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楊炯

(唐代文學家)

鎖定
楊炯(650年-693年), [20]  字令明, [21]  世稱楊盈川,華陰(今屬陝西)人。 [22]  唐代左光祿大夫楊初之曾孫, [23]  中國唐代詩人、官員、文學家。“初唐四傑”之一。 [22]  [24-25] 
楊炯自幼聰明好學,博涉經傳,尤愛學詩詞。 [26]  於高宗顯慶四年(659年)舉神童。上元三年(676年),楊炯應制舉及第。補校書郎,累遷詹事司直。武后垂拱元年(685年),坐從祖弟楊神讓參與徐敬業起兵,出為梓州司法參軍。天授元年(690年),楊炯任教於洛陽宮中習藝館。約如意元年(692年),遷盈川令,吏治以嚴酷著稱,卒於官。 [22] 
楊炯與王勃盧照鄰共同反對宮體詩風,主張“骨氣”、“剛健”的文風。其詩也如“四傑”其他詩一樣,在內容和藝術風格上以突破齊梁“宮體”詩風為特色,在詩歌的發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啓後的作用。 [27]  楊炯擅長五律,其作品有《從軍行》《出塞》《紫騮馬》等。其所作《王勃集序》論及龍朔間“上官行”氾濫情況及彼等與之爭業跡,敍述較祥,有重要史料價值。 [28] 
別    名
楊盈川
令明
所處時代
唐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華州華陰
出生日期
650年
逝世日期
693年(有爭議)
主要成就
詩文創作 初唐四傑之一
主要作品
《從軍行》《戰城南》
本    名
楊炯
官    職
盈川縣令

楊炯人物生平

楊炯幼舉神童

楊炯幼年時就非常聰明博學,文采出眾,唐顯慶四年(659年),應弟子舉及第,被舉神童。唐顯慶五年(660年),楊炯時年十一,待制弘文館,待制十六年。 [19] 
剛進弘文館的時候,楊炯因為年輕,對出仕與否還不太經意。有了“予出身”的待遇,能在弘文館“待制”,心裏已經感到滿足。但隨着年歲的增長,閲歷和學識的加深,“學而優則仕”的信念強烈地萌動起來,期間楊炯創作了《青苔賦》和《幽蘭賦》表達自己渴望仕途,卻懷才不遇的情志。 [2] 

楊炯秘府校書

在弘文館待制十六年後,楊炯於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在京應制舉,補秘書省校書郎。據《新唐書·百官志》二載:秘書省有“校書郎十人,正九品上,正字四人,正九品下,掌讎校典籍,刊正文章。”心懷經國理想的楊炯,年近三十,才獲得一個“讎校典籍”的九品小官,對自己仕途上的這種蹇滯不暢,楊炯心裏很鬱勃不平,期間創作了《渾天賦》,以示自己的情志。
唐儀鳳年間(676—679),太常博士蘇知己上表朝廷,建議公卿以下冕服制度重新議定。皇帝下令有司審議。楊炯寫了《公卿以下冕服議》,回顧了古代典制,指出蘇知己的建議為不經之論,使其建議未能得到皇帝的採納。 [3]  [2] 

楊炯仕職東宮

唐永隆二年(681年),經中書侍郎薛元超推薦楊炯為崇文館學士,永淳元年(682年),楊炯被擢為太子(李顯)詹事司直,充弘文館學士,掌太子東宮庶務
楊炯從秘書省裏過了六七年鬱沉歲月後,終於從九品末僚一躍而成為太子詹事司直,而且還充任聲望甚隆的崇文館學士,開始了仕途上的一大騰躍,據《新唐書·百官志》載:東宮詹事府有“司直二人,正七品上,掌糾劾官僚及率府之兵。”詹事司直是太子的貼心官員,掌管東宮內務,職務頗為重要。面對這樣一次仕途飛躍,楊炯的內心是興奮的。期間創作了《庭菊賦》等文以表達自己喜悦的心情。 [3] 

