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物候現象

鎖定
物候現象非常廣泛,大自然中,那些受環境(氣候、水文、土壤)影響出現的、以年為週期的自然現象,都屬於物候現象。
中文名
物候現象
包    括
植物物候,動物物候
課    文
《大自然的語言》

物候現象物候簡介

包括三方面:
(1)植物物候,又稱為作物物候,如各種植物發芽、展葉、開花、葉變色、落葉等現象,農作物生育期中的物候現象。
(2)動物物候,如候鳥、昆蟲及其他動物的遷徙、初鳴、終鳴、冬眠等現象。
(3)各種水文、氣象現象,如初霜、終霜、結冰、消融、初雪、終雪等自然現象。
立冬蠶豆小雪麥,一生一世趕勿着”;“十月種油,不夠老婆搽頭”,是失敗教訓的總結,提醒人們要抓緊季節,不誤農時。
“芝麻頭上兩瓣葉,只怕深來不怕淺”的農諺,生動地説明了單子葉植物(如粟)和雙子葉植物(如芝麻)對播種深度的不同要求。
“秧苗起身,還要點心”,以“點心”來比喻起身肥的作用和分量,恰到好處。冬季種麥子沒有灰肥是很大的問題,農諺用“無灰不種麥,無酒不請客”來強調説明灰肥的重要性。稻缺氮肥,葉片發黃,亟需增施肥料,農諺用“稻子黃懨懨,主人欠它豆餅錢”來諷喻。玉米打頂後可以促使植株生長有力,結棒子粗壯,農諺就用“玉米去了頭,力氣大如牛”來比喻,其他如“番薯不怕羞,一直栽到秋”,“種田草子河泥,小孩糖梗荸薺”,“秀稻黃,吃塊糖;秀稻黑,沒得吃”等都是生動活潑而又含意深刻的好農諺。
“削斷麥根,牽斷磨心”,是説麥子需要勤中耕,中耕後可以增產,但他不用增產等明字眼,而説麥子加工,磨大量的麥粉時可能會把磨心都牽斷了,這樣烘托來説,以鼓勵人們作好田間中耕工作。

物候現象物候課文

(本文選自初中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課文《大自然的語言》)
立春過後,大地漸漸從沉睡中甦醒過來。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不久,布穀鳥也來了。於是轉入炎熱的夏季,這是植物孕育果實的時期。到了秋天,果實成熟,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在秋風中簌簌地落下來。北雁南飛,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也都銷聲匿跡。到處呈現一片衰草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帶亞熱帶區域裏,年年如是,週而復始。
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注意了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係,據以安排農事。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穀子。布穀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麼:“阿公阿婆,割麥插禾。”這樣看來,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
這些自然現象,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物候知識在我國起源很早。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農諺就包含了豐富的物候知識。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已經發展為一門科學,就是物候學。物候學記錄植物的生長榮枯,動物的養育往來,如桃花開、燕子來等自然現象,從而瞭解隨着時節推移的氣候變化和這種變化對動植物的影響。
物候觀測使用的是“活的儀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氣象儀器複雜得多,靈敏得多。物候觀測的數據反映氣温、濕度等氣候條件的綜合,也反映氣候條件對於生物的影響。應用在農事活動裏,比較簡便,容易掌握。物候對於農業的重要性就在這裏。下面是一個例子。
北京的物候記錄,1962年的山桃、杏花、蘋果、榆葉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遲十天左右,比1960年遲五六天。根據這些物候觀測資料,可以判斷北京地區1962年農業季節來得較晚。而那年春初種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種的,結果受到低温的損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遲,選擇適宜的播種日期,這種損失就可能避免。
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於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緯度。越往北桃花開得越遲,候鳥也來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現象南北差異的日數因季節的差別而不同。中國大陸性氣候顯著,冬冷夏熱。冬季南北温度懸殊,夏季卻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間,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開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開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華北常感覺到春季短促,冬天結束,夏天就到了。
經度的差異是影響物候的第二個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緯度的內陸,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區的春天的來臨比內陸要遲若干天。如大連緯度在北京以南約1°,但是在大連,連翹和榆葉梅的盛開都比北京要遲一個星期。又如濟南蘋果開花在四月中或穀雨節,煙台要到立夏。兩地緯度相差無幾,因為煙台靠海,春天便來得遲了。
影響物候的第三個因素是高下的差異。植物的抽青、開花等物候現象在春夏兩季越往高處越遲,而到秋天喬木的落葉則越往高處越早。不過研究這個因素要考慮到特殊的情況。例如秋冬之交,天氣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氣温反比低處高。這叫逆温層。由於冷空氣比較重,在無風的夜晚,冷空氣便向低處流。這種現象在山地秋冬兩季,特別是這兩季的早晨,極為顯著,常會發現山腳有霜而山腰反無霜。在華南丘陵區把熱帶作物引種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腳反不適宜,就是這個道理。
此外,物候現象來臨的遲早還有古今的差異。根據英國南部物候的一種長期記錄,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種喬木抽青和開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較,可以看出後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説,春天提前九天。
物候學這門科學接近生物學中的生態學和氣象學中的農業氣象學。物候學的研究首先是為了預報農時,選擇播種日期。此外還有多方面的意義。物候資料對於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採集樹木種子的日期,很有參考價值,還可以利用來引種植物到物候條件相同的地區,也可以利用來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中國有很大面積的山區土地可以耕種,而山區的氣候、土壤對農作物的適應情況,有很多地方還有待調查。為了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開展山區物候觀測是必要的。
物候學是關係到農業豐產的科學,我們要進一步加強物候觀測,懂得大自然的語言,爭取農業更大的豐收。

