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易姓

(中華姓氏)

鎖定
易氏,中國姓氏之一,發源地主要是河北、山西太原和山東,出自《史記·封禪書》,來源於黃帝象日月之形,始祖為中山王尚公。
中文名
易姓
發源地
河北、山西太原和山東
來    源
黃帝象日月之形以作易
出    處
史記·封禪書》
性    質
中國姓氏之一
始    祖
中山王尚公
名    人
易元吉易青易中天
主要郡望
濟陽郡太原郡

易姓歷史發展

宋朝《百家姓》易氏位居339姓。1982年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在諸多姓氏中,李姓為最多,佔漢族的7.9%,人數超過1億。佔漢族的1%以上的19大姓依次是李、王、張、劉、楊、陳、趙、黃、周、吳、徐、孫、胡、朱、高、林、何、郭、馬。而易氏為93位,人口不多。
第六次人口普查姓氏排名92,總人口228萬,佔0.22%
易立姓開宗歷史悠久,故必經歷過盛衰。人口和人才是體現盛衰的重要標誌。
唐代以前,易氏譜已無存,史籍也少記載,正史只有《晉書》(36、42)中,提到易愷和易揣兩將,易雄列傳(43)。不過由易水遷郡望太原和濟陽,再遷江東。其後此數地易氏卻無所聞,已體現幾度盛衰。
漢代後定居長沙郡,部分再遷江西和鄂東,迄今已逾千載。繁衍不斷。晚唐時僅宜春郡,就有狀元易重和四位進士,可知其盛。
宋代湘、贛兩地仍有些名人。
甲骨文“易” 甲骨文“易”
元代因異族統治和戰亂影響,又呈衰勢。尤其是元末徐壽輝陳友諒反元興漢,易姓受到嚴重摧殘。據《明史徐壽輝傳》(44)記載,徐壽輝為羅田人,從事販布,元末盜起,以妖術與麻城鄒普勝聚眾為亂,至正11年(公元1351年)以蘄(浠)水為都稱帝,國號天完,建元治平,連陷湖北,江西諸郡縣,並遠及杭州,翌年為元軍打敗,遷都漢陽,為丞相倪文俊所控制。
公元1357年沔陽(今湖北仙桃)漁家子陳友諒投徐軍。逮文俊麾下,後乘釁殺文俊,並挾持徐,1358年陷安慶,破龍興、瑞州,亂及江南(鄂、贛、皖、蘇等省)。後設計拘徐壽輝。進駐南京採石磯,擊死徐。1360年即皇帝位,改元大義。解放前,我在武昌黃鶴樓蛇山西麓見到過“大漢皇帝陳友諒墓”碑。徐陳為亂,首當其衝的鄂東和贛中北(宜春一帶)和長江下游,正是易姓久居之地,受害最嚴重。據鄭昱撰《易氏譜序》(45)記載:“當元明之際,蘄(浠)、黃(岡)首亂,陳(友諒)氏竊據,乾坤交戰,生靈荼毒,鋒鏑流亡,疇依故土,逮陶學士安出守黃(州)郡,始盡徙江西户口,以填實之,故家舊族,百無一存可知矣。”易為泰撰譜序(46)説:“元至正間,又遭徐壽輝寇掠,子姓幾盡,惟余天文、天祺二公。傳七世至明嘉靖隆慶間,子姓又復繁衍。”只倖存天文、天祺二人,衰敗之慘可想見。宜春、瑞昌和江東,即令留下未遷長沙之後裔,必受其害。而長沙幾未受波及,故明清以來,易姓名人多為湖南人。過去易姓名人稀少,如今易姓人名時有出現,復榮之勢,日趨顯著。
三國時期有雍州刺史,魏郡人;西晉有舂陵令易雄,瀏陽人;前涼有將軍易挺;唐代有大理評事易重,並在當地安家。由此可知,易氏三國至唐代分佈於今河北、湖南、甘肅、江西的一些地方。從宋代開始,見於史冊的易姓逐漸增多。北宋有畫家易元吉,長沙人;宋太宗時有大理丞易延慶;元代時有易炳文,襄陽人。可見易姓在宋元時期還分佈於今山西、廣東、山東、湖北等地。明代有易節,萬載人,永樂進士;學者易翼之,騰越人;易元貞,桂林人,官至崇陽令;易時中,晉江人。這説明易氏在明代已有遷如今貴州、雲南、廣西、福建者。
清朝至現代,易氏主要是在江南發展繁衍。東南亞亦有易姓華僑。

