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從軍行

(唐代楊炯詩作)

鎖定
《從軍行》是唐代詩人楊炯的詩作。此詩借用樂府舊題“從軍行”,描寫一個讀書士子從軍邊塞、參加戰鬥的全過程。前兩句寫邊報傳來,激起了志士的愛國熱情;第三四句描寫了軍隊辭京後的出戰;第五六句通過景物描寫烘托激烈的戰鬥場面;最後兩句直接抒發從戎書生保邊衞國的壯志豪情。全詩雖僅四十字,但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動,又渲染了環境氣氛,筆力極其雄勁,同時對仗工整,使詩更有節奏和氣勢。
作品名稱
從軍行
出    處
全唐詩
作    者
楊炯
創作年代
初唐
作品體裁
五言律詩
作品題材
邊塞詩

從軍行作品原文

從軍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⑷。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1] 

從軍行註釋譯文

從軍行詞句註釋

⑴從軍行:為樂府《相和歌·平調曲》舊題,多寫軍旅生活。
⑵烽火:古代邊防告急的煙火。西京:長安。
⑶牙璋:古代發兵所用之兵符,分為兩塊,相合處呈牙狀,朝廷和主帥各執其半。此指代奉命出征的將帥。鳳闕:宮闕名。漢建章宮的圓闕上有金鳳,故以鳳闕指皇宮。
⑷龍城:又稱龍庭,在今蒙古國鄂爾渾河的東岸。漢時匈奴的要地。漢武帝派衞青出擊匈奴,曾在此獲勝。這裏指塞外敵方據點。
⑸凋:原意指草木枯敗凋零,此指失去了鮮豔的色彩。
⑹百夫長(zhǎng):一百個士兵的頭目,泛指下級軍官。 [2] 

從軍行白話譯文

散譯
烽火映照着都城長安,我的心中難以平靜。
出征的號令從皇宮傳出,精鋭的騎兵包圍了敵人的都城。
紛揚的大雪使彩旗暗淡,呼嘯的寒風夾雜的戰鼓聲。
我寧願做軍中一個小小的百夫長,也勝過我做一個舞文弄墨的書生。 [6] 
韻譯
邊塞的報警烽火傳到了長安,壯士的心懷哪能夠平靜。
朝廷的將帥剛出了宮門,身着鐵甲的騎士就直搗據點。
雪攪昏天軍旗褪了彩色,風狂刮的聲音裹着鼓聲。
我寧作百夫長衝鋒陷陣,也不耐守筆硯做個書生。 [3] 

從軍行創作背景

唐高宗調露、永隆年間(679—681),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擾甘肅一帶,唐禮部尚書裴行儉奉命出師征討。唐汝詢在《唐詩解》中認為是作者看到朝廷重武輕文,只有武官得寵,心中有所不平,故作詩以發泄牢騷。 [2]  [3] 

