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敬天法祖

鎖定
中華文明是一個有恆久敬天法祖信仰的文明。
“古之有言:‘觀天之象,究天之極,行天之道,謂之敬天;安祖於土,守祖於陵,習祖于慧,謂之法祖。’”(姬英明) [1] 
敬天法祖,大抵就是敬奉上天,將天神格化,相信“老天爺”,同時祭祀祖先,祈求祖先的福澤庇佑,並效法祖先的懿德嘉行、家風家法等。敬天法祖是早在上古就已經形成的傳統文化習俗,數千年來一直流傳於華夏大地。所謂“祖宗家法”在古代有着極為重要的社會地位 [2-3] 
敬畏上天、尊奉祖先是漢民族傳統文化理念。天神稱祀,宗廟稱享,祭祀天神稱為外事,祭祀宗廟稱為內事。出自《明史》卷四十八“敬天法祖,無二道也。朱熹曰:“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故以所出之祖配天地,配天以祖亦所以尊祖也。” [3-4] 
中文名
敬天法祖
來    源
民間傳統
類    型
信仰祭祀
性    質
文化

敬天法祖詳細釋義

敬天法祖傳承釋義

敬天法祖,古今有之。姬英明傳承曰:“古之有言:觀天之象,究天之極,行天之道,謂之敬天;安祖於土,守祖於陵,習祖于慧,謂之法祖。” [5] 

敬天法祖祭祀節日

古代中國“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祭祀有嚴格的等級界限。天神地祇只能由天子祭祀。諸侯大夫可以祭祀山川。士庶人則只能祭祀自己的祖先和灶神。清明節、寒食節、端午節、中元節、重陽節是祭祖日。祭祖也是漢人宣告自己為炎黃子孫最直接的方式。 [3]  [6] 

敬天法祖敬天

宋朝天子祭天出行儀仗 宋朝天子祭天出行儀仗
天不言語,以災異譴告。敬天信仰就是天人感應信仰。“早夜敬天,於是得安文王之道。”王者如此上事,則敬天安命之道。欽崇天道,永保天命。敬天的方式是祭天。祭天又稱郊祀明堂之祭,是傳統文化裏的國家吉禮第一禮儀。“夫古之畏敬天而重天郊……是故天子每至歲首,必先郊祭以離開天,乃敢為地,行子禮也;每將同師,必先郊祭以告天,乃敢征伐,行子道也。” [2] 
敬天信仰有載於典籍《詩經》:“敬天之怒,無敢戲豫。敬天之渝,無敢馳驅。昊天曰明,及爾出王。昊天曰旦、及爾遊衍。” [7]  “上既勸王和德以安國,故又言當畏敬上天,當敬天之威怒,以自肅戒,無敢忽慢之而戲謔逸豫。又當敬天之災變,以常戰慄,無敢忽之而馳驅自恣也。天之變怒,所以須敬者,以此昊天在上,人仰之皆謂之明,常與汝出入往來,遊溢相從,終常相隨,見人善惡。既曰若此,不可不敬慎也。” [8]  古代中國“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祭祀有嚴格的等級界限。天神地祇只能由天子祭祀。諸侯大夫可以祭祀山川。士庶人則只能祭祀自己的祖先和灶神。 [3] 
唐朝《郊祀議》曰:“孔子云:‘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此萬世不易之法也。昔長孫無忌請祀高祖於圜丘以配昊天上帝,祀太宗於明堂以配上帝,義為得之。今國家嗣興唐祚,追尊孝德,而以堯舜為肇祀之祖,宜以神堯配天於圜丘,孝德皇帝配上帝於明堂,禮也。其服物制度,古有常儀,願罷一切偽飾。”郊以祀天,祀天而必法則其所垂之象,使凡吾身之所被服、吾身之所乘駕、吾禮之所施設文飾,莫非天之象焉。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郊之祭也,大報本反始也。祭天服飾象徵着上天垂象、天象,所以天子祭天要穿十二紋章袞冕。三公之冕九,祀、火、毳、藻、繡、爵弁等冕六,韋弁、皮弁、玄冠,合上九。三孤祀冕而下八,無火冕。公卿七,又無毳冕上大夫六,又無藻冕。中大夫五,又無皮弁。下大夫四,又無爵弁。士服三,祀弁、爵弁、玄冕。庶士玄冠。

敬天法祖法祖

道德經》只説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未嘗認為應當“法祖”,《道德》、《南華》提倡恢復人的真性情,反對外在條規對人性的壓抑、異化,故而有“六親不和有孝慈”、“不尚賢使民不爭”、“百姓皆謂我自然”的教導,又豈會呼籲“法祖”。“敬天”是尊重自然法;“法祖”亦遵循先祖習慣法。正所謂:“萬物本於天,人本乎祖。郊之祭也,大報本反始也,故以配上帝。天垂象,聖人則之,郊所以明天道也。”孔子曰:‘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王者尊其考,欲以配天,緣考之意,欲尊祖,推而上之,遂及始祖。 [3]  [9] 
歷代有天下者,皆以祖配天。始祖感天神靈而生,祭天則以祖配之。自外至者,無主不上。“《爾雅·釋天》文。雲‘自外至者,無主不上’,《公羊》宣三年傳文,‘外至’者,天神也,‘主’者,人祖也。故祭以人祖配天神也。” [10-11] 

敬天法祖其它相關

敬天法祖文字記述

其一,法立國之祖。即所謂的“祖述堯舜,憲章文武”關於法開國之祖前面有所論述,如周初法文王和周公秦二世一即位也遵奉始皇,為止立廟。而且自漢以後,歷代王朝,莫不尊其開國之君主為祖先,而且開國之主遺留下的制度、命令,後代也不敢隨意改動。
帝王譜系中的五帝 帝王譜系中的五帝
其二,法五帝。效法遠古時代的五帝,這點在《史記》《漢書》中多有記載。如《漢書·王莽傳》記載,王莽甫一即位,就尊黃帝為始祖,帝虞為二世祖,並立有九廟:“一曰黃帝太初祖廟,二曰帝虞始祖昭廟,……太初祖廟東西南北各四十丈,高十七丈,餘廟半之。……功費數百鉅萬,卒徒死者萬數。”又《元命包》雲:“夏,白帝之子。殷,黑帝之子。周,蒼帝之子。”是其王者,皆感大微五帝之精而生。 [6]  五帝猶仁、義、禮、智、信之心,隨感而應者也。 [4]  五帝是“五行精氣之神”,人間的帝王和朝代就是五帝輪流所感應而生的,因此也稱為“感生帝”,如堯是赤帝所感生,舜是黃帝所感生,禹是白帝所感生,湯是黑帝所感生,周文王是蒼帝所感生。帝王祭天當然要祭祀與自己一朝相應的天帝。
五帝
五主
五方
五行
五獸
五常
祭祀日
祭品
青帝
蒼龍
立春
青珪
白帝
西
立秋
白琥
赤帝
立夏
赤璋
黑帝
立冬
黑璜
黃帝
先立秋十八日
黃琮

敬天法祖大明敬仰

敬天法祖 明朝 敬天法祖 明朝
明朝時乾清宮裏的匾額上的四個字為“敬天法祖”。“入門丹陛至乾清宮大殿,其扁曰‘敬天法祖’四字。崇禎元年八月初四日懸安,系高太監時明筆也。” [1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