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冷在三九

鎖定
冷在三九,是民諺。所謂“熱在三伏,冷在三九”,出自《荊楚歲時記》。
中文名
冷在三九
出    處
《荊楚歲時記》
釋    義
一年中當最寒冷的時期便是"三九天"
數九寒天,就是從冬至逢壬日(干支紀日)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數到“九九”八十一天,“九盡桃花開”,此時寒氣已盡,天氣就暖和了。又有“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之説,“九九”之後“春深日暖”,春耕時節到了。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的氣候相差懸殊,並非全國各地都如此。冬至交節時間在每年公曆12月21-23日,按冬至逢壬日為起點推“九九”八十一天,即是在公曆3月下旬(春分前後)便“九盡桃花開”、“春深日暖”,與之相對應的只是我國南方部分地區,春分前後我國很多地方仍陰寒未盡。 [1] 
數九方法在我國民間口口相傳,有歷史,乏記載,至於起源何時,沒有確切的資料。不過,至少在南北朝時已經流行,梁代宗懍就寫道:“俗用冬至日數及九九八十一日,為寒盡。”在中國傳統哲學中的陰陽的消長,陽長陰消就象徵暖來寒去。在傳統文化中,九為極數,乃最大、最多、最長久的概念。九個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不過”之數。九,為“至陽”之數,也稱老陽,九又是至大之數,“至陽之數”的積累意味着陰氣的日益消減,累至九次已到了頭,意味着寒去暖來,“春已深矣”了。
參考資料
  • 1.    唐祈,彭維金,中華民族風俗辭典,江西教育出版社,1988年05月第1版,第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