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懺悔者愛德華

鎖定
懺悔者愛德華(約1001年-1066年1月5日)是英國的盎格魯-撒克遜王朝君主(1042年至1066年在位),因為對基督教信仰有無比的虔誠,被稱作“懺悔者”,或稱“聖愛德華”。
中文名
懺悔者愛德華
外文名
Edward the Confessor
別    名
聖愛德華
民    族
撒克遜人
出生日期
約公元1001年
逝世日期
1066年1月5日
出生地
英格蘭牛津郡
信    仰
基督教(天主教)
加    冕
温徹斯特大教堂
時    期
盎格魯—撒克遜時期
性    別

懺悔者愛德華早期生活

愛德華 (懺悔者), 貝葉掛毯 愛德華 (懺悔者), 貝葉掛毯
愛德華誕生在11世紀初的英格蘭,當時正處於丹麥人大肆拓殖擄掠英國時期。在面臨抗爭、贖買和平等手段依舊無法促使丹麥人停止擄掠的腳步,且害怕臣民的背叛的情況下,時任英國國王的埃塞爾雷德出逃諾曼底。在埃德雷德二世流亡諾曼底之前,他已將愛德華母子送往諾曼底。
丹麥國王克努特一世(Canute the Great)君臨英國之後,為防止諾曼底公爵護送英國王子回國復辟。克努特一世向公爵的妹妹埃瑪王后求婚(即愛德華的母親),並許諾讓這次聯姻中所誕生下的子女繼承英格蘭,諾曼底公爵接受了這個要求。此後,愛德華一直生活在諾曼底公國

懺悔者愛德華稱王加冕

懺悔者愛德華棺材上的塑像 懺悔者愛德華棺材上的塑像
克努特一世去世之後,他的三個兒子斯温、哈羅德一世哈德克努特分別加冕為挪威國王、英格蘭國王、丹麥國王。然而克努特一世卻沒有遵守與諾曼底公爵的約定,讓其與埃瑪王后所誕的子女繼承英格蘭,而是讓與第一位王后艾芙温所出的兒子哈羅德所繼承。由此而引起了國內極大的不滿,最後兩派達成妥協,分邦而治,泰晤士河以北,連同倫敦歸哈羅德一世。其餘歸哈德克努特。
這時,恰逢諾曼底公爵羅伯特在朝聖途中去世。愛德華與其兄阿爾弗雷德率領自己的扈從返回英格蘭,投奔自己母后的温徹斯特宮廷。但不久,哈羅德一世便盛情邀請阿爾弗雷德王子到倫敦赴宴,將其謀害,然後裹挾大軍攫取了哈德克努特分內的國土。埃瑪王后與愛德華王子渡海逃亡,先是投奔諾曼底,次到弗蘭德。
哈羅德逝去後,哈德克努特繼承了哈羅德的王位,並將愛德華王子邀請回國,但哈德克努特前往英格蘭時已經患上了重病。不久,哈德克努特去世之後,愛德華加冕稱王,標誌着威塞克斯王朝的復辟。

懺悔者愛德華統治時期

懺悔者愛德華哥德文伯爵叛亂

統治期間,由於愛德華非常看重諾曼人,因此在英國宮廷中充滿了許多的諾曼人。而諾曼人的語言,習俗等也很快得就在王國裏流行開來。在英國人當中,學習法語蔚然成風。大臣們競相模仿法國的服飾、遊藝等,律師也在他們的訴訟和文件中使用法語等。
憑藉着愛德華的信任,諾曼人掌握了王國的很多公共事務,這激起了英國人,尤其是大臣哥德文伯爵的嫉妒和不滿。
哥德文伯爵的勢力在英格蘭國內根深葉茂,盤根錯節。其長子塞維涅據有牛津、貝克斯、格洛斯特郡等地,次子哈羅德以東盎格利亞伯爵兼領埃塞克斯。由於不滿諾曼人在王國中的影響力,布洛涅伯爵在拜訪國王后,準備在多佛渡海回國時,哥德文伯爵領地內的英國人對其發動了攻擊。布洛涅伯爵及其手下在英國人的圍攻中成功突圍後,倉惶回到英格蘭宮廷中向國王控訴自己的遭遇,國王大怒,命令哥德文伯爵懲辦肇事者。但哥德文伯爵希望煽動而不是壓制國人的情緒,因而拒絕了國王的命令,並且將責任推到布洛涅伯爵的身上。對此,愛德華國王極其憤怒,準備懲戒哥德文伯爵一番。
然而哥德文伯爵與國王之間的矛盾早已勢如水火。為此,哥德文伯爵先於國王一步,秘密集結了大軍,控制住了愛德華國王的所在。愛德華國王一邊急招諾森伯蘭公爵和墨西亞公爵發兵勤王,一邊以議和爭取時間,穩住哥德文伯爵。就在哥德文伯爵以為勝券在握之時,勤王軍隊如潮水而來,將其包圍。兵力懸殊,無奈之下,哥德文伯爵只得倉皇逃亡於海外。由於哥德文伯爵的兒子託斯蒂乃是鮑德温伯爵的女婿,因此接納了他們。
印有愛德華頭像的銀錢
印有愛德華頭像的銀錢(2張)
英格蘭國王在哥德文父子逃亡出國後,沒收了其所有的封地以及官職。王后埃迪莎也被送進瓦爾維爾修道院。一度聲勢顯赫的哥德文家族,似乎已經被連根拔起。但不久之後,哥德文伯爵再次集結了一支實力可觀的艦隊,兵發懷特島。在懷特島,伯爵與其子哈羅德二世愛爾蘭帶來的一隻軍隊會師。叛軍掌握了整個英國的制海權,封鎖了英國南海岸的各個港口。由於哥德文家族長期統治者南方各郡,黨羽眾多,很快哥德文伯爵就得到南方各郡的響應,進軍泰晤士河,兵臨倫敦城下。
最終,雙方達成和約,避免了這場內戰的爆發。雖然在和約中,哥德文伯爵須送人質與國王作保,似乎國王一方佔據着上風。但其實王室的威權大受損害,甚至可以説顏面掃地。
哥德文伯爵不久後便辭別了人世,其子哈羅德(即哈羅德二世)入掌樞機。

