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吳作人

鎖定
吳作人(1908年10月3日-1997年4月9日),出生於江蘇蘇州,祖籍安徽涇縣。中國當代畫家、美術教育家。
出版有《吳作人畫集》《吳作人速寫集》《吳作人的藝術》等著作 [1]  。其主要繪畫作品有《出窯》《玄武湖上的風雲》《播種者》《縴夫》《老農》《擦燈罩者》《嘉陵江石門》《沙坪壩舊居》《空襲下的母親》《不可毀滅的生命》《皇帝戰蚩尤》《搜索》《戈壁神水》《祭青海》《蘭州郊外》《高原傍晚》《負水女》等。 [2] 
吳作人於1927年入讀上海藝術大學繪畫系;1928年轉入南國藝術學院美術系;1930年5月,赴法國盧弗爾學校進修素描。9月,考入巴黎美術學院西蒙教授工作室;1935年,返回中國,任中央大學藝術系講師,另創作油畫《華佗》;1937年,作品《出窯》《玄武湖上的風雲》入選第二屆全國美展,另當選為中國美術會理事,10月,隨中央大學於內遷到了四川重慶;1941年,作品《空襲下的母親》《不可毀滅的生命》《皇帝戰蚩尤》《搜索》等油畫參加全國第三屆美術展覽;1946年5月,在上海舉辦“吳作人邊疆旅行畫展”,8月,任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教務主任、油畫系教授;1958年,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1979年,任中央美術學院名譽院長 [5]  ;1983年,創作中國畫作品《立鷹》,3月,當選為中國美術家協會代主席;1995年任中國民主同盟參事委員會副主任;1996年獲聘為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榮譽委員 [12]  ;1997年4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9歲。 [2] 
中文名
吳作人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江蘇蘇州
出生日期
1908年10月3日
逝世日期
1997年4月9日
職    業
畫家、美術教育家
代表作品
《縴夫》
《高原傍晚》
《負水女》
籍    貫
安徽涇縣

吳作人人物生平

1908年10月3日,吳作人出生於江蘇蘇州。
1914年,入讀於蘇州江蘇省立第一師範學校附屬小學。
1921年,考入蘇州工業專科學校附屬中學。
1924年,入讀於蘇州工業專科學校高中部。
1926年,入讀於蘇州工業專科學校建築科本科。
1927年,入讀於上海藝術大學繪畫系。
1928年,轉入南國藝術學院美術系。
1930年5月,赴法國盧弗爾學校進修素描;9月,考入巴黎美術學院西蒙教授工作室;另考入比利時布魯塞爾王家美術學院巴思天教授高級班。
1935年,返回中國,任中央大學藝術系講師;另創作油畫《華佗》。
1936年,與呂斯白、劉開渠在中央大學舉辦聯合畫展。
1937年,作品《出窯》《玄武湖上的風雲》入選第二屆全國美展,另當選為中國美術會理事;10月,隨中央大學於內遷到了四川重慶。
1938年,與美術系部分師生組成“戰地寫生團”,由重慶到漢口、轉信陽、赴潢川、商丘一帶前沿陣地寫生,並在郭沫若、田漢領導的武漢三廳舉辦抗日宣傳畫展。
1939年—1940年,在重慶舉辦“戰地寫生畫展”,參展作品20餘幅,其中《播種者》《縴夫》《老農》《擦燈罩者》《嘉陵江石門》《沙坪壩舊居》等還分別被選送參加在美國巡迴展示的“中國畫展”,和由中蘇文化協會和中華全國美術界抗敵協會在莫斯科舉辦的“中國現代美展”。
1941年,作品《空襲下的母親》《不可毀滅的生命》《皇帝戰蚩尤》《搜索》等油畫參加全國第三屆美術展覽。
1943年4月—1945年2月,先後赴甘肅、青海、西藏等西北邊地體驗生活、寫生創作。創作作品《誦經上課圖》《祭青海》的那個。
1944年,油畫作品《玉門油礦》參加在重慶舉行的全國工業發展展覽會;油畫作品《青海之濱》《大車》參加中國現代美術會首屆展覽會;3月,油畫作品《青海之濱》《大車》等參加在華西大學舉辦的中國現代美術會首屆展覽;10月,在康定舉辦吳作人個人畫展。
1945年3月,作品《玉樹》《打箭爐少女》參加在重慶舉辦中國現代美術會第二次畫展;5月,“吳作人旅邊畫展”在重慶開幕,展出油畫作品《戈壁神水》《祭青海》《蘭州郊外》《高原傍晚》,水彩畫作品《哈薩克》《嘎拉崑崙》《甘孜近郊》《通天河牛皮船》等100餘幅;12月,在重慶舉辦“吳作人畫作回顧展”。
1946年5月,在上海舉辦“吳作人邊疆旅行畫展”,展出《負水女》等作品;8月,任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教務主任、油畫系教授,另任北平美術家協會理事長。
1947年5月,赴英國訪問講學,並在倫敦舉行“吳作人畫展”;7月,在瑞士日內瓦舉辦畫展;10月,在法國巴黎舉行個人畫展。
1949年4月,創作油畫作品《解放南京號外》;7月,當選為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常務理事;11月,任國立美術學院(現中央美術學院)教務主任、油畫系教授。
1951年4月,加入中國民主同盟。
1953年10月,當選為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1954年9月—1959年4月,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55年,任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
1958年,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
1959年4月—1964年12月,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60年7月,當選為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1963年,創作作品《鷹擊長空》《奔耗》。
1964年12月—1975年1月,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77年,創作國畫作品《牧駝圖》。
1978年3月—1983年6月,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79年,任中央美術學院名譽院長。 [5] 
1979年11月,當選為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1980年,國畫作品《牧駝圖》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舉辦的“中國繪畫藝術展覽”。
1983年,創作中國畫作品《立鷹》;3月,當選為中國美術家協會代主席。
1983年6月—1988年4月,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 [7] 
1985年5月—1997年4月,當選為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
1987年,赴法國巴黎參加“吳作人蕭淑芳畫展”;另赴天津參加“吳作人畫展”。
1988年,當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七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 [6] 
1993年,獲得法國國家藝術學會1993年雙年大展“最傑出中國畫家作品特別獎”。
1995年,任中國民主同盟參事委員會副主任;《吳作人》書畫集由遼寧美術出版社出版。
1996年,獲聘為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榮譽委員。 [12] 
1997年4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9歲。 [2] 

