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翰祥

(中國香港男導演、編劇、製片人、演員、美術)

鎖定
李翰祥(1926年4月18日—1996年12月17日),出生於遼寧省葫蘆島市,畢業於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繪畫專業,中國香港男導演編劇製片人演員美術
導演作品約80部,監督及製片作品約20部,擅長黃梅調歌唱片和宮闈片,是現代中國影史上重要的電影工作者 [25]  。1947年到達香港後,輾轉於大中華、長城、大觀、永華等電影公司從事演員、配音、美術設計等工作。1955年,獨立編導影片《雪裏紅 [1]  ,同年進入邵氏影業。1958年,執導的《貂蟬》獲得第5屆亞洲影展最佳導演獎。1959年,執導的《江山美人》獲頒第6屆亞洲影展最佳影片獎。1962年,執導的《楊貴妃》獲得第1屆台灣電影金馬獎優等劇情片獎 [10]  。1963年,執導的《梁山伯與祝英台》獲得第2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最佳導演獎 [2]  ,隨後赴台灣自組國聯影業。1966年,執導的《西施》獲得第4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最佳導演獎 [3]  。1969年,執導的《揚子江風雲》獲得第7屆台灣電影金馬獎優等劇情片獎。 [51]  1971年,編導的《緹縈》獲得第9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最佳編劇獎 [4]  。1975年,執導的《傾國傾城》獲得第12屆台灣電影金馬獎優等劇情片獎 [11]  。1979年,編導的《乾隆下揚州》獲得第16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1983年執導的《火燒圓明園》《垂簾聽政》獲得中國文化部優秀影片獎特別獎 [5] 
1996年12月17日,李翰祥在北京拍攝古裝電視劇《火燒阿房宮》時,因病辭世,享年70歲。1997年,獲得第34屆台灣電影金馬獎終身成就紀念獎。 [6] 
中文名
李翰祥
外文名
Han Hsiang Li
別    名
李黑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遼寧錦西(今葫蘆島市連山區)
出生日期
1926年4月18日
逝世日期
1996年12月17日
星    座
白羊座
血    型
AB型
畢業院校
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
上海市立實驗戲劇學校
職    業
導演、編劇、製片人、演員、美術
代表作品
江山美人
後門
梁山伯與祝英台
西施
冬暖 展開
主要成就
第15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室內彩色攝影特別獎
第34屆台灣電影金馬獎終身成就獎
兩次獲得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獎
三次獲得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影片獎
兩次獲得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編劇獎 展開
主要成就
第15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室內彩色攝影特別獎
第34屆台灣電影金馬獎終身成就獎
兩次獲得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獎
三次獲得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影片獎
兩次獲得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編劇獎
四次獲得台灣電影金馬獎優等劇情片獎
三次獲得亞太影展最佳導演獎
兩次獲得亞太影展最佳影片獎
1983年文化部優秀影片特別獎
第6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卓越貢獻大獎 收起

李翰祥早年經歷

李翰祥
李翰祥(16張)
1926年4月18日,李翰祥出生於中國奉天省錦西縣(今遼寧省葫蘆島市)小蘇家屯,小名祥子 [22]  。1930年因父親任公職移居熱河承德。1932年6月,日軍進攻熱河,李翰祥隨雙親、妹妹移居北京。
1946年,考入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中央美術學院前身),曾跟徐悲鴻吳作人等學習繪畫,任藝專綜藝劇團團長 [25]  ;同年聖誕節晚上,發生美國軍人在東單強姦北大女學生的沈崇事件,引發全國各地高校學生組織抗暴活動,李翰祥被藝專學生們邀請朗讀文告,並被推舉為該校學生會臨時主席,參加在北大紅樓文學院舉行的全體學生代表大會,議決了反美大遊行 [31]  。1947年6月2日,參加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運動,並因此在幾天後被校方以偽造高中畢業證書投考為由開除。
1947年7月,戲劇學家馬彥祥上海市立實驗戲劇學校(上海戲劇學院前身)校長熊佛西委任,在北京招考新生 [31]  ,李翰祥因曾於藝專綜藝劇團演出《棠棣之花》 中奸相俠累與盲叟二角,令馬印象深刻,獲薦入學。於9月底赴滬學習戲劇和電影,班主任是劇作家吳天,並結識導演沈浮。11月,因不如意,決定離開劇校去香港發展 [31]  ,持沈浮的兩封介紹信赴香港,到大中華影業拍戲,經影星王豪介紹結識姜南,得到他的照顧。
1947年12月,參演由文逸民執導,謝家驊李蘭嚴化等聯合主演的影片《滿城風雨》,飾演嚴化的鄰居,這是李翰祥出演的第一部電影 [22]  。此後,便在香港島東方戲院門口替人畫素描賺錢謀生。第一次畫畫時因顧客太多造成阻街,且沒錢交罰款被拉到赤柱坐監7天,然而在監牢裏繼續為洋幫辦畫像,比在街上時賺錢更多 [31]  。同年,受擔任《火葬》助導的吳家驤邀請,參加了該片的演出。
1948年,參演任彭年顧文宗執導,鄔麗珠等主演的武俠電影《女勇士》,飾演一個酒店的僕役;在拍攝該片時,寫了許多故事給任彭年,並得到報酬。後經任彭年介紹,認識北河戲院廣告部的梁君顯,為他畫了幾天看板,又經他介紹,進了朱丹廣告公司。

