理工作,放寬標準化輕微型配送車輛通行限制,對新能源城市配送車輛給予更多通行便利。
(六)建設優質客運出行體系。
深化客運結構調整。應對高鐵開通及互聯網新業態的影響,調查分析羣眾出行習慣變化,加快傳統道路客運轉型升級,推動中長途線路向中短途客運調整,積極發展接駁客運、定製客運。鼓勵企業加快互聯網+交通等新業態應用,發展聯程聯運和“一票制”,提供一站式“門到門”客運服務。鼓勵發展高鐵站與未通高鐵的縣城之間,梅州市區及各縣城區至梅縣機場、潮汕機場之間的定製化、高端化的商務通勤快速客運。
完善公共交通服務。加強中心城區公交線路與工業園區、重點景區的銜接,增設市區到城市外圍組團、重要鄉鎮的公交線路,推動城鄉公交線路接入城市公交樞紐。優化高鐵西站公交和城區公交運營組織,縮短班次時間間隔,增加發車頻次,提高運輸效率。推進梅州市區公交綜合站場及公交站場建設,鼓勵發展微循環公交、定製化公交等服務模式,實現公交運營多元化、個性化、品質化。加強對網約車、共享汽車、共享單車等新業態的監督管理,完善城市公共交通出行系統。到2025年,梅州城區公共交通站點500米覆蓋率達到100%,城市公交車擁有率達到22標台/萬人,公共交通分擔率達到30%以上。
提升城鄉客運服務。農村客運在實現行政村“村村通客車”的基礎上,根據路況條件和運輸需求,爭取逐步擴大到較大自然村。對城市近郊區以及縣級市(區)市區所在區域,提高農村客運通建制村標準(距離村委會2公里),有條件的地區鼓勵縮短至1公里以內或500米以內。推動有條件的地區農村客運線路進行公交化改造和開行城鄉直通車,推動定製客運、網約車、共享出行等服務模式向農村覆蓋,實現更多的羣眾出行不用換乘直接進城下鄉。推動所有縣、市的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發展水平評定達到AAAA及以上。
強化交通融合發展。用好梅州生態發展區資源,做好“生態+交通”“文化+交通”“旅遊+交通”和“體育+交通”等文章,加強高品質“交通+”供給。鼓勵汽車客運站與旅遊集散中心合作,在汽車客運站設置景區專用候車室,實現運遊一票到底,開展旅遊客運專線、旅遊直通車、旅遊公交、景區小交通等運遊結合特色業務。結合特色航道建設,探索水上旅遊開發模式,試點水上客運航線。深化鐵路與旅遊產業融合發展,發展高鐵+共享汽車等服務。
(七)構建可持續發展交通支撐體系。
1.智慧交通建設。
加強智慧交通頂層設計,開展梅州市智慧交通建設發展規劃研究,制定梅州市智慧交通建設方案,研究構建交通基礎設施管理與服務平台。
探索建設“智慧”城市交通大腦工程,推進梅州市綜合交通指揮中心建設,整合共享數據資源,接入公路交通、水路交通、道路運輸、鐵路運輸、民用航空、城市交通、郵政信息、綜合管理和其他行業管理等政府信息資源,推動交通運輸管理一體化、便捷化、智能化、移動化,實現交通規劃、公共交通管理、行業監管、公眾出行信息服務等方面信息數據的實時更新與應用,進一步提升交通運輸行業治理能力與服務水平。
優化完善非現場執法監控系統,積極探索“大數據+綜合執法”,合理佈局、規範建設治理超限超載非現場執法監測點,運用治超非現場執法監測大數據高效打擊非法營運等行為。建設貨運源頭治超信息監管系統,將相關稱重數據聯網至省貨運源頭治超監管信息系統,對重點貨運源頭單位實施24小時監管,嚴把貨運裝載源頭出場(廠)關,防止車輛超標準裝載。規劃建設治理超限超載非現場執法監測點33個,其中,規劃建設重點貨運通道28個,重大橋樑管控1個,省界管控點2個,跨縣咽喉要道2個。
推進交通基礎設施智慧化,推廣各類智能終端在公路、鐵路、航道、港口、城市公交線網等交通基礎設施的佈局和應用,提升交通基礎設施感知水平。推動梅州市境內的高速公路服務區、主要高速公路路段、高鐵站、機場實現5G網絡全覆蓋。
完善空間地理信息數據庫,整合公路交通基礎設施數字化,推動公路交通綜合信息平台,建設覆蓋全市範圍的標準統一、內容完備、數據準確、上下銜接的農村公路基礎數據庫和公路實景圖,整合全市公路管理數據資源,引入公路感知和信息監測、重點工程項目BIM模型等,基於“人、車、路、場、站一體化協同”管理思路,建設適用於“市—縣”兩級部門公路業務協同辦理、“建管運養一體化”公路交通綜合信息平台。
建設航標遙測遙控、水位遙測遙報系統、橋樑淨高顯示項目,完善橋樑防撞設施和電子航道圖。
推進公眾出行服務智慧化。進行完善出行服務平台,並根據市場需求自主提供其他途中增值服務,延伸公共交通服務鏈條,同步實現品質提升和服務增值。積極探索城鄉公交智慧站點建設,優化羣眾出行候車體驗。
