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數九

鎖定
數九,又稱冬九九,是中國民間一種計算寒天與春暖花開日期的方法。一般“三九、四九”時最冷,是一年中最冷的時段。當數到九個“九天”(九九八十一天),便春深日暖、萬物生機盎然,是春耕的時候了。
數九方法在中國民間口口相傳,有歷史但缺乏記載,至於起源何時,沒有確切的資料。在傳統文化中,九為極數,為“至陽”之數,又是至大之數,“至陽之數”的積累意味着陰氣的日益消減,累至九次已到了頭,意味着寒去暖來,“春已深矣”了。
中文名
數九
外文名
The beginning of winter frost
別    名
冬九九
數九寒天
流行地區
中國
設定時間
古代
拼    音
shǔjiǔ
類    別
中國民間計算寒暖日期方法
計算方法
從冬至日當日數起

數九習俗簡介

九盡桃花開、春深日暖 九盡桃花開、春深日暖
數九,是中國民間廣泛流傳的習俗之一。數九即是從冬至逢壬日算起(亦有説法從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依此類推。所謂“熱在三伏,冷在三九”,一年當中最寒冷的時期便是"三九、四九天"。數九一直數到“九九”八十一天,“九盡桃花開”,此時寒氣已盡,天氣暖和了。由於中國幅員遼闊,各地的氣候相差懸殊,與冬至逢壬日“九九八十一天,九盡桃花開、春深日暖”相對應的只有中國部分地區,並非全國各地都如此,一些寒冷地區在春季尚未有春天氣息。
民諺雲:“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數九。”數九方法在中國一些地方口口相傳,有歷史、乏記載,至於起源何時,沒有確切的資料。古人效法於天,取象於地,定節氣以識節律,制曆法而知時變;氣分陰陽,萬物流轉,人事通乎天文,大道成於自然。在中國傳統哲學中的陰陽的消長,陽長陰消就象徵暖來寒去。在傳統文化中,九為極數,乃最大、最多、最長久的概念。九個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不過”之數。九,為“至陽”之數,也稱老陽,九又是至大之數,“至陽之數”的積累意味着陰氣的日益消減,累至九次已到了頭,意味着寒去暖來,“春已深矣”了,到了春耕的時候。 [1-2] 
數九計算寒暖的方法,適用於中國冬至前後冷暖變化明顯的地區,冷暖變化計算精確到天數,從冬至逢壬日數起,最冷時段在“三九、四九”,數至“九九八十一天”便是春深日暖。也有一些地方數九是從冬至當天算起的,在一些寒冷地區,冰天雪地,冬春兩季很長時間段內氣温均在零下攝氏度,冬至前後冷暖變化不明顯,“交九”早晚幾天、氣温高低幾攝氏度沒多大區別;為了方便數九,從冬至日開始算起,即冬至當日叫“交九”,每九天為“一九”,依次類推。

數九產生機理

民諺:“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數九。” 民諺:“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數九。”
在冬至時期,白天最短,太陽直射角度與地面夾角最小,單位面積的地面受到的日照強度最小,因此地面每天得到的太陽熱量最少,地面日熱量收支逆差尚未達到最大值。而在冬至以後,雖然白天日趨增長,但增長的速度卻很緩慢,從冬至到“三九”這一時期,平均每天只增長約一分鐘,同時太陽直射角度與地面夾角增加也很緩慢,地面日熱量收支仍處在逆差狀況,所以繼續失去熱量,地温繼續下降。地面總熱量收支逆差在“四九”時段才達到最大值,也由於空氣的温度主要受地温影響,這就導致了“三九、四九”時段氣温最低。另外,“三九”前後,西伯利亞地區的冷氣團也發展到極為強盛的階段,強冷空氣的頻頻入侵也是造成氣温低的原因之一。 [1] 
冬季最寒冷的一段時間一般是出現在冬至之後。立冬後,表示進入了冬季,並不是進入冬季就意味着開始寒冷,因此時地表在下半年貯存的熱量還有一定的能量,所以還不很冷。在民間有“十月小陽春”一説,“十月小陽春”即是指在孟冬期間出現的風和日麗、温暖舒適“小陽春”天氣,所以,實際上初冬(孟冬)這時期一般不會很冷,但隨着時間推移,冷空氣頻繁南下,氣温逐漸下降。在冬天季節,所謂“冷在三九與四九”,冬至之前通常不會很冷,真正寒冬是在冬至之後,尤其是“三九天”、“四九天”。冬至交節時間在每年公曆12月21-23日,以冬至逢壬日為起點推算“九九”八十一天,即是在公曆3月下旬(春分前後)便“九盡桃花開”、“春深日暖”。由於中國幅員遼闊,各地的氣候相差懸殊,並非全國各地都如此。 [3-4] 