李翰祥演藝經歷

李翰祥永華時期

1949年初,李翰祥考入永華影業有限公司的訓練班,班主任是顧仲彝,但只有象徵性上課 [26]  。到永華影業後參演的第一部電影是朱石麟執導的《生與死》,飾演自殺者之一。其後,永華為李萍倩執導的《公子落難》選定女主角演員時,李翰祥突然被通知開除,幾天後,又被永華邀請回去為該片飾演一個要飯的,但該片終於因永華內部混亂而終止。隨後,李翰祥得知曾在永華任宣傳主任的朱旭華已在長城電影公司掌管宣傳部,便請他幫助在宣傳部安插一個職位,朱旭華請他畫一張王丹鳳的照片,李翰祥畫完後剛好被該公司老闆張善琨看到,當即獲得錄用,並且允諾將來還可以拍特約戲。李翰祥先為李萍倩執導的《一代妖姬》以及馬徐維邦執導的《瓊樓恨》等電影畫看板廣告,同時在《一代妖姬》裏飾演了大帥府的一個傭人。
1950年,長城拍攝嚴俊主演的電影《花街》,李翰祥為他捉刀代寫了一段“數來寶”,併兼收音,以及為該片畫看板廣告和海報。隨後加入配音班,與李丹露、姜南、劉恩甲等負責給日本片配國語;其首部配音電影是由李香蘭、池部良主演的《豔曲櫻魔》 ,李翰祥還協助編撰台詞,場譯製兼帶研習同期日片攝製技術,為他日後的導演工作打下了基礎。
1952年1月,李翰祥受僱為大觀片廠趙樹燊編導的彩色粵語片《貂蟬》任佈景師,同時也在為其他獨立製片公司做佈景設計和美術工作,如洪波導演的《欲魔》、洪叔雲導演的《別讓丈夫知道》。受王震邀請,為他寫電影《女兒島》的劇本,此後也常替掛名編導的導演們寫黑市劇本賺錢。隨後又在李英編導的電影《霧香港》中擔任場記兼美術設計,在嶽楓執導的電影《娘惹》中飾演一個老頑固。同年,被在永華拍片的嚴俊邀請寫了一個劇本,後又被邀請做副導演,而永華的製片爾光也找他簽約做基本演員,李翰祥便重回永華任特約演員併兼幕後工作,也跟着陳翼青、王朝曦學習剪輯。
1953年,嚴俊自導自演將沈從文的小説《邊城》改編為電影,李翰祥首次任副導演,提議用林黛飾演的角色名“翠翠”作為片名,該片就被改名為《翠翠》;永華老闆李祖永與李翰祥交談之後,任用李翰祥改編劇本;該片公映後,票房收入打破了國語片此前的紀錄,李翰祥因該片而嶄露頭角。原由但杜宇執導的古裝歌唱片《嫦娥》,中途被李祖永要求重拍,由李翰祥與姜南、王震、古森林等修改劇本並協助導演拍攝,李翰祥在片中飾演月下老人一角,也因該片而與後來的妻子張翠英相識;李翰祥在拍該片過程中,邀請了一位來自台灣的女性王玖玲試鏡並簽約,為她取藝名“葉楓”。隨後,嚴俊要執導林黛主演的電影《金鳳》,把導演的工作交給了李翰祥,李翰祥又請程剛為該片後半段編劇,還為該片的歌曲寫詞,再由姚敏譜曲。
1954年10月,嚴俊與新加坡國際公司在香港的代表歐德爾聯手,要求法院拍賣永華影業,代管了該廠,由嚴俊接管制片業務,但李翰祥不願攀附嚴俊,把與李祖永此前簽訂的四部導演合約作廢。
1955年3月,永華被法院拍賣,由李祖永得標,隨即改組永華,李翰祥領了三個半月的薪水以及籤保證書後,離開了永華,另謀出路。亞東影業公司請李麗華拍一部戲,李麗華向孫育亮推薦李翰祥做編導,李翰祥提議拍《賽金花》,得到允諾後,為該片寫劇本,但寫好的劇本落到了嚴俊手裏,嚴俊邀請李翰祥商談拍這部戲,李翰祥不滿嚴俊的態度,撕毀了劇本。隨後,亞東影業與邵邨人合作,李翰祥得到預算,把師陀創作的戲劇《大馬戲團》改編為電影《雪裏紅》並執導,由李麗華、王元龍羅維等主演,該片成為李翰祥第一部正名編導的電影作品 [18]  。之後,受爾光邀請,執導他監製兼製片的歌唱式悲劇片《馬路小天使》,由歐陽莎菲林翠胡金銓等主演,與程剛合作將民間小説《五元哭墳》改編為該片劇本;在該片拍攝過程中,他得到邵邨人讚賞,便由爾光引見並促成與邵氏父子公司簽約八年 [17] 