從軍行作品鑑賞

從軍行整體賞析

這首詩借用樂府舊題“從軍行”,描寫一個讀書士子從軍邊塞、參加戰鬥的全過程。整首詩僅僅四十個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動,又渲染了環境氣氛,筆力極其雄勁。
前兩句寫邊報傳來,激起了志士的愛國熱情。詩人並不直接説明軍情緊急,卻説“烽火照西京”,通過“烽火”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軍情的緊急表現出來了。一個“照”字渲染了緊張氣氛。“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他不願再把青春年華消磨在筆硯之間。一個“自”字,表現了書生那種由衷的愛國激情,寫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個事件展開的背景。
三四兩句寫軍隊辭京後的出戰。第三句“牙璋辭鳳闕”,描寫軍隊辭京出師的情景。這裏,詩人用“牙璋”“鳳闕”兩詞,顯得典雅、穩重,既説明出征將士懷有崇高的使命,又顯示出師場面的隆重和莊嚴。第四句“鐵騎繞龍城”,説明唐軍已經神速地到達前線,並把敵方城堡包圍得水泄不通。“鐵騎”“龍城”相對,渲染出龍爭虎鬥的戰爭氣氛。一個“繞”字,又形象地寫出了唐軍包圍敵人的軍事態勢。
五六兩句開始寫戰鬥。詩人卻沒有從正面着筆,而是通過景物描寫進行烘托。“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前句從人的視覺出發:大雪瀰漫,遮天蔽日,使軍旗上的彩畫都顯得黯然失色;後句從人的聽覺出發:狂風呼嘯,與雄壯的進軍鼓聲交織在一起。兩句詩,有聲有色,各臻其妙。詩人別具機抒,以象徵軍隊的“旗”和“鼓”,表現出徵將士冒雪同敵人搏鬥的堅強無畏精神和在戰鼓聲激勵下奮勇殺敵的悲壯激烈場面。
最後兩句“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直接抒發從戎書生保邊衞國的壯志豪情。艱苦激烈的戰鬥,更增添了他對這種不平凡的生活的熱愛,他寧願馳騁沙場,為保衞邊疆而戰,也不願作置身書齋的書生。
這首短詩,寫出書生投筆從戎,出塞參戰的全過程。能把如此豐富的內容,濃縮在有限的篇幅裏,可見詩人的藝術功力。首先詩人抓住整個過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斷,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寫,至於書生是怎樣投筆從戎的,他又是怎樣告別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軍的情況怎樣,詩人一概略去不寫。其次,詩採取了跳躍式的結構,從一個典型場景跳到另一個典型場景,跳躍式地發展前進。如第三句剛寫了辭京,第四句就已經包圍了敵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戰鬥的場面。然而這種跳躍是十分自然的,每一個跨度之間又給人留下了豐富的想象餘地。同時,這種跳躍式的結構,使詩歌具有明快的節奏,如山崖上飛流驚湍,給人一種一氣直下、一往無前的氣勢,有力地突現出書生強烈的愛國激情和唐軍將士氣壯山河的精神面貌。 [3] 

從軍行名家點評

明代凌宏憲唐詩廣選》:蔣仲舒曰:三、四實而不拙,五、六虛而不浮。
明代陸時雍《唐詩鏡》:渾厚,字幾銖兩悉稱。首尾圓滿,殆無餘憾。
明代胡應麟詩藪》:究其體裁,實為正始。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詩評選》:裁樂府作律,以自意起止,泯合入化。
清代黃裳《載酒園詩話又編》:楊盈川詩不能高,氣殊蒼厚。“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是憤語,激而成壯。
清代盧麰、王溥《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語麗音鴻,允矣,唐初之傑。三、四着色,初唐本分。五、六較有作手,而音亦仍亮。一結放筆岸然,是大家。
清代屈復《唐詩成法》:一二總起,三四從大處寫其寵赫,五六從小處寫其熱鬧,方逼出“寧為”、“勝作”事。起陡健,結亦宜爾,但結句淺直耳。 [4] 

從軍行作者簡介

楊炯(650-約695),唐代詩人。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縣)人。十歲舉神童,待制弘文館。二十七歲應制舉及第,補校書郎。高宗永隆二年(681)充崇文館學士,遷太子詹事司直。恃才傲物,因譏刺朝士的矯飾作風而遭人忌恨,武后時遭讒被貶為梓州司法參軍。天授元年(690)任教於洛陽宮中習藝館。如意元年(692)秋後出為婺州盈川縣令,死於任所,故亦稱“楊盈川”。與王勃駱賓王盧照鄰齊名,世稱“王楊盧駱”,為“初唐四傑”。工詩,擅長五律,其邊塞詩較著名。明人輯有《盈川集》。 [5] 
參考資料
  • 1.    彭定求 等.全唐詩(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53
  • 2.    徐中玉 金啓華.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一)[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439-441
  • 3.    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 [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26-27
  • 4.    陳伯海.唐詩匯評(上)[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70
  • 5.    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 [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400
  • 6.    崔鍾雷主編.唐詩三百首 [M].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