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新英格蘭

(盎格魯-撒克遜人在克里米亞半島的居住區)

鎖定
新英格蘭,是諾曼征服之後逃出英格蘭王國投奔拜占庭帝國的盎格魯-撒克遜武士,通過拜占庭皇帝阿歷克修斯一世的賜予,在克里米亞半島南部建立的一個小邦,附屬於拜占庭帝國。
中文名
新英格蘭
所屬地區
克里米亞半島南部
所屬國家
拜占庭帝國
建立時間
約1090年

新英格蘭建立

新英格蘭遠方的新家

征服者威廉在黑斯廷斯戰役中完敗了盎格魯-撒克遜軍隊 征服者威廉在黑斯廷斯戰役中完敗了盎格魯-撒克遜軍隊
諾曼征服後的國破家亡之際,盎格魯撒克遜貴族沒有放棄抵抗。在國內組織起義的同時,他們還在海外繼續奮戰,希望着能捲土重來,或者找到更好的出路。
創作於14世紀冰島薩迦的《懺悔者愛德華之歌》懺悔者愛德華之歌和法語寫成的《拉昂的無名編年史》,都記載了這樣一則事蹟。一些盎格魯貴族,在黑海沿岸建立了新的祖國。這個説法也得到了諾曼人的《末日審判書》與拜占庭的史料的佐證。 [1] 
大約在1090年,也就是諾曼征服的十幾年後。一批盎格魯-撒克遜貴族和盎格魯-丹麥領主,組織了一支有350艘船的船隊,帶着4350人出海。他們就如同《聖經》中的以色列人埃及一般,離開了英格蘭,並在海外建立了一個新英格蘭--Nova Anglia。
建造中的北歐龍船 建造中的北歐龍船
他們的頭目叫西瓦爾德。歷史學家認為,他就是歷史上的格洛斯特郡大貴族--西瓦爾德·巴恩。根據《末日審判書》的記載,此人在英格蘭的8個郡共有21個莊園。但在1071年,在起事反抗諾曼人失敗之後,他被征服者威廉關進監獄。最後在1086年獲得寬恕出獄,然後此君就消失在了英格蘭史料之中。也許他和其他的王國貴族一樣,選擇了自我放逐。諾曼人也樂意看到這些危險分子主動離開。
一再起兵對抗諾曼貴族的盎格魯撒克遜武士 一再起兵對抗諾曼貴族的盎格魯撒克遜武士
根據薩迦史詩,他們遠涉千里,穿過直布羅陀海峽,一路靠劫掠為生。當他們聽説拜占庭帝國正在被蠻族圍攻時,就在1090年來到了內憂外患的君士坦丁堡。根據安娜·科穆寧娜的《阿萊克修斯傳》記載,這一年圍攻君士坦丁堡的佩切涅格人,在海陸兩路上同時被拜占庭發動的外族軍隊擊敗。這海上的一路很可能就是這些遠道而來的盎格魯人。他們由此獲得了皇帝阿萊克修斯一世的賞識。有一些人選擇向皇帝效忠,加入了著名的瓦蘭吉衞隊。但多數人不甘寄人籬下,平庸地了此餘生。
死於撒克遜人之手的挪威國王 他為拜占庭皇帝服役 死於撒克遜人之手的挪威國王 他為拜占庭皇帝服役
他們應該知道,曾經來爭奪英格蘭王位的挪威國王哈拉爾德·哈達拉達(哈拉爾三世),也曾流亡到拜占庭,並在瓦蘭吉衞隊服役。這位北方英雄,曾在小亞細亞西西里北非征戰,並獲得了榮耀和財富。一直到27歲,才回到故鄉自立。他的傳奇故事在西北歐廣為流傳。對於這些人而言,最重要的已經不是榮華富貴,而是屬於自己的榮譽和自由。雖然自立門户有失敗的風險,但仍然是充滿榮耀的嘗試。
於是他們向拜占庭皇帝請願,希望皇帝賜給他們可以世襲的土地與官職,並且免交賦税,條件是為皇帝提供軍隊。皇帝答應了他們的請求,賜給了克里米亞半島南部,一片原屬於東羅馬的土地。
羅馬皇帝賜予的土地就位於當代的刻赤海峽附近 羅馬皇帝賜予的土地就位於當代的刻赤海峽附近
滿懷希望的英格蘭流亡者,在黑海上航行了6-7天后,來到了皇帝應允的封地。隨後通過一系列血戰和屠殺,清除了當地可能是可薩人羅斯人一類的異教徒。最後,這個新國家被宣佈為新英格蘭‘Nova Anglia’,以此懷念逝去的故國。東羅馬人稱他們為Orientale Anglia,意思是東方的英格蘭。其他材料也證明在1100年前後,東羅馬帝國恢復了對克里米亞南部的影響力。這有可能也是盎格魯人參與其中的結果。
英格蘭流亡者們的漫長軌跡 英格蘭流亡者們的漫長軌跡