李翰祥邵氏早期

李翰祥-合影
李翰祥-合影(47張)
1956年,李翰祥執導描寫海上漁民生活的電影《海茫茫》,改編自杜紀柯的小説《伶仃洋恩仇記》,由爾光監製,趙雷石英、羅維等主演,外景全部採用實景拍攝;該片是李翰祥進入邵氏後首部作品,在香港首映時改名為《水仙》,票房較差,而在新加坡評價很高。隨後,李翰祥執導《黃花閨女》,劇本改編自王西彥的《村野戀人》,由林黛、趙雷等主演。之後,執導電影《窈窕淑女》,根據李健吾的話劇《以身作則》改編,由林黛、羅維、楊志卿、胡金銓等主演。之後,執導歌唱片《丹鳳街》,根據張恨水小説《秦淮世家》改編,由尤敏、趙雷等主演,黃楓寫劇本。同年,李翰祥參加第三屆亞洲影展,與邵逸夫會面,隨後引薦胡金銓進入邵氏公司做簽約演員。
1957年,受大陸黃梅戲影片《天仙配》 啓發,説服邵氏投資拍攝了絢麗豪華的古裝彩色黃梅調歌唱片《貂蟬》,由林黛、趙雷、羅維等主演,該片在香港上映收入30多萬港幣,打破了國語片紀錄,扭轉了邵氏公司基本上以拍攝時裝文藝片為主的傳統,掀起香港影壇持續20年的黃梅調電影風潮 [15] 
1958年,執導了偵探懸疑片《殺人的情書(又名《卡爾登情殺案》)。4月,作為邵氏兄弟公司代表之一,在菲律賓馬尼拉參加第五屆亞洲影展,憑藉《貂蟬》獲得了最佳導演獎 [26]  。同年,李翰祥邀請樂蒂加入邵氏公司,由她和胡金銓主演李翰祥執導的歌唱喜劇《妙手回春》。
1959年5月,作為邵氏公司代表之一,攜《江山美人》一片在吉隆坡參加第六屆亞洲影展。6月29日,其執導的黃梅調歌唱片《江山美人》首映 [9]  ,由林黛、趙雷、胡金銓等主演,該片票房40萬6000多港元,是該年度香港中西影片之冠,打破香港國語片最高票房紀錄,成為台灣地區年度票房冠軍,並獲得了第六屆亞洲影展最佳影片金鑼獎 [26]  ,另外,該片劇本由編劇家王月汀編寫,由此被李翰祥帶攜;隨後規劃《傾國傾城》系列作品,以四段影片分別拍攝中國古典美人王昭君、楊貴妃、西施、妲己的故事 [18]  ,其中的妲己被邵氏換為褒姒,但最終被放棄。同年,執導電影《兒女英雄傳》,該片由樂蒂王植波主演,是邵氏第一部武俠動作片,也是李翰祥唯一一部俠情作品。同年底,開始執導《傾國傾城》系列之一的《王昭君 [46] 
1960年,執導了電影《倩女幽魂》,該片由樂蒂、趙雷主演,入圍第13屆戛納電影節競賽單元獲好評 [28]  ,成為邵氏公司進軍國際影壇的代表作品 [27]  。又執導黑白文藝小品《後門》,由王引胡蝶主演,於東京第7屆亞洲影展獲頒最佳影片及日本文部大臣特獎 [47]  。4月,執導由李麗華、嚴俊等主演的《楊貴妃》,該片於1963年在台灣上映後,成為該年度票房總冠軍,並獲頒第一屆金馬獎多項大獎,以及第15屆戛納電影節最佳室內彩色攝影獎 [18]  ;隨後帶領原班人馬同時拍《武則天》,該片是香港首部使用彩色闊銀幕制式的影片 [18] 
1963年,李翰祥被邵氏公司委任為總策劃,領導胡金銓、高立王月汀何夢華等四位導演開拍四部彩色闊銀幕黃梅調電影,由李監督腳本、服裝、佈景、道具等。因邵氏公司與電懋爭拍以梁祝為題材的電影,李翰祥被任命為總導演,帶領朱牧田豐、胡金銓、劉易士宋存壽等人分組拍攝《梁山伯與祝英台》,並起用凌波反串梁山伯;該片在台灣上映後,創下台北首輪連映62天、年度票房總收入800多萬新台幣的紀錄 [29]  。10月31日,第2屆金馬獎於台北舉辦,《武則天》獲頒優等影片,《梁山伯與祝英台》獲頒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等六項大獎。同年,邵氏計劃請他執導影片《七十二家房客》。

李翰祥國聯時期

1963年8月25日,宣佈脱離邵氏 [27]  ,將自組影業,而邵氏公司採取法律途徑,使李翰祥無法使用香港的片場設施而不能工作;11月,受國泰及聯邦公司鼓動而離開了邵氏公司,並帶走熟練工、技師、導演等20餘人,在台灣成立“國聯影業有限公司”,仿照好萊塢片場模式設立,但註冊地在香港 [29]  。隨後得到台製廠助其借用場地,趕拍國聯創業作《七仙女》,又拍攝了《狀元及第》,併成立國聯演員訓練班 [16]  。同年,李翰祥收到一份名為《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的電影劇本,是丁善璽毛遂自薦,兩人因故未能合作但從此結識。同年底,李翰祥與台製廠籌備合拍《西施》。
1964年3月,電懋與邵氏談判並簽訂了協議後,李翰祥解決了與嚴俊的合約糾紛,也可為電懋以外的其他公司服務,同時李翰祥與邵氏公司的合約限制也解除,使國聯的《七仙女》能夠在香港和東南亞公映;7月22日,其執導的古裝片《西施》歷經選角、劇本修改、服裝定製以及合作方的國泰陸運濤、台製廠龍芳、聯邦夏維堂等因墜機遇難等多項困難後 [29]  ,終於開鏡。同年,作家張淑涵帶領章家珍介紹給李翰祥的國聯並簽約,李翰祥為其取藝名“甄珍”。
1965年,李翰祥與張曾澤聯合執導瓊瑤電影《菟絲花》,讓剛加入國聯影業的演員姜昌年參演,併為他起藝名“秦沛 [38]  。9月,李翰祥耗資2600多萬台幣執導,由江青、趙雷、朱牧等主演的《西施》拍竣,片長近四小時,分為上集《吳越春秋》及下集《勾踐復國》。10月22日,其執導的《西施》在台北新生戲院首映 [39]  ,首輪收入新台幣五百餘萬,為當年台灣地區第一名,李翰祥因此獲頒第三屆十大傑出青年獎,其後轉走文藝路線。同年,邀請郭南宏加入國聯影業。
1966年,出版雙月刊《電影沙龍》,在香港發行雜誌《國聯電影》,同時以策劃導演的名義,培養和提拔了一批人才為國聯影業拍片,如讓朱牧執導《辛十四娘》、楊甦執導《幾度夕陽紅》、宋存壽和劉易士執導《天之驕女》、郭南宏執導《明月幾時圓》等,又購買了丁善璽寫的兩個劇本,並任命丁善璽執導其中的《虎父虎子》。擴建了國聯的影棚後,與朱牧聯合執導《鳳陽花鼓》。10月30日,第四屆金馬獎召開,他的作品《西施》獲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5項大獎 [26]  。同年,獲得1966年度十大傑出青年金手獎。
1967年,國聯與合作方的國泰、聯邦矛盾全面爆發,李翰祥陷入財務危機,隨後得到輔導支持,並於9月份與中制廠梅長齡簽約拍攝兩部電影。1968年2月,李翰祥策劃、與宋存壽聯合執導的《破曉時分》公映。同年5月,在台北中制廠開始執導諜戰片《揚子江風雲》,由楊羣、李麗華、柯俊雄等主演 [30]  ;李翰祥與被中制廠任命為該片副導演的夏祖輝結識,並從此開始多年合作;該片於1969年上映後,先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打破國語片20年的賣座紀錄,成為台灣地區1969年度票房賣座冠軍。6月,由於國聯十餘張支票跳票,李翰祥被提起公訴,面臨鉅額罰款。隨後,謝家孝等台灣影界人士發起義務拍片替李翰祥紓困的行動,由台製廠廠長楊樵統籌,李翰祥計劃與李行白景瑞、胡金銓聯合執導一部史詩影片,謝家孝則建議四位導演各拍一段集錦片。11月,他們決定以聊齋故事為題材,每人拍一段故事。
1969年,李翰祥執導電影《冬暖》,該片改編自台灣作家羅蘭同名小説,是李翰祥在國聯影業時期文藝片的代表作。10月,李翰祥執導《喜怒哀樂》中《樂》篇,至12月殺青。同年,李翰祥結束了國聯影業,其共出品了20多部製作精良的影片,把香港的較為完善的製品制度和工業模式引入台灣,為當地培養了不少人才,對台灣民營影業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1970年,執導中制廠影片《緹縈》,由甄珍、王引、謝賢等主演,由於各種糾紛導致他出入海關屢遭困難,便藉着為該片進行後期製作的機會,離開台灣,去了日本 [31]  。1971年,結束《緹縈》後期製作工作,回到香港 [31]  ,組織了新國聯影業公司,將在台灣時未完成的作品組織成以“騙”為主題的集錦片《騙術奇譚 [31]  。1972年,執導《騙術大觀》,由趙雷、甄珍、孫越等聯合主演 [40]  。接着推出《騙術奇中奇》,亦為集錦片,帶動了一股騙術片潮流,而且這種集錦形式對七十年代電影面貌影響甚大。