楊炯貶謫梓州

唐永淳三年(684年)九月,楊炯伯父楊德干的兒子楊神讓,跟隨徐敬業在揚州起兵討伐武則天。事件平息之後,楊德干父子被殺,楊炯受到株連,於垂拱二年(686年),楊炯被貶到四川梓州(今四川三台縣)擔任了司法參軍,結束了他在長安長達二十六年的安定生活。 [2] 

楊炯宮中教習

唐天授元年(690年),楊炯秩滿回到洛陽,武則天詔楊炯與宋之問分直習藝館,掌管教習官人書算之類的工作。他雖因官職不高,心中抑鬱,但卻對武則天仍盡情頌揚。
如意元年(692年)7月15日,宮中出盂蘭盆,設齋分送各佛寺,武則天在洛南城門樓上與羣臣觀看。楊炯獻上《盂蘭盆賦》,稱頌武則天“周命惟新”,並希望武則天作為“神聖皇帝”能夠“任賢相,悖風俗、遠佞人,措刑獄,省遊宴……捐珠璣,寶菽粟,罷官之無事,恤人之不足”,成為帝王的楷模。 [3] 

楊炯終跡盈川

唐如意元年(692年)冬,楊炯出任盈川(今浙江衢州)縣令。約如意二年(693年),楊炯卒於任上。
楊炯赴盈川令時,張説贈有《贈別楊盈川箴》,因歷代史學家對《贈別楊盈川箴》的理解不同,造成楊炯任盈川令後有兩種説法,一種説法是楊炯為政殘酷,據《舊唐書》載:“炯至官,為政殘酷,人吏動不如意,輒榜撻之。又所居府舍,多進士亭台,皆書榜額,為之美名,大為遠近所笑。”另一種説法是楊炯親政愛民,浙江省衢州市盈川村(原盈川故址),村邊建有楊公祠一座,內有楊炯塑像,楊公祠內舊有對聯:“當年遺手澤,盈川城外五棵青松;世代感賢令,潑水江旁千秋俎豆。”説明當地百姓,千百年來都是把楊炯當作“賢令”來奉祠的。如楊炯為政殘酷,卒後不會有此賢名。 [2] 

楊炯主要成就

楊炯詩歌

初唐上官體所代表的宮廷詩風在唐高宗顯慶年間(656-661)、龍朔年間(661-663)達到鼎盛。上官體之風氣過分關注聲律對偶,講所謂“六對”、“八對”,忽視了詩歌本質。楊炯雖出身寒門,但才華橫溢,性氣豪縱,懷才不遇而輕視權貴。因此,他與上官儀為首的宮體詩派有着分明的界線,歌詠的是自我遭際與心聲,抒發的是自己真情的自我流露,與之歌詠大唐氣象大異其趣,形成鮮明對照,他衝破了上官體流風,開拓了新的詩風。
初唐四傑以革除詩壇浮靡之習為己任,以對上官體批判的姿態,從狹窄的宮廷天地引到廣大的市井,從狹小的台閣到山川邊塞,開拓了詩歌的內容,賦予了新的生命,提高了詩歌的思想意義,展現了清新剛健的詩風。楊炯也不例外。如《送梓州周司功》呈現出作者在送別友人後夜望西南,擔心蜀路艱險,何時才能再相見的場景,感情真摯;如在渴慕功業的心態下寫的《從軍行》可謂楊炯詩作中的上乘佳作,此詩筆力雄勁,感情豪放率直;楊炯還有一組三峽詩,狀景抒情也較真實自然,且託物明懷,借史抒志,含意比較深刻,亦是掙脱宮體詩束縛的佳作。楊炯的送別詩中,沒有雍容華貴、閒適自足的情趣宮體式,而是總是滲雜着自己鬱郁孤寂的身影及奮發向上的激情,大多寫得質樸真切,頗有真情實感,如《夜送趙縱》,全詩語言洗煉、質樸,用典貼切。楊炯是四傑中以五律見長的詩人,他的《從軍行》,無論從平仄聲律、文字對偶以及起結作法等方面而來説,都是成熟的五言詩。其現存的14首五言律詩,完全符合近體的粘式律,是一種有意的追求,廓清了齊梁以來綺媚華靡之風,促成了五言律詩的定型。 [4]  [5-6] 

