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寒潮

(自然天氣現象)

鎖定
寒潮,是一種自然天氣現象,顧名思義,就是寒冷空氣好像潮水般奔流過來的意思,它屬於空氣(冷空氣)流動的一種形式。 [14]  寒潮是來自高緯度地區的寒冷空氣,在特定的天氣形勢下迅速加強並向中低緯度地區侵入,造成沿途地區大範圍劇烈降温、大風和雨雪天氣。這種冷空氣南侵達到一定標準的就稱為寒潮。
寒潮是冬半年來自極地或寒帶的寒冷空氣,像潮水一樣大規模地向中、低緯度的侵襲活動。寒潮襲擊時會造成氣温急劇下降,並伴有大風和雨雪天氣。對工農業生產、羣眾生活和人體健康等都有較為嚴重的影響。
侵入中國的寒潮,主要是在北極地帶、俄羅斯西伯利亞以及蒙古國等地暴發南下的冷高壓。這些地區,大多是分佈在北極地帶,冬季長期見不到陽光,到處被冰雪覆蓋着,停留在那些地區的空氣團越來越冷、越來越幹,當這股冷氣團積累一定的程度,氣壓增大到遠遠較南方高時,就像貯存在高山上的洪水,一有機會,就向氣壓較低的南方氾濫、傾瀉,這就形成了寒潮。
2024年1月,據中國氣象局消息,自2023年11月起,中國發生的寒潮過程有了編號。這是為提高寒潮預報預警精準性和服務水平而採取的一項重要舉措 [17] 
中文名
寒潮
外文名
coldwave
別    名
強冷空氣
類    別
一種災害性天氣
發生季節
秋末、冬季、初春時節
寒潮關鍵區
(70°~90°E,43°~65°N)
拼    音
hán cháo

寒潮氣象定義

寒潮是極地或寒帶向較低緯度帶侵襲的強烈冷空氣活動 [16]  。並不是説所有的冷空氣侵襲過程都叫做寒潮,一般是冷空氣侵襲到某地以後,若能使那些地方的温度在一天(24小時)內降低8攝氏度以上,同時那一天的最低温度又在4攝氏度以下時,這股冷空氣叫作寒潮。 [14] 
廣東省氣象局將寒潮標準定義為:一天內日平均氣温下降8℃以上,或兩日內平均氣温急劇下降10℃,同時最低氣温降至5℃或以下。 [13] 
寒潮是冬季的一種災害性天氣,羣眾習慣把寒潮稱為寒流。 [1]  這種冷空氣南侵達到一定標準的就稱為寒潮。 [2] 
標準:因各地受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影響,寒潮標準也不相同。由中央氣象台2006年制定的中國冷空氣等級國家標準中規定寒潮的標準是:某一地區冷空氣過境後,氣温24小時內下降8℃以上,且最低氣温下降到4℃以下;或48小時內氣温下降10℃以上,且最低氣温下降到4℃以下;或72小時內氣温連續下降12℃以上,並且最低氣温在4℃以下。 [14] 
由於中國幅員遼闊,南方和北方氣候差異很大,一般而言,北方採用的寒潮標準是:24小時降温10℃以上,或48小時降温12℃以上,同時最低氣温低於4℃;南方採用的寒潮標準是:24小時降温8℃以上,或48小時降温10℃以上,同時最低温度低於5℃。 [9] 
2016年因強寒潮天氣廣州局地下雪 2016年因強寒潮天氣廣州局地下雪
因此,又有一個補充規定:長江中下游及其以北地區,在48小時內降温10攝氏度以上,長江中下游最低氣温在4攝氏度以下(春季則改為江淮地區最低氣温在4攝氏度以下),陸上三大行政區出現5級以上大風,渤海、黃海、東海先後有7級以上大風,作為寒潮警報標準。如果以上地區48小時內降温達14攝氏度以上,陸地上有3–4個大行政區有5–7級大風,沿海所有海區出現7級以上大風,則為強寒潮標準。

