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密列奧塞法隆戰役

鎖定
密列奧塞法隆戰役,(Battle of MyriokephalonBattle of Myriocephalum土耳其語:Miryakefalon Savaşı) 。是1176年拜占庭帝國進攻羅姆蘇丹國腹地的戰役。戰役以拜占庭帝國的戰術戰敗而告結束。
名    稱
密列奧塞法隆戰役
發生時間
1176年
地    點
密列奧塞法隆峽谷
參戰方
拜占庭帝國科穆寧王朝;羅姆蘇丹國
結    果
土耳其戰術勝利,戰略僵持
傷亡情況
拜占庭帝國:約12000人
主要指揮官
曼努埃爾一世;阿爾斯蘭
英    語
Battle of Myriokephalon
土耳其語
Miryakefalon Savaşı

密列奧塞法隆戰役事件背景

發展迅猛的羅姆蘇丹 是拜占庭的東方大患 發展迅猛的羅姆蘇丹 是拜占庭的東方大患
早在曼努埃爾一世即之初,突厥人就在東部邊境對拜占庭帝國構成嚴重威脅。但因為有來自西歐十字軍勢力牽制,雙方的尖鋭矛盾一度有過緩解。但隨着埃德薩城在1144年被攻陷,重整旗鼓的敍利亞突厥也已逼近了奇裏乞亞地區,並導致失敗的第二次十字軍東征爆發。此後,相互指責的希臘人拉丁人鄰居便更加仇恨彼此,使得中部內陸的魯姆蘇丹國藉機迅速崛起。
公元1158年,曼努埃爾首次對魯姆蘇丹國用兵。他利用魯姆人正與敍利亞同宗交戰之際,派侄子康託斯特法諾斯率軍出征,併成功重創了蘇丹基利傑阿爾斯蘭二世的部隊。後者於1162年春親臨君士坦丁堡,按慣例表示臣服和納貢,還允許曼努埃爾在他的統治區內任命主教。這樣,整個羅姆蘇丹就暫時成為帝國的最新藩屬,促成了長達10年的和平共處。拜占庭皇帝也得以騰出手來,向西對匈牙利和塞爾維亞兩地動武。
曼努埃爾在戰爭爆發前 也做了突厥人10年宗主 曼努埃爾在戰爭爆發前 也做了突厥人10年宗主
到了1174年,敍利亞東部的贊吉王朝統治者努爾丁逝世,讓分散魯姆蘇丹國精力的敍利亞突厥衰退。阿爾斯蘭二世立即大舉攻打達尼什曼德王朝,僅用1年時就攻佔了宿敵的大部分領土。不幸戰敗的達尼什蒙德埃米爾,也只能逃到拜占庭境內避難。曼努埃爾得知此事,便按照之前的和約內容,向羅姆人索要部分新徵服領地。這個要求很自然的遭到羅姆人拒絕,已經解決西線匈牙利和塞爾維亞問題的拜占庭便以對違約為藉口,正式開啓新一輪熱戰。
阿斯蘭二世的擴張 打破了自己與拜占庭之間的力量對比 阿斯蘭二世的擴張 打破了自己與拜占庭之間的力量對比
曼努埃爾首先派兵佔領了兩國之間大片荒涼邊境,隨後在多利萊烏姆、西比利亞和科提亞烏姆這三處據點建立要塞。為徹底解決突厥問題,皇帝還重新徵召了數萬大軍,並命人制造大量攻城器械。
除原有的希臘裔部隊外,自然不忘以僱傭手段召集西歐騎士與庫曼人騎射手加盟,並讓已經臣服的匈牙利安條克公國也派兵支援,匈牙利軍隊由國王貝拉三世親自率領。自己則要親臨一線,指揮這場事關重大的東方決戰。

