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汝明

(中華民國陸軍上將)

鎖定
劉汝明(1895-1975),字子亮,河北獻縣人,1911年入北洋軍左路備補軍中當兵。1913年8月任排長,曾隨部參加鎮壓白朗起義。1914年任第十六混成旅連長。1916-1930年間,追隨馮玉祥參加直奉戰爭、北京政變、中原大戰等。中原大戰後所部為張學良改編,任第二十九軍副軍長,1933年率部參加長城抗戰。抗日戰爭期間歷任第七集團軍副總司令,第二集團軍副總司令、總司令,參加參加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隨棗會戰、棗宜會戰,1944年晉升上將軍銜。日本投降後在河南許昌受降,並任第五戰區副司令長官。解放戰爭期間多次受到解放軍打擊,1949年10月敗退金門,後去台灣。1975年4月28日於台北病逝。著有《劉汝明回憶錄》《七七憶舊友》《七七抗戰與二十九軍》等。 [3] 
中文名
劉汝明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895年5月12日
逝世日期
1975年4月28日
畢業院校
陸軍大學將官班甲級第一期
職    業
軍人
出生地
直隸省獻縣

劉汝明人物生平

劉汝明投身軍旅

劉汝明 劉汝明
劉汝明,字子亮。西北軍將領,陸軍上將。1895年出生在河北省獻縣拋莊的一個農民家裏。十六歲那年,劉投身北洋軍新成立的左路備補軍,在馮玉祥管帶(相當於營長)手下當了一‘名前哨兵,不久就當了僕長(相當於班長)。僕長有訓練士兵之責,而他還是個新兵,只好晚上跟着長官學,白天再去教別人。一次,統領前宋點驗,當點到劉汝明時,上下打量了他一番,責問道:“一個十六七歲的孩子,怎麼能當僕長?”馮玉祥急忙解釋説:“他念過書,認識字。”統領點點頭就走開了。
當時,劉汝明所在左路備補軍駐在北京北宛。訓練一結束,他被派到外交部站崗。1913年8月,左路備補軍擴編成兩個警衞團,他被提升到馮玉祥任團長的警衞一團當排長,隨部前往河南鎮壓反對袁世凱獨裁的白朗起義軍。翌年初,兩個警衞團合編為第七師第十四旅,後改為第十六混成旅,劉汝明又被馮玉祥提拔為連長,奉命跟隨該旅駐防漢中和川北綿陽地區。一次,他帶領連隊把守幾個山門,堵擊土匪。可是,守了很久,不見土匪蹤跡,只見到幾個老百姓路過,經過認真檢查,沒有發現疑點。然而,這幾個“老百姓”就是土匪頭子,在其他關卡被馮玉祥抓住了。劉汝明為這件事,雖然沒有受到馮的責備,但自己總覺得非常慚愧。
在1916年的討伐袁世凱的戰爭中,劉汝明所在的第十六混成旅與蔡鍔統領的護國軍,在川南展開激戰。一次,他的連隊與護國軍遭遇,雖然是第一次參加作戰,卻能沉着指揮,終於轉危為安。隨後,他在馮玉祥率領下,轉向護國軍,參加討袁。不久,馮玉祥被北洋軍閥免去旅長職務。馮玉祥的部屬都捨不得馮離去,拉着馮的衣服不讓上車。劉汝明平時寡言,這時卻痛哭流涕,把馮身上穿的馬褂拉了下來,撕成布條,分給送行的同事作為留念,使馮玉樣十分感動。
次年6月,劉汝明參與第十六混成旅官兵反對新任旅長擁護張勳復辟,他和孫良誠被推為代表,前往天津把馮玉祥請回來領導討逆。7月11日,段棋瑞率兵進攻北京,劉汝明奉命指揮兩個連沿鐵路攻擊前進,於12日進佔永定門,攻入了北京,配合段部將張勳的三千辮子兵全部繳械。
11月,劉汝明隨第十六混成旅進駐南京浦口,升任旅部少校副官,兼管旅部剛組建的兩個手槍隊。1919年9月,他進入教導團學習戰策,同時兼學日文,學成後任第三團第一營營長。這時,他突然接到父親去世的信,即直接去找馮玉祥請假,前往哈爾濱處理喪事,但沒有獲准,劉一氣之下留下一封書信,不辭而別。馮見信後十分生氣,派人將他追回,打了軍棍,關進了禁閉室。事後,馮玉祥覺得劉是個有孝心的人,違犯軍紀有情可諒,便與他一起進餐,寬慰了一番,並送給他五百塊錢作為路費,前去安葬父親。

