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杭州市下城區教育局

鎖定
杭州市下城區教育局是隸屬於杭州市人民政府的政府部門。
中文名
杭州市下城區教育局
機構概況
教育機構52個
隊伍概況
在編教職工2731人
學生概況
在校學生總數29672人
教育理念
核心理念核心目
教育創新
特色品牌創建,呈現多樣優質

杭州市下城區教育局教育概況

我局現有各類教育機構52個,其中:完中1所,九年一貫制學校5所(含國有民辦2所),初中7所(含3所國有民辦中學),小學18所(含國有民辦1所),直屬幼兒園14所(另有部門辦、街道辦、個體辦幼兒園29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直屬單位6個。
其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項目實驗學校2所,浙江省現代技術實驗學校8所,省、市實驗學校2所,省、市綠色學校18所,浙江省示範性幼兒園7所,甲級幼兒園10所,杭州市小班化教育實驗基地5個,杭州市小班化實驗學校3所,高校附屬中小學4所。
至2008年8月,我區在編教職工2731人,其中:特級教師23名(退休4名);省教壇新秀26名;市教壇新秀225名;市第一、第二層次學科帶頭人41名。
2008學年,我區中小學在校學生總數29672人,其中外來務工人口子女9683人,佔學生總數的32.63%。在園嬰幼兒12384人,其中在公辦幼兒園就讀的嬰幼兒數5852人,佔47.25%。
根據基礎教育統計,幼兒教育學前三年教育入園率為100%,等級幼兒園覆蓋面為96.80%;義務教育入學率、鞏固率為100%;小升初為100%,初升高為100%,殘疾兒童入學率為100%;小學小班率為80.1%,初中小班率為76.1%。

杭州市下城區教育局教育特色

2003年,下城教育先在“打造高水平教育強區”的目標基礎上,提出“營造高水平教育生態”的前置條件,進而又提出“更均衡、更公平、更充裕”的“三更”目標,以及爭創全國一流現代化和諧教育的目標,並一以貫之,形成了“三二一”教育發展目標體系。期間,各界的關注日漸增多,《人民教育》2003年第21期專題刊登特別報道《營造高品質的教育生態》;《中國教育報》2004年11月1日“局長視點”欄目發表署名文章《營造高品質的教育生態》;2005年,專著《走進高品質教育生態》由浙江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
2006年開始,下城教育在已經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教育生態特質的理念、制度、工作體系,區域教育整體已經相對高位運行的基礎上,着手開始對多年的實踐、探索作梳理、提煉,試圖從理論基礎、核心內涵、實踐支撐、成果形態等方面全面建構教育生態理論體系,直到今天有幸在這裏舉行首屆教育生態理論研討會。期間,教育生態理論下的相關目標、理念已經數次寫入下城區委、區政府工作報告中。
2008年5月15日,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組織相關的教育科研研究專家,在下城舉行了“全國首屆教育生態理論研討會”,與會專家對下城區首創的教育生態理論予以了高度的評價。
2008年5月16日,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與下城區人民政府正式簽署“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合作協議,下城區成為全國首個“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自2008年至2013年,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每年將派5位專家進駐下城教育局,指導下城教育工作,提升下城教育成功經驗,提煉具有中國特色的區域教育特色理論。
思想力決定行動力。教育的本色問題,首先取決於教育理念。理念,是前進的導航標,對於事業發展起到重要的導向作用。有什麼樣的理念,就有什麼樣的事業品位。在教育生態理論的指引下,下城教育不斷創新,並形成了下城區域教育理念。
教育生態觀的本質是“生命觀、人本觀、民生觀”;特徵是“多樣性、自主性、協同性”;終極目標是每個人“個性、全面、和諧、健康”地發展。符合“均衡性、優質性、開放性、創新性、品牌性、科學性”等教育現代化的基本價值取向,與科學發展觀一脈相承,符合國際教育的共同價值,符合求同存異、多贏共和的普世價值
“三二一”教育發展目標
“三”,指“三更”,即“更均衡、更公平、更充裕”。
“二”,指“兩高”,即營造高品質教育生態,打造高水平教育強區。
“一”,指“一流”,爭創全國一流現代化和諧教育。
:“三三三”教育發展思路
三類教育“活兩頭,強中間,優全盤”,實現網格式發展;
三區教育“優化南區、做強中區、加快北區”,實現錯位式發展;
三個滿意讓“學生滿意、家長滿意、社會滿意”,實現連動式發展。
4.核心精神:“先一步,高一層,可持續”教育精神
“先一步”即理念超前,堅持創新,先人一拍,體現發展速度;
“高一層”即追求品質、品位,實現高位,高人一籌,體現發展高度;
“可持續”即追求優化生態,注重制度,長效發展,體現發展長度。

