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科學發展觀

(中國共產黨的重大戰略思想)

鎖定
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2003年7月28日的講話中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推進各項事業的改革和發展的方法論--科學發展觀,也是中國共產黨的重大戰略思想。 [1]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審議並一致通過十六屆中央委員會提出的《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決定這一修正案自通過之日起生效。 [3] 
中文名
科學發展觀
外文名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提出時間
2003年 [6] 

科學發展觀基本含義

科學發展觀是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
胡錦濤總書記 胡錦濤總書記
以人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滿足人們的多方面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的同時,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設,形成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格局;協調,就是要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區域協調發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可持續,就是要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2] 

科學發展觀形成背景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總結中國發展實踐,借鑑國外發展經驗,適應中國發展要求,提出了科學發展觀這一重大戰略思想。 [1] 
科學發展觀,是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在認識上的重要昇華,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理念的一個飛躍。科學發展觀是在堅持毛澤東、鄧小平和江澤民同志關於發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新時期特別是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我國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的基礎上,從新世紀新階段的實際出發,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努力把握髮展的客觀規律,汲取人類關於發展的有益成果,着眼於豐富發展內涵、創新發展觀念、開拓發展思路、破解發展難題提出來的,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現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這些重要觀念已日益深入人心。我們要進一步回答為什麼發展和怎樣發展得更好的問題,而科學發展觀正是我們黨關於這個重大問題的理論、方針的集中體現,進一步指明瞭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道路、發展模式和發展戰略。

科學發展觀如何落實

第一,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我國正處在並將長期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階段的根本任務就是發展生產力,這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需要長期保持較快的速度,並實現速度、結構、質量、效益的統一。這樣才能為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提供物質基礎。
第二,堅持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在推進經濟發展的同時,更加註重加快社會發展,努力解決經濟和社會發展存在的“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問題。
第三,堅持城鄉協調發展。要站在國民經濟發展全局的高度研究解決“三農”問題,實行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城鄉互動、協調發展,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
第四,堅持區域協調發展。堅持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加快發展,形成東中西互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新格局。
第五,堅持可持續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生態保護型社會。
第六,堅持改革開放。統籌推進各方面改革,為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提供體制和機制保障。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處理好內需與外需、利用外資與利用內資的關係,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第七,堅持以人為本。這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是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必然要求。要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滿足人們的多方面需求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科學發展觀具體體現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科學發展觀核心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是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突出強調的一個重要思想和基本要求。它之所以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第一,以人為本是歷史唯物主義的一項基本原則。以人為本,作為一種社會思潮和價值觀念,古已有之。我國古代思想家早就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天地之間,莫貴於人”,強調要利民、裕民、養民、惠民。近代西方人本主義反對迷信、崇尚科學,反對專制、崇尚自由,反對神性、張揚人性,對於反對封建主義、推進人的解放起到過一定的積極作用。但人本主義離開具體的歷史條件,離開人的社會性,以抽象的、永恆不變的人性説明社會歷史,在本質上是為資產階級取得和維護統治地位服務的。馬克思主義在科學闡明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同時,也指明瞭人民羣眾創造歷史的規律,強調人民羣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人民羣眾是生產力中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創造了社會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從而第一次把以人為本的思想建立在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基礎之上,成為指導無產階級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一項重要思想原則。
第二,以人為本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和執政理念的集中體現。科學發展觀強調的以人為本,與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和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是完全一致的,與我們黨提出的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胡錦濤同志指出,相信誰、依靠誰、為了誰,是否始終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是區分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分水嶺,也是判斷馬克思主義政黨的試金石。對於馬克思主義執政黨來説,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發揮全體人民的積極性來發展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始終是最緊要的。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黨除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黨的全部任務和責任,就是帶領廣大人民實現自己的根本利益。無論是戰爭年代浴血奮戰推翻“三座大山”,無論是建立社會主義制度、開展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還是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歸根到底都是為了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為本的人,指的是最廣大人民羣眾。在當代中國,就是以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等勞動者為主體,包括社會各階層在內的廣大人民羣眾。以人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以人為本,就要牢記黨的根本宗旨,始終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始終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我們一切工作的最高標準,堅持尊重社會發展規律和尊重人民歷史主體地位的一致性,堅持為崇高理想奮鬥和為最廣大人民謀利益的一致性,堅持完成黨的各項工作和實現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切實把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要求具體地、深入地落實到黨和國家制定和實施方針政策的工作中去,落實到各級領導幹部的思想和行動中去,落實到關心羣眾生產生活的工作中去。
第三,以人為本全面回答了科學發展觀的一系列基本問題。為誰發展、靠誰發展、發展成果如何分配,這是任何一種發展觀都必須回答和解決的基本問題。以人為本之所以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就是因為科學發展觀在對這些基本問題的回答上始終貫穿了以人為本的原則和理念。首先,在為誰發展上,科學發展觀強調堅持發展為了人民,就是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政府一切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決策和工作的標準,把發展的目的真正落實到滿足人民需要、實現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其次,在靠誰發展上,科學發展觀強調堅持發展依靠人民,就是要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密切聯繫羣眾,始終相信羣眾,緊緊依靠羣眾,最充分地調動人民羣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會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億萬羣眾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其三,在發展成果如何分配上,科學發展觀強調堅持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走共同富裕道路,把改革發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體現在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上,體現在不斷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上,體現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方面權益上,讓發展成果惠及廣大人民羣眾。 [5] 

科學發展觀寫入黨章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審議並一致通過十六屆中央委員會提出的《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決定這一修正案自通過之日起生效。
大會認為,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根據新的發展要求,集中全黨智慧,提出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於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大會要求全黨同志全面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增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着力轉變不適應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思想觀念,着力解決影響和制約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把全社會的發展積極性引導到科學發展上來,把科學發展觀貫徹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各個方面。 [3-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