物候現象練習説明

一、閲讀課文,用一兩句話回答下列問題。
1.什麼叫做物候和物候學?
2.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麼重要意義?
3.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學有什麼意義?
本題目的是引導學生從課文中提取信息,訓練概括能力。
1.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利用物候來研究農業生產的科學,就是物候學。
2.物候反映氣候條件對生物的影響,比較簡便,容易掌握,可以廣泛應用在農業生產上,避免損失。
3.緯度、經度、高下的差異和古今的差異。
4.預報農時,安排播種日期;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採集種子的日期;引種植物到氣候條件相同的地區;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
二、理解句子的意思,回答下列問題。
本題目的是揣摩本文兩個重要句子的含義。
1.立春過後,大地漸漸從沉睡中甦醒過來。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
(“次第”是什麼意思?請用它造一個句子。)
次第, 依次 ,按照順序 。或 依一定順序,一個接一個地。
造句:時光流逝,一個個曾經熟悉的名字和麪孔從你的記憶中次第隱去。
2.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穀子。布穀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麼:“阿公阿婆,割麥插禾。”
(這三個例子説明什麼道理?)
説明一些農產品普通的自然現象,在農業生產那裏,起着預報農時的作用。
三、從下邊兩題中選做一題。
1.採集幾則農諺,説説它們包含的物候知識。
2.聯繫課文中的物候知識,談談你對下面這首詩的理解,你有過與詩人類似的觀察和體驗嗎?説給大家聽聽。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設題意圖是讓學生擴展運用所學到的物候學知識。
1.農諺“清明前,開秧田”講的是根據節氣來確定“開秧田”的時間;“柳毛開花,點豆種瓜”根據物候現象來安排“點豆種瓜”的時間;“饅頭雲,天氣晴”根據雲彩的形狀預測天氣狀況。
2.課文中説“影響物候的第三個因素是高下的差異。植物的抽青、開花等物候現象在夏秋兩季越往高處越遲”,“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正説明了這一點。詩人在大林寺裏重遇春天美景後,在喜出望外中,不禁猛然“醒悟”到:原來春天是轉到這裏來了!其實,詩人並不會真的以為如此,這只是文學筆法罷了。
有過在初春爬山經歷的同學,可能曾留意到山上的樹木比平地上的樹木發芽晚。