李翰祥重返邵氏

1972年,李翰祥與邵逸夫達成默契後重回邵氏公司,首先執導《大軍閥 [14]  ,提攜主持電視綜藝節目的許冠文主演 [24]  ,票房收入340多萬港元,該片成為該年度賣座亞軍;其後,繼續執導了《風月奇譚》《北地胭脂》等大量風月片,成為他此時期作品數量最多的類型,並將古典文學《金瓶梅詞話》改編並執導為電影《金瓶雙豔 [40] 
1974年,發掘白小曼後,由她與許冠文聯合主演了他執導的電影《聲色犬馬 [37]  ;同年,其老友朱牧加盟嘉禾公司,李翰祥化名為“司馬克”,為朱牧執導的《花飛滿城春》等電影撰寫劇本。1975年,規劃製作龐大認真的宮闈片集,首先執導《傾國傾城》,由狄龍、盧燕、姜大衞等主演 [35]  。1976年,完成宮闈片集《瀛台泣血》,後由於健康因素,取消了描述秦淮河畔、煙雨江南商女悲歌的《南朝金粉》計劃。1977年,編導喜劇片《乾隆下江南》,啓用義子劉永主演,獲金馬獎優等劇情片。7月28日,開始拍攝他的最後一部黃梅調影片《金玉良緣紅樓夢》,由林青霞張艾嘉等主演,到10月31日完成拍攝 [9] 
1978年,血管堵塞導致病情惡化,決定接受醫生建議赴美做手術。因擔心手術出意外,在去美國前,先秘密北上內地探親訪友;10月,先後在上海遇到影人蘇誠壽,在北京故宮遇何賢,雙方秘密商討在內地拍片事宜;年底,赴美國洛杉磯接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1979年初,經過多次更換題材後,選定以西太后為題材,委託上海電影製片廠的蘇誠壽沈寂編寫《垂簾聽政》劇本;7月,在中國文化部的安排下,至北京與長春電影廠簽訂合約,合拍清宮片《垂簾聽政》 [34]  。11月,劇本通過中國文化部的認可,合拍計劃得到廖承志與何賢支持。同年,應東方日報謝家孝之邀,開始在香港《東方日報》上連載回憶錄《三十年細説從頭 [23-24] 
1980年,長春廠因預算問題於合拍計劃中撤手,隨後由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協助推進,再請楊村彬修整蘇、沈編成的《垂簾聽政》初稿;5月,與邵氏續約,簽下10部片約,籌備攝製根據高陽小説改編的《徐老虎與白寡婦》,以及古裝片《武松》等作品 [34]  。1981年,李翰祥先後拍攝《揚州十日》;5月,執導由他的同名回憶錄改編的懷舊劇情片《三十年細説從頭》,以及兩部關於乾隆的電影 [24] 