杭州市下城區教育局教育創新

(一)創新制度設計
一種理念,不能變成一種制度,它行而不遠,行而不久。制度建設經濟槓桿更重要。有什麼樣的制度就會有什麼樣的產物。制度不一樣,激勵機制不一樣,就會產生不同的績效。沒有完善的制度,只有發展的制度。制度沒有“最好”,只有“更好”。踐行教育生態觀的理念,創新制度設計,關注“生命觀、人本觀、民生觀”,優化系統功能,促進學校可持續發展。
進行直屬單位體制改革。將進修學校、教研室等9個單位的行政職能剝離出來,整合組建成教育研究發展中心、教育技術中心、社區教育中心、教育後勤服務中心和會計核算中心,以中介、服務功能替代原來的行政職能,從根本上確保教育服務落到實處。
首創督評“一室兩中心”的組織架構。成立區督導室、學前教育督導評估中心、社區教育督導評估中心,逐步完善適合下城終身教育體系的督導評估體系,開展教育發展性評估、教育質量增量評估。
構建全國首家基礎教育質量檢測體系。區政府主要領導擔任領導小組組長,教育、財政、人事等10個部門主要負責人組成領導小組成員,教育局主要負責人任監測中心主任,建立教育科學發展觀,構建基礎教育質量監測體系,科學分析教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亞太地區社區學習資源中心永久落户下城。召開社區學習資源中心建設國際研討會,就籌建組織管理機構、資源整合等問題進行了研討,搭建社區學習的網絡平台。
推進現代學校制度建設。着力建設學校內部自主發展機制,進一步明確學校的定位與職能,規範學校與政府、家庭的關係,促進學校依靠政府、服務社會、提高教育為民服務的質量與效率。構建新型政校關係,形成校本管理體系,建設現代學校文化,完善學校評價體系,健全社會參與機制
(二)創新行動項目
創新行動項目,體現了教育生態觀所倡導的個性化、多樣化、國際化價值取向,實現教育項目優質化,尋求教育功能最大化。高位運作,重心下移,穩步推進,彰顯特色。
項目一 名校集團辦學,擴張優質覆蓋
名校集團化建設。為了儘可能解決“擇校難”,做到教育均衡化、優質化,將“源於母體、別於母體、優於母體”的生態理念融於一種嶄新的“嫁接辦學”模式。嘗試在輸出“名校”優質資源的基礎上,進行適時適度的擴張,同時這種擴張是尊重個性的、可持續發展的,嫁接出具有生命力的子體,再將新子體培育成新母體,拓展各類優質教育,形成具有名校優勢的“優勢集”和具有自身特色的“品牌羣”。聯盟辦學,強調“平等、互生、共榮”;移植辦學,着力突破名校原有的發展瓶頸,強調的是品牌的整體移植。逐漸形成“聚變—裂變—再聚變—再裂變”的再生性教育生態發展模式,成功架構名校(園)集團化辦學“下城模式”。在解放思想大行動中,進一步開拓名校集團化辦學思路,首次推出優質學校、特色學校集團化模式,即優特學校集團化模式,併成立全省首個聯盟式特色教育集團。至此,我區名校集團化覆蓋率為100%,優質教育資源覆蓋率為95%,惠及3萬多名學生,成為全省推進名校(園)集團化戰略力度最大、效果最好的城區之一。
名、特、優組織建設。教育生態觀的“多樣性”,關注和提高教育質量,實現基本的教育公平進而躍向“有質量的教育公平”。在區域推進名校集團化的背景下,名、特、優組織建設,推動每一所校(園)都努力以質量取勝,以特色取勝。湧現出一批具有一定規模和辦學優勢的公辦、國有民辦、社會力量辦、九年一貫制學校、外來務工子女專門學校、特殊教育學校、寄宿制、走讀制、小班化等各級各類學校,形成多樣化辦學優勢互補、錯位發展、差異競爭、共生共長的良好格局,不斷滿足老百姓優質化、個別化的教育取向,孩子就近入學的條件逐年成熟,從2003年-2007年,區內擇校率逐年大幅下降,老百姓對教育的滿意度逐年提高。
項目二 特色品牌創建,呈現多樣優質
千校一面,萬人同語,整齊劃一,沒有韻律,是思想的弱化,思想的僵化,思想的缺席,是教育的天敵。教育的同質化、單一化將使教育生態失衡。特色,是品牌的基礎,是教育品牌的具體呈現方式。一個優秀的教育品牌,本身就是特色資源的聚集。只有發展和培育真正以特色取勝的品牌,形成差異,才能夠真正滿足人民對教育多樣化的需求。差異性的核心特徵,使教育特色品牌建設戰略成為實現教育多樣性,營造高品質教育生態的重要方式之一,其根本意義在於推進教育均衡發展,促進教育公平,教育和諧。