寒潮形成原因

地理因素
由於南極大陸周圍被廣闊的海洋環繞,海洋將南極洲與其他大陸分隔得很遠。海水的比熱容大,所以海洋每升温或降温1度,吸收或釋放的熱量都非常多。當冷空氣通過海洋上空時,海洋緩慢降温會釋放大量熱量削弱冷空氣。加之南半球西風帶完整又強大,冷空氣都被強勁的西風困在南極大陸上很難溢出,因此南半球很少發生寒潮。北半球則不同,亞歐大陸北美大陸連接着北極地區和低緯地區,陸地高大的山脈和高原切斷了西風帶,導致北半球的西風勢力遠小於南半球且西風帶不連續,而陸地升温快降温也快,當北半球冬季到來時,這兩塊大陸的氣温會低達零下幾十度,對冷空氣沒有削弱作用,北極的冷空氣因此可以沿着這兩塊大陸一路南下,入侵低緯地區。因此北半球的冬季要遠比南半球的冬季寒冷,寒潮也年年頻發。
中國位於歐亞大陸的東南部。從中國往北去,就是蒙古國和俄羅斯的西伯利亞。西伯利亞氣候寒冷,再往北去,就到了地球最北的地區——北極了。那裏比西伯利亞地區更冷,寒冷期更長。影響中國的寒潮首先就是在北冰洋的冰面上形成,然後在西伯利亞或蒙古高原得到加強,最後一路南下。在北美洲,寒潮則主要形成於北極地區以及加拿大育空地區哈德遜灣
位於高緯度的北極地區、西伯利亞、蒙古高原、育空高原、哈德遜灣一帶地方,全年受太陽的斜射,地面接受太陽光的熱量很少。尤其是到了冬天,太陽直射處南移,北半球太陽光照射的角度越來越小,因此,地面吸收的太陽光熱量也越來越少,地表面的温度變得很低。在冬季北冰洋地區,氣温經常在-20℃以下,最低時可到-60℃~-70℃。1月份的平均氣温常在-40℃以下。
在北極地區由於太陽光照弱,地面和大氣獲得熱量少,常年冰天雪地。到了冬天,太陽光的直射位置越過赤道,到達南半球,北極地區的寒冷程度更加增強,範圍擴大,平均氣温一般都在-40℃~-50℃以下。範圍很大的冷氣團聚集到一定程度,在適宜的高空大氣環流作用下,就會大規模向南入侵,形成寒潮天氣 [10] 
寒潮橫掃中國大部分地區 寒潮橫掃中國大部分地區 [2]
由於北極和西伯利亞一帶的氣温很低,大氣的密度就要大大增加,空氣不斷收縮下沉,使氣壓增高,這樣便形成一個勢力強大、深厚寬廣的冷高壓 [10] 
2016年因強寒潮天氣廣州局地下雪 2016年因強寒潮天氣廣州局地下雪
當這個冷性高壓系統的勢力強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像決了堤的海潮一樣,一瀉千里,洶湧澎湃地向中國襲來,給中國帶來帶來劇烈降温,相繼出現降温、大風、雨雪或冰凍天氣,受影響的範圍廣這就是寒潮。 [10] 
冷高壓氣團推進形成冷鋒 冷高壓氣團推進形成冷鋒
每一次寒潮爆發後,西伯利亞的冷空氣就要減少一部分,氣壓也隨之降低。但經過一段時間後,冷空氣又重新聚集堆積起來,孕育着一次新的寒潮的爆發。 [10] 
受冷空氣影響的人羣 受冷空氣影響的人羣
北半球的大多數冷空氣都是在北冰洋形成,然後在西伯利亞、加拿大等地區得到加強,再進一步南下。
南半球的南極大陸上也有很強的冷高壓,而且南極大陸上積蓄的冷空氣要比北半球的勢力更龐大也更穩定。但是,由於南半球有完整又強勢的西風帶存在,冷空氣都被西風帶封鎖在南極大陸上很難入侵中低緯地區,以及南極洲被廣闊的海洋包圍,海洋會減弱冷空氣的勢力。因此南半球很少發生寒潮,冷空氣的活動範圍和活動頻率都小於北半球。
2008雪災-廣州火車站 2008雪災-廣州火車站
來源地區
(1)新地島以西洋麪上
冷空氣經巴倫支海、前蘇聯歐洲地區進入中國。它出現次數最多,達到寒潮強度的也最多。
(2)新地島以東洋麪上
冷空氣大多數經喀拉海、太梅爾半島、前蘇聯地區進入中國。它出現次數雖少,但氣温低,可達寒潮強度。
(3)冰島以南洋麪上
冷空氣經前蘇聯歐洲南部或地中海黑海裏海進入中國。它出現次數較多,但温度不很低,一般達不到寒潮強度,但如果與其它源地的冷空氣匯合後也可達到寒潮強度。
寒潮關鍵區:據中央氣象台統計資料,95%的冷空氣都要經過西伯利亞中部(70°~90°E,43°~65°N)地區並在那裏積累加強,這個地區就稱為寒潮關鍵區。
寒潮路徑
入侵中國的寒潮主要有三條路徑:
(1)西路:從西伯利亞西部進入中國新疆,經河西走廊向東南推進;
(2)中路:從西伯利亞中部和蒙古進入中國後,經河套地區和華中南下;
(3)東路:從西伯利亞東部或蒙古東部進入中國東北地區,經華北地區南下;
(4)東路加西路:東路冷空氣從河套下游南下,西路冷空氣從青海東南下,兩股冷空氣常在黃土高原東側,黃河長江之間匯合,匯合時造成大範圍的雨雪天氣,接着兩股冷空氣合併南下,出現大風和明顯降温。

寒潮組成結構

寒潮極渦

北半球冬季極區對流層中上層500hPa上的繞極區氣旋式渦旋,稱為極渦。它是大規模極寒冷空氣的象徵,地面為淺薄冷高壓,700hPa轉為低壓環流。

寒潮極地高壓

(1)500hPa圖上有完整的反氣旋環流,能分析出不少於一根閉合等高線
(2)有相當範圍的單獨的暖中心與位勢高度場配合;
(3)暖性高壓主體在70°N以北;
(4)高壓維持三天以上。
寒潮地面高壓
寒潮全過程中冷鋒後地面高壓,多數屬於熱力不對稱系統,高壓前部有強冷平流;後部則為暖平流,中心區温度平流趨於零,少數高壓始終為冷性。可表示冷空氣強弱,中心移動路徑可作為冷空氣的移動路徑。
寒潮冷鋒
在寒潮地面高壓的前緣都有一條強度較強的冷鋒作為寒潮的前鋒,它隨高度向冷空氣一側傾斜,在高空等壓面上對應有很強的鋒區,鋒區結構上寬下窄在300hPa及以下各等壓面上均有明顯的冷槽和鋒區。

寒潮形成過程

寒潮短期

寒潮的短中期天氣過程分為三大類:
(1)小槽發展型;
(2)低槽東移型;
(3)橫槽(轉豎)型。
小槽發展型
實質是通過不穩定小槽、小脊發展,把從大西洋到東西伯利亞的大倒Ω流型演變為東亞倒Ω流型的過程,引導新地島以西冷空氣南下,取西北路徑經西伯利亞、蒙古入侵中國。
低槽東移型
歐洲小槽東移過程中,有來自北方的新鮮冷空氣併入,使小槽發展,導致寒潮過程。低槽東移型寒潮要注意兩股冷空氣的合併。 [11-12] 
橫槽(轉豎)型
東亞倒Ω流型建立時,極渦向西伸出一個東-西走向槽,槽前後是偏北風(340°–20°)與偏西風(300°–250°)的切變。