李翰祥新崑崙時期

李翰祥
李翰祥(14張)
1982年,北上拍片事宜抵定後,於3月在何賢資助下,成立新崑崙影業公司 [24]  ,並親自根據蘇誠壽、沈寂、楊村彬等人寫就的底本重組,準備拍攝《慈禧傳》,計劃分為火燒圓明園、垂簾聽政、同治中興、變法維新、八國聯軍等五大部分。8月10日,在承德避暑山莊,首先執導《火燒圓明園》與《垂簾聽政》兩部,由劉曉慶梁家輝周潔等主演 [32]  ,共投資6000萬港幣;李翰祥由此成為香港非左派公司中第一位到內地拍片的導演,該片的拍攝得到了內地數十個相關部門單位的大力支持 [34]  。9月,邵氏公司因私怨向社會各界散佈李翰祥曾返回內地的消息,李翰祥立即被台灣當局封殺,其所有作品被凍結,他此後數年內無法在香港和台灣拍片。
1983年9月和10月,其執導的《火燒圓明園》和《垂簾聽政》先後在香港上映,收穫2700多萬港幣票房佳績,其後在日本上映時收穫13億日元票房,《垂簾聽政》入圍多項香港電影金像獎 [44]  ;10月,香港天地圖書公司出版《三十年細説從頭》 第一冊;同年,因合拍公司更改合約,中止西太后片集攝製計劃;同年,獲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遼寧省委員。1984年4月21日,其執導的《火燒圓明園》和《垂簾聽政》獲得1983年度中國文化部優秀影片獎 [43]  ;11月,與中國電視劇國際合作公司合作,以電視電影名義,在北京編劇並執導《火龍》,由梁家輝、潘虹等主演,反映末代皇帝溥儀的後半生 [33] 
1986年,籌拍鄧麗君傳記電影,因鄧之日本經紀人有意見而放棄。同年,李翰祥得到一位紐約華僑贊助他拍片,又接到嶽華介紹給他的一部小説,是鄧友梅創作的《煙壺》,便將其改編為影片《八旗子弟》,由他執導,陳道明馬和平李殿馨等主演,但該片完成後,因有一些暴露鏡頭,多年被禁止上映 [42]  。1988年8月,在深圳參加第11屆百花獎及第8屆金雞獎頒獎禮;11月起,在香港東方日報開始連載回憶錄《天上人間》;12月,執導慈禧太后系列第三部《一代妖后(又名《西太后》),以清宮野史秘傳為基調,由劉曉慶等主演 [41]  。1989年7月,執導古裝片《敦煌夜譚》,後赴泰國、韓國等地拍了幾部情色片。
1993年6月,在李行等友人奔走下,重新得准入境台灣 [19]  ,為籌拍李香蘭傳記電影選角和宣傳;年底再度赴台,為金馬獎三十週年頒獎典禮擔任頒獎嘉賓,紀念影展放映四部他曾經獲獎的作品。1994年,李翰祥計劃拍攝的李香蘭傳記電影,終因資金及劇本等原因未能實現,便轉到美國洛衫磯,拍攝偵探驚悚片《情人的情人》,但票房與口碑皆不理想 [36]  。同年,李翰祥籌劃將高陽的歷史小説《荊軻》改編成40集古裝電視劇,便找到劉曉慶,請求她投資並主演,劇名被定為《火燒阿房宮》。1995年,獲香港導演會頒贈終身成就獎。
1996年4月,應劉曉慶邀請到北京簽約,創作古裝劇《火燒阿房宮 [36]  。9月2日,與夏祖輝合作執導該劇,在北京開鏡。12月17日下午,李翰祥主持該劇工作會議後,於16點20分心臟病復發,送醫後宣告不治,享年70歲。該劇餘下部分由夏祖輝完成 [45] 

李翰祥個人生活

感情
李翰祥家庭
李翰祥家庭(16張)
1945年,就讀於北平市市立第三中學(今北京市第三中學二年級的李翰祥,返小蘇家屯探親,奉祖父命輟學成婚。
1953年,李翰祥因拍攝《嫦娥》走訪女主角楊明,楊明談起的一個房客,是母女二人,母親叫趙水珍,出生於1926年,杭州人,13歲時與鄰居在上海藝華片廠(即藝華影業有限公司,上海電影製片廠前身之一)看拍戲,被其老闆嚴春堂看到後,邀請她與藝華籤演員合同。由於趙水珍相貌與女明星張翠紅相似,便替她改名叫張翠英。李翰祥早在北平三中讀書的時候,就已看過張翠英和關宏達韓蘭根主演的《學府風光》。與張相戀二十餘日後,於其生日當天(10月10日)結婚,由李祖永夫婦做證婚人,嚴俊做男方主婚人,嚴幼祥做女方主婚人,爾光、汪曉嵩做總招待,姜南做司儀,葉純之用鋼琴伴奏結婚進行曲。
李翰祥共有五個女兒,長女李燕萍於1946年5月31日在北京出生。1958年,三女兒李殿朗出生。1960年,四女兒李殿馨出生。1963年,五女兒李殿音出生。1965年11月29日,兒子李承翰出生 [13] 
結拜兄弟
1953年2月14日(農曆正月初一),李翰祥與六位好友于九龍界限街107號結為異姓兄弟,排行依序為馮毅蔣光超、李翰祥、馬力、沈重、宋存壽胡金銓,自詡為“七大閒”。

李翰祥主要作品

李翰祥參演電影

(參考資料來源 [8] 

