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乾隆下江南

(1977年李翰祥執導的電影)

鎖定
《乾隆下江南》是1977年由李翰祥執導的香港喜劇片,劉永李昆姜南參加演出。
故事取材於乾隆下江南野史以及民間傳奇。乾隆十六年,乾隆奉皇太后南巡到揚州,為體察民情,乾隆假扮商人撇下侍衞一人微服出訪。
中文名
乾隆下江南
外文名
Adventures of Emperor Chien Lung
類    型
劇情
出品公司
邵氏電影公司
製片地區
中國香港
導    演
李翰祥
編    劇
李翰祥
製片人
邵逸夫
主    演
劉永
汪禹
王沙
片    長
100 分鐘
上映時間
1977年6月3日
對白語言
普通話
色    彩
彩色
imdb編碼
tt0075637

乾隆下江南劇情簡介

大清康熙四十九年十一月十一日,康熙率太子與和碩雍親王在木蘭圍場狩獵,雍親王偶遇李佳氏,後李佳氏在木蘭圍場生下雍親王四子弘曆。康熙五十九年,康熙在狩獵中遇險,增得少年弘曆相救脱險,弘曆巧對對聯,獲得康熙歡心。
弘曆繼位後改元乾隆,乾隆在位時設立了四庫全書館,編纂了四庫全書。四庫全書的總編紀曉嵐在書房因天熱未着衣工作遇乾隆駕臨,只好躲在桌下,但仍被乾隆叫出來,幸好機智妙解“老頭子”,乾隆準其不着衣工作。
劉庸晉見乾隆,爭得“羅鍋”封號,一年可多兩萬兩俸祿,乾隆心有不願,暗中命人出題刁難,被劉庸一一化解。最後乾隆讓劉庸跳冰窟,劉庸領命後站在冰窟旁許久,後晉見乾隆,説是遇見屈原,讓問問乾隆是否是逼死大臣的昏君,乾隆無奈只好放過他。
乾隆十六年,乾隆奉皇太后南巡到揚州,為體察民情,乾隆假扮商人撇下侍衞一人微服出訪。在揚州最著名喝葷茶的一樂園茶樓,乾隆遇到只賣水的茶樓,在多嘴店小二的指點下,才知道原來揚州喝葷茶的茶樓賣的是各種小吃和酒水,唯獨沒有茶葉賣。乾隆只得去對面茶莊買茶葉。
在店小二聲情並茂、沫橫飛花地給乾隆介紹了“人到揚州老,船到瓜洲小”,因為揚州人客氣才稱他為老太爺,而在廣州更是稱人都稱“佬”,給乾隆上了一堂趣味盎然的民間風情課。乾隆在品嚐美食之時,偶爾看到茶樓下有位年青人手捧《春秋》守着菜攤,從店小二那得知年青人叫週日清,其叔是翰林院翰林,但為官清廉,退休後貧病交加,只告週日清每日賣菜餬口。正説着,遇到兩官差來要捐錢,週日清交不出來。從店小二的嘴裏得知,原來是葉洪昀在揚州假傳聖旨設了鄰捐局,凡是做生意的都要捐錢。
正説着,樓下的兩官差因為收不到錢開始毆打週日清,週日清被逼無奈出手自保,而乾隆因為給週日清加油助威而受到在茶樓喝茶的眾多官差的圍攻。當兩人打敗眾多官差後要去喝茶時,才發現剛才還人聲鼎沸的大聲已是成人空巷,眾商家和老百姓為求自保户户門窗緊閉。無奈,乾隆只得坐在大街中間休息。這時,葉洪昀帶眾官差前來要拘捕乾隆,但被乾隆的氣勢鎮住,隨後而來接駕的鄂容安證實了乾隆的身份。
店小二因為在之前跟乾隆的談話中痛罵乾隆,得知剛才的客氣即是乾隆時,無奈之下只好上吊自殺,關鍵時刻被乾隆命人救下。之後週日清加官為乾隆牽馬。店小二也被乾隆任命為官員。葉洪昀之流的貪官被懲治。 [1] 

乾隆下江南演職員表

乾隆下江南職員表

製作人 方逸華、蔡瀾、温柏南(執行製片)
監製 邵逸夫
導演 李翰祥
副導演(助理) 夏祖輝、馬斐
編劇 李翰祥
攝影 林超
配樂 陳永煜
剪輯 姜興隆
道具 黎沃
動作指導 唐佳、黃培基
燈光 陳芬、陳輝炎
錄音 王永華
劇務 劉清鵬
場記 方翔
佈景師 陳景森
展開
[2] 

乾隆下江南演員表

[2] 