應用先進適用的智慧交通技術。適時將車聯網、衞星通信信息網絡、車路協同、港口自動化作業等在交通運輸行業應用。
2.綠色交通建設。
持續開展交通運輸結構優化。堅持公交引導發展,有效提升城市公交機動化出行比例,持續推動發展旅客聯程聯運和貨物運輸結構調整,促進集約高效低碳客貨運輸方式發展。
加強新能源配套設施建設。加快汽車充電樁的佈局和建設,鼓勵商超、景點、社會停車場建設快充裝置,充電設施覆蓋具備條件的公交站場、三級以上客運站等,並推動純電動化車輛延伸到出租汽車、城市配送、城鄉物流、營運貨車等。探索分佈式儲能等多元化的運營模式,提高充電樁企業的運營效益。
推進資源集約使用和循環利用。新規劃高速公路、鐵路和軌道項目進行生態選線選址,強化生態環保設計和生態防護技術應用,加強施工過程中的植被與表土資源保護和利用,推廣取棄土與改地、造地、復墾等綜合措施,做好臨時用地的生態恢復。
建設綠色示範工程。爭取新建高速公路、航道及樞紐場站納入國家或省新一輪綠色示範工程,探索梅州山區特色的綠色施工模式。嚴格施工環境保護,嚴控施工污染,優先採用低碳、環保、節能的新材料、新技術。
3.平安交通建設。
提升本質安全水平。持續加大交通基礎設施安全防護投入,持續推進安全隱患排查治理體系化建設,堅持建養並重,強化預防性養護工作,特別是加強幹線公路和農村公路養護力度,提高耐久性、可靠性和使用壽命。縣鄉道安全隱患治理率基本達到100%。
推進“平安交通”建設。繼續深入開展各領域的“平安交通”創建活動,及安全生產隱患排查治理“回頭看”活動。強化危化品車輛、農村客運動態監管和安全防控,實現GPS和監控探頭全覆蓋。督促汽車客運站落實實行全員安全生產責任制度的要求。
完善交通安全生產責任體系。綜合運用法律、經濟和行政手段,督促企業落實主體責任。繼續對規模企業安全生產誠信等級進行達標考核,確保到2025年市內主要客貨經營企業安全生產誠信等級評定率達到80%以上。建立安全生產違法行為信息庫及相關管理制度,形成部門間違法違規行為相互通報機制。
完善安全預控體系。推進鐵路、公路、水路各方式,以及安監、公安各部門間的安全生產監管監察信息共享。充分利用信息化、智能化、大數據等科技手段提升動態監測預警、輿情監測、安全風險分析研判水平。建立健全跨方式、跨部門的綜合交通預警、應急信息溝通機制。
打造新型安全監管和應急保障模式。提高預案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推進先進技術加持應急搶險,打造了無人機空中、陸上巡查的立體巡航模式。加強應急專業隊伍和志願者隊伍建設。
(八)構建現代行業治理體系。
推進公路體制機制改革,深入推行“路長制”,健全“總路長+分級路長”路長體系,壓實各級政府責任,加快推進公路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構建以轄區政府主導,交通公路部門牽頭,相關職能部門協同配合的工作機制,着力解決公路“髒、亂、差、堵”等羣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創建“暢、安、舒、美”的公路環境。
強化普通國省道管理保障能力建設,聚焦路況優化、安全保障、服務提質等方面,推動普通國省幹線發展轉型升級,由建設為主向建設、管理、養護、服務並重轉變,增強普通國省道的服務屬性,推動普通國省道發展再上新台階。強化普通國省道養護管理,科學安排預防養護、修復養護、專項養護等養護工程,着力提升路況水平。加強安全及應急保障能力建設,繼續實施安防、危橋隧改造等專項工程,優化幹線公路的路網運行監測和應急能力建設,築牢幹線公路防控體系。開展美麗國省道創建示範工程,推動全市美麗經濟走廊工程建設。
深化農村公路養護體制改革,健全“縣鎮為主、行業指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農村公路養護工作機制,建立事權與責任相適應的農村公路養護體制,建立以公共財政為主的農村公路養護資金保障機制。落實小修保養常態化、中修大修專業化、安全隱患排查治理制度化,實現農村公路養護全覆蓋。鼓勵各縣(市、區)採取出讓公路冠名權、廣告權、相關資源開發權等方式籌集養護資金。探索水毀、地質等災害保險模式,減少政府災毀經費支出。推進農村公路養護市場化改革,支持採用政府採購等方式開展農村公路養護,實行管養分離。推行養護市場準入制度,鼓勵社會資本參與農村公路養護,支持養護企業跨區域參與市場競爭。提高農村公路養護機械化、專業化、規範化水平,加快建立專業的農村公路養護隊伍。