寒潮中期

中期過程是寒潮爆發前的大的環流背景。
包括:
a.倒“Ω”流型;
b.極渦偏心型;
c.大型槽脊東移型。
倒Ω流演變特徵
a.初始階段:兩個大洋北部脊向極地發展,極渦一分為二,分別移到東、西兩半球,(或極渦偏於東半球),則東半球為兩個大洋脊挾持一個大極渦,形成大倒Ω流型
b.醖釀階段:大倒Ω流型向亞洲地區收縮,形成東亞地區倒Ω流型,亞洲極渦加強並南壓,極渦底部鋒區加強,鋒區上常有長波發展或橫槽緩慢南壓,形成強冷空氣醖釀形勢。
c.爆發階段:中緯度長波急速發展,或橫槽轉豎、或橫槽南壓,引導冷空氣侵襲中國。最後東亞大槽加深重建,過程結束。
寒潮襲哈密 寒潮襲哈密
東亞倒Ω流型的建立主要是烏拉爾山鄂霍次克海兩個地區有高壓脊向極區發展,並在北冰洋形成反氣旋打通而形成。預報員常把烏拉爾山的高壓脊作為預報寒潮和強冷空氣的關鍵系統。綜上所述,寒潮中期預報的關鍵系統應是兩個大洋上的暖性高壓脊。

寒潮主要特點

寒潮是中國境內常見的一種災害性天氣,發生的次數較多,活動範圍廣大。 [14]  並不是説所有的冷空氣侵襲過來都叫寒潮,一般是冷空氣侵襲到某地以後,若能使那些地方的温度在一天(24小時)內降低10攝氏度以上,同時那一天的最低温度又在5攝氏度以下時,才把這股冷空氣叫作寒潮。 [15] 
寒潮爆發在不同的地域環境下具有不同的特點。在西北沙漠和黃土高原,表現為大風少雪,極易引發沙塵暴天氣。在內蒙古草原則為大風、吹雪和低温天氣。在華北、黃淮地區,寒潮襲來常常風雪交加。在東北表現為更猛烈的大風、大雪,降雪量為全國之冠。在江南常伴隨着寒風苦雨。 [10]  9月到次年5月均可發生,集中於3–4月,中國大部分地區受到影響。

寒潮基本種類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的寒潮年鑑將冷空氣過程分為全國性寒潮、區域性寒潮、強冷空氣、一般冷空氣四級。
全國性寒潮:凡日平均氣温的過程總降温>10℃,負距平絕對值>5℃的站點數,北方至少有32站(佔北方站點數的三分之一),南方至少有13站(約佔南方站點數的四分之一);或南北方達到上述影響強度的總站數超過40站,同時過程總降温大於7℃,負距平的絕對值大於3℃的總站數超過90站(佔南北方站點總數的60%),則作為“全國性寒潮”。
區域性寒潮:凡日平均氣温的過程總降温大於10℃,負距平的絕對值大於5℃的南北方站點數超過20站,同時過程總降温大於7℃,負距平的絕對值大於3℃,南北方站點數超過40站的,則作為“區域性寒潮”。
寒潮來襲 寒潮來襲
強冷空氣:凡同樣影響強度的站點數達到區域性寒潮標準的一半以上時,則作為“強冷空氣”。
一般冷空氣:凡同樣影響強度的站點數達到強冷空氣標準的一半以上時,或日平均氣温的過程總降温大於7℃,負距平的絕對值大於3℃的總站數超過20站;或雖未達上述標準,但造成了一定災害的過程,一律作為“一般冷空氣”。 [3] 
1.地面圖上冷高壓的強度;
2.高空圖上冷中心的數值;高空鋒區強度;冷區範圍和冷平流強度;
3.地面圖上冷鋒強度(温度水平梯度大小)冷鋒後降温程度;冷鋒後變壓中心強度;鋒面附近其它氣象要素和天氣現象也可間接説明寒潮強度。

寒潮主要危害

寒潮是一種大型天氣過程,會造成沿途大範圍的劇烈降温、大風和風雪天氣。由寒潮引發的大風、霜凍雪災雨凇等災害對農業、交通、電力、航海、以及人們健康都有很大的影響。寒潮和強冷空氣通常帶來的大風、降温天氣,是中國冬半年主要的災害性天氣。寒潮大風對沿海地區威脅很大。
寒潮造成的大面積降雪 寒潮造成的大面積降雪
寒潮帶來的雨雪和冰凍天氣對交通運輸危害不小。寒潮的移動速度為每小時幾萬米,與火車的速度差不多。影響中國的寒潮大致有三條路線:一條是西路。這是影響中國時間最早、次數最多的一條路線。強冷空氣自北極出發,經西伯利亞西部南下,進入中國新疆,然後沿河西走廊,侵入華北、中原,直到華南甚至西南地區。第二條是中路。強冷空氣從西伯利亞的貝加爾湖和蒙古國一帶,經過中國的內蒙古自治區,進入華北直到東南沿海地區。第三條是東路。冷空氣從西伯利亞東北部南下,有時經過中國東北,有時經過日本海朝鮮半島,侵入中國東部沿海一帶。從這條路線南下的寒潮主力偏東,勢力一般都不很強,次數也不算多。