物候現象物候

物候現象定義

讀音:wù hòu
指植物在一年的生長中,隨着氣候的季節性變化而發生萌芽、抽枝、展葉、開花、結果及落葉、休眠等規律性變化的現象,稱之為物候或物候現象;與之相適應的樹木器官的動態時期稱為生物氣候學時期,簡稱為物候期

物候現象基本介紹

主要指動植物的生長、發育、活動規律與非生物的變化對節候的反應。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動、抽葉、開花、結果、落葉;動物的蟄眠、復甦、始鳴、交配、繁育、換毛、遷徙等,均與節候有密切關係。非生物現象,例如始霜、始雪、結凍、解凍等,也稱物候現象。

物候現象物候與物候學

物候與物候學也有着重要的關係。
物候學主要是研究自然界的植物(包括農作物)、動物和環境條件(氣候、水文、土壤條件)的週期變化之間相互關係的科學。它的目的是認識自然季節現象變化的規律,以服務於農業生產和科學研究。
物候也就是談一年中月、露、風、雲、花、鳥推移變遷的過程。物候是天氣多年的積累,兩者有從屬關係。
物與候 這些自然現象不知陶醉了多少詩人,因而一草一木、一鳥一蟲也都成了他們謳歌大自然的素材,成了他們抒發感情的憑藉。不過農民們對這些自然現象的感受和詩人們又不同。幾千年來,他們注意了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與氣候之間的聯繫,並據以安排自己的農事活動。在農民看來,鳥語花香、秋山紅葉都是大自然的語言。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他們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他們趕快種穀子。春末夏初,布穀鳥開始唱歌,可是我們的農民卻懂得她在唱什麼:她在聲聲地啼叫着“阿公阿婆,割麥插禾”。
這一類的自然現象,中國古代的勞動人民稱之為物候。“物”主要是指生物(動物和植物), “候”就是中國古代人民所稱的氣和候。在兩千多年以前,中國古代人民就把一年四季寒暑的變換分為所謂二十四節氣,把在寒暑的影響下所出現的自然現象分為七十二候。物候知識的起源,在世界上以中國為最早。從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關於物候方面的農諺,就是勞動人民實踐經驗的總結。

物候現象物候學

利用物候知識來指導農業生產的研究,在世界各國已經發展成為一門科學,叫物候學。物候學和氣候學相似,都是觀測一年裏各個地方、各個區域的春夏秋冬四季推移,它們都是地方性的科學。所不同的是,氣候學是觀測記錄某地的冷暖晴雨,風雲變化,例如某天颳風,某時下雨,早晨多冷,下午多熱等等,據以推求其原因和趨向。物候學則是記錄植物的生長榮枯,動物的往來、養育,例如楊柳綠、桃花開、燕子始來等自然現象,從而瞭解氣候變化及其對動植物的影響。氣候觀測是記錄當時當地的天氣;而物候觀測的記錄,不僅反映了當天的天氣,也反映了過去一個時期內天氣的積累。所以物候學有時也叫生物氣候學

物候現象物候觀測

物候觀測所使用的是“活的儀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的構造比一般氣象儀器複雜得多,靈敏得多。因此,物候觀測的數據是綜合氣候條件(氣温、濕度等等)的反映,同時也反映了氣候條件對生物的影響。把它用於農事活動,就比較簡便,易為農民所接受。物候對農業的重要性就在於此。下面是一個例子。
1962年五一節前後在華北是比較冷的,但五一節當天早上的温度記錄卻比1961 年、1960年同天早晨的温度記錄高攝氏二、三度。北京的物候記錄卻反映出了這一事實。山桃、杏樹、蘋果、榆葉梅、西府海棠、丁香和五一節左右開花的洋槐的花期,總的説來,比1961年遲開十天左右,比1960年遲開五六天左右。根據這些物候觀測資料,可以判斷北京地區農業季節來得較晚。北京地區的農村人民公社在春初種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的日期播種的,結果受到了低温的損害。假如能注意到物候延遲,選擇適宜的播種日期,這種損失就可能避免。

