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從軍行

(隋代盧思道詩作)

鎖定
《從軍行》是隋代詩人盧思道的詩作。這首詩的前半部分寫征戰將士英勇奮戰,長戍不歸的戎馬生活。後半部分寫將士和他們妻子的兩地相思,表現離別之情和厭戰情緒。全詩語多排偶,七言轉韻,音節自然,近似唐人歌行之體。
作品名稱
從軍行
作    者
盧思道
創作年代
隋代
出    處
盧武陽集
作品體裁
樂府詩

從軍行作品原文

從軍行
朔方烽火照甘泉,長安飛將出祁連
犀渠玉劍良家子,白馬金羈俠少年
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魚麗逐左賢
谷中石虎經銜箭,山上金人曾祭天
天涯一去無窮已,薊門迢遞三千里
朝見馬嶺黃沙合,夕望龍城陣雲起
庭中奇樹已堪攀,塞外徵人殊未還
白雪初下天山外,浮雲直向五原間
關山萬里不可越,誰能坐對芳菲月
流水本自斷人腸,堅冰舊來傷馬骨
邊庭節物與華異,冬霰秋霜春不歇
長風蕭蕭渡水來,歸雁連連映天沒
從軍行,軍行萬里出龍庭
單于渭橋今已拜,將軍何處覓功名。 [1] 

從軍行註釋譯文

從軍行詞句註釋

①朔方:北方。又古縣名,漢置。治所在今內蒙古自治區杭錦旗西北。甘泉:漢宮名。故址在今陝西淳化西北甘泉山。本秦宮。漢武帝增築擴建,在此朝諸侯王,饗外國客;夏日亦作避暑之處。
②飛將:飛將軍李廣。祁連:山名。匈奴語意為“天山”。廣義的祁連山是甘肅省西部和青海省東北部邊境山地的總稱,綿延一千公里。狹義的祁連山系指最北的一支。
③犀渠:用犀皮製成的盾牌。古代傳説中的獸名。《山海經·中山經》:“(釐山)有獸焉,其狀如牛,蒼身,其音如嬰兒,是食人,其名曰犀渠。”玉劍:玉具劍,劍鼻和劍鐔用白玉製成的劍。良家子:好人家的子弟。
④金羈(jī):金飾的馬絡頭。
⑤平明:猶黎明。偃月:橫卧形的半弦月。這裏指半月形的陣營。右地:匈奴右賢王的領地。西部地區。對“左地”而言。左地,漢代匈奴左賢王轄下的上谷以東地區。
⑥薄暮:傍晚。魚麗:魚麗陣。《東周列國志》:“(鄭)莊公曰:‘魚麗陣如何?’高渠彌曰:‘甲車二十五乘為偏,甲士五人為伍。每車一偏在前,別用甲士五五二十五人隨後,塞其闕漏。車傷一人,伍即補之,有進無退。此陣法極堅極密,難敗易勝。’”左賢:匈奴的左賢王。
⑦石虎:即虎形之石。經:曾經。銜箭:以口含箭。猶中箭。出自李廣射石虎典故。
⑧金人:銅鑄的人像。指佛像。《史記·匈奴列傳》:“漢使驃騎將軍去病將萬騎出隴西……破得休屠王祭天金人。”張守節正義:“金人即今佛像。”
⑨窮已:窮止,窮盡。
⑩薊門:即薊丘。明蔣一葵長安客話·古薊門》:“京師古薊地,以薊草多得名……今都城德勝門外有土城關,相傳是古薊門遺址,亦曰薊邱。”迢遞:遙遠貌,連綿不絕貌。
⑪馬嶺:關名。在今山西省太谷縣東南馬嶺山上。合:合起。聚集。
⑫龍城:即龍庭,漢時匈奴地名,為匈奴祭天之處。一説是指河北盧龍。
⑬奇樹:少見之樹種。堪攀:能夠攀折。
⑭塞外:邊塞之外。泛指長城以北的地區。也叫“塞北”。殊:過期。
⑮天山:亞洲中部大山系,東段在中國新疆中部。
⑯五原:關塞名。即漢五原郡之榆柳塞。在今內蒙古自治區五原縣。
⑰芳菲:芳香,花草盛美。
⑱本自:原本自然。原本出自。本來就,一向是。
⑲舊來:原來,從來,向來。一作“歸來”。
⑳邊庭:邊境的朝堂。節物:時節和物品。與華異:與中華大地不同。
㉑冬霰(xiàn):冬天空中降落的白色小冰粒。春不歇:在春天裏都不能停歇。
㉒長風:遠風,大風。
㉓蕭蕭:象聲詞。常形容馬叫聲、風雨聲、流水聲、草木搖落聲、樂器聲等。形容悽清、寒冷。
㉔連連:連續不斷。映天:映照在天空。
㉕龍庭:匈奴單于祭天地鬼神之所。
㉖單于:匈奴的君長的稱號。渭橋:漢唐時代長安附近渭水上的橋樑。離別之地。拜:拜服。 [1] 