易姓姓氏起源

  • 戰國時期中山國被滅以後,其王室後代後來被秦國遷至太原,再逐漸南遷,分散於湖南、湖北和江西等地,並改姓易。
  • 易姓乃黃帝后裔,黃帝象日月之形以作《易》,徵日月之兆以為姓,易者,日月為之也(象形文字,上日,下月);開物成務,生生不息之意也;《易》者,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周易彖辭上》,詳見《周易譯註》,黃壽祺、張善文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版,538—563頁。
  • 源於姜姓,出自姜太公後裔,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作者在陝西黃帝陵,見館藏百家源流紀念館中,所記如此,並有盾章作為紀念。據史籍《姓氏考略》所載,春秋時期,姜太公的後裔中有人被封於易州(今河北易縣),他便以封邑名稱為姓氏,稱易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河北易氏。
  • 源於姬姓,出自周文王之十五子畢公高之後,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該支易氏源出姬姓。周文王姬昌之十五子畢公高,其後代畢萬在晉獻公屬下為大夫。在畢萬的後裔子孫中,有人食採於冀州東境的易水流域,其子孫遂以水名為姓氏,稱易氏,世代相傳至今。
  • 源於韓信後裔,呂后殺韓信一門,韓信一幼子得太尉陳平幫助,由乳母帶出,遠遁江南,改姓為易以自保。故今廣東鶴山坡山易姓一族,逢農曆四月初二,必紀念陳平陳太尉生日,至今兩千多年,不曾中斷,太尉恩典,永誌不忘。

易姓姓氏始祖

中山王尚公。

易姓人口分佈

先秦時易姓的活動缺乏資料,直到三國時才有易姓的記載,河北是易姓早期主要的活動地區。到西晉時,湖南和甘肅已有易姓的足跡,唐朝時易姓又移民江西,宋、元時期,在山西山東、廣東、湖北等地區也出現了易姓,至遲在明朝,易姓進入了西南和福建地區。
宋朝時期,易姓大約有6萬餘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06%,排在宋朝姓氏第一百五十位以後。易姓第一大省是湖南,約佔全國易姓總人口的59%。易姓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湖南、江西、山東三省,全國形成以南部湘贛和北部山東為中心的兩大塊易姓聚集地。
明朝時期,易姓大約有17餘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17%,為明朝第九十五位大姓。易姓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西、湖北、湖南三省,大約佔易姓總人口的80%,其次分佈於四川、江蘇、河南等省。江西為易姓第一大省。宋、元、明時期,易姓人口主要向東南、南方、西部地區遷移。全國基本上形成了以長江流域省份為中心的易姓聚集區。
當代易姓的人口已達到170多萬,排在全國第一百零六位,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17%。如今主要集中於湖南、四川、湖北、重慶四省市,大約佔易姓總人口的76%,其次分佈於江西、廣西、廣東、貴州、河南,這五省大約又佔15%。湖南為當代易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易姓總人口的24%。全國形成了長江中上游的易姓聚集區。易姓在人羣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表明:在湘渝黔、鄂贛大部、粵桂北部、四川大部、雲南北部、甘肅西段、黑吉東端,易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3%以上,中心地區達到0.9%以上,其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17.7%,該地區居住了大約66%的易姓人羣。在粵桂南部、海南、福建西部、江西東北端、安徽大部、河南南部、湖北西北、陝甘南部、青海東部、四川西北、雲南東南、黑吉東部,易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1%一0.3%之間,其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21%,該地區居住了大約24%的易姓人羣。