李翰祥導演及編劇、監製

首映時間
出品公司
片名
職務
主演演員
1953年
永華
翠翠
編劇、副導演
1954年
嫦娥
導演
1956年
亞東
雪裏紅
導演、編劇
永華
金鳳
導演、編劇
林黛、嚴俊、王元龍、洪波
邵氏父子
梅姑
編劇
林黛、嚴俊、李翰祥、紅薇
《水仙》
導演、編劇
石英趙雷、羅維、張翠英
1957年
導演、編劇
林黛、羅維、楊志卿、紅薇
導演、編劇
林黛、趙雷、于素秋、楊志卿
新天
導演、編劇
林翠歐陽莎菲、胡金銓、張翠英
邵氏父子
導演
林黛、趙雷、洪波、王萊
《移花接木》
導演、編劇
林翠、趙雷、王元龍、白雲
1958年
金龍
《笑聲淚影》
編劇、副導演
林黛、嚴俊、王萊、姜南
邵氏父子
《給我一個吻》
導演
鍾情、趙雷、王元龍、洪波
貂蟬
導演
林黛、趙雷、羅維、楊志卿
安琪兒
導演
丁寧周曼華、王元龍、嘉玲
丹鳳街
導演、編劇
尤敏、趙雷、楊志卿、李英
《全家福》
導演
石英、王豪、胡金銓、梅月華
邵氏兄弟
導演
樂蒂、胡金銓、楊志卿、張翠英
1959年
導演
唐菁、樂蒂、劉綺、羅維、陳芸
導演
林黛、趙雷、胡金銓馬霖
導演
樂蒂、王植波、羅維、王元龍
1960年
後門
導演
導演
趙雷、樂蒂、唐若青、洛奇
1961年
《手槍》
導演
王引、李香君、陳厚、樂蒂
1962年
楊貴妃
導演
李麗華、嚴俊、楊志卿、顧文宗
1963年
導演、編劇
樂蒂、凌波、任潔、李昆陳燕燕井淼
武則天
導演、編劇
李麗華、趙雷、張仲文、嚴俊、高寶樹
鳳還巢
導演
李香君、荘元庸、金峯沈殿霞
導演
李麗華、關山朱牧楊羣
七仙女
編劇
國聯
七仙女
導演、編劇、監製
江青容蓉、楊志卿、朱牧、毛冰如
1964年
《真假兇手》
導演
張美瑤、楊羣、李冠章
一毛錢
導演
李麗華、關山、張仲文、張衝
導演、監製
江青、鈕方雨、周曼華、王萊、嘉寶
邵氏兄弟
王昭君
導演
林黛、趙雷、洪波、蔣光超王月汀
1965年
國聯
西施
導演、監製
江青、趙雷、朱牧、古軍馬驥曹健
1966年
策劃導演
江青、汪玲、甄珍、楊羣
策劃導演
甄珍、楊羣、江青、汪玲
策劃導演
楊羣、汪玲李登惠陳麗雲、劉寧
菟絲花
導演
汪玲、楊羣、朱牧、艾黎李湄
《天之嬌女》
導演
李登惠、鈕方雨、甄珍、馬驥
1967年
策劃導演
楊羣、伍秀芳、朱牧、田野、金滔、李虹
策劃導演
甄珍、劉維斌、鈕方雨、吳風、胡蝶、柯佑民
策劃導演
歸亞蕾、金滔、李虹、佟林、劉維斌
策劃導演
汪玲、楊羣、佟林、胡蝶、費雲
策劃導演
甄珍、王衝、鈕方雨、孫越王洪彰
1968年
策劃導演
楊羣、伍秀芳、洪波、馬驥、蔣青峯
建華
女蘿草
策劃導演
歸亞蕾、王衝、馬驥、佟林
1969年
國聯
冬暖
策劃導演
田野、歸亞蕾、馬驥、孫越、趙羣、韓甦
陌生人
策劃導演
甄珍、楊羣
中制廠
導演、監製
李麗華、楊羣、柯俊雄歐威葛香亭
國聯
執行導演
田野、江青、金滔、吳炳南
策劃導演
萬儀、楊羣、王衝、張慧
1970年
新和興
《鬼狐外傳》
導演、編劇
李麗華、岳陽、王衝、江彬
統一
《虎父虎子》
策劃導演
歸亞蕾、葛香亭、岳陽、王衝、葛小寶
藍天
喜怒哀樂》之《樂》篇
導演、編劇
甄珍、岳陽、張美瑤、李麗華、胡錦
1971年
新國聯
導演、編劇
張衝、謝賢、齊琳、張帝青山
中制廠
緹縈
導演、編劇
王引、謝賢、甄珍、孫越、文逸民、江青
1972年
新國聯
導演、編劇、監製
甄珍、鄧光榮王琛、李翰祥、胡燕妮
東和
《只羨鴛鴦不羨仙》
導演、編劇
甄珍、謝賢、胡錦、李昆、張允文
邵氏兄弟
大軍閥
導演、編劇
許冠文、姜南、朱牧、王俠何莉莉狄娜
導演、編劇
1973年
導演、編劇
程剛、張帝、劉午琪、石天李菁
導演、編劇
甄珍、姜南、趙雷、任浩、喬宏
導演、編劇
何莉莉、嶽華、胡錦、夏萍鄭康業
導演、編劇
一樂也
導演、編劇
許冠文、恬妮、胡錦、谷峯詹森
1974年
導演、編劇
楊羣、胡錦、陳萍、恬妮、姜南
編劇(化名為司馬克
洪金寶、石天、恬妮、胡茵茵、田俊
醜聞
導演、編劇
許冠文、王琛、恬妮、朱牧、李麗麗
華明
《富貴花開》
導演、編劇
甄珍、夏台鳳、岳陽、胡錦、江彬、蔣光超
新天地
《至尊寶》
編劇(化名為司馬克)
劉一帆、胡錦、恬妮、胡茵茵
邵氏兄弟
導演、編劇
許冠文、胡錦、谷峯、胡茵茵
1975年
導演、編劇
石修、鄭康業、劉丹、恬妮、劉慧茹
導演、編劇
導演、編劇
宗華、劉慧茹、楊志卿、於倩林伊娃
嘉禾
編劇(化名為司馬克)
恬妮、邵音音、張瑛、何守信
1976年
邵氏兄弟
導演、編劇
狄龍、盧燕、蕭瑤、苗天、汪禹凌雲、凌波
導演、編劇
李菁、陳萍、谷峯、康凱、恬妮
嘉禾
編劇(化名為司馬克)
李添勝、張寶、朱青、潘冰嫦
邵氏兄弟
導演、編劇
餘莎莉、陳萍、詹森、王俠
導演、編劇
谷峯、邵音音、陳萍、丹娜
1977年
導演、編劇
嶽華、邵音音、恬妮、王萊、姜南
導演、編劇
劉永、汪禹、李昆、姜南
導演、編劇
佛跳牆
導演、編劇
野峯、邵音音、艾飛、詹森
1978年
導演、編劇
陳萍、餘莎莉、於榮、楊志卿
《哈囉牀上夜歸人》
導演
盧國雄陳維英、廖淑儀、劉慧茹
第一
編劇(化名為司馬克)
秦祥林、林青霞、秦之敏、李昆
邵氏兄弟
導演、編劇
劉永、李昆、姜南、嶽華、張瑛
1979年
導演、編劇
秦煌、姜南、邵音音、楚湘雲、呂紅
鬼叫春
導演、編劇
嶽華、胡錦、餘莎莉、焦姣惠英紅
銷魂玉
導演、編劇
楚湘雲、谷峯、陳維英、秦煌
1980年
導演、編劇
劉永、潘冰嫦、李昆、姜南、惠英紅
1981年
第一
《皇帝與太監》
編劇
邵氏兄弟
導演、編劇
恬妮、劉永、白彪、惠英紅
1982年
導演、編劇
劉永、戴良純、楚湘雲、谷峯、李殿馨
武松
導演、編劇
狄龍、汪萍、谷峯、劉永、王萊
導演、編劇
劉永、李昆、姜南、惠英紅、王沙
1983年
導演、編劇
汪禹、方怡珍、康凱、谷峯、田青
新崑崙、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
導演、編劇、監製
新崑崙
導演、編劇、監製
劉曉慶、周潔、梁家輝、陳燁、張鐵林、閻青妤、項坤
1986年
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
火龍
導演、編劇
梁家輝、潘虹李殿朗、李殿馨
1988年
南方、新崑崙、中國電視劇國際合作公司
導演、編劇
1989年
珠江、銀都
一代妖后(又名《西太后》)
導演、編劇
劉曉慶、鞏俐、陳燁、陳道明、李巖
1991年
金高潤、邵氏
竹夫人
導演、編劇
單立文、林熙倩、秦煌、高素貞
金高潤
導演、編劇
單立文、方玉婷、紀倩兒曹查理
銀都、新力
導演、編劇
1994年
聯合、邵氏
《少女潘金蓮》
導演
甘海、單立文、田雋、黃美貞、金仁淑
新崑崙
導演
郎雄、劉雅麗、梁家輝、劉永、李殿朗、鄭佩佩
1996年
-
火燒阿房宮(電視劇)
導演
王衞國張山、羅飛宇、劉曉慶
(參考資料來源 [8]  [50] 

