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聖天

鎖定
李聖天(“聖天”的于闐語為miṣḍāṃ ḡyastä[意為“神聖之天神”],?-966/967年),本名尉遲·散跋婆[一作娑縛婆 [17]  、娑縛伐、僧烏波](于闐語:Viśa’ Saṃbhava),五代宋朝初年的于闐國王(912年-966/967年在位)。因其祖先曾娶唐朝宗室女為妻,故以皇姓李為漢姓 [3]  ;又因曾受回鶻汗國統治,採用回鶻可汗的稱號“聖天”為漢名。所以對歸義軍與中原王朝自稱“李聖天”。 [10] 
李聖天在乾化二年(912年)沖齡時即位 [17]  ,因仰慕漢文化,自以為繼承唐朝正統,故效仿中原王朝建年號同慶,並自稱“大朝(唐朝)大於闐國大政大明天冊全封至孝皇帝” [1]  ,還採用與內地王朝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和生活習慣。同慶二十七年(938年),遣馬繼榮等向後晉朝貢,表示忠誠歸順之意,被後晉高祖冊封為“大寶于闐國王”。後漢宋朝時,又數次遣使朝貢。同時,他與敦煌的曹氏歸義軍政權達成政治聯姻,並同甘州回鶻有較密切的經濟往來。 [2]  這些交往,有利於西北政局的穩定,促進了西域與中原的經濟文化交流。 [3]  李聖天在位五十五年後去世,其子尉遲·舒拉(李德從)繼立為王。 [1] 
李聖天施政清明,致力於完善制度,使于闐的農業、手工業、商業都較發達,絲織業尤為興盛。在中原紛爭、四方雲擾的情況下,他能保持于闐政局的穩固、社會的安定和國力的充實 [3]  ,因此被認為是“于闐執政的尉遲王族中的一位傑出君主”。 [1] 
概述圖參考來源 [11] 
全    名
李聖天(miṣḍāṃ ḡyastä)
別    名
大朝大於闐國大政大明天冊全封至孝皇帝(或大聖大明天子、大寶國皇帝、菩薩天子)
“獅子王”(rruṃdä sarau,也作獅子天王) [10] 
聖君、王中之王(śiṃ kūṃ rruṃd nä rrre)
封    號
大寶于闐國王(後晉冊封)
年    號
同慶(912年-949年)、天興(950-963年)、天壽(963-966年) [10] 
所處時代
五代宋朝初年
逝世日期
966年 至 967年 [10] 
在位時間
912年 至 966年(一説967)
主要成就
執政長達半個多世紀,使于闐國力充實,疆域遼闊
本    名
尉遲·散跋婆[一作娑縛伐、僧烏波](于闐語:Viśa’ Saṃbhava) [10] 
信    仰
佛教

李聖天人物生平

李聖天姓名來源

李聖天,本名尉遲·散跋婆[一作娑縛伐、僧烏波](于闐語:Viśa’ Saṃbhava)。 [10]  尉遲氏是漢唐以來執政于闐的王族。唐朝滅亡後,中原出現了五代十國的封建割據狀態。後梁乾化二年(912年),尉遲·散跋婆繼父位為于闐王,因仰慕漢文化,自以為繼承唐朝正統,故效仿中原王朝建年號同慶,並自稱“大朝(唐朝)大於闐國大政大明天冊全封至孝皇帝” [1]  ;因其祖先曾娶唐朝宗室女為妻,故以皇姓李為漢姓 [3]  ;又因曾受回鶻汗國統治,採用回鶻可汗的稱號“聖天”為漢名。所以對歸義軍與中原王朝自稱“李聖天”(“聖天”在於闐語的稱號中即miṣḍāṃ ḡyastä,意為“神聖之天神”)。 [10]  自李聖天以李氏為姓後,于闐政權就被人們稱為“李氏王朝”。 [14] 