劉汝明追隨煥章

1920年7月,第十六混成旅奉調西安。劉汝明帶領一營新兵乘船到達漢口。當時,天氣很熱,船倉悶得象蒸籠一樣,而馮玉祥怕士兵搔擾百姓,下令新兵不準上岸。他見新兵實在熱得受不了,有的人中暑倒下,便叫大家輪流上岸透透氣。馮訓斥他治軍不嚴。他申辯説:“旅長,你去看看,船上擠得受得了嗎?”馮被頂撞更加生氣,立即下令撤了他的職,直至信陽,才恢復了他的職務。陳誠曾評論他説:“劉素性寬柔,軍中呼其為‘劉善人’。”
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劉汝明所在的第十四團,奉命增援鄭州。他率領一營向古城砦進攻,途中在一個小村莊構築工事宿營。半夜,劉汝明突然發現奉軍敢死隊前來偷襲,立即鳴槍告警,組織部隊打退了襲擾之敵。他從俘虜口中得知古城砦奉軍防備不嚴,便率部奔襲古城砦,奪回了友軍丟失的陣地,受到了上級的褒獎。
1923年,第十一師調往北京駐防,劉汝明升任團長。次年9月,他參與了馮玉祥發動的“北京政變”,建立國民軍,被提升為警衞旅旅長。
1925年10月,馮玉祥遭到了直奉聯軍討伐,被迫下野,赴蘇考察。國民軍也退出北京城,由張之江、鹿鍾麟指揮。次年3月,國民軍以兩個警衞旅為基礎成立第十師,劉汝明升任師長,率三個旅一萬五千餘人,駐守南口,與直奉聯軍戰鬥了三個多月。
開始,對要不要固守南口,在全師旅長中發生了一場爭執。多數人主張退守地勢險要的八達嶺和居庸關。劉汝明不同意這種主張,採納了第三十旅旅長王書箴堅守南口的意見。他認為八達嶺雖然險峻,但隘口多,不便守;南口雖無險可守,卻是通往各隘口的咽喉要地,·守住了南口就等於守住了各隘口。同時,南口又是通往北京的軍事要地,把師的主力置於南口,對北京可形成攻擊態勢,直奉軍便不敢放膽向察哈爾進攻。經過反覆勘察,他命令部隊在關公嶺南口車站、鳳凰墩南端三個高地構築集團工事,在前沿形成環形步兵火力控制線,指揮官兵依託陣地,一次又一次地抗擊直奉聯軍的進攻。
5月28日,吳佩孚親任前線總司令,與奉軍總指揮張學良,率領直奉聯軍二十萬人向南口發起攻擊。激戰終日,毫無進展。當晚,奉軍田維勤部三個旅向國民軍投誠,吳佩孚主力被迫退至昌平整頓。
6月8日,劉汝明召集旅長和參謀長開會。他從自己的座位上站起來,在屋裏來回踱步,聽取部下的彙報。這時,直奉聯軍向南口實施炮擊。忽然,一發炮彈剛好落在他的椅子上,幸好是一發啞彈,沒有爆炸。在座的人都驚出了一身冷汗,而他卻鎮定自若,毫不慌張。緊接着,直奉聯軍在飛機和數百門火炮掩護下,以鐵甲車打頭陣,再次向南口發起攻擊,劉汝明沉着指揮部隊頑強抗擊,又擊退了聯軍的進攻。
6月下旬,國民軍總指揮張之江派人到南口慰問第十師全體將士。劉汝明請代表轉告張説:“若敵人僅從正面進攻,第十師足以抗擊;所慮者乃敵人從南口兩翼向北進擊。”張之江、鹿鍾麟得知後,立即派出一個手槍團進駐居庸關,以佟麟閣指揮的第十一師進駐延慶、得勝口,令陳希聖指揮的第三師駐守康莊以西長城各隘口,以掩護第十師的翼側安全。不出所料,兩個師剛到達指定位置,直奉聯軍就兵分三路夾擊南口。張宗昌率領直系軍向南口正面進攻,張學良率奉軍攻擊得勝口,吳佩孚率直系精兵攻取康莊。因國民軍有所準備,再次予敵重創。