李翰祥出品及策劃、製片

首映時間
片名
職務
1965年
策劃
1966年
《辛十四娘》
出品、策劃
《菟絲花》
出品、策劃
《天之嬌女》
出品、策劃、製片
《幾度夕陽紅》
策劃
《幾度夕陽紅大結局》
策劃
1967年
《十萬青年十萬軍》
出品、策劃
《塔裏的女人》
出品、策劃
《鳳陽花鼓》
出品、策劃
《明月幾時圓》
出品
《深情比酒濃》
出品、策劃
出品、策劃
1968年
出品、製片
《飛賊》
策劃
陌生人
出品
女蘿草
策劃
《北極風情畫》
出品
1969年
《黑牛與白蛇》
出品
《不速客》
製片
1971年
《騙術奇觀》
出品
1972年
《騙術大觀》
出品
1994年
《情人的情人》
出品

李翰祥美術作品

時間
片名
職務
1950年
製作設計
製作設計
1951年
美術指導
1952年
製作設計
佈景
1991年
美術指導

李翰祥作詞作品

時間
片名
1963年
《七仙女》
1982年
武松
1988年
1991年

李翰祥獲獎記錄

影視類
  • 2006    第6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卓越貢獻大獎[7]     (獲獎)    
  • 1999    亞洲週刊》二十世紀中文電影一百強[21]     冬暖    (獲獎)    
  • 1983    1983年文化部優秀影片特別獎[5]     火燒圓明園垂簾聽政    (獲獎)    
  • 1971    第17屆亞洲影展最佳亞洲傳統文化獎    緹縈    (獲獎)    
  • 1963    第7屆亞洲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後門    (獲獎)    
  • 1960    日本文部大臣特別獎    後門    (獲獎)    
  • 1960    第7屆亞洲影展金禾獎    後門    (獲獎)    
  • 1960    第7屆亞洲影展最佳影片獎    後門    (獲獎)    
  • 1960    第7屆亞洲影展最佳導演獎    後門    (獲獎)    
  • 1959    第6屆亞洲電影節最佳導演    江山美人    (獲獎)    
  • 1959    第6屆亞洲影展金鑼獎    江山美人    (獲獎)    
  • 1959    第6屆亞洲影展最佳影片獎    江山美人    (獲獎)    
  • 1959    第6屆亞洲影展最佳導演獎    江山美人    (獲獎)    
  • 1958    第5屆亞洲影展最佳導演獎    貂蟬    (獲獎)    
台灣電影金馬獎
香港電影金像獎
戛納國際電影節