吳作人個人生活

  • 家世背景
吳作人的祖父吳長吉(號平疇)是一位畫師,晚清亂世中從涇縣輾轉落户蘇州,以賣畫謀生行孝。吳作人的父親吳條元(字慰萱)在蘇州府裏當職員,因傾向維新為舊勢力所不容,遭人暗算中毒身亡。父親去世時,吳作人才3歲,家門不幸使他童年即嚐到生活的清苦和艱辛。吳作人幼時最大的樂趣,就是翻閲祖父遺留下來的兩個大畫箱,裏面有許多祖父的畫作和未用的宣紙,還有不少筆、墨、顏料,由此激發起吳作人對繪畫的興趣。 [2] 
  • 婚姻家庭
1948年6月,吳作人與蕭淑芳在北京舉行了婚禮 [2]  ,吳作人女兒的名字是蕭慧。 [8] 

吳作人主要作品

創作時間
作品名稱
作品類型
作品規格
1927年
《自畫像》 [9] 
油畫
31.7cm×21cm
1931年
《男人體》 [9] 
油畫
150cm×80cm
1932年
《人體透視習作》 [9] 
油畫
29cm×49.5cm
1932年
《縴夫》 [9] 
油畫
150cm×100cm
1934年
《李娜像》 [9] 
油畫
96cm×70cm
1944年
《甘孜雪山》 [9] 
油畫
29cm×38cm
1944年
《高原傍晚》 [9] 
油畫
29cm×38cm
1944年
《玉樹》 [9] 
油畫
29cm×28cm
1945年
《巴安弦子之二》 [9] 
水彩
36.5cm×27.5cm
1946年
《藏女負水》 [9] 
油畫
61cm×73cm
1946年
《蕭淑芳像》 [9] 
油畫
48cm×39cm
1948年
《蕭淑芳像》 [9] 
油畫
73cm×60.5cm
1954年
《齊白石像》 [9] 
油畫
113.5cm×86cm
1955年12月
《三門峽·中流砥柱》 [3] 
紙質炭筆