健全鐵路管理制度。理順鐵路管理運營關係,明晰權責,逐步健全地方鐵路管理、運營、安全等各項規章制度,推動地方鐵路管理運營走上正軌。
改革船閘管理體制。規範樞紐船閘運行管理,縮短船舶運輸週期。研究由航道部門統一管理各樞紐船閘,實現船閘管理“四統一”:統一全線水位調節、統一集中調度船舶、統一規範日常維護、統一全線船閘修理。不斷優化梅江、汀江梯級聯調航運方案,對韓江的梯級實施同步聯調,統一調度放水發電,保證船閘放行船舶時的航運基流。從根本上解決船閘運行管理中出現的各種矛盾,儘可能減少船舶候閘時間,提高水運運能。
促進營商環境優化。深入推進簡政放權,完善運輸價格形成機制,防止市場壟斷,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交通市場體系。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加強公路路政、水路執法、路域環境專項整治、水路交通專項執法等行動的制度化、常態化和規範化建設。建立健全運輸行業信用體系,依託已有行業考核制度建立健全交通運輸社會徵信體系和市場主體分類分級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具有監督、申訴和複核機制的綜合信用考核評價體系。
六、重大工程
(一)投資匡算。
“十四五”期間梅州市綜合交通項目估算完成總投資約960億元,主要包括鐵路、高速公路、航道、國省幹線公路、縣鄉公路、重要經濟公路、機場、公交工程、公路客貨運樞紐及物流園工程等項目,具體詳見下表。
梅州市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十四五”規劃內容 梅州市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十四五”規劃內容
(二)用地情況。
根據與國土空間規劃銜接情況,“十四五”期間交通公路項目涉及佔用基本農田約2.9萬畝,其中高速公路項目約佔2000畝,國道項目約佔3492畝,省道項目約佔8501畝,農村公路提檔升級和新改建項目約佔15000畝。
七、保障措施
(一)完善協調機制。
各有關部門要加強溝通配合,建立重大交通項目建設協調會商制度,及時研究協調重大項目前期工作中涉及土地、選址、環保、資金等方面的突出問題,按年度分解明確各有關部門的目標任務,確保規劃確定的各項目標和任務有序推進。要緊密結合發展實際,細化落實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統籌協調推進綜合交通運輸發展的重大項目、重大工程。將交通重大項目推進的相關工作任務完成情況納入年度考核範疇,形成共同推進的工作格局,確保規劃落到實處。
(二)強化資金保障。
建立健全政府主導、穩定持續的交通基礎設施公共財政保障制度。用足用好國家投資補助政策。建立以公共財政為主的農村公路養護資金保障機制,切實加強短板投入,落實交通扶貧、港口公共設施建設、航道養護、公路客貨站場、農村客運站亭的資金保障。
進一步完善交通運輸發展“政府主導、分級負責、多元籌資、規範高效”的投融資管理體制。拓寬民間投資領域和範圍,規範推進“PPP”項目,建立“PPP”項目實施評價監督機制和風險防範機制。支持對高速公路沿線土地進行綜合開發,構建高速公路多元化盈利渠道,以輔助解決建設和營運資金缺口。推廣規範PPP模式,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港口、內河航運等基礎設施建設。
(三)強化用地保障。
將交通運輸建設用地納入國土空間規劃中統籌考慮。建立土地總量控制的交通用地管理機制,編制交通用地三年滾動計劃,建立土地用地計劃預報制度。結合土地管理政策,合理安排交通建設項目,優先考慮土地利用效率高、單位土地交通承載量大的高速公路、航道等交通項目,鼓勵通過既有資源改造提升交通供給能力,鼓勵新建項目併線規劃、綜合開發、立體開發。
(四)重視與“三區三線”協調。
在進行交通規劃過程中,根據國土空間規劃引領做好戰略性空間通道預留。根據本規劃交通網絡格局、樞紐體系與“三區”的協調問題,釐清綜合交通網絡格局與生態、農業、城鎮三類空間的相互影響,促進和支撐梅州市國土空間規劃及“多規合一”實施。 [1] 

梅州市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十四五”規劃內容解讀

梅州市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十四五”規劃政策解讀