楊炯辭賦

楊炯現存賦八篇,其中《老人星賦》、《庭菊賦》和《盂蘭盆賦》三篇都是歌功頌德的作品。《老人星賦》是借老人星(即南極星)以稱頌皇恩浩蕩、天下安康之昇平景象。這篇賦一開頭便對“至德承天”的皇權竭力加以歌頌,最後借老人星作喻,對皇恩聖德大加頌揚,並恭祝皇帝萬壽無疆。
《庭菊賦》借高潔芬香之秋菊來頌揚中書令薛元超。楊炯之於薛元超,可謂終生懷知遇之恩,此種感戴之情,便是其創作這篇賦的動力及感情流淌的源泉。賦前的一篇小序,交待寫作背景,表明眾學士是受薛元超之邀,在門下內省左春坊東廳,即薛元超官邸,舉行賦菊盛會。楊炯便藉此機會,竭力讚揚秋菊之內在品性,藉以頌揚薛元超高尚的道德人品。此賦雖然通篇均為讚美之辭,內容託物狀人,藻飾可謂典雅華麗,且是應命之作,未突破官場應酬常套。
《盂蘭盆賦》以歌頌武則天的聖德,與《老人星賦》一樣,也是一篇歌頌文章。除了三篇頌德之賦之外,楊炯亦有幾篇借物明志之賦,大概都寫於出仕之前。由於長期“待制弘文館”,入仕無門,其內心自然會萌發出一種懷才不遇的鬱憤與受到冷落之後的哀怨,於是借物抒懷,來表明自己的心志。《青苔賦》、《幽蘭賦》、《浮漚賦》也是這種背景及心態之下的產物。這三篇賦的結構形式及內容寓意基本相同,均是通過對所描寫事物進行讚美,以抒發自己的志向。 [4] 

楊炯駢文

書法作品《夜送趙縱》 書法作品《夜送趙縱》
楊炯現存駢文類46篇,可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為死人所寫,包括神道碑、墓誌、行狀和祭文。此類文章數量最多,共27篇,其中絕大多數均是受人所請,為死者立傳。因是受人所託,對死者生平事蹟本不甚了了,多是筆錄加工而己,並沒有多少真情實感可言。第二類是為寺廟所撰寫的碑銘,共4篇。此類文字亦是受人所請,代為捉刀,但因碑銘均鐫刻於寺廟的石碑上,供遊人及膜拜者鑑賞吟誦,是為作者展示自己才華的好機會,亦是時人對作者文才作出評價的重要依據。因此,楊炯寫這幾篇文章時,態度還是非常認真的,鋪敍排陳,引經據典,力圖顯示出自己最高水平。但終因碑銘內容大同小異,形式亦基本統一,縱然他努力展示自己才技,還是鮮能有所突破。第三類是表、議、詩序,共14篇,其中序言11篇,表、辯、議各1篇。此類文字無論從形式,還是到內容均無固定程式,可根據作者思想情趣自由發揮,縱橫馳騁。其中,如《王勃集序》、《公卿以下免冕服議》等經過作者精心構思的文字,形神並茂,充分顯示了其為文的高超才技。 [6] 