物候現象四個因素

物候現象緯度

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於哪些因素呢?這首先就是緯度(南北的差異),就是説,在不同的緯度上,物候來臨的遲早是不同的。例如,越往北桃花開得就越遲,候鳥來得也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現象不僅有南北的差異,而且因季節、月份的不同而異。
例如中國地處世界最大大陸──亞洲的東部,大陸性氣候極顯著;冬冷夏熱,氣候變化極為劇烈。在冬季南北温度相差懸殊,但到夏季又相差無幾。從廣東南海沿海直到北緯26度的福州、贛州一帶,南北相差五個緯度,春初物候如桃始花相差50天之多,即每一緯度竟相差達10天。在這地區以北,情形比較複雜。如長江黃河下游平原地區,北京和南京相差六個緯度強;在陽曆三四月間桃李盛花期,前後竟相差19天。但到四五月間柳絮飛、洋槐花開時,南京和北京物候相差只有9天而已。長江黃河大平原上的物候差異尚且不能簡單地按緯度計算出來,至於丘陵、山嶽地帶物候的差異自必更為複雜。

物候現象經度

東西的差異,也就是説經度的不同,是影響物候現象的第二個因素。東西的差異,在歐洲主要決定於氣候的大陸性強弱不同。凡是大陸性強的地方,冬季嚴寒而夏季酷暑(中國温帶地區就是如此)。反之,大陸性弱(即海洋性氣候地區),則冬季既不太冷,夏季也不太熱。在歐洲如德國,從西到東,離海漸遠,氣候的海洋性逐漸減弱,大陸性逐漸增強,所以德國同一緯度的地帶,春初東面比西面冷,而到夏季就形成東面比西面熱。
中國全國具有大陸性氣候,加以天山、崑崙山、秦嶺自西向東橫亙於中部,因此地形氣候與北美、西歐大不相同。天山、崑崙山高聳於西部,在東部則秦嶺山脈由西向東漸次降低。到東經116度以東,除了個別山嶺如大別山、黃山之外,都是起伏不平的丘陵區。所以冬春從西伯利亞南下的寒潮,可以挾其餘威長驅直入,侵擾長江以南的地區。這對物候有很大影響。除了寒潮,風暴影響物候也是常有的事。
中國西南、西北的同一區域的地形高下可以相差很大,物候隨地形轉移,經度的影響就變為次要的了。
一般説來,在同緯度上,經度和高度對中國的農業生產可能起很大作用。例如在北緯30度左右,稻麥兩熟區在岷江流域只能種到2000米的高度;向西至大渡河流域可種到2200米的高度;更向西至金沙江流域則可種至2500米的高度。

物候現象海拔

影響物候的第三個因素是高下的差異。植物的抽青、開花等物候現象在春夏兩季越往高處越遲,但到了秋季,如喬木的落葉等現象則越往高處越早。不過在研究這一因素時,也應該考慮到會有例外的情況。例如秋冬之交,在天氣晴朗的空中,常會出現一種特殊的現象:在一定高度上,氣温不但不比低處低,反而更高。這叫逆温層。這一現象在山地秋冬兩季,尤其是這兩季的早晨,極為顯著。中國華北和西北一帶,不但秋季逆温層極為普遍,而且遠比歐洲的高而厚,常可高達1000米。在華南丘陵區把熱帶作物引種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腳反而不合適,就是這個道理。

物候現象古今

第四個因素是古今的差異。就是説古代和現代,物候的遲早是不同的。利用歷史上的物候記錄能否證明這一點呢?西洋最長久的實測物候記錄是英國馬紹姆家族祖孫五世在190年的時間裏對諾爾福克地方的物候記錄。這長年記錄已在英國皇家氣象學會學報上得到詳細分析,並與該會各地所記錄的物候作了比較。著者馬加萊從七種喬木春初抽青的物候記錄得出如下結論:物候是週期性波動的,其平均週期為12.2年;物候的遲早與太陽黑子週期有關……近12年來,北京春季的物候也似乎有周期性的起伏。物候最遲是在1956~1957年,而1957年正是太陽中黑子最多年。根據英國馬紹姆家族所記錄的長期物候,我們可以把18世紀和20世紀物候的遲早作一比較。如以1741~1750年十年平均和1921~193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種喬木抽青與始花的日期相比較,則後者比前者早9天。換言之,20世紀的30年代比18世紀中葉,英國南部的春天要提前9天。

