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干支歷

鎖定
干支歷,又稱星辰歷、甲子歷等,是一種用60組各不相同的天干地支標記年月日時的古老曆法。干支曆法歷史悠久、深奧莫測,藴含了深奧的宇宙星象密碼。干支歷主要由干支紀年、干支紀月、干支紀日、干支紀時四部分組成。從立春至下一立春為一歲,它以立春為歲首,交節日為月首。 [1]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形成六十循環的紀元法;十二月建和二十四節氣是其基本內容。干支曆法將一歲劃分為十二月建(十二月令),“建”代表北斗七星斗柄頂端的指向;二十四節氣與十二月建是干支歷的基本內容。 [2-3] 
中文名
干支歷
外文名
Sexagenary Cycle Calendar
別    名
星辰歷
節氣歷
攝提紀
別    名
甲子歷 [3] 
組    成
干支紀年、干支紀月、干支紀日、干支紀時
曆法歲首
立春
使用時間
上古至今
主要使用區域
中國,海外華人地區 [4] 
主要用途
曆法、中醫風水命理、擇日等

干支歷曆法規則

干支歷曆法定義

干支歷 干支歷
干支歷又稱星辰歷、甲子歷、節氣歷或中國陽曆,是一部深奧的歷法。二十四節氣與十二月建是干支歷的基本內容,二十四節氣是以北斗星斗柄旋轉指向確定,因此這個曆法也有星象學家稱作“星辰歷”。由於60干支以甲子為首,所以干支歷又稱為甲子歷。古人以天干地支來作為載體,天干承載的是天之道,地支承載的是地之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人成運;乾象天而支象地,萬物雖長於地上,但是萬物的榮盛興衰卻離不開天。天干地支藴含了深奧的宇宙星象密碼。古人認為世間萬物衍變,皆可以通過其推算。十天干與十二地支的組合,形成了六十循環紀元法。
干支歷,是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進行兩兩搭配組成六十組不同的天干地支組合,用以標記年月日時的歷法。干支歷將一年劃分為十二月建,“建”代表北斗七星斗柄頂端的指向;一歲之中斗柄旋轉而依次指為十二辰,稱為“十二月建”。上古時代以北斗七星的運轉計算月令,斗柄所指之辰謂之“鬥建”(或“月建”,古稱北斗斗柄所指為“建”)。如《淮南子·天文訓中》收錄:“帝張四維,運之以鬥,月徙一辰,復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醜,一歲而匝,終而復始”。這裏的“鬥”指的就是北斗七星的斗柄。斗柄循環旋轉,順時針旋轉一圈為一週期,謂之一“歲”(攝提)。“十二月建”是依據“二十四節氣”而來的節氣月,“十二月建”的劃分是以節令為基準,即以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分別作為寅(攝提格)、卯(單閼)、辰(執徐)、巳(大荒落)、午(敦牂)、未(協洽)、申(涒灘)、酉(作噩)、戌(閹茂)、亥(大淵獻)、子(困敦)、醜(赤奮若)各月之始。廿四節氣與十二月建是干支歷的基本內容,干支歷以“斗柄回寅”為“春正”,即寅月為建正之月。十二月建分別為: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四月建巳,五月建午,六月建未,七月建申,八月建酉,九月建戌,十月建亥,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醜。 [3]  [5]  [6-7] 
干支歷的年月日均由天象決定,無需通過人為調整,是完全符合天象規律的一部曆法。至今干支歷依舊流行於萬年曆等書,用於象數、風水和命理學中。 [3]  [7-8] 
干支歷示例:(公曆1949年10月1日下午2點,農曆八月初十日) —— 己丑,癸酉,甲子,辛未

干支歷天干地支

明代著名史學家萬民英根據我國上古文獻文記載天皇氏時代發明干支,在其著作《三命通會》中有詳細記載。十干曰:閼逢、旃蒙、柔兆、強圉、著雍、屠維、上章、重光、玄黓、昭陽。十二支曰:困頓、赤奮若、攝提格、單閼、執徐、大荒落、敦牂、協洽、涒灘、作噩、閹茂、大淵獻。這一發明影響深遠,後世用於曆法、術數、計算、命名等各方面。在後來的傳承中,後人(有説是漢代)把干支之名簡化為一個字,在《史記》《爾雅》等均有對照關係的記載,不過《史記》與《爾雅》的版本不一樣。 [2] 
簡化後的“干支”。“十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古稱十日,十二支古稱十二辰
十天干以甲開始的單數序列為陽幹,雙數序列為陰乾十二地支又以子開始的單數序列為陽支,雙數序列為陰支。十干和十二支按照陽幹配陽支、陰乾配陰支的規律依次相配,組成記錄干支歷的60個基本單位:
干支表
01.甲子 02.乙丑 03.丙寅 04.丁卯 05.戊辰 06.己巳 07.庚午 08.辛未 09.壬申 10.癸酉
11.甲戌 12.乙亥 13.丙子 14.丁丑 15.戊寅 16.己卯 17.庚辰 18.辛巳 19.壬午 20.癸未
21.甲申 22.乙酉 23.丙戌 24.丁亥 25.戊子 26.己丑 27.庚寅 28.辛卯 29.壬辰 30.癸巳
31.甲午 32.乙未 33.丙申 34.丁酉 35.戊戌 36.己亥 37.庚子 38.辛丑 39.壬寅 40.癸卯
41.甲辰 42.乙巳 43.丙午 44.丁未 45.戊申 46.己酉 47.庚戌 48.辛亥 49.壬子 50.癸丑
51.甲寅 52.乙卯 53.丙辰 54.丁巳 55.戊午 56.己未 57.庚申 58.辛酉 59.壬戌 60.癸亥