易姓傳統文化

易姓郡望堂號

  • 郡望
濟陽郡:晉惠帝時分陳留置郡,治所在濟陽。相當於今河南蘭考東境、山東東明南境。
太原郡:戰國時秦莊襄王四年置郡,治所在晉陽。秦時相當於今山西五台山、霍山以北等地區。北魏時相當於今陽曲,交城、和順間的晉中地區
  • 堂號
瑞芝堂:來源自宋代江西上高縣進士易延慶,官居大名府兵曹參軍,因父喪,辭官廬墓,墓側紫芝玉芝叢生;後又因母喪,復辭官廬墓,因母生前嗜慄,他在母親墓旁種了兩棵栗子樹,後來這兩棵慄樹竟然長在一起,成了連理。人們都説這是他的孝行感動了上天,稱他為“純孝先生”,其後裔的堂號為“瑞芝堂”、“純孝堂"或“植慄堂” 。
濟陽堂:以望立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純孝堂:同瑞芝堂。
植慄堂:同瑞芝堂。
忠裔堂:資料有待補充。
添裔堂:資料有待補充。
忠思堂:資料有待補充。
繼華堂:資料有待補充。
百祿堂:資料有待補充。
聯魁堂:資料有待補充。
敦本堂:資料有待補充。
綏福堂:資料有待補充。
慶源堂:資料有待補充。
重桂堂:來源於唐朝江西宜春狀元易重,字鼎臣,官至大理寺評事。
親睦堂:資料有待補充。

易姓家譜文獻

江蘇南通易氏三修宗譜四卷,首一卷,(民國)易鳴鏞、易乾等主修,易榮塑纂,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石印本。現被收藏在江蘇省南通市博物館。
江西宜春霖田易氏宗譜七卷,末一卷,(民國)易國祚等纂修,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親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冊。現被收藏在江西省圖書館。
江西宜春赤溪塘下易氏宗譜,著者待考,清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重桂堂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一卷。現被收藏在江西省圖書館。
湖北浠水易氏宗譜,著者待考,清朝末年瑞芝堂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七卷。現被收藏在湖北省武漢市圖書館。
湖北宜昌縣曉峯易氏家乘一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湖北省長陽縣檔案館。
湖南長沙易民重修族譜九卷,(清)易維祺纂修,清嘉慶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慶源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冊。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長沙易氏宗譜十七卷,(民國)易為芬等修,民國年間綏福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七冊。現被收藏在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
湖南長沙小笞竹坳易氏族譜,著者待考,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三十四~三十七卷。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寧鄉易氏族譜,(清)易承綸、易洸纂,清乾隆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寧鄉溈源易氏支譜,(清)易自卑、易榮庭修,易召南等纂,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今僅存第二卷。
湖南寧鄉溈寧易氏支譜七卷,(清)易振翔、易振材等修,易培相等纂,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慶源堂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一~二卷。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湘鄉易氏族譜,(清)易宗君纂修,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湘鄉易氏支譜六卷,(清)易大裕、易盛公等修,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遼寧省圖書館。
湖南新化易氏四修宗譜,(清)易鑾纂修,清光緒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卷首。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廣東古岡易氏世譜,(清)易學清、易鴻鑾等修,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鉛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廣東鶴山易氏前譜考證一卷,(清)易其霈撰,清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鶴山四益辰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廣東新會玉橋易氏族譜二十三卷,(清)易道藩等修,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冊。現被收藏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瓦錫田易氏家譜十卷,首一卷,(清)易宗藩等纂修,清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添裔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吉林大學圖書館。
瓦錫田易氏續修家譜十四卷,首一卷,(民國)易泉主修,易瑞麟等纂修,民國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添裔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醴南鹿步易氏族譜十一卷,另三卷首上中下,著者待考,清光緒三十四己丑年(公元1769年)純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三冊,缺第二卷、第七卷、第九卷、附卷第一~三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易氏族譜,著者待考,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瑞芝堂存三十四冊,今僅存首卷、第十八卷、第二十~二十二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水口易氏文昌祀譜兩卷,首一卷,(民國)瀚谷纂修,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聯魁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湖南長沙易氏支譜十卷,著者待考,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百祿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長沙易氏族譜十卷,著者待考,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百祿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冊。長沙縣。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瀏陽易氏族譜八卷,著者待考,民國三十五丙戌年(公元1946年)繼華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易姓宗族特徵

1、易姓發源於北方,後稱盛於南方,屬典型南方姓氏。
2、易姓家規家訓嚴明,子孫多恪守祖訓,光耀千載。易姓名人中最流傳久遠的當數易延慶孝感動天的故事,後人據此以“純孝”、“植慄”之堂號,“純孝先生望重”之楹聯訓示子孫。