7月中旬,馮玉祥從蘇聯電告劉汝明,廣東國民革命軍已誓師北伐,要堅守南口,以牽制吳佩孚的主力部隊,配合革命軍北伐。這時,吳佩孚和張作霖也達成了“軍事合作到底,政治問題以後再談”的協議。8月9日,直系軍再次向南口進攻。張宗昌先用排炮轟擊國民軍陣地,繼之以裝甲車、步兵連續衝擊。劉汝明部三個旅的陣地同時告急,不得不將直屬分隊派遣各旅,又親自帶着手槍隊到前沿督戰。戰鬥持續了四天,國民軍關公嶺陣地終被敵突破,情況十分危急,恰好馮治安率部來援,才又奪回了失去的陣地。
這時,劉汝明師經過多次激戰,傷亡很大,官兵已不足六千人,於8月15日,奉命撤至綏遠。後來,馮玉祥在評論南口防禦戰時説:“劉汝明果敢堅毅,為一傑出將才。”
劉汝明率師撤往綏遠途中,韓復榘勸他去投閻錫山。他説,我雖然打了敗戰,但不能變節,這是軍人的品格。當即拒絕了韓的勸告。到了包頭,石友三又勸他説:“從包頭退到寧夏,一千多里,全是沙漠;沒有水喝,是死路一條。”他見話不投機,只好分道揚鑣。
1926年9月,劉汝明加入國民黨,參加了馮玉祥舉行的五原誓師。所屬第十師又增編了一個獨立旅,即日率部援陝,策應北伐戰爭。
其時,西北軍的楊虎城部在西安城已被直係軍閥劉鎮華的鎮嵩軍圍困了八個多月。劉汝明奉馮玉祥之命,帶領部隊火速前往解圍。抵達西安時,正遇敵軍攻城。他當即按照解圍總指揮孫良誠的指示,指揮一個旅向敵側後的大、小雁塔迂迴,一個旅向東十里鋪敵軍司令部進攻,以兩個旅直逼西安城下,協同友軍打垮了鎮嵩軍,解了西安之圍。戰後,他獲得獎狀一張,上寫着:“挺身擋南口之險,走馬解西安之危”。
次年1月,劉汝明升任國民革命聯軍第二軍軍長,轄第八、第十師。5月,馮玉祥率西北軍主力東出潼關進行北伐。他留守陝西,與土籍軍閥作戰。在圍攻同州時,劉汝明擔任圍攻軍副總司令,因敵工事堅固,攻了一個月未克,受到了“革職留用”、“戴罪立功”的處分。後來,他苦思良策,採用坑道爆破的方法,終於攻下了該城,全殲了守敵。
9月,蔣、馮聯軍與直魯聯軍展開大戰,劉汝明帶領第二軍出陝增援。當時,馮玉祥的西北軍進至河南蘭封,受到直魯聯軍的反擊,戰況十分緊急。劉汝明部奉馮之命,向敵側後迂迴,一舉將敵擊潰,扭轉了危局。隨後,他率部參加了徐州會戰,與蔣介石的北伐軍會師。1928年,第二軍改編為第二十九師,劉汝明任師長。11月,又改任第三十六師師長,不久調往南京任職。翌年春,隨馮玉祥離開南京,回到第二集團軍,任總部特務師師長。
1930年5月,中原大戰爆發。劉汝明任第五路軍總指揮,率領三個軍,鎮守陝西。8月,馮玉祥在隴海線的進攻受挫,他受命率第五路軍出陝,準備投入主戰場作戰。當時,劉汝明部實際上只有第十軍的幾千人。他認為陝甘空虛,萬一有失,西北軍就失去後方基地;數千人投入主戰場亦起不了什麼作用,故力主不出陝。無奈馮執意不允,只好率部進入豫西,結果在魯山地區被國民黨軍包圍。9月20日,蔣介石派飛機投下勸降書。與劉汝明很熟悉的老將劉經扶亦派人送信,勸他暫且投蔣,並保證讓他繼續任總指揮。這一切都沒有動搖劉汝明。他説:我投軍十八年,馮先生一手將自己從一個小卒提拔成總指揮,恩重如山。背馮投蔣,不仁不義。決心要把部隊帶出去。戰至10月,在戰爭失利的形勢下,馮玉祥的部下紛紛投蔣,劉汝明部下也有人勸他趨勢投蔣。他卻堅定不移地説;“別人投不投,我們不要管,只要你我不投就行了。”繼續帶着部隊向北突圍。在他極度困難的時候,邵力子亦來信勸降,他仍表示:“寧作斷頭將軍,不作投降將軍。”北渡黃河後,他得知馮玉祥已通電下野,方投靠閻錫山,後被蔣介石通過張學良收編。

