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是儀

(三國時期吳國官員)

鎖定
是儀(生卒年不詳),本名氏儀,字子羽,北海郡營陵縣(今山東昌樂)人 [1]  ,三國時期吳國官員。
東漢東吳兩朝,早年曾在本縣營陵縣及本郡北海郡任官,後在東吳歷任騎都尉、忠義校尉裨將軍偏將軍侍中中執法尚書僕射等官。先封都亭侯,後進封都鄉侯。年八十一歲時病逝 [2]  ,死前要求節葬
概述圖片來源:《江蘇是氏宗譜 卷四》 [3] 
全    名
是儀 [1] 
別    名
氏儀
子羽
所處時代
漢末三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北海郡營陵縣
主要成就
大破曹休、輔佐太子

是儀人物生平

是儀早年經歷

是儀,本姓氏,起初擔任縣中縣吏,後在郡裏任職,郡相孔融嘲弄他,説“氏”字是“民”無上,可改為“是”,是儀於是就改姓為“是”。是儀後來依附劉繇,避亂到江東
建安元年(196年),劉繇軍隊失敗,是儀遷居會稽 [4] 

是儀徵召入佐

是儀 是儀
建安五年(200年),孫權統領江東後,下發詔書徵召是儀,是儀到後受到孫權親信重用,專門負責機要事務,被授予騎都尉之職。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呂蒙圖謀襲取關羽,孫權將此事詢問是儀,是儀很贊同呂蒙的計謀,勸孫權採納其計。 [5]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漢水流域因為暴雨而發生了“漢水溢流,害民人”的自然災害 [6]  ,關羽趁機乘大船進攻 [7-9]  ,俘獲了于禁的三萬大軍 [10]  。於是,關羽託以糧乏,擅取湘關米 [11]  ,孫權以此為名義,討伐關羽。是儀隨從孫權征討關羽,被任命為忠義校尉。是儀陳述辭謝,孫權命令説:“我雖然不是古代的趙簡子,您怎就不委曲自己作一個周舍呢?”
魏黃初元年(220年),孫權定都武昌,是儀被授任裨將軍,後封爵都亭侯,暫署侍中。孫權想再授予他以部隊,是儀自以為不是統率軍隊的人才,堅辭不受。
黃武年間,孫權派遣是儀前往皖城就職將軍劉邵部下,想誘騙曹休到來。曹休來後,被吳軍打得大敗,是儀被升任為偏將軍,入朝總領尚書事,並總管朝廷外諸官,兼管訴訟事宜。孫權又命他教眾公子讀書學習。 [12] 

是儀輔佐太子

黃龍元年(229年),孫權遷都建業,命是儀留下輔佐太子孫登鎮守武昌。孫登對他十分敬重,有事都先諮詢他,然後才實施推行。是儀被進封為都鄉侯 [13] 
嘉禾元年(232年),是儀隨從孫登回到建業,再被任命為侍中中執法,管理諸官事宜,兼管訴訟如前。 [14] 

是儀直言上諫

嘉禾三年(234年),蜀漢丞相諸葛亮去世,孫權關心蜀漢情況,派遣是儀出使蜀漢與其加強結盟友好。是儀作為使節的言行舉止很合孫權心意,後被任命為尚書僕射 [15] 
安四公-橫山始祖 安四公-橫山始祖
赤烏五年(242年),孫權立孫和為太子,封孫霸為魯王,但孫權寵愛孫霸,是儀當時兼任魯王傅,認為孫和與孫霸的待遇似乎一樣,有所不妥,於是上疏説:“為臣私下認為魯王天資卓羣敬修美德,兼備文武才幹,如今適宜的安排,是讓他鎮守四方,作為國家的輔佐屏障。宣揚美好德行,廣泛顯耀威信,這是國家的優良傳統,全國人民所共同瞻望。只是為臣言辭粗疏,不能完盡表述心意。我認為二宮應當有所抑制,正上下之序,明教化之本。”他連上書了三、四次。是儀作為魯王傅能竭盡忠誠,動輒加以規勸;對上奉事勤奮,與人相交恭敬。 [16] 

是儀死後節葬

當是儀重病卧牀,他留下遺囑要求用一般棺木安葬,穿戴平時衣服入殮,一切務必節省簡約。八十一歲時去世。 [2] 

是儀主要影響

是儀大破曹休

黃武年間,孫權派遣是儀前往皖城就職將軍劉邵部下,想誘騙曹休到來。是儀指揮軍隊,擊敗了曹休。 [12] 

