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綠色學校

鎖定
綠色學校是指學校在實現其基本教育功能的基礎上,還可以持續發展理論為導向,在日常工作中將可持續發展思想全面納入管理中。通過制定環境管理,開展有效的環境教育活動,創設環境保護的文化範圍,促進師生、家長和專家參與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實際行動。全面提高師生的環境素養,共同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鼓勵師生共同參與學校環境教育活動,加強學校與社區的合作和聯繫,在實際參與的過程中發展面向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知識、技能、態度、情感、價值觀和道德行為,即提高全體教職員工和學生的環境素養落實環保行動。 [1] 
1996 年《全國環境宣傳教育行動綱要》中首次提出“綠色學校”, 是指在實現其基本教育功能的基礎上, 以可持續發展思想為指導, 在學校全面的日常管理工作中納入有益於環境的管理措施, 並持續不斷地改進, 充分利用學校內外的一切資源和機會全面提高師生環境素養的學校。它鼓勵和推動全校性的“為了環境”的行動。 [3] 
中文名
綠色學校
理    論
持續發展
領    域
學校
成立時間
1996年

目錄

綠色學校背景介紹

綠色學校 綠色學校
“綠色學校”是1996年 [1] 全國環境宣傳教育行動綱要》中首次提出的。 [1]  它強調將環境意識和行動貫穿於學校的管理、教育、教學和建設的整體性活動中,引導教師、學生關注環境問題,讓青少年在受教育、學知識、長身體的同時,樹立熱愛大自然、保護地球家園的高尚情操和對環境負責任的精神;掌握基本的環境科學知識,懂得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的基本理念;學會如何從自己開始, [2]  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積極參與保護環境的行動,在頭腦中孕育可持續發展思想萌芽;讓學校裏所有的師生從關心學校環境到關心周圍、關心社會、關心國家、關心世界,並在教育和學習中學會創新和積極實踐。這一活動不僅帶動了教師和學生的家庭、還通過家庭帶動了社區、通過社區又帶動公民更廣泛地參與保護環境的行動。它不僅成為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而且也逐漸成為新形勢下環境教育的一種有效方式。

綠色學校內涵

綠色學校功用

“綠色學校”是指學校在實現其基本教育功能的基礎上,將以可持續發展理論為導向,在全面的日常工作中將可持續發展思想納入管理中,通過制訂環境管理制度,開展有效的環境教育活動,創設環境保護的文化氛圍,促進師生、家長和專家參與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實際行動,全面提高師生的環境素養,共同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鼓勵師生民主公平地共同參與學校環境教育活動,加強學校與社區的合作和聯繫,在實踐參與的過程中發展面向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知識、技能、態度、情感、價值觀和道德行為,即提高全體教職員工和學生的環境素養,落實環保行動。 “綠色學校”是我國“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基本戰略的具體體現,是21世紀學校環境教育的新方法。

綠色學校意義

學校首先是一個傳播文化的特定的學習場所,是學生獲得知識、價值觀,行為養成的重要場所,承擔着正規環境教育的基本功能。學生在學校中的生活約佔學生每天生活的1/3,校園環境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因此通過校園的環境、生活和管理體系傳遞可持續發展思想尤顯重要。
從環境保護的角度看,學校也被看作是一個環境問題的製造者,它隨時隨刻對環境產生不良影響,因此有必要對學校進行環境管理和規劃,以實現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學校環境管理活動本身也是師生參與環境保護實踐機會和進行環境教育的資源,有着特定的教育意義。學生可以通過了解校園環境問題的產生和改善,學習環境和社會的知識,理解人與環境的關係,參與校園環境的改善,提高環境素養。

綠色學校效益

對於學校師生:有助於師生深入地認識和理解環境問題的重要性,提高師生環境知識、意識、技能、態度、價值觀和行為等環境素養,使其在今後的個人和家庭生活中更加重視環境問題。
對於學校管理:促進學校環境管理體系和相關檔案資料的建立,提高環境教育教學和管理水平。
對於環境:減少學校對環境的不良影響,回收再生資源,營造優美環境,校園環境更利於師生身心健康。
對於學校與社區的聯繫:促進學生、教師、學校、社區、政府、企事業和民間團體在學校環境教育和管理上的合作。
對於教學:學校可以獲得實現“綠色學校”的課程所需要的教育思想、教材和輔導資料,強化素質教育。
社會影響:學校能提高自己在本地區的聲譽和形象,有利於學校自身的發展。學校有機會獲得極高的榮譽獎勵,並能向當地、全國和國際宣 傳和交流自己的經驗。
經濟效益:能夠有效地節能、節水、節電,資源回收等措施提高資源再度利用率,減少事故隱患,明顯地減少浪費,節約學校財政開支,加強學校內部的管理。

綠色學校問題

1、環保的宣傳力度不夠,教育面只限於學校,範圍還需要繼續擴大到周圍羣眾,乃及全社會。
2、環境教育的途徑太簡單,環保活動的效果還不夠突出,教研、教育成功不明顯。
3、學習、瞭解環保新信息不夠,對環保教育的投入不足。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