劉汝明抗戰救國

1933年春,劉汝明任第二十九軍暫編第二師師長,駐防河北省遵化縣羅文峪地區。這年3月上旬,日本侵略軍由東北,經熱河向長城以內擴張。16日,日軍兩個聯隊在偽軍配合下,企圖一舉攻佔羅文峪。劉汝明下令全師嚴陣以待,以一個團的兵力搶佔了峪北黃岸口,擊退了敵人。第二天,敵在炮兵、航空兵支援下,又發起進攻。他採取防守反擊相結合的戰術,與敵反覆爭奪,大量殺傷敵人,並擊斃敵少佐指揮官一名。到了第三天,戰鬥更為激烈,部隊傷亡越來越大,劉汝明親率手槍隊上前線督戰。士兵們見師長上陣,士氣高昂,再一次重創進攻之敵,俘獲了一名大佐軍官。是夜,他令旅長李金田率一個團迂迴到日軍側後進行襲擊,自己率主力從正面出擊,日軍不支,被迫撤出了羅文峪。當時的報界評論説:“二十九軍在喜峯口、羅文峪的勝利,是長城抗戰的唯一勝利。,“大刀隊的威名幾乎把現代精良武器都掩蓋了”。
羅文峪戰鬥後,暫二師改編為第一四三師撤至涿鹿、下花園地區駐防。次年7月,劉汝明調廬山軍官訓練團受訓。
1934年12月20日,劉汝明和第二十九軍的其他將領一道,由宋哲元領銜,致電向蔣介石請纓,表示説:“哲元等分屬軍人,僅率所部枕戈待命,寧為戰死鬼,不作亡國奴。誓以公理勝強權,奮鬥到底。”
1936年,劉汝明兼任察哈爾省主席。“盧溝橋事變”後,任第七集團軍副總司令。他為保存實力,積極貫徹蔣介石以談判扭轉時局的方針,這年8月24日,日軍向張家口大舉進攻,他不以主力抵抗,使部隊受到嚴重損失,殘部撤到石家莊。當時,毛澤東曾致電劉汝明,呼籲組成抗日聯合戰線,並告以派同志前去拜謁“乞賜接談,如承不棄,予以具體進行辦法”。 [1] 
《大公報》的記者範長江報道了國民黨軍隊丟失張家口的經過,劉汝明對此大為惱火,耿耿於懷。9月,第二十九軍改編為第一集團軍,他任該集團軍第六十八軍軍長。12月,調到菏澤駐防,隸屬於第五戰區李宗仁指揮。在徐州會戰中,他率部在肖縣、蒙城地區佈防,抗擊由蚌埠北進之敵,曾擊斃了日軍一個旅團長。5月中旬,肖縣失守,徐州被圍,劉汝明部撤到了皖西、鄂東地區。
1939年四月,日軍集中了二百餘門重炮,一百餘輛戰車,十餘萬人馬向桐柏、大洪山區進攻。劉汝明指揮第六十八軍堅守隨縣、棗陽,抗擊了敵軍二十多次進攻,最後陣地丟失,轉至應山繼續防禦。5月,他升任第二集團軍副總司令兼第六十八軍軍長。
10月27日,日軍嚮應山進攻。他令第一四三師以一部堅守城垣,另一部向敵實施反擊,激戰兩晝夜,該師只有七百餘人突出重圍,其餘全部戰死。國民黨政府軍令部於10月30日致電劉汝明:。……對應山守城部隊光榮殉難,殊為悼惜。希將殉難官兵詳細俱報,以獎恤。”
1940年,第六十八軍轉至確山地區,對信陽日軍作戰。這時,該部兵員。武器損失較大,又得不到補充。劉汝明即以第一四三師留確山,將主力轉至泌陽整訓。他專門訓練了一些襲擊分隊,採取襲擊、伏擊等手段消滅日軍零星人員。有時也組織一些大的襲擾,殲敵數量少則幾人,多則數百。
1941年3月,劉汝明在重慶受到了蔣介石的召見。他數次向蔣介石報稱有新四軍士兵“混入”其部進行統戰活動。據此,國民黨軍委會曾指示各戰區:“根據六十八軍劉汝明軍長報告,今後要嚴防(共黨)混入我軍工作,並秘密查捕之。”劉汝明追隨蔣介石後,堅持反共、防共、限共政策。他提出所謂“兩面作戰”方針,要求部隊既對日寇作戰,又要對共產黨作戰。
1943年3月,劉汝明升任第二集團軍總司令。次年8月,參加陸軍大學甲級將官班第一期學習,晉升為陸軍上將。學習期未滿,蔣介石即召見了他,令其提前返回部隊,掌握戰況。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後,他在許昌接受了侵華日軍第十二軍團獨立旅團原田少將的投降。