新英格蘭東方的新英格蘭

抵達克裏米亞南部的盎格魯-撒克遜人 抵達克裏米亞南部的盎格魯-撒克遜人
在新英格蘭建立後,阿列克休斯派出一名税吏去當地徵税,結果被當地人謀殺。出於恐懼,很多留在君士坦丁堡的盎格魯-瓦蘭吉衞隊成員,嚇得逃到了新英格蘭避難。
後來皇帝承諾既往不咎,一些人才回到首都,官復原職。皇帝也減少了對他們的干涉。甚至還遣使匈牙利,請來天主教的神父與牧師,以幫助他們維持自己的信仰。此後,英格蘭流亡者在君士坦丁堡也有自己的教堂與教士,並與羅馬教廷保持了聯繫。
古英語版本的聖經 古英語版本的聖經
根據《懺悔者愛德華薩迦》的描述,這個東羅馬的小小附屬,首都就叫Londnia——倫敦。還有一座約克城,以及其他與故鄉城市同名的城鎮。其領土主要位於克里米亞南端和刻赤海峽附近。
在13--16世紀,加泰羅尼亞西班牙人繪製的波多蘭海圖上,東方地區都出現了倫敦、薩塞克斯等英格蘭城市的名字。直到16世紀,一份由意大利人繪製的黑海商業地圖上,還清晰地標出了倫敦與薩賽克斯位於海峽以東,瓦蘭吉波利斯位於海峽以西。這些地圖從側面佐證了新英格蘭的存在。根據希臘人繪製的海圖描述,這片沿海土地上佈滿了各種堡壘,防守十分嚴密。
16世紀意大利航海圖上 依然可以看到克里米亞的倫敦與約克等地 16世紀意大利航海圖上 依然可以看到克里米亞的倫敦與約克等地
這個小小的東方英格蘭,也讓讓留在君士坦丁堡的盎格魯-撒克遜人有了寄託。當地也在不停地為拜占庭提供兵源,即盎格魯-瓦蘭吉戰士。這份歸屬感,有助於幫他們保持某些民族特性和語言。當傳統的撒克遜戰術在英格蘭本土退出歷史舞台後,由於隔絕,標誌性的大戰斧被他們繼續沿用了幾個世紀。拜占庭人先稱這些精鋭重步兵為持斧的不列顛人,後來直接叫他們持斧的盎格魯人。戰斧是父子相傳的武器,也是傳統與忠誠的象徵。
為拜占庭皇帝服役的盎格魯-瓦蘭吉衞隊士兵 為拜占庭皇帝服役的盎格魯-瓦蘭吉衞隊士兵
在新英格蘭的戰士來到首都後,想成為瓦蘭吉戰士,就得先交一些入門費,並通過一些技能測試。希臘人這麼做是為了保證兵員的質量。只有武藝高強而且富足的貴族戰士,才能在支付旅費後支付加入費,並通過技能測試,最後登記為瓦蘭吉。沒有通過測試者,可以加入其它僱傭軍單位,或者成為貴族的私人護衞。
在職能上,有的戰士獲得了一等衞士的高級稱號。他們除了在戰時作為精鋭步兵追隨皇帝出征,在重大節日和儀式上也要盛裝打扮,體現皇室的威儀。平時負責保衞聖索菲亞大教堂與大皇宮等要地。
更重要的是,早期盎格魯人有自己的信仰,而且與希臘貴族語言不通。所以他們還充任皇家偵探,秘密警察,監獄守衞。為皇帝粉碎陰謀,處決陰謀家和叛國者。皇帝對他們也比較放心。
有大量英格蘭流亡者加入的瓦蘭吉衞隊 有大量英格蘭流亡者加入的瓦蘭吉衞隊

