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田鳴恩

鎖定
抒情男高音田鳴恩(1918年~1994年)是當年武漢合唱團的副指揮。 二次大戰日侵中國,武漢淪陷,一羣愛國青年在武漢成立了“武漢合唱團”。全團男女近30人,他們翻山越嶺的來到東南亞各國義演,以籌募抗日救國經費。
中文名
田鳴恩
民    族
出生日期
1918年
逝世日期
1994年
性    別

田鳴恩演出經歷

1938年至1939年期間,武漢合唱團先後到新加坡和馬來亞作巡迴演出。
武漢合唱團在柔佛州巡迴演出51天,新山的演出地點就在新山黃亞福街的百老匯戲院,而拿督黃樹芬是柔佛籌賑會的主席。
根據資料,當年在大馬,武漢合唱團每到之處,皆掀起獻金高潮,場面感人。

田鳴恩工作經歷

二次大戰結束後,田鳴恩回到中國繼續完成學業。期間先後受聘為武昌藝專和廣西音專音樂系主任。
四十年代末期,田鳴恩從大陸到香港,受聘任教於邵光堂創辦的基督教中國聖樂院。1951年11月,香港首次上演西洋歌劇《茶花女》,由田鳴恩擔任男主角,全劇用意大利演唱,引起轟動。
五十代開始,香港永華公司聘請田鳴恩策劃有關音樂方面的工作,著名影星李麗華、葉楓、林黛、嚴俊等人都向田鳴恩學唱歌。
在五六十年代期間,田鳴恩翻譯許多意大利民歌,並説服百代唱片公司錄製了多張唱片,唱片發行後獲得極大迴響,最受歡迎的一首歌是《美麗的姑娘》。

田鳴恩愛情經歷

如今,市面上尚可看見田鳴恩的紀念專輯。
田鳴恩的妻子陳毓申接受《星洲日報》訪問時説,田鳴恩的讀譜能力很強,一眼可看十多行。隨武漢合唱團到東南亞演出時,田鳴恩只有19歲,還是上海音專學生,尚有一年才畢業。
1948年,三十歲的田鳴恩受聘廣西音樂學院音樂系主任,在廣西舉辦獨唱會。廣西鎮上許多人並不曉得什麼是獨唱會,都跑去觀看,陳毓申便是其中一人。
陳毓申説,待獨唱會結束之後,她深深的被田鳴恩優美的歌聲所吸引,因此愛上了歌唱。
出自名門望族的陳毓申當時只有十四五歲,還未足齡到音樂學院唸書。性格倔強的她無論如何都嚷着要到學院去讀音樂系,最後經過特殊的家族關係,才得以被安排入讀音樂學院,並接受田鳴恩長達3年的歌唱訓練。
後來,田鳴恩受邀到新加坡中正中學執教,遷居到新加坡。陳毓申於次年到新加坡,2人在新加坡結婚。這段老少配的愛情故事還一度被傳為佳話。
田鳴恩與陳毓申非常恩愛,兩人皆熱愛音樂。1960年初,在安頓了2個孩子到香港岳父母家裏之後,兩人結伴先後到意大利、法國、英國、美國、奧地利等地深造,取得聲樂方面的博士學位。
為了讓陳毓申得以無憂慮的全日上課,田鳴恩白天上課,晚上工作。留學期間,煮得一手好菜的田鳴恩常邀朋友到家吃飯,深得朋友們的喜愛。
在陳毓申的心中,田鳴恩音樂修養極高,教學認真而嚴謹。
她表示,田鳴恩是個語言天材,不僅説得一口漂亮的上海話、廣東話和福建話,還能説得一口流利的英語、意大利語和德語。
她説,田鳴恩在晚年不幸中風,必須靠輪椅行動。期間,他仍十分關心學生的學習情況。
當陳毓申為學生上音樂課時,坐在輪椅上的田鳴恩總會在音樂室外的餐桌旁聆聽。若有誰發音不正確,或唱錯了,田鳴恩必定會用手大力拍打桌子。
田鳴恩 田鳴恩
這時候,陳毓申便會讓學生到外請田鳴恩指出學生所唱錯的部份,直至唱對為止。

田鳴恩紀念活動

柔佛華總於2005年7月23日晚上8時,在新山中華大廈黃樹芬敬禮堂舉辦《紀念田鳴恩音樂會》。
受邀演出的歌手包括:男高音黃永強、林興導、應興棠、齊文洋、洪其章,女高音蔡鳳花、齊念慈、馬青。部份歌手為田鳴恩和陳毓申的學生。
演唱的曲目包括:《凱旋歌》、《到敵人後方去》、《熱血》、《二月裏來》、《天倫歌》《黃河大合唱》的《黃河怨》、《鐵蹄下的歌女》、《故鄉》、《我在你身邊》、《三月裏來好風光》、《松花江上》、《白鴿》、《人間天堂》、《在銀色的月光下》、《長城謠》、《我儂詞》;《勇士骨》、《花月佳期》、《小河淌水》、《思鄉曲》、《嘉陵江上》、《你真美》、《歌八百壯士》、《凱旋進行曲》。
柔華總是在二次大戰後的次年成立,這項音樂會是柔華總為配合該會成立59週年而特別舉辦。
據陳毓申透露,田鳴恩的第一位馬來西亞學生是黃永強。
黃永強生於1937年,現年68歲,他是在十五六歲的時候向田鳴恩拜師學聲樂。
年少時候的黃永強喜歡參與教堂唱詩班的活動。他通過香港聖樂院出版的雜誌《樂友》,閲讀到田鳴恩的專欄文章。當時,田鳴恩擔任香港聖樂院聲樂繫系主任,在專欄裏談聲樂歌唱技法。
後來,田鳴恩答應新加坡中正中學的邀聘,到新加坡執教,黃永強聽聞這消息時喜出望外,日盼夜盼着田鳴恩的到來。終於在田鳴恩抵達新加坡的第2天拜師成功。
田鳴恩夫妻常在黃永強的邀約下到新山遊玩。他們彼此間一直保持着聯繫,在田鳴恩病重時,黃永強和眾學生仍不時前往探望。
田鳴恩病情隨着年月逐漸惡化,於1994年過世,享年76歲。田鳴恩的眾學生,包括黃永強,為了紀念田鳴恩老師,於是每年舉辦《紀念田鳴恩音樂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