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九思

鎖定
李九思(1900-1984)字子有, 河南鄧縣人,為張自忠將軍部悍勇之將。早年在西北軍任職,曾任第29軍38師113旅226團團長,1933年參加長城抗戰,1936年任獨立第26旅少將旅長,抗戰爆發後在平津對日作戰,1938年1月任第59軍38師113旅旅長,1940年5月任第59軍38師師長兼第59軍訓練處主任,參加隨棗會戰常德會戰豫西鄂北會戰,抗戰勝利後曾任第59軍副軍長,1948年任第13兵團中將副司令官,參加淮海戰役,兵敗後逃往南京,1949年4月在蘇州郊區被俘。新中國時期,在撫順戰犯管理所接受改造。1975年3月19日獲特赦。後任江蘇省政協秘書處專員,民革南京市委委員,江蘇省政協委員,1984年9月16日在南京病逝。
這裏卒年份,前後不一,可能有錯。
中文名
李九思
別    名
子有
出生日期
1900年5月30日
逝世日期
1984年9月16日
出生地
南郊汪垌村

李九思西北軍時代

民國前十一年農曆五月初三(1900年5月30日)生於南郊汪垌村(現屬鄭州市管城回族區十八里河鄉)。幼年家貧,賴外祖父資助上學,師從清末光緒年間的鄉試秀才劉光文念私塾。 1920年7月,馮玉祥派人到鄭縣招兵,李九思通過同鄉排長荊迪鳳(音)推薦,輟學參軍,成為馮部學兵一員,編在16混成旅補充團第一營第四連,連長張自忠
1921年馮部到鄭縣,2-3月間改兩個模範連為學兵營,張自忠為營長。5月馮部由陝至豫,學兵營現隨馮駐洛陽,後開拔到鄭縣與趙倜部隊交戰,趙倜戰敗,學兵營隨馮玉祥駐開封。8月,李九思到教導團學習,編在第一中隊,中隊長高樹勳
1922年2月,李九思畢業,升任司務長,編在河南第五團第二營第五連,連長李曾志。後馮部開到北京,5月間,李九思升排長,現編在機槍連,後調二團二營五連,再調學兵團輜重連。學兵團團長馮玉祥自兼,團附張自忠。在學兵團內繼續訓練,學習軍事、技術等知識。一次,李九思為全團值星官,因內務不潔,被張自忠重責後送醫院療傷,後因部隊開拔,轉送第八混成旅醫院。
1924年3、4月間,第二次直奉戰爭期間,馮部奉吳佩孚命北上迎擊張作霖。馮部由古北口經赤峯攻東三省,馮玉祥看穿吳佩孚欲借敵之手解決之,遂一直拖着不出發,後緩慢行軍前往古北口。李九思當時病未完全好,張自忠調其到前方,到後2、3天回師北京。馮玉祥趕曹錕下台,鹿鍾麟溥儀離開故宮,史稱“北京政變”。時學兵團及另兩團在北京維持,馮部攻天津,吳佩孚出走湖北,張作霖入關與馮議和,推段祺瑞執政。馮玉祥任西北邊防督辦,應安徽督軍王揖唐之請,選派李九思任王之督軍府內衞隊隊長,帶領30人隨王赴安慶。王揖唐在蚌埠趁接陳樹藩之機乘車到安慶,李九思等人被留在蚌埠,幾乎被一營軍隊繳槍。李九思等開會決定寧死不交,對方因忌憚馮玉祥,遂放行,他們隨後也到達安慶。
1925年4月間,李九思等人隨王揖唐四處調和。6月王揖唐到北京調和馮張矛盾不果,隨後辭職。李九思奉馮玉祥命率隊返張家口,歸隊後任交通團上尉副官。同年冬,東北軍西北軍在京津地帶交戰,李九思任第一師第二旅手槍隊隊長兼五團二營營附,旅長程希賢。此間,徐樹錚路過廊坊,被西北軍拉下車槍決。廊坊每日激戰,傷亡重大,馮玉祥擬守南口,張之江、鹿鍾麟等組織兵力向李景林部發起總攻擊,擊退敵軍後往天津方向追擊,李景林退到山東。此次作戰後,西北軍各部歸還原地。