寒潮寒潮大風

寒潮大風是由寒潮天氣引起的大風天氣。寒潮大風涉及面較廣,中國北方地區的內蒙古、甘肅、寧夏、陝西北部、山西北部、河北、河南北部以及黑龍江、吉林遼寧等地均是寒潮大風頻發的地區,淮河以南到中國南海中部海域也可以出現寒潮大風。寒潮大風主要是偏北大風,風力通常為5~6級,當冷空氣強盛或地面低壓強烈發展時,風力可達7~8級,瞬時風力會更大。
中國寒潮大風地理分佈廣泛,可遍及全國,年大風頻次(日數)分佈具有區域性特徵,多數地區大風年平均日數在20~70天左右,西北地區、華北、東北地區青藏高原在10~75天之間,西南地區、華南及長江流域為3~25天。全國有三個大風日數高頻區:第一個是青藏高原,年大風日數達75~100天及以上,是中國範圍最大的大風天氣高發區,經常引起雪域高原出現大風災害,影響牧業生產。第二個是內蒙古北部和新疆西北部,該地區是寒潮入侵的必經之路,尤其內蒙古北部地勢平坦,寒潮大風暢行無阻,大風日數多達50~80天,導致該地區風沙及風蝕沙化非常嚴重,對農牧業生產影響很大。第三個大風高頻區是東北地區的松遼平原,大風日數在25~50天左右,該地區是東北氣旋發展加強的區域,並且其西部有大興安嶺內蒙古高原,東部有小興安嶺長白山,大地形的狹管效應增強了風力。該地區春季寒潮大風頻繁,常造成春旱,影響春播生產。中國寒潮大風的季節日數分佈有明顯的季節差異。大多數地區春季大風日數多於冬季和秋季,夏季大風日數最少。
寒潮大風造成的災害主要取決於風力和大風持續的時間。就全國來看,瞬時出現的最大風速,除了高山和有力的地形外,只有內蒙古北部出現過40m/s以上的寒潮大風。據多年大風過程統計,中國沿海較內陸大風時間長,北方較南方大風時間長,偏北大風比偏南大風持續時間長。寒潮大風對農業生產、漁業生產、航運和軍事活動等會造成很大影響,嚴重的可釀成災害,給國民經濟帶來巨大的損失。

寒潮寒潮凍害

寒潮天氣的一個明顯特點是劇烈降温,低温能導致作物霜凍害、河港封凍、交通中斷災害,常會給工農業帶來經濟損失。寒潮凍害特指冬季嚴寒對越冬作物的凍害。寒潮天氣過程是高緯地區大規模的強冷空氣南下,使經過之地出現劇烈降温和大風的天氣過程。
當氣温下降到0℃(冰點)以下或較長時間持續在0℃以下,就會引發越冬作物的植株體結冰而喪失一切生理活動,造成植株枯萎或死亡,嚴重的低温也能引起牲畜患病或凍死,造成嚴重的農牧業氣象災害,即寒潮凍害。寒潮凍害主要是0℃(冰點)以下的低温造成植物組織冰凍而受害。很多研究成果表明,低温導致細胞組織結冰是植物死亡之原因。
中國處於世界上典型的季風區域,冬季盛行東北季風,夏季盛行東南季風。在冬半年,中國華北和東北地區吹西北風華中為北風,華南地區東北風冬季風帶來的天氣是嚴寒和乾燥。
凍害對農業威脅很大,如中國的冬小麥柑橘生產常因凍害而遭受巨大損失。寒潮凍害不僅取決於寒潮路徑和強度,而且與農作物種類和地理位置有密切關係。中國受凍害影響最大的是北方冬麥區,凍害發生最多的區域是北方農業農業區長江中下游地區
長江以北冬麥區因降雪少,秋旱,冷空氣活動頻繁,山川河谷容易積聚冷空氣,常出現凍害;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因丘陵山地多,冷空氣南下受山脈阻滯,停留堆積,導致洞庭湖盆地和浙、閩丘陵地區出現的凍害持續時間長、温度低,並常伴有降雪、凍雨天氣,部分江河湖泊封凍,使麥類、油菜、蠶豆、豌豆和柑橘類經濟林木遭受嚴重凍害。在西部的荒漠和高寒山區,因很少有越冬作物,因此寒潮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不大。