李翰祥人物評價

李翰祥的作品既有對故園家鄉的懷戀,也有彰顯大中國情結的國族意識。在歷史與現實、小家與大國、商業和藝術之間的遲疑和抉擇中,他的作品類型在變,影像風格在變,但不變的是對中國文化和歷史傳統的堅守與想象。他拍黃梅調電影,一方面是表現處世安然和鶯鶯燕燕,給港台同胞漂泊流散的心帶來一份鄉音和慰藉,另一方面是他浮城北望,對中國北方市井之態和上海文化想象。他創辦國聯影業,拓荒台灣電影產業,其作品體現了台灣外省人的歸屬無望、漂泊鄉愁和尋“家”之切。重後邵氏後,在香港1970年代的浮躁風氣之下,在經歷國聯的運營失敗和一系列人情冷暖之後,他的作品表現出對人性的徹底鄙夷,一方面,他開拓風月片類型傳統,塑造出一個徹底的娛樂感官世界;另一方面,他在商業片之餘見縫插針地創作歷史宮闈片,堅持想象着心中那個金碧輝煌的宮廷故鄉。他的創作巧妙地把中華文化的傳統元素、市場的商業走向以及觀眾的欣賞趣味緊密結合起來,讓電影成為三者之間的“文化粘合劑”,成為兩岸三地的“想象共同體”。縱觀其一生在兩岸三地間的創作遊移,打破地域和政治的藩籬,緊緊抓住華語電影的歷史精髓和中國人心的根基脈搏,抓住中國古典藝術的情趣,拍中華傳統的漁樵耕讀、琴棋書畫、佛禪與鬼故事,以及人文雅士的風流佳話,以平實的鏡頭醖釀成一段芬芳的思古幽情,展現了中國文化人在各方面的所欲所求,其美學語言與中國的歷史、文學、文化共通卻又獨樹一格,用影像營造出一個又一箇中國想象(趙燕評) [8] 
李翰祥作為六七十年代香港電影的代表人物,也是當時極少數走遍兩岸三地拍片的電影人,他在無形中增強了各地區之間電影技術的經驗交流,為華語電影事業的發展起到了一定地推動作用(網易娛樂評) [9] 
無論黃梅調片、武俠片、鬼片、風月片、史詩、文藝、寫實,還是文學改編、雜錦、喜劇、恐怖,中國影史上幾乎每種電影類型,李翰祥都攝製過,評論界對他有“片場變色龍”之稱。縱觀其演藝生涯,他以夢想家之姿在香港影壇起飛德年代注入了心力,在台灣影業萌芽茁壯的歲月着風潮,在中國內地改革開放初期起到了合作製片的示範作用(第五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江青評) [12] 
李翰祥與張徹、胡金銓等常被人稱為“大中華導演”,北人南下,從北京到上海,再至香港、台灣,身上有着三四十年代北京上海電影人的風骨,有着那個時期特有的顛沛流離印跡,亦有着來到香港後,被同化後的油滑。地域性在李翰祥電影中並不明顯,他往往選擇民間故事、傳統小説、歷史故事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題材,來應對不同地域的觀眾。他精通表演、剪輯,即便身居導演之位,也不免常常親自上陣。他的電影中,有着強迫症般的考據,對精緻的追求尤令今人慚愧(魏君子評) [48] 
李翰祥拍戲一直致力還原文化傳統,更兼美術專業出身,喜歡古玩字畫及各種小玩意,搞起來自然如魚得水,加之雅俗葷素無所顧忌,東抄西湊在所不惜,譬如《一樂也》中“老太太住院”一段照抄老舍小説《開門大吉》,《軍閥秘史》中“老太爺看戲”一場照抄傳統相聲《關公戰秦瓊》,《風月奇譚》中“捉姦”和“偷情”兩段照搬意大利薄伽丘名著《十日談》,只是趣味氛圍完全中國化,很容易讓觀眾看得輕鬆隨意,又有軟性色情的感官刺激,當真娛樂性十足。有如此手段,李翰祥才得以開創1970年代風月片新潮,於他個人電影生涯中再創高峯。李翰祥對傳統文化風貌的還原,看似真實嚴謹,實際也充滿藝術家的想象力。《乾隆皇》系列對老北京民俗風貌的描述,各類叫賣聲、旗人見面請安的禮節等,拍得既地道又有味道,但等日後真正回北京拍《八旗子弟》,在原地實景拍攝,風情反而不如邵氏片場(搜狐網評) [40]  [49] 
李翰祥是香港電影人中為數不多的文化型導演,他的電影中處處散發着古樸典雅之美 [22]  。他不能算是一位自覺的文化使者,他一生或為避禍,或求發展,或因轉型,奔走於內地、香港、台灣之間,無意中卻促進了三地之間電影文化的交流、借鑑與融合。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李翰祥南下香港,給香港電影人帶來的成套的上海電影經驗與外國電影觀念影響,將中原文化融入香港電影文化之中,逐漸被香港觀眾接受。他的敏感在於,能夠將中國文化元素轉化成香港流行文化,比如中國電影《天仙配》在香港街頭傳唱一時,引發他突發奇想,創造出黃梅調電影,佔領香港影壇數年。1960年代他自組公司到台灣發展,帶去香港電影經驗,促進了台灣民營電影業的繁榮。1980年代到內地開始合作拍片,又使內地電影人近距離地借鑑了香港電影製作與創作經驗。李翰祥電影在港台地區及東南亞華人界走紅,表明這些地區民眾對於中華文化的渴求(《新京報》評) [24] 
李翰祥的風月片最明顯的特點就是“敢拍”,大大突破了過去港片的暴露尺度和觀眾的心理承受能力,這也是他風月片炙手可熱的重要原因。另一個特點就是取材廣泛,題材五花八門,戲曲、相聲、中外名著、坊間笑談、民間故事等等,只要是他覺得可取,他都會放到電影之中。他鏡下的女角色並不只是滿足男性創作者與觀眾,更層次分明的集合人性裏的愛恨貪嗔痴,將整幅人事塵網密密織起,使她們有充滿人情趣味的鮮活姿態,在風月片嬉笑玩樂中也諷刺世俗。所以,李翰祥雖然拍攝了大量的風月片,沒有多大的藝術價值,可是每一部都能出奇出新,保證了影片的質量,極具有觀賞性,並且片中對於舊時民俗形象刻畫,也為後人提供了寶貴的影像資料。李翰祥就是“俗”,也要“俗”的與眾不同,這樣反映出大導演特立獨行的處世原則(新浪網評) [14] 

李翰祥後世紀念

1997年1月,第34屆台灣電影金馬獎追贈李翰祥終身成就獎 [19] 
2004年,作為受嘉許的電影工作者之一,其名字被刻在香港星光大道。
2007年11月,第44屆金馬獎舉辦《胡金銓、李翰祥、楊德昌導演回顧影展文物展》,紀念李翰祥等導演 [20]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