從軍行白話譯文

北方邊塞的戰火已照在秦漢離宮故地的甘泉山上,似同李廣那樣的飛將軍兵出長安再出祁連山關隘。
執掌犀皮之盾和冰玉利劍的士兵都是徵來的良家子弟,跨白馬執金繮的都是俠義少年。
凌晨起就在邊塞之地擺下“偃月”之陣,夜幕臨近時便以“魚麗”之陣戰勝驅除匈奴的左賢之官。
山谷中留下了狀如李廣以石為虎箭入石中的神力無窮的故事,山嶺上則是霍去病勝敵後繳械敵方祭天用具的的美傳。
戰事綿綿似天涯般沒有窮盡,戰場距薊門迢迢三千里之遙。
早上見到的是馬嶺關上的滾滾黃沙,晚上看見的是匈奴王庭處的兵陣如雲。
徵人行前,庭院中植下的佳樹已長到可以攀人的大小,可塞外作戰的親人仍未回還。
心如飄雪隨夫遠至於新疆中部的天山之外,又若浮雲飛懸到內蒙西部的五原城中。
而那萬里之遙的關隘高山是不可穿越的,如何獨自應對百花芬芳下的清明月色呢?
別離後的時光飛逝似流水使人有斷腸之痛,那塞外的苦戰和寒冷連戰馬之骨都屢屢受傷。
塞外的節氣與物候與內地大不相同,冬秋長而春季短。
蕭蕭長風尚可伴河而渡,南歸之雁也可依時不斷的逝向天邊。
從軍而去,直到離皇城萬里去遠征。
想那漢宣帝渭橋見匈奴單于而和好罷戰之事,欲戰不能的將軍們還將何處尋求征戰以邀功名呢?

從軍行創作背景

盧思道是由北朝入隋的文臣,他接受着古樂府的薰陶,經歷了多年不息的戰亂,感染於北人尚武的風氣,於是把詩筆移至江山與寒漠,在樂府古題中注入現實的感慨。《從軍行》是樂府古題,大多寫軍旅生活的艱苦和徵人思婦兩地相思的痛苦。盧思道這篇《從軍行》繼承了這一傳統,同時,他這“軍旅苦辛之辭”,又是有其現實的基礎,是基於從北齊、北周至隋代這數十年間征戰頻仍烽煙不息的社會生活,有感而發的。 [2] 