干支歷廿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24 solar terms),是干支歷中表示自然節律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的特定節令。它最初是依據斗轉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環旋轉,斗柄繞東、南、西、北旋轉一圈,為一週期,謂之一“歲”(攝提),每一旋轉週期始於立春、終於大寒。現行的“二十四節氣”是依據太陽在迴歸黃道上的位置制定,即把太陽週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15°為1等份,每1等份為一個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斗柄指向確立的二十四節氣雖然是古人根據北斗七星斗轉星移制定,其實造成斗轉星移的原因則是地球繞太陽公轉,因此兩者的交節時間基本相符。 [9-10] 
二十四節氣,表達了人與自然宇宙之間獨特的時間觀念,藴含着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澱。它不僅在農業生產方面起着指導作用,同時還影響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觀念。 [3]  [11]  [12-13] 
為方便記憶,有《二十四節氣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干支歷十二月建

“十二月建”是依據“二十四節氣”而來的節氣月,“十二月建”的劃分是以節令為準,即以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分別作為寅月、月、辰月、月、月、月、申月、月、月、月、子月、丑月之始。如《淮南子·天文訓中》中所講:“帝張四維,運之以鬥,月徙一辰,復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醜,一歲而匝,終而復始”。這裏的“鬥”指的就是北斗七星的斗柄。
北斗星指示十二月《淮南子·天文訓》中説:“帝張四維,運之以鬥,月徙一辰,復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醜,一歲而匝,終而復始”。這裏的“鬥”指的就是北斗七星的斗柄。古代以北斗星的運轉計算月令,斗柄所指之辰謂之“鬥建”。又是曆法中的“月建”。《漢書·律曆志上》:“日至其初為節,至其中鬥建下為十二辰,視其建而知其次。”在《漢書·律曆志》中説的很清楚:“辰者,日月之會而建所指也。”就説明了辰,月建所指。這裏提到的“(月)建所指”即北斗所指,叫做鬥建。

干支歷曆元

所有的歷法,都需要有一個曆元,作為標記時間的開始。如歲紀攝提(干支)正月建寅,以寅月為一歲之始。《淮南子.天文》:“天維建元,常以寅始”。建寅的正月,又叫做“元”月,立春為歲首。在《屯》卦中的“乘馬班如”,就是立春之時房宿(天駟)晨正的標誌性天象。立春之時的凌晨,天駟的四顆星如同華表一般排成一條直線,垂直地豎立在正南方的天空中,與日月五星所經過的天之黃道相垂直,這就是《國語》中所説的“農祥晨正”。《屯》卦中這“乘馬班如”的天駟四星,還對應着東南西北四“方”和春夏秋冬四時。《史記.天官書》將立春稱為“王者歲首”:“正月旦,王者歲首,立春日,四時之始也”。春為四時之首,立春又是春之始,故立春日既是“四時之始”,又是一歲之始。再加上正月建寅,日月合朔(正月旦),則立春就是日、月、時、歲四者之始,是四種天象週期的起始點,堪稱元中之元,元之又元。

干支歷干支紀法

干支歷干支紀年

黃道十二宮 黃道十二宮
古人以“歲”(攝提)來表示寒暑交替,《易·繫辭》:寒暑相推而歲成。古人認為十二月為宇宙運轉的規律法則,如《文子·自然》:“十二月運行,週而復始。” 意思是天地轉了一圈又一圈,一次又一次地循環。“歲”又名為“攝提”、“太歲”,是上古時代的紀元星名,每一歲週期斗柄旋轉依次指向“十二辰”,稱為“十二月建”(或“十二月令”)。十二月建是依據二十四節氣而來的節氣月,配數字與十二地支,十二月建分別為:正月建寅、二月建卯…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醜。斗柄從正東偏北(寅位,後天八卦艮位)開始,繞東、南、西、北轉一圈,歲末十二月指醜方,正月又復還寅位,故“斗柄回寅”為春正;“斗柄回寅”,指萬物起始、一切更生之義也。鬥指寅為立春,鬥指壬為雨水,鬥指丁為驚蟄,……鬥指醜為大寒。干支歷的紀年以二十四節氣的立春為年分界線,用60組各不相同的天干地支進行標註。立春,乃萬物起始、一切更生之義也,意味着新的一個輪迴已開啓。從甲子到癸亥,循環更替,以至無窮。紀年的該組干支可稱為年柱 [14-15]  [15]  [15] 