1956年
《三門峽工地》 [9] 
油畫
118cm×150cm
1959年
《黃河三門峽工程隊宿營處》 [3] 
油畫

1959年
《人定勝天—黃河三門峽組畫之二》 [3] 
木板油畫

1972年
《大熊貓圖》 [9] 
國畫
83.5cm×130cm
1978年
《戈壁行》 [9] 
國畫
122cm×97cm
1978年
《齊奮進》 [9] 
國畫
75.5cm×51cm
1980年
金魚》 [9] 
國畫
46.5cm×35cm

吳作人創作特點

  • 藝術綜述
吳作人的美術創作分為油畫和國畫兩大類:20世紀50年代以前,主要以畫油畫為主;50年代以後,雖然時有油畫新作推出,但更多沉浸於國畫創作之中。他早年在比利時和法國留學,主攻油畫及雕塑。1943年至1945年的西部之行,尤其是欣賞、臨摹敦煌壁畫後所受到的感悟和啓發,促使他對民族傳統的認可和接納。吳作人一方面在油畫中融合中國傳統繪畫元素,使作品呈現出一些薄彩寫意的風貌;另一方面吸收國畫比油畫對物象提煉和取捨具有更大自由度、更勝一籌的長處,轉而探索中國傳統水墨畫創作。 [2] 
吳作人重新審視和鑽研中國畫傳統,獨創了一系列具有自己表現對象和繪畫語言的水墨畫作品。他的中國畫創作,除偶爾作描繪藏民歌舞的人物畫以外,多半刻畫犛牛、駱駝、鷹隼、熊貓及金魚等藝術形象,均以簡潔的構圖、獨特的造型、雄放而準確的筆觸、積極而温婉的意藴,贏得從專家學者到民眾百姓的讚譽。這些畫既非古代亦非西方,既筆墨酣暢又造型精妙,既簡練概括又氣韻生動。 [2] 
  • 藝術藴意
吳作人談到他為什麼愛畫犛牛時説:“高原上的犛牛給任的感受是力的表現。所以畫犛牛並不重在它的具體形態如何,而主要在於表現它的性格、它強有力的體態、迅疾的速度。”“為的是體現出一種雄強有力的運動,也是一種雄強有力的藝術境界,想使人看了感到有一種推動的力量,從而發生共鳴。本來藝術總要使人產生共鳴才能起到藝術效果。”談到為什麼愛畫駱駝:“戈壁灘上的駱駝能夠負重致遠,不畏艱苦,跟犛牛那樣雄強與猛衝不同,它是一步一個腳印地往前走。它的造型也很有特點,從頭、脖子、駝峯到腿,給人以堅毅而厚重的感應。對人來説,能把人帶到一個與環境奮鬥的境界,一個既是詩,是音樂,又是畫的境界。人得向它學習。所以畫駱駝,就是想表現這麼一種性格所興起的畫境。”如果説吳作人畫犛牛、駱駝等,主要表現的是奮勇向前、負重行遠的精神;那麼他畫熊貓、金魚等,則更多傳達的是珍愛生活、着意雅趣的情懷。 [2] 
  • 油畫技法
吳作人的油畫技法,也有抒情寫意的特點。在某種程度上是受了巴思天晚年畫風的影響,但主要還是受了中國水墨畫技巧的影響。這種技巧很講究筆意的起承轉合,前筆和後筆的融接,達到整體感的高度完整,渾然天成,別有一種筆法鬆動的風趣,開闢了油畫表現的新意境。 [13] 
與畫風有着密切關係的描繪技巧,對作品的藝術素質起着重要的作用。吳作人的抒情風格,在具體的表現上,必須歸結到他的繪畫技巧的抒情性。他喜歡用刀作畫,人物的服飾、靜物、風景,用刀的地方很多,刀法的多變和熟練駕馭,是他的油畫語言豐富多彩、詞藻優美的一個因素。 [13] 
在筆法技巧方面,吳作人最明顯的是用破筆畫銀髯,疏落有致,是油畫,又有毛筆的神韻,那眉毛又是在撲好的底色上用禿筆“拔”出來的。這種筆法,只有在體味造化以後,在精通油畫性能的基礎上才能產生。 [13] 