楊炯人物評價

崔融:“王勃文章宏逸,有絕塵之跡,固非常流所及。炯與照鄰可以企之,盈川之言信矣。”
張説:“楊盈川文思如懸河注水,酌之不竭,既優於盧,亦不減王,‘恥居王後’信然,‘愧在盧前’,謙也”。 [7] 
宋之問:“伏道孔門,遊刃諸子。精微博識,黃中通理。屬詞比事,宗經匠史。玉璞金渾,風搖振起。聞人之善,若在諸子。受人之恩,許之以死。惟子堅剛,氣凌秋霜。行不苟合,言不苟忘”。
裴行儉:“稍似沉靜,應至令長。” [8] 
張遜業:“炯之賦,詞義明暢,若庖丁解牛,自中肯綮,而《渾天》考蕨,更見沉深,推歷氏今猶擇焉。五言律工緻而得明澹之旨,沈、宋肩偕。開元諸人,去其纖麗,蓋啓之也。諸作差次之。五言古詩,唐人各自成家,備一代制可也;然以漢魏鏡之,人人懸絕矣。”
胡應麟:“盈川近體,雖神俊輸王,而整肅渾雄。究其體裁,實為正始。然長歌遂爾絕響。” [9] 
徐獻忠:“楊生神明內穎,卓起少年,詞華秀朗,為時令慕,與子安之徒並稱傑子,芝含三秀,風耀四靈,豈不蔚然觀美哉!其詩三十卷,不盡傳,今傳二卷。五言律體,長於他作。”
胡震亨:“盈川視王微加澄汰,清骨明姿,居然大雅。”
許學夷:“四子才力既大,風氣復還,故雖律體未成,綺靡未革,而中多雄偉之語,唐人之氣象風格始見。……然析而論之,王與盧、駱綺靡者尚多,楊篇什雖寡,而綺靡者少,短篇則盡成律矣。”
丁儀:“(炯)所為詩雄奇奔放,文質兼備,雖未逮盧之古雅、駱之藴藉,以較子安,實為勝之。‘盧前’‘王后’,宜彼不為屈也。”
清代宋育仁:“古章殘佚,不見本原,唯《西陵》一首,蒼健立幹,有任、範之體。律詩工對,其源蓋出陰鏗。才氣無前,自謂‘恥居王後’,第藻浮於質,時有衰音。” [10] 

楊炯軼事典故

楊炯盈川之名

唐武德四年(621),置於刑溪(今衢縣云溪)章戴白石的白石縣治,因山路狹隘,於如意元年遷至盈川,縣治仍稱“白石’’。不久,楊炯到任。他見此處地薄人稀,百姓困苦,誓言要改變貧困面貌。為了表達這個意願,他取刑溪之“刑”為“盈”,視地理於云溪、衢江會合處得“川”,意在使這川流之處,稻香長川,谷盈千倉,百姓富裕,即改“白石”縣名為“盈川”,呈報朝廷批准。
楊炯到任後愛民如子,恪盡職守。每年農曆六月初一,必到附近28都(行政村)68莊(自然村)巡視。楊炯所到之處,莊稼的害蟲就會被白鳥吃掉,糧食豐收,六畜興旺,深得百姓擁戴。卒於任上後,被稱為”楊盈川“。 [11-12] 

楊炯恃才倨傲

楊炯性情耿直,恃才倨傲,看不慣某些官員趾高氣揚、矯揉造作,故譏諷一些偽善的朝官為“麒麟楦”,“每見朝官,目為麒麟楦”。人家問他,怎麼像麒麟楦呢?他回答説,就像戲裏的麒麟,哪裏是麒麟,只不過是一頭驢子,刻畫頭角,修飾皮毛,看起來像麒麟,脱了馬甲,還是一頭驢子。覺得這話不過癮,又補了一句,那些沒有德行學識的傢伙,披着朱紫色的朝服,和驢身覆蓋麒麟皮,又有什麼區別呢。他的這些言論被當朝者所記恨。 [13] 

楊炯愧前恥後

初唐時,以文章見稱的王勃、楊炯、盧照鄰和駱賓王被稱為“初唐四傑,排名為“王楊盧駱”,據《舊唐書》載,排在第二位的楊炯不服氣地説:“愧在盧前,恥居王後。”意思就是説,排在盧照鄰之前,覺得慚愧;但是把王勃排在我前面,我是不服氣的。 [14] 