干支歷干支紀月

二十四節氣、干支歷月、公曆和太陽位置對照 二十四節氣、干支歷月、公曆和太陽位置對照
以十二支紀月,叫做“月建”。十二辰(即十二支)的意義在《淮南子·天文訓》、《史記·律書》、《漢書·律曆志》和《釋名》都載其語源的説明,可以説是大同小異,都表示萬物從發生,經過繁茂、成熟、衰減,乃至胚胎新萌芽的狀態。《説文解字》的解説雖有牽強附會之嫌,但大體上文字的構造和其意義是一脈相承的。其名稱可以説是考慮陰陽的消長和五行的推栘而組成的。 [15]  以上古籍記載把十二辰都描述為物候的週年變化,這充分説明干支紀月的陽曆性質。 [16] 
干支歷以二十四節氣來劃分出一年中的12個月份,每個月含有兩個節氣(二十四節氣中單數序列的節氣又簡稱為“節”,雙數序列的節氣又簡稱為“氣”或“中”,就是説二十四節氣由12“節”加12“氣”組成)。又以交立春節氣當日作為一年的第一個月份即寅月(有的書籍又同時標註為1月或正月,用以輔助理解,其餘類推)的起始,於是每一個“節”加一個“氣”就為一個月,每個“節”可代表上半月(約15天),每個“氣”可代表下半月,這樣每個月就包含了兩個節氣。不需設置閏月。
干支歷月、一年四季和二十四節氣的對應關係表
序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干支歷月份
寅月
卯月
辰月
巳月
午月
未月
申月
酉月
戌月
亥月
子月
丑月
二十四節氣
(節)
(氣)
雨水
大雪
大寒
干支紀月除十二支固定外,十干是依次排列的。 [15]  於是,從甲子到癸亥,60組各不相同的干支循環更替,每5年一個週期。紀月的該組干支可稱為月柱。人們根據干支年、月柱的出現規律作出了能快速獲知干支紀月的推導口訣:(知道了年幹,就可算出當年的月幹)
五虎遁年起月訣
甲己之年丙作首,乙庚之歲戊為頭。
丙辛歲首尋庚起,丁壬壬位順行流。
若言戊癸何方求,甲寅之上好追求。 [17] 
一般所謂月建是指十二支而言,如建子、建醜、建寅等等。有人認為月建是指(農曆)月的大小而言,所以有大建和小建的謬稱。 [15]  從而又把“正月建寅”等,錯誤地解讀為農曆正月等同於“寅”或干支歷的寅月。事實上,月建是等分的。按一年365.25日算,共歷30.4375日,而1個朔望月只有29.530589日。這一辰就差了幾乎1天。這十二辰合起來差了將近11天。 [16]  那相差出來的天數又怎麼辦?這就是陰陽曆需要設置閏月的原因了。

干支歷干支紀日

干支歷的紀日用60組各不相同的干支進行標註。從甲子到癸亥,不斷循環記錄。紀日的該組干支可稱為日柱
干支紀日在每一天的劃分標準為晚上的零時,即子正。子正在《淮南子》中叫晨明,《集解》中叫夜半。 [15]  此外,晚上23至24點又稱為晚子時,24點至1點稱為早子時。(另有部分八字命理派別以子初劃分日干支,即晚上23點起為新的一天。)
由於干支紀日以每一天來計算,對曆法沒有太多要求,且它的作用能很好的配合記事,所以它能直接附加在陰陽曆上。
干支紀日法是中國曆法中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它以六十為一週,週而復始,所以歷算家都以甲子為不變的尺度,考古家也借甲子以定古代月日的真正間隔,否則經過多次的改歷,古代歲月將無法整理。干支紀日法不獨為歷家推算的工具。 [16] 

干支歷干支紀時

日晷 日晷
《史記·曆書》已以十二支紀時。古人把一晝夜分為十二辰,每辰分為八刻,一晝夜為九十六刻。清初引用西法,把一晝夜分為二十四小時,因而一辰等於二小時。每辰兩小時,遂有初正之分,每時等於四刻,每刻等於十五分鐘。 [15] 
子時: 23點至1點;丑時: 1點至3點;寅時: 3點至5點;卯時: 5點至7點;辰時: 7點至9點;巳時: 9點至11點;午時: 11點至13點;未時: 13點至15點;申時: 15點至17點;酉時: 17點至19點;戌時: 19點至21點;亥時: 21點至23點。
在古代由於曆書中都不標記干支紀時,於是人們根據干支日、時柱的出現規律作出了能快速獲知干支紀時的推導口訣:(十二個時支為已知不變,就推排時幹)
五鼠遁日起時訣:
甲己還加甲,乙庚丙作初。
丙辛從戊起,丁壬庚子是。
戊癸何方覓,壬子是真途。 [17] 