易姓字輩排行

貴州永樂易氏字輩:
曹廷勻震天芝 蒼維周體遠 文明開正顯 齊家思治國 光宗向太原
廣東梅州平遠中行易氏字輩:
太原堂:利展敬行(炳、國)道(進、達)枚(梅)懷(子)
湖南寧鄉易氏字輩:
安化原派:“承先開國志昌(務)大(本)世(必)培(敦)元(倫)”;
臨湘原派:“朝舉賢士方正為先開國源遠金芝德綿”;
湻化原派:“朝舉賢士方正為先開國源遠金芝德綿”;
河西原派:“朝舉賢士方正為先開國源遠金芝德綿”;
湘鄉原派:“祖昌祚大盛德維新”;
株洲原派:“惟日奉若慎修思永”;
橫頭原派:“祖宗世澤光昭甲第”;
善化原派:“萬大成榮德啓文明伯世之宗鸞明”;
湘陰原派:“宗乾元煥文章光國運世德啓仁賢(臣忠貝)”;還有一支為:“乾元煥文章鼎甲有輝光忠孝詒謀遠詩書世澤長”;
益陽原派:“世良邦象日文明紹顯光溈上分澤第資水泛禎祥”;
攸邑原派:“秉起宗昌茂澤貽芳大振家聲用觀國光開來承業長髮其祥”;
華容原派:“禹(萬)本光堯鍾永東裕重鎮”;
寶慶原派:“必唐重本福星魁璧光前瑞藹啓後熾昌”;
合族續派:“祖功垂晉代宗緒著南湘大理賢聲重尚書世業揚瑞芝稱孝德峻節本忠良男爵廷恩渥侯封制誥煌聖經尊孔孟精義法周張甲弟前專美壬林後克昌傳家惟禮樂華國在文章潭水人分佈湖山地兆祥敦倫兼植紀源遠複流長萬古科名盛千秋俎豆香”。
湖南溈寧易氏字輩:“承祚昭培巨澤雲光”。
湖南湘陽易氏字輩:“宗乾元煥文章光國運世德啓仁賢”。
湖南攸邑易氏字輩:“秉起宗昌茂澤貽方大振家聲用觀國光開來承業長髮其祥”。
湖南寶慶易氏字輩:“必唐仲本福星魁壁光前瑞”。
湖南衡陽易氏一支字輩:“積善承先久修仁啓祚長傅家惟孝友端品在忠良”。
湖南衡陽易氏一支字輩:“林光載士子才彥世可宗應志太原必文朝崇德義榮廷訓萬本永代漢福昌和善承先久修齊啓發長傳家惟孝友端品在淳良遵守前賢列方垂裕後昆緒業由繼述詩禮務宜敦江河源流遠英傑振乾坤智慧育棟樑威武展雄風”。
湖南黔陽易氏字輩:“子祖國廷仁志良紹舜堯孔聖讀言傳”。
湖南邵西易氏字輩:
魁房支派:“應以必文祖宗遠廷福崇世成得正大光明貞元啓佑遵守典型太原開祚久南楚肇基長善達惟忠孝家聲百代倡”;
明房支派:“應天德以必文才永遠思宗祖朝廷慶大科貞元啓佑遵守典型太原開祚久南楚肇基長善達惟忠孝家聲百代倡”;
榜房支派:“應林文發義通一志才廷秀永遠思彥再興天重恭敬遵守典型太原開祚久南楚肇基長善達惟忠孝家聲百代倡”;
生房支派:“應宗德以必文祖有才廷永添繼世朝崇定貞元啓佑遵守典型太原開祚久南楚肇基長善達惟忠孝家聲百代倡”;
四房合派:“祖功垂晉代宗緒著南湘大理賢聲望尚書世業揚瑞芝稱孝德峻節本忠良男爵廷恩渥侯封制誥煌聖經遵孔孟精義法周張甲第前專美壬林後克昌傳家惟禮樂華國在文章潭水人分佈湖山地兆祥敦倫皆植紀源遠複流長萬古科名盛千秋俎豆香”。
湖南湘潭易氏字輩:“言行謹篤力學登庸英士輔世名德昌隆在家宜孝報國貴忠文明發達偉業豐功祖功垂晉代宗緒著南湘大理賢聲重尚書世業揚瑞芝稱孝德峻節本忠良男爵廷恩渥侯封制誥煌聖經尊孔孟精義法周張甲弟前專美壬林後克昌傳家惟禮樂華國在文章潭水人分佈湖山地兆祥敦倫兼植紀源遠複流長萬古科名盛千秋俎豆香”。