懺悔者愛德華平衡政策的失敗

哈羅德的野心不亞於自己的父親哥德文伯爵,尤其是在各方面上尤勝於乃父。在哈羅德入掌樞機之後,恭謙敬上,大為緩和了國王與哥德文家族之間的宿怨。然而,在表面恭謙敬上的臉面之下,是不動聲色的逐漸增加他在王國之中的威權。
面對哈羅德逐漸增長的威權,愛德華國王無法直接反對節節進逼的哈羅德,只得採取權宜之計,為哥德文家族樹立新的敵人,以達到各大家族勢力平衡的目的。然而出乎國王所意料,不僅希望中的幾大家族勢力均衡並沒有實現,哈羅德的權勢依然居於壓倒性優勢,還導致了國內大量出現朋黨和內亂。

懺悔者愛德華討伐蘇格蘭王國

愛德華髮布過的一道密令 愛德華髮布過的一道密令
由於當時的大貴族麥克白不滿輔佐於王家,覬覦蘇格蘭王國王位。在其夫人的慫恿下,謀殺了國王鄧肯,並將蘇格蘭王國的繼承人驅逐到了英格蘭,篡奪了王位。在蘇格蘭國王鄧肯的繼承人請求援助下,愛德華國王命令諾森伯蘭公爵西沃德率軍前往討伐蘇格蘭叛軍,興滅繼絕。西沃德的大軍很快便開進了蘇格蘭,在與麥克白叛軍的戰爭中,其長子奧斯本不幸陣亡。隨後不久,西沃德便大破麥克白軍,平定了蘇格蘭王國的叛亂,恢復了蘇格蘭王室正統地位。這場戰役的勝利,為英格蘭獲得了極大的聲譽。

懺悔者愛德華身後事

懺悔者愛德華修建修道院

愛德華在法國流亡的時期,曾許下一個願,假如將來國運好轉,往羅馬伯多祿陵墓朝聖。登基後,召集大臣,宣佈擬往羅馬還願。眾大臣表示:假如國王出門,一些不良分子,可能發動內戰,顛覆王位。愛德華覺得他們的話也很有道理,就上書教宗聖良九世,請教宗決定。教宗審視情形,宣佈愛德華王免除執行聖願的義務,但應將朝聖旅行所需的費用,撥充善舉,並建造修道院一所,奉聖伯多祿為主保。愛德華就在倫敦附近擬定一個修道院,予以重建。這修道院取名威斯敏斯特(一稱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以示與倫敦東部的聖保祿大堂有別。1045年至1065年間,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修建。現代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就造在愛德華那座修道院的原址,是公元十三世紀建成的。

懺悔者愛德華逝世封聖

愛德華的葬禮 愛德華的葬禮
1065年諸聖嬰孩瞻禮,威斯敏斯特修道院唱詩班舉行隆重的典禮。那時候,愛德華病勢沉重,不能親自出席參加。一星期後(1066年1月5日)逝世,遺體葬在西敏斯修道院內。死後無嗣。1161年被羅馬教皇亞歷山大三世封聖。其王冠“聖愛德華皇冠”也被視作英格蘭國王權力的象徵,每每於皇室成員加冕時被使用。

懺悔者愛德華英明的帝王

愛德華非常熱心治理國政,處處以人民的利益為中心,所以深得民心。他將國庫捐税收入的盈餘全部撥充善舉,全力輔助修院的發展,對貧人和外鄉人非常慷慨。愛德華很愛打獵,可是他出門打獵,每天早晨準時參與彌撒。愛德華一生都是在治理英格蘭,被喻為“在威廉一世前最英明的帝王”。在1348年金雀花王朝愛德華三世確立以更加具有戰神特徵“聖喬治”作為英格蘭的保護神之前,他一直都被當做英格蘭的守護神來景仰和膜拜。比如金雀花王朝的亨利三世就十分崇拜他,而且還以他的名字給自己的長子命名的,即後來以勇猛聞名的“愛德華一世”。

懺悔者愛德華留下的隱患

威爾頓雙聯畫 威爾頓雙聯畫
登基初期,愛德華注重英、法聯姻,但此舉最終釀成了未來的大亂。征服者威廉是愛德華表親(愛德華的母親是威廉父親的姑姑),在1051年威廉訪英時曾答應讓威廉繼承他的王位。而愛德華的內弟、另一個王位的有力競爭者哈羅德被困在諾曼底公國時,也曾承認過威廉對英格蘭王位的繼承權。1066年,懺悔者愛德華去世,賢人議會推選威賽克斯家族最後的男丁、愛德華的表親愛德加繼承英格蘭王位。但是哈羅德沒有遵照議會的決定,也沒有循守同威廉的誓言;他集合自己的黨羽,在約克大教堂舉行加冕儀式,自立為王。哈羅德的行為引起了威廉的震怒,遂起兵奪取英格蘭王位。同時,哈羅德的兄長託斯蒂格也以平分英格蘭為條件獲得了挪威國王哈拉爾三世的支持,從而引發了英格蘭王位爭奪戰的三方爭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