吳作人獲獎記錄

時間
榮譽表彰
授予單位
1985年
藝術文學最高勳章 [1] 
法國政府
1988年
王冠級榮譽勳章 [1] 
比利時政府
1993年
雙年大展“最傑出中國畫家作品特別獎” [12] 
法國國家藝術學會

吳作人人物影響

吳作人在西風東漸中登上美術舞台。他創作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把中國的詩意帶入油畫,他的創作面貌和西方繪畫不太一樣,和蘇派也不一樣。另外是他把透視技巧、準確度等西畫的元素融入國畫裏。徐悲鴻提倡素描是一切造型的基礎。徐悲鴻去世後,這方面的推進工作都是由吳作人來執行的。中國畫體系由此確立並由吳作人主導推進,並在此後成為畫壇主流。 [4] 

吳作人人物評價

“吳作人堪稱近百年中國社會風雲激盪的親歷者和見證人,也是中國現代美術事業開拓前行的重要參與者和推動人。”中國民主同盟安徽省委員會評) [2] 
“作人(吳作人)為今日中國藝壇代表人之一,天才高妙,功力甚深。乃走西北,朝敦煌,赴青海,及康藏腹地,摹寫中國高原居民生活。作品既富,而作風亦變,光采煥發,益遊行自在,所謂中國文藝復興者,將於是乎徵之夫?”(中國現代畫家徐悲鴻評) [2] 
“吳作人將畢生精力交給了中國的教育事業和藝術發展。他是中國新文化運動之後全面掌握西方繪畫觀念和技法的傑出代表之一,也是用現代造型手段改造中國傳統繪畫方法、推行藝術教育改良的重要代表。”中國美術館評) [9] 
“吳作人將西行遊學所得到的對於西方繪畫藝術的體悟與技巧,融會於對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繼承和創新之中,成為中國油畫學派的開創者和代表人之一,同時又致力於書法與水墨畫的研究與創造性實踐。為中國的美術創作開拓新風,也為中國的美術教育和美術研究事業傾其全力,多有貢獻。在博大精深的中國藝術傳統滋養下,他深愛祖國人民,紮根本土文化。在他授業講學,旅行寫生,考察研究的藝術實踐經歷中,吳作人感受華夏文化的恢弘,把握中華民族的魂魄,也將自己的畢生獻給他摯愛的中國藝術事業;畫如其人,吳作人的藝術創作是與他的品格、氣質、修養完美地結合為一體的。在他的身上彙集了智者的聰敏,賢者的通達,仁者的慈和,而最能觸動人們的是藝術家的執着和真誠。吳作人一生始終追求對於一種廣博的人生與文化境界的修養,所以他成為大家。也正是因為這種人格魅力,使他成為民主同盟內外、美術界內外眾多知識分子心中的榜樣。”(時任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會副主席李重庵評) [10] 
“吳作人是中國當代美術史上承前啓後的一代傑出的美術家和美術教育家,他稟賦深厚、學貫中西、刻意探求、大膽創新。他以‘法由我變,藝為人生’的藝術觀,循着‘師造化,奪天工’的創作道路,繼承和發展傳統,為‘中國水墨畫’的開拓了新的風貌,從理論和實踐上都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中央電視台評) [11] 
“先生(吳作人)集學者、智者、仁者、長者於一身之風範,實如高山之仰止也。世事謝代,人生易老。一代宗師今已垂暮,然天道藝道恆在。先生所傳留之不朽藝術,必將永馨千秋。後生若有心志者,當師其事藝、師其作人也。”(中央美術學院教朱乃正評) [14] 
“吳作人是一位屬於時代的學者型的藝術家,一位哲匠和國士。”(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鍾涵評) [14] 
“藝術創作與為人處事的統一、出世與入世的統一,一句話:真、善與美的統一,應當是一位藝術家完善自己的鵠的。我以為,吳作人就是這樣的一位藝術家。”(戲劇作家、社會活動家夏衍評) [14] 

吳作人後世紀念

  • 設立基金
“吳作人國際美術基金會”成立於1989年9月,用以獎勵美術界新秀創作和促進國際美術交流。 [2] 
  • 紀念展館
吳作人藝術館位於蘇州定慧寺巷雙塔塔園西側,該館於1995年底完工,1997年5月28日正式開館,場館佔地1500平方米,建築面積848平方米。 [8]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