湖南澧水易氏字輩:“尚應年承鴻顯光秉忠善法繼先長懋才福錫受民選維毓賢良德澤昌芝庭遠大祖述憲章詩書濟美孝友騰芳文能定國武可安邦英奇蔚起世第呈祥”。
湖南漢壽易氏字輩:“國正天心順家齊世澤長”。
湖南瀏陽易氏字輩:
淳口鎮支派:“賢才書香紹文武桂光興孝友本信誠世紀轉後昆”;
瀏陽縣支派:“祖昌祚大盛德維新修禮守義作述斯徵行業慕孔道傳在曾才全利用貴必起論錫命篤祜世緒克繩”;
北鄉支派:“再志思顯政國興良大仁賢才書香紹文武桂生馨雍乾起宏圖續乘振厥謀符天奇瑞獻飛龍建樹優”。
湖北易氏字輩:
湖北武漢新洲易氏字輩:“道為時德壽中世繼用孚原以淑成三思懋尚存弘慶希傳延有可期行”。
湖北武漢江夏易氏字輩:“德清錦學有同”。
湖北武漢黃陂易氏字輩:“世承家緒,永傳國法”
湖北鄂西易氏字輩:“貴思(洪)永景文尚為幫正士大吉昌運開遠紹法繼宗長懋才福錫壽朝選踴賢良德澤芝門高康祖過章詩書濟美孝有勝芳道能定國武可安江”。
湖北襄陽易氏字輩:“之祚國家以子尚文茂學紅達”
湖北溈源易氏字輩:“承稱開國華達家光”。
湖北隨州易氏字輩:“尚大成宗禮士永大德積祖傳孝友仁慕貞良”
江西萍鄉易氏字輩:“守道傳家訓恢漢世業昌賢才敦孝友經濟喚文章承祖啓新秀仁德興吾邦”。
江西吉安易氏字輩:“城訓林才子冰盤水圍仁有朋開世志明德已為新詩書傳大道君相錫皇恩”。
江西豐城易氏字輩:
拖船支派:“蘇國子之曰玉廷重佩以為用景仰光輝威宜謫棟龍鳳高翔文士齊昌春麗樹茂福壽安康世代端祥”;
河湖支派:“文學振家聲新章紹令名書香時毓秀詞翰世蜚英濟美猶長建凌雲志立成品題如有定萬古仰前旌”。
四川南部易氏字輩: 元正作大承,天祥萬國興,崇文週中孔,明廷永光林。
四川簡陽市宏緣鄉易氏:正元禮大剛,啓祚景明建。
四川瀘州易氏字輩:“朝慶萬載世登雲國仕昌龍鳳麒麟轉天星振其寒”。
四川南江易氏字輩:“以承子之仕登朝建明君國正天心順世代永隆興”。
四川南溪易氏字輩:“永樂君上有紹洪書元方良秀之順理達(國)士朝承生純嗣長念祖忠孝定光宗世事相發代(達)福遠正昌隆”。
遼寧海城易氏字輩:“萬登永富貴寶聯熙憲明”。
廣東赤崗易氏字輩:“承先開家文明光昌培元樹本世守其芳”。
重慶萬州易氏字輩:“世代忠良興發榮昌”。
重慶秀山易氏字輩:“子祖國廷仁志良紹舜堯孔聖讀言傳”。
廣西合浦易氏字輩:“在朝文廣遠仙人搬家鄉”。
山東薛城易氏字輩:“明德恆克茂”。
江蘇南通易氏字輩:“喜慶正安寧壽順有象為知宗性道體用兼優俊傑煥新猷西京粹品鼎彝綿古澤南國良裘”。
香港橫頭易氏字輩:“祖宗世澤光昭甲第”。
台灣善化易氏字輩:“萬大成榮德啓天文伯世之宗鷥明”。
新加坡易氏字輩:“光望正元林熙在清”。
易氏一支字輩:“光宗大祖人文秀啓廷其顯揚千家永昌”。
廣西梧州一支易氏字輩:"永遠禧西吾體以吉文"。"公候伯子聰明惠智歷世聖朝科及第".
湖北武漢一支易氏字輩:“理本一善學紹家傳卜世之昌定育名賢”
河南鹿邑縣西北鄉(玄武鎮)三姓村易氏世系字輩:“年修紹山殿進廣傳應同思繼鴻超登雲順清寶連興”
河南光山馬畈易氏宗祠(朝祖公祠堂)敦子堂易氏字輩:“敦敬立本,明善懷仁,慎修積德,永守章程,紹世鹹起,宏緒謹遵,光宗良美,中正克珍