新英格蘭活動

新英格蘭滋潤的生活

成為皇帝貼身護衞的盎格魯人 成為皇帝貼身護衞的盎格魯人
第一代君士坦丁堡的盎格魯移民,可能是堅持族內通婚的。但是時間一長,就開始與斯堪的納維亞與羅斯人戰士的子女結婚。之後,還有與希臘人的通婚。這都是不可避免的。他們的混血後裔子承父業,可以繼續在瓦蘭吉衞隊效力。
在生活上,英格蘭瓦蘭吉戰士生活優越。他們軍餉豐厚,還有數目不等的戰利品。新皇帝繼位後,會讓衞士們象徵性地“劫掠”行宮來收買人心。平時,他們則可以品嚐葡萄酒和地中海美食,逛高級妓院,觀看競技場的比賽等等。
在文化上,他們有自己的天主教神父與教堂,與羅馬教皇保持書信聯繫。這些人在説着略顯古樸的英語同時,還學會了希臘語。這就讓古英語,在11世紀的君士坦丁堡,成為街頭的多門語言之一。
一個有趣的例發生在1090年。一個名叫約瑟夫的坎特伯雷僧侶,從耶路撒冷朝聖的歸途中,在君士坦丁堡碰到了一羣自己的老朋友。他們都是流亡到拜占庭的盎格魯-撒克遜貴族。此時已經加入了瓦蘭吉衞隊,而且獲得了榮耀和很高的官職。在老朋友的引薦下,他見到了聖安德魯的一塊骨頭。還通過他的英國移民朋友當翻譯,與希臘守衞交流,討論要出多少錢才能把這個聖物帶回英格蘭。
作為皇帝的近衞 盎格魯人可謂待遇豐厚 作為皇帝的近衞 盎格魯人可謂待遇豐厚

新英格蘭武德充沛

英格蘭流亡者的後裔們 幾乎參與了拜占庭帝國後期的所有大事件 英格蘭流亡者的後裔們 幾乎參與了拜占庭帝國後期的所有大事件
那幾百年裏,盎格魯-撒克遜人持續不斷地為瓦蘭吉衞隊輸血。從11世紀末起,盎格魯戰士在拜占庭皇家衞隊中的比例,不斷上升。並見證了拜占庭帝國後期的一系列歷史變故。
阿列克休斯的繼任者約翰二世,就帶着他的英格蘭持斧者們,參加了1122年對陣佩切涅格的扎戈伊之戰。當法蘭克人佛蘭德斯和拜占庭的部隊攻擊敵方的大車陣失敗後,約翰二世派出了540名盎格魯瓦蘭吉戰士。雖然與對手的數量比是1:60,但悍勇的盎格魯人,依舊攻破了車營,扭轉了戰局。用手中的大戰斧,為全軍開路。
盎格魯-瓦蘭吉戰士 陣斬佩切涅格人 盎格魯-瓦蘭吉戰士 陣斬佩切涅格人
在1137年的安條克之圍裏,他們與是自己世仇的諾曼裔騎士們對壘。
1155-1156年,安條克的雷諾-德-沙蒂倫(沙蒂永的雷納德)帶人攻擊塞浦路斯島。當時的島上,就有瓦蘭吉衞隊在負責防禦。1159年,瓦蘭吉衞隊參與了報復雷納德的行動,沙蒂永最後被瓦蘭吉衞隊按住,在曼努埃爾一世面前下跪。隨後他們又追隨曼努埃爾進入安條克城。
在1176年的密列奧塞法隆戰役中,有很多瓦蘭吉衞隊陣亡。但還是有盎格魯瓦蘭吉戰士倖免於難,並帶着曼努埃爾給亨利二世的書信前往英格蘭,向英王亨利二世彙報戰役的情況。
盎格魯-瓦蘭吉戰士也經常為拜占庭皇帝流血犧牲 盎格魯-瓦蘭吉戰士也經常為拜占庭皇帝流血犧牲
1203年--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圍攻君士坦丁堡。城市中約有6000名丹麥和盎格魯瓦蘭吉戰士,成為保衞城市的主心骨。根據克萊利的羅伯特寫的《征服君士坦丁堡記》記載:
1203年7月17日的戰鬥裏,在靠海的碉樓上,有勇敢的盎格魯戰士和丹麥戰士。他們堵在十字軍的攻城梯前,看上去駭人而強悍,並多次血腥地打退了十字軍的登城。
守衞君士坦丁堡海牆的瓦蘭吉衞隊 守衞君士坦丁堡海牆的瓦蘭吉衞隊
在戰場上他們擒將殺敵,並生擒過十字軍騎士,押到阿歷克塞三世面前。在拉丁人與希臘人談判期間,他們也披掛着豪華的鎧甲,出現於宮殿裏和各種外交場合中,奮力維持着帝國的顏面。
但這些勇士,仍然無法扶起傾倒的大廈。阿歷克塞五世在逃跑前,還交代他們要繼續抵抗。但深知大勢已去的他們,要求希臘人還清欠下的軍餉才肯繼續作戰。在失去了效忠對象後,他們來到法國人威尼斯人的營地,要求免於懲戒,獲得體面的對待。
中世紀手抄本上 守衞君士坦丁堡的瓦蘭吉戰士 中世紀手抄本上 守衞君士坦丁堡的瓦蘭吉戰士
他們的勇猛,的確贏得了新國家的認可。拉丁帝國的鮑德温一世,把他們編進了自己的瓦蘭吉衞隊。1204年,他還讓一個從英格蘭來的神父--約翰·布萊克,為他們主持彌撒。1208年,教皇英諾森三世寫信給君士坦丁堡的盎格魯人,要求他們向拉丁主教繳納十一税。
另一方,退居尼西亞伊庇魯斯的拜占庭勢力,也有自己的瓦蘭吉衞隊。有的盎格魯衞士,晉升成為了步兵或騎兵的指揮官。在尼西亞帝國光復君士坦丁堡後,盎格魯人繼承了以往的傳統,承擔了城門鑰匙持有者、秘密警察和寶庫守衞等任務。
收復君士坦丁堡的拜占庭軍隊 收復君士坦丁堡的拜占庭軍隊
在1264年與保加利亞人的戰鬥中,瓦蘭吉衞隊被保加利亞軍伏擊,困在了一座叫艾諾的小城裏。他們以交出他們俘虜的羅姆蘇丹艾茲丁為代價,換取保加利亞人的解圍。次日帥援軍趕到的米哈伊爾八世就這樣失去了一個寶貴的人質。生氣之餘,皇帝讓他們換上女人的衣服,然後帶他們在君士坦丁堡遊街以示懲罰。不過他們依舊參與了13世紀末在巴爾幹小亞細亞的許多戰役。
無論是拉丁帝國還是尼西亞帝國 都保有自己的瓦蘭吉衞隊 無論是拉丁帝國還是尼西亞帝國 都保有自己的瓦蘭吉衞隊