寒潮寒潮雪災

在寒潮過程中,最突出的天氣是降雪(雨)、大風和劇烈降温。冬季適量的積雪覆蓋對於農作物越冬、增加土壤水分、凍死害蟲卵、減輕大氣污染等是有益的,但寒潮帶來過多的降雪,甚至連續數天或十多天的暴風雪,就會造成災害。在牧區,由於寒潮暴風雪而釀成的“白災”,牧草雪深埋,牲畜吃不上鮮草,乾草供應不上,造成凍餓或因而染病,發生大量死亡,對畜牧業危害很大。
2008雪災 2008雪災
雪災可能發生期的長短由積雪開始期和終止期決定的。積雪初日越早,終日越晚,雪災發生期就越長,反之亦然。中國大部分牧區雪災可能發生始期在10–11月份,終期在3–4月份,可能發生期約6個月。但各地雪災可能發生始期差異較大,平原區一般是從東北向西南推遲,山地和高原牧區則隨海拔高度的增加而提前。終止期和始期正好相反,從東北向西南逐漸提前,山地和高原牧區隨海拔高度的增加而推遲,在青藏高原中部海拔4500m以上的高寒牧區,雪災可能發生期從8月中旬到次年7月中旬,幾乎整年都可發生。
積雪期的長短只反映雪災可能發生期,而是否形成雪災還要看積雪深度、密度、牧草高度和畜牧本身狀況。據牧區的調查分析,中國牧區雪災實際發生的主要時段在10月份到次年5月份,主要發生期在11月份和3–4月份,分別佔年總次數的50%和40%左右。由於11月份的雪量大,表層積雪可日融夜凍,形成冰殼,牲畜不易破冰雪採食,造成“餓災”。3–4月份牲畜膘情最差,部分牧區又處於接羔保育期,此期冷空氣活動最為頻繁,一旦發生雪災,牲畜損失大。此外,雪災危害的程度和所造成的經濟損失還因各種牲畜的生理特性以及抗災能力存在較大的差異。
2008雪災 2008雪災
雪災對北方地區農牧業影響較大,氣象上俗稱為“白災”。主要防禦措施有以下幾種:
建立草料庫
這是抗禦雪災的主要戰略措施。在入冬前要備足草料,在條件好的地區,可以擴大草場面積和建立人工飼料基地,種植飼料作物和優良牧草,為草料庫提供充足的草料,以解決雪災期的飼料問題。
加強棚圈建設
在雪災發生後實行牲畜圈養,避免風雪直接危害。若在放牧轉場途中,則要利用避風向陽、乾燥的地形,壘築防風牆、防雪牆,儘可能做到避寒防凍,以減輕暴風雪的危害。
機械破雪和除雪
當雪災強度不大時,可用機械或馬羣破雪,即在被雪覆蓋的草場上,先放馬羣,再放牛羣,最後放羊,也可收到較好的抗災效果、
加強預警
有關部門應嚴密監視可能引發暴風雪的天氣形勢,提前預報暴風雪的強度和影響範圍,併發布相關預警信號,提醒各界提前防禦。
此外,雪災除了對牧區畜牧業有危害外,雪災對城市交通也能產生嚴重影響,因此在大雪降臨時,高速公路和城市市區應及時清除路面積雪。為了加速積雪融化,可以在路面撒播融雪劑。在寒潮暴風雪強烈發生時,應避免出行或停車避讓,交通部門必要時要關閉公路、鐵路和航運交通,防止發生交通事故。暴風雪即將來臨時應對温室、大棚和畜舍等農業設施進行加固。防止被暴雪壓垮或被大風吹倒。
寒潮雨凇
一般在初冬或冬末初春季節,寒潮降温天氣產生的雲中過冷卻液態降水碰到地面物體後會直接凍結成冰,形成雨凇。冬春季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電線、樹枝上被一層晶瑩的冰雪包裹或懸掛,這就是雨凇。有人將雨凇等同於凍雨,其實雨凇和凍雨形成的物理機制和結果確實是相同的,但仍有一定區別。凍雨是一種天氣現象,而雨凇是凍雨的結果,是一種災害或景觀。
在多數情況下,雨凇是一種災害性的天氣現象。嚴重的雨凇厚度可達幾釐米,能壓斷樹木、電線和電杆,造成供電和通訊中斷,妨礙公路和鐵路交通,威脅飛機飛行安全
中國雨凇發生最多的地區是貴州,其次是湖南、湖北、河南和江南等省區。北方地區雨凇出現較多的地區是山東、河北、遼東半島、陝西和甘肅,其中甘肅東南部、陝西關中地區更多一些;而四川、雲南、寧夏、山西以及華南沿海很少出現雨凇。
貴州發生雨凇天氣日數最多,但每次雨凇持續時間並不長,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和安徽等省出現的天數稍少,但每次雨凇天氣持續的時間較長,湖南常德和湖北鍾祥最長一次雨凇天氣持續的時間分別達到466小時和443小時,大約20天;雨凇很少出現的地區持續時間也最短,通常不到10小時。
每年的11月中旬前後,北方地區開始出現雨凇,南方要到12月。但湖北11月中旬就可能出現雨凇,雨凇開始期較早,結束期一般都在3月中旬以後;遼東半島雨凇結束期在4月初,華東沿海和華南沿海在1月末至2月初較早地結束。中國多數地區雨凇發生在1-2月,3月較少;但新疆烏魯木齊、遼寧、河北、山東等地以11月和3月最多,1月和2月反而較少。
中國北方地區雨凇出現之後就地消失的佔多數,但也有擴展到南方地區的,有時最終到貴州才消失。南方雨凇的源地主要是貴州,雨凇發生次數約佔總數的84%左右,發生在湖南的僅佔16%。雨凇消失於貴州的站94%左右,消失在湖南的佔6%左右。
雨凇造成災害的可能性與程度都大大超過霧凇,在高緯度地區,雨凇是常出現的災害性天氣現象。消除雨凇災害的方法主要是在雨凇出現時,採取人工落冰的措施,發動輸電線沿線居民不斷把電線上的雨凇敲刮乾淨,並對樹木、電網採取支撐措施;在飛機上安裝除冰設備或乾脆繞開凍雨區域飛行,可部分減輕雨凇帶來的危害。

寒潮寒潮預報

寒潮預報應包括:寒潮的強冷空氣堆積預報;寒潮的爆發預報;寒潮的路徑與強度預報;寒潮天氣預報
寒潮來襲 寒潮來襲
1.小槽發展型預報着眼點:小槽本身的温壓場結構;上游脊是否發展;南支波動的位置;上下游效應:東亞大槽是否減弱東移。
2.低槽東移型預報着眼點:低槽西北側是否有小槽移近,有無新鮮冷空氣補充併入,槽後脊到裏海、黑海烏拉爾山能否發展。
3.橫槽轉豎型預報着眼點:橫槽本身的温壓場結構(不利於脊的發展),風場的轉變,阻高的崩潰或不連續後退,長波調整
2016年1月,受強冷空氣影響,21日夜間至25日中國中東部地區自北向南將先後有強降温和大風天氣,大部地區氣温將下降6~10℃,局地降温可達12~14℃(圖1);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最低氣温將下降至-10℃左右,0℃線將南壓至華南中部一帶(圖2)。安徽中南部、浙江西北部、福建西北部、廣東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區最低氣温可能逼近或突破歷史極值。長江以北地區最低氣温出現時間為23日或24日凌晨,長江以南地區最低氣温出現時間為24日或25日凌晨。 [4] 
2024年1月,據中國氣象局消息,自2023年11月起,我國發生的寒潮過程有了編號。這是為提高寒潮預報預警精準性和服務水平而採取的一項重要舉措