是儀輔佐太子

黃龍元年(229年),孫權遷都建業,命是儀留下輔佐太子孫登鎮守武昌。孫登對他十分敬重,有事都先諮詢他,然後才實施推行。 [13] 

是儀歷史評價

孫權:“使人盡如是儀,當安用科法為?” [17] 
陳壽:“是儀、徐詳胡綜,皆孫權之時幹興事業者也。儀清恪貞素,詳數通使命,綜文采才用,各見信任,闢之廣夏,其榱椽之佐乎!” [17] 
徐眾:①“古之建姓,或以所生,或以官號,或以祖名,皆有義體,以明氏族。故曰胙之以土而命之氏,此先王之典也,所以明本重始,彰示功德,子孫不忘也。今離文析字,橫生忌諱,使儀易姓,忘本誣祖,不亦謬哉!教人易姓,從人改族,融既失之,儀又不得也。” [17] 
②“是儀以羈旅異方,客仕吳朝,值讒邪殄行,當嚴毅之威,命縣漏刻,禍急危機,不雷同以害人,不苟免以傷義,可謂忠勇公正之士,雖祁奚之免叔向,慶忌之濟朱雲,何以尚之?忠不諂君,勇不懾聳,公不存私,正不黨邪,資此四德,加之以文敏,崇之以謙約,履之以和順,保傅二宮,存身愛名,不亦宜乎!” [17] 

是儀軼事典故

是儀剛正不阿

是儀為人正直而不畏強權。典校郎呂壹經常檢舉朝中官員,有的人竟被他告發有罪達四次之多,唯獨沒有藉口告發是儀,一次呂壹誣告江夏太守刁嘉“謗訕國政”,孫權問百官有沒有聽聞,百官因畏懼呂壹而説有,唯獨是儀説沒有。在孫權多番嚴厲質問下,是儀仍然如實説沒有,沒有絲毫動搖。最後孫權相信是儀,刁嘉亦得以清白。是儀為官數十年來從未有過失,即使是呂壹亦從來未檢舉過他,孫權因而感嘆:“使人盡如是儀,當安用科法為?(若果人人也像是儀那樣,又何須法令規管人呢?)” [18] 

是儀清廉奉公

是儀從不經營家財,不接受別人的施惠,房舍財物能供給日常生活就行。鄰居有人建起大宅,孫權出行望見,問人是誰建起大宅,他身邊的人回答説好像是是儀家。孫權説是儀儉樸,一定不是他。一問果然是別人家。是儀就是這樣受到孫權的信任和了解。 [19] 
是儀清廉而不治家產,衣食都不是貴重精美的,而且又時常救助貧困者,家中又無儲蓄。孫權知道後多次要增加他的俸祿,賜他田地住宅,但是儀每次都辭讓。 [20] 
等到是儀重病卧牀,他留下遺囑要求用一般棺木安葬,穿戴平時衣服入殮,一切務必節省簡約。 [2] 

是儀襟懷坦蕩

是儀常常舉薦人才進獻良謀,從未説過別人短處。孫權常責備他不談論政事,沒有是非,是儀回答説:“聖明君主在上,為臣謹守本職,擔心於職不稱,實在不敢以愚笨的管見言辭,來干擾陛下視聽。” [21] 

是儀人際關係

世族
祖先,傳説為齊高大夫之後。 [22] 