1926年,張宗昌、李景林聯合向天津進攻,李九思時為副營長,守天津城外一大橋,與張宗昌之白俄騎兵作戰,傷亡極大,李九思率部退至南苑,再退南口。劉汝明失守南口後,李九思所在第二旅歸韓復榘指揮,退到綏遠。西北軍決定打閻錫山,韓復榘為第三路總指揮,李九思營奉命攻大同門户錐子山,全營五六百人,剩下30餘人。後李營被抽調去保護口泉煤礦。其後,李九思部又被抽去攻打大同,不得。準備繞過大同進入山西,但被晉軍切斷後路,得宋哲元帶手槍團解圍。韓復榘的第三路軍退至綏遠,與晉軍接洽投降,歸綏遠都統商震指揮。
1927年,李九思隨韓復榘返回洛陽。韓復榘指李九思用辦公費買盤碟漁利,判處其5年徒刑。據李本人在回憶資料中寫到,此為韓之部下曹福林對其的報復。李九思被送往洛陽縣監牢關押了10個月,後由石敬亭説情,始獲釋放。
1928年,李九思出獄後到訓練總監部上高級班,後到步兵一大隊四中隊任中校中隊長,所帶中隊原為連排長的學員。期間,蔣介石宋美齡曾到訓練總監部講話。
訓練總監部取消後,馮玉祥在鄭縣建立訓練所,所長劉汝明,專門收容編遣人員。李九思為中隊長。韓復榘任河南省政府主席後,把訓練所改編為暫編第一師,過之綱為師長,李九思為該師第一旅第一團第一營營長,赴甘肅天水招兵。補充兵源後,第一師改名為第一軍,過之綱任軍長,李九思接任特務團團長,駐天水。
1930年2月,傳張自忠率領第六師前往天水接防,過之綱把李九思調任第一旅副旅長。張自忠到天水前,過之綱帶領第一師去青海投孫連仲。張自忠見到李九思後,讓他聯絡原一師人員歸還建制。一師二旅旅長佟澤光帶一團迴歸,張自忠撥特務團歸佟澤光節制,成立十八旅,佟澤光為旅長,李九思為副旅長。5月,爆發中原大戰,西北軍在平漢線作戰,張自忠6師直達鄭縣,中旬奉命向許昌進攻,與徐源泉部交戰,一夜克復十五里店。6月中旬,張自忠部奉命與蔣軍丁治磐部爭奪土圍子,戰鬥十分激烈,六師兩進兩退,團長張宗衡、劉振三均負傷。李九思被派往特務團任團長,作戰時帶頭爬上牆去,半路滑下跌傷腰部,仍指揮作戰,攻佔土圍子後被送到開封總醫院治療。返回前線後,李九思仍任副旅長。隨後枳城方面吃緊,六師前往援助。7、8月間,因前方傷亡嚴重,張自忠派李九思回鄭縣請總司令部想辦法補充兵源,馮玉祥調過之綱新兵師之一團到張部,過之綱不願意,經由黃維綱調停,過之綱同意調撥姚啓發(音)團隨李九思在鄭縣訓練待命。
因晉軍在津浦線作戰不力,濟南等地相繼失守,晉軍斷絕對馮軍的糧餉彈藥供應,9月張學良揮師佔領華北,佔據急轉直下。西北軍將領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紛紛投蔣。10月5日,馮玉祥率總部渡黃河北上,中原大戰以反蔣聯軍失敗告終。
張自忠6師王修身旅投蔣,剩餘2旅並姚啓發團隨張渡河北上,留李九思在鄭縣觀察情況。李九思隨後北上歸隊,張命其回48旅任副旅長。張部至晉城休整,後轉曲沃孫良誠之張人傑師、湯傳聲師、鮑剛師駐翼城,張自忠派李九思前往三師説服他們歸編。第一次沒成功,第二次説服湯傳聲師歸馮治安部。
11月,晉軍與西北軍改編為東北邊防軍,張學良負責改編工作並節制二軍,確定把西北軍殘部縮編為一個軍,擬由張自忠擔任軍長。張權衡後舉薦宋哲元。12月宋哲元赴天津與張學良會商改編事宜,確定方案。