寒潮預警標識

1.對農作物造成凍害(秋季和春季危害最大,春季秧苗出土,遇到大幅度降温,會凍死秧苗,秋季農作物沒有成熟遭遇降温,使農作物減產)——強烈降温
2.吹翻船隻,摧毀建築物,破壞農場——大風
3.壓斷電線,折斷電線杆——大雪、凍雨
寒潮和強冷空氣通常帶來的大風、降温天氣,是中國冬半年主要的災害性天氣。
寒潮帶來的雨雪和冰凍天氣對交通運輸危害不小。可造成鐵路車站道岔凍結,鐵軌被雪埋,通信信號失靈,列車運行受阻。雨雪過後,道路結冰打滑,交通事故明顯上升。
寒潮預警信號 寒潮預警信號
綜述
寒潮預警信號分四級,分別以藍色、黃色、橙色、紅色表示。
標準:48小時內最低氣温將要下降8℃以上,最低氣温小於等於4℃,陸地平均風力可達5級以上;或者已經下降8℃以上,最低氣温小於等於4℃,平均風力達5級以上,並可能持續。防禦指南:
寒潮藍色預警 寒潮藍色預警
1.政府及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做好防寒潮準備工作;
2.注意添衣保暖;
3.對熱帶作物、水產品採取一定的防護措施
4.做好防風準備工作。
標準:24小時內最低氣温將要下降10℃以上,最低氣温小於等於4℃,陸地平均風力可達6級以上;或者已經下降10℃以上,最低氣温小於等於4℃,平均風力達6級以上,並可能持續。
寒潮黃色預警 寒潮黃色預警
1.政府及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做好防寒潮工作;
2.注意添衣保暖,照顧好老、弱、病人;
3.對牲畜家禽和熱帶、亞熱帶水果及有關水產品、農作物等採取防寒措施;
4.做好防風工作。
橙色預警信號
寒潮橙色預警信號 寒潮橙色預警信號
標準:24小時內最低氣温將要下降12℃以上,最低氣温小於等於0℃,陸地平均風力可達6級以上;或者已經下降12℃以上,最低氣温小於等於0℃,平均風力達6級以上,並可能持續。
1.政府及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做好防寒潮應急工作;
2.注意防寒保暖;
3.農業、水產業、畜牧業等要積極採取防霜凍、冰凍等防寒措施,儘量減少損失;
4.做好防風工作。
標準:24小時內最低氣温將要下降16℃以上,最低氣温小於等於0℃,陸地平均風力可達6級以上;或者已經下降16℃以上,最低氣温小於等於0℃,平均風力達6級以上,並可能持續。
寒潮紅色預警 寒潮紅色預警
1.政府及相關部門按照職責做好防寒潮的應急和搶險工作;
2.注意防寒保暖;
3.農業、水產業、畜牧業等要積極採取防霜凍、冰凍等防寒措施,儘量減少損失;
4.做好防風工作。

寒潮預防措施

在冬春季節,寒潮大風天氣常常對農作物和人們生產生活造成較大的影響和災害。大風災害的防禦,主要要做到以下幾點:
高度重視
及時做好各項防禦工作。各地、各有關部門應該高度重視立即行動,採取有力應對措施,及時、負責地組織好防禦工作。同時,要利用新聞媒體、電子商務、手機短信等,迅速將天氣變化過程及其有關消息和防禦措施向社會發布,以便廣大羣眾和有關單位及時開展防禦工作。
採取措施
確保農業生產安全。各縣(市、區)和市農業局要組織農技人員深入一線,積極指導和幫助羣眾採取各項防禦和補救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災害損失。以設施農業為防禦重點,認真做好棚體加固、壓緊棚膜、保温防凍等防禦工作。加強圈舍加固、畜禽免疫等工作,做好幼仔畜的保暖,提高畜禽抗寒抗病能力,確保畜禽安全。 [5] 
立即行動
切實做好其他方面工作。各地、各有關部門要迅速行動,明確責任,落實任務,對大風可能影響的建築工地户外廣告、電力設施、城鄉危房等重點部位,認真排查,對可能出現的問題要提早預防,採取強有力的措施,確保人民羣眾生命財產安全
交通安全
大風對海、陸、空交通的運營影響都比較大,從事海上作業的人員,應根據天氣預報情況採取停止作業、回港避風、加固船隻和鑽井平台等措施;加強船舶動態監管,做好現場巡查和現場檢查工作;密切關注天氣變化,嚴格執行抗風等級的規定,嚴禁超抗風等級冒險航行。加強值班,保持正規瞭望,謹慎駕駛;加強船岸聯動,企業的主要管理人員積極、主動、全面地掌握船舶狀況,及時消除潛在的不安全因素。在風力很強的情況下,應關閉機場和高速公路,特殊情況下,客運列車也要停運,以便防止大風引發交通事故
品種培育
植物凍害是在強冷空氣爆發南下產生劇烈的降温時引起越冬作物和果樹受凍,造成植株死亡或部分死亡,因此防禦凍害一方面要設法提高越冬作物和經濟果木抗禦低温的能力,另一方面是採取措施阻擋寒風入侵,減小降温強度。防禦凍害的有效措施主要有:培育耐寒品種,提高抗凍能力
對於越冬作物或亞熱帶經濟果木,選育耐寒性強的品種,提高植株抗凍能力,是避免或減輕凍害的一項戰略性措施。
冬前管理
加強冬前管理,增強抗凍能力
栽培管理的好壞直接影響到越冬作物和果木的抗凍能力,因此搞好冬前栽培管理是防禦寒潮凍害的重要措施。
利用環境
利用局地氣候環境,實時避凍栽培
在中國亞熱帶柑橘栽培的北緣地區,充分利用山體或水體有利的小氣候資源環境栽培柑橘,可以有效地避過或減輕寒潮凍害。
寒潮來襲 寒潮來襲