乾隆下江南影片花絮

導演李翰祥擺脱了以往拍古裝宮廷歷史片的完整方式,改用説書人的態度,風趣而技巧地敍談有關乾隆的軼聞掌故,並着重於君臣雅趣的鬥智及民俗方言的特色。
電影先用近十分鐘講述乾隆身世:雍正在木蘭圍場邂逅李佳氏,李佳氏生下弘曆。康熙出獵時,少年弘曆制服黑熊救了康熙,因巧對對聯,愈加討得康熙歡喜。 [4] 
紀曉嵐在赤膊編修四庫全書時,乾隆突然駕臨,來不及穿衣的紀只好躲到桌子下面,被乾隆叫出後妙解“老頭子”。
劉墉因乾隆説了一句“羅鍋”提出封號以及每年多要兩萬兩俸祿,乾隆和大臣鄂容安處處刁難劉墉,每次都被劉墉從容解決。乾隆逼劉墉跳冰湖,劉墉自稱遇見屈原……
接下來講述乾隆遊揚州,在小茶樓聽小二講民間風情。最後干預一場瑣事,與草民週日清結下友誼,並在其幫助下,懲治了貪官污吏,也把整條街鬧騰得不得安寧。 [3] 

乾隆下江南影片評論

全片用旁白貫穿背景和事件,彷彿一個話本的現場演繹。雖然故事大多來自於野史,可對於史料的介紹卻是一絲不苟的。從這裏也看得出來李翰祥的美術功底和人文底藴。他拍這些電影有時似乎全然不顧故事的章法,更像為了表達個人對中國文化的熱愛,所以隨性所至,娓娓道來。還時不時要賣弄一些趣味。 [3] 

乾隆下江南幕後製作

全片用旁白貫穿背景和事件,彷彿一個話本的現場演繹。雖然故事大多來自於野史,可對於史料的介紹卻是一絲不苟的。從這裏也看得出來李翰祥的美術功底和人文底藴。他拍這些電影有時似乎全然不顧故事的章法,更像為了表達個人對中國文化的熱愛,所以隨性所至,娓娓道來。還時不時要賣弄一些趣味。導演李翰祥擺脱了以往拍古裝宮廷歷史片的完整方式,改用説書人的態度,風趣而技巧地敍談有關乾隆的軼聞掌故,並着重於君臣雅趣的鬥智及民俗方言的特色。如紀曉嵐赤膊編修四庫全書,乾隆突然駕臨,來不及穿衣,躲到桌子下面仍被乾隆叫出來,好在他機智,才避免欺君之罪。乾隆微服私訪,顯露出一般平民的喜怒及愛打抱不平的愛心,看來更有親切感和真實感。因此,此片廣泛受到歡迎,被認為是老少咸宜。本片獲1977年金馬獎優等劇情片,最佳彩色電影美術設計。 [3] 

乾隆下江南獲獎記錄

台灣電影金馬獎(1977;第14屆)
  • 金馬獎-優等劇情片李翰祥 Han Hsiang Li
  • ·金馬獎-最佳彩色影片美術設計獎陳景森 Ching-Shen Chen

乾隆下江南角色簡介

乾隆皇帝曾經先後六次下江南,為此他撰寫了《南巡記》一文,總結性地敍述了六次南巡的原因、目的及成效。在這一點上,他很像聖祖康熙六次南巡江浙。
乾隆十六年(1751)正月,乾隆以督察河務海防、考察官方戎政、瞭解民間疾苦以及奉母遊覽為由,第一次南巡江浙。同年正月十三日,乾隆奉皇太后離京,經過直隸、山東到達江蘇清口。同年二月八日,渡黃河閲天妃閘、高家堰,下詔准許興修高家堰的裏壩等處,經過淮安,命令將城北一帶土堤改為石工;然後由運河乘船南下,經揚州、鎮江、丹陽、常州至蘇州。同年三月,到達杭州,參觀敷文書院;然後登觀潮樓閲兵,遍遊西湖名勝。回京時,從南京繞道祭明太祖陵,並且閲兵;陪着皇太后親自到織造機房觀織。隨即沿運河北上,從陸路到泰安,到泰山岳廟燒香。同年五月四日,抵達圓明園。第一次南巡,往返行程水路共計5800裏,歷時五個多月。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正月,乾隆帝奉皇太后起鑾出京,開始第二次南巡。同年二月五日到達天妃閘,閲龍木;二月十三日,到達范仲淹高義園;二月二十日,到達蘇州,又奉皇太后臨視織造機房,在嘉興和石門鎮閲兵;二月二十七日,奉皇太后到達杭州;三月十八日,到江寧府,祭明太祖陵;四月四日,到徐州閲視河工,降旨截流漕糧,又將積欠的種子、口糧全部免去;四月五日,到孫家集閲視堤工,命令將河堤改用磚砌;四月六日。到荊山橋、韓莊閘巡視;四月十日,到達曲阜,拜謁孔林;四月二十六日,回到北京圓明園
乾隆二十七年(1762)正月初二,乾隆第三次南巡。這一次南巡,正值直隸、山東、安徽等地受災,乾隆經過時,免去了這些地方的額賦,又撥了一些物資款項賑災。然後去審查了前兩次命令修的工程的進度,並且對兩淮的鹽商賞賜有加。經過杭州後,到海寧閲海塘、登觀潮樓、閲福建水師;和前兩次一樣巡視織造機房和祭拜明太祖。回京的時候檢閲了徐州的河工;到鄒縣祭孟子廟;再次去孔廟拜謁,登泰山的玉皇頂燒香。同年五月,到達涿州,賑災免賦,然後回到圓明園
乾隆三十年(1765)正月,乾隆開始第四次南巡。此次南巡在時間、路線和主要行程安排與第三次大體相同。
乾隆四十五年(1780)正月十二日,乾隆從京師出發,開始第五次南巡。乾隆説這次南巡的目的是“省方觀民,勤求治理”。南巡途中,他多次頒發諭旨,免去直隸、山東等地應徵地丁錢糧的十分之三;凡是老民老婦,均加恩賞賜;到達山東後,他派遣官員祭祀了孔子;沿途他還派官員祭祀那些已故的興修河道的官吏;此外,還在杭州、江寧等地閲兵,再一次拜謁朱元璋孝陵。五月九日,班師回京。
乾隆四十九年(1784)正月二十一日,乾隆開始了最後一次造訪江南。減免所經之地的地丁錢糧;准許各地曾經犯過案文武各官的案子重新審核,沒有案子的,可以加一個等級;經過德州時,在晏子祠行宮寫成了《濟文考》一文;拜謁孔子廟;視察江浙境內沿海工程;接見越南使臣;派官員祭明太祖陵。四月二十三日,返回京師。