下城教育經過多年的發展積澱,經過教育生態理念的多年實踐,以及2006“下城教育文化年”、2007“教育特色品牌建設年”的挖掘和發展,積累了一定的特色品牌知識、經驗和人才,形成、打磨了一系列原創性的品牌。如,“三滿意”爭創活動、月評季考制度、直屬單位體制改革、教育超市、教育公園、歡樂廣場月月演、收費陽光工程、梯級名師培養、主糧+雜糧培訓、三單培訓模式、名師共享制度、初中教育高地、托幼一體化工程、幼兒辦學“零無證”、市民大課堂、督評“一室兩中心”、中國·杭州國際教育創新大會、攜手“1+6”系列活動等品牌。
項目三 提升隊伍涵養,打造優質羣體
十七大報告中指出: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在更加堅定地走教育生態發展之路的首要前提下,我們堅持走隊伍內涵發展之路。局班子、基層單位班子空前地清醒、理性,這是固本之基,是發展之源。涵養隊伍,必須營造一個與之相適應的教師不斷自我提高、完善的生態環境。以教育“生命觀”的理念來對待教師,不斷消除職業倦怠感,提升幸福感。重心下移,關注一線普通教師的成長,優先保障發展北部地區教師,加速均衡,着力培養高素質的教師團隊。
實行“培訓機構出培訓菜單,教師自選培訓菜單,教育局出錢埋單”的“三單”培訓形式;構建“主糧+雜糧”的培訓知識體系,圍繞專業內容和綜合內容開展培訓工作,提高教師綜合素質;實施“梯級名師培養”工程,激發下城每一個教師發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每一層次教師成長搭建更寬廣的平台和更高層次的目標,激活整體教師素質不斷抬升,作用於優秀師資的擴張再生,涵養名師羣;實行“名師共享”,促進學校間教師資源的均衡配置,實現優質教育資源效益的最大化;首推對外“課題招標制”, 推出重大應用性綜合改革課題,面向全國教育部門和個人招標;開展“校園因你而美麗”——感動校園人物評選活動,關注下城教育的一線教職工、學生、家長,傳遞對每一個普通勞動者的深深敬意。
項目四 倡導草根研究,創建“學術之區”
創建“教育學術之區”是實現教育向優質化發展的具體舉措。我們對“教育學術”進行泛化、淺化、本土化,對教育學術的概念進行一次思想的解放:凡有作用於教育教學,以及教育管理改進、革新,有利於學校發展、教師成長、學生成長的學習、思考、研究、筆錄、著作等活動,均為學術行為。學術是參差多態的,參差多態就能各有所長,各盡所能,參差多態的是幸福的,是充滿希望和夢想的。基於教育教學實踐的“草根研究”是最富生命力的研究,推進“草根”專項課題研究,是學術研究“重心下移”的自然趨勢。
“草根”專項課題研究。提煉有利於學生髮展、教師發展和學校發展的一切成功的經驗、體會和做法,積極倡導教師在學習中提高,在實踐中研究,在反思中成長,鼓勵教師深度思考。
“學術大講堂”。注重發揮各層次教師的積極性,大力倡導一線教師走上“學術大講堂”,努力為他們搭建交流、展示的舞台,提升教師隊伍整體素養。
項目五 拓展發展視野,強化交流合作
一個系統要走向有序,其必要條件之一就是系統開放,與外界進行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要通過開放的有序、漲落的有序、遠離平衡態的有序,實現系統新的有序狀態。教育系統也是一個複雜的大系統,需要以開放交流為重要手段,合理引進,充分交流和利用外在資源,使教育走向進步和有序。教育系統要保持生機、活力和繁榮發展的勢頭,必須擴大教育對外開放,大力開展國際教育交流與合作。區域教育生態的開放,是擇優的開放,必須進一步面向區域教育系統外。
現代社會已經不是個人英雄的時代,需要借力,需要團隊。所謂借船出海、借梯登高、借力發揮,借力是開放的發散性思維,不求所在,但求所用。與浙江大學教育學院合作開設“高訪班”;成立全國惟一一個區域性APEID中心;自2003年始,每年舉辦中國杭州國際教育創新大會,國際教育創新大會已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下城的常設性會議。