干支歷歷史發展

干支的發明標誌着最原始的歷法出現,配合數字用來計算年歲。最原始的天干地支分別是,十干曰:閼逢、旃蒙、柔兆、強圉、著雍、屠維、上章、重光、玄黓、昭陽;十二支曰:困頓、赤奮若、攝提格、單閼、執徐、大荒落、敦牂、協洽、涒灘、作噩、閹茂、大淵獻。在後來的傳承中,把干支之名簡化為一個字。中國出現干支紀年、紀月、紀日和紀時的年代各不相同。在古代,人們採用干支紀日或紀月時,開頭大概只是單一地使用幹或支。 [16]  [18] 
先秦時期各地曆法不一。在中原地區,商以冬季十二月為正月,周以冬季十一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規定以冬季十月為正月。 [13]  十二辰加時制度至遲西漢時已被採用。西漢末至今,一直用干支來紀年。在後來的《禮記》、《史記》、《淮南子·時則訓》等作品中均有收錄:"春建寅卯辰,夏建巳午未,秋建申酉戌,冬建亥子醜之月也。" [19]  唐代以後,五代曆書(即黃曆)月名開始注以干支,北宋時又將十干十二辰配合以紀時,至此年月日時分別全以干支註記,干支歷日趨完整。 [3]  [15] 
月建是指干支歷的十二支而言,如建子、建醜、建寅等等。陰曆(農曆)所對應干支歷的十二支配月建,是指:正月寅、二月卯、三月辰、四月巳、五月午、六月未、七月申、八月酉、九月戌、十月亥、十一月子、十二月醜。這便是“夏正建寅、殷正建醜、周正建子”説法的由來。先秦時代北方中原地區使用的是陰曆,到漢代將節氣吸收入《太初曆》作為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西漢時《淮南子》所載二十四節氣的名稱和順序,已經與後世完全相同,歷二千多年而沒有改變。 [20] 
以敦煌出土的北宋《雍熙三年(986)丙午歲具注歷日》(伯3403)為例,各月起始點的定義,並非曆法中的朔日,而指的是各月節氣,此故,二月就定義成從驚蟄(二月節)至清明(三月節)前一日,餘類推。敦煌具注歷以節氣為各月之始的規矩,或已有相當久遠的歷史,此因我們從現存各漢簡殘歷中,即可見到不以朔日作為各月鋪注起點的情形。 [21] 
明朝萬曆時期的《金瓶梅詞話》第二十九回:神仙道:“請先觀貴造,然後觀相尊容。 ”西門慶便説與八字:“屬虎的,二十九歲了,七月二十八日子時生。”這神仙暗暗掐指尋紋,良久説道:“官人貴造:丙寅年,辛酉月,壬午日,丙子時。七月二十三白露,已交八月算命......又命宮馹馬臨申,不過七月必見矣。”可見干支歷在當時民間和著書上的使用。
清實錄》是清代歷朝的官修編年體史料彙編。書中都有采用干支歷,且干支紀年均以立春為分割點:中華書局影印《清實錄》之第十七冊,乾隆實錄之第九冊,第573頁,乾隆二十七年十二月廿二日(庚戌)立春,《實錄》的記載是:“庚戌。是日癸未年立春。”《清實錄》之第廿八冊,仁宗睿皇帝(嘉慶)實錄之第一冊,第1044頁,嘉慶五年十二月廿一日(己巳)立春,《實錄》的記載是:“己巳。是日辛酉年立春。”《清實錄》之第三十一冊,仁宗睿皇帝(嘉慶)實錄之第四冊,第408頁,嘉慶十六年十二月廿三日(丁卯)立春,《實錄》的記載是:丁卯。是日壬申年立春。 [22-23] 
1989年,由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台(現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總部)編寫的《公曆 農曆 干支歷 日曆對照表》出版,該書中清楚顯示出公曆、農曆、干支歷這三套曆法。它以公曆作為主線,干支歷作為第二着重點,並以農曆與其一一對應。 [24]  從對照表中看到,干支歷是這樣表示的:(以公元1893年/光緒十九年為例)正月甲寅、二月乙卯、三月丙辰……注意!這裏的“正月、二月、三月”絕不是指農曆的月份,只是作為數序。農曆的月份也在表中這樣標註,但是,農曆的特徵是具有閏月,而干支歷是絕對沒有的。所以翻看全書的每一年,干支歷的月份都是那樣表示,只有12個月,沒有重複。
自古以來,干支歷一直為官方和民間所普通認識,應用於天文、風水、命理、選擇術和中醫等領域上,併為歷朝官方曆書(即黃曆)所記載。干支歷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應得到合理保護。

干支歷應用領域

干支歷中醫上的應用

部分古籍記載
十二支紀十二月的辦法其實就是《黃帝內經素問》在《陰陽別論》中所説的與人體十二正經直接對應的十二個月,即“春季劃分寅卯辰,夏季劃分巳午未,秋季劃分申酉戌,冬季劃分亥子醜,總共十二個月。十二脈,指手三陰三陽,足三陰三陽之脈。十二脈與氣數直接對應,所以與天地之氣相互感應。”
十二支與十二正經直接對應表
十二支
十二經
大腸
小腸
膀胱
心包
三焦
陰陽
經脈盛衰年週期表 經脈盛衰年週期表
經脈之氣對臟腑組織的輸注,同樣受到時令節氣的影響,如《靈樞·五亂》説:"經脈十二者,以應十二月。十二月者,分為四時。四時者,春秋冬夏,其氣各異。"經脈盛衰與四時陰陽消長同步的週期特點見右表“經脈盛衰年週期表”。
《素問·髒氣法時論》強調:"肝主春,足厥陰少陽主治,……心主夏,手少陰太陽主治,……脾主長夏,足太陰陽明主治,……肺主秋,手太陰陽明主治,……腎主冬,足少陰太陽主治。"這種經脈主時節律,更符合《黃帝內經》的髒象理論。
五運六氣
用於推演中醫運氣學説的數學模型干支歷,實際上是一個具有中國特點且非常先進、科學的天文年曆。這是因為干支歷歷元的確定,干支歷干支組合是有着深刻天文背景的,既包括了地球的公轉週期、自轉週期,反映了太陽對地球輻射量變化規律,也包括了月球及太陽系其他行星對地球表面大氣循環,包括大氣中水汽循環的規律性、決定性作用。太陽輻射大氣環流是現代氣象學研究中的重要因子。
運氣學説的推演工具干支歷,其干支間的相互作用方式反映天文因子對地球的作用特點。干支歷是用代數學(代數學是數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的方法作為處理天文數據的基本計算方法。中國古天文學將地球作為相對靜止質點來研究太陽、月球、太陽系五大行星等對地球的不同時空作用也不失為一種有效手段,並以此建立干支歷的數學模型及赤道黃道座標系也應該是一種有用的模型。
以干支歷反映的地球氣象氣候變遷週期、個體遺傳體質、健康特徵、相關疾病的不同年齡表達等有直接聯繫,並可以中醫運氣學説中用以推演運氣變化的不同干支組合進行可重複性分析與探討。 [25] 