劉汝明內戰失敗

1946年初,第二集團軍改編為第四綏靖區,劉汝明任綏靖區司令,轄整編第五十五師和第六十八師,共六個旅六萬餘人,以及偽軍改編的暫編河南保安第四縱隊。守備·隴海鐵路汴徐段,監視晉冀魯豫人民解放軍的行動,以保障鄭州綏靖公署主力對中原解放軍的圍攻作戰。
這年8月,在隴海路戰役中,劉汝明部受到晉冀魯豫解放軍的重創,被殲一萬六幹餘人,汴徐段鐵路沿線的五座縣城和十二個車站得到解放,10月下旬,他奉命從菏澤方向配合國民黨軍主力第五軍、整十一師等部隊進攻鉅野、鄆城,令其整六十八師第一一九旅和兩個團、一個炮兵營進佔鄄城,企圖阻止解放軍向黃河以北轉移,結果在郵城南全部被解放軍殲滅。次年1月,人民解放軍發起巨金魚戰役,包圍了金鄉。其弟劉汝珍率部前去解圍,途中被殲四個團。在解放戰爭第一年,劉汝明部先後被殲十餘個團,一個整旅。
3月,蔣介石為了集中兵力重點進攻山東和陝北解放區,佈置了一條黃河防線。劉汝明的兩個師負責守備東阿至開封地段沿河陣地。6月30日,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在劉伯承、鄧小平的指揮下,從張秋鎮至臨濮集三百華里的正面,一舉突破了劉汝明部隊的防線。他自知不是解放軍的對手,急令部隊分別撤到鄆城、菏澤兩城固守待援。7月10日,鄆城被攻破,退入該城的整第五十五師師部及第二十九旅、第七十四旅全部被殲,僅師長曹福林隻身逃回。10月,華東人民解放軍主力進軍豫皖蘇,劉汝明部又被殲一個團。
1948年10月,國民黨軍實行戰略收縮,第四綏靖區部隊奉命由隴海路撤至蚌埠,改編為第八兵團。在淮海戰役中,劉汝明奉命與李延年兵團北上救援,以解被分別困在碾莊和雙堆集的黃伯韜、黃維兵團之圍,重新打通津浦線。受命後,他行動遲緩,畏縮不前,當受到解放軍的阻擊時,便立刻掉頭逃跑,一下子退到淮河以南,儘管有蔣介石的嚴令和“剿總”司令劉峙親自督陣,也全然不顧。每當部隊被殲,他便拉夫補充或要求蔣介石保留其番號,讓其重建,以便保存實力。蔣介石察覺劉汝明在打“滑頭仗”,遂命李以匡中將作為國防部代表,帶着自己的親筆信,前去督陣。·劉汝明讀信後説:“我當盡人力,以聽天命。”但一到打仗,仍然我行我素。李延年評論説:“劉汝明保存實力,不聽調動。而九十六軍又不聽劉的指揮,大敵當前,勝不相慶,敗不相救,焉有不敗之理。”