楊炯卒年爭議

關於楊炯的卒年,史無確考。聞一多唐詩大系》約定其卒年為證聖元年(695),有的唐詩選本則定為如意元年(692),但都未明所據。
傅璇琮《唐代詩人叢考·楊炯考》認為:“楊炯當卒於公元693年或693年後的幾年中,確切的卒年無考,其年歲則為四十四歲或四十四歲稍大一些”(按,楊炯生於650年)。其主要依據有二:一、《新唐書》和《舊唐書》中的《楊炯傳》俱謂楊炯卒於盈川令上,而楊炯“很可能”是在如意元年(692)七月獻《盂蘭盆賦》後不久,因新設置了盈川縣而選授為縣令的。二、楊炯詩文有年可考最後一篇,是長壽二年(693)二月所撰的《後周明威將軍梁公神道碑》,據知“楊炯在長壽二年(693)二月尚在人世,在此之後就不得而知了,或即卒於此後幾年之內”。
據趙明誠《金石錄》載,《周晉州長史韋公碑》是楊炯所撰,撰碑時間在長安三年(703)四月或稍前,説明長安三年(703)四月楊炯尚在人世,其卒年在長安三年(703)四月或之後。而《舊唐書·楊炯傳》謂楊炯“無何,卒官。中宗即位,以舊僚追贈著作郎”。(《新唐書·楊炯傳》同)。而唐中宗李顯是在神龍元年(705)正月即位,可知神龍元年(705)正月中宗“即位”之前數月楊炯已去世,故被“追贈”為著作郎。又宋之問《祭楊盈川文》稱“維大周某年月日”“祭於楊子之靈”,也可説明“大周”(武后稱帝)年間楊炯已不在人世。據此可知楊炯卒於長安三年(703)四月以後、神龍元年(705)正以前,即卒於長安三年(703)至長安四年(704)之間。 [1] 

楊炯親屬成員

曾祖:楊初,左光祿大夫、常山郡公。
伯祖:楊虔威,右衞將軍、武安郡公;
祖祖:楊虔安,王世充將領、鄫國公,贈大將軍
伯父:楊德干,歷任澤、齊、汴、相四州刺史。
叔父:楊德裔,御史中丞。 [15-16] 

楊炯個人作品

楊炯有文集三十卷,後多亡佚。僅存明人皇甫淓所輯佚散詩文成《盈川集》十卷,有詩35首,賦8篇,序11篇,碑14篇,銘、表、議各1篇,墓誌10篇,行狀2篇,祭文4篇,贊30篇,斷句1篇,共118篇,數量居“四傑”中末位。 [17] 
卧讀書架賦
庭菊賦
浮漚賦
盂蘭盆賦
五言古詩
五言律詩
劉生
送鄭州周司功
出塞
驄馬
詠竹
五言排律
早行
途中
和輔先入昊天觀星佔
和鄭校讎內省眺矚思鄉懷友
五言絕句
薛洗馬宅宴田逸人
王勃集序
宴族人楊八宅序
送東海孫尉詩序
登秘書省閣詩序
李舍人山亭詩序
送徐錄事詩序
晦日藥園詩序
宴皇甫兵曹宅詩序
崇文館宴集詩序
送幷州旻上人詩序
羣官尋楊隱居詩序
少室山少姨廟碑
唐昭武校尉曹君神道碑
唐右將軍魏哲神道碑
瀘州都督王湛神道碑
大唐益州大都督府新都縣學先聖廟堂碑文
遂州長江縣先聖孔子廟堂碑
後周青州刺史齊貞公宇文公神道碑
大周明威將軍梁公神道碑
唐同州長史宇文公神道碑
唐恆州刺史建昌公王公神道碑
唐贈荊州刺史成公神道碑
益州温江縣令任君神道碑
原州百泉縣令李君神道碑
唐上騎都尉高君神道碑
墓誌
酅國公墓誌銘
杜袁州墓誌銘
常州刺史伯父東平楊公墓誌銘
隰川縣令李公墓誌銘
李懷州墓誌銘
從弟去盈墓誌銘
從弟去溢墓誌銘
從甥梁錡墓誌銘
彭城公夫人爾朱氏墓誌銘
伯母東平郡夫人李氏墓誌銘
行狀
中書令汾陰公薛振行狀
左武衞將軍成安子崔獻行狀
祭文
為薛令祭劉少監文
同詹事府官寮祭郝少保文
為梓州官屬祭陸郪縣文
祭汾陰公文
以上內容來源於《楊炯集》目錄 [18]  及《楊炯集箋註》目錄 [17] 

楊炯後世紀念

楊炯楊炯祠

據《龍游縣志》載,浙江省衢州市原盈川故址現為盈川村,村邊建有楊公祠一座,也稱城隍廟,內有楊炯塑像,千百年來香火不絕。傳説該祠幾經搬遷,地址有三處:第一處在盈川村西,旁大覺寺古廟邊,建於宋代,毀於元初。第二處在盈川村東,旁衢江,劃歸龍游,於1940年拆除。第三處為現廟,於1986年6月倒塌,現僅存部分建築。 [2] 