新英格蘭頑強的生存

在13-14世紀,雖然拜占庭帝國已經是四分五裂,但這個小小英格蘭依舊保持着獨立地位。克里米亞半島地形險要,中部又有陡峭的山地可以防禦北來之敵。在各路遊牧民族的虎視眈眈下,這個東方的小英格蘭,發展成了高度軍事化的社會。
1246-1247年,教皇英諾森四世向蒙古大汗派遣使節。使團成員記載,在他們從西向東穿越庫曼尼亞時,右邊也就是庫曼尼亞南方的黑海邊,有一片撒克辛土地(Terra Saxi),居民是基督徒。雖然使團認為他們是哥特人,但其實是新英格蘭的撒克遜後裔。這片明顯區別於周邊蠻族的國土上佈滿了堡壘。在一次與韃靼人的戰役中,薩克遜人(Saxi)英勇地保衞城堡:
韃靼人用攻城器械攻擊城堡。但是守軍以牙還牙地打造了攻城器械,並用守城器械與韃靼人對射,讓他們不敢靠近城市。後來韃靼人試圖挖地道,然後在城裏放火。盎格魯人則有條不紊地一面派人滅火,一面阻擊進城的韃子,併發揮近戰特長將他們逐出城市。在留下了大堆屍體之後,這些侵略者只好無功而返。
正因為進行了如此勇猛的抗戰,成書於14世紀的《懺悔者愛德華薩迦》裏才會説:
從那時起,也就是11世紀,盎格魯人就居住在那片土地上。換而言之,在14世紀,這個小政權依舊是獨立的。
中世紀的庫曼尼亞 一條東西方遊牧民族的天然走廊 中世紀的庫曼尼亞 一條東西方遊牧民族的天然走廊
晚期的盎格魯-瓦蘭吉衞隊 晚期的盎格魯-瓦蘭吉衞隊
14世紀的拜占庭文獻《官職之書》也可以證明這一點。在慶祝聖誕節的晚宴上,意大利城邦代表、來自愛琴海諸島和其他飛地的臣民們,依次向名不副實的羅馬皇帝獻上賀詞。在比薩人道賀後,盎格魯人登場了。這説明在拜占庭人眼裏,他們還是一個有特性的族羣。盎格魯-瓦蘭吉戰士們一邊大聲地敲打併揮舞着大戰斧,一邊用自己國家的語言,也就是英語,向皇帝高呼萬歲。
到此時為止,重型戰斧裝備和英語,一直是他們特殊的身份標誌。
和君士坦丁11世一起死守君士坦丁堡的瓦蘭吉衞隊 和君士坦丁11世一起死守君士坦丁堡的瓦蘭吉衞隊