乾隆下江南導演簡介

李翰祥(1926年3月7日-1996年12月17日),香港著名電影導演、製片、編劇。生於遼寧錦州。1940年代就讀於北平國立藝術學校,專修油畫。在上海實驗戲劇學校專修戲劇、舞台表演、電影。1948年赴香港。輾轉於大中華、長城、大觀、永華等影業公司,從事演員、大道具畫家、服裝管理、編劇、助理導演等工作。
李翰祥 李翰祥
1954年執導《雪裏紅》。同年進入邵氏兄弟影業公司,先後編劇古裝影片多部,其中《貂蟬》獲1958年亞洲影展最佳導演獎,《江山美人》獲1959年第六屆亞洲影展最佳影片獎。《楊貴妃》獲1962年第一屆台灣金馬獎優秀作品獎及錄音編輯獎、第十五屆戛納電影節最佳室內彩色攝影獎。《武則天》獲1963年第二屆台灣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梁山伯與祝英台》獲第二屆台灣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最佳導演獎及最佳女主角、美術音樂獎,並獲第十屆亞洲影展最佳彩色攝影、美術、音樂、錄音獎。《西施》獲1966年第四屆台灣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最佳導演獎及最佳彩色攝影獎。他也編導反映現實的影片,如《後門》獲1960年第七屆亞洲影展最佳影片獎。此時,他已移師台灣組建國聯影業公司。《楊子江風雲》獲1969年第七屆台灣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及最佳男女主角,男配角獎。1971年《緹瑩》獲第九屆台灣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最佳編劇獎及最佳男主角、黑白攝影、美術、音樂獎。並獲第十七屆亞洲影展最佳女主角獎、最佳美術獎、最佳亞洲傳統文化獎。1973年《傾國傾城》獲第十二屆台灣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及最佳女主角獎、美術獎。
1970年代香港新浪潮電影作家的崛起與台灣武俠片與愛情片的繁榮使李翰祥闢清史片的蹊徑求得生存並走向世界市場。先以取材金瓶梅小説的《金瓶雙豔》(又名金瓶雙月,1975),開創“風月片”的新潮。後以《瀛台喋血》(1976)、《佛跳牆》(1977)、《軍閥趣史》(1979)、《火燒圓明園》(1983)、《垂廉聽政》(1983)、《火龍》(制、劇,1987)、《西太后》(制、劇,1989)等清史片再樹輝煌,並送往日本等亞洲國家展映。但為此台灣當局禁止他到台灣,港台片商又不請他拍片,沉默長達13年之久。1996年解禁。正當他重新實踐壯志赴北京拍攝《火燒阿房宮》時終因操勞過度倒在拍攝現場,壯志未酬。
1993年台灣金馬獎30週年舉辦紀念活動,選有《雪裏紅》、《梁祝》、《西施》、《揚子江風雲》、《緹縈》五部作品。

乾隆下江南大眾評分

網站
評分
參評人數
統計截止日期
豆瓣
7.3
2313
2023-12-11 [5] 
時光網
7.0
64
2023-12-25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