楊炯祭祀活動

祭祀活動 祭祀活動
相傳,楊炯任盈川令後愛民如子,恪盡職守。每年農曆六月初一,必到附近28都(相當於行政村)68莊(相當於自然村)巡視。楊炯所到之處,莊稼的害蟲就會被白鳥吃掉,糧食豐收,六畜興旺,深得百姓擁戴。唐證聖元年(695年),遭遇罕見大旱,田地龜裂莊稼枯焦,百姓求神拜佛旱情未解,楊炯心急如焚。當年農曆七月初九,楊炯仰天長嘆,“吾無力救盈川百姓於水火,枉哉焉。”遂為求甘霖,縱身跳入盈川潭,以身殉職。頃刻,電閃雷鳴,暴雨如注,旱情解除。當地百姓感其恩澤,為其建祠塑像,尊為城隍,長年祭拜。
從此以後,當地百姓為求豐衣足食,四季平安,每年的農曆六月初一,民間都要發興起舉行“楊炯出巡”祭祀儀式,代代延續。隨着年代久遠儀式更加隆重,參加祭禮的基本上包括原屬28都68莊的百姓,祭前,他們都要沐浴後換上乾淨整潔的衣服,然後等待參加祭祀活動。 [12] 
參考資料
  • 1.    王兆鵬.據《金石錄》考證楊炯的卒年[J].文學遺產.1995(2).113-114
  • 2.    駱祥發.初唐四傑研究:東方出版社,1993:110-143
  • 3.    白壽彝.中國通史 第6卷 中古時代 隋唐時期 下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1238-1239
  • 4.    王曉紅.論楊炯及其詩賦創作成就[J].理論導刊.2007(9).117
  • 5.    徐耿華.陝西曆史名人傳:陝西人民出版社,1988:180-181
  • 6.    王禮亮.楊炯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2.30-47
  • 7.    白壽彝.中國通史第六卷中古時代隋唐時期下冊: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1239
  • 8.    林清暉.初唐四傑:春風文藝出版社,1999:91
  • 9.    趙榮蔚.唐五代別集敍錄:中國言實出版社,2009:46
  • 10.    陳伯海.唐詩匯評上: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69
  • 11.    衢州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衢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32
  • 12.    楊炯出巡祭祀儀式  .衢州新聞網[引用日期2016-09-13]
  • 13.    春氣繞蘭心  .網易新聞[引用日期2016-09-13]
  • 14.    "初唐四傑"楊炯曾不服氣排名在王勃之後  .人民網[引用日期2016-09-13]
  • 15.    楊恩成.初唐詩人楊炯[J].陝西師範大學報.1981.(1)85-88
  • 16.    張曉蕾.《楊炯家世探微》:四川師範大學學報,1993年:第7期
  • 17.    祝尚書.楊炯集箋註.北京:中華書局,2016.3
  • 18.    諶東飈.楊炯集:嶽麓書社,2001:目錄1-5
  • 19.    楊炯:寧為百夫長 勝作一書生  .貴州政協報[引用日期2023-01-04]
  • 20.    尚永亮本書主編.唐詩觀止[M].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01.第183頁
  • 21.    唐婷婷編著.雪曠[M].西安:太白文藝出版社,2020.07.第30頁
  • 22.    楊炯  .中國社會科學詞條庫[引用日期2023-05-31]
  • 23.    劉安遇,胡傳淮編著.大英風物誌[M].成都:巴蜀書社,1999.11.第91頁
  • 24.    詹亮湞著.秦時明月漢時關,古詩詞中的邊塞豪情[M].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 2015.01.第40頁
  • 25.    李韞琬,陳桂珍編著.讓孩子着迷的經典,唐詩[M].濟南:齊魯書社,2018.05.第11頁
  • 26.    陝西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陝西省志,第79卷,上,人物誌[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03.第271頁
  • 27.    鄭紅峯編.唐詩宋詞元曲,1[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5.07.第14頁
  • 28.    超凡主編.中國通史彩圖版,上[M].長春: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2001.03.第460頁
展開全部 收起