從軍行作品鑑賞

從軍行整體賞析

《從軍行》本漢代樂府《平調曲》名,多描寫軍旅生活。盧思道《從軍行》既繼承了古題多寫軍旅生活之傳統,又有自己的發展和創新:變短小的五言詩為七言歌行長篇,把“征夫思婦”結合在一起,內容充實,感情充沛,融柔婉輕倩的情調於剛健俊逸的風格之中,對仗工整,用典貼切,較好地融合了南北詩風。
全詩總共二十八句,可分三層。前十二句寫出徵,中十二句寫國怨,最後四句點明題旨。此詩起調雄渾曠達,一片神行。“朔方烽火照甘泉,長安飛將出祁連”,開場氣氛很緊張,一下子讓讀者揪緊了心,產生了強烈閲讀下去的慾望。匈奴犯邊,北方烽火信號傳到長安,皇上馬上派遣像漢代飛將李廣那樣的名將去遠征祁連山。“犀渠玉劍良家子,白馬金羈俠少年”,手掌犀皮之盾和冰玉利劍等精鋭武器裝備的士兵都是徵來的良家子弟,騎着金罩白馬的都是豪俠少年。部隊精鋭,士氣高漲,預示了作戰必勝的結果。“白馬金羈俠少年”化用了“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借問誰家子,幽並遊俠兒”之句,語言更為精煉,琅琅上口。“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魚麗逐左賢”,清晨用“偃月陣”把戰略要地佔領,傍晚用“魚麗”軍陣擊潰追殺敵人,寫出了將軍精於戰術,善於用兵。“左賢”在這裏並不一定實指匈奴左賢王,也可借指敵人。“谷中石虎經銜箭,山上金人曾祭天”,使用了兩個典故。第一個説的是漢代飛將李廣有一次外出打獵,看到草叢中趴着一個東西,以為是老虎,便一箭射去,走過去一看卻發現是塊大石頭,箭竟射進石頭裏去了,暗示出征的將軍神勇善射。另一個典故説漢武帝時霍去病打敗了匈奴休屠王,繳獲了其祭天用的金屬銅人,把敵人的宗教神物和民族精神象徵都給摧毀,暗示將軍取得戰爭的勝利,用典貼切、自然。“天涯一去無窮已,薊門迢遞三千里。”寫征戰的土兵對故鄉的思念:這一去到了茫茫無際的漠北天涯,迢迢千里之外的薊門是我朝思暮想的故鄉啊!可見戰爭給土兵造成的精神痛苦。“朝見馬嶺黃沙合,西望龍城陣雲起”,早上所見的是馬嶺關上的滾滾黃沙,晚上就看到匈奴王廷兵陣如雲。時空跳躍性很大,如風馳電掣般來去自如,暗示戰爭還沒結束,匈奴又在集結部隊準備反攻,歸期又要延長。該層工於對偶,巧於用事,諧於音律,氣勢磅礴,餘味無窮。第一層寫征夫出征。第二層轉換角度,寫思婦閨怨之情。“庭中奇樹已堪攀,塞外徵人殊未還。”思婦思念出征在外的丈夫,看到庭中種下的花樹已經長大能夠攀折了,可她的丈夫還沒有回來。思婦觸景生情,埋怨丈夫徵役時間太長。“白雪初下天山外,浮雲直上五原間。”思婦想象丈夫所在地雪花已飄落到新疆中部的天山之外,又若浮雲來到了五原間。“關山萬里不可越,誰能坐對芳菲月。”那萬里之遙的關隘高山是不可能穿越的,誰能獨自欣賞這百花芬芳下美麗的月色呢?寫出了思婦的寂寞難耐及對丈夫的思念與哀怨。“流水本自斷人腸,堅冰舊來傷馬骨。”別離後的時光似流水一般一去不復返,思婦的青春年華也已慢慢不再,人老珠黃,見到流水讓人倍感心傷。塞外的寒冷使原不怕冷的戰馬也感到骨頭凍傷了,人何以堪?意象剛柔相濟,風格清麗哀婉。“邊庭節物與華異,冬霰秋霜春不歇。長風蕭蕭渡水來,歸雁連連映天沒。”塞外的節令和物候與中原的有很大不同秋冬的霜雪到了春天也不停息。如今長風蕭蕭吹過了水面,大雁兒接連不斷地南飛而消失在天際,我的丈夫卻還沒有回來,思婦更加觸景傷情,增加了她的痛苦深度。詩人借物抒情,襯托思婦對丈夫的思念與哀怨,也從側面流露了作者的反戰情緒渴望和平的思想。最後一層表明了詩的主旨。“從軍行,從軍萬里出龍庭。“單于渭橋今已拜,將軍何處覓功名。”一方面可理解為將軍作為軍事將領渴望在戰爭中建功立業求得功名,而如今匈奴單于已到長安俯首稱臣了,仗都打完了,將軍不能去求得軍功了;另一方面可理解為“將軍何處覓功名?”欲戰卻不能的將軍將何處尋求征戰以求功名?有反問、諷刺之意。將軍為了求得一己功名,窮兵黷武,導致夫妻分散,士兵成了將軍獵取功名的工具,批判的矛頭直指將軍。
這首詩總體上風格剛勁雄健,體現了北人豪放曠達的性格。劉師培説:“盧思道長於歌詞,髮間剛勁,嗣建安之遺響。”此詩即是代表。詩人很重視煉字,如首句寫軍情緊急,一“照”一“出”,加上“飛將”之“飛”,使人對所敍事物產生一種急速的動態的感覺。善於動詞的運用如“照”“出”“屯”“逐”“銜”“祭”“合”“起”“攀”“還”“下”“上”“越”“斷”“傷”等,一連串動詞鏗鏘有力,給人一種力量美、音樂美的享受。化用歷史典故,增加了詩歌的思想內容。詩人善用層層渲染推進的方法增強感情力度,激發讀者的思想感情。如“關山萬里不可越,誰能坐對芳菲月?流水本自斷人腸,堅冰舊來傷馬骨”;“從軍行,從軍萬里出龍庭,單于渭橋今已拜,將軍何處覓功名”。也善於運用對比手法,第一層主要寫征夫出征,第二層轉換成思婦國怨。每一層也有對比,如第一層“庭中奇樹已堪攀,塞外徵人殊未還”,對比強烈,感慨甚深。詩人善於以景寫情,情景交融,如寫荒涼的塞外:“天涯一去無窮已,薊門迢遞三千里”;苦寒地氣候:“朝見馬嶺黃沙合”,“冬霰秋霜春不歇”。在悲涼氣氛的烘托下,表現徵人思婦離別相思之苦,感情真摯,情兼哀怨,內有蒼勁的骨力,具有很強的藝術美感。 [3] 