李九思第29軍時代

1931年2月,宋哲元領銜通電就職,西北軍殘部改編為東北邊防軍第三軍。同年6月,整編全國陸軍,第三軍改番號為第29軍,軍部駐解縣。李九思時任張自忠38師226團第一營營長,團長佟澤光。同年夏天,38師由晉南曲沃、翼城一帶移駐晉東太行山區之陽泉、平定、昔陽和冀西井陘一帶。張自忠率部在太行山區練兵,至1933年初。
1933年元旦,榆關之戰爆發,日軍覬覦熱河。1月10日,29軍各部奉命開赴通州、三河、薊縣、玉田一帶集結待命。此時29軍已經擴編為3個師,李九思時任38師113旅226團上校團長,旅長佟澤光。3月4日承德失陷,華北當局急令29軍赴冷口策應萬福麟部作戰。然萬福麟部卻已敗退到喜峯口附近,29軍奉命赴喜峯口迎敵。張自忠為29軍前線總指揮,馮治安副之。李九思226團先駐石門子,隨後奉命搶佔鐵門關。3月11日夜,29軍張馮聯名下令對敵夜襲,38師226團楊幹三營由鐵門關夜襲董家口之敵。李九思團於12日拂曉在鐵門關遭遇日軍攻擊,李率部與敵展開白刃搏鬥,雙方王府衝殺,異常慘烈,222團一部趁機向敵側擊,終合力打退來敵。戰後,張自忠鑑於趙登禹109旅傷亡最大,命其撤退至後方休整,令226團和113旅特務營進駐三岔口。後因110旅傷亡嚴重,226團不久又承擔了董家口以東的防務。4月間,冷口方面吃緊,29軍在主陣地內劃分4個防區,佟澤光旅(欠224團),222團第三營及38師騎兵聯駐守黃花峪經壽子店至松樹衚衕之警戒陣地。4月11日,冷口失陷,日軍繼而佔領遷安,12日早,黃維綱旅松樹衚衕陣地遭日軍猛烈攻擊,李九思奉命率部增援,才使戰局稍緩。13日29軍奉命放棄喜峯口、羅文峪之線陣地,19日撤至邦場鎮一帶,旋即撤往通縣運河左岸。
1934年,馮玉祥在張家口成立抗日同盟軍,蔣介石調部隊攻擊馮之同盟軍,馮部很快失敗,馮玉祥黯然下野,宋哲元成為察哈爾省主席,29軍進駐察哈爾,38師全部駐宣化。7月,張自忠、馮治安、劉汝明3位師長率29軍營以上軍官四五十人到廬山軍官訓練團受訓,李九思為少將團長一同前往,編在營一級隊伍,營長為晉軍70師師長王靖國,29軍143師師長劉汝明副之。8月畢業,李九思隨張自忠北返宣化,嚴格訓練部隊,宋哲元誇獎李九思部:“都能像這個團,整個部隊就很有力量了。”
1935年,國民政府對全國陸軍實行統一整編,並重新授銜。5月22日,李九思敍階陸軍步兵中校。1936年,李九思部奉張自忠命勘查張家口至保定公路之線路並負責修築。10月,張自忠推薦李九思到南京考陸軍大學,李時任獨立26旅旅長,起初不願意,經勸説始往。為特三期備取,遂在南京住下,至西安事變後返回。不知何故,李九思沒有完成此次學業便返回所部。

李九思抗日戰爭時期

1937年,李九思時為獨立26旅旅長,駐北平黃寺。7月,第二次到廬山受訓,一週後,“七七事變”發生,李九思與同行的劉振三等人要求回部隊參戰。一路北上,戰事已開,到北平後先見宋哲元,回部隊後張自忠命其在家等任務,後李到天津見張自忠,張前往北平應變,李在天津等候。7月28日,天津抗戰打響,26旅、天津保安隊、警察總隊等參加戰鬥,在日軍夾擊下失敗,26旅旅長李致遠率部撤往山東。李九思遂離開天津取道青島前往濟南。見到宋哲元后,宋委任其為徵兵區第二處處長,成立三個團。