李聖天穩固政權

莫高窟第98窟東壁南側的李聖天夫婦供養像 莫高窟第98窟東壁南側的李聖天夫婦供養像 [12]
李聖天深受漢文化影響。他按照中原朝廷的慣例,採用了內地通行的年號,被後來李氏王朝的統治者所效法。其行政建制和職官制度,也處處模仿唐朝。 [17] 
于闐偏處塔里木盆地南沿,雖然已經獨立於吐蕃,並且早已脱離唐朝的羈縻統治,但其國王仍自稱為“唐之宗屬”,積極與中原王朝加緊聯繫,而處在河西的沙州(敦煌)歸義軍政權,則成為于闐人心目中中原王朝的代表。 [19]  10世紀初,歸義軍政權自張氏落入曹議金手中。曹氏統治敦煌期間,得到中原王朝的支持,擊敗甘州回鶻,同時在境內號稱拓西大王。為經營西方,他派遣僧政範海印出使于闐,但其于歸途去世,於是又以押衙氾潤寧、陰員住等充使往于闐。為商議聯姻之事,並通過歸義軍與中原王朝建立正式的聯繫,李聖天於同慶二十二年(933年)派出宰相出使敦煌。于闐宰相在敦煌期間,積極活動,甚至僱工於莫高窟修窟繪像,以做功德。在前期交涉成功以後,同慶二十三年(934年)五月,于闐國使團抵沙州,為李聖天正式聘迎曹議金之女為妻。此後,于闐與敦煌之間的政治與社會生活交往愈加密切。 [15] 
在於闐與敦煌歸義軍的交流過程中,漢文化、漢地佛教向西迴流,因此,于闐王族、上層貴族對敦煌、漢地頗為了解。 [18] 

李聖天朝貢中原

現代修復的莫高窟李聖天像 現代修復的莫高窟李聖天像
特別值得提到的是,于闐與中原的後晉王朝也建立了親密友好的關係。同慶二十七年(後晉天福三年,938年),于闐國王李聖天派遣一個很正規的使團,由檢校太尉馬繼榮為正使,黃門將軍、國子少監張再通為副使,殿頭承旨、通事舍人吳順規為監使,向後晉朝貢。同年九月,使團到達後晉都城汴京(今開封),向國主石敬瑭進貢,貢物有紅鹽、玉石、白氍、鬱金香、犛牛尾等名貴土特產品,表示歸順之意。 [4]  [7] 
晉朝對於闐國主動歸屬十分讚賞,於十一月封馬繼榮為鎮國大將軍,封張再通為衞尉卿,吳順規為將作少監。為了向于闐國表示友好,晉朝派出了回訪于闐的使團,供奉官張匡鄴為鴻臚卿,彰武節度判官高居誨為判官,出使于闐並冊封李聖天為大寶于闐國王。 [4]  此時,距離於闐陷於吐蕃統治、中原王朝與于闐中斷官方聯繫已經將近一百五十年。 [18] 
晉朝使團抵達後,李聖天前往迎接,熱情款待。 [9]  高居誨在考察了于闐的社會情況後,也見到于闐境內還有一些吐蕃族篷帳,吐蕃人常與于闐人互相劫掠攻擊。李聖天則在晉朝使者面前對後晉取代後唐之事頗有責誚之言,並要求與晉朝訂立誓約。同慶三十一年(942年)晉使張匡鄴和高居誨返回時,李聖天派遣都督劉再升隨行,向後晉進貢玉印和美玉千斤,還有降魔玉杵等吉祥物。 [7]  [5]  [8] 
當李聖天聽聞趙匡胤建立北宋後,立即派使攜帶進貢了玉圭、玉匣、玉枕等物進貢。使團於天興十一年(961年)抵達開封,向宋太祖表示祝賀和歸屬之意,並報告了于闐國的情況,表示了歸附之意。天壽三年(965年)五月,于闐名僧善名、善法來到宋朝,宋朝賜以紫衣。于闐國宰相因善名等赴宋,於是給宋朝樞密使李崇矩致書,要求與宋朝通好。宋太祖令李崇矩以書及器帛回報。這年冬,內地赴西方取經的僧人道圓與于闐貢使同到達汴京。道圓歸還,途經于闐,在於闐留居期間,傳播佛教,舉行各種法會,受到李聖天的讚揚和支持。道圓東歸時,李聖天讓其子皆隨同道圓東來,到沙州看望母家親人,並在莫高窟參加各種佛事活動。天壽四年(966年),李聖天又“遣其子(李)德從來貢方物”。 [1] 
當時于闐國力富強,佛教隆盛,疆土“西南抵葱嶺與婆羅門接,相去三千里。南接吐蕃,西至疏勒二千餘里”,領地可謂遼闊,不失為西域一個大國。其當政時代,“制度正善”,農業、手工業、商業都較發達,絲織業尤為興盛,宗教寬容。由於國力充實,在四方雲擾的情況下,能保持政局的穩固和社會安寧。當時的于闐儼然以一綠洲大國,屹立於崑崙北麓。 [17] 