物候現象國外發展

外國的物候知識起源也很早,兩千多年以前,雅典人就已經試製包括一年中物候推移的農曆。到了羅馬凱撒時代,還頒發了物候歷以供應用。歐洲有組織地觀測和研究物候,實際上始於18世紀中葉。當時瑞典植物分類學家林內就曾對瑞典境內的植物進行了系統的觀測。到了19世紀中葉以後,由於資本主義國家工業的發展和人口的增加,迫切需要增加農業生產,這才開始注意物候學的研究。日本、英國、德國的科學工作者都先後組織了物候學的觀測和研究。十月革命以後,物候學在蘇聯得到很大發展,獲得一定的成果,對農業增產起了很大作用。
美國是從19世紀後半期開始注意到物候觀測的。到了20世紀初葉,森林昆蟲學家霍普金斯花了多年的功夫專門研究物候,尤其是物候與美國各州冬小麥的播種、收穫與發育季節的關係。霍普金斯認為,植物的階段發育是受當地氣候的影響的,而氣候又制約於該地區所在的緯度、海陸關係與地形等因素;換句話説,就是制約於緯度、經度和高度這三個因素。他從大量的植物物候材料中總結出如下的結論:假如其他因素不變動,在北美洲温帶內,每向北移動緯度一度,或是向東移動經度五度,或是上升400英尺,植物的階段發育在春天和初夏將各延期4天。這就是所謂霍普金斯物候定律。這個所謂物候定律並沒有考慮到物候的古今差異。
霍普金斯把美國境內同一日子有同一物候(如桃始花、燕子來等等)的地點連成一條線(即等候線),繪成等候線圖。根據等候線圖預告各地農作物播種、收穫的時期。
不過從上文的介紹可以看出,霍普金斯的物候定律,只是根據美國的物候條件總結出來的,因此它並不適用於世界其他地區。因為物候不但因地而異,而且因時而異,並不像這個物候定律所説的那麼簡單。

物候現象研究發展

中國向來以農立國,在漢代就有七十二候。但作物的生長因地而異,各年也有不同,所以古代的月令不能解決問題。公元6世紀,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所説的農業耕種時期的物候,與現代的已有不同,可是到如今沒有進一步加以改進。
所以物候學在中國雖起源很早,到如今還是個空白點。因此,普遍展開物候觀測,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制定各地的物候歷(或自然歷)是當務之急。編物候歷應該選擇能明顯反映當地季節現象的、與農業生產關係密切的物候種類進行觀測。然後把各種物候多年平均的日期和日期變化的幅度列成一表。這種表就是物候歷,可以根據它來預報農時。
1.東風襲,戴斗笠2、星稀稀,曬破衣,星密密,雨滴滴3、清明下秧,芒種打麻4、清明前後,種瓜點豆5、螞蟻搬家,大雨嘩嘩

物候現象意義

物候學的研究是否只是為了選擇播種日期和預報農時呢?不,它的意義是多方面的。

物候現象栽培作物

農作物的區劃是推廣栽培作物,合理配置作物的先決條件。例如稻麥兩熟區的推廣界限問題,需要有周密的區劃,才可以事半功倍,獲得增產。物候觀測資料對解決這問題是很有參考價值的。

物候現象引種馴

還可以利用物候資料來進行引種馴化。如果瞭解了某種植物原產地的物候條件,就可以據以把該植物引種到條件相同的其他地區。美國人曾從中國移植不少品種的經濟作物,其中比較著名的有移植到加利福尼亞的柑橘、移植到佛羅里達的油桐和移植到中部西部各州的大豆等。這幾種經濟作物經過一二十年的培養,美國不但能自給,而且在國際市場上爭取到了一定的地位。在移植之前,美國曾派人事先從中國當時的農業試驗站、農業學校蒐集移植品種的物候條件的情報和各地的氣象情報。