李九思參加臨沂會戰

1938年,李九思召集3個團後,先保護宋哲元到達鄭州。宋被任命為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第一集團軍司令被取消,下屬各軍單獨指揮。不久宋哲元病辭,李九思率部駐蘭封縣(今河南省蘭考縣)。3月中,張自忠電召李九思回軍,任59軍新兵團團長。在第一次臨沂戰役中59軍38師112旅旅長李金鎮因未經力戰而退被軍長張自忠撤職,李九思升任該旅旅長。
李九思率112旅再次渡河攻擊日軍第五師團之堅固陣地沙嶺子,沙嶺子外為一片沙灘,日軍沿河構築了許多據點,112旅無法隱蔽傷亡重大,配屬作戰的113旅226團第三連成建制陣亡。鑑於戰況嚴峻,張自忠召開團以上幹部會議,下達17日的作戰命令。38師師長黃維綱帶領預備隊到劉家湖第一線指揮,限令黃昏前把所有炮彈發射完畢,規定好夜戰安好,命令一線部隊一齊出擊。是夜,114旅擔任主攻,112、113旅策應。38師對劉家湖、茶葉山一線展開猛攻,日軍在夜戰突襲中倉惶應戰,大部分被我軍手榴彈炸死,小股殘敵逃往湯頭。單單此戰,殲滅日軍1000餘人,我軍傷亡1500餘人。59軍以傷亡達4481人,其中軍官199人的代價獲得第一次臨沂大捷的勝利。20日,李宗仁令張自忠部除112旅留臨沂協同龐炳勳40軍守衞外,調費縣,準備向泗水、滕縣轉進。
23日,板垣師團從高密調來援軍抵達臨沂,臨沂戰況再度危急,李宗仁急調張自忠部回援。25日,59軍再度投入戰場。38師在大嶺、小嶺方面遭受敵軍強烈攻擊,張自忠親率軍部手槍營、676團第二營赴援,日軍再度受挫。28日,孤軍作戰的59軍因傷亡巨大,被迫放棄小嶺。29日,板垣師團之21旅團坂本順支隊在援軍配合下猛攻前後崗頭,59軍力保臨沂西側防線,日軍無功而返。至此,第二次臨沂戰役結束,59軍傷亡達5500餘人。
兩次臨沂戰役後,59軍殘缺不全,38師所剩兵力全部併入112旅,由李九思旅長指揮。4月中,日軍第五師團第9旅團國崎登率41、42聯隊再犯臨沂。59、40軍疲憊再戰,援軍未見。19日,大柳園等陣地失陷,龐炳勳奉李宗仁令撤出臨沂。
臨沂失守後,59軍轉向台兒莊以東之長城、四户鎮一帶,配合湯恩伯第20軍團作戰。24日,李宗仁令59軍從四户鎮出發東渡沂河截擊酀城之敵。獨立26旅、39旅在大王莊、馮莊、展莊一帶作戰。張宗衡部經過幾番攻受,擊退來敵,苦戰5天,展莊戰鬥勝利結束。59軍奉命調往徐州西南卧牛山及其以南地區集結待命。
5月15日,武漢舉行的最高軍事會議決定放棄徐州。16日,第五戰區長官部在運河車站召開軍以上將領會議,決定向豫皖邊界山區突圍,令張自忠指揮59軍及21、27、139師掩護大軍撤退,完成任務後撤至河南許昌集結。張自忠令112旅佔領徐州以北郝寨、夾河寨一帶陣地,配合27師、180師及李仙洲92軍21師解救被圍的商震32軍。16日始,三路掩護部隊與敵激戰,18日才放棄當面陣地撤退。112旅撤退時在徐州以西一個車站陷於日軍包圍。日軍氣球在空中監視,112旅無法獲得軍部命令也無法行動。旅長李九思急中生智,指揮官兵從一棟大房子裏往日軍包圍圈外挖掘地道,18日夜112旅5000官兵突圍而出,與180師匯合,向徐州西南蕭縣方向而去。
26日,行至永城東南青龍橋地區,與大股日軍相遇並遭轟炸,李九思率112旅搶佔陣地,激戰至黃昏,才撤出戰鬥,經鹿邑、淮陽以北向豫南撤退。行軍過程中,59軍保持了良好的紀律,軍長張自忠要求屬下各級主官整頓軍紀,112旅一路掩護大軍撤退雖十分辛苦,但李九思仍因為部下士兵拉了百姓的牲口而被訓斥。6月1日,59軍所部終抵達許昌,下旬移防駐馬店整補。

