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數九寒天

鎖定
數九寒天,意思是指是冬天最寒冷的日子,通常是在“三九、四九”時段最冷。這主要是因為,地面總熱量收支逆差在“四九”時節才達到最大值北半球熱的儲存是一年最少的時候,所以也就最冷。另外,西伯利亞地區的冷氣團在此期間也發展到極為強盛的階段,強冷空氣的頻頻入侵也是造成氣温低的原因之一。數九計算寒天這一方法在我國民間口口相傳,有歷史,乏記載,至於起源何時,沒有確切的資料。 [5] 
數九計算寒暖的方法,適用於我國冬至前後冷暖變化明顯的地區,冷暖變化計算精確到天數,從冬至逢壬日數起,最冷時段在“三九、四九”,數至“九九八十一天”便是春深日暖。也有一些地方數九是從冬至當天算起的,在一些寒冷地區,冰天雪地,冬春兩季很長時間段內氣温均在零下攝氏度,冬至前後冷暖變化不明顯,“交九”早晚幾天、氣温高低幾攝氏度沒多大區別;為了方便數九,從冬至日開始算起,即冬至當日叫“交九”,每九天為“一九”,依次類推。 [5-6] 
中文名
數九寒天
拼    音
shǔ jiǔ hán tiān
近義詞
數九隆冬、數九天道、數九天氣
釋    義
指是冬天最寒冷的那些日子

數九寒天成語釋義

數九寒天
數九寒天(2張)
民間有數九的習俗,每九天為一“九”,從“一九”數到 “九九”便春深日暖了。這期間一般是“三九”和“四九”最冷。數九寒天也稱作數九隆冬、數九天道、數九天氣。詞語示例:李英儒野火春風斗古城》:“什麼道理使得她數九寒天把自己的衣裳都變賣了給人雪裏送炭呢?”。 [1-2] 

數九寒天自然規律

冬季最寒冷的一段時間一般是出現在冬至之後。立冬後,表示進入了冬季,並不是進入冬季就意味着開始寒冷,因此時地表在下半年貯存的熱量還有一定的能量,所以還不很冷。在民間有“十月小陽春”一説,“十月小陽春”即是指在孟冬期間出現的風和日麗、温暖舒適“小陽春”天氣,所以,實際上初冬(孟冬)這時期一般不會很冷,但隨着時間推移,冷空氣頻繁南下,氣温逐漸下降。在冬至時期,白天最短,太陽直射角度與地面夾角最小,單位面積的地面受到的日照強度最小,因此地面每天得到的太陽熱量最少,地面日熱量收支逆差尚未達到最大值。而冬至以後,雖然白天日趨增長,但增長的速度卻很緩慢,從冬至到“三九”這一時期,平均每天只增長約一分鐘,同時,太陽直射角度與地面夾角增加也很緩慢。地面日熱量收支仍處在逆差狀況,所以繼續失去熱量,地温繼續下降。地面總熱量收支逆差在“三九、四九”時節才達到最大值。由於空氣的温度主要受地温影響,這就導致了“四九”時節氣温最低(並非全國如此,年年如此,具體因地域、因年歲而異)。南方最冷在三九四九,即大寒節氣內。北方最冷是在二九三九,即小寒節氣內。 [3] 

數九寒天相關習俗

數九寒天數九

數九,是古代民間一種計算寒天的方法,即是從冬至逢壬日(干支歷)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依此類推。所謂“熱在三伏,冷在三九”,一年中當最寒冷的時期便是"三九天"。數九一直數到“九九”八十一天,便春深日暖、萬物生機盎然,是春耕的時候了。
“數九”從哪天算起有不同的説法。民諺雲:“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數九。”在民諺中是從冬至逢壬日起開始數九。梁代宗懍在他的作品《荊楚歲時記》中寫道:“俗用冬至日數及九九八十一日,為寒盡。”梁代宗懍寫的是從冬至日起開始數九。
為什麼要數“九”呢?為什麼不數二、三、四、五、六、七、八呢?這與中國傳統哲學中的陰陽的消長,陽長陰消就象徵暖來寒去。在傳統文化中,九為極數,乃最大、最多、最長久的概念。九個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不過”之數。九,為“至陽”之數,也稱老陽,九又是至大之數,“至陽之數”的積累意味着陰氣的日益消減,累至九次已到了頭,意味着寒去暖來,“春已深矣”了。
冬至交節時間在每年公曆12月21-23日,以冬至逢壬日為起點推算“九九”八十一天,即是在公曆3月下旬(春分前後)便“九盡桃花開”、“春深日暖”。數九,要點在“數”字,從冬至逢壬日起,各個“九”的時間每年是變化的,需“數”才找得出各個“九”所在時段。也有一種方法是以冬至日為起點的,這種方法比冬至逢壬日簡易,因各個“九”的時間每年是固定的,無需查找出冬至後第一個壬日才開始“數”,直接記住各個“九”在冬至後多少天即可。

數九寒天九九歌

數九的中國傳統習俗很多,以“九九歌”最為廣泛和悠久。這些歌謠巧妙地利用自然界的物候現象,生動反映九九中的天氣變化規律。
就我國多數地區而言,從一九到二九,天氣並非最冷,而只是“一九二九,伸不出手”。三九和四九大部分時間屬於大寒節氣,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五九以後,大地漸漸回暖。到了九九,已是“驚蟄或春分”節氣,所以“九九聞雷,響聲持久”。
九九歌》版本一: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望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
版本二:一九二九相見弗出手;三九二十七,籬頭吹篳篥(古代的一種樂器,意指寒風吹得籬笆噼噼響聲);四九三十六,夜晚如鷺宿(晚上寒冷象白鶴一樣捲曲着身體睡眠);五九四十五,太陽開門户,六九五十四,貧兒爭意氣;七九六十三,布袖擔頭擔;八九七十二,貓兒尋陽地;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齊出。
版本三:“頭九暖,二九寒,三九凍得百鳥亂,四九臘中心,凍死臘蟲精,五九四十五,刀斬勿入土,六九五十四,再冷無意思,七九六十三,衣帽兩可挽,八九七十二,貓狗找陰地,九九八十一,百草報青葉。”

數九寒天畫九

明代一些地方出現了 “畫九”的習俗。所謂的畫,實則是冬至後計算春暖日期的圖。明代《帝京景物略》載:“冬至日,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圖”。此外,清代還有“九九消寒詩圖”,每九天四句,共三十六句,內容從遠古時代的“三皇治世”到本朝代的“金鑾大清坐”,稱得上是一部富有雅趣的歷史“大事記”。

數九寒天寫九

清代一些地方又出現了“寫九”的習俗。“寫九”的文化味也是很濃的,往往用“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或“春前庭柏風送香盈室”九字(當然是繁體),先雙鈎成幅,從頭九第一天開始填寫(類似書法練習中的“描紅”)。用粗毛筆着黑色,每字九筆,每筆一天,九字填完正好八十一天。有意思的是,每天填完一筆後,還要用細毛筆着白色在筆畫上記錄當日天氣情況,所以,一行“寫九”字幅,也是九九天裏較詳細的氣象資料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