干支歷生辰八字

生辰八字,簡稱八字,是一個人出生時的干支歷日期(按真太陽時,並非北京時間)。年乾和年支組成年柱,月乾和月支組成月柱,日干和日支組成日柱,時乾和時支組成時柱;一共四柱,四個乾和四個支共八個字,故又稱四柱八字。八字命理學是一種根據干支歷、陰陽五行、神煞等理論推測人的事業、婚姻、財運、學業、健康等事的學問,是中國的一種歷史悠久的算命方法。 [26] 
干支歷 干支歷
在古代中國,一般孩子出生,父母都會記下其生辰八字。然後由星相家幫助為孩子取名。從宋代起,取名時人為設置的限制明顯多了起來。除了考慮傳統的避諱,取名時還要講陰陽五行、生辰八字、生肖屬相、五格剖象、八卦六爻等等。這其中以“生辰八字”與“陰陽五行”配合入名最為流行。 [27] 
此外,生辰八字還用於婚配。古代婚姻,一般是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成。夫妻二人在結婚前少有見面的機會,有人甚至要到洞房花燭之時,才得以一窺丈夫或妻子的廬山真面目。也就是説,二人能否走到一起,是需有媒人為中介,以門當户對為基礎,而最主要的判斷標準,則是二人八字合婚的結果。 [28-29] 

干支歷十二生肖

生肖的起源及其與地支的關係
關於十二生肖的記載,現有文獻資料中,以《詩經》為最早。《詩經·小雅·吉日》裏有:“吉日庚午,即差我馬”八個字,意思是庚午吉日時辰好,是躍馬出獵的好日子,這是將午與馬相對應的例子。可見在春秋前後,地支與十二種動物的對應關係已經確立並流傳。
隋代 生肖銘文鏡 隋代 生肖銘文鏡
1975年,在湖北雲夢縣睡虎地十一號墓出土的竹簡,進一步證明十二生肖在春秋前後已存在。出土竹簡的《日書》甲種有一章標題為《盜者》,其內容為占卜盜者相貌特徵,其中記載有:“子,鼠也,盜者兑口希須,……醜,牛也,盜者大鼻長頸,……寅,虎也,盜者狀,希須,面有黑焉。卯,兔也,盜者大面頭。辰,[原文脱漏]盜者男子,青赤色……已,蟲也,盜者長而黑蛇目。午,鹿也,盜者長頸小哘,其身不全。……未,馬也,盜者長鬚耳。申,環也,盜者圓面……”《日書》中所記十二生肖大體近似於現在流行説法。 [30] 
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隨着歷史的發展逐漸融合到相生相剋的民間信仰觀念,表現在婚姻、人生、年運等,每一種生肖都有豐富的傳説,並以此形成一種觀念闡釋系統,成為民間文化中的形象哲學。干支紀元法,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兩兩搭配,來表示年、月、日的序號,六十年一循環週期。為了便於民間百姓記憶,古人還專門設計了12種動物(“十二生肖”)與“十二地支”互相搭配。十二生肖對應十二地支,每一生肖表示一歲。 [30-31] 

干支歷太歲和本命年

拜太歲”是我國民間一種化煞消災、祈福納吉的傳統習俗。早在元、明時代,拜太歲活動便被列入國家祀典。 [32]  太歲,其屬下的六十個記錄符號都分別被冠以太歲之名,如甲子太歲、乙丑太歲、丙寅太歲、丁卯太歲等等。 [32] 
由於六十甲子年由六十位太歲神輪流值年(相當於值班人員),因而人的一生隨時隨地都存在着兩位太歲神,一位是本命太歲,也就是人的出生之年的太歲;另一位是值年太歲,也稱流年太歲。由於民間有“太歲當頭坐,無喜恐有禍”的説法,因而“拜太歲”習俗的出現。 [32] 
什麼時間拜太歲?
從中國的紀年規則上來講,那就是立春之時就是新舊太歲進行交接之時。也就是説從立春那天起新太歲才開始正式上任當值。從這個角度來説寺廟一般拜太歲活動都是定在春節時間進行拜祭,一般都是為了大家方便。如果正趕上是在立春節之後那還好,如果是還沒有到立春節,那就不對了,新太歲還沒有當值,拜的是哪一個,又不是迎太歲。 [32] 