李九思參加武漢會戰

8月,59軍開赴湖北武勝關、橫店集結待命,準備參加武漢會戰。月底在信陽待命。9月初,奉命開赴潢川佈防,守衞至9月18日,掩護胡宗南等部在信陽、武勝關等地集結。59軍180師獨立39旅安克敏部固守潢川,38師對潢川西北息縣方向實施境界,李九思所部14日向佔領息縣之敵攻擊,是夜,雙方傷亡重大。日軍向潢川及其他陣地施放毒瓦斯彈,59軍傷亡加劇,守衞至18日,趁夜南撤,向經扶(今河南新縣)轉移,佔領大別山隘口。
10月中日軍對武漢城鉗擊狀態,17日,第五戰區在宋埠召開高級將領會議,決定以33集團軍59軍和10軍殿後掩護。24日起,59軍循二郎店(今大悟)、黃陂之線轉移,在平漢花園車站挫敗大股日軍阻擊,在雲夢以北強渡溳水,挫敗日軍第十師團之截擊。期間,38師據守京山以東地區收容散兵,11月中旬到達鄂北鍾祥、荊門地區,李九思旅部駐吳家集。第三十三集團軍擔任大洪山南麓、京鍾公路和襄河兩岸的防務。

李九思戰鬥在襄河兩岸

1939年,李九思率部參加鄂北發生的零星戰鬥,均擊退日軍。5月中旬,所部參加了隨棗戰役。日軍於該次戰役中以精鋭的第3、13、16等師團和第四騎兵旅團,循襄花(襄陽至花園)及京鍾(京山至鍾祥)兩公路西犯,企圖掃蕩我大洪山、桐柏山兩據點內部隊,佔領隨縣、棗陽,以鞏固其武漢之外圍。因戰役初期戰事吃緊,張自忠命李九思112旅由漢水西岸渡河,在流水溝截擊敵人,李九思與楊幹三各率一團攻擊,雙方展開白刃戰,李九思部趁拂曉之時攻擊日軍,斃敵甚眾,俘獲戰馬八十餘匹。戰後,李九思部仍駐劉猴集。
7月,國軍撤銷旅級編制,李九思調任38師步兵指揮官兼第59軍訓練處主任,成立補充團,據李九思回憶,補充團八千多人,他指揮2個步兵團,5個獨立營、手槍營、炮兵營。實力比一個師還多。12月間,日寇又乘機向三十三集團軍在襄河東岸長壽店附近地區防禦的三十八師和一三二師進攻,經過反覆的爭奪戰鬥,我軍將頑敵擊潰,此次戰役被稱為“冬季攻勢”。
1940年,李九思率部隨33集團軍參加棗宜會戰,守襄河西岸。5月日軍進犯襄陽棗陽地區,16日張自忠將軍在宜城殉國。6月李九思為38師代師長,8月實任59軍38師中將師長,軍長黃維綱。
1941年,李九思率部在1月下旬至2月上旬參加豫南會戰。2月4日午後,59軍轉移到南陽以西地區運動作戰,5日夜黃維綱督率一部直襲南陽,斬殺千餘人,餘敵向信陽回躥。3月,率部粉碎了日軍對遠安、南漳之進攻。4月—5月,奉命策應鄂北會戰,8月—10月,轉戰湖北,參加策應第二次長沙會戰之作戰。
1941年12月—1942年1月,參加策應第三次長沙會戰之作戰。1942年,李九思於1月31日敍階陸軍少將。1942年秋,參加第二次反攻宜昌之作戰。
1943年,李九思於5月率部參加鄂西會戰。10月對荊門、遠安、當陽之敵發動秋季攻勢,一度攻入荊門市內,時為38師師長,軍長劉振三。
1943年11月—1944年1月,33集團軍奉命參加常德會戰,李九思率部參與作戰。
1945年3月—5月,李九思部參加豫西鄂北會戰。日軍第39師團沿襄河西岸北進,企圖切斷守軍從老河口向西的退路,以策應“華北方面軍”第12軍的作戰。3月20日夜,第39師團攻佔盤池廟、石橋驛,迅即逼近至守軍第59軍的主陣地前。21日,日軍分3路向第59軍陣地發動猛攻。守軍暫53師及第180師奮起抗擊。激戰至當夜23時,陣地終於被日軍突破。22日,日軍繼續攻擊,迫使第59軍節節北移。日軍乘勢於23日晨攻佔鄂北重鎮宜城。第59軍急命第38師接替暫53師,在宜城以北組織防禦,掩護暫53師向八都河撤退。但日軍突然向第180師防守的安家集陣地攻擊。24日晨,守軍被迫逐次向北收縮。25日,第33集團軍令第59軍全力退守南漳。
27日,正當日軍全力向北進攻之際,劉峙令第33集團軍以最小限兵力對荊門、當陽警戒,主力即刻馳移谷城、石花街一帶。第33集團軍接令後僅留置第180師於南漳以南協同第179師繼續抗擊日軍,主力向北轉移。日軍乘機於28日攻佔南漳,其右路亦突破歐家廟陣地,向襄樊前進。
第33集團軍見南漳失守,即停止向北轉移,令第38師協力第77軍反攻南漳。此時南漳僅有日軍獨立第231大隊,中國軍隊於29日收復南漳,殲日軍一部。但當夜襄城被日軍第39師團主力攻佔,30日晨樊城亦告失守。
日軍第39師團攻佔襄樊後,反擊南漳。激戰至4月3日,南漳又被日軍第233聯隊攻佔。3日晚下令停止前進,撤回襄陽。守軍第33集團軍跟蹤追擊。4月中旬,鄂北地區恢復戰前態勢。李九思率部在南漳、茨河方面迎擊,與日軍激戰。劉峙命其向襄樊地區反擊,李九思率部連克襄陽、樊城,並處決漢奸,受到第五戰區司令長官嘉獎。攻克襄樊後,師部駐同濟醫院,後38師返防劉猴集。
7月,李九思所部隨33集團軍擊退了日軍對遠安的最後一次進攻。8月,日本投降,李九思奉命率部到信陽地區受降。