李聖天壽終正寢

天壽四年(宋乾德四年,966年)或天壽五年(967年),李聖天壽終正寢,長子尉遲·舒拉(即李德從)繼立為王。 [1]  他去世百日後,歸義軍節度使曹元忠在敦煌為他舉行追念活動。 [10] 

李聖天為政舉措

李聖天政治

李聖天一心向往中原,對中原王朝的制度多有繼承。其在位期間有三個年號同慶(912年-949年)、天興(950-963年)、天壽(963-966年)。都城建築民風,更是一派東勝風範、中州景象。李聖天本人穿戴的衣冠“如中國”,都城的宮殿皆向東開,較為重要的建築有金冊殿、七鳳樓。在地方上,李聖天時代的于闐仍襲唐制,共分為十,都城稱安軍州。都城東南有銀州、盧州、湄州,其南一千三百里處為玉州,東則為紺州,這可能就是唐代設毗沙都督府時,于闐所置之五州。 [9]  [17] 

李聖天軍事

9世紀後半葉至10世紀初,河西西域的不同部族與王國之間持續爭戰,各個政權更替,勢力不斷被重組。李聖天即位時,于闐的北面和西面有西遷回鶻的勢力,東部先後有璨微、仲雲及其他吐蕃餘部,“于闐常與吐蕃相攻劫”。面對如此危局,李聖天在位數十年間,曾多次率領軍隊東征西戰,保衞國家,被稱作Mun dmag trang(大意為“率領軍隊破滅黑暗的英勇將領”)。 [10] 

李聖天宗教

漢代以來,于闐“俗喜拜神鬼”,又信奉佛教。李聖天的居處,常有紫衣武僧五十人列侍。 [9]  李聖天本人是位虔誠的佛教徒。對於其它宗教,他也採取了寬容態度,使于闐境內同時存在着摩尼教襖教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這有利於國內政局穩定。 [17] 

李聖天外交

中國郵政發行的李聖天像紀念郵票 中國郵政發行的李聖天像紀念郵票
唐末五代,中原紛爭,西域各地多與內地中斷聯繫。 [17]  同慶二十七年(938年),李聖天派馬繼榮等為使,向後晉君主石敬瑭進貢,表示歸順之意。 [4]  同慶三十一年(942年),派劉再升跟隨前來冊封的後晉使團返回中原,再次向後晉進貢。 [5]  同慶三十六年(947年),遣使王知鐸向後漢政權朝貢,次年六月分別被後漢朝廷授給檢校司空、檢校左右僕射、檢校兵部尚書等職。 [6]  宋朝建立後,李聖天派出的使者又在天興十二年(961年)、天壽三年(965年)、天壽四年(966年)向宋朝“來貢方物”“願結歡好”。 [10] 
與此同時,為加強同中原王朝的聯繫,並鞏固自身統治,李聖天極為重視與歸義軍政權的聯繫。在同慶十四年(925年)及之前的時間內,他七次派遣使者出使沙州。此後,于闐與敦煌之間的往來開始增多,兩地使者、僧侶來往不斷,互相倚靠。到同慶二十三年(934年),歸義軍節度使曹議金更把女兒嫁給李聖天為王后,使雙方結成姻親關係。 [15]  [17]  [19]  兩地建立婚姻關係後,聯繫益加緊密,人員往來頻繁。從於闐方面來説,除一般使臣外,前往敦煌的還有太子、公主及僧侶、商人、工匠等。 [10] 
上述友好關係的建立,對穩定西北政局,促進東西經濟文化交流,都起到了有益的作用。 [17] 