易姓宗祠用聯

  • 四言通用聯
宗開易地;
秀毓太原。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易姓的源流和郡望(見上題頭《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號》介紹)。
產芝廬墓;
攀桂仙才。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上高人易延慶,字餘慶,聰慧而博學,尤其長乎聲律。初官臨淮知縣,乾德年間因父親去世而在墓旁築廬守孝,墓側產靈。太宗時官大理丞,又因葬母而棄官。母親生前喜歡吃栗子,他便在墓前種了兩棵栗子樹,樹長大後結成連理。當時人稱他為“純孝先生”。下聯典指易延慶的祖父易重,字鼎臣,唐末袁州宜春人,會昌年間參加進士考試,開始發榜時居第二,有人議論不公平,於是又進行復試,易重以狀元及第。由於已離家六年,他即寫了《寄宜陽兄弟》一詩寄回家,有“內庭再考稱文異,聖主宣名獎藝奇。故里仙才若相問,一春攀得兩重枝”句。官至大理評事。後因做官到上高,便在那裏定居安家。
通經處士;
釋褐狀元。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説宋代分宜人易充,字正翁,幼年時就以聰明出類拔萃,十六七歲就博通《易》、《書》、《詩》,號稱“三經處士”。在鄉間教書,遠近跟從他學習的人很多。著有《中州文集》。下聯説南宋寧鄉人易祓,字彥章,號山齋,淳熙年間狀元,官至禮部尚書。著有《周禮周易總義》、《山齋集》等。釋褐,脱去百姓的布衣換上官服。
一時師表;
三經處士。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易翼之知長壽縣,與上官不合而歸隱,為一時師表。下聯典指宋易充,少年博通《易》、《詩》、《書》,人稱“三經處士”。
  • 六言通用聯
純孝先生望重;
工詩狀元名香。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上高人易延慶,以蔭為奉禮郎,知臨淮縣,宋太宗時升為大理丞。其人性至孝,時稱“純孝先生”,守孝父墓側而產紫芝。下聯典指宋代長沙人易祓,淳熙年間進士第一,後官至南宋禮部尚書,著述甚豐。
  • 七言通用聯
周易講義留芳遠;
性理精微播譽長。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代康熙間諸生易貞言,字內美,湘鄉人。有《周易講義》等。下聯典指清代學者易宗君,字公申,乾隆間舉鴻博,名動京師。有《性理精微》等。
三經處士傳名遠;
二慄禮郎享譽高。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學者易充,字正翁,分宜人。年十六、七,博通易、書、詩,號“三經處士”。有《中洲文集》。下聯典指宋代上高人易延慶事典。
德行稱產芝孝子;
詩詞為釋褐狀元。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上高人易延慶事典。下聯典指宋代長沙人易祓事典。
  • 八言以上通用聯
德行稱產芝之孝子;
詩詞為釋褐之狀元。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上高人易延慶事典。下聯典指宋代長沙人易祓事典。
一點丹心,當年鄂瀦成忠鬼;
千秋浩氣,今日宜陽作正神。
——御賜瀏陽太湖山忠愍侯易雄祠聯
釋褐本先聲,遐溯名元理學;
產芝垂世德,勿忘孝子忠臣。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易氏宗祠聯。上聯典指南宋易祓事典。下聯典指北宋易延慶事典。

易姓姓氏名人

易氏歷史上多出忠義之士,如同燕太子丹在易縣易水邊送荊軻一般,忠於國家,忠於君主。古語云: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當然,除了武將也有很多居於廟堂之上的大臣,史書上有名有姓的就達數十位,實乃名門望族。