寒潮注意事項

1.當氣温發生驟降時,要注意添衣保暖,特別是要注意手、臉的保暖。
2.關好門窗,固緊室外搭建物。
3.外出當心路滑跌倒。
4.老弱病人,特別是心血管病人、哮喘病人等對氣温變化敏感的人羣儘量不要外出。
5.注意休息,不要過度疲勞。
6.採用煤爐取暖的家庭要提防煤氣中毒
7.應加強天氣預報,提前發佈準確的寒潮消息或警報。
8.發佈準確的寒潮消息或警報,使海上船舶及時返航。
9.事先對農作物,畜羣等做好防寒準備。

寒潮防凍措施

防禦凍害除上述的戰略措施外,還可以在冬季低温來臨前和降温期間採用多種防寒抗凍措施。政府及相關部門按照職責做好防寒潮的應急和搶險工作;注意防寒保暖;農業、水產業畜牧業等要積極採取防霜凍、冰凍等防寒措施,儘量減少損失、做好防風工作。

寒潮露天增温

利用一切條件提高近地面層温度,如佈設煙堆、安裝鼓風機等,打亂逆温層,對近地層有顯著地增温效果,其中燻煙一般能提高近地層温度1~2℃。

寒潮植被覆蓋

利用覆蓋物保護植物體的地上部或地下怕凍部位,減少地面長波輻射,防禦寒風侵襲,從而起到防寒作用。覆蓋有水平和垂直覆蓋兩種,其中有直接覆蓋在作物上或果樹上的,有搭棚覆蓋的,還有采用包紮式的。風障對防禦凍害也有較好效果,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採用不同類型和不同傾角的風障設計。

寒潮噴灑藥劑

主要用於果樹防凍。噴化學藥劑防禦凍害,一是利用生長激素控制果樹生長規律,增強抗凍能力。化學方法防禦凍害是一種應急措施,必須掌握短期的寒潮降温預報。
另外,在寒潮發生後,還可以針對不同作物採取一些簡單的防寒補救措施。如撬泥培土護根,壓草保苗等。對早播出苗的春馬鈴薯、春大豆,可以及時搭好小拱棚防寒。各類作物受凍後,要根據凍害程度和苗情,及時追施適量速效氮肥和鉀肥,每畝(1/15hm²)施尿素氯化鉀各3~5kg,以便促進植株儘快恢復生長。

寒潮鑑別方法

每年冬季都有很多次較強冷空氣南下,造成中國大範圍地區大幅度的降温。中國很多媒體都習慣稱之為“寒流”,這種説法是不正確的。這種現象應該稱之為“寒潮”。那麼什麼是“寒潮”,什麼是“寒流”呢。二者如何區別呢。下面作一下具體的解釋:
寒潮是中國境內常見的一種災害性天氣,發生的次數較多,活動範圍廣大。寒潮,顧名思義是寒冷的空氣像潮水一樣奔流過來的意思。但並不是説所有的冷空氣侵襲過來都叫寒潮,一般是冷空氣侵襲到某地以後,若能使那些地方的温度在一天(24小時)內降低10℃以上,同時那一天的最低温度又在5℃以下時,這股冷空氣叫作寒潮。但因各地受地理環境氣候條件影響,寒潮標準也不相同。
寒潮的發生原因:侵入中國的寒潮,主要是在北極地帶、俄羅斯的西伯利亞以及蒙古人民共和國等地暴發南下的冷高壓。這些地區,大多是分佈在北極地帶,冬季長期見不到陽光,到處被冰雪覆蓋着,停留在那些地區的空氣團好像躺在一個天然的大冰窖裏面一樣,越來越冷、越來越幹,當這股冷氣團積累一定的程度,氣壓增大到遠遠較南方高時,就像貯存在高山上的洪水,一有機會,就向氣壓較低的南方氾濫、傾瀉,這就形成了寒潮。
寒潮帶來的結果:受到寒潮侵襲的地方,常常是風向迅速轉變,風速增大,氣壓突然上升,温度急劇下降,同時還可能下雨、下雪,出現霜和冰凍現象。寒潮南下,在中國西北和內蒙古及北方地區常有大風沙天氣。在淮河以北地區一般表現為少雨,偶爾有降雪。過淮河後,降水機會增多。在中國冬季,寒潮一般是每隔3~8天出現一次,但比較強大的寒潮,平均每年有4次左右。大致出在10月底至翌年1月下旬,個別年份在2月下旬也有寒潮發生。當寒潮向南方大規模流動時,暖空氣也隨之“節節敗退”,因此所經過的地區,首先要受到暖空氣的影響,温度顯著升高。如果所經過的地區原來就已經在暖氣團控制下,那麼在寒潮前面暖空氣不斷輸送之下,也會出現温度猛烈升高的天氣。因而經常在寒潮之前要暖和一兩天。
寒潮侵入中國的路徑:侵入中國的寒潮並不是每次都一樣,這要看北極地帶和西伯利亞的冷空氣哪一部分氣壓最高,中國哪一部分氣壓最低。另外還受中國的高山峻嶺阻擋的影響。
那麼寒流又是一種什麼現象呢。要清楚什麼是寒流,就要先來了解什麼是洋流。海洋表層的水,以巨大的規模、相對穩定的速度,緩慢地沿着一定的方向有規律地不斷的流動,稱為洋流,也叫海流。洋流按其性質可分暖流和寒流兩種。凡流動的洋流,海水温度比經過的海區水温高的稱為暖流,一般從低緯度流向高緯度的洋流皆屬暖流;凡流動的洋流,海水温度比經過海區海水温度低的稱寒流,一般從高緯度流向低緯度的海流皆屬寒流。東西方向流動的洋流,一般屬暖流性質,唯有南半球的西風漂流,由於受南極大陸及海上浮冰的影響,海水温度較低,屬寒流性質。
洋流產生的影響:洋流的主要影響是對大陸沿岸氣候有很大影響,寒流會使流經海區和沿海地帶的氣温降低、降水減少。暖流流經的海區和沿海地帶,一般較同緯度其它海區氣温高、空氣濕潤、雨量充沛,有利於農業生產
洋流主要成因:是海面受長期而穩定的風向吹送形成的;此外,還與各地海水的密度、海面的高低、地球自轉偏向力和陸地輪廓、島嶼的分佈等有關。各大洋洋流的分佈和流動的方向雖然很複雜,但還是有規律可循的。
1.在赤道至南北緯40°或60°之間,形成一低緯度環流,其流向在北半球呈順時針方向,南半球成逆時針方向。每個環流的西部都是暖流,東部都是屬於寒流。
2.在北緯40°或60°以北形成一高緯環流。其環流方向為逆時針方向,環流西部為寒流,東部為暖流。
3.赤道以北的北印度洋,因位於北迴歸線以南屬季風洋流。冬季吹東北季風,表層海水向西流,洋流呈反時針方向流動;夏季吹西南季風,表層海水向東流,洋流呈順時針方向流動。
4.東西方向流動的洋流,除南半球的西風漂流外,都具暖流性質。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寒潮是屬於空氣(冷空氣)流動的一種形式,而寒流則是屬於洋流(海水)流動的範疇。因此,寒潮和寒流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概念,二者是不能混為一談的。