杭州市下城區教育局教育優勢

一、環境資源優勢
下城區委區政府始終把教育工作擺在統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戰略地位,各街道、部門、各界朋友都給予下城教育大力的關心、支持。政治生態,社會生態,持續優化。下城教育長期堅持以營造高品質教育生態,形成了開放、傳承、吸納的胸懷、智慧和氣度,實現了教育思想、理念、價值觀上下同頻共振,各項工作環環相扣,良性循環往復的融合優勢。
二、隊伍競爭優勢
清華大學梅貽琦先生有一句名言:大學者,非大樓也,大師謂也。下城教育近年來一直倡導“教育家”辦學的理念,着力營造孕育教育家需要的土壤,激發教育夢想,揮灑教育激情。教育隊伍有思想,有個性,有實力,有能力,有鬥志,有境界,風正氣順,既有共同的願景,又有個人的理想,富有朝氣和鋭氣,處處彰顯大氣,是一支想幹事,能幹事的隊伍。名校長隊伍、名師羣體、骨幹教師,梯級呈現,和諧發展。外部柔性人才隊伍,與內部人才隊伍有機交融,相得益彰。
三、改革創新優勢
下城教育,創新起家。先人一步、捷足先登,一步先、步步超,上下聯動,齊心協力,不論是表象的,還是隱性的,每一個細節,每一項業績中,“創新”的足跡都更加鮮明,可謂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下城已經讓創新成為習慣,“創新”已經成為下城教育的文化性格,形成了創新自覺,創業創新的喜悦觸及更多的領域,普惠更多的羣眾。
四、教育協同優勢
圍繞“活兩頭、強中間、優全盤”的發展思路,我區教育努力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學前教育、義務教育、社區教育形成我區教育核心競爭力的“金三角”,學前教育走在前列,學前教育走在前列,社區教育全國領先,“合力效應”已經顯現。
五、區域質量優勢
近幾年,下城教育解放思想,開拓創新,使得各項工作名列前茅,羣眾滿意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教科研成果優,優質教育資源覆蓋率名列全市前茅,呈現出均衡化、優質化、公平化、平民化的發展態勢。下城教育已經成為下城的“金名片”。
近年來,下城教育已基本建立以開放多樣、高標準、高質量為特點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和以學習型城市為標誌的終身教育體系,形成科學合理的教育結構和學校佈局結構,學校辦學條件基本達到現代化水準,實現基本教育服務公平均等,初步形成了人人皆學、時時能學、處處可學的態勢。各學校發展競爭力得到顯著提升,教育創新、教育特色顯著,教育資源配置較均衡,優質教育資源不斷擴張,優質學校數量多,小班化教育推進程度高,教師隊伍優良,職業幸福指數高,教科研成果突出,素質教育成效明顯,創造了眾多的“第一”和“惟一”。受教育者得到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社會弱勢羣體中適齡兒童受到充分關注和保護,羣眾滿意度不斷提高,教育為經濟增長、社會發展以及提高市民素質提供智力支持的能力顯著增強。

杭州市下城區教育局獲得榮譽

2008年,根據浙江省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下發的浙江省文明單位的複評結果,繼續保留“浙江省省級文明單位”的榮譽稱號。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