物候現象對付害蟲

物候學的資料也可以幫助人們對害蟲進行鬥爭。害蟲的產生是有一定時期的。假如利用物候圖使農作物的播種期提早或延遲若干天,往往能減輕或避免害蟲的侵害,增加作物的產量。例如20世紀初,美國小麥害蟲海興蠅極為猖獗,美國農業部利用物候圖使各地小麥播種期延遲了若干天,避免了這種害蟲,增加了小麥的產量。

物候現象土地利用

中國山區面積大於平原,有很大面積的山區土地可資利用。開發山區是中國發展農業很有希望的途徑。但是山區的氣候、土壤對於農業經營的適應性,有很多地方還沒有進行調查。在山區建立氣象站不太容易,但進行物候觀測,就比較簡單易行。今後若開展山區物候觀測,那麼如何合理利用山區垂直分佈帶的問題就能得到科學的解決。可以想見,這一措施將具有多麼大的生產價值和國民經濟意義!

物候現象綠化

既然利用物候資料能預報農時,當然也能利用它來確定造林、移植樹苗、採集樹木種子的最適宜的日期。物候學的研究對綠化城市、鄉村和營造防護林以哪些樹種為佳也有幫助。

物候現象養殖

此外,物候觀測資料對於養蜂、放牧、捕魚、狩獵,以及對其他一切與生物界有關的各種經濟建設都有實際用途。利用物候資料還可以判斷地方性氣候的特點。
物候學是介於生物學和氣象學之間的邊緣科學。在生物學方面它是接近生態學,而在氣象學方面則接近於農業氣象學。但生態學(不論是植物生態學還是動物生態學)和農業氣象學又恰恰是中國生物學與氣象學中的極薄弱的環節,因此,在黨的以農業為基礎的方針指導下,應進一步加強和推進物候觀測,爭取農業更大的豐收。