李九思內戰期間及之後

1945年9月,33集團軍奉命改編為第3綏靖區,隸屬徐州綏靖公署,位於徐州,下轄59、77、100軍,李九思任59軍38師師長,軍長劉振三。
1946年,全國陸軍整編,3-8月間,59軍改番號為整編59師。李九思任整編38旅旅長,位於山東台兒莊,主要負責徐州外圍守備任務和局部地區的作戰任務,4月李九思後升任整編59師副師長,師長劉振三。
1947年,李九思部不久調蘇魯皖邊區內戰前線,部分兵力參加了付山口戰鬥、台棗路戰鬥、魯南戰役等。費縣防禦戰中,旅長翟紫封於7月7日被俘後,被國民黨飛機掃射而亡。整編38旅在山東費縣、棗莊地區被殲滅5200餘人。李九思有部分時間在徐州養病。
1948年,6月9日,在徐州成立了徐州“剿匪”總司令部,第三綏靖區隸屬徐州剿總,駐江蘇徐州賈汪,整編38旅駐防颱兒莊、賈汪地區。整編59師參加回援津浦路戰役中魯南方向的作戰。後恢復59軍番號,軍長劉振三,李九思任副軍長。11月8日,59軍賈汪起義後,李九思奉命改編59軍未起義殘部,陳芳芝率領未起義部隊合編為新的180師,編入司元愷115軍,隸屬李彌13兵團。李九思調任13兵團中將副司令官,參加淮海戰役。戰役之初,“徐州剿總”副司令杜聿明派李九思飛往南京向蔣介石彙報戰況,未及返防,徐州解放。淮海戰敗後,李九思在南京閒住。
1949年4月,解放軍渡江南下,南京解放,李九思並未投誠,準備轉向上海,5月18日在蘇州郊區一旅館被俘,送蘇州軍管會教導團學習。1950年幾乎被鎮反,後轉北京秦城監獄。1968年,李九思與黃維等人轉撫順戰犯管理所關押。1972年1月在戰犯管理所,曾患嚴重腦溢血,經治療康復。1975年3月19日,李九思才被特赦。先住北京,任政協全國委員會文史專員。後回南京定居,任江蘇省政協秘書處專員,民革南京市委委員,江蘇省政協委員。晚年參加各項社會活動,寫下大量頗具史學價值的資料。1984年9月16日在南京病逝,終年84歲。
參考書目:
1、曹棄疾《李九思生平》
2、李九思《我在西北軍十年》
3、李九思遺稿《抗日戰爭雜憶》
4、林治波《抗戰軍人之魂》
5、張克俠《佩劍將軍張克俠軍中日記》
6、《台兒莊戰役資料彙編》
7、曹劍浪《國民黨軍簡史》
8、李九思《緬懷諍友張克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