干支歷有關的節日

我國在早期觀象授時時代,農事週期就是慶典週期,有些節氣也就是節日,衍生了大量與之相關的歲時節令文化。雖然此後由於在歷史發展中陰陽合曆曆法制度的推廣,節氣與節日發生了分離,但許多節令民俗仍舊保留了下來。固傳統節日上與干支歷有關的比較少,有的甚至為了方便後來改在陰陽曆的日期上。 [3] 
歲節——“歲”的概念,來自上古曆法。“歲”即“攝提”,是原始干支,又名“太歲”。太歲在甲曰閼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強圉,在戊曰著雍,在己曰屠維,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黓,在癸曰昭陽;在寅曰攝提格,在卯曰單閼,在辰曰執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在未曰協洽,在申曰涒灘,在酉曰作噩,在戌曰閹茂,在亥曰大淵獻,在子曰困敦,在醜曰赤奮若。(語出《爾雅·釋天》)。這套歲紀攝提影響深遠,後世用於曆法、術數、計算、命名等各方面(北宋時編撰的官方正史著作《資治通鑑》就以這套干支術語紀元)。在傳承發展中後世把這套攝提紀術語簡化為一個字的干支名。歲紀攝提(原始干支名)與簡化後的干支在《爾雅》與《史記》等著作中均有對照關係的記載。
在早期觀象授時時代,依據斗轉星移定歲時,斗柄順時針旋轉一圈,謂之一歲(攝提)。北斗星循環旋轉,斗柄回寅,乾元啓運,時回新春。天維建元,是從寅開始的,如《淮南子·天文訓》收錄:“帝張四維,運之以鬥,月徙一辰,復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醜,一歲而匝,終而復始”。北斗星的斗柄從指向正東偏北方位的“建寅”之月為起始,然後順時針方向旋轉,循環往復;歲末十二月指醜方,正月又復還寅位,終而復始,新的一個輪迴由此開啓。在傳統的農耕社會,春回大地、萬象更新的立春歲首具有重要的意義,衍生了大量與之相關的歲首節俗文化。在歷史發展中雖然使用曆法不同而歲首節慶日期不同,但是其節慶框架以及許多民俗沿承了下來。
社日節 社日節
社日——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春秋兩祭,分為春社秋社。立春後之第五個戊日,在春分前後,為農家祭社(土神)祈年之日。立秋後的第五個戊日為秋社,在秋分前後。 [33]  古代勞動人民不但通過這種方式表達他們對減少自然災害、獲得豐收的良好祝願,同時也借這樣的節日開展對他們來説十分難得的娛樂活動。在社日到來時,民眾集會競技,進行各種類型的作社表演,並集體歡宴,非常熱鬧。
端午節——端午節原非五月初五,民俗學博士馬光亭表示:原來在先秦至兩漢時期,端午節的日子是年年不同的,要隨着干支曆法定在午月(多對應於陰曆五月)第一個的午日,但到了魏晉,陰曆曆法日益普及,便開始改用數字代替推算午月午日,而直接將端午定於五月初五。 [34] 
漢族端午祭 漢族端午祭
入梅出梅——這兩個日子的確定是根據節氣結合干支來推算的。按照曆法規定,芒種後逢第一個丙日為入梅,小暑後逢第一個未日為出梅。如果芒種當天的天干為丙,則將該日定為入梅,小暑當日地支為未,則將該日定為出梅。中國曆書上有黴雨始、終日的記載:開始之日稱為“入黴”,結束之日稱為“出黴”,也是入出梅的稱謂。
三伏——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起為“初伏”,從夏至後的第四個庚日起為“中伏”,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起為“末伏”,總稱為“三伏”。“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中伏天數不固定。這是因為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出現5個庚日則為20天,所以“中伏”到“末伏”有時為10天,有時為20天。比如2014年的“三伏天”來説,7月18日交“初伏”,7月28日交“中伏”,8月7日交“末伏”,8月17日“出伏”,共計30天。
“三伏天”的天氣特色是氣温高、氣壓低和空氣濕度大。這樣的氣象條件對人體健康有不利的影響。 [35] 
臘日——漢代以冬至後第三個戊日為臘日,要祭祀百神。南朝宗懍《荊楚歲時記》以十二月初八為臘日,簡稱臘八,民間至今尚有喝臘八粥的習慣;又是“佛成道日”,據説釋迦牟尼於是日得道成佛。 [33] 

干支歷公曆和農曆

三歷對比
萬年曆 萬年曆
公曆:是國際通用的歷法,又稱格列歷,在中國又叫國曆、新曆。它與地球環繞太陽運動有關,是一種陽曆。公曆以1 月1日為一年之始。
示例:2013年1 月4日,星期五。
農曆:標準名稱為夏曆,是根據月相的週期變化,並結合二十四節氣(即一年四季的變化)來制定的歷法。這是一種陰陽曆。農曆以正月初一日為一年之始。
示例:壬辰年 十一月 廿三日。(注意漢代至清朝時用皇帝年號紀年,古時與干支紀年並用的其中一個長處是不易錯亂。有的萬年曆為避免與干支歷混淆,便註明為“農曆年”。)
干支歷:以立春建寅月之日為歲首。
示例:壬辰年 壬子月 庚午日。
干支歷與公曆的關係
干支歷與通常的陽曆(如公曆)不同,後者一個月的時間長度是由人為規定而與天象無關。所以干支歷是有中國特色的陽曆,它能反映季節氣候的變化。
每年,干支歷都能和公曆的日期基本對應——因為二者都屬於陽曆,這是農曆所做不到的。比如:每年公曆2月4號或5號都是立春,也就是寅月的開始;每年4月4號或5號都是清明,也就是辰月的開始。
且干支歷和公曆每年的總天數都為365或366天,相當固定。
干支歷與農曆的關係
眾所周知,農曆是陰陽合曆,也就是既包含陰曆部分,也包括陽曆部分。它的陰曆部分定朔日為初一,望為十五,主要用來紀日,(由於古代計時器不發達,而月亮是各地都能看到並且圓缺每天都變,所以人們按照月相的變化來紀日。)而干支歷(核心為節氣)正是農曆中的陽曆部分,主要作用是用來指導農時。
農曆雖然兼顧了陰陽曆的長處,同時也有不可迴避的缺陷——月份的天數不固定,每月的大小盡不查日曆誰也不知道;平年和閏年相差整整一個月等。
節氣歷的方案
精確地核定每年的立春日為歲首,但各月並不需要嚴格的以節氣為月首;參考現有公曆,定1,3,5,7,9,11等單月為31日,2,4,6,8,10,12等雙月為30日,這樣31*6+30*6=366日,比365.25日多了基本一天。多的這一天從單月份(1月或者11月)上減去,每四年在該單月上增加一天,或者核定過下一年的立春日與1月1日相同後再確定本年度是不是需要增加或減少1月(11月)的天份。
關於紀元
干支歷正月旦(即歲首)定為立春,年長為一個迴歸年,每月為30天,劃分為均勻相等的12個月,每個月30天,年底設5天(平年)或6天(閏年)的閏周,閏周也可併入12月,即12月可以有35天或36天。閏年同公曆同,申子辰年為閏年。