密列奧塞法隆戰役經過

離開君士坦丁堡 前往東方戰場的拜占庭軍隊 離開君士坦丁堡 前往東方戰場的拜占庭軍隊
1176年夏季,準備就緒的3萬大軍開始從洛帕迪昂揮師東進,目標直指魯姆蘇丹的首都伊康尼烏姆(科尼亞)。拜占庭帝國的南路大軍分為數個分隊,先鋒主要由步兵構成;左翼為拜占庭訓練有素的正規軍,指揮官為西奧多Mavrozomes和約翰Kantakouzenos ;安條克人則負責右翼,包括了拜占庭全軍的攻城器械,由鮑德温(曼努埃爾的妹夫)指揮;皇帝和經驗豐富的安德洛尼卡Kontostephanos位於後方,負責精鋭部隊如鐵甲聖騎兵的調度。
與此同時,皇帝還命令自己的侄子安德洛尼卡Vatatzes率領另一支軍隊,攻打蘇丹國的北部重鎮阿馬西亞。這樣的鉗形攻勢,無疑有利於分散守軍的力量。但羅姆人的遊牧舊俗,卻能使自己的軍事部署存在更大靈活性。
起初,曼努埃爾的主力進軍非常順利,但在進入對方國境後,拜占庭人發現突厥人早已破壞了沿途水源和草場。更加不利的是,軍中又很快爆發了痢疾疫情,極大影響了戰鬥力。不得已之下,皇帝只能在抵達廢棄的密列奧塞法隆堡壘後,決定在那裏稍作停留。當時的阿爾斯蘭仍不願與宗主翻臉,還是按慣例派出使臣向曼努埃爾求和,承諾將答應拜占庭方面的所有條件。這次外交行動也在拜占庭內部引發激烈討論,讓那些常年與突厥作戰的將領們都建議皇帝見好就收。因為他們非常熟悉對手的特點,害怕在繼續深入後蒙受不必要損失。但也有許多剛剛從軍的年輕貴族,力勸曼努埃爾要及時運用兵力優勢。理由是對方不可信賴,終究會在將領爆發更大沖突。最終,曼努埃爾選擇聽從後者意見,拒絕蘇丹的任何要求,決定再繼續向伊康尼烏姆進軍。
北路軍的失敗 讓拜占庭軍隊失去了牽制力量 北路軍的失敗 讓拜占庭軍隊失去了牽制力量
在山谷兩側暗中觀察的羅姆突厥士兵 在山谷兩側暗中觀察的羅姆突厥士兵
眼看外交求和失敗,阿斯蘭二世便準備用全力截擊拜占庭部隊。恰逢此時有捷報從北方傳來,防禦阿馬西亞的突厥軍隊已在密林中突襲了拜占庭北路軍,斬首了敵方主帥安德洛尼卡,讓留在南方的主力為之振奮。他立刻命部下將皇帝侄子首級送到前線,並集結更大人馬向密列奧塞法隆靠近。在拜占庭人還沒察覺前,就迅速控制了位於拜必經之路上的一處峽谷地帶。那裏丘陵遍佈,非常適合伏擊作戰。大批突厥人便藏身在峽谷兩側,等着希臘皇帝的軍隊從當中通過。儘管只有對方人數的1/3,卻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
此時,曼努埃爾還不知道自己的北路軍已經被擊敗,對突厥人的動向更是一無所知。儘管有部下反覆提醒,還是懶得為穿越關隘作必要準備。拜占庭軍隊既沒妥善保護好自己的攻城器械,也沒有前提派輕裝部隊偵查地形。所有人都按照密集的縱隊,緩緩步入羣山峻林之間。
後勤與疫病問題 讓拜占庭人在戰前就遭遇不利 後勤與疫病問題 讓拜占庭人在戰前就遭遇不利
當年9月17日,曼努埃爾和他的軍隊開始通過峽谷,從而拉開了密列奧塞法隆戰役的序幕。首批前鋒以步兵為主,主要由地方軍區的長官自行負責。後面緊跟着由大批西歐騎兵組成的右翼部隊,指揮官是來自安條克的鮑德温。他們也是被寄予厚望的進攻性力量。第三批進入峽谷的是輜重部隊與攻城器械。由於車輛眾多,他們很容易在狹窄處形成堵塞。為他們斷後的是拜占庭左翼,同樣是希臘裔的步騎兵聯隊。曼努埃爾親率的中軍就跟在他們後面,並由安德洛尼卡·康託斯特法諾斯指揮的後衞保護安全。
鮑德温與右翼的西歐傭兵損失慘重 鮑德温與右翼的西歐傭兵損失慘重
很快,率先通過峽谷的步兵部隊開始遭到伏兵襲擊。但因數量佔優,他們很容易就逼走對手,迫使突厥人撤往地勢更高的地方。但這些方陣步兵未能鞏固陣地,也沒有意識去掩護後續分隊。使得羅姆突厥能重新整備,再以更多兵力突襲隨後抵達的右翼和輜重車隊,令右翼猝不及防。混戰中,鮑德温率領的右翼承受了大部分損失。他本人因率部衝鋒到太遠位置,反而遭到突厥重兵圍困,並遭到殺死。
當然,依然不斷湧入山谷的拜占庭主力,也沒能在之後的伏擊中佔得便宜。在非常狹窄的地形上,他們還要被後衞和前頭的大量輜重車堵住去路。既無法對居高臨下的敵人還擊,也不能結成防禦隊形抵抗。各分隊在遭遇不同來源的突厥攻打後,也變得首尾不能相顧,無力幫助友軍共同迎擊。激戰正酣之際,阿爾斯蘭還讓人用矛尖挑着安德洛尼卡Vatatzes的首級示眾,進一步打擊了拜占庭軍隊士氣。
此後,羅姆騎兵就開始集中進攻那些移動不便的輜重部隊。他們雖然有屁股後面的左翼分隊保護,但因為隊列太長而始終處於被動狀態。等到左翼指揮官約翰-坎塔庫震努斯也被殺死,曼努埃爾所在的中軍便有些岌岌可危。不過,還是因為數量佔優,拜占庭軍隊給對方也造成了許多傷亡,將原本的速戰速決變成了長時間鏖戰。
在高處從容射擊的羅姆突厥士兵 在高處從容射擊的羅姆突厥士兵
年事已高的曼努埃爾開始因後悔而非常氣餒,一度沮喪地準備放棄救援包圍圈中士兵。經過部下的反覆勸説才重新鼓起勇氣,命令安德洛尼卡Kontostephanos和安德洛尼卡Lampardas率領鐵甲聖騎兵奮勇向前,推開了擁擠在道路上的車輛和牲畜,並且穩住了戰敗者的軍心,掩護拜占庭軍隊左翼有序突圍。經過艱苦的激戰,讓軍隊暫時消除了危機。但曼努埃爾自己也身負重傷,僅盾牌上就插着30多支箭矢,頭盔也被突厥人的錘矛打歪。並且由於場面混亂,他還和護衞們走散。幸好有突如其來的沙暴打斷交戰,才給皇帝和整個拜占庭軍隊以喘息之機。
此時,一名拜占庭騎兵發現了正在樹下休息的曼努埃爾。他決定留在皇帝身邊保護,並幫曼努埃爾扶正頭盔。稍後的小規模混亂中,一小隊突厥企圖對他們大開殺戒。但老皇帝還是用長矛刺死了正要奪走他戰馬的突厥人。接着又用長矛殺死1人,在身邊的戰士的幫助下逃脱追擊。最後與中軍部隊會合,一同衝出這片峽谷。由於損失不大的拜占庭先鋒已在附近築起營壘,後續人馬便得以規避騎兵襲擊,並等來了同樣損失有限的後衞部隊。