是儀史料索引

《三國志·卷六十二·吳書十七·是儀胡綜傳第十七》 [17] 
參考資料
  • 1.    《三國志·卷六十二·吳書十七·是儀胡綜傳第十七》:是儀字子羽,北海營陵人也。
  • 2.    《三國志·卷六十二·吳書十七·是儀胡綜傳第十七》:及寢疾,遺令素棺,斂以時服,務從省約,年八十一卒。
  • 3.    四維堂.江蘇是氏宗譜·卷四:四維堂,2006年(續修)
  • 4.    《三國志·卷六十二·吳書十七·是儀胡綜傳第十七》:本姓氏,初為縣吏,後仕郡,郡相孔融嘲儀,言"氏"字"民"無上,可改為"是",乃遂改焉。後依劉繇,避亂江東。繇軍敗,儀徙會稽。
  • 5.    《三國志·卷六十二·吳書十七·是儀胡綜傳第十七》:孫權承攝大業,優文徵儀。到見親任,專典機密,拜騎都尉。呂蒙圖襲關羽,權以問儀,儀善其計,勸權聽之。
  • 6.    《後漢書·志第十五·五行三》:二十四年八月,漢水溢流,害民人。(《後漢書·志第十五·五行三》是專門記錄洪水等自然災害的)
  • 7.    《三國志·關羽傳》:秋,大霖雨,漢水泛溢,禁所督七軍皆沒。禁降羽,羽又斬將軍龐德。
  • 8.    《三國志·于禁傳》:秋,大霖雨,漢水溢,平地水數丈,禁等七軍皆沒。禁與諸將登高望水,無所迴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惟龐德不屈節而死。
  • 9.    《三國志·龐德傳》:會天霖雨十餘日,漢水暴溢,樊下平地五六丈,德與諸將避水上堤。羽乘船攻之,以大船四面射堤上。
  • 10.    《華陽國志·卷六·劉先主志》:魏王遣左將軍于禁督七軍三萬人救樊,漢水暴長,皆為羽所獲。
  • 11.    《三國志·呂蒙傳》:魏使于禁救樊,羽盡禽禁等,人馬數萬,託以糧乏,擅取湘關米。權聞之,遂行,先遣蒙在前。
  • 12.    《三國志·卷六十二·吳書十七·是儀胡綜傳第十七》:從討羽,拜忠義校尉。儀陳謝,權令曰:“孤雖非趙簡子,卿安得不自屈為周舍邪?”既定荊州,都武昌,拜裨將軍,後封都亭侯,守侍中。欲復授兵,儀自以非材,固辭不受。黃武中,遣儀之皖就將軍劉邵,欲誘致曹休。休到,大破之,遷偏將軍,入闕省尚書事,外總平諸官,兼領辭訟,又令教諸公子書學。
  • 13.    《三國志·卷六十二·吳書十七·是儀胡綜傳第十七》:大駕東遷,太子登留鎮武昌,使儀輔太子。太子敬之,事先諮詢,然後施行。進封都鄉侯。
  • 14.    《三國志· 吳書十七》:後從太子還建業,復拜侍中、中執法,平諸官事、領辭訟如舊。
  • 15.    《三國志·卷六十二·吳書十七·是儀胡綜傳第十七》:蜀相諸葛亮卒,權垂心西州,遣儀使蜀申固盟好。奉使稱意,後拜尚書僕射。
  • 16.    《三國志·卷六十二·吳書十七·是儀胡綜傳第十七》:南、魯二宮初立,儀以本職領魯王傅。儀嫌二宮相近切,乃上疏曰:“臣竊以魯王天挺懿德,兼資文武,當今之宜,宜鎮四方,為國藩輔。宣揚德美,廣耀威靈,乃國家之良規,海內所瞻望,。但臣言辭鄙野,不能究盡其意。愚以二宮宜有降殺,正上下之序,明教化之本。”書三四上。為傅盡忠,動輒規諫;事上勤,與人恭。
  • 17.    《三國志·卷六十二·吳書十七·是儀胡綜傳第十七》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5-02]
  • 18.    《三國志·卷六十二·吳書十七·是儀胡綜傳第十七》:後從太子還建業,復拜侍中、中執法,平諸官事、領辭訟如舊。典校郎呂壹誣白故江夏太守刁嘉謗訕國政,權怒,收嘉繫獄,悉驗問。時同坐人皆怖畏壹,並言聞之,儀獨雲無聞。於是見窮詰累日,詔旨轉厲,羣臣為之屏息。儀對曰:“今刀鋸已在臣頸,臣何敢為嘉隱諱,自取夷滅,為不忠之鬼!顧以聞知當有本末。”據實答問,辭不傾移。權遂舍之,嘉亦得免。
  • 19.    《三國志·卷六十二·吳書十七·是儀胡綜傳第十七》:不治產業,不受施惠,為屋舍財足自容。鄰家有起大宅者,權出望見,問起大室者誰,左右對曰:“似是儀家也。”權曰:“儀儉,必非也。”問果他家。其見知信如此。
  • 20.    《三國志· 吳書十七》:服不精細,食不重膳,拯贍貧困,家無儲畜。權聞之,幸儀舍,求視蔬飯,親嘗之,對之嘆息,即增俸賜,益田宅。儀累辭讓,以恩為戚。
  • 21.    《三國志·卷六十二·吳書十七·是儀胡綜傳第十七》:時時有所進達,未嘗言人之短。權常責儀以不言事,無所是非,儀對曰:“聖主在上,臣下守職,懼於不稱,實不敢以愚管之言,上幹天聽。”
  • 22.    《江蘇是氏宗譜》(四維堂藏版)卷三十五《姓氏志》載:“三國時吳尚書僕射都亭侯是儀,北海營陵人,為齊高大夫之後,本氏姓。”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