寒潮寒潮益處

寒潮也有有益的影響。地理學家的研究分析表明,寒潮有助於地球表面熱量交換。隨着緯度增高,地球接收太陽輻射能量逐漸減弱,因此地球形成熱帶、温帶和寒帶。寒潮攜帶大量冷空氣向熱帶傾瀉,使地面熱量進行大規模交換,這非常有助於自然界的生態保持平衡,保持物種的繁茂。 [6] 
日本宮古島風能發電站 日本宮古島風能發電站
氣象學家認為,寒潮是風調雨順的保障。例如,中國受季風影響,冬天氣候乾旱,為枯水期。但每當寒潮南侵時,常會帶來大範圍的雨雪天氣,緩解了冬天的旱情,使農作物受益。“瑞雪兆豐年”這句農諺為什麼能在民間千古流傳。這是因為雪水中的氮化物含量高,是普通水的5倍以上,可使土壤中氮素大幅度提高。雪水還能加速土壤有機物質分解,從而增加土中有機肥料。大雪覆蓋在越冬農作物上,就像棉被一樣起到抗寒保温作用。有道是“寒冬不寒,來年不豐”,這同樣有其科學道理。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專家認為,寒潮帶來的低温,最有效的天然“殺蟲劑”,可大量殺死潛伏在土中過冬的害蟲和病菌,或抑制其滋生,減輕來年的病蟲害。據各地農技站調查數據顯示,凡大雪封冬之年,農藥可節省60%以上。 [6] 
寒潮還可帶來風資源。科學家認為,風是一種無污染的寶貴動力資源。舉世矚目的日本宮古島風能發電站,寒潮期的發電效率是平時的1.5倍。 [6] 

寒潮相關新聞

1983年4月初,南疆西部山區寒潮大雪厚度達1m,僅温宿縣就損失幼畜30%左右。 [6] 
1956~1957年、1965~1966年、1976~1977年冬春季,西藏出現了三次範圍廣、強度大、積雪深、持續時間長和災情嚴重的雪災 [6] 
1977年10月24~29日,北方大部地區降了雨雪,華北、華東北部降了大暴雨(雪),其中內蒙古普降暴雪,錫盟北部最大,過程降雪量達58mm,烏盟北部、赤峯市北部、哲盟北部及興安盟、呼盟牧區降雪量25~47mm,上述地區積雪厚度達16~33cm,局部60~100cm,為近40年罕見,大雪封路,交通中斷,造成嚴重特大雪災。 [6] 
2008年1月10日起在中國發生的大範圍低温、雨雪、冰凍等自然災害2008年中國雪災)。中國的上海、浙江、江蘇、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重慶、四川、貴州、雲南、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等20個省(區、市)均不同程度受到低温、雨雪、冰凍災害影響。截至2月24日,因災死亡129人,失蹤4人,緊急轉移安置166萬人;農作物受災面積1.78億畝,成災8764萬畝,絕收2536萬畝;倒塌房屋48.5萬間,損壞房屋168.6萬間;因災直接經濟損失1516.5億元人民幣。森林受損面積近2.79億畝,3萬隻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在雪災中凍死或凍傷;受災人口已超過1億。其中湖南、湖北、貴州、廣西、江西、安徽、四川等7個省份受災最為嚴重。 [6] 
中新網1月19日電,西伯利亞正有一股霸王級的寒潮蓄勢待發,受其影響,南方8省市將迎來大範圍雨雪冰凍天氣。隨着冷空氣的到來,全國大部地區將開啓“冰河模式”。 [7] 
2016年3月7日18時,中央氣象台發佈寒潮黃色預警,預計7日夜間至11日中國中東部大部地區自北向南將先後出現大風降温和雨雪天氣,大部地區氣温將下降6-10℃ [8]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