易姓古代名人

易洸,字文行,漢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癸丑六四日生。其先為山左人。父爵,仕西漢武帝,官拜徵南將軍。
易愷: [1]  魏伐蜀,鍾會指揮攻打姜維的武將。其它史籍説易愷是雍州刺史。考魏政權,由軍力建立,一般為軍政合一,刺史常為將軍,都督刺史都開幕府,三國重置雍州,治所在長安今陝西等地。
易揣,逝世於永和十一年(355年)七月,前涼張祚的部將。
易 雄:(公元257年),字興長,長沙瀏陽人(今湖南瀏陽)。著名晉朝官吏。
易 祓:(公元1156~1240年),字彥章,號山齋;潭州寧鄉人(今湖南寧鄉巷子口鎮巷市村)。著名南宋大臣。
易元吉:字慶之;長沙人(今湖南長沙)。著名北宋畫家。
易延慶,字餘慶,上高(今屬江西省)人,唐末狀元易重之孫,太宗時官至大理丞。
易紹宗:湖廣攸縣(今屬湖北)人,明代洪武年間因軍功授象山縣錢倉防千户,後在建文三年(1401年)在與倭寇作戰中喪身。
易常亮:吉安太和人。著名唐朝詩人。
易 青:惠州歸善人。著名南宋將領。
易 華:字聞遠;湖南長沙湘鄉人。曾祖易炎正,字致中,號漣溪,九歲能文,從許衡,篤好宋五子書,穹探性理之奧。元仁宗延祜七年庚申(公元1320年)第進士,官寧鄉丞。
易 仿:字惟效,號霍岡;湖北黃岡人,玉衡學諒大堂裔。著名明朝大臣。
易道暹:字曦侯,湖廣黃岡人。著名明朝賢士。
易道三:字明甫,一字象生。著名明朝末期大臣。明萬曆年間人。
易良叔:字屏山。籍貫黔陽縣,洗馬潭人。著名清朝官吏。
易貞言:清學者。字內美。湖南湘鄉人。諸生。性孝友,多善行。康熙五十一年(1712)以孝旌。前後三舉鄉飲。喜讀書。年逾八十,猶手不釋卷。著有《周易講義》、《五經精義》、《愛日堂集》、《松堂詩集》等。子易宗瀛、易宗涒皆有名。
易宗瀛:清學者。字公仙,號島民。湖南湘鄉人。易貞言子。幼工詩文,12歲為生員。清雍正七年(1729)拔貢,薦為慎郡王府教習。乾隆元年(1736)舉博學鴻詞,選為浙江曹娥場鹽大使。後調東江場,卒於任。著有《翠濤書屋全集》。
易福韜:衡陽人,清例授修職郎明經進士,即補儒學正堂.名福瑩,字用六,號桓山
易宗捃:清學者。字公申,號實庵。湖南湘鄉人。
易祖栻:清書畫家。字張有,又字淑南,號嘯溪。湖南湘鄉人。易宗瀛子。擅長畫蘭菊竹石。他在接受家傳繪畫技法的基礎上,刻苦鑽研,有進一步的發展,善於運用弄墨畫大幅蘭竹,揮灑迅捷,氣勢飛舞。又能畫山水,工於詩詞書法。
易之瀚:清算學家。字浩川。江蘇甘泉(今揚州)人。以算學著名,著有《四元釋例》一卷,內容開方例二十九則,天元例十一則,四元例十三則。
易棠:清臣。湖南善化(今長沙)人,號召甘。道光進士。分任刑部主事。累遷員外郎、郎中。道光二十八年(1848),任廣州知府,次年任督糧道,奉命率領史樸平英德之亂。 [2]  咸豐元年(1851),歷任陝西按察使、甘肅布政使,旋署陝甘總督。設官錢局,鼓鑄大錢,以濟制錢不足。寧夏等州縣被水,他會勘災情,奏請蠲緩賦税。倡捐築渠泄水,工賑並行。四年任陝甘總督。派兵追擊甘肅回民起義,旋署西寧辦事大臣。
易佩紳:(1826-1906),清臣,字笏山,一字子笏,湖南龍陽(今湖南省漢壽)人。咸豐八年(1858)舉人,官至江蘇布政使。
易子需:廣東省鶴山人,工於詩、詞、書、畫,尤精篆刻,曾與蕭友梅合作新體樂歌。