李聖天歷史評價

後晉高祖石敬瑭在回賜李聖天的冊封詔書中説:“于闐國王李聖天,境控西陲,心馳北闕,頃屬前朝多事,久阻來庭,今當寶曆開基,乃勤述職,請備屬籍,宜降冊封,將宏來遠之恩,俾樂無為之化。” [13] 
歸義軍索子全等向于闐朝貢時,在所獻狀文中稱讚李聖天為“翼祥傳聖之君,仁德盛明之主”“菩薩天子”,説他“一仁有感,萬國賴之,路不拾遺,萬萬餘載”。 [10] 

李聖天人際關係

配偶:曹氏,歸義軍節度使曹議金之女,在諸姊妹排行中至多排在第八(也有長女等不同説法)。她於同慶二十三年(934年)嫁給李聖天,生李從德,被稱為“大朝大於闐國大政大明天冊全封至孝皇帝天皇后”。 [3]  晚年可能回到敦煌居住,遲至天興九年(994年)仍在世,至少已有七十餘歲。 [15] 
兒子:長子李從德(本名尉遲·輸羅,一譯尉遲·蘇羅、尉遲·舒拉),次子李從連,三子李琮原 [1]  [10]  [16] 

李聖天後世紀念

莫高窟第4窟的于闐國王形象,有學者認為這就是李聖天 莫高窟第4窟的于闐國王形象,有學者認為這就是李聖天 [16]
在敦煌莫高窟第98窟東壁南側,李聖天與曹氏均留下了巨幅供養人像。 [11]  其中李聖天頭戴冕旒、着青色袞服,大致仿效中原帝王的裝束。但此處的李聖天像中仍有不少反映于闐的特有因素,如頭上華蓋兩端繪有兩身飛天,面前繪飛來的火龍。雙手各戴寶石戒指,腰間佩玉雕拳形柄佩劍,反映出于闐是產玉之國的性質。腳下有堅牢女神承託其雙足,反映了于闐國王作為毗沙門天王後裔的性質。該處繪像應繪製於同慶二十九年至同慶三十三年(940年-944年)間。 [15] 
此外,在榆林窟第31窟,亦有李聖天與曹皇后像,是由當時滯留在敦煌的于闐太子李從德為父王所發心營建的功德窟,營建時間在天興三年(952年)前後。 [15] 
還有研究者認為,莫高窟第4窟的于闐國王“佛現皇帝”形象同樣是李聖天(也有説法認為是李聖天之弟或李從德)。 [15]  [16] 
參考資料
  • 1.    楊建新 主編;劉建麗 著.中國西北少數民族通史 遼、宋、西夏、金卷:民族出版社,2009-01:561-563
  • 2.    蒲開夫,朱一凡,李行力 主編.新疆百科知識辭典:陝西人民出版社,2008-11:390
  • 3.    新疆百科全書編纂委員會 編.新疆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2-08:108
  • 4.    《舊五代史》卷77《晉高祖紀三》:“天福三年……十月……于闐國王李聖天冊封為大寶于闐國王。……戊寅,制以于闐國進奉使、檢校太尉馬繼榮為鎮國大將軍,副使黃門將軍、國子少監張再通為試衞尉卿,監使殿頭承旨、通事舍人吳順規為試將作少監。” 《新五代史》卷8《晉本紀第八》:“(天福)三年……九月……于闐使馬繼榮來,回鶻使李萬金來。……冬十月……庚子,封李聖天為大寶于闐國王。”
  • 5.    《舊五代史》卷81《晉少帝紀一》:“天福七年……十二月……丙子,于闐、回鶻皆遺使貢方物。……天福八年春正月……乙巳,于闐、回鶻入朝使劉再成等並授懷化大將軍、將軍郎將,放還蕃。” 《新五代史》卷9《晉本紀第九》:“(天福)七年……十二月……丙子,于闐使都督劉再升來,沙州曹元深、瓜州曹元忠皆遣使附再升以來。”