在這期間,中國共產黨通過各種渠道做劉汝明的轉化工作,爭取他起義。然而,他全然不顧民眾利益,堅持追隨蔣介石。馮玉祥先生的夫人李德全曾在電台上直呼其名,要他站在人民一邊,他不予理睬。在淮海戰役中率部起義的西北軍將領孫良誠去做他的工作,他不但不聽老朋友的忠告,反而出賣了孫良誠,致使孫被捕,陪同去的兩位解放軍幹部遭到了殺害。渡江戰役前後,劉汝明的部下勸他和共產黨保持一定的聯繫,以為退身之地。他卻説:“國民黨打共產黨不行,打我們還是有餘的。”拒絕了部下的忠告。
1949年初,劉汝明被任命為京滬杭警備副總司令兼第八兵團司令,指揮第五十五軍、第六十八軍和第九十六軍,擔任銅陵至九江地段的江防任務。他常派出小股部隊襲擾江北,破壞解放軍的渡江準備。4月21日,解放軍突破了國民黨的長江防線,劉汝明不待上級命令,當即將自己的部隊趕快南撤。這時,共產黨的地下工作人員再次爭取他起義,仍然執迷不悟。當其部撤至浙贛線時,第九十六軍和第六十八軍大部被解放軍殲滅,第八十一師投誠,他僅率殘部拼命南逃。途中,國民黨東南長官公署主任朱紹良電令劉汝明殘部停止南撤,在閩北阻擊解放軍,他根本不予理睬。朱無奈,派人送去五千塊銀元犒勞劉部,並令其率部到福州加強防禦。但他收下銀元又立即南逃,直至龍巖、漳州地區,朱紹良只攔住了第九十六軍。
到了漳州後,劉汝明兩次飛赴台灣,向蔣介石表示忠心,被任命為閩粵邊區“剿共”總司令,第九十六軍殘部重新歸他指揮。蔣介石也親自到廈門視察第五十五軍的防禦陣地,召集團長以上軍官訓話,請師長以上軍官吃飯。飯後,蔣介石又單獨召見了劉汝明,要他協助湯恩伯守好漳州、廈門。
這年9月,人民解放軍解放了漳州、廈門。劉汝明的兵團部及其所屬部隊全部被殲滅。他和弟弟劉汝珍帶領少數人員去了台灣。不久,離開了軍界,過着寓公生活。他七十歲的那年,在台灣出版了《劉汝明回憶錄》,記述了自己近四十年的軍旅生活。1975年1月,因病在台灣去世。 [2] 
參考資料
  • 1.    河北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河北省檔案局編,.毛澤東與河北 下: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190
  • 2.    王成斌等主編.民國高級將領列傳 2:解放軍出版社,1999:62-72
  • 3.    餘克禮,朱顯龍主編;張民憲,高景軒,彭付芝副主編.中國國民黨全書 下:陝西人民出版社,2001: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