物候現象古代詩詞

簡單些説,物候就是植物的萌發、開花、結果、凋謝和某些動物的遷徙、冬眠等活動,反映了氣候和節令的變化。從這個角度講,中國古詩歌中包容着極其豐富的物候知識。
比如“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題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其一)早春天氣,鴨子最先感知春江水暖,嬉戲水中。
“天寒水鳥自相依,十百為羣戲落暉。過盡行人都不起,忽聞冰響一齊飛。”(秦觀《還自廣陵》)晚冬時節,水鳥相依,一聲冰響,羣鳥驚飛。鴨子與小鳥同是春天的使者。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趙師秀《約客》)詩中出現的三種物象,表明了春末夏初梅子黃熟時的節令特點。
黃巢《題菊花》説:“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菊花凋零,蝴蝶斂跡,雖不着一“秋”字,秋時的陣陣涼意卻撲面而來。
至於李白的《塞下曲》,則把讀者引向另一個世界:“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五月正值仲夏,在內地早已是百花凋謝之日,而地處西北邊塞的天山(祁連山)仍舊積雪覆蓋,無楊柳與花草,表明在黃河流域海拔超過四千多米的地方,既無夏季又無春秋的特點。由此不難看出內地跟塞外氣候的差異之大。
涉筆物候的古詩中往往會看到前人的農事和軍事活動。如范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蝴蝶雙雙入菜花,日長無客到田家。”這兩句寫江南晚春鄉村的詩,藉蝴蝶入菜花的描述襯托農夫農婦農事忙碌。再看文同的《早晴至報恩山寺》:“煙開遠水雙鷗落,日照高林一雉飛。大麥未收治圃晚,小蠶獨卧斫桑稀。”上聯描繪了一幅遠山高林、野鳥飛翔的生動畫圖;下聯寫了春夏之交農夫農婦收麥、整菜、採桑、喂蠶,忙碌不堪的情景,親切動人。而盧綸的“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塞下曲》其三)則是寫行軍打仗:敵人夜逃,雁羣驚飛,由此引起我軍大將的警惕,遂率領士兵追趕敵騎,充分表現了中華兒女的英雄氣概。
風馬牛不相及。《左傳 僖公四年》
枳句來巢,空穴來風。戰國 楚 宋玉《 風賦》
金以剛折,水以柔全;山以高陊,谷以卑安。晉 葛洪《抱朴子 廣 譬》
水性自雲靜,石中本無聲。如何兩相激,雷轉空山驚。唐 韋應物《聽嘉陵江水聲寄深上人》
草木本無意,榮枯自有時。唐 孟浩然《江上寄山陰崔少府國輔
物候古詩詞還有: 雨打清明節,幹到夏至節。
清明早,小滿遲,穀雨種棉正適時。
清明颳了墳頭土,瀝瀝拉拉四十五。
清明要晴,穀雨要淋。穀雨無雨,後來哭雨。
清明晴,六畜興;清明雨,損百果。
穀雨有雨兆雨多,穀雨無雨水來遲。
立夏不下,桑老麥罷。
立夏東風到,麥子水裏澇。
立夏到小滿,種啥也不晚。
立夏刮陣風,小麥一場空。
小滿前後,種瓜種豆。
小滿暖洋洋,鋤麥種雜糧。
過了小滿十日種,十日不種一場空。
芒種不種,過後落空。
芒種麥登場,秋耕緊跟上。
芒種刮北風,旱斷青苗根。
夏至無雨三伏熱,處暑難得十日陰。
夏至無雨,囤裏無米。
夏至未來莫道熱,冬至未來莫道寒。
夏至有風三伏熱,重陽無雨一冬晴。
夏至進入伏裏天,耕田像是水澆園。
夏至刮東風,半月水來衝。
小暑不種薯,立伏不種豆。
小暑風不動,霜凍來的遲。
大暑到立秋,積糞到田頭。
立秋無雨,秋天少雨;白露無雨,百日無霜。
立秋處暑雲打草,白露秋分正割田。
立秋有雨樣樣有,立秋無雨收半秋。
立秋雨淋淋,來年好收成。
處暑種高山,白露種平川,秋分種門外,寒露種河灣。
頭秋旱,減一半,處暑雨,貴如金。
白露天氣晴,穀子如白銀。
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
秋分不割,霜打風磨。
秋分穀子割不得,寒露穀子養不得。
糧食冒尖棉堆山,寒露不忘把地翻。
綜觀上述云云,可知中國古典詩歌的物候描寫,不單有文學方面的藝術價值,還是研究物候學及農業、軍事的可貴資料。