從軍行名家點評

明·胡應麟詩藪·內編》卷三:“六朝歌行可入初唐者,盧思道《從軍行》、薛道衡《豫章行》,音響格調,威自停勻體氣丰神,尤為煥發。” [5] 
清·馮班鈍吟雜錄》:“魏文帝作《燕歌行》,以七字斷句,七言歌行之濫觴也。沿至於梁元帝,有《燕歌行集》,其書不傳,今可見者,猶有三數篇。於時南北詩集,盧思道有《從軍行》,江總持有《雜曲文》,皆純七言,似唐人歌行之體矣。” [6] 

從軍行後世影響

據《古今詩話》載:唐玄宗自巴蜀回,夜登勤政樓就吟詠了此詩中的“庭前奇樹已堪攀,塞外徵人殊未還”句,可見在唐代這首詩就很受欣賞。 [4] 

從軍行作者簡介

盧思道(535—586),北朝隋之際詩人。字子行。范陽(今河北涿州)人。年少時曾做過“北朝三才”之一邢劭的學生,北齊時做過給事黃門侍郎。北周時授儀同三司,任武陽太守。隋初官至散騎侍郎。雖是北方人,詩卻學南朝,承襲齊梁餘風。有輯本《盧武陽集》。 [1] 
參考資料
  • 1.    郭預衡 等.漢魏南北朝詩選注[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20:431-433
  • 2.    吳小如 等.漢魏六朝詩鑑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1425-1427
  • 3.    郭偉.剛柔相濟,合南北之長[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1(1):57-58+62
  • 4.    鄭處誨.明皇雜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89
  • 5.    胡應麟.詩藪·內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18
  • 6.    馮班.鈍吟雜錄·論歌行與葉祖德[M].北京:中華書局,19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