干支歷特點與使用

干支歷特點

一是對任意一個日期而言,看到起標準的干支歷能馬上識別出當天地球繞太陽運行的大體位置。
二是無需閏月處理。
三是符合春夏秋冬的四季規律。
四是非常適合計算機處理。
在古代,人們觀看月亮的圓缺變化就能非常方便簡單地獲知時間,而具有陽曆性質的干支歷卻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但單純採用純陰曆又不能像純陽曆(干支歷)那樣獲知一年及四季的變化和指導農事等作用,所以我國祖先非常聰明,把陰曆和陽曆兩者的優點結合在一起,制定出一種陰陽曆。千百年來,我國的陰陽曆都在不斷改進,“陰”和“陽”二者都是缺一不可的,更沒有誰主誰輔的問題。

干支歷使用

二十四節氣和四季、公曆日期對照 二十四節氣和四季、公曆日期對照
國家時間必須有更精確的歷法系統來統籌。干支紀年、紀月、紀日,都是為了記錄和推算國家時間而設立的。干支年以干支月為基礎,而干支月則以24節氣為基礎,因此,以陽曆為基礎的干支年並不與以陰曆為基礎的農曆年相吻合。
通俗地理解,陰曆是單一以月亮朔望為依據的,最古老最直觀的歷法,主要用來應付日常的時間安排;干支紀時系統則是嚴格等分的精確時間分割,主要服務於國家時間,諸如祭祀、天象、災異等 [36] 
固中國民間和歷代帝王學中一直有使用干支歷,同時很多古書中多有記載其使用的痕跡和在曆書中推排的方法。 [37] 

干支歷干支換算

公元推算干支方法:注意,這裏的公元年的干支,僅表示此公元年立春(2月4日左右)至下一個公元年立春(2月4日左右)之間的迴歸年干支。例如2015年的乙未年表示(2015年2月4日——2016年2月4日)

干支歷序數法

天干


序數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地支
年干支推算
①年幹公式:年幹=年份個位數- 3(適用任何公元年,個位數小於3,借10)
②年支公式:年支=(年份+7)÷12餘數(整除餘0,即餘12=醜)
③年支簡化:
(西元年末二位數-1)-12*N=年支(適用於20世紀,即1900—1999年)
(西元年末二位數+3)-12*N=年支(適用於21世紀,即2000—2099年)
例:求2015年干支?
解:2015年幹=5-3=2,2=乙,故2015年天干為乙
2015年支=15+3-12=18-12=6,6=未,故2015年地支為未
綜上,2015年干支為乙未
例:求公元189年干支?
解:189年幹=9-3=6=己,189年支=(189+7)/12餘4=巳,189年干支為己巳
月干支推算
①月幹公式:月幹=年幹x2+月支(和取個位數)
例:已知2015年為乙未年,求解2015年申月天干?
解:2015年乙未年,天干為乙,乙=2,申=7
申月幹=乙x2+申=2*2+7=11,個位=1,1=甲,故申月天干為甲
例:求2012年壬辰年,亥月天干?
解:亥月幹=壬x2+亥=9*2+10=18+10=28,個位=8,8=辛,故2012年壬辰年亥月天干為辛
例:求解戊子年,子月天干?
解:子月幹=戊x2+子=5*2+11=21,個位=1,1=甲,故戊子年子月天干為甲
日干支推算
民間往往採取元旦干支推算法,進而推定陽曆某天干支,因此需要先知道元旦日的干支。因為日干支60日循環一次,公曆平年365天,閏年366天,故如果知道某一年元旦的干支,可以推導出下一年元旦的干支及其在六十花甲子中的序數:平年加5,閏年加6。
2001~2060年元旦日的干支及序數 2001~2060年元旦日的干支及序數
日天干序數=(本年元旦日干支序數+當日距元旦天數-1)mod 10
日地支序數=(本年元旦日干支序數+當日距元旦天數-1)mod 12
mod表示取餘數。
天干序數:甲為1,乙為2,以此類推。
地支序數:子為1,醜為2,以此類推。
舉例:
如計算2015年12月15日的干支:
查表可知2015年元旦日干支序數為14,12月15日距離元旦日天數-1=31+28+31+30+31+30+31+31+30+31+30+15-1=348
日天干序數=(14+348)mod 10=2,即當日天干為“乙”
日地支序數=(14+348)mod 12=2,即當日地支為“醜”
故2015年12月15日的干支為“乙丑”。 [38] 
例:求解2015年11月9日的干支。
解:2015年元旦日干支序數為14,11月9日距離元旦日天數-1=31+28+31+30+31+30+31+31+30+31+9-1=312
日天干序數=(14+312)mod 10=6,即當日天干為“己”
日地支序數=(14+312)mod 12=2,即當日地支為“醜”
時干支推算
天干