密列奧塞法隆戰役結果

對於龐大的拜占庭中軍 突厥人也沒有什麼辦法 對於龐大的拜占庭中軍 突厥人也沒有什麼辦法
夜幕降臨後,突厥人不得不暫停了攻擊。但失去補給和輜重隊的拜占庭軍隊。仍然處於十分危險的境地。謹慎的阿爾斯蘭對單日戰十分滿意,沒有冒險對嚴陣以待的對手發起夜襲。直到日次天亮,才派少量騎射手圍繞着拜占庭營地放箭。Choniates建議曼努埃爾放棄他的部隊,但被其他將領斥回。躲在裏面的拜占庭士兵還2次嘗試反擊,但因為羅姆軍隊的快速後退而沒有取得任何成果。作為勝利方的蘇丹便再次派出使臣,提議與曼努埃爾達成停戰協議。
密列奧塞法隆戰役 確保了羅姆蘇丹的區域霸權 密列奧塞法隆戰役 確保了羅姆蘇丹的區域霸權
為了讓自己和部下能安全回國,曼努埃爾只得同意拆除最近建造在多利萊烏姆和西比利亞的2處堡壘,從而宣告了密列奧塞法隆戰役的徹底結束。
平心而論,這場伏擊戰還不足以扭轉小亞細亞半島的實力對比。拜占庭軍隊雖然損失達到6000-12000人(很一部分是安條克公國的軍隊),對面的羅姆蘇丹國也付出了相當代價。這也是阿斯蘭會在獲得戰場優勢後,會期望迅速達成和平協議的原因。

密列奧塞法隆戰役後續作戰

在結束密列奧塞法隆戰役次年,即1177年,羅姆蘇丹國蘇丹阿爾斯蘭集結數萬大軍,令大將阿塔帕科斯率領,開始進攻拜佔帝國本土,兵鋒直逼土麥那,拜占庭大軍在君士坦丁杜卡斯,邁克爾阿斯匹塔斯和約翰維塔斯指揮下乘土耳其人後撤之際突然反擊,大敗土耳其軍(曼德爾河谷戰役,或稱Hyelion-Leimocher戰役)。
曼德爾河谷戰役結束後,曼努埃爾對投誠於阿爾斯蘭的土庫曼部落進行了報復性征討,並且攻陷了科尼亞附近的不少地方,但因為缺乏攻城器械,故此仍未能收復科尼亞。

密列奧塞法隆戰役戰役影響

此役對拜占庭帝國的實際打擊,是帝國損失了大多數精心準備了多年的攻城器械與裝備,以及許多西歐傭兵,使得拜占庭在一定時間內不能進攻安納托利亞堅固的土耳其堡壘。而且,曼努埃爾喪失了難得的單向作戰的機會,他不得不再次承受東面的突厥人侵略及西歐諸國的虎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