物候現象農諺

“立冬蠶豆小雪麥,一生一世趕勿着”;“十月種油,不夠老婆搽頭”,是失敗教訓的總結,提醒人們要抓緊季節,不誤農時。
“芝麻頭上兩瓣葉,只怕深來不怕淺”的農諺,生動地説明了單子葉植物(如粟)和雙子葉植物(如芝麻)對播種深度的不同要求。
“秧苗起身,還要點心”,以“點心”來比喻起身肥的作用和分量,恰到好處。冬季種麥子沒有灰肥是很大的問題,農諺用“無灰不種麥,無酒不請客”來強調説明灰肥的重要性。稻缺氮肥,葉片發黃,亟需增施肥料,農諺用“稻子黃懨懨,主人欠它豆餅錢”來諷喻。玉米打頂後可以促使植株生長有力,結棒子粗壯,農諺就用“玉米去了頭,力氣大如牛”來比喻,其他如“番薯不怕羞,一直栽到秋”,“種田草子河泥,小孩糖梗荸薺”,“秀稻黃,吃塊糖;秀稻黑,沒得吃”等都是生動活潑而又含意深刻的好農諺。
“削斷麥根,牽斷磨心”,是説麥子需要勤中耕,中耕後可以增產,但他不用增產等明字眼,而説麥子加工,磨大量的麥粉時可能會把磨心都牽斷了,這樣烘托來説,以鼓勵人們作好田間中耕工作。
“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就是説有晚霞的話,以後幾天都是晴空萬里的好天氣;早霞出現的話天氣就會變壞
根據動物的各種行為來判斷天氣的農諺:
雨中聞蟬叫,預告晴天到。
早蚯聞蟬叫,晚蚯迎雨場。
麻雀囤食要落雪。
螞蟻壘窩要落雨。
魚跳水,有雨來。
燕子低飛要落雨。
癩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穩。
龜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亂如麻。
豬銜草,寒潮到。
雞遲宿,鴨歡叫,風雨不久到。
根據二十四節氣來判斷天氣及播種、收割、收穫的農諺:
雨打清明節,幹到夏至節。
清明早,小滿遲,穀雨種棉正適時。
清明颳了墳頭土,瀝瀝拉拉四十五。
清明要晴,穀雨要淋。穀雨無雨,後來哭雨。
清明晴,六畜興;清明雨,損百果。
穀雨有雨兆雨多,穀雨無雨水來遲。
立夏不下,桑老麥罷。
立夏東風到,麥子水裏澇。
立夏到小滿,種啥也不晚。
立夏刮陣風,小麥一場空。
小滿前後,種瓜種豆。
小滿暖洋洋,鋤麥種雜糧。
過了小滿十日種,十日不種一場空。
芒種不種,過後落空。
芒種麥登場,秋耕緊跟上。
芒種刮北風,旱斷青苗根。
夏至無雨三伏熱,處暑難得十日陰。
夏至無雨,囤裏無米。
夏至未來莫道熱,冬至未來莫道寒。
夏至有風三伏熱,重陽無雨一冬晴。
夏至進入伏裏天,耕田像是水澆園。
夏至刮東風,半月水來衝。
小暑不種薯,立伏不種豆。
小暑風不動,霜凍來的遲。
大暑到立秋,積糞到田頭。
立秋無雨,秋天少雨;白露無雨,百日無霜。
立秋處暑雲打草,白露秋分正割田。
立秋有雨樣樣有,立秋無雨收半秋。
立秋雨淋淋,來年好收成。
處暑種高山,白露種平川,秋分種門外,寒露種河灣。
頭秋旱,減一半,處暑雨,貴如金。
白露天氣晴,穀子如白銀。
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
秋分不割,霜打風磨。
秋分穀子割不得,寒露穀子養不得。
糧食冒尖棉堆山,寒露不忘把地翻。
早起浮雲走,中午曬死狗
早看東南,晚看西北
雲從東南漲,有雨不過晌
日出紅雲升,勸君莫遠行;
日落紅雲升,來日是晴天
日落雲裏走,地雨半夜後
烏雲接日高,有雨在明朝;
烏雲接日低,有雨在夜裏
烏龍打壩,不陰就下。
雲在東,雨不兇;
雲在南,河水滿
天上鈎鈎雲,地上雨淋淋
大寒不寒,人馬不安。
雨打五更日曬水。
春分有雨病人稀。
空心雷,不過午時雨。

物候現象物候成語

陰晴圓缺
落葉知秋
春暖花開
風和日麗
皓月千里
秋高氣爽
鑠石流金
雪虐風饕
春光明媚
春風得意
春華秋實
春意盎然
春花秋月
春寒料峭
春雨如油
夏日可畏
夏雨雨人
夏爐冬扇
冬裘夏葛
秋高氣爽
一葉知秋
秋高氣爽
天高雲淡
晚風習習
萬里無雲
烏雲密佈
陰風怒號
冰雪嚴寒
秋風蕭瑟
大雪紛飛
碧空萬里
日麗風和
風輕雲淡
風雨交加
天寒地凍
風雨悽悽
惠風和暢
春暖花開
寒冬臘月
歲暮天寒
風輕雲淨
碧空如洗

物候現象候鳥觀測

家 燕
金腰燕
樓 燕
黃 鸝
杜 鵑
布穀鳥(四聲杜鵑
豆 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