序數
-1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地支
晨子
夜子
注意:晨子=-1,夜子=11,因子時、丑時是每日的前兩個時辰,順序置前,地支序數也應置前,故將子醜置前:子=-1,醜=0,寅=1,卯=2…子=11。子時為日期分界線,一分為二,今日0點—1點,屬於晨子,子=-1;今日23點—24點,屬於夜子,子=11。八字中,今日23點-24點之前,不可換日干支,仍用今日干支。以八字命例應驗來看,今夜23點-24點,用今日干支,較為準確。
①時支公式:時支=小時÷2-1(小時為偶數),時支=(小時+1)÷2-1(小時為奇數)
②時幹公式:時幹=日干×2+時支(晨子=-1,夜子=11)
例:求1:45,23:43,18:58,0:38時支?
解:(1+1)/2-1=0=醜,(23+1)/2-1=11=子,18/2-1=8=酉,0/2-1=-1=子
例:求乙卯日17:30的干支?
解:時支=(17+1)/2-1=8=酉,時幹=乙*2+酉=2*2+8=12,個位為2,2=乙,故17:30干支為乙酉
例:求戊午日0:50、10:50、22:05、23:49干支?
解:
0:50——時支=0/2-1=-1=子,時幹=戊*2+子=5*2-1=9=壬
10:50——時支=10/2-1=4=巳,時幹=戊*2+巳=10+4=14,4=丁
22:05——時支=22/2-1=10=亥,時幹=戊*2+亥=10+10=20,0=癸
23:49——時支=(23+1)/2-1=11=子,時幹=戊*2+子=5*2+11=11,1=甲(23:49未到24點,23點至24點,屬於夜子時,還是今天,仍用今天戊幹,子=11)
例:求甲子日0:20和23:20干支?(晨子與夜子的區別)
解:0:20——時支=0/2-1=-1=子,時幹=甲*2+子=1*2-1=1=甲
23:20——時支=(23+1)/2-1=11=子,時幹=甲*2+子=1*2+11=13,個位=3=丙
推算公元前年幹,公元前年支
①公元前年幹公式:公元前年幹=8-公元前年個位數 (個位為9,8-9=-1,加10,-1+10=9=壬)
②公元前年支公式:公元前a年支=12*N-a+8
例:求公元前22年和公元前155年干支?
解:前22年幹=8-2=6=己,前22年支=12*2-22+8=10=亥,前22年為己亥年
前155年幹=8-5=3=丙,前155年支=12*13-155+8=1+8=9=戌,前155年為丙戌年

干支歷日干支推算表

日干支推算表,又名日柱推算表,一紙萬年曆,是精簡版的萬年曆,主要用於推算日干支。
年數表(1950年—1999年)
1950
31
1960
24
1970
16
1980
9
1990
1
1951
36
1961
29
1971
21
1981
14
1991
6
1952
42
1962
34
1972
27
1982
19
1992
12
1953
47
1963
39
1973
32
1983
24
1993
17
1954
52
1964
45
1974
37
1984
30
1994
22
1955
57
1965
50
1975
42
1985
35
1995
27
1956
3
1966
55
1976
48
1986
40
1996
33
1957
8
1967
0
1977
53
1987
45
1997
38
1958
13
1968
6
1978
58
1988
51
1998
43
1959
18
1969
11
1979
3
1989
56
1999
48
年數表(2000年—2049年)
2000
54
2010
46
2020
39
2030
31
2040
24
2001
59
2011
51
2021
44
2031
36
2041
29
2002
4
2012
57
2022
49
2032
42
2042
34
2003
9
2013
2
2023
54
2033
47
2043
39
2004
15
2014
7
2024
0
2034
52
2044
45
2005
20
2015
12
2025
5
2035
57
2045
50
2006
25
2016
18
2026
10
2036
3
2046
55
2007
30
2017
23
2027
15
2037
8
2047
0
2008
36
2018
28
2028
21
2038
13
2048
6
2009
41
2019
33
2029
26
2039
18
2049
11
月數表(萬年通用,1月、2月用上一年的年數)
月份
1月(用上一年數)
2月(用上一年數)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月數
6
37
0
31
1
32
2
33
4
34
5
35
日柱公式:日干支序數=年數+月數+日期(和大於60,則減60。1月、2月各天用上一年的年數)
例:求1987年12月31日、2015年11月14日、2015年1月1日干支?
解:查表得知
1987年12月31日=1987年數+12月數+31日=45+35+31=111-60=51=甲寅
2015年11月14日=2015年數+11月數+14日=12+5+14=31=甲午
2015年1月1日=2014年數+1月數+1日=7+6+1=14=丁丑
(注:1月和2月各天要用上一年的年數,2015年1月1日,未到3月,要用2014年數)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