易姓近現代名人

易順鼎:字實甫,又字中碩。湖南省龍陽人,光緒元年(1875)舉人,近代詩人。
易漢文:湖北禮山人,中國工農紅軍早期領導人,在甘肅古浪戰鬥中犧牲,年僅二十九歲。
易培基(1880-1937),近代教育家,故宮博物院創建人之一。字寅村,號鹿山。湖南長沙人。畢業於湖北方言學堂。辛亥革命後先後任湖南省教育委員會委員長、湖南第一師範學校校長、湖南省立圖書館館長、湖南省長公署秘書長、孫中山先生顧問、黃郛攝政內閣教育總長、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校長、上海勞動大學校長等職。自1924年後任辦理清室善後委員會委員、故宮博物院理事兼古物館館長、故宮博物院院長等職。1932年蒙冤辭別故宮。1937年9月卒於上海。
易秀娟:江西省人,當代政治家。
易耀彩(1916-1990),江西省泰和縣人。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1990年10月3日因病逝世,終年74歲。
易中天:1947年生,湖南長沙人,1981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現任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他長期從事文學、美學、歷史學等多學科和跨學科研究,央視《百家講壇》“開壇論道”的學者,其主講的“漢代人物風雲”、“易中天品三國”系列首播即獲熱評。
易綱,男,漢族,1958年生於北京,中共黨員,經濟學博士,教授。先後在北京大學經濟系、美國哈姆林大學工商管理專業、伊利諾大學經濟學專業學習,獲經濟學博士學位。現任中國人民銀行行長、黨委副書記。
易煉紅,男,漢族,1959年9月出生,湖南漣源人,1985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6年8月參加工作,研究生學歷,經濟學碩士學位,教授。現任第十九屆中央候補委員,江西省委副書記,省政府省長、黨組書記。
易建聯:(1987年10月27日—),出生於中國廣東省鶴山市,中國男子籃球隊隊員,中國職業籃球運動員,可司職小前鋒大前鋒及中鋒。
易憲榮:江西上高人。原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發展室主任,2007年辭去職位。他被稱為“房地產平民代言人”。作為一位以“敢言”著稱的學者,易憲容的辭職在網絡上引起了較大反響
易心瑩,道號理倫,俗名良德,字綜乾。清光緒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九月二十六日生於四川遂寧縣老池鄉雙河口一農民家庭。著名道教學者,第一、二屆中國道協副會長 。
1953年當選為灌縣人民代表會議代表,1954年當選為縣人大代表及縣政協委員。1956年赴北京參與籌備成立中國道教協會,同年並當選為四川省人民政協委員。1957年4月赴北京參加第一屆全國道教徒代表會議,當選為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兼副秘書長,講學於中國教協會所辦之道教徒學習班。1961年連選為第二屆中國道協副會長,1962年又當選為四川省道教協會會長。 [3] 
易大千,1994年8月1日出生於湖南省益陽市,中國內地影視男演員,畢業於重慶大學美視電影學院播音主持藝術專業。
易嘉愛:1995年6月7日出生於廣東深圳,SNH48二期生,SNH48 TEAM NII隊長
易坤林:1996年8月13日出生於四川省閬中市,中國內地流行樂男歌手、音樂人、DJ。
易烊千璽:2000年11月28日出生於湖南省懷化市,中國內地男歌手、舞者、演員,TFBOYS成員
參考資料
  • 1.    《晉書》中有:魏元帝曹奐景元4年,公元263年秋八月,大軍從洛陽出發,大賞將士,列陣誓師。將軍鄧敦提出蜀不可伐,文帝將他斬首示眾。九月,又使天水太守王頎攻姜維營,隴西太守牽弘在前面截擊,金城太守楊欣進軍甘松。鍾會所率軍隊分為二隊,一隊由李輔率領,經過斜谷,將蜀將王含包圍於樂城,又使部將易愷在漢城進攻蔣斌。鍾會率一隊直指陽安,護軍胡烈攻陷關城。姜維聞訊後率軍退回,王頎追擊姜維,在強川打敗蜀軍。姜維與張翼、廖化合並共守劍閣,鍾會進攻劍閣。
  • 2.    清史稿列傳二百三十九史樸傳  .國學網.2006-06-29[引用日期2014-03-10]
  • 3.    易氏源流考辨  .中教網.2014-3-8[引用日期2014-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