  • 6.    《新五代史》卷10《漢本紀第十》:辛未,皇帝即位,稱天福十二年。……六月……于闐遣使者來。
  • 7.    《新五代史》卷74《四夷附錄第三》:晉天福三年,于闐國王李聖天遣使者馬繼榮來貢紅鹽、鬱金、氂牛尾、玉灊等,晉遣供奉官張匡鄴假鴻臚卿,彰武軍節度判官高居誨為判官,冊聖天為大寶于闐國王。是歲冬十二月,匡鄴等自靈州行二歲至於闐,至七年冬乃還。而居誨頗記其往復所見山川諸國,而不能道聖天世次也。
  • 8.    《新五代史》卷74《四夷附錄第三》:自靈州渡黃河至於闐,往往見吐蕃族帳,而於闐常與吐蕃相攻劫。匡鄴等至於闐,聖天頗責誚之,以邀誓約。匡鄴等還,聖天又遣都督劉再升獻玉千斤及玉印、降魔杵等。漢乾祐元年,又遣使者王知鐸來。
  • 9.    《新五代史》卷74《四夷附錄第三》:居誨記曰:……又西,至紺州。紺州,于闐所置也,在沙州西南,雲去京師九千五百里矣。又行二日至安軍州,遂至於闐。聖天衣冠如中國,其殿皆東向,曰金冊殿,有樓曰七鳳樓。以蒲桃為酒,又有紫酒、青酒,不知其所釀,而味尤美。其食,粳沃以蜜,粟沃以酪。其衣布帛。有園圃花木。俗喜鬼神而好佛。聖天居處,嘗以紫衣僧五十人列侍,其年號同慶二十九年。
  • 10.    于闐國王李聖天事蹟新證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引用日期2023-05-11]
  • 11.    敦煌文物研究所.中國石窟·敦煌莫高窟·第五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13
  • 12.    方祖燊.中國繪畫史 第1卷:九州出版社,2019-05:218
  • 13.    《全唐文·卷一百十四》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5-11]
  • 14.    《宋史》卷490《外國傳六》:于闐國,自漢至唐,皆入貢中國。安、史之亂,絕不復至。晉天福中,其王李聖天自稱唐之宗屬,遣使來貢。高祖命供奉官張匡鄴持節冊聖天為大寶于闐國王。建隆二年十二月,聖天遣使貢圭一,以玉為柙;玉枕一。本國摩尼師貢琉璃瓶二、胡錦一段。……乾德三年五月,于闐僧善名、善法來朝,賜紫衣。其國宰相因善名等來,致書樞密使李崇矩,求通中國。太祖令崇矩以書及器幣報之。至是冬,沙門道圓自西域還,經于闐,與其朝貢使至。四年,又遣其子德從來貢方物。
  • 15.    張小剛,楊曉華,郭俊葉.于闐曹皇后畫像及生平事蹟考述[J].西域研究,2015(01):59-68.
  • 16.    陳菊霞,李珊娜.敦煌莫高窟第4窟于闐供養人像研究[J].西域研究.2021(02):80-86.
  • 17.    無.大寶于闐王李聖天[J].西域研究,1993(02):116.
  • 18.    陳粟裕.五代宋初時期于闐王族的漢化研究——以敦煌石窟中的于闐王族供養像為中心[J].美術研究.2014(03):21-28.
  • 19.    榮新江.于闐王國與瓜沙曹氏[J].敦煌研究,1994(02):111-119.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