數九計算方法

數九寒天 數九寒天
從冬天的冬至逢壬日算起(冬至後逢第一個壬日開始叫“交九”,意思是寒冷的開始),每九天為一"九",第一個九天叫做"一九",第二個九天叫"二九",依此類推,數到"九九"八十一天,"九盡桃花開",天氣就暖和了。民諺:“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數九”。一般“四九”時最冷,是一年中最冷的一段時間;到了“九九”時,便寒氣盡消,春深日暖了。 [5] 
“數九”的正確算法是從冬至後第一個壬日算起,故,“九”在每個年份中具體日期是不固定的,須視冬至後第一個壬日在哪一天而定。另有認為“數九”是從冬至這天算起的,從冬至這天算起那麼每年“九”的具體時間是固定的,每個“九”都固定在冬至後第9天、第18天、第27天…。“數九”從冬至這天算起的算法是不太準確的。 [4-6] 
“數九”最初的算法是從冬至後第一個壬日(指古代的“干支紀日法”中帶有“壬”字頭的那一天)算起,俗語云:“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數九。”由於比較麻煩,後來也有從冬至算起了。 [4] 

數九民間歌謠

數九民間歌謠 數九民間歌謠
“數九”是農耕社會的產物,歷史悠久,在民間口口相傳。它是古人世世代代在生產、生活實踐基礎上,利用自然界的一些生態反映和天氣徵兆的經驗總結,具有相當大的科學性,至今仍對人民羣眾的生產、生活的安排起着指導作用,所以一直盛行不衰,廣泛流傳在人們的口頭上,體現在人們的行為中。
隨着歷史發展,南北風俗文化融合,“數九”廣泛流傳,至遲在南北朝時期已經在北方地區流行,梁代宗懍荊楚歲時記》中就寫道:“俗用冬至日數及九九八十一日,為寒盡。”“數九歌”在南北各地都有,不過歌詞版本略有不同。各地的人們根據各地不同的氣候條件、景象特徵、農事物候及風俗習慣,編排出了各種數九九的諺語、歌謠和順口溜 [2] 
七九河開    數九 七九河開 數九
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九九消寒歌”,俗稱“九九歌”。數九歌謠版本很多。冬季“數九”時要唱《數九歌》,此歌多錄當地民眾慣習之物候氣象,以記寒暑。《清嘉錄》曾記載蘇州一地歌雲:“一九二九,相喚弗出手。三九廿七,籬頭吹觱慄。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窮漢街頭舞。不要舞,不要舞,還有春寒四十五。六九五十四,蒼蠅垛屋栨。七九六十三,布衲兩肩攤。八九七十二,貓狗躺渹地。九九八十一,窮漢受罪畢。剛要伸腳眠,蚊蟲獦蚤出。”後來,人們按照各地的農事物候以及風俗習慣,編排出了更加順口的“九九歌”,比如:“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此外還有很多諺語,比如“春打六九頭”,是説“立春”一般都在“六九”的第一天。 [4] 
這些民謠和民諺琅琅上口,即使不識字的農夫農婦乃至孩童,也很容易記憶,具有幫助人們判斷寒暑更迭、農耕時令的實用價值。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