新英格蘭消亡

到了帝國末期,作為野戰力量的瓦蘭吉衞隊聲望大不如前。但由於與皇帝關係親密,盎格魯-瓦蘭吉戰士也承擔了更多的內務。比如監督僕人們上菜、收拾餐具、保護皇帝用膳,以防有人下毒。在任何時刻,他們都騎馬或者步行追隨皇帝。在皇帝帶上皇冠時,他們會圍成一個半圓保衞君主,有很榮耀的地位。
15世紀初期,盎格魯-瓦蘭吉戰士,最後一次出現於史書中。威爾士神父,也是編年史作者--阿斯克的亞當,在羅馬見到了兩個代表拜占庭,尋求西方盟友的希臘使臣。當得知他從英格蘭來後,二人熱情地告訴亞當,他們對英格蘭有好感:
因為君士坦丁大帝就是在不列顛,被不列顛軍團擁立為奧古斯都,而且他麾下有很多不列顛戰士。他帶着他們建立了君士坦丁堡……盎格魯人會扛着大戰斧作戰,其他國家的人都不會這麼做。
雖然這段評價混雜了真實歷史和刻板映像。但至少可以説明,在拜占庭的危難歲月裏,還有持斧的盎格魯戰士,出現於拜占庭國土上。而且希臘人應該清楚,黑海邊的英格蘭與西歐的英格蘭的關係。因為拜占庭與英格蘭君王一直有書信聯繫,而曼努埃爾二世本人曾經到訪過英格蘭請救兵。
可見,直到15世紀初期,大戰斧已經成為了盎格魯瓦蘭吉深入人心的標誌,贏得了希臘人的敬佩。這些人和他們的混血後代,很可能作為君士坦丁十一世的親衞,參加了1453年的最後一戰。有記載稱,一羣使用戰斧的瓦蘭吉戰士,死守一座被包圍的塔樓。最後用勇猛,打動了雄心壯志的奧斯曼帝國蘇丹。後者允許他們安全離開。
1453年的君士坦丁堡圍攻戰 圖中左邊的城堡就是加拉太區 1453年的君士坦丁堡圍攻戰 圖中左邊的城堡就是加拉太區
由於史料殘缺,人們對於黑海小英格蘭的結局沒有定論。盎格魯-瓦蘭吉衞隊是否有從英國本土補充血液依舊存疑。我們只能推測,小英格蘭在最後的歲月裏提供了不多的戰士,還與君士坦丁堡的盎格魯羣體保持聯繫。但更多地受到了熱那亞人的影響與控制。
1261年,米海爾和熱那亞人簽署《南菲宏條約》。熱那亞獲得金角灣對岸的加拉塔區,作為貿易據點,從而扼住黑海海運的咽喉。隨後拜占庭皇帝的後院洞開。由於新英格蘭主要位於沿海地區,並佔據了一些不錯的港口,巧取豪奪的熱那亞人不會坐視不管。他們極有可能通過艦隊封鎖與經濟訛詐等手段,慢慢吞併了東方的小英格蘭。
克里米亞戰爭時的卡法 昔日城堡遺址依然清晰可見 克里米亞戰爭時的卡法 昔日城堡遺址依然清晰可見
北方金帳汗國的威脅,也時刻存在。已經控制克里米亞南部港口--卡法(費奧多西亞)的熱那亞人,一度與金帳汗國合作,為蒙古人提供了一支常備僱傭步兵。這支曾與俄羅斯民族英雄德米特里及征服者帖木兒血戰的歐式步兵裏,也應該有盎格魯戰士的身影。到了15世紀,小英格蘭的土地基本上成了熱那亞的勢力範圍。內陸地區受到迪奧多羅公國的影響,可能皈依了東正教
鼎盛時期的熱那亞共和國勢力範圍 鼎盛時期的熱那亞共和國勢力範圍
1475年,隨着奧斯曼軍隊入侵克里米亞,這裏徹底歸於伊斯蘭教的統治。這些不甘淪亡的撒克遜人的殘存血脈,最終融入了克里米亞韃靼人、希臘人,甚至極少數意大利人之間。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