《梅州市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十四五”規劃》解讀
市政府辦公室印發了《梅州市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十四五”規劃》(下稱《規劃》),為方便社會公眾全面瞭解《規劃》,現將其主要內容解讀如下:
一、出台背景
為深入貫徹落實交通強國、交通強省的戰略部署,打好交通強市建設首個“五年”戰役,再掀大抓交通、抓大交通的新熱潮,根據《梅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梅州市“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方案的通知》,市交通運輸局牽頭編制《梅州市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十四五”規劃》。該《規劃》是梅州市“十四五”重點專項規劃之一,是“十四五”期間梅州市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的重要指導文件。
二、總體目標
“十四五”期間,我市將圍繞“加快建設粵閩贛區域性交通樞紐,打造成為對內聯通拓展的橋頭堡”的發展定位,謀劃實施八大類287項交通建設項目,力爭完成投資960億元,加快構建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基本實現“1122”交通時空圈:即市區至各縣1小時,梅州市至汕潮揭城市羣1小時,梅州市2小時通達粵港澳大灣區主要城市,2小時通達海西經濟區主要城市(廈漳泉)。
三、主要任務
(一)建設出省出市、融灣融區、通江達海大通道。加快推進梅州至粵港澳大灣區、至長三角高快速通道建設,重點推進梅州至龍川、梅州至龍巖高鐵、瑞金至梅州、大埔至潮州港鐵路建設,積極開展梅州至廈門、梅州至汕尾等鐵路項目規劃研究,加快構建“米”字形鐵路網絡,實現“五龍入梅江、縣縣通高鐵(動車)”。推進韓江三河壩至潮州港航道千噸級擴能升級建設,打造梅州內陸通江達海新通道。
(二)構建外聯內暢大交通網絡。以閉合市域環線和加密對外射線為重點,加快推進大(埔)豐(順)(五)華、汕梅高速改擴建、平遠至武平、平(遠)蕉(嶺)大(埔)等高速公路建設,積極開展梅縣至永定、梅(州)河(源)韶(關)等高速公路項目規劃研究,優化高速公路互通出入口,加速建成“兩環十二射”高速公路網。積極推進普通國省道低等級路升級改造、穿城過境路段改建、與經濟節點聯通銜接建設等,構建“六環二十二射”市域公路網總體佈局。
(三)打造山區特色交通網絡。實施建制村公路“單改雙”、縣鄉道提檔升級改造、旅遊路資源路產業路、危橋改造等農村公路建設,積極創建國家級“四好農村路”示範市、示範縣,打造美麗公路梅州樣板,基本實現“鎮鎮通三級路”“村村通雙車道公路”。
(四)加強綜合樞紐建設。重點推進梅州站升級改造、梅州西綜合客運樞紐、松棚鐵路貨運場站等建設,加快構建“兩主九輔”鐵路樞紐體系。推進公路客運站場遷建和升級改造,積極推動公路貨運樞紐轉型升級,提升梅州作為粵閩贛區域性交通樞紐地位。加快推進梅州機場遷建和五華通用機場建設,拓展加密國內航線航班,構建與國內主要城市(城市羣)和東南亞主要國家之間便捷空中通道。
(五)建設高效物流貨運體系。大力完善物流基礎設施,推動公路貨運樞紐與物流園區融合發展,推進“公轉鐵”“公轉水”等運輸結構調整,實施“快遞進村”工程,發展城市貨運綠色配送,推行“一單制”全程運輸服務,打造以多式聯運為核心的現代物流體系,實現各類貨物運輸“最後一公里”和“最初一公里”的有序集散和高效配送。
(六)建設優質客運出行體系。大力發展聯程聯運、“一票制”“門到門”“定製公交”等一站式客運服務,規範發展共享單車、網約車、共享汽車、旅遊直通車等“互聯網+交通”“交通+”新業態新模式,鞏固拓展“村村通客車”覆蓋面,提升城鄉客運服務質量。
(七)構建可持續發展交通支撐體系。積極探索大數據、雲計算等新技術在交通運輸領域的應用,規範建設治超非現場執法監測點、貨運源頭治超信息監管系統和“建管養運一體化”公路交通綜合信息平台,提升交通基礎設施感知水平,推動交通運輸管理一體化、便捷化、智能化、移動化。加快推進新能源運輸裝備和充電站、加氫站等配套設施建設,推廣使用低碳、環保、節通新材料新技術,大力發展綠色交通。
(八)構建現代行業治理體系。深化行業“放管服”改革,深入推進公路體制機制改革,健全地方鐵路管理制度,改革船閘管理體制,全面推行“路長制”,完善行業安全預防控制體系,推進“平安交通”建設,推進行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四、保障措施
一是完善協調機制,建立重大交通項目建設協調會商制度,形成上下聯動、共同推進的工作格局。二是強化資金保障,建立健全政府主導、穩定持續的交通基礎設施公共財政保障制度。三是強化用地保障,做好與國土空間規劃的銜接。四是重視與“三區三線”協調,促進“多規合一”,保障有效實施。 [2] 

梅州市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十四五”規劃媒體解讀

梅州市印發《梅州市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明確了“十四五”時期我市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的總體目標、主要任務、保障措施等,提出力爭完成總投資960億元,加快建設粵閩贛區域性交通樞紐,打造成為對內聯通拓展的橋頭堡。
《規劃》提出,“十四五”期間,梅州市將圍繞“加快建設粵閩贛區域性交通樞紐,打造成為對內聯通拓展的橋頭堡”的發展定位,力爭完成總投資960億元,謀劃實施八大類287項交通建設項目。至2025年,梅州市構建通往“粵港澳大灣區汕潮揭都市圈海西經濟區、贛南地區”四大綜合運輸通道,進一步提升粵閩贛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的地位,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基本實現“1122”交通時空圈(即梅州市域1小時交通圈、梅州市與汕潮揭城市羣1小時交通圈、梅州市2小時通達粵港澳大灣區主要城市、梅州市2小時通達海西經濟區主要城市廈漳泉),與粵港澳大灣區互聯互通水平邁上新台階,“高速融灣、快速出省、便捷通海”呈現新格局,美麗公路先行示範市展現新氣象,“四好農村路”示範市塑造梅州新名片,為梅州建設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汕潮揭平原向內陸鄰省聯通拓展的橋頭堡,提供更加堅實有力的保障。
“十四五”時期梅州市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的具體目標是:鐵路方面,重點推進梅州至龍川、梅州至龍巖高鐵和瑞金至梅州、大埔至潮州港鐵路等項目建設,至2025年全市鐵路里程達464公里,其中高速鐵路里程達141公里。公路方面,加快推進大埔至豐順、汕梅高速改擴建、平遠至武平、平(遠)蕉(嶺)大(埔)等高速公路建設,至2025年全市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21500公里左右,其中高速公路里程力爭突破826公里,普通國道二級及以上比重提高到95%以上,公路主要指標保持在粵北地區前列。民航運輸方面,力爭梅州機場實現通航城市達18個,旅客吞吐量突破100萬人次;加快推進梅州機場遷建前期工作,力爭取得實質性進展。公共交通方面,梅州城區公共交通站點500米覆蓋率達到100%,城市公交車擁有率達到22標台/萬人,公共交通分擔率達到30%以上。城鄉物流服務方面,快遞進村(行政村)服務覆蓋率達到100%,實現村村通快遞。
《規劃》總結了“十三五”時期梅州市交通運輸發展成就。“十三五”時期,梅州市完成交通投資661億元,較“十二五”時期翻了一番,創歷史新高;梅州市公路通車總里程達20766公里,廣東省排名第二,較“十二五”增長3061公里,公路密度130.9公里/百平方公里,提高19.4%;全市鐵路通車總里程約318公里,較“十二五”增長約72公里;實現建制村通客車比例100%。我市實現高鐵建設“零”突破,高速公路外暢內聯網絡日益成型,普通國省道網絡結構不斷優化,“四好農村路”建設成效顯著,機場建設取得新進展,運輸服務保障能力顯著提升,初步形成了以鐵路、高速公路為主骨架,國省道、航道為幹線,農村公路為補充,機場、鐵路站場為樞紐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為梅州市